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湄潭忆旧
戴朱恒
1987 年春,我应贵州省农科院士肥所之邀,到贵阳进行学术交流。土把所同志得知我曾在湄潭浙大分校学习过,专程陪我
去湄潭访问,距我1945 年秋离据以来已42 年丁。汽车一入湄潭
县境,即见公路两旁油菜花怒放,连片金黄耀眼,表明又是一个
抽菜籽丰收年景。车过据江桥,重睹据江,心旷神怡,联想翩
翩,情不自禁,感慨万千,我终于回到分别40 多年的第二故乡
一一湄潭。
我从1943 年秋由浙大龙泉分校到据海分校学习, 1945 年秋毕业离湄。在湄潭正好两年,时间虽短,但印象极为深刻。其时
正值抗战后期,烽火几遍半个祖国,东南各省沦陷己多年,仍为
敌伪侵占。我们家乡在东南各省的学生,能在遵义地区安心学
习,弦诵不辍,深深感激遵义地区人民给我们提供这样安静舒适
的学习环境。当时浙大理、农两院各系在福潭。文庙是分部办公
室及少量教室,而大部分教室在财神庙,教职员宿舍在湄江饭
店,学生宿舍则分布在北门外的仁、义、礼、智四斋及东门山坡
上的信斋(女生宿舍)。各斋都是新建的两层砖木结构。每斋有
20 余间房间,每房住6-10 人不等,有双层木床及儿人合用的
大书桌。环境清幽,窗明几净,是难得的学习环境。各系办公室
及实验室则分散在据江两岸,如农化系就在一座旧庙内。湄潭是
个古城,早在唐虞时属梁州,其后儿经变迁,从明万历二卡九年
(公元1601 年)设置湄潭县算起,已有300 多年历史。湄潭所处
地理环境极为优越,群山环绕中的一个面积较大的平坝。据江坏
流东、北、西三面,绕县城而南,与城南的湄溪水汇流,向西南
流去。因此,县城三面有江,江上有湄江桥、湄水桥、七星桥,
既利于两岸人车往来,叉点缀了据江风景。校友刘操南学长的绝
句:“湄潭烟雨小江南,绕郭屏开一水涵”,是真实的写照。清澈
而日夜奔流不息的据江,为浙大师生提供饮用、洗温和游泳的方
便。我们那时每天从生活区到教学区,要往返据江桥多次,饱赏
据江美景,有如置身于公园中。环境之美,不亚于浙大农学院原
址杭州华家池。当时浙大揭潭分校的学习生活,既紧张严肃又生
动活泼。浙大有“求是”校训和传统的良好学风,全国第一流的专
家教授,博学多才又循循善诱。学生也不辜负难得的学习机会而
孜孜不倦刻苦钻研。除假日外,每天上午听课,下午实验、实
习。我们农化系既有化学基础课,又有农业专业课,既要学化
学,又要学农学;必修课外还有选修课,每周课程表排得满满。
有的课还与化学系同学同听大课,两课之间休息很短,还得奔跑
调换教室,分秒必争,相当紧张。大家为求新知而乐此不倦。仪
器设备在当时还是不错的.农化系专业课如农产制造、土壤化
学、营养化学等都能开出各种实验实习。两人合用保管一套仪
器,每人都能动孚操作。没有自来水,学生自己挑水倒入水塔,
就成土自来水;没有电灯、电炉,则木炭炉照样可做实验;缺少
排气设备,则样品在室外照做不误。实验做不完或达不到要求,
常在傍晚或假日补做.学习生活品紧张,但体育运动也不放松。
每天清晨,黎明即起,早餐前跑步体操,傍晚练习田径和球类运
动即在湄江边的运动场上。紧张的脑力劳动得以调剂,晚上复习
自修,效果提高。热天可在滔江中游泳。在清澈的江水中游泳,
比游泳池还要适意得多。晚饭后,散步于据江边,湄潭茶场是常
到之处。春秋佳日,以班级或友好结伴郊游踏青,则观音洞、“风
水联堡”是最好的游览胜地。湄潭民风淳厚,人民勤劳好客。在
物资并不充裕的战时,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为浙大师生提供优
良的大米和各种副食品。学生膳食由伙食团自办,所以膳费虽少
而伙食尚可。营养和滋味常为兄弟院校来访师生所羡慕。逢到赶
场,街上熙熙攘攘,尤以中山路十字路口,两旁地摊林立,从金
盖梨、板栗、柿子、桃李、核桃、鸡蛋、葵瓜子到陶、木、竹制
日用品,种类繁多,质佳价廉,可媲美子目前城市的农贸市场。
有时,傍晚课余,三五同学友好结伴坐茶馆。清茶一杯,围桌而
坐,切磋学术,讨论问题,相互辅导,边饮边谈,还有葵瓜子助
兴,乐趣不下于国外学术“沙龙”。有时会因实验延长而误餐,则
可在宿舍附近小饭店吃面点充饥。每届四年级同学毕业,低年级
系友常自发欢送聚餐.饱餐之余,还有文艺余兴以表情别之惰。
每年元旦春节,学生会举办盛大晚会,文艺节目种类多,歌、
舞、戏剧各擅其胜。湄潭浙大剧团还排演过名剧《雷雨》,老师
和同学合演京戏,饰演生、旦、净、丑都有。如现任华东师大教
授的周本湘校友,就是有名的花旦票友,演技精湛,令人印象深
刻。每学期临考前,可在江边树荫下复习,学习效果很好。冬天
灯下夜读,大有焚膏继属的古风。湄潭分校学习生活丰富多采,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次重访湄潭,找到了文庙、据江饭店、原学生宿舍、湄潭
茶场等地。旧地重游,感慨很多。看到分别40 多年的湄潭,面
貌有了很大改变,不胜欣慰。城内沥青马路平坦宽广,商店林
立,市容整沽,街道建设一新。有名的七星桥翻修加宽加高,铺
上沥青路面,两旁路灯整齐。茶场科研大楼高大雄伟。浙大学生
宿舍原址,现为据中学生宿舍,有两斋舍尚保留原样。据江西岸
山上建有朝阳亭,登l脂远眺,全城在望。
浙大在遵义地区7 年,与当地人民结成深厚的友谊,也培养
了数千毕业学生,分布全国,远至全球五大洲(如在美国目11有浙
大校友数百人),分别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工作。饮水思源,数千
名曾在遵义地区学习过的浙大校友,将永远不会忘记遵义人民在
686 遵滑史话
战时对我们的培育恩情。作为校友之一,借此机会,谨向遵义地
区父老兄弟姐妹致以深切的感谢,并祝全区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
好形势下取得更大成就。
(本文作者:上海农科院研究员,浙大农化系1945 届毕业生)
《重访湄潭忆旧》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