忆浙大工学院李熙谋院长
吴沈钇
我但任上海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前你同学会)的实际负责工
作,已有丑十多年了。从前,我曾在浙大及其附设高工学习过八
年。算来我与浙大,已经有了六七二年的关系。六,. .二年来,我
深深地爱着浙大,像对慈母一样爱她。可以说,我是在“求是”学
风的哺育下成长,也是在“求是”光辉的照耀下,从青年到中年,
→直步入老年。回顾一生,不论我在顺境,还是在逆境,由于求
是精神的感召、激励,我才能败则不馁,胜而不骄,我由衷地感
谢母校。
然而,我之所以对浙大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其渊源还来自我
的先舅父-一浙大前工学院院长李熙谋。李熙谋对浙江大学基础
的巩固、浙江工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浙江电信事业的开创,都有
重要的贡献。他与我既有长幼之亲,又有师生之谊,我对他知悉
较多。下面记述一些李氏与浙大的关系,也是对他前后两期任工
学院院长的回忆和纪念。
第一任工学院院长
1927 年,北伐战争胜利,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于杭州,
初由工学院和劳农学院组成。第→任的第三中山大学校长为蒋梦
麟,第Ad任町、J_ [学院院长为李熙谋。工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公立工
业专门学校,简称工专,设电机工程、化学工程两科,创办时校
长为许炳坤。1927 年春,李熙谋由该校教授被推任校长,也是
工专最后一任校长。
1927 年夏, 工专改组为大学工学院,李氏即为弟一任院
长,当即宣布~:-c学院增设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三系,
并附设高级工科职校,后称高级王科中学,都简称高工。
那时,李熙谋自美归国不久。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和哈佛两所
大学学习、研究了七年。满怀报国之心,鹏程之志, 一心一意要
办好工学院。在办学中,相信“人才主义”,且有知人之明;办事
则一向公私分明。
他认为师资、图书、校舍三者,是办好高等教育的要素,而
师资尤属首耍,须尽最大努力延聘饱学之士。到1928 年校名改
为国立浙江大学肘,工学院各系已经罗致了第一流的师资,如电
机系有吴玉麟、顾毓坊、曹凤山、倪俊等教授。化工系有李寿
恒、王钧豪、张子高、潘承析等教授。土木系有吴钟伟、张云
青、杜光祖、黄中等教授.李氏对他们备加尊重,时常一起用
膳。他们与李氏原先并无深交,后来却成为挚友。
他是浙江省嘉善县人。1927 年,有些嘉善人考入工学院和
高工,有→年级的,有插班的。寄人说:因为李熙谋是嘉善人,
因此嘉善来的学生多了。事实上,他从没有拉任何嘉善人来入
学,但嘉善人慕名而来投考者则有之.像我自己, 1927 年夏刚
在嘉善初中读完二年级。初中校长胡蒙子选了朱国栋和我两人,
带我们到杭州投考高工。当时工学院规定,初二有资格可考高
工,胡氏认为我们两人可以考得取。我虽自幼“过房”给大舅父李
熙谋,称他寄父,但我出生后几年,他就赴美。他回国后又少到
故乡来,所以我见他的次数很少。我投考高工肘,他正监考省方
某项重要人员,不准外出,并不知道我来杭州考试。当我们录取
后入学,我记得他第一句话对我说的是:“你也来了吗?”然而,这
竟是我与浙大六t--二年深惰的开始!
李熙谋待人很是和善,办学则. f -分严格。他在五学院实行了
一套“先修学程”的制度。对某些主要课程,必须先及格后才可读
F 一个课程,例如,物理(上)不及格的,就不能读物理
Cr );物理、数学不及格的,就不能读应用力学;应用力学不及
格的,就不能读专业课。这就是说, 主要课程不及格的话,等于
留---~级。他还规定,任何学生不得通融。因此,工学院一年级的
入学学生数,到了毕业时,往往只有一半。这在当时国内其他大
学中还不多见,但这使毕业生的质量提高了。他还安排毕业班学
生外出参观或实习,以求理论联系实际,像范崇武一届,就全级
到日本去参观了一个月。他的办学方法,对浙江工业教育的进步
起了一定的作用。
不到寒假暑假,李熙谋是不回到故乡家中去的。当前后两次
公布他为工专校长和工学院院长时,家里人都看了报纸后才知
道.当时工专和工学院,人事、经济等制度都独立自主,他一个
人住在杭州东彼路32 号, 一切支用从不报销公费。
在浙江省的兼职
李熙谋担任首届工学院院长时,得到两拉领导的高度信任,
一位是大学校长蒋梦麟,一位是浙江省主席张静江。
蒋梦麟是浙江省余姚县人, 1903 年就读于浙大前身的浙江
高等学堂, 1927 年来校担任校长,他对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国
立浙江大学的开创,兼有桑梓之情和母校之谊,特别出以最大的
热忱.当时大学校长同时行使浙江全省教育行政职权,使蒋氏具
有浙省教育的最高权威,他在1928 年年终出任教育部长时,仍
兼任浙大校长。蒋氏一贯重视人才,他对李熙谋非常信任,工学
院一切院务全交李氏负责主持。当时工学院实际上几成为一所独
立性的高校。劳农学院(后改称农学院)远在宽桥(后迂华家
池),也是如此。
1929 年8 月,蒋梦麟因被委以重任,不能再兼浙大校长,
乃由邵裴子继任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工学院和农学院的独立性
则仍如以往。
张静江知道李氏是工程方面有识之士,特别是电信方面的专
家,就要他兼任省电话局局长。李氏就任之后,迅速筹备成功,
辟建了杭州市的自动电话,建立起全省的长途电话网,在很姗才
间内,使浙江省电话局成为当时各省电信事业的先锋。电话局供
给李氏用小汽车,省了浙大一些费用。只要工学院门口停着44
号汽车。就知道他在学校。
浙江省电话局成立不久,省府决定再设浙江省广播电台,张
静江又属意子李氏,要他再兼省广播电台台长。他奉命后,像对
省电话局的努力一样,立即筹备省台,并在全省各县建立了县广
播电台,这也开了各省广播事业的先洞。随着浙江全省电信事业
的发展,浙大工学院电机系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方便。他们既可把
这些事业单位作为实习的基地,又可在毕业时扩大就业机会,所
以工学院学生们也乐于看到他们的院长兼有省方职务。
李熙谋氏在浙江省电信事业方面的成就,以及主持浙大工学
院的成绩,使他受到全国工程界的钦佩和重视,推选他担任了中
国工程师学会的要职,使他在全国科学技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2 竿夏,李熙谋氏与何廉、郭有守、程其保等诸氏奉教
育部之命,赴欧洲各国作一年的教育考察。事前,李氏已向浙江
大学辞去了E学院院长之职,推荐薛绍清(50–60 年代任上海
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疲于任所〉继任。他也已向浙江省辞去电
话局局长职,推荐赵曾延氏(现在美国,常参加北美浙大校友会
年会)继任。他也推荐了专家继任浙江省广播电台台长等职。
再度出任大浙大工学院院长
1933 年秋起,李熙谋氏自欧归国后,就住在上海,担任暨
南大学教务长、系主任等职,他一直很谨慎,1~心,有人说他“如
临深渊,如履薄冰”。“八· 一三”抗战爆发,日寇侵占了上海,上
海租界成为沦陷区中的“孤岛” , 不少高等学校,都撒入了“孤
岛”。教授们在“孤岛”中仍在进行抗日活动,他们成立了抗日爱
国的秘密组织一一教授会,从事抗敌工作。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思
是主要负责人,李熙谋也是重要负责人之一。但在抗战开始后一
年半,如j洁美恩氏即被日寇暗杀,李熙谋也在日寇监视之下.但他
对此并不惧怕,我大舅母则日夜为他担心。
1937 年12 月24 日杭州沦陷,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初迂建
德,继迂江西吉安、泰和,再迂广西宜山,最后迁到贵州遵义.
浙大师生员工万里奔波,在敌机轰炸下坚持教学、科研,这种精
神难能可贵。
当时内地与“孤岛”上海间的交通,主要靠越南海防一线,尚
便来往0 1939 年夏天,王国松老师忽然从宜山取道越南来到上
海,他先来找我,嘱我陪访李熙谋。他是代表竺可桢校长特地来
护,邀请李氏去浙大再度担任工学院院长.事实上,李氏自
1932 年离开浙大后,也时常关怀着浙大。现在竺校长有邀,他
就在王国松氏面前,毅然首肯.家人则一方面感到远别之若,但
另一方面认为他到内地去,要比他在上海安全得多,因此也欣然
表示赞成.
他们于1939 年10 月下旬抵达宜山浙大,工学院和各个学会
为李氏举行欢迎会,会上有人致辞希望李院长来复兴工学院等
语.雪校长讲话则谓浙大已由分而合,愿望大家要为整个浙大出
力。李氏答辞,完全同意竺校长所说。
那时,敌机已在轰炸广西南宁,不久南宁即告沦陷,宜山炭
炭可危。浙大不得不筹谋再迂。l 1 月间,雪校长即派李熙谋、
张其向到贵州省寻觅新校址。李、张奔走黔中几个地方,最后选
中遵义、湄潭两处较为合适。经壁校长征求师生意见后,决定浙
大校本部设遵义,少数院、系设湄潭。12 月下旬,学校行政会
议决定,请李熙谋、胡刚复、蔡邦华三氏任遵义新校舍筹备委
员,即日赴遵。
1940 年2 月,浙大领导班子率先迁往遵义,接着各单位逐
步到遵。竺校长因要事需去重庆一段时间,就请李氏代理在遵校
务。所以,李氏重返浙大初期,即忙于迁校到遵义的工作。
浙大在内地,共有工、农、文、理、师范五个学院,学生总
人数中王学院占一半左右。自迁校遵义后,举凡招考新生,毕业
生就业,平时教学工作等等,李氏都出力很多,他又在中国工程
师学会等社会活动方面起相当的作用。
生校长对待李氏很好,常常出人与共。甚至当空氏认为自己
科研工作重要,屡次想辞浙大校长职肘,曾与朱家弊氏商量,推
荐李氏继任。《竺可桢日记》1940 年10 月18 日(在重庆)写
着:“余告骗先,谓气象所与浙大,二事必去其一。……骗先询余
刚复能否继任浙大.……余提李振吾,骗先以为教部通不过。”空
氏又与陈布雷氏商。《雪可摘自记》1941 年4 月12 日(渝)写
着:“布雷颇同情,但以继任入选为虑.……余又推振吾与庄摔
宣.布雷别提及李润章,谓委员长颇称道之。”接着又与教育部陈
立夫部长商.《空可椒日记》1941 年4 月14 日(渝)写着:“立
夫已知余决意辞职,遂询继任人选。……余提出晓峰,刚复及振
吾.……但渠以为不如晓沧惆校本部,而以振吾去分校。”当然,
浙大那时正需要雪校长,全校师生员工不会让他辞职。
李氏在遵义,生活安适,其住所被人称做“三老三少”。“三
老”除他外,还有梅光迪、王季梁教授,“三少’是任美铐、杨钦、
刘镀英教授。李氏欢喜打网球,有时竺校长也参加。总的说来,
李氏在遵义是忙碌而偷快的。
1942 年,交大与浙大商量,请李氏去兼任交大教务长。开
始时,他一A半时间在重庆,仍有一半时间在遵义,后来在渝时间
比在遵时间多了。到了1943 年11 月17 日,《竺可桢日记》写
着:“九点李振吾来谈一小时,渠以交大无人继任,且事事不如浙
大上轨道,故愿留交大,而以工院院长实缺界劲夫.”李氏不在遵
时请王国松氏代理工学院院务0 1944 年9 月21 日浙大才决定以
王国松任工学院院长。
李熙谋氏与浙大最后的接触在1948 年5 月上句。竺校长代
表浙大,请他和顾毓麟、顾毓坝、薛次莘等诸氏来杭,到武康县
观测日蚀,我也被邀.那天我们在观测站足足半天,以来去浙大
校本部为憾.
李氏于1975 年2 月26 日病逝台北,享年八十二岁,当时他
任台湾教育部常务次长。后来新竹交大建有“振吾亭’纪念他建校
的功绩.
(本文作者:同济大学教授,浙大土木系1936 届毕业生)
《忆浙大工学院李熙谋院长》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