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水利——兼论办学
朱鹏程(1941)
浙大各院各系都培养出大批人才,也出了不少杰出人才。本文主要举例说明大学之中,各院各系息息相关,而为一鉴体。
1935年竺可桢就任校长后,在1936年即创办史地系,在全国各大学中,地理系本来很少,史地系应属首创。史地系拥有十六名教授,为其他各系所欣羡不已。轰轰烈烈抗日战争期间,史地系教授张其陶、顾毅宜等,以历史与地理的观点,纵论抗日战争的形势与前途,鼓舞着全校师生抗日的意志,至今还有深刻的印象。本来作为国民,无祖国河山、历史的认识,何米热爱祖国的热情,本文所欲言者,倒不是这一类众所共知的事实,而要讲一点大部份校友未曾注意到的事迹。
当时任教地质学的叶良辅教授应是开创中国近代地貌学的老前辈。因为笔者不是史地系学生,以下所述,仅系片断,望熟知详情者,予以更正。叶先生体弱早逝,生前在浙大任教期间, ;首先后培养了一批研究生,计有丁锡址、沈玉昌、杨怀仁、施雅风、余泽忠、陈吉余、冯怀珍等,现在都是全国若名学者,卓有贡献,诸如施雅风对于西藏冰川的考察研究成果,及提出了利用天山雪水,开发大西北水利资源的宏伟识想,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在研究防治冰川,冻土、泥石流工作中,起着骨干工作。陈吉余在长江、河口的整抬工作中,他根据长江河口的发育过程,制订了长江河口的整治原则,也是一般水利工程师所达不到的。沈玉昌对于河流地貌的研究,在国内也起到了开拓作用。
远在Hr多年前,笔者开始认识到地貌与水利工程的关系。譬如在研究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对于渲关上游的淹没浸没等影响时,则在自然情况下,边关的卡口作用,对于黄河洪水的倒灌渭河,必然要引起渭河河口的淤积,造成秦川百里的肥沃土地F 三门峡水库抬高水位以后,应以天然洞道的淤积情况,作为渭河河口淤积研究的基础。又如黄土高原的阶地, 是河道下切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各阶地高程纵向联线,应是河道冲刷形成的自然坡降。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不胜一一列举。
最近在研究海滩挖槽引水作为电厂冷却用水时,又碰到工在波浪作用下近海的地貌问题。一般水利工程师,往往只能就事论是,局限于一事一物。工程建筑、设计,如果不能宏观地来观察问题,就不能作出很完善的工程规划。水利工程与地貌有联姻,只是科学技术部门之间相互关系实例之一。
其实,水利工程也离不开历史的研究。1940—1950年在浙大任教的谭其骤教授,在这方面很有研究。譬如黄河的治理,大禹治河是人所共知的,东汉有贸让,西汉有王景,明有潘季驯。假如没有对于古人治河思想原则,有一个系统的历史性总结,要对黄河治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也是不可能的。长江、珠江和其他河流何尚不如此。
回忆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的校耿,立在些气魄。气魄以何而来,是文学陶冶的结果。我个人数十年来的体会是,搞文学、历史、地涩的人,其视野、胸襟和气魄都要比搞理工的人远为开!泪。宏观是事物微观作用的综合反映,宏观决策要有微观因素的作用为基础,显然单个微观因素起不了作用的。此所以文、理、工、农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所以大学应如百川汇海,方成其大。
回忆当年,在天目山、自鸳洲、太原书院、宜山标营、遵义师范,文理工农,不分彼此,青灯之下,共同砌膛,师生相处,宛若家人。文理学院人数少,更其如此,所以人’才辈出。更有甚者,在艰苦的岁月中,患难相共,师生之间友情胜于父母与手足,真是名符其实的”母”校。
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有宽旷的视野,宽大的胸襟,宏大的志气,以国家、世界的重务与使命为己任,大学有如大熔炉,各院各系师生在其中冶炼而成合金。当今世俗,以实用与经济效益为重。惟恐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而为专科学校。所以我主张理工学院学生,中文是必修课程以外,还要选修人文科学两门。诸如中国通史、地理概论、文艺修养等等。则每一个资质本美的学生,经过数载的陶冶,如玉之受琢,终成大器,大有别于为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