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
陆希舜
竺可桢,字藕舫, 1890 年3 月7 日生于浙江省七虞县。
1909 年进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土木工程,勤
奋好学,成绩为全班之冠。
1910 年赴美留学。当时他认为我国是以农立国,为了振兴
祖国,便决定进伊利诺大学(Illinois)学农。毕业之后,他又念
及与农业有关的气象、地理学科,于是再迸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咱
系攻气象。
1918 年竺氏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前身)任教。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东南
大学、中央大学和现在的南京大学)创立地理学系(这是我国第
一个地理学系),并主持系政。我国最早的一批气象学家与地理
学家几乎全部都是在那个时候由他哺育出来的。1936 年出任浙
江大学校长,增设史地学系(后分历史、地理两系),继续培养
人才。
美国学者普雷斯顿(Preston)在《地理学思想史》→书里
指出:“空可愤的学生们,不论是在国内或国外培养的,都成为现
代自然地理学的学者......他向他的学生指出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
人民生活的意义。”
雪氏一向认为气候与农业的关系特别密切,而季风和台风对
我国农业的影响则更为突出。所以,他尚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即
316 人物化记
在国内外不断发表有关季风与台风的文章。
在1918 年发表的《台风中心的若干新问题》一文中,曾指
出:“台风眼中温度剧增,是由于有下沉气流。” 1924 年发表了“远
东台风的新分类”。文中指出徐家汇台、香港台和马尼拉台对台
风分类的不足之处,并将远东台风分为6 大类和21 个副类。该
文还对台Jjt路径的季节变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断,找出远东的
台Jjt “为什么有些月份的频率那么大,有些月份又几乎没有”的原
因。一般来说,到达我国台风的次数,以7 、8 两个月最多, 9
月开始减少, →直到翌年的4 月,皆甚少台风登陆我国.丝氏认
为,这是由F从9 月开始,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不断加强,因
而台风源地与路经向东南转移,越来越偏离我国,而15 ° N 以
南的台风频率却开始增加, 30 ° N 以北发生台风的机会却越来
越少了。到了10 月,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大多数台风集中在
20 ° N 以南区域,中国海岸25 ° N 以北很少出现台风. 11 月和
12 月,强台风路径更向东南后退, 1-4 月影响我国的台风数目
仍极少。5-6 月,大陆反气旋开始减弱,太平洋反气旋开始加
强,豪威夷高压北进西伸,台风路径复向西北推移,此时经过日
本列岛的台风数目日渐增加, 7 月台风路径掩盖的地区向西北扩
大,这进一步影响我国与中南半岛.
在季风方面, 1933 年,空氏在第五届太平洋学术会议上,
提出《中国气候之运行》一文,指出:“中国各季气候的运行和变
化,制约于西伯利亚高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高压和阿留申低
压这四大活动中心.”这是我国对东亚气流最早的研究。
1934 年,竺氏发表了《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一文,指
出“夏季风是中国大陆上雨择的主要来源”。雪氏认为:这是由于
1 月以后西伯利亚高气压衰退,来自南海的东南季风,始能长
驱深入。但在6 月间,此暖气流在长江流域高度只四五公里,尚
非根深蒂固;在地面常与来自北方的冷气流,相接触而成不连续
’ 、4干?恃ii~ 317
面。因此,长江流域之风暴乃淫贯而来,以自良成和米种极所是赖
之梅雨”。但“及至7 月!:句、东南季风增i马:}JJJ 邸, t印度直达10
公里,地面风速加强,其前锋lf达华北与蒙山,辰iI:流域之冷空
气, ·扫而空,不连续面移王三章立iuf流域。此所以梅雨之后,长江
流域夭气晴朗,而华北反形潮湿”。凶而,生氏使得出:“当东南
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主涝;~东南季风较满时, K:
江流域:主捞,华北主早”这样的结论。些氏并以1931 年和1932
年长江流域的降雨情况为例,悦明东南季风之强弱对雨量的多
少,实有探远的影响:“ 1931 年7 月长江流域之水灾,为涡之烈
近代少有.当时江、推、湘、仅同时泛滥,被水区域共凡7 万平
方英里,受灾人民凡7500 万,淹死人数约14 万之多,农村损失
20 亿元,可称浩劫。而推版原因,实由于东南季风之不竟。......
1932 年7 月,则情形适与上年相反,东南风势力强盛,直达华
北畅行无阻,国之长江下游雨量稀少,而华北则雨量丰柿。”
我国古代学者,对此已有所识。苏东坡诗云:“三时已断黄梅
雨,万里初来舶掉风。”明陶宗仪编《说郭》引汉崔实《农家谚》
有:“舶掉风云起,旱魅探欢喜’之句.《农政全书》谓:“舶掉风,
主水退,兼旱。”空氏文中述及:“梅雨期中,风速较徽,出梅之
后,风通顿增,此所以梅雨后之东南季风,为古人所注目,而特
加以舶掉风之名也”。
空氏还着重指出,我国虽然是季风气候显著,但由于面积辽
阔、海陆悬珠、地形复杂,故各区气候,差异颇巨。因此,雪氏
主张根据地域差异,进行分区。1929 年在泛太平洋学术会议
上,丝氏宣读了《中国气候区域论》一文,把中国气候分为8 大
类:
I. 中国南部类
2. 中国中部类或长江流域类
3. 中国北部类
4.满洲类
5.云南市原类
6. 草原类
7. 西藏类
8.蒙古类
这是国人对我国气候的首次分区。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气候
区的时候,常以雪氏之分区为依据;直至最近全国农业区划委员
会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的“温度带”,仍以生氏的8 区为
基础。
雪氏,{,{旦对现代的气候有精辟的研究,就是对古代气候的研
究也卡分详尽。1972 年,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
研究》一文中,空氏对“气候稳寇论’提出异议.文中谈及:“四十
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气候专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
的,根据当时奥地利汉恩的意见:‘如果有→个地方做了三i.年的
温度记载或四十年的降雨记载,我们就能给那个地方建在起一个
标准,这个标准能代表历史上过去和将来若干世纪的温度和雨
量’.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 -年来收集的气候资料所否定。
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漠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
张标,以及《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延等,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
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
雪氏经过对我国近五千年气候史的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
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
大部分时间的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 1 月温度比现在高3
-5 ℃.
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七..F摆动,其最低报度在公JC: 前
1000 年、公元400 年、1200 年和1700 年,摆动范围为I-
2 ℃。
3.在每- →个40命-800 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命一100 年为
人物传记319
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 ℃。
4. r_述循环巾,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
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
有从北向南的趋势。
生氏的《中国近瓦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发表之
后,深受剖内外学术界的推崇,美、苏、英、H 等国的· B 刊,竞
相介绍。H 卒气候学家吉野iE 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丝可帧
起f f1 大的作用……经过半世纪到今夭,他发表的论文,仍然走
在世界前剧。”英国《自然》周刊认为:“空叮帧论点是特别布说服
力的,着fi:说明r 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西方气象学家无疑将对
获得这篇综合性研究文章感到很大的高兴。”
此外, 丝可帧还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丝氏认为以节气报
农时,倒不如根据物候更为合理。因为24 个节气是根据天文而
定的,例如“霜降”,总是在10 月24 日前后,但IO 月F旬,在
我国的南方,人们尚穿单衣, fRJ 有霜降呢!而在我国东北北部,
早已F雪f ,有时候甚至已结i水,又何JI:: 霜降呢!以节气报农
肘,只能以F 较小的区域, 且自然条件也要比较相似的地区,例
如小麦的播种,北京地区的农该是:“臼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
正当时”;苏、皖则是“寒露蚕d霜降麦”;浙江竟变成“立冬种麦
tE4 时”。此乃纬度之差异故也。其实就是在同一个地区,历年
节气现象出现的迟早也是常有变化的。例如杜甫《腊日》诗:“腊
日常年暧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泊。”在空氏物候观测的记录中,
1957 年北京的北海冰融为3 月24 日,而1959 年北海冰融却为2
月24 日,试问能呆板地根据节气来播种吗!除纬度以外,地形对
农作也有很大的影响。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序》有诗云:“人间
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是由于海拔高低之不同。此
外,水分、士壤和植物的内在因素,对农作都布所影响。
古代之所以以节气报农时,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活动的地区
当20 人,句ft ,’.
范i刘小, i’!然i纣亲相差不远。根据现在的分析,我闵24 个节气
司能是在周二十£春秋时代制定的。~1 时的活动中心是在民安(西
安)、洛阳j ,• {持, Jζ纬度位置、海陆位瓷、地形、气候,甚至土
壤得.皆丰u 足无儿ω !而现在我剧的版阁,东自海浪,西至帕米
尔;北起黑.If: i”I: 、南达南沙群岛,东西、南北的距离皆数千公
喂,打仍以','j 气报农肘, 实有很多不足之处;加以现在强调科学
种UL 贬不能只凭气j且作为农作的唯一标志。
句:氏之研究科学,不仅只限于理论,而且卜分重视实践与野
外考察。物候观测,数- f-{f:如J 日,从未间断。他还认为,要使
气象气候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则一定要多设气象台,何况气象
台与农业、航业、国体皆有很大关系。于是在1927 年,在南京
筹建气象研究所,于解放前夕已建主100 个左右的气象台站,解
放后继续发展,到1959 年,建成2400 个设备良好的气象台站,
外加3 万多个气象哨.普雷斯顿在他的《地理学思想史》一书
中,感赞这是“一件不朽的工作”。
1955 年的寒潮,在我国南方冻枯了大片胶园的胶树,丝氏
亲往雷琼考察.他认为股树宜长于高温、多雨、无风的地区,不
能把个别特殊地区的残株,作为可以广为种植的标志。今后如果
计划胶树向北移植,应先广为试验,须待试种成功、产胶量及经
济价值获得确定后,才能由生产单位有计划地加以推广。
空氏曾考察过西北的沙漠,也研究过黄河的水土流失;在祖
国的北疆,曾顺黑龙江东下,南疆踏遍雷琼;长城内外、天山南
北,无不有他的足迹; 71 岁仍登上海拔ω∞米的阿坝高原, 76
岁还到河西走廊考察。真是“烈士暮年,壮志来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再者,壁氏认为研究科学,应贯彻“求是”精神,既“不盲从、
不附和”,也“不武断、不专横”。在五十年代,有些苏联专家,
主张把我国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及新疆南部划入亚热带,空氏却
人物传记321
提出异议。他认为温度带的划分,主要应根据温度及温度和作物
生长的关系。于是在1958 年他发表了《中国的亚热带》一文,
指出:“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温的热
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福期在八个月以
上,作物--年可街两造收获。”这样,可显出亚热带既与热带不
同,丽与温带又有差异。
苏联科学家的论点,是以纬度为依剧,因为苏联亚热带的北
界可达高加索山(Coucasus)以南、黑海( Black Sea)沿岸的
43 ℃。但生氏认为,苏联的亚热带接近大陆西部,受西风带的影
响;而中国的亚热带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影响,其气候当然不
能同日而语。苏联在40 。N 左右的地区,尚能生辰茶树、柑
楠、汹桐、棕榈等,而我国的多年生亚热带植物一柑桔、拧楼、
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43 ° N 的东北、内蒙主足,即在
35 ° N 的准fnJ流域亦难繁殖,所以划分气候带不能以纬度作为
唯一的标志。因此,我国的亚热带北界,空氏认为,应在淮河、
秦岭、自龙江一线。
丝氏-· 』生为祖国而研究科学,不幸于1974 年2 月7 日离开
人间,但他的事业永远不会磨灭。我们会跟着他的足迹前迹,把
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卒文作者:福州师专教授、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