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

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
张则恒

张其昀字晓峰,浙江郭县人,生于公元1901 年1 1 月9 日(即清光绪二卡七年阴历九月二卜九日),于1985 年8 月26 日在台北市病故,享年85 岁。
(一)
张其昀于1913 年进都县第四高级小学, 1915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即现在宁波第一中学前身)。在中学读书阶段,有几位教师对他毕生事业有较大影响。如当时的国文教师陈康麟先生,曾提示:“教育是立国之本,尤以中小学教育最为重要”;历史教师洪允祥先生(字樵龄)和地理教师蔡和铿(字芝卿)先生,认为“历史须以地理为背景,地理应以史实为印证”,这些对他立志教育工作和治学方法甚多启发。1919 年夏,全国各地学生群起响应“五四”运动,他被推派为宁波学生联合会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学生联合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学生会议.也是他实践当时的“敬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意愿。同年7 月,他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现在南京大学的前身)文史地部。
在南京高师求学时期,对他影响较深的有西洋哲学教授、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的刘伯明,史学大师柳i台微(字翼谋)和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字藕勋)等教授,其中尤以柳i台微先生影响最大。当时他更多倾向于地理学。柳氏认为博览古籍外,并研究科学,应以追踪顾炎武之史学与顾祖禹的地理学相勘勉,得益最多。南京高师毕业后,他在东南大学任助教半年,次年1盖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初、高中本国地理教科书。所编教科书曾流行一时。在这期间,他时去东方图书馆纵览群籍,博观约取,
既为编书充实材料,自己亦多有所获。1927 年秋,东南大学扩
充改组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张氏以其地理学之造诣,即应聘担任
地理系副教授、教授。其时张氏的老学友胡焕庸先生留怯学习地
理归国,对张氏甚为倚重,胡氏任系主任职,并以胡、张两人分
主中、外地理之教学工作,且增聘师资,使后来国内各大学之地
理系教授,出身于东南大学与中央大学者甚多。
在这期间,张氏与昔日师友和同学时相切磋,若干译著和论
文即在这时先后发表和刊行,如《中国民族志》、《中国经济地
理》、《浙江史地纪要》、《战后新世界》(与人合译)和《人生地
理学》等书。同时在《史地学报》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自
1931 至1935 年中,还曾先后作三次重要考察旅行: 一、浙江全
省旅行,遍游天台山、雁荡山、天目山及雪窦山等名胜; 二、东
北三省的考察旅行,东至安东,北至长春等地; 三、西北各省考
察旅行,以兰州为中心,向北到达内蒙的百灵庙,向西循河西走
廊至敦煌, i臼越秦岭至汉中及青海与甘肃之西南隅拉卡楞喇嘛寺
等地,时间约一年。在这几次长途考察旅行中,他深有体会地理
学有助于史学的研究,并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先后撰写的多篇
论文陆续在《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当1931 年8 月从东北
三省考察旅行回南京后约一个月,日本军国主义在沈阳发动
u九· 一八”侵华战争。张氏曾作《思念冀东》一文,对唤起当时
国人爱国的热情有一定的作用。这些论文发表后,颇受当时我国
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的推崇。1935 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一
届评议会上,张氏当选为第一届评议员。在当时被选之评议员
中,他是最年轻的。
(二)
1936 年竺可桢先生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即创办史地学
系,聘张氏为教授兼系主任.因而张氏离开执教达十年的母校来
到杭州,以作育江南的莘莘学子0 1937 年8 月,日本继“七七’
事变后义发动揭去护战争。当时杭州频遭敌机空袭,教学工作发生
极大困难,因而学校初迂建德上课,是年冬战区扩大,再迁至江
西之吉安与泰和上田材,在天自山的一年级师生也皆撤至江西。
1938 年冬二迁至广西之宜山,次年2 月宜山竟遭敌机狂炸,虽
师生幸无死亡,而教室和学生宿舍被毁甚多。1939 年冬广西又
有被敌人侵之虞,遂四迁贵州之遵义和源源,校总部设在遵义、ν
浙大自迂遵义之后,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 当时学校颇有
发展,如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史地与数学二系增设研究
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全校师生人数俱有增加,不敷校舍也有
增建,且由于后方环填比较安定,与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之大力
协助,以及空校长教导所凝成刻苦团结前进之精神,使教学与科
研工作得有多方进展。英人李约瑟博士曾誉抗战时期的浙大为
“东方的剑桥’
1939 年前后,国民党政府在战时首都重庆成立国民参政
会,浙大被选选为国民参政员的有梅光迪先生和张氏二人。
1941 年8 月张氏邀约浙大和校外著名学者教授创立《思想
与时代》月刊社.该刊以探讨时代思潮和民族复兴之关系及沟通
中西文化为宗旨,并计划j编篡中国通史和国史长篇等丛书(《中
国军事史》即在这期间出版).当时主要特约撰稿的有朱光带、
钱穆、张荫麟、郭斌和、谢幼伟和张氏自己.张氏曾撰写论文多
篇,如《中国之陆权与海权》、《国防中心论》及《再论建都》
等。该刊前后共计出版53 期,《思想与时代丛刊》5 种,在当时
对全国有较大影响,重庆和桂林设有总代售处。
1943 年2 月,美国国务院文化交流处约请我国著名六所大
学各涟选教授一人赴美访问讲学。当时应选聘的有昆明西南联合
大学金岳霖等教授六人,张氏以浙大教授亦为其中之一。经中美
两国政府核准同意,于是年6 月乘中国航空公司班机,经印度至
美国首府华盛顿,稍事访问后,张氏即至麻省哈佛大学,其大部
时间从事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并曾多次作考察旅行。张氏留美二
年多时间里,曾先后作出多次的专题讲学或报告,如向东方学会
发表题为《文默生论中国文化》的演说,又在旧金山电台向中国
各地发表题为《战时的美国青年》之广播清说等。其次应邀访问
当时美国霍普斯金大学校长兼世界地理学会会长鲍曼博士,并与
他进行关于过去中国作为海上与陆上强国之交谈与讨论。其间参
观了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故乡。
1945 年8 月,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无
不为之欢腾,张氏也着手结束在美国两年多的访问研究工作,并
于是年9 月乘轮回国,抵达上海后旋赴重庆汇报,遂返遵义浙大
校中。当时复员交通困难,张氏在遵义仍任史地学系和史地研究
所主任等职并整理系务.当时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先生已因病逝世
于贵阳,院长职务暂缺,校长竺可桢先生旋聘请张氏继任文学院
院长。次年1 月张氏在史地学会发表题为《战时美国的社会》演
讲。
在遵义期间,史地系与史地研究所诸先生曾就遵义地理各方
面实地考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张氏在抗战胜利复员
回杭州后,即汇集和综合有关遵义这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编印
成《遵义新志》一书,此书打破传统地方志的编篡方法,实为地
方志之创举.是书于1948 年5 月出版,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
包括地质、气候、地形(二)、相对地势、土壤、土地利用、产
业与资源、聚落、区域地理和历史地理等,全书并有附图22
幅。《遵义新志》的出版,也是浙大史地系全体师生对广大遵义
人民一件珍贵的献礼。
张氏主持浙大史地学系,前后共计十三年,曾先后访聘和罗致各课程专家学者,以充实各学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该系实际上有四个部份,即文学院史地系、史地研究所、师范学院奥地系和史地教育研究室.由于单位多,因此经费相对比较充裕,教授人数亦较多,师资力量相当于两个系的实力,先后在史地系及研究所任教的多是国内一时积学之士。
(三)
解放前夕,张氏于1949 年5 月离开杭州,于同年6 月至台
湾,曾先后担任国民党的党政要职.他于1958 年辞去台湾教育
部部长职务后,得到一些志同道合之士的协助,于1962 年在台
北阳明山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次年扩大为中国文化学院, 1980
年发展为中国文化大学二该校为私立大学,办学的宗旨为宏扬中
华文化。创办时经费由中外人士捐助,尤以华桥捐款为最多,以
后依靠兴办企业以维持日常经费。校址设在台北阳明山华岗。
1966 年张氏又在华岗创办“中华学术院”。几年后又建立华岗兴
业基金会,其目的以科学研究推动实业,复以实业奖助兴学,合
教育、研究及企业三位于一休,总称为华岗学园。中国文化大学
是一所多院系的综合性大学,共有十个学院以及各学科研究所;
全校教授近千人,尚有不少兼任及外籍教授;全校学生包括夜大
学据说有数万人,为目前台湾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自张氏于
1985 年逝世后,现自其子张镜湖博士继承父业,任该校董事
长.张镜湖原在浙江大学史地学系毕业,后在美国麻省克拉克大
学获博士学位,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理系逾二十年,为著名
的气候学家。
张其昀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地理方面的
著作和学术论文极多,同时对地图的搜集和创作也极为重视。其
代表作有《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大纲》、《中国区域地理
甲、乙编》;另外主编和监修约有《中国之自然环境》、《中国标
准地图》和《世界地图集》等。
张氏对历史也极为重视,认为史地二学,一以知古, →以知今,互为经纬,相辅相成。因此他在晚年1961 年开始撰写《中华五千年史》,计划全书三卜四册,从远古史到民国史,原定.i.年完成,后因故拖延。这是一个十分宏伟的计划,至他逝世之前共已出版九大册,即从远古史到西汉史。该书以清新的笔调,深入浅出地综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又辅以大量图片,图文并茂,实为中国通史中独~J --·格,惜未能完成全书。
张氏毕生的著作极为丰富,计有专著200 种,学术论文约2000 余篇,英文论著100 余种。
张氏平日生活极为检朴而有规律,待人接物较谦和而严肃。
对地理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与著述,孜孜不倦,即在逢年过节之时也从不见其中辍。中年以后又潜心于兴办教育事业,创办中国文化大学。张氏晚年仍壮心不已,专心撰写《中华五千年史》,虽全书没有完成,但其立志要完成一部具有特殊风格的中国通史的宿愿.是值得称颂的。
本文承陈训慈(字叔谅)老先生热情给予校阁,以及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借阅一些有关资料,谨此深表谢意。
(本文作者:杭州大学副教授,浙大史地系40 年代毕业生)

《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