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领导卢开祥同志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上的讲话
浙大校友们、来宾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我
代表遵义地委、市委、遵义行署和市政府,向远道来黔参加揭幕
典礼的浙大校友,向到会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问候。
浙江大学是国内外知名的重点大学。四十六年前,在民族革
命战争的抗曰:烽火中,浙江大学由于坚持抗日、坚持教学、不怕
艰难险阻,由杭州首迂浙江建德,再迁江西泰和, 三迂广西宜
山,最后在1940 年迁来贵州,留在遵义、湄潭,办学六年余,
为贵州人民和全国各条战线培养了很多知名学者和建设人才,从
而也和遵义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遵义人民对浙大是非常欢迎
的,对浙大的“求是”学风、民主精神,以及浙大对遵义文化教育
的贡献和影响,是卜分景仰和怀念的。
浙大迂黔期间,有文、理、工、农和师范五个学院,是当时
国内最有名的综合性的四大学府之一。国际人士誉为“东方的剑
桥大学”,国内也称赞浙大是民主堡垒之一。在治学、育才、抗
日救亡和争取民主等方面,浙大师生都有突出贡献。从抗日战争
开始到人民解放战争结束,艰苦奋斗的十三年中,浙大的卓越成
就,都是在世界知名的我国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领导F取得
的。遵义人民怀念浙大,也怀念浙大已故的竺可桢校长。
战时的浙大,是科学的摇篮。它以惊人的措施和卓越的远
见,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图书设备,并在艰难条件下从国外
购进大量物资,充实科技实验设备,吸引了国外许多学术权威来
浙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各种学派的知名教授,云集浙大,壮大了
浙大的师资队伍。当时,中央研究院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在科学
记录中,浙大教授的论文最多;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浙大有四
名,仅次于北大和清华两校。浙大学术研究空气很浓,科研成果
累累。浙大师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袤的很多。
在当时印刷卡分艰难的条件下,浙大紧缩行政开支,也要保证科
技出版经费。这种鼓励科研的办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值
得提起的是浙大对贵州的科研贡献。例如,罗登义教授的《黔北
民众营养的研究》、《贵州|蔬果中维生素的研究》,陈鸿适、杨新
美教授的《臼木耳、食用菌的人工培养》,蔡邦华教授、唐觉的
《五倍子研究》,彭谦、朱祖祥教授的《粉状土壤酸度试剂》,吴
文晖教授、钱英男、赵明强的《遵义、湄潭、德江农家经济调
查》,文学院主编的《遵义新志》的刊印,以及对湄潭茶叶、遵
义水稻和蚕桑等的育种、栽培、加工和推广,都面向社会、面向
生产和生宿, 为贵州人民立下汗马功劳,贵州人民将永远怀念。
战时的斯大,又是抗日民主的堡垒.从1937 年起,学校领
导学生积极开展救亡活动,组织义演、义卖,慰劳抗日将士。迂
校途中,利用寒暑假组织战地服务团,到野战医院为伤病员服
务; 1940 年春节期间,战地服务团多达77 人,到广西大塘、迁
江、宾阳前线,救护伤病员;为了抗击日寇的需要,不少学生自
动报名上前线当翻译。浙大师生同仇敌{气。读书不忘救国,值得
我们学习。当时,国民党中央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浙大师生极
为义愤0 1941 年夏的“反总考”、1942 年的“倒孔运动”、“反迫
害”、“反对反动派拘捕进步师生”、1945 年发表的《促进民主宪
政宣言》, 1946 年以后爱国民主新阶段的“反内战、反迫害”运
动, 1947 年的“抗暴、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大学生喊出了
“抢救教育危机”、“要饭吃、要和平”的口号,以及当时的“五·二
。”惨案,后来的“于子三惨案”,浙大师生都站在反独裁斗争的
前列。1949 年杭州解放前夕,浙大师生又在竺校长领导下全力
护校,粉碎了反动派瓦解浙大的阴谋,迎来了杭州和浙大的解
放。从浙大师生身上体现了中华儿女主持正义、不屈不挠的民族
气节。
浙大的求是学风。影响深远。对遵义地区的学风影响更为深
刻。浙大对校舍建筑主张朴质无华,但要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从
学习到生活、从文娱到体育锻炼,建筑相当完备。办学兢兢业
业,艰苦中弦歌不辍。抗战中物资困难,学术研究从未停止,以
火代电,以油纸代玻璃,以竹竿代导管,也要出科学成果。学术
讲座、读书报告、科技讨论从不间断。对学生教育严格。迁校途
中,用取消寒暑假等措施来补足课时,不打折扣;学生成绩不及
格,按规定留级或退学,作弊的开除,毫不姑息。重视体育锻
练。到处有运动场、游泳池,竺校长常常带头游泳。浙大最早实
行导师制,导师以身作则,文理并重,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贵州
贫苦学生上大学,求知思想的觉悟始于浙大,大学师生到中小学
授课始于浙大。浙大为贵州培养了不少人才二也唤醒不少民主青
年参加了革命。浙大校友在各条战线的贡献,是与求是学风分不
开的。
竺可桢校长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我国现代地理和气象学的
奠基人,也是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留美攻读气
象,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教授及中央研究
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他虚怀若谷,主持浙大校务,兼容各种学
派,使学生开阙视野。爱国、爱校、爱护师生,首倡以“求是”作
为校训,为浙大师生树立了新的学风。解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
院长,硕德高龄,为祖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人民将永远怀念
他。
浙大在宜山停留时期,竺校长曾亲撰《浙大宜山学舍记》、
刻石宜山; 1945 年浙大东迂杭州,雪校长又立《浙大黔省校舍
记》石碑于遵义老三中,用意至深。这块碑是地方珍贵史料,涅
没了几乎四十年, 1982 年才在·f ·-·」中扩建时出士,侥幸没有破
坏。遵义会议五卜周年纪念期间,曾树立在卜一中供人瞻仰,浙
大国内外校友多次前往参观、摄影。遵义人民为了纪念浙大迂黔
六年办学、育才、抗日救亡的功绩,十分爱护这块碑。我们把它
移到湘滨公园内建亭保护,要让浙大的办学精神和求是学风,作
为典范永远发扬。
今夭,各地浙大校友代表光临遵义,为碑亭揭幕。一方面说
明浙大校友对母校的崇敬和怀念,另一方面也说明浙大校友对遵
义人民有着探厚的感情,关注遵义的经济建设。正如月初来访的
中科院副研究员,生校长的公子,浙大校友兰安同志所说,他是
吃遵义的米、喝遵义的水成长的ζ 遵义是他的第二故乡.浙大校
友不会忘记遵义。遵义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对外开放,对
内搞活”方针的指引下,有决心把遵义建设成为大西南战略基地
之一。浙大校友遍布国内外,人才济济,在祖国建设与世界科技
工作中卓著成绩。我们遵义要开发、要信息、要资金、要人才。
我们欢迎浙大校友和我们一起,开发你们的第二故乡,出谋划
策,外引内联,共建文明幸福的遵义。
这次会议安排五天,时间不算多。欢迎浙大校友和遵义人民
话i日,和遵义校友话旧,畅游革命历史名城和你们母校的故居,
游览泪水、类山,参观前进中的工农业,在各个集会上发表你们
的高见,并以此为起点,建立你们和遵义的紧密联系,对建设遵
义、建设贵州提供宝贵的助力。
遵义条件差,我们筹备匆促,招待不周,还请多多原谅。
最后,祝浙大黔省校舍碑亭永在,祝求是学风发扬光大,祝
浙大校友和来宾们、同志们身体健康。
1985 年IO 月22 日
《遵义市领导卢开祥同志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上的讲话》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