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志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概况
1997年11月1日,是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50周年纪念日,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医院从创建到发展,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一阶段:1947年11月——1966年6月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浙大医院,成立于1947年11月1日。建院前,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早有办医学院的意向。他曾说:“要把浙江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就必须有医学院,而且在文理学院的基础上,办医学院更为理想。”1 946年,竺可桢校长着手筹备工作,并聘请了李宗恩、王季午、谷正研、李天助等人为筹备委员,共同筹办医学院。1947年3月,经国民党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医学院,王季午教授任医学院院长。为满足学生临床实习的需要,又开始筹办医
院。于是在1947年4月购买了直大方伯巷(旧称头发巷)田家园6号和9号王姓住宅作为医院基地,计地3亩8分,建筑面积约2770平方米,经半年修缮,于1947年11月1日正式开院应诊,王季午教授兼任医院院长,李天助为副院长。医院设病床60张,有职工92人,其中医师25人,护士、助理护士31人,其他人员36人;门诊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耳鼻咽喉科、牙科,辅助检查主要做三大常规和X线透视、摄片。病房
有头等、二等、三等之分,当时日门诊量仅为54人次。
1948年,原病房楼由二层楼改造为三层楼,病床增加到82张,人员总数为117
人。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医院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建立了工会组织,病床增加到
97张。同年楼福庆任副院长。至1950年,日门诊量已达300人次。
195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为浙江医学院,浙大医院改
称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年进行了院系调整,将妇科、儿科、外科、牙科分别划归
妇幼保健院及附属二院。本院成为以内科、眼科、耳鼻咽喉科为重点的医院,病床增至
134张,工作人员增加到161人,其中医师30人,护士40人,医技人员15人,行政后勤
人员76人。王季午院长调任为浙江医学院副院长。陈过任本院院长,楼福庆为业务副
院长,陶然任行政副院长。
当时,只有2名党员,与浙医二院合并成立了一个党支部。1953年3月才单独成
立了党支部,陶然任支部书记。至1954年,全院已有党员8人,团员26人,占总人数的
18.5%。1955年至1956年又先后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0人,如何南祥、陈过、
马钟英、楼福庆、蔡孔长、蔡钺候、郑伦宪、徐怀三、马亦林、张鸿典。1 956年成立团支
部,1957年4月,团员发展至99人,成立了团总支。医院各民主党派队伍不断扩大,先
后成立了九三学社、民主促进会、民主同盟等组织。
1955年,医院建成门诊、病房楼各一幢,床位增加至253张,增设肺科、神经内科、
中医科、心电图室等。1956年,传内科成立,床位增加至353张。陶然调往省卫生厅工
作,叶志中任行政副院长、党支部书记。
1957年2月,浙江医学院科系调整,本院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及内科部分人员调入附属二院。附属二院基外科、泌尿外科、痔科调入本院,病床增加至420张,增设了麻醉组,陆琦医生献出内痔插药疗法的配方,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祖国医学奖。陈过院长调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内科郁知非任本院院长,仲金奎、张鸿典、游绍立、宋遵杰先后任副院长。
1958年,医院再建病房楼一幢,其中一层为手术室,附属二院胸腔外科调入本院,年门诊工作量上升到141707人次,病床利用率达到97.89%,门诊改为全日24小时开放制,并设立家庭病床。这期间医院在预防卫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为马市街居民进行健康检查,为江干区儿童进行流脑、百日咳、麻疹等预防接种,在社区开展防麻及灭“六害”工作,组织血防组赴杭州笕桥、嘉兴、金华等地区工作。此外,还经常派出医护人员去疾病流行区进行临时性的防治工作。为适应当时形势,医院还开展了中医学概论及针炙培训,又开设了中医科、中药房和针炙门诊。
同年,浙医大为支援创建温州医学院,抽调本院耳鼻喉科马钟英、内科蔡孔长、罗靖寰、候兴江、眼科缪天荣、吴持法、外科汤邦杰、放射科胡之同、行政人员臧利等同志到温州工作。
五十年代后期,医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疗法:外科开展了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胆管结石及乳腺癌等手术;胸外科进行了食道癌、肺肿瘤切除术、心内闭式手术、局麻开胸及降温开胸等;泌尿外科在肾部分切除、膀胱全切术等方面获得成功;
眼科进行了角膜瘘管羊膜修补术,并治愈了一例眶内肿瘤;传染病科进行了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的临床研究,浙江省流行性脑膜炎、传染性肝炎的调查研究,伤寒、副伤寒、菌痢的临床分析等;内科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骨髓检查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生前诊断的重要价值等。
1960年4月,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本院改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上级党委批准成立党总支委员会,下设内科、外科、门诊、行政总务四个支部,党总支书记由王德友同志担任,叶志中同志为副书记。同年因浙医大和省中医学院、省中医药研究所合并,本院将中医科、中药房、针炙门诊全部人员及物资划归省中医院。
1962年,医院设立全省第一个内分泌实验窒及专科门诊。同年内科分设血液、消化、心血管、内分泌、肾脏、呼吸六个专业组。1960年至1965年底,医院在国家经济困难期间,坚持开展了一些新技术和科研项目,如泌尿科开展膀胱壁尿道成形术;心血管专业组在省内最早开展心导管术、心音图检查;消化专业组开展了浙江省最早的硬式胃镜检查;血液病专业组发现国内首例异常血红蛋白病,通过血红蛋白普查,填补了浙江省血红蛋白分布图的空白;胸外科在麻醉科配合下,开展深低温麻醉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针刺麻醉心脏直视手术。医院继续健全医疗护理常规和基本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社教医疗队,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培训“赤脚医生”。医院发展成为一所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任务的综合性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传染科、泌尿科、胸外科、眼科、肺科、痔科、肝炎等九个病区和放射医疗、同位素、传染病、内分泌、血液病五个研究室。据统计建院12年以来,收治门诊病人2172717人次,住院病人58610人次,开展新技术94项,取得科研成果82项,撰写论文207篇,著书10本。
院史概况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医院一整套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党组织、行政机构及工会受到冲击,不少医务人员受到错误批判。但医院仍坚持医疗工作,1966年秋季,心血管专业组成功地为一位80多岁患者安装了省内第一台体外携带式心脏起搏器。1967年,泌尿外科采用人工肾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获得成功。同年,龚正、陈天秩、汤德骥赴上海参加全国教材编写。1968年,中医科恢复门诊,
中药房复建。1969年成立了肿瘤科,重设针炙门诊室。1971年,眼科运用冷冻法摘除白
内障,提高成功率。1972年麻醉科正式建制。1973年,消化实验室建立,开展纤维胃镜、
纤维结肠镜检查。1974年,肺科在省内首家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血液病专业组在国内首次报道中西药结合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达到或略超过国外同期的水平;同年设三年制护校一所,每年招生30名。1 976年在麻醉科配合下,心胸外科施行省内第一例法乐氏四联症矫治术及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均获得成功。1976年2月,院门诊办公室成立。1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收治门、急诊病人计2472800余人次,住院病人36546人次。还先后组织卫生工作队、医疗队,约有600多医务人员奔赴我省13个县的农村、山区、海岛、渔场进行卫生宣教、防病治病和培训农村“赤脚医生”,还完成医大712名工农兵学员的临床教学实习,接收省内外进修生673人,各种培训班计186人,开展新技术87项,获得科研成果42项,完成论文244篇,著书14本。
第三阶段:1976年——1982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六年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院进行了整顿恢复工作。首先是加强党总支的领导,恢复健全各级领导班子。1978年4月李广峰同志任党总支书记,俞清、章鸿湘同志为副书记,并改选了各党支部。同年恢复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郁知非为院长,任命张赵盾、王锡田、汤洪升为业务副院长,邓云为行政副院长。设立或调整了总支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总务科、财务科、
保卫科、护理部等党政机构。业务部门恢复耳鼻咽喉科、皮肤科、中医伤科。认真做好规章制度的恢复和建立,保证医院良好的秩序。加强安全医疗,恢复“院医疗事故鉴定委
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由院长兼任正副主任,各科主任及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病
房恢复三级查房制、总查房、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制、病历书写规范化
制度,各病房重视重危病人治疗,专门成立抢救小组、重病室、抢救室,成功地抢救了许
多高难度的危重病人。重视门诊质量,确立科主任定期门诊制,制定护理操作规程,开
展循环红旗、百日无差错竞赛等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医护质量。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
政策和干部政策,实事求是地对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同时恢复晋升晋
级考核制度,晋升了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开办半脱产英语、日语学习班,提高医护人
员外语水平。职工福利方面,1977年至1982年,在政府的关怀下,先后三次为职工增加工资。1980年实行“五定一奖”,使集体和职工福利均有新的改善。
1979年恢复了工会组织。1981年8月李广峰同志调妇女保健院工作,党总支书记由邓云同志担任。1982年2月经省委批准,党总支改制为党委,设党委办公室,医院设有12个党支部,有149名共产党员。民主党派队伍也进一步扩大。

至1982年,本院成为省内科室设置较为齐全,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综合性教学医
院,尤其以血液病、内分泌、消化、肿瘤、心血管内外科、传染病、泌尿外科、肺科、眼科、
痔科在全省最为著名。全院有建筑面积16744平方米,设九个病区,核定病床450张,
职工790余人,其中卫技人员462人,教学人员65人,科研人员33人,有正副教授16
名,讲师、主治医师146名。据1 981年统计,5年中完成门诊1907274人次,住院病人
28977人次。完成医大1619名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接受进修生882人,各种训练班
307人,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1979年,放射科、B超室等主办日本超声专家讲习班,并
出版《中日超声医学讲习班内容选编》;1980年起,血液科举办四期全国性培训班;
1980年至1983年传染病科举办两期全国传染病师资培训班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1977年7月泌尿外科开展省内首例异体肾移植成功;心血管专业组成功地安置第一台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胸外科自制人工心脏瓣膜应用于临床,填补省内空白;基外科研制成功“直肠吻合器”,在国内较为领先;血液病专业组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对恶组的诊断价值,并首次在国内报道血浆置换治疗纯红再障及免疫性疾病。这期间开展新技术64项,取得科研成果75项,其中5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5项获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赴外地帮助开展新的诊疗技术,受到好评。
医院增设医疗设备,主要有:心向量图机、心脏监护仪、心脏起搏器、双相和扇形超声波诊断仪、纤维胃镜、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血透机、荧光眼底照相机、闪烁扫描仪、闪烁计数器、电子血气分析仪、脑电图机、荧光显微镜、双目手术显微镜、心电生理记录仪等。
第四阶段:1982年至今1982年至今的15年中,医院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严谨求实、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全院职工为医院现代化建设而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历任院领导都十分重视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方面:1982年,郁知非调暨南大学工作,杨松森担任院长,增补张之江为副院长,加强各方面管理,同年被评为省先进医院。1984年,黄怀德任院长,陈昭典任党委书记,张赵盾、汤洪升、叶丁生任副院长,沈卫和、张赵盾(兼)任副书记。在管理方面,确立每周召开有科主任、护士长参加的周会、书记院长联席会议、行政办公会议等制度。加强院总值班制度,实行护理查房、行政查房、夜查房制度,成立全院性抢救小组。1985年医院调整充实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公费医疗管理小组。1987年,医院领导成员进行调整,夏惕勤任副院长,张赵盾任党委书记,李兰娟任党委副书记。本年度被评为省级文明医院。1988年,姜飞球任医院副院长。1989年,医院被审定为国家三级甲类医院,同年成立了文明医院领导小组、医德医风教育小组、质量管理小组。1990年,在全省36家医院开展的“双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医院。1991年,干梦九任医院副院长,王竞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92年,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93年,王竞任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李兰娟任党委书记,千梦九、李兰娟、何超、陈水泉为副院长。新领导班子制定了《浙医一院党政干部守则及廉政措施》。同年开设名医门诊、分科咨询门诊和专科门诊。医院加强了安全医疗制度,制定医疗质控指标、病历评分细则等。在卫生部组织的行业作风检查中,医院5项指标(医师的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护士的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对医院的医疗信任)均名列第一。1994年,医院实行新的奖金制度,新设专职物价员,实行成本核算和质量管理。职能科室逐步应用计算机管理。1995年,加强行风建设及医院文化建设,医院被评为优胜单位。同年1月荣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评为杭州市文明单位和浙江医疗质量管理优胜单位。同年,医院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缩短平均住院日、争创三级特等医院的奋斗目标。眼科作为医院改革的试点,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卡罗来纳眼科中心合作成立浙益眼科中心,于5月13日正式开诊。10月,赖瑞南任党委副书记。1997年3月,医院调整了领导班子,郑树森任医院副院长,主持医院工作,何超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干梦九、何超、陈水泉、厉有名、陈亚岗任副院长。医院进一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
在缩短平均住院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重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实施凝聚力工程,发挥广大职工主人翁作用。1997年10月,郑树森任院长,何超任党委书记。至1997年6月底,共有22个党支部,有党员393名。有民进、农工、九三、民革、致公、民盟、台盟等民主党派成员共200名。有13个团支部,团员340名。1992年至1994年先后召开首届职代会第一、第二、第三次会议,1995年至1997年先后召开第二届职代会第一、第二、第三次会议。
医疗方面:医院坚持“病人利益至上,医疗质量第一”的方针,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发展学科,形成特色。传染病科于1987年起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治疗中应用,现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尤其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及抗生素的临床验证和应用见长。血液病科于1987年首次报告成人急性白血病五年、十年生存率,在国内外引起反响。目前对白血病的综合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血液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实验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眼科于1996年开展了新型的无缝线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与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以及高度近视眼的眼内接触镜植入术。目前在眼屈光学、眼底病学、角膜移植方面成绩斐然,白内障手术治疗与国际接轨。泌尿外科于1985年开展尿酸结石的溶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冷冻治疗;1987年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复杂性尿道狭窄的会阴部皮瓣替代术;1992年开展第十肋间胸膜外胸腹联合切口的应用;1994年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目前承担WHO的计划生育课题。心内科于1985年开展省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989年开展省内首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1992年开展省内首例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993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以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现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肾移植血液净化中心自1991年成立以来,完成血液净化治疗35000多例次,尿毒症患者经透析治疗存活最长时间已超过14年。至今完成肾移植500余例,年移植总数超过100例,一年存活率达97%,其中最长存活10年以上,属国内先进水平。
心胸外科于1982年开展深低温停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985年开展省首例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搭桥术。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肛肠外科于1984年开展全结直肠切除、小肠贮袋肛管吻合一期手术,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疾病;1986年对顽固性排便困难开展手术治疗;1995年开展复发性直肠癌再手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普外科于1982年开展全胃切除采用小肠代胃术;1990年开展省内首例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人造血管重建术;1993年开展腹腔镜手术;1994年开展肝癌冷冻;目前对肝癌的治疗、胰腺炎诊治以及TIPSS手术等血管介入治疗,具省内领先水平。普外科、肿瘤科、放射科于1985年率先在省内开展肝动脉DSA检查和介人性肝动脉治疗;1 986年在国内率先行数字减影肝动脉并肝静脉造影术;肿瘤外科在治疗甲状腺肿瘤、胃癌和肝癌的方面颇有特色。消化内科于1992年开展胃肠功能及24小时食道胃液PH检测;1994年开展内镜直视下放置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狭窄;1997年开展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现内窥镜诊治消化道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内分泌内科在糖尿病、甲亢诊治方面省内领先。呼吸内科纤支镜检查和治疗始终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口腔科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畸型缺损、颞下颌关节病诊治及人工种植牙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耳鼻喉科在听力重建手术、全喉切除发声重建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骨科脊柱外科手术具较高水平。神经外科开展各种颅脑手术,成功率高。神经内科以脑血管病及癫痫治疗见长。皮肤科以激光治疗、冷冻治疗见长。中心监护病房的设备、规模及技术均达到国内第一流水平。放射科设备精良,可开展多种省内先进的介入治疗。
麻醉科成功地开展多种高难度手术的麻醉,使危重病人得以挽救。病理科在免疫组化、骨髓活检、癌基因检测、冰冻切片等技术省内领先,质控连年优胜。输血科在国内率先开设血液治疗门诊和建立输血会诊制度,十多年安全输血无感染。超声诊断科开展占位性病变的彩色血流鉴别、多普勒检测、术中超声等新项目,达到较高的诊断水平。检验科参加WHO微生物室间质控多次取得了国内第一、二名的优秀成绩。护理部开展整体化护理的试点工作。15年来,医院总门诊量达7950807人次,住院病人达124866人次,住院手术达76834人次。近5年来,先后组织医疗队30批,210人次,其中多数为高级专家,赴遂昌、云和、青田、玉环、东阳、嵊泗等山区、海岛地区开展医疗扶贫、救灾防疫、学术讲座等活动。积极组织向社会献爱心活动,多次为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免费治疗。并参加援外医疗队赴马里中非等国家开展医疗工作。
教学方面:作为教学医院,曾多次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传染病、血液、眼科、泌尿科、肝癌、胃镜、B超等全国性的培训班,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1980年浙医大医学系实行院系结合,成立医学一系、医学二系,相应成立了内、外、传染、中医等10个教研室,院系结合筹备小组组长为郁知非。本院承担医学一系的教学任务。1988年9月,一、二系合并为医学系,至1990年6月医学系再度分为医学一、二系,本院院长兼任一系主任。1993年10月临床医学院成立,由本院院长兼任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
医学一系成立以来,医院承担医学系五年制、三年制的临床课程及预防医学、护理等专业和成人教育的临床教学任务。自1988年起,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在七年制教学中开展单科独进,床边教学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综合分析能力;经常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外语教学,编写英语补充教材,在英语试点班与七年制教学中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在实习中开展英语交班、英语查房,提高学生临床外语水平。现年教学时数达5000余学时,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150名左右,合格率达97%左右。医院每年接受毕业实习生200余人次,每年接受省内外进修医生200余名。此外,还承担了大量的进修医生培训和成人教育任务,并与金华、嘉兴、湖州、台州、杭州等10余所教学医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定期抽调教师进行教学检查、辅导、上课、教学查房等教学活动。自1986年起,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汇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辅导课讲义》,并修订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1994年起,和德国赫司特公司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开展专业讲课130次;外语讲座20次;举办英语沙龙20次,参加人数共15000余人次。自1997年1月起,受卫生部委托先后举办了“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临床输血理论与实践”、“食管疾病诊治新进展”、“胰肾联合移植及其它器官移植的新进展”、“介入性心脏病学新进展”、“危重病监测与治疗及脏器生命支持技术应用”、“彩色多普勒的临床应用”等14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并举办“现代心脏瓣膜外科基础理论及应用”等6个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医院设有传染病、心血管、血液、眼科博士研究生点4个,有消化、内分泌、普外、泌尿等硕士研究生点15个。82年以来,共培养博士生25名,硕士生182名。
科研方面:医院坚持以高科技服务病人的方向,1993年12月医院设立了科教科。
医院设有浙江省器官移植中心、省护理中心、省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省核医学中心、省中毒急救与防治中心等。并设有传染病研究所和血液病研究所,其中传染病研究所病毒性传染病实验室于1996年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省首家部级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另设有细菌、免疫、病毒、消化4个专业实验室及消化病、心血管、内分泌、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学、心胸外科学、眼科学、感染病、临床免疫病理、核医学、肿瘤外科、临床药理、计划生育研究所男科学临床研究室,共13个。拥有省级、校重点学科5个,分别是传染病学科、血液病学科、心血管病学科、器官移植学科、泌尿外科学科。历年来获得了许多科研奖项:1982年至1991年,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1项。1992年立项课题有27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项。1993年立项课题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3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发表论文165篇。1994年立项课题27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18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发表论文182篇。1995年立项课题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5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发表论文212篇。1996年立项课题6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I项,8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发表论文228篇。医院积极开展重点学科建设,1992年确立器官移植为本院重点发展项目,以此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年着手进行移植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1993年4月进行省内首例异体全肝移植获得成功。同年进行了心脏移植的动物实验。1994年至1996年先后进行了三例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术治疗糖尿病并发晚期尿毒症患者,均获成功,存活时间之长属亚洲最佳记录,主刀医师郑树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94年以来,成功进行三例异基因骨髓移植。1996年成功地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同年,。肾移植达到103例。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于1994年5月,主要从事角膜移植、肝脏和胰腺移植、肾脏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心脏移植及移植免疫、移植分子生物学等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工作。1995年被确定为省器官移植中心,逐步成为全省器官移植工作的临床、科研基地。
医疗设施建设:1984年,医院购置El本东芝1250毫安x线装置一套,包括心血管造影机、断层摄影、胃肠遥控装置、数字减影四个部分。1987年,购置B超仪、麻醉机、心导管、自动生化分析仪。1988年,医院购置ECT、中心监护系统、口腔全景X光机、动态心电图机。1989年,购置全身CT扫描机、血凝仪、人工肾机、牙科活动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冷冻切片机、呼吸机、人工心肺机、血细胞分离机等。1991年,医院新增中央监护系统、多功能呼吸机等仪器。1993年,医院购置了前列腺射频治疗仪、全能麻醉机、眼用AB超仪、口腔综合治疗台等。血液科建立了骨髓移植病房。1995年,医院新增体外超声波碎石机、钼靶x诊断仪(乳腺摄影机)、彩色多普勒电脑声像仪等先进的设备。
基本建设方面:1983年、1986年、1987年分别完成华家池1幢、2幢、3幢职工宿舍楼的建造;1995年,完成定海村两幢宿舍的建造,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1984年医院5060平方米的专科病房楼完工。1991年7月完成九层病房大楼的建造,9月10日开始试用。1992年5月17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马所巷的堵巷工作,改善了就医环境。同年,门急诊综合楼经省计经委批准立项。1994年,门急诊综合楼的规划工作基本完成,建筑面积达38000平方米,并开始设计。1996年8月医院举行门急诊综合楼(系浙江省重点工程)开工典礼。当时,省政府柴松岳副省长、徐志纯副省长等领导同志为工程奠基。门急诊综合楼一期工程——传染病楼于1997年5月份完工交付使用。
医院注重发展国际联系和交流。近5年来接待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约200人次,派往美国、德国、瑞士、El本、法国、香港等31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讲学、合作科研和参观学习的人员有约300人次。
悠悠五十载,杏林春满园,医院现已成为全省医疗、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之一,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新闻媒介广为传播。一些新闻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健康报》等大报显要位置,甚至在国外报刊电台报道。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在省市新闻媒介发表新闻报道200余次。医院占地面积41亩,现有医疗建筑使用面积36344平方米,全院职工1300余名,拥有教授、主任医师等高级职称医护专家160多名。核定床位760张,每年门诊工作量近60万人次,住院病人1万余人次。兴建中的门急诊综合楼建筑群由主楼21层、群楼5层及感染病楼5层组成,可满足每天3000人的门、急诊量,将成为浙江省最先进的医疗建筑之一。50年来,严谨求实,已成为医院发展的根基。浙一人将继续发扬“严谨求实、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在医院内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享受愉悦,陶冶情操,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奋进,用不懈的
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