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的劳动,深远的影响——浙大农学院西迁中对黔北农业科研上的深远影响
练农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农学院西迁湄潭居住近七年。
在迁来之前,他们先由杭州迁到建德,后又经过江西的吉安、泰和、辗转到达广西宜山。到达宜山后,以当时宜山的文庙、标营为中心,搭盖草屋,坚持上课。但到1939 年1 1 月26 日南宁去陷后,宜山遭到了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其中一次,标营区内的十四间教室,八间宿舍,一座礼堂,以及教师办公室、阅览室、储藏室等,遭到了严重破坏,敌机在这一区域投弹达118枚,是浙大农学院在商迁过程中受损失最犬的一次。在此情况下, 学校决定,全部迁入贵州遵义。
浙大进入这义后、鉴于房屋安排困难,以及其它地理、气候等原因,又决定将其农学院等迁到距遵义75公里的湄潭县。在湄潭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他们居住了近七年。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浙大农学院在湄潭,其大致布局,是s 以湄潭文庙为办公室中心咱禹王官为农化系,贺家祠堂为农艺系,城皇庙为农经系,蚕桑系及病虫害系安排在西郊的牛郎背。此外,“ 还在滔江北岸建立农场,面积约200亩,分种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并辟有蔬菜、花卉、果椅等试验地。还建有办公室、贮藏室、农工宿舍。他们还在牛郎背上建了一茅亭名为“七七亭”亭子虽然构造简陋,但配置于青山绿水之间、倒不失为别具一格,清雅别致。当时有人配诗一首悬挂于上z “一亭坐揽溪山胜,满路争看桃李春”。
农学院在湄潭定居后、规模逐渐扩犬。
1940 年秋,恢复了农业推广部, 1942年4 月,又增设了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学生人数1937 年西迁初, 只有学生108 人,但到1944年,即增至246 人。从科研工作讲?到达湄潭后,在当时浙大空可桢校长提出的“事坚持求是精神,就必须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在教学中, “要坚持学以致用,要与生产教育结合,培养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号召下,他们也在这方面迈开了步子,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在湄潭人民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从1941 年初起,他们就先后增设了作物实验室、园艺实验室,农化实验室、农业分析室、生物统计室、农业统计室,以及蚕桑、植病两系的特种实验室。
据1943 年2 月不完全统计,当时农学院各系的试验研究专题即达89项,参加研究的教师达47人,其中如农艺系、即育成水稻良种5个,搜集品种达1200余种,小麦良种2 个,搜集品种1483个; 杂交油菜良种1 个且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该校教师林世成(现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教授等,专门研究了小麦杂交育种和良种引种试验,其引种的中农-所培育的“中农28”,在湄潭长势好,产量高、质量好、曾受到农民内普遍欢迎,一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矮短多”等良种来后,才逐渐换掉。还有如他们试验的水稻密植栽培,与棉花早熟品种栽培,也为农民所欢迎,至今仍为本地老农闲谈中的话题。又为园艺系,也选出果树优良土种91个,均有推广价值。其洋葱、番茄、甜瓜等,也试神,成功,甘薯多收栽培,较湄潭本地也提高了3-4 倍。另还搜集了酒淳奇花异卉200余种。农化系在土壤肥料、生化营养、农业分析、农用药剂、及农产制造方面y 也进行了试验研究。如罗登兰教授,就测定出湄潭油菜子的碱化值为170-174 ,映化值为102-111 ,该系彭谦、朱祖祥河同志发明的粉状土壤酸度试剂?也为各方所采用。在农用药剂方面,他们还变现豆薯种子杀虫毒质?为一种白色六角柱休;在农产制造上也费现遵义、威宁之甜酒,系由二种优良新种酒曲菌所酿成。在检病方面,病虫害系也研究了湄潭白木耳人工栽培并获得成功,其产量较土法高23.58倍。目前湄潭白太耳的人工栽培-大多还沿用此法c 他们还作了桑树害虫的调查、五倍子的研究,水稻害虫的防治等,也有较大成果。近几年,湄潭五倍子的生产,还多次邀请了现浙农大的当年就在清潭从事此项研究的唐觉教授来源实地指导,湄潭县委也派人两次到浙农大学习参观。
蚕桑系迁酒后? 也着手试行样蚕饲育及家蚕留种饲育和桑付品种选育等试号令工作,并作了样蚕寄生虫远之观察,上簇吐丝中蚕儿绢丝物质之增长、拓叶饲蚕与作蚕卵之研究。1944 年,浙大农学院接受了当时国民党中央农林部的特别约请,还确定了如下几个研究专题,其中有陈鸿遥教授主持的《除虫菊枯病之研究》;蔡邦华教授主恃的《五倍子之研究》;祝汝佐教授主持民《我国食粮害虫生物防治之研究》;罗登义教授主持的《我国主要果蔬中维生素之研究》;吴文晖教授主持的《耕者有其田》之研究。1945 年,农林部又增加了请由卢守耕教授主持的《水稻多收栽培法》和由肖捕、叶声钟教授主持的《麓麻良种选育》等两项研究。这些研究,当时均取得了较好成果,曾得到农林部的肯定,农林部为了表彰这些研究成果,还为原拨的补助费10 万元增加为31.5万元,以示支持。为此,浙大农学院还决定,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每月一次。其研究文章,分别在当时兴办的《浙农通讯》、《哝院专刊》.《蚕声》、《农化通讯》、《农经通讯》、《病虫知识》、《作物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象农民普遍欢迎的如马铃薯的种植,黔北病虫害的防治,蔬菜良种、胡桃、西瓜育种等-还在遵义湄潭一带推广。
这里还需要突出一点的是s 浙大农学院在湄潭时,对湄潭茶叶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湄潭茶科所成立于1939 年,当时为国民党中央经济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合办的湄潭实验茶场。该场成立之初,人71员少,设备差y 连茶叶和土壤分析化验工作也无法开展。但浙大农学院都给予了积极的协助。他们除由刘淦芝教授以及浙大师生如李成章、曹景煮、寿字、姚暖、张逊言、谭延权等具体参与了对湄潭123户茶农作的茶产调查外,还对湄潭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制作,土壤的分析,病虫害的防治等电作了细致的研究。如罗登义教授,就亲自测定湄潭茶园土壤属’性,得出了6’3 种结果,为开发湄潭茶园提供了理沦依据s 农化系的白汉熙同志对湄潭茶中“单宁”①的含量也作了分析测定,得出结论为z 龙井19. 13 ,红茶9. 51 ,芽子15. 6 8 , 茶梗13.61 。在刘淦芝教授带领下,他们还对茶树的病虫害作了抽样调查,从41 年2 月至8月,共收得昆虫64 种,按其收得的茶芽481 1 2个加以检查、得出其受病率为10.77%, 其中最常见而危害又较大的,有紫霞茶呀,茶摆’ 72 •’头、背袋虫等七种。在茶叶制作土,他们还研究了绿茶、红茶的制法、并从中研究了湄潭龙井茶的制法。在制,戎后,还邀请了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浙大农学院长蔡邦华教授,以及李士光、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吴有训、吴耕民等教授前来品若f: ;夫,家一致赞扬研制的龙井茶清香味美。解放后,原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同志来湄潭茶场视察,认为湄潭龙井茶味正香纯,并亲自更名为“湄江茶”,畅销国内外。这些,与浙大农学院当时所作的努力,也有直接关系。湄潭茶场的一些老工人,老技师,闲谈中,也常常流露出了对浙大农学院一些教授、职工的怀念。②
注:
① 、“单宁”,即今茶多盼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内含物。
② 、*付科依据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农林部所办的古. 《茶情》、及朱源林同志1984年2 月所写的《湄潭茶场的创建和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