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馥初教授
夏志斌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简称土木系)的创办人吴锺伟教授字馥初,江苏武迸人。早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后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终身从事高等教育,曾先后执教于南京的问海大学和中央大学,以在浙江大学任教的时间为最纭,是我国土木工程界的前辈。浙大土木系创建于1927 年,吴师即就任系主任,直至1949 年卸任而专任教授,前后任系主任共20 余年,呕心沥血,为办好浙大土木
系作出了努力。 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杭州沦于日寇,浙大开始西迁,于1940 年定居遵义。吴师在空可帧校长的带领下对土木系的西迁也费尽了心血。在遵义寇居的七年中,有三年时间,我在土木系二年级到四年级学习;另外三年则在土木系任助教。
时间易逝,浙大西迁遵义即将50 周年。想我刚去遵义时年未满二十,而今则已年近古稀,回忆往事,对吴师及其他教师对我们的教导以及其他一些人与事犹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当时大学学制也是四年。一年级工科学生修习微积分、物
理、化学、国文、英文、投影几何、机械画及工场实习等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后才与本系教师接触。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土木系二年级学生必修的两门主要课程,当时就由吴师亲自讲授。这两门课程如不及格,则肯定四年毕不了业..为此,师生对这两门课都极重视。吴师讲课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并要求严格,每两周进行一次测验.因此,学年结束,班上很少有因这两门课不及格而留级的情况。吴师除把好学生进系学习这第一关外,还为学生iJf授很多门课程。如果不是学识字宫是很难做到的。i己得大学的最后两年中,我还修习f 吴师开设的六门必修课,即二年级时
的结构学( ---·) (现称结构力学,为静定结构部分)、道路工程、
铁道i:程和结构计划(现称结构设计)、三年级袅期的暑期野外
测量和四年级的杂志报告。暑期野外测量,师生同住乡间民房,
烈日F跋山涉水,生活相当艰苦。但I :作之余也不乏乐事,对我
印象最深的是遵义的山区,乡间满山包谷。我们常在测量时向农
民购置新鲜包谷F火巾烤熟,爬山后饥肠辘辘,以比充点心,其
味无穷;还有是星期日的“赶场”( t!fJ 逛农贸市场),可饱尝当地
廉价的士特产和观看当地风光。暑期野外测量本来不是吴师的
课,但那年刚好浙大史地系刘之远副教授在遵义县团溪镇附近发
现储量丰富的健矿,需测绘矿区地形图以便上报当时的资源委员
会,士木系接受了这一任务。由于成果要正式应用,为了确保质
量,关师就亲自挂帅带队F 乡。想不到近五t·年后的今天,由于
困溪锺矿的发展,遵义已建起了我国钢铁工业巾第一个专业生产
铁合金的大型企业遵义铁合金厂。大学学习阶段,给我们授课的
都是教授和副教授。系主任亲临教学第一线,抓住J二门骨干课
亲自上课,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作用的。一位老师为学生讲
授多门课程,当时也是常事。记得当时在我系任教的徐芝纶教授
(现在任教子河海大学,解放后曾任问海大学前身华东水利学院
副院长),也为我们开设了很多质量很高的课程,我在大学三、
四年级曾先后修习他讲授的结构学(二)和(三)(即今的超静
定结构力学和高等结构力学)、水力工程(即今的水力发电工
程)、水工设计、土壤力学和钢桥计划等六门课程。徐师还同时
开设弹性力学,我因学分已椅,无能再选,实为憾事。徐师讲
课,系统性强,重点突出。当时不用教本,仅指定有关英文参考
书.听徐师讲课,我们一节也不敢脱掉。虽事己隔几t-年,但印
象极深。
当时教师采用聘任制, lll 系主任推荐,再由校长发聘书。回
忆竺校长在桥大时,对教授的聘请,从无门户之见,只要布真才
实学,就尽1主延聘。士木系在吴师的主持F 当然也不例外。既可
聘请本系毕i[业i时留学回来的,也可聘请外校毕业而留学回来的;
既可聘请留学英、类的,也可聘请留学其他国家的。遵义七年期
间,在我系执教的名师很多。除前面已提到徐芝纶师外,还有钱
令希教授,解放后曾任我系系主任,后任大连工学院院长。钱先
生是力学专家,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目前还兼任我校教授。
今年九月底,从大连来杭州|为我校土木系和力学系的部分研究生
作专题报告,介绍他的研究成果。七月份又去香港讲学。在遵义
时,我任钱先生的助教。他在遵义住了三年。这次来杭,他曾与
我谈起浙大治学的坏境,为他后来的工作创造了条件。他对遵义
时的情景颇为留恋。遵义期间,在我系执教的名师还有杨钦教授
(现在同济大学,曾任该校副校妖)、刘恢先教授(现在哈尔滨工
程力学研究所,曾任所长。该所原属中国科学院,后改隶属国家
地震局),李ll 伍正诚教授(解放后在华东水利学院任教,已故)
等。广聘名师来系讲学,也不能不想到吴师作为系主任的功绩。
当时的教授都很年轻,根据我手头还保留的一册1947 年的《国
立浙江大学教职员通讯录》中的记载推算,吴敌初师在我系任系
主任时约34 岁,钱令希教授于1944 年来系任教授约为28 岁,
其余的教授也大都如此。
抗战期间,物质是相当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吴师从不忘
记实验教学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按当时条件,士木系主要在三个实验室,印测量仪器室、材料试验室和水力实验室。后者由于不易拆迁,西迁时把有些设备留在杭州,前两者则都随校西迁。
西迁过程中,每次复课,吴师都要想方设法开出有关实验。这里又使我想起实验室的两位工人、即测定仪器室的甘雨亭师傅和材料试验室的项阿毛师傅,他两随校西迁,仪器装箱开箱,不知付出多少劳动,他俩都以实验室为家,对仪器机器爱护备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热爱工作,都能认真对其实验室所开实验列出必要酌设备和用具,实验完毕,清点清理,积极主动,可惜他俩均已作古。
最后还想、谈谈当时吴师及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当时学生
毕业,学校是不包分配的。学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也不是
个别情况,因此社会上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不过我们工学院的情况较好,学生毕业后- 」般都能找到工作。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各用人单位对浙大毕业生质量的信赖;另一方面也靠系主任和教师们向各用人单位大力推荐。在土木系毕业生的工作介绍中,吴师也尽了很大的力量。在遵义期间,具体负责工学院四个系的毕业生介绍工作的是工学院的秘书任旭国老师。每当有单位来要人时,他就把有关情况向有关系的毕业生通报,由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是否应聘。如同一用人单位应聘的人多于需要时,就由系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固定。这种做法看来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与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吴馥初师是国内土木工程界的一个老前辈。虽然他没有负责建造过一个宏伟的具体工程,但他的学生则遍布国内外。吴馥初老师虽然已于1966 年病故,但他的学生一一一批土木工程界的专家、学者,却永远不会忘记吴师为祖国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
(本文作者:浙大土木系教授,浙大土木系1943 年毕业生)
《吴馥初教授》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