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与浙大校友

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与浙大校友

□     欧阳昌宇(机械系45级)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是在抗日战争烽火年代1939年开始筹建的。为了避免日军轰炸,奇迹般地将这高科技的工厂建立在贵州大定县(今大方)内一个特大溶洞内,人称它为大定厂。在那里工作过的浙大校友达25人之多。

(一)

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厂?

那时,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我国半壁山河,对我主要城市狂轰滥炸,使无数同胞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祖国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不少爱国志士对日本侵略者义愤填膺,提出“航空救国”。当时政府顺应民意,一方面向全国大量发行“航空彩票”,另一方面利用蒋介石50生日之机,在全国大举“献机祝寿”,以筹措资金向美英两国引进技术,发展航空工业。因为发动机是飞机的核心,所以优先建立了这个厂。

1939年,在美国有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李耀滋等青年博士硕士七人,受命引进美国莱特公司的航空发动机。他们忠心爱国,立志在国内培养人才,走自主办厂之路。为了摆脱经纪商人的中间剥削,他们亲自到工厂采购生产设备,远渡重洋,沿滇缅公路将500多吨建厂物资奇迹般越过日军封锁,运进祖国西南边陲,准备在昆明建厂。

 不料日军早得情报,将所选厂址炸为平地。总工程师李耀滋博士亲自驾车沿黔滇公路往内地另觅厂址。到了贵州毕节,当地人告知沿公路不远的大定县羊场坝有一名为“乌鸦洞”的特大溶洞可以利用。果然在羊场坝公路旁不远处找到这个神秘的溶洞,洞的宽和深足有100米,洞高约60米。山后还有一条河流可供用水,由羊场坝至贵阳仅160多公里,交通尚称方便,具备建厂条件。经上级批准,在此洞内建厂。

(二)

李耀滋在MIT的同窗好友梁守也离开昆明西南联大参加大定厂建厂行列。李耀滋又亲赴西南联大,动员1941年应届毕业生去乌鸦洞献身祖国航空建设,当时报名者10人。还从其他内迁大学招来10多人。其中,来自浙大的有胡广家、霍少成、周善纷和卞华年4人。这20多名青年学子在创业先驱的感召领导下,艰苦创业,成为大定厂的“开山鼻祖”。

说“开山”,一点也不假。当时无法得到钢筋和水泥,只能就地取材,用木石建厂。他们不辞劳苦,与民工一道去40公里以外的山林中伐木,又从四面八方去寻找石源,采取石料,再组织民工背扛肩挑,运回乌鸦洞。他们在溶洞内,采用特殊的木石结构建筑厂房,能安装又多又重的精密机床,确保其安全运作,实属中国工业建筑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最困扰他们的是发电,没有电,不说无法开工建设,就连生活用水也无法取得。当地盛产无烟煤,原来在美国购置了烧无烟媒发电的蒸汽机,但运抵缅甸后因超重无法通过公路运输,廉价出让给印度了。他们看到当时西南公路上大量行驶木炭汽车,也想利用无烟媒制成煤气来驱动已退役的大马力航空发动机发电。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再实验,终于获得成功,使乌鸦洞熠熠生辉。当时国家航委会美国顾问来厂视察,对此创举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到1942年底,我国第一座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在这荒芜的乱石丛中拔地而起!最为瞩目的当属乌鸦洞内的主厂房,它有三层,底层为各类仓库,中层为机工车间,上层为总装配车间。洞口厂房部分用精雕细刻的巨石砌成护墙,远看去甚是宏伟壮丽。洞口有通风设备,使洞内空通流通。各类办公楼和辅助工场林立在洞外山丘上,错落有致。俱乐部、宿舍,学校和服务社林立于羊场坝公路两旁,到夜间灯火辉煌,人称之为“小贵阳”。

(三)

1943年开始航空发动机试制。为了充实技术力量,大定厂从遵义浙大招进应届毕业生11名,他们是机械系的余承业、周森沧、蔡锡章、王永陶、郑会持、张遐年、谢子朴、梁颁棠;化工系的丁熙康、王士潘;数学系邓迈。这些“求是”学子成为大定厂的中坚力量。

1945年初,我国自制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大定厂诞生了。经美国莱特公司鉴定,认为合格,可以批量生产。此时正值抗战胜利,日军无条件投降,当时的政府为了抢摘“挑子”,从大定厂抽调了大批技术人员去接收投降,乌鸦洞里唱起了“空城计”。

总工程量师李耀滋博士去了美国MIT任教。设计科科长梁守在为大定厂设计完新型发动机之后,也离厂去遵义到浙大创办航空工程系。继任设计科科长的是浙大校友周善纷。等第二任厂长到任后,才重整旗鼓,继续30台航空发动机的批量生产。

大定厂第二次到遵义又从浙大机械系调入1945届毕业生8人,他们是吴正华、王汝霖、郑茏、杨德岩、章学仁、蒋增汜、魏保之和我,这些“求是”学子成为大定厂的后继力量。我很幸运和吴正华一道分配至机工车间,赶上了我国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机加工。

到1947年初,30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任抽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

此时航委会已无法支持大定厂再生产航空发动机,大定厂利用其技术优势,立即转入民产,成为西南最大的汽车发动机配件生产基地,所生产出的优质配件誉满大西南,做到工厂经费自给自足,这是大定厂人创业精神的延续。

(四)

大定厂引进了多种航空发动机的生产技术,除已生产的美国莱特公司赛克隆型大马力发动机外,1944年又从美国莱可敏公司引进了用于侦察和教练飞机上的小型发动机;1945年又向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引进了刚问世不久、用于战斗机上的喷气式发动机,准备在广州设立分厂投产。参加分厂建设的浙大校友有郑会持和魏保之。但至1948年因时局关系,分厂停办,员工都各奔前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大定厂向美英两国引进赛克隆型和喷气式发动机的同时,苏联也派了技术团去两国引进同种发动机。他们生产的产品已用于卫国战争,而我国则因交通阻滞,到抗日战争结束才生产出来,对抗日似乎没有起到作用。但毕竟我国开了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先例,为祖国培育出大批研制航空发动机的优秀人才,这是大定厂的另一大贡献。

根据与美英两国所签定的三个合同,大定厂先后派去学习的技术人员共有80人,其中去美国学习的浙大校友有胡广家,去英国学习的浙大校友有余承业和霍少成。至于通过大定厂生产实践而培养出的人才就更多了。

为了培养中级航空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大定厂还从1943年起举办了技术员工训练班,共培育出中级技术员286人,技工350人。参加员工训练班教学的浙大校友有郑会持、章学仁、邓迈和俞咸宜(女)4人。俞咸宜系浙大数学系1946届校友,在校时我和她已是知已,1947年完婚于大定厂。在大定厂工作过的浙大校友包括梁守先生共25人。

(五)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后“国共和谈”破裂,1948年解放军开始向全国挺进。1949年4月南京解放,蒋介石溃逃台湾,指令大定厂迁台,因人心相背,绝大多数大定厂人不愿去那弹丸之地。迁台不成,又指令滞留在重庆的空军将厂炸毁。正在这紧急关头,北京新华电台向大定厂喊话策反,稳定了人心。原来毕业于第一期技术员训练班的高钧烈等5人先期进入了解放区,北京和平解放后,奉召至京,在新成立的航空局的指派下,向大定厂喊话,动员大定厂人护厂迎接解放,于是一场护厂斗争拉开了帷幕。

积极参加斗争的浙大校友有胡广家、张遐年、丁熙康、吴正华、蒋增汜和我6人。胡广家原来是检验科长,迁台时任迁台疏运处长,他的态度是护厂斗争的关键。其实他早就与地下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岳父就是公开身份的重庆新华社经理熊谨玎,不过无人知晓而已。在其影响下,他极力反对迁台最坚决的副厂长,组织武装护厂自卫队,顶住了台湾的威胁与地方势力的武装挑衅。

1948年湖南和平解放,解放军第五兵团在湖南芷江休整,准备解放贵州。司令员杨勇得到刘邓首长指示,抽调得力干部组成接收大定厂的班子,随军前进,于1949年11月接收了大定厂。经过护厂斗争,大定厂的80%员工和80%器材设备保留下来了。

1951年迁厂成都,成立隶属于二机部航空工业局的国营411厂。随迁的浙大校友有胡广家、丁熙康、蒋增汜和我4人,我负责机工车间的搬迁与重建。

1953年初,我和蒋增汜等10人派往由苏联援建的哈尔滨国营120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协助工作,在那里我们发现该厂生产的与大定厂生产的均出自美国莱特公司同一型号发动机。不到半年,我又被派往苏联援建的株洲国营331小型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协助工作。它与南昌国营320飞机制造厂合制的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在1954年五周年国庆节时飞上蓝天,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极具历史意义的庆典活动。

1954年末,成都国营411厂改为空军5701军用飞机大修厂。大修国民党空军遗弃在大陆的36架C—46型军用运输机,支援西藏和平解放。我和其他外协人员均已调回,参加此项任务。按照常规,大修飞机所需配件必需由原制造厂提供,飞机大修厂是不具备制造配件条件的。但当时不可能从美国运进配件,贺龙元帅亲自来厂动员,指示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是破天荒的第一道,其难度之大,责任之重是可想而知的。由厂党委指定10名工程师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其中来自大定厂的浙大校友占有4人:胡广家和蒋增汜负责检验、丁熙康负责原件的化验和电镀修复、我则负责机加工。经过全厂员工两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体现出大定厂人在新中国的创业精神。

建国初期,大定厂人参加北京和南京两个航空学院创建者有9人。其中浙大校友余承业参加了南航的创建,后来改建为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时,他又任第一任校长。参加航空工业战线建设的大定厂人,为数就更多了。我国自制喷气式歼击机的创始人和运—8型飞机总设计师均出自大定厂。

1952年中央军委为促进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创建浙大航空工程系的大定厂建厂先驱梁守先生最先调入哈军工,随后他又调至国防研究部门从事导弹的研究,成为国际先进的超音速超低空导弹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的导弹怪杰”。先后调进哈军工的大定厂浙大校友还有胡广家、俞咸宜和我。

1995年以来,我收集到75位大定厂人离厂后的简历,从中得出统计如下:(1)其中专家学者22人,占29%;在高校任教教授者22人,占20%;在各工业部门任高级工程师(包括教授级高工)31人,占40%。(2)在中国大陆共50人,占68%。(3)浙大校友14人,占21%。由此可见大定厂出人才的一斑。(为了不使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中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湮没,欧阳昌宇学长在海内外原大定厂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写出了《乌鸦洞奇迹》一书,翔实地记述了大定厂的建厂始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