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遵义的文化艺术活动侧记
幸必达
-、自杭州到遵义
浙江大学一八九七年创建于浙江杭州,前身是求是书
院,校名儿经更易,到一九二八年才定名国立浙江大学。一
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浙大为了坚持抗日与坚
持教学育人,在炮火声中被迫西迁。经过浙江建德、江西吉
安、泰和、绕道广东、湖南到达广西宜山,也无法安定-最
后迁到贵州的遵义地区才安定下来,留遵办学达六年半之
久。这是浙大历史上有名的“西迁”。抗战胜利后,一九四
六年六月,浙大复员东归。今年二月二十二日是浙大西迁五
十周年纪念日。
浙大留遵办学时期,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最艰苦时
期,也是浙大艰苦办学并从战争中崛起的重要发展时期。当-
时,浙大虽然只有破庙、茅屋作为课堂和实验室,只有祠堂
和民房作为师生住所,衣食住行都十分艰难。但一千六百余
箱图书仪器完整运来遵义,且还不断向国外添置,教学设备
比较齐全s 严谨朴实的治学新风又吸引着国内外名流学者和:
各省青年。很多知名教授联抉西来,加入浙大的师资行列,
人才极一时之盛。在安定的山城中治学育人,科研硕果累
累,人才辈出,被誉为·东方剑桥”。当时毕业学生现任中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多达四十余人。学校也由原来的三院十
六学系扩大为六院二十五学系、四个科研所、五个学部、一
个研究室、一个分校〈在浙江龙泉,有八个学系〉、两个先
修班、一所附中、十一所工场和占地三百余亩的农场,成为
一所全国性的、国际知名的综合大学。
遵义是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遵义会议”
使遵义名城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长征纱
的火种和遵义人民的革命活动与淳杯的民风,对浙大师生有
着深远影响。浙大的革命传统与遵义人民抗日救国的进步力
量,如青抗会、音教会、儿童歌咏团、快读书店等等相结
合,在抗日战争期中开展过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形式多样
的抗敌文艺活动,地区艾艺也达到空前的繁荣。
本文将对这些文艺活动逐一记述.
二、革命传统
浙大是有革命传绕的学校,从-九三一年“九·一八”
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爆发之前,浙犬学生的爱国运
动已不断发展。校内原有“黑白文艺社”、“时事研究
会”、“黎明歌咏队”等进步文艺团体,以抗日救国为己
任。参加文艺社和研究会的迸步学生很多,其中骨干力量又
组成晶青年大众社”,在寻找共产党的领导( 1937年2 月浙
大“民先”成立后,大众社自行解散〉。上述文艺社团经常
以壁报、歌咏、戏剧和学习时事等形式开展抗日活动。抗战
爆发后二不少热血青年投军从戎,到浙江南部开展游击战争.
和建设民主政权,有的还去到延安投身抗日队伍。他们的抗
日火炬,又由后考入学校的学生高举着接力下传,
抗战初期,浙大从战火中西迁。笠可帧校长率领千余师
生员工,携带图书仪器,四次搬迁,步步为营,辗转六省,
行程六千余里,历时两年多才到达遵义。沿途曾四次复课并
开展科研和社会调查,不断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以l唤醒民众,
用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既是宣传队也是工作队。一九三七
年十一月,西天目山一年级学生首先成立句内喊团”,沿途
开展歌咏、戏剧、墙报等宣传抗日,离开江西时,大批学生
组成步行团,沿湘赣公路和湘桂铁路西行,沿途访贫问苦,
捐款劳军,义卖公演,唤起民众同心抗日。为了及时报导战
争消息,从浙江建德到江西时,学校就公开发行油印的《浙
大目报》,鼓舞民气。到达广西时,发行已超过四百期。到
达宜山以后,学生自治会领导学生和外来文化人与当地进步
力量加强联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敌文艺宣传。一九三九
年冬天,敌军入侵桂商,浙大学生七十七人〈内女生17人〉
组成“战地服务团”赴广西大塘、迁江、宾用前线劳军,鼓
舞士气。他们自背行装,自编节目,在战地进行救护、宣
传、演出租联络军民等活动,出入枪林弹雨中,经受过战火
的洗礼。校内有“民先”队员组成的“拓荒社”( 1940年后
改称马列小组〉实际领导着学生运动。“黑白社”、“黎
明队”等恢复活动,还增加了“大家唱歌咏队”、“回声歌
咏队”、‘塔外画社”等文艺社团,都为了共同抗日的目标
在工作.这-时期,曾上演过“东北之一角”、“最后一
计”、“九·一八以后纱等剧,举行过抗日宣传大会,分发
抗日传单三千余分,写标语一千余条,还演出过“芦沟桥纱、
“汉奸的末路”、“一家人”等各剧,收入六千余元寄往前
线劳军。校内由‘黑白桂m 编出的《卫星》壁报, 是当时唯
一的进步舆论阵地。还有社办图书馆传播马列著作和进步书
刊,主动向学生推荐进步书籍,吸引了不少读者。这为启发
和指导进步思想起过积极作用。
.–. .、 遵义七年
〈一〉戏剧歌咏一枝独秀
一九四0年二月二十二日,浙大在遵义复课后,已发展
为五个学院.文、工二院设遵义城,理、农二院设酒潭县,
师范学院分在遵义城和湄潭县两处,永兴场还有→年级〈由
贵阳青岩迁来〉。遵义地区人民爱护浙大师生员工, 在艰苦
的抗战条件下,节衣缩食供应生活物资,提供公私用房数百
间,外加工场、农场、体育用地,保证了教学需要。遵、
酒、永人民与斯大师生亲如家人,给湖大提供了安定的治运环
境。浙大师生至今难忘这份盛情。大批学者、专家、文化人
和进步学生汇集名城,使古老的山城增添了抗日民主力量,
形成了文化大交流,推动着文艺的繁荣和地区文化的大发
展。戏剧与歌咏活动开展得格外频繁。
-九四0年二月, “战地服务团”〈前身为德性慰劳队
和协远宣传队〉由广西前线返校复课,首先举行汇报演出,
展示了他们自编自演、丰富多采的战地节目,揭开了浙大在
遵义开展戏剧歌咏活动的序幕。
遵义城是校本部所在地,人才众多,文艺活动格外活
跃。戏剧方面有京剧、话剧,先后演出过曹局的名剧《日
出》、《原野》、《雷雨》等,也协助和指导县中学生上演
过《雷雨》。此外曾分期上演过《野玫瑰》、《万世师
表》、《北京人》、《重庆廿四小时》、《茶花女》等剧。
为赈济、河南灾民上演过《蜕变》以及《一间房间》、《千万
百计》、《可怜的裴迦》等短剧。外语系的“外文戏剧班”,
上演过英语剧《蠢货》、德文中译本《寄生草》等。还有
《金指环》、《此恨绵绵》、《国家至上》、《故乡》、
《禁止小便》、《镀金》、《塞上风云》等剧目。遵义音教
会在一九四0年春天上演抗日歌剧《壮丁》,浙大师生就双
极协助。‘平民习艺所”的孩子们缺少寒衣,浙大晶大家唱
歌咏队”就去组织他们排练话剧,义演两天兼义卖花生米,
顺利解决了寒衣经费。在笠校长亲自倡导下,浙大学生自治·
会为遵义县〈今遵义市〉筹集烟民戒烟经费,义演话剧《自
内兄弟》三天,收入三千余元,使卫生院能顺利开展戒烟工
作。京剧方面( 1938年浙大京剧研究社成立于广西宜山,常-
于每周末排练〉,还演出过《打渔杀家》、《四郎探母》、
《珠帘寨》、《拾王饲》、《黄鹤楼》、《三堂会审》等剧.
目,很受欢迎。
歌咏方面有单独的晚会,有的和话剧同台演出,也有到‘
学校、街头教唱的活动。主要歌曲有《流亡三部曲》、《大‘
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到敌人后方去》、《军民
合作》、《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歌八百
壮士》、《黄河大合唱》、《旗正飘飘》等。此外,还有单.
独举办的西洋名曲演奏晚会。随着抗日民主运动的深入,
《古怪歌》、《茶馆小调》、《朱大嫂送鸡蛋》等歌曲也,从今
浙大流传到中、小学中间,成为流行歌曲。
这时,学生自治会实际领导着进步文艺活动。除以学校句
名义集体演出外, “大家唱η 、品黎明”、品回声”、晶乌?
鸦”等歌咏队也有独立开展的活动。为一九四0年二月“大
家唱”队帮助“平民习艺所”排戏、教歌, “回声”队在遵
义开过三次音乐会,有独帽、二重唱、合唱、小号猫奏、坚:
筒长笛与钢琴三重奏等,还演唱过亨德尔的弥赛亚里的阿里
鲁亚大合唱和阿门等高难度的曲子。‘大家唱”队还和遵义
音教会共同举办过歌咏晚会、儿童歌咏比赛等,曾在播声电
t 影院公演。一九四0年五月,遵义音教会曾邀请浙大钢琴教!
授王振声、小提琴家鲁之翰举行室内音乐会,演奏肖邦等外J
国名曲,胡刚复教授应邀和学生数十人参加。沈思岩教授也
举行过个人音乐会。一九四一年五月,庞曾漱、叶楚贞等学
生曾为老城小学和女小学生歌咏会担任钢琴伴奏三天,演唱
《黄河大合唱》。
演出节目多在一些纪念日,如‘九·一八”、“七·
七”、“五·四”、“一二·九”或元旦、国庚、春节等,
也有专门选定的募捐、义卖时间上演。
在遵义,热心参加这些活动的老师有费巩、张君川、索
天章、丰子饱、沈思岩等,还有校外人士邱堡(步兵学校上
校文艺处长〉。他作为客人,热心剧运,积极担任导演、舞
台设计和演员,节假日也不休息。不但义务帮忙,还常常贻
钱招待浙大的穷学生,他是遵义剧运有特殊贡献的人。热心
参加活动的学生有华慰曾、吴正西、范文涛、姚文琴、茅于
美、詹声穗、吴祖康、王郑德、黄孝述、郑士俊、唐广蒜、
徐贤璋、庞曾漱、叶楚贞等。他们都乐于在文艺活动中贡献
自己的才华。
湄潭县城虽不大,它作为分部,也有不少艺术人才。浙
大和附中实际完全包揽了当地的文艺活动(只有个别川剧清
唱、说评书是例外〉。在那里有“浙大剧团”、“国乐会
〈京剧〉”、“回声歌咏队”、“附中剧团”、‘附中歌咏
队”等团体。一九四0年起,话剧方面上演过《排色网》、
《雷雨》、《日出》,还有《野玫瑰》、《万世师表》、
《花烛之夜》、《草术皆兵》、《金玉满堂》等大型话剧,
也有《搜查》等短剧演出.京剧方面演出频繁,先后上演过
《打渔杀家》、《凤还巢》、《珠帘寨》、《宝莲文I》、
《四盘山》、《捉放曹》、《霸王别姬》、《贺后骂殿》、
《打鼓骂曹》、《辙门射就》等。歌咏方面以得回声歌咏
队”为主,演唱和敏唱抗战歌曲,与遵义城相同。抗战后期
还经常举行篝火晚会、诗朗诵、扭秧歌等,把《凡妹开
荒b 、《茶馆小调》等在群众中广为传播。酒潭附中的演出
活动,除节假日外,有时也用“恳亲会”各义邀请群众观
看。河边的大礼堂总是坐得满满的。参与活动的老师,大学
部有孙逢吉、张君川、索天章,中学部有吴耀卿、袁箴华、
过雪琴、周本澜,学生有李秀云、陈献、陈永淦、欧以健、
谢学锦、戴立信、程嘉锡、冯玉岱、崔北芳、陈星炜、李少
云、邵英多、胡久明、幸必达等,此外,还有邮局、银行的
社会人士,都是文艺活动的权极分子。演出后,募捐或义卖
效果都好。
一年级定居永兴以后,先后六年,每年都有新生几百
人,学完一年基础课才分到湄潭或遵义。一年级学生主要由
学生会领导文艺活动,在青岩时期,组织过“抗日宣传
队”、“战时工作队”等( 1940年上年〉,经常利用星期日下
乡或作“起场”宣传,有唱歌、演戏、写墙报、演讲等形
式,还附带给农民医治所疮、波泡疮、癫剩头等,颇受欢
迎。曾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送子参军》、《死里逃
生》、《菱姑》等话剧。一九四0年‘三·八”妇女节,女
同学举行义卖捐款劳军,品类有自己珍藏的钟、表、首饰,
有亲手缝制的自布书包,有共同制作的江南小吃,真是花样翻
新,别开生面,义卖收入全部用于劳军。此外还有外语歌
咏、小型歌舞、京剧清唱等,节目丰富多采。一九四0年秋
天搬到永兴,先后上演过《民族万岁》等大型话剧。歌咏晚I
会随时举行,两盏煤油灯一挂,演得有声有色?观众很多。j
热心参加这些活动的有冯斐老师和下帅、李涵普等十多位学
生,每年都有一批积极分子涌现。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
己组织由自治会出面,有时学校也拨点经费用于布景或照
明,一般还是学生自己出钱又出力,因陋就简。女同学有的
花被面,也常常搬到京剧演员身上,一般道具都在师生中借
来,布景如果是雕花门窗,就向富家大院去拆借,有借有
还,借用各种摆设也很方便。舞台美工总是千方百计搞出好
设计。演《日出》和《雷雨》都有极漂亮的布景和陈设,观
众叹为空前。
一九四0到一丸四六这六年中,遵湄戏剧、歌咏活动
一再掀起高潮,社会人士和爱国青少年和浙大师生同台演
出,结为良友,有的后来成为专业的文化战士,这不是偶然
的。
以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自由为目的,以戏剧、歌咏为主
要文艺形式,歌颂抗战,歌唱进步,抨击封建、愚昧与专制
独裁,也宣传科学以启发民智,这对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起
过一定作用。
〈二〉书、画、木刻不断展出
浙大曾以其套萃的人才与丰硕的科研教育成果,在战时
茧声中外,同时也有一批书画艺术大师与遵义人民结下了翰
墨因缘。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浙大以其雄伟的气魄接纳入
才,也从多方面培养人才。从三十年代起,浙大就开设音
乐、美术等选修课,校同中随时有书画艺术展览,鼓励学生
重视美育和艺术修养。马一浮、柳治徽、沈尹默、沙孟海、
丰子饱、陆维钊等素负盛名的艺术大师都先后到浙大讲学或
任教。他们的艺术修养和高尚情操,对浙大师生的书画活动
有深远影响。在抗日战争初期,浙大师生的书画活动已相当
繁荣。
遵义的书画家很多。前有傅同形、平翰、郑子尹、莫友
芝、察庶昌,后有王藻章、陈启绪、晋蓉舟、霆念勋、谢方
塘、傅粥、方锡纯、曹欣余等八大家,有不少传世之作,抗
战时期有刘纬生〈一园老吏〉唐湘冰、陈世凡、刘新文、魏
西云、胡楚泊、周天权、张季立、左靖等书画知名人士。浙
大教授中以书法、绘画见长的很多,如缪饿、王驾吾、鄙承
诠、视文白、苏步青、王季梁、胡哲敷、丰子皑、诸葛膜
等,都与当地名流为文字交。一九四四年黔南事变后, “西
南文艺垦殖团”熊佛西等赴遵,更增加了书画界的力量,书
展、画展、联展络绎不绝。如一九四一年九月十八日举行的
“抗战书画展”,展出作品四百余幅,展期四天,观众十分
踊跃,在遵义是空前的。
丰子饱教授是浙江嘉兴市人,一九三九年在宜山加入浙
大,随校来遵,担任艺术欣赏和现代文学课。他的音乐、书
法、绘画都别具风格、独树一帜。他在遵义以音乐、绘画知
名,从事抗日宣传卓有建树.他在丁字口竖起的大型宣传画
栏上随时发表醒目的大型宣传画,以披露日军暴行为主题,
使人悚目惊心,同仇敌恼。这些圃,有他亲自创作的、也有
他指导青年学生创作的。他这一时期著述宏富,出版过《客
窗漫画》、《战时相》、《绘画改良论》、《子皑攫画
集》、《子饱近代散文集》、《子饱漫画选集》等。还有与肖
而化合编的《抗战歌曲》一、二集。遵义确是他艺术丰收的
好地方。著名的漫画《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寸丹心三尺
剑,更无余吻答君亲》、《油壁垣车蜀道难》都作于遵义。
搅金顶山时画有《英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少送迎》等,无不清新俊逸。
}九四一年辛巳人日,丰子饱与遵义举人赵乃康、浙大教授
王驾吾等郊游沙滩,渴西南三大儒郑、英、黎墓,创作有
《高楼桂槛知何处,剩有寒梅照古邱》、《柳待春罔绿未
生》和《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来》等西帽,并为
郑、英、黎画肖像,参加编订《子午山纪游册》以记载诸先
生题咏,可谓一时胜事。他一九四二年赴渝工作才离开遵
义。
另一位画家柴扉,他原是国立艺专教授,战时辗转西
来,定居酒潭,曾兼任附中美术教师,在附中培养过不少倾
心艺术而卓有成就的学生。一九四二年二月,他在遵义举行
个人画展,观众十分踊跃。展后以收入四百元捐助劳军。柴
扉兼通中西画法,尤以画少数民族生活及服饰见长。他笔下
的劳动人民都是精神饱满、服饰整洁的,可见他对劳动人民
十分尊重。他的山水画气势磅睛,雄劲中见秀美, 《长江三
峡长卷》别具匠心。抗战胜利后仍回杭州艺专。
诸葛棋书画俱佳,与遵义魏西云、左靖、陈世凡、“垦
殖团”熊佛西等都举办过书画联展。对繁荣遵义山城的文艺
活动功不可没。
木刻艺术是三十年代党领导左翼文艺运动中的战斗武
器。木刻工作者用它揭露黑暗和歌颂黎明,为劳苦大众呐
喊.由黑色发展到彩色,由宣传抗日到争取民主,不少木刻
蒙遭到逮捕和迫害。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木刻又成为
战时的重要宣传力量。当时,浙、湘、桂、川等省的术刻运
动已续展开,而贵州还在痕难举步。浙大史地系学生陈耀
贺,一九三八年开始学木刻,一九四0年受教于著名木刻家
李桦,一九四二年加入“全国木刻研究会”, 一九归三年被
选为全国木刻理事之一。这时他在浙大二年级学习,筹备成
立“全罔术刻研究会贵州分会”,会址就设在遵义浙江大学
内。
浙大“墙外画社”先在何家巷举行过一次木刻画展。一
九阿二年,全国木刻研究会决定在国内十个地区举行晶双十
木刻画展”,展期六个月,要求在地区内各县再巡回展出。
贵州,嗖区由陈耀寰负责,经过向全国征集作品和浙大学生的
创作,收到李桦、荒烟等名家作品和育才学校的几十幅木
刻,双十画展如期在贵阳展出三天,作品二百一十六橱,术
刻书刊六十四种,加上术刻工具展览,观众达四千余人次。
这次以坚持抗战、要求进步为主题的展出,满足了人们向往
光明与追求幸福的渴望。一九四三年十月展出第二次,内容
更加充实,在二百一十五幅作品中有套色木刻四十幅,观众
达二万人次。这在物质艰难的条件下是十分可贵的。当年还
在浙大举行过赈济豫灾木刻展,门票和卖画收入全部用于赈
灾,计二千二百余元。学生中还踊跃捐献,女同学带头认捐
一千元,表现了浙大学生对灾民的深切关怀。此后,还在惠
水、普定等县作过巡回展出,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浙大附中还在酒潭举办过雕塑作品展览,遵义市
老城小学成立过·美术活动室”,举办过儿童书法、绘画比
赛,对启发儿童的艺术进步具有实效,浙大师生都曾积极予
以协助。
〈三〉墙报、学报及百家争鸣
多年来,浙大学生会办有《生活壁报》作为学生自由发
表意见的园地,从生活、学术到时事政治,无所不谈,具有
民主思潮。一九四0年七月,训导长姜琦撕毁学生对训导处
的批评文章,并以辞职要挟坐校长处分学生,结果是他自己
下台,笠校长另聘非国民党员的政治学教授费巩担任了训导
长,民主反而得到支持。费巩宣布当训导长不参加国民党、
不领训导长兼职工资〈用于学生报刊〉,并为《生活壁报》
重写了《发刊词》,允许学生对国事、校事发表不同意见,
可用笔名发表〈学生会对真姓名负责保密〉。以此, 《生活
壁报》成为学生的民主自由论坛,大大推进了爱国民主运
动。但好景不长,费教授在五个月后被迫辞职,紧接着是国
统区皮共高潮的到来,舆论遭控制,学生被逮捕, 《生活壁
报》也黯然失色。学生社团被迫停止活动,只有“质与能自
然科学社”还能存在,学生运动转入低潮。
一九四四年黔南事变,国难当头,贵州群众奋起抗日,
成都市中学被特务攻击,激起公愤。浙大《生活壁报》打破
了几年的沉寂,再次成为民主自由论坛。一九四五年,费巩
教授在重庆被绑架杀害,浙大学生在青年军中被逮捕, 又在
《生活壁报》上引起强烈共鸣,反独裁与争民主的呼声,在
浙大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 《生活壁报》担负起它的
历史使命。
此外,学生中还有多种小型壁报,如“海鸥”、“新
潮”、“联合”、“春革”、“文萃”、“笔联”、“壁
联”等等,不一而足。它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有
经常性和在纪念日出特刊的,一般都能贴在校内。那些坚持
真理、追求进步的言论,总是受人欢迎,而反动落后的言论
邱使出笼,不久也被斗垮或自行消失。
浙大的学术性刊物很多,在抗战艰苦、物质十分困难的
情况下,学校对这些出版物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铅印换石
邱,没有白报纸用劣质纸〈当时叫工厂纸〉。经费、人员布
保证,出版数量反而比战前有所增加。一九四一年统计,出
版有《固立浙江大学季刊》、《科学报告》、《国命旬刊》
等十种定期刊物,各学院、学系出版约二十种不定期刊物,
都在国内外交流,具在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此外,学生会、
i同学会也有刊物出版.
《浙大日报》在西迁途中公开发行,到遵义后不再对
外,但每天抄收的电讯都无条件送给遵义的地方报纸,这是
2们唯一的新同来源,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复员东归。
出版事业的繁荣,是战时浙大的又一特点。
〈四〉诗词创作一时之盛
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国学大师马一浮曾来浙大讲
学。’ 一九三九年一月,马一浮赴渝任新职,有留别浙大诸讲
友诗, “故国经年半草莱,瘁乡千里历崔鬼。地因有碍成高
下,云自无心任往来。丈室能容师弟坐,蚕丛力遣五丁开。
苞桑若系安危计,锦慕应培禹梗才。”其爱国、育才及称颂
浙大之意,溢于言表。
浙大文、理、工、农和师范各院系的教授,学贯中西兼
通诗文的不少,公余唱和,多忧国忧民,发聋振愤之作,但
组成诗社并且定时填词赋诗的只有“湄江吟社”。
“凋江吟社”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成立于洒浑茶
场。参加吟社的教授有文学院视文白、胡哲敷,理学院苏步
青、钱宝琼、王季梁,农学院刘检芝,师范学院郑晓沧,另
有农学院农场技术员张鸿漠,以及江希明教授的父亲江恒源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共九人。他们集社之后,在湄潭茶
场、农场共有八次雅集,或分前赋诗,或命题索句,有诗有
词,得《湄江吟社诗存》二辑行世。当时只有石印本,保存
的不多。洒潭县文物工作者编印《源潭风物诗词选》时曾有
选载。其中不少是传世之作。如s
视文白
山城寂历树抉疏,窗影叉丫月上初。
乍听础声传远近,频游古洞爱清虚。
百年鬼火王伦血,千载巢经子尹书。
六载烟尘归来得,凉风天末屡愁余。
调江歌恩
水调’R头·欢饮郑公晓沧
苏步青
.
赏舍立三处,近蜀似依刘。十年旧雨重聚,杯酒为公
酬。忆昔东西行役,公独任劳任怨,风月伴离愁。对菊传吟
句,此兴尚存否?湄潭好,鱼米国,可淹留.男儿磊落,何
须泪洒古播州。且酌茅台香醋,应舞龙泉长剑, 昕我醉中
讴。乱后故人少,况复断乡邮。
lit新茶 钱宝琼
.
’
诗送落英眉未伸,玉川畅饮便骄人。
乳花任绿香初散,谏果回甘味最真。
旧雨来时虚室自,清风生处满城春。
提夸越客揉烧法,话到西湖总怆神。
譬目崇感 王季梁
倦游到处且栖迟,难得天涯有我师。
空谷移兰作盆景,虚窗刻竹写槌辞。
客中雅集宜留句,徽外奇花又榄枝。
绕郭一湾湄水绿,赏春岂必太平时.
夏日遭兴 刘淦芝
梅材局敢妄痴求,长夏萧闲即是侯。
月上山巅观楼喘,风回渡口昕童讴。
分瓜时怯无佳昧,法暑还欣有妙筹。
既在双酒怀抱里,时将清水洗吾头。.
酒江小集 江问渔〈恒源〉
湄江权当作西湖,莫向东风问旧庐。
半日偷闲聊啸傲,百年如梦总空虚。
飘零幸得替朋集,寂寞还宜水竹居。
待到六桥泛诗妨,迫怀往事意何如。
胡背敷
只为芳心恋月华,欲随丹凤到天涯。
桐阴康寂无消息,雁阵敖敖似怨墟。
翠袖寒生应少减,繁星彩焕未全遮。
通知海上冰轮涌,乍见桥边竹影斜。
情桐待月
郑晓沧
六载干戈迄未休,千山万水复西游。
酒潭水竹留因夏,巴郡云山去待秋。
鱼美聊堪供醋町,瓜甜亦足解烦忧,
安排生理无它术,不恤吟诗雪满头。
夏目遭兴
丽景张鸿漠
傍漠缓缓步芳茵,临水静观身外身。
柳曳轻丝穿晓露,桃开笑庸醉新春。
收童牛背横吹笛,樵畏山腰乱伐薪。
锦绣郊原频远望,归途对对踏青人。
此外,工学院教授和附中教师们也时有吟咏之作,不能一一介绍,这里可以把工院机械系易修吟教授的一首诗作为代表,以见一斑。
斯大复员 ’竺段长 , 易修吟
春风吹暖到山城,郁李敬桃次第荣.
立达功能参造化,新兴士气仰陶成。
千年道传斯堪记, 十载贤劳孰与伦。
马首欲东人意快,弦歌更共浙潮鸣。
浙大中文系是以重视古典诗文著称的,学生中吟诗作赋也蔚然成风,这里不能赘述。总之,诗词创作收获宏富,也是浙大在遵义的一个小小特点。
四、 余 啻
五十年华匆匆逝去,但浙大抗战时期的文艺活动还发挥
着它的影响。定居北美、台湾的求是门人,至今还保持着歌
咏戏剧的传统,有的四辈同堂都能客串京剧,有的一家有几
个演奏能手。每次校友集会,都有歌咏和戏剧节目助兴,而
且都是自家演唱, 一堂欢娱,大有返老还童之概。在老校友
们的交往中,咏诗填词,膜韵唱和也是常事,足见当年濡染
之深。
浙大师生对遵义眷恋之情,历久不衰。这些年来,旅居
海外和住在国内的老校友们,不少人想重返遵酒,都有诗文
表达他们的怀念。如苏步青的, “……求是声音怀笠老,橱
油灯影忆洒滨”。杨新美的“酒江水碧,求是教深,情谊殷
厚,花果芳馨” 。周本湘的= “……重到双调寻旧梦,弦歌
依约似当年”。黄宗颤的串“赤日炎炎’赤子归,乡思缕缕四
十年”。李育农的, “四十二载换新颜,心潮澎湃忆当
年”。刘操南的z “湄江浙水两缠绵,剑气诗花五十年,
赢海求经传绝学,播州立雪快良缘……”。钱熙的s “狮
山泪水烟云外,旧友新朋梦跺阔”。吴太华的s ‘龙山郁
郁春风暖,溺水悠悠教择长沙。他们凰然都已苍颜白发,
仍然一往情深,满怀赤子之心地歌颂这第二故乡的山山水
水。
旅居海外的师生,格外有去国怀乡之感,他们的诗文往还也充分表露了衷曲。如北美阙家冀s ……·当年负芳浙江畔,正春风桃李,灿烂韶华。……”,徐守渊的“昔日单身
男女,忽尔儿孙成趣,两鬓己如霜。本性未能改,狂猖少年
郎”。马国均的‘射灯虎,开夜宴,酒凝芳。相互间讯,何
时签证拟还乡……”。王务兰的“昔日播州聚,再见德人
庄,缔年往事回想,携手在天堂。我已神驰泪水,争奈无常
世相,难度九秋霜。记取老城郭,求是好儿郎……”。大家
都有“自首重逢悲契阔,青衫作伴亿崎蝶”之感。愿浙大师
生与遵义人民的情谊万古常青。
《浙江大学在遵义的文化艺术活动侧记 幸必达》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