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龙泉分校旧事数则

马达远 丁则先
〈-〉挝团组织
我国传统习惯很重视乡亲乡谊,认为一个人要爱祖国,
首先得先爱家乡。战时龙泉省级机关增多,人文套萃,山
村小城一下子突然热闹起来。跟着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社团
组织拔地而起,如同乡会、校友会、春蕾社、文艺研究会等
等,我们在浙大分校时,也参加了几个组织z
江苏同乡会,抗战时期,随机关学校内迁的人很多,两
浙盐务局的局长倪漂森、县长徐渊若浙大分校的主任路季
讷、教务长朱重光先生等都是江苏人,登高一呼,应者云
集,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只要有人一召唤,谁不愿意去参
加同乡会组织呢?马远达、郑克明、查冶予等就是这样参加江
苏同乡会的。记得第一次召开江苏省同乡会成立大会是在金
沙两浙盐务管理局场地,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实力之
雄厚,场面之热闹,在战时龙泉实在是难得而少见的,不过
成立大会之后,除了印过一本江苏省同乡会通讯之外,对龙
泉人民和龙泉地方事业并未作出什么贡献。
友声社。这是我们在龙泉分校读书时一些志同道合的同
学酝酿组成的,发起人是查冶予、邓克明、马达远、袁鸿顺
顾子含、郑人慈、戴之库、严俭涛、张兴城等,友声社的名
字是马达远根据《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哽
哩,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喽其鸣矣,求其友声”摘取而成。
该社组织的宗旨是“联络感情、发展友谊、研究学术,共同
进步”。参加的人十分踊跃,→下子就发展到四、五十人。
社长先后有马达远、袁鸿顺、郑人慈等。在龙泉成立之后,
抗战胜利迁杭,仍继续有发展。这个组织,主要在学问上切
磋琢磨,交换心得z 大家毕业后,将来在事业上可以互相支
持、关怀照顾。至于具体的工作除了发几期通讯录出几次墙
报外,另外并没有什么明显业绩。
〈二〉师生情谊
浙大分校在龙泉时期,我们各院系人数都不多。师院国
文系1 9 4 6 届只有十七人,师院数学系I 9 4 7 届只有三
人,因此各院系不仅同学互相熟悉,大家互栩往来,而且师
生之间也十分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互相关怀,互相
支援,例如马达远等家住沦陷区,)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
生活十分困难。郭莽西先生在石坑墟办了个“生活读书性”
为中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教材。王季思先生就介绍马达远等三
人到生活读书社勤工俭学,以便稍解燃眉之急。战时高校教
材因,啦,徐声越、反承杰等先生都是自编讲义,他们也把这
些讲义交给查、马、邓等三人用蜡纸刻印,使他们也取得一
点收入,这些收入虽然微不足道,但是老师关怀学生的恩
情,却深似海,重于山。
丁则先第二学年起,由于神经衰弱很严重,龙泉的书不能
再继续读下去了,只好中途休学。后来到家乡住了→段时间,
身体渐渐好起来了。于是再回浙大分校,以备明年复学。当时
毛路真先生对他说z “你在校做助理教师好了,只要你的系主
任提出,我一定大力支持。”但孙叔平先生认为二年级学业未
完成,留分校当助理教师,看起来在困难。于是丁不便启齿,只
说这是毛先生建议的,这事只好作罢。以后孙先生听到是毛先
生建议就问丁是否可去中学当数学教师z “有三个学校一-
联初、建国中学、湖湖师范均请我代为物色数学教师,你可选
择一个。”当时因为湘师金海观校族的办学精神与简朴作风,
众所赞誉。于是了则先就去松阳湖湖师范作了数学老师。
第二年返回浙大复学,抗战胜利后,随校离开龙泉去杭州.

作者简介
1 马达远,江苏淮安人,师范国文系1946届,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现任杭州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丁则先,浙江上虞人,师范数学系1947届,历任湘湖师范,萧山市浦沿中学教师,现已退休。

《浙大龙泉分校旧事数则》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