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时期的浙大化工系

遵义时期的浙大化工系
赵善成

在我国高等院校同类系科中,浙大化工系成立最早,历史悠久,且闻名于海内外。化工系在遵义将近七年,当时情景,颇值记述。兹就笔者回忆所及,简略追记如下。
系主任李寿恒(乔年)先生,是系的创办人,国内著名化工教育专家。早岁留学美国,1927年,来浙大化工系任教,兼系主任职务,历时20余年之久。在任期内,多方罗致学术界颇有名望的专家、教授与学者,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卓著,人才辈出。在遵义执教过的教师有苏元复、吴征铠、刘馥英、程耀椿、方子勤、冯新德、侯毓汾、沈开圻、吴文棫等。苏元复与吴征铠先生,均是中英庚款留学生。苏习化工,吴攻物理化学,造诣皆深。如j穰英先生曾留学德国。程、方、侯三位皆是美国留学生,其中除侯习有机化学外,余均学化五,但专长不同。冯新德、沈开析与吴文械先生,亦各有所长。全系师资阵容之强大,实力之雄厚,在当时国内诸大学化工系中,并不多见。
全国解放以后,李主任在50年代末,被调离浙大,先后执掌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和浙江化工学院。现已届耄耋之年,但精神依然健爽。目前,仍担任浙大名誉教授。当年系中其余教师亦多离散。苏元复教授出任华东化工学院副院长,吴征铠教授先调复旦大学,任化学系主任,后调第二机械工业部,从事原子能研究工作,并接任该部总工程师职务。程耀椿与刘馥英两教授同去华东化工学院。冯新德教授与侯毓汾教授分别去北京大学与大连工学院,继续任教。苏、吴、冯现皆荣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开圻与吴文棫二位副教授,始终留在原校,但已在数年前先后谢世。至于方子勤教授,抗战结束后即去北洋工学院,担任化工系主任。一年后再度来浙大任教,未久,又应台湾碱业公司之聘,只身赴台,旋即返里接眷,在上海乘太平号轮出海,不料该轮因超载过多,在海上覆没。方氏全家罹难,无一生还,其惨无比。壮志未酬、更令人悼惜。
化工系原来只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每年一班,约二三十名。在遵义期间,因后方化工人才缺乏,校方遵照重庆教育部指示,扩大招生名额,以应社会需求。1941年又奉命增设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学制定为二年。这是国立大学中最早成立的化工研究所。由李寿恒、苏元复、刘馥英、方子勤等教授担任导师。
当时,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计有:国文、英文、德文、三民主义、体育、军事训练、初等微积分、物理学、投影几何、机械画,应用力学、材料强弱、机械工程大意、机械设计、电机工程大意、工场实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工业分析、化学工程原理、化工计算、化工设计、化工机械实习、冶金学、杂志报告等20多门。选修课程有:有机选论、化学热力学、应用电化学、燃料学、石油炼制、耐火材料与炉窑设计、工业管理、毕业论文等。此外,每一学生、必须选一、二门文史或艺术方面的课程,如政治学、经济学、中国近代史、西洋史、文艺欣赏、音乐欣赏等。
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化工热力学、化工数学、传热学、分级蒸馏、吸收与萃取、毕业论文等。
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学校一贯重视,每次迁校,总是想方设法将实验需用的药品、仪器和机器等设备一起运走。而且,每到一新址后,立即着手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教学要求。化工系本科生的实验,除物理学、无机化学、机工大意和电工大意等课程,分别由物理、化学、机械和电机四系负责外,其余如分析、物化、工化和化工等实验全由本系开设。实验室多利用当地旧屋,因陋就简,稍加改造而成。分析、有机和物化三个实验室分布在遵义老城监护大队部(子弹库)的一座楼房内,工化实验室是借用新城北大路口的川主庙,只有化工研究室和期刊资料室是一所在老城次东门外城墙边新建的平屋,条件虽不够理想,但对实验的要求,无论在量或质方面,从不轻易降低。当年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有张胜游、汤永谦、李盘生、钟受铭、李德春、李道纯、王裕强、孙怀琳、陆鼎燮、屠振权,以及笔者等10余人。40多年前都是年轻教师,而今均年逾耳顺垂老矣。其中汤、王、屠三君早定居美国,李盘生现在华东化工学院任教授。李道纯与李德春两位副教授分别执教于华东化工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却已退休。孙怀琳老师曾先后在北京和华东石油学院任教,后因照顾爱人关系,又调回北京。作者本人亦因照顾爱人关系,于1960年从浙大调至南京师范学院(现改名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当年负责管理化工系实验仪器药品的唯一专职人员,是李启明先生。此外,实验室尚有宋德义、李成金、蒋学熙、杜胜彬和都子清等几位工友。
化工系收藏化学和化工方面的中外文期刊种类繁多,十分珍贵。抗战期间,全部迁运至遵义,陈列于次东门外期刊资料在内,供师生查阅。这对教学和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进行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系里还附设一所工场,从事化工生产。场址亦在次东门外。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吴文棫先生。鉴于市售肥皂质量不高,又不易购买,系里采用当地出产的牛油,经皂化后制成洗衣肥皂,供应本校教职员工。由于质优价廉,极受欢迎。
为了普及科技知识.化工系曾与电机、机械、土木三系联合举办过一次展览会。各实验室和工场同时对外开放,任人参观。
消息一经传出,各界人士,包括当地学校师生和一般居民,接踵而来,盛况空前。参观者大开眼界,增长许多知识,一致认为这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遗憾的是,在展出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故,即电机实验室内燃机排出的废气中带有火星,落在草屋顶上,引起了燃烧,顿时浓烟弥漫,火光烛天、其势极猛。幸赖在场师生,奋勇扑救,未成大火。化工研究室与期刊资料室近在咫尺,受到极大威胁。但重要仪器与大宗期刊因抢运及时,未遭损失,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抗战时期,内地中学讲授化学无实验条件,学生缺乏感性知识,学习困难,因而效果很差。为此,化工系在新城社会服务处举行过公开讲演,并当众演示化学实验。中学生参加此项活动后,能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加深对学过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可见此举对中学化学教学,起了一定的推动和辅助作用。
战时生活,十分艰苦。教师待遇菲薄,仅能勉强糊口。有以瓜菜代饭者,有赖变卖衣物度日者。此情此景,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学生中,家在沦陷区者,因经济来源断绝,全靠贷金和工读维持,生活更苦。广大师生,处境虽艰,但并不因此而丧志。教师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循循善诱,不辞辛劳;学生受师长熏陶,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师生患难与共,甘苦同尝,为争取政治和学术上的民主与自由,切磋学问,探求真理而努力奋斗,为夺取抗战胜利、复兴中华民族而携手并进。
在遵义期间,化工系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近十名。其中有王翊亭、杨善济、马昂千、岑卓卿、陈希浩、陈南阳等;输送出本科毕业生七届,共200多名。由于在校时受过严格训练,基础扎实,知识丰富,且学有所专,业有所精,走上工作岗位后,态度认真,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成绩显著,颇受社会各界赞赏。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奋发有为,更多建树。毕业生中,成为专家学者的,为数不少,殊难一一枚举。

(本文作者:南京师大化学系教授,浙大化工系1941届毕业生)

《遵义时期的浙大化工系》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