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867|回复: 59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浙大教师与校友)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发表于 2019-3-26 18: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showProject.html

No. 学科专业评审组 级别 项目名称 第一完成人工作单位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目录
1 数学组一等奖 多复变若干问题研究 周向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 物理与天文学组二等奖亚波长结构对光电磁的新颖调控作用研究何赛灵 浙江大学
3化学组二等奖 环状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方法学研究 麻生明 复旦大学
4地球科学组二等奖  中国煤成气地球化学和成藏机理戴金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地球科学组二等奖  氮氧化物催化净化性能增强及反应机理研究吴忠标浙江大学
4地球科学组一等奖前寒武纪重大事件与成矿演化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生物学组
6 基础医学组
7信息科学组二等奖“吊运类”欠驱动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方勇纯 南开大学
7信息科学组二等奖 跨媒体的基本理论研究庄越挺浙江大学
7信息科学组二等奖时滞系统低复杂度定量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张卫东上海交通大学
7信息科学组二等奖动态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周东华山东科技大学
7信息科学组二等奖批次过程高性能监测与控制体系及方法研究高福荣香港科技大学
8材料科学组二等奖高分子组织再生材料的表界面设计及功能构筑高长有浙江大学
8材料科学组二等奖锆基和镧基大块无序合金材料的制备和无序合金结构的研究蒋建中浙江大学
10工程技术科学组二等奖微生物转化烟气CO2制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程军浙江大学
10力学组二等奖异常尺度和形状颗粒的流固两相流研究林建忠浙江大学
10力学组二等奖飞行器结构耐撞性理论与评价准则研究杨嘉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通用项目)
1农林养殖组二等奖 作物重要病毒单克隆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周雪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医药卫生组 二等奖新型放射性粒子支架的研发与应用滕皋军东南大学
3国土资源组
4环境与水利组 二等奖基于水质提升与资源回收的环境友好水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周启星南开大学
4环境与水利组二等奖基于过程调控的泥石流防治关键技术陈晓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4环境与水利组二等奖 多元催化剂嵌入法富集去除低浓度VOCs增强技术及应用 路建美 苏州大学
5轻工纺织组二等奖共聚及缔合双重改性硅丙乳液印花粘合剂关键技术及应用王胜鹏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5轻工纺织组二等奖鲜茧生丝的性状特征检验与鲜茧缫丝关键技术朱良均浙江大学
6化工组二等奖化学-酶级联法烟酰胺生产成套技术及其产业化杨立荣浙江大学
7材料与冶金组二等奖高性能海洋涂层材料设计制备新技术及其应用武利民复旦大学
7材料与冶金组二等奖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技术及其应用杨德仁浙江大学
8机械与动力组
9电子信息组 二等奖虚拟环境的高效高保真建模和视觉呈现技术鲍虎军浙江大学
9电子信息组 二等奖超分辨光学微纳显微成像技术刘旭浙江大学
10工程建设组二等奖软土地基轨道交通长期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边学成浙江大学
10工程建设组二等奖基于电化学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金伟良浙江大学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通用项目)
1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二等奖柑橘提质栽培和采后减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陈昆松浙江大学
1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二等奖水稻高原粳型不育胞质内香不育系的创制与利用曹立勇中国水稻研究所
1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二等奖南方4种重要水果贮运保鲜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蒋跃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 林业组
3养殖业组二等奖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周继勇浙江大学
3 养殖业组二等奖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汪以真浙江大学
4 油气工程组
5 科普组
6 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
7 轻工组二等奖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顾青浙江工商大学
7轻工组二等奖水禽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潘道东宁波大学
7轻工组二等奖芳樟醇和柠檬醛系列香料及其重要中间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李浩然浙江大学
8纺织组



9化工组二等奖 喹诺酮类抗菌原料药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章鹏飞杭州师范大学
10非金属材料组二等奖高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的流变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郑强浙江大学
11金属材料组二等奖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严密浙江大学
12机械组二等奖C-TRIZ及其技术转移辅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檀润华河北工业大学
12机械组二等奖新型节能高效大举力密度叉车及其动力匹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童水光浙江大学
12机械组二等奖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张树有浙江大学
13动力电气与民核组等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高嵩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电子与科学仪器组



15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二等奖 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平台金芝北京大学
15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二等奖网络多媒体内容安全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系统及装备胡卫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6土木建筑组二等奖人居环境评价科学架构与技术及其应用吴硕贤华南理工大学
17水利组二等奖复杂应力环境下深厚软土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徐长节华东交通大学
18交通运输组
19标准计量与文体科技组
20环境保护组
21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监测组
22内科与预防医学组
23中医中药组
24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 二等奖基于分子影像的在体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田梅浙江大学
25通信组
26农艺与农业工程组 二等奖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无毒基因监测及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王源超 南京农业大学
27资源调查与矿山工程组
28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二等奖 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方向明 浙江大学
28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二等奖 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姚克浙江大学
29创新团队评审组 创新团队 浙江大学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创新团队 孙优贤浙江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1/602-2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数学组
项目名称:        多复变若干问题研究
提名单位:        中国科学院
提名单位意见:        多复变是现代数学最深刻、最困难的理论之一。该项目由周向宇带领其学生关启安等,立足国内,在多复变最前沿领域长期探索、积累,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思想与方法,解决了该领域中由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科学院院士、ICM大会或邀请报告人等提出或研究过的基本、困难问题。 该项目提出最优L2延拓重要问题并建立新方法解决了该问题,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Suita 猜想以及Ohsawa等提出的多个公开问题;证明了"被认为相当不可及的"Demailly关于乘子理想层的强开性猜想,作为推论解决了Demaily-Ein-Lazarsfeld猜想、Boucksom-Farve-Jonsson猜想等多个重要猜想;证明了Demailly-Kollár 猜想及Jonsson-Mustata猜想等,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对该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工作发表在包括国际顶尖数学杂志Ann. Math. (两篇)、Invent. Math.等上,引起了国际上该领域主要领袖人物和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被公开评价为“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多复变与代数几何交叉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基于该项目的工作,国际上许多著名数学家开展后续重要研究。 周向宇因该项目部分工作获2016年陈嘉庚科学奖,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应邀在国际高水平的Abel会议做大会报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周向宇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本项目起主导、关键作用。对8篇代表性论文做出贡献。对所有重要科学发现均做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扩充未来光管猜想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唯一完成人、2004-Z-101-2-02-01
姓名:关启安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代表性论文1-6、8做出贡献;对除了重要科学发现一、③之外的重要科学发现做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邓富声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代表性论文7做出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一、③做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朱朗峰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代表性论文4做出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一、①做出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2/111-2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物理与天文学组
项目名称:        亚波长结构对光电磁的新颖调控作用研究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亚波长结构对光电磁的调控作用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空间多模谐振和慢波效应的宽带吸波原理,设计了超大带宽、超薄的吸波器件,创国际记录;将光电磁领域的隐身概念推广到其他物理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准静态三维磁场隐身与多物理场隐身效果;基于表面波对光场的强局域作用,揭示了完美透镜有限尺寸对其突破衍射极限聚焦的影响,构造了最小模斑的亚波长波导及易于制备的光谱调制器件,推动了器件的进一步小型化,大大提高了片上集成度。 该项目取得的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同与引用,对超宽带吸波、磁场及多物理场隐身、微纳光子集成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亚波长结构的设计与器件应用提供了新思路。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及Nano Letters等期刊,被他引1733次(Web of Science),出版学术专著1本(何赛灵等,《微纳光子集成》,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的院士、著名大学教授与知名学者等正面引用及高度评价,被Science & Technology News、Physics Org等知名学术刊物作为研究亮点报道。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SailingHe
排名:1
行政职务:研究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项目负责人,对所有科学发现点1-3均有主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6、7、8的唯一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4、5的共同通讯作者;提出了慢波结构及多层堆叠吸波的原理构想,共同指导了隐身研究,提出想法或方案并指导博士生完成了光子集成相关研究内容。证明材料见附件1.1-1.8(代表性论文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马云贵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科学发现2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代表性论文4的共同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提出了隐身器件的具体设计方案,共同指导学生。证明材料见附件1.4, 1.5(代表性论文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金毅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科学发现1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代表性论文3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列第2位,代表性论文2列第5位;具体指导学生设计吸波器件与实验验证。证明材料见附件1.1, 1.2, 1.3(代表性论文1, 2, 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崔艳霞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科学发现点1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代表性论文2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3列第2;作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导师何赛灵等指导下,设计了金字塔型的宽带吸波器件。证明材料见附件1.2, 1.3(代表性论文2, 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柳
排名:5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重要科学发现点3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代表性论文6的第一作者;作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导师何赛灵的指导下,对亚波长的等离激元光波导进行了设计与制备。证明材料见1.6(代表性论文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3/000-2008.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化学组
项目名称:        环状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方法学研究
提名专家:       
姓名:唐勇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有机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环状化合物合成在有机化学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传统的合成方法不同,麻生明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利用累积二烯、亚烷基环丙烷、环丙烯等简单原料,通过金属有机催化发展了多个高效、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实现了一些重要环状化合物的简洁、多样性构建,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 利用双累积二烯为原料,通过催化剂调控,实现了在药物分子和有机材料分子中广泛存在的类甾体骨架结构的一步合成,是该类骨架合成最为简洁的方法,有望在新药和新材料发现中获得应用。(2)发展累积二烯与其它不饱和烃的耦合反应,发展了一系列多取代杂环高效合成新方法。(3)开展了亚烷基环丙烷、环丙烯等不饱和环丙烷化学反应性研究,发现了三元环骨架碳碳键活化和重组的独特规律,发展了呋喃、吡咯结构的重排合成策略,为相关药物分子的高效绿色合成提供新思路和途径。 该项目巧妙地以尚未被广泛关注的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合成环状化合物为切入点,在基于金属有机的有机合成方法和策略、催化剂的设计、有机合成反应选择性的调控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系统性成果。8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中培养的博士生一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两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三人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人才培养效果突出。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强烈:
姓名:席振峰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有机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麻生明教授课题组的累积二烯化学一直是有机合成领域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引领并推动了国际联烯化学的发展,在国际和国内都获得过高度的认可和评价。由此而衍生出的不饱和三元环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化学反应性。此申报项目就是基于对“不饱和三碳化学”长期独到的积累和理解,获得了一系列全面且详实的反应规律图:1)双累积二烯的环化规律;2)累积二烯与各种不饱和烃的环化规律;3)分子间累积二烯交叉环化偶联规律;4)亚甲基环丙烷开环重组规律;5)环丙烯开环重组规律。运用这些系统性规律,让不饱和三碳合成子展现了强大的合成效能和多样性合成的独特优势,为甾体、双并环、桥环、多取代杂环等环状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合成方法,为类药结构广泛而快速的构建与筛选奠定了坚实的合成基础。 麻生明教授课题组长期不断坚持特色学科,并深挖规律,经过多年积累构画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律体系,获得国际国内广泛认可,实属难得。因此,我强烈:
姓名:谢作伟
工作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有机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甾体环骨架、双并环、呋喃环、吡咯环等结构单元都是药物分子中常见的基本骨架。另一方面,有机化学中实现高选择性、可控重组成环反应高效合成具有多样性的环状化合物也是合成化学的前沿挑战之一。该成果围绕尚未被广泛关注但却具有独特反应活性的累积双烯、亚甲基环丙烷、环丙烯,通过底物的设计以及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催化剂调控实现了多环化合物的高效、多样性合成。从双累积二烯出发,系统性地研究了金属铑催化下发生环金属化途径,实现了可控的环系合成,多样性地得到了包括甾体环骨架、双环骨架等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国际同行进一步拓展了双累积二烯底物的环金属反应,因此在该领域具有引领性。从该类化合物出发合成一系列具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多环化合物。分子间累积二烯的交叉耦合反应同样体现出了该团队的优美的反应设计理念,并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高张力的环丙烷底物出发,通过底物的设计和催化剂调控实现了选择性地碳碳键断裂以及可控重组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开拓性,同样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 该成果从简单易得的两类不饱和化合物出发,实现了高选择性、多样性的碳碳键断裂和可控重组,合成了具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多环骨架。以常见药物骨架为导向发展方法学,在有机化学合成研究中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因此,我强烈: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麻生明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工作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总结与分析和论文撰写。对项目所有的重要科学发现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 2, 3, 4, 5, 6, 7, 8的通讯作者。 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姓名:张俊良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开创性进行了烷亚基环丙烷和环丙烯的选择性碳碳键断裂与重组方面的工作。对重要科学发现3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6, 8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麻生明),代表性论文7的第三作者。 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6, 7, 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顾振华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开创了不同官能化联烯的分子间双分子交叉偶联反应研究。对重要科学发现2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4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麻生明),代表性论文1的第七作者。 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 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陆平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开创了双累积二烯的环金属化构建甾体骨架的工作。对重要科学发现1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麻生明)。 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姜雪峰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在代表性论文1的工作基础上开创了双累积二烯和累积二烯炔可控环化部分的研究工作。对重要科学发现1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和3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的第八作者。 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1, 2, 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4/000-2056.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地球科学组
项目名称:        中国煤成气地球化学和成藏机理
提名专家:       
姓名:郝芳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地质学
提名专家意见:《中国煤成气地球化学和成藏机理》是集重要科学发现突出、社会经济效益重大为一体的项目,其重要发现如下:1.发现和论证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三种类型的特征和关联性,为研究天然气成因、运移、分馏、成藏和资源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2.首次建立了天然气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模型,得到甲烷、乙烷和丙烷氢同位素分馏常数和频率因子。3.发现了腐殖型和腐泥型轻馏分的差异性,开发了10项轻馏分气源判识新指标体系。4.发现了中国煤成气成藏以连续型为主、圈闭型为辅两种成藏模式。项目得到了10位院士和著名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或引用。李德生院士评论“戴金星院士四十多年来一贯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创导并发展了中国煤成气理论,有效指导了我国煤成气田的发现、勘探与开发”。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黎茂稳和Organic Geochemistry主编Volkman评述戴金星 “对中国各种复杂地区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示踪研究……为世界天然气地质理论和工业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故此,使中国从煤成气理论之前的贫气国,如今成为世界第六产气大国。 8篇代表性论文中2篇为国内发表,符合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专著列为代表性论著的精神。油气专业是相对期刊较少和专业较窄的学科,但项目8篇代表性论著SCI他引为420次,较以往油气专业获奖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的SCI他引为居前列的。
姓名:周忠和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地质学
提名专家意见:《中国煤成气地球化学和成藏机理》项目《煤成气的开发研究》攻关项目的研究延续。该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石油科技项目,在烷烃气碳、氢同位素、轻烃、煤成气成藏机理等研究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发现和论证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三种类型特征与关联性,建立了中国煤成气δ13C1-3–Ro%关系式及其演化机理,提出负碳同位素系列分类和倒转碳同位素系列演变机理;建立了天然气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模型;发现了腐殖型和腐泥型有机质成气过程中轻馏分的差异性;提出中国煤成气成藏以连续型为主、圈闭型为辅的两种成藏模式。这些成果为煤成气演化规律、成因识别、资源评价、成藏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煤成大气田发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持。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420次,在油气专业属于较高引用频次。项目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专家白春礼、李德生、孙枢、贾承造、翟光明、赵文智、俄罗斯科学院Galimov院士、Organic Geochemistry主编Volkman等高度评价,多项研究成果编入“九五”至“十二五”多本高等院校教科书。项目培养了一批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高级人才,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和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从贫气国走向产气大国做出了贡献,在减少燃煤使用、改善环境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姓名:张经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地球化学
提名专家意见:煤成气在中国天然气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组针对中国煤成气藏多成藏类型、多气源等科学问题持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发现和论证了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三种类型的特征与关联性;首次建立了天然气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模型;发现了腐殖型和腐泥型有机质成气过程中轻馏分的差异性;发现了中国煤成气成藏以连续型为主、圈闭型为辅的两种成藏模式。项目成果完善、丰富和发展了煤成气理论,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总数825次,SCI他引420次。煤成气理论创立40年来,不断有效指导了我国煤成气田的发现与开发,开辟了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使中国天然气勘探理论从油型气一元论发展到煤成气和油型气二元论。至2017年全国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分别是1978年煤成气理论开始研究之前的96、10.7倍,煤成气储量和产量则是456和263倍,储、产量增加幅度大,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从贫气国成为世界第6产气大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戴金星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发现:1 相同或相近Ro%煤成气的δ13C1、δ13C2、δ13C3和δ13C4值比油型气对应组分重;2 煤成气δ13C1、δ13C2和δ13C3值随Ro%增大而增重,可表示为:δ13C1≈lgRo-34.39、δ13C2≈8.16lgRo-34.39、δ13C3≈7.12lgRo-24.03,后两方程在世界首次建立;3负碳同位素系列可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次生型是由正碳同位素系列经高温改造而来,出现Ro>2%、湿度小于1.61%气源岩区;4 次生型和原生型判别:前者δ13C1轻,R/Ra<0.1,后者δ13C1重,R/Ra>0.4。第1项重要发现主要贡献人,代表性论著1、2、3、4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煤成气的开发研究,排名第一,证书号:矿-1-001-01;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勘探技术研究,排名第一,证书号:04-1-001-01;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排名第一,证书号:2010-Z-104-2-02-R01
姓名:邹才能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了中国煤成气成藏以连续型为主、圈闭型为辅的两种成藏模式,率先在我国系统揭示并论证了陆相煤系致密砂岩气大面积“连续型”分布聚集规律,突破了传统的天然气圈闭局部成藏理论,针对性研发了致密砂岩大气区地质评价方法,为苏里格气田落实含气面积4万km2、川中须家河组落实含气面积6800 km2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第4项重要发现的主要贡献人,代表性论文7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及重大发现,排名第四,证书号2007-J-210-1-01-R04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古老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安岳特大型气田重大发现,排名第六,证书号2016--J-210-2-03-R06
姓名:倪云燕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天然气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模型,并得到相关动力学参数。该模型可以预测天然气成熟度、形成温度和形成时间,加深了我们对天然气氢同位素的了解,也为氢同位素在天然气气-气、气-源对比以及天然气成藏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的依据,更为其他相关研究(如天然气簇同位素、丙烷不同位置碳同位素等)提供了理论对比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2项重要发现的主要贡献人,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胡国艺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创造性地提出了腐殖型和腐泥型有机质成气过程中轻馏分组成具有显著差异,在有机质成气过程中轻馏分中苯、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化合物碳同位素只受有机质类型控制;建立了气源判识的指标体系,构建了由10项轻馏分指标为主体的气源判识指标体系,并为解决了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等盆地典型气藏的气源做出了贡献。第3项重要发现的主要贡献人,代表性论文6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秦胜飞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库车坳陷圈闭型煤成气藏地球化学、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出5种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指出各种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该研究在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勘探中得到了证实,该成果完善了煤成烃理论。第1项和第4项重要发现的主要参与人,代表性论文8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4/000-201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地球科学组
项目名称:        氮氧化物催化净化性能增强及反应机理研究
提名专家:       
姓名:余刚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环境科学
提名专家意见:氮氧化物是造成我国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环境催化净化技术是最具前景的绿色控制技术,制约其全过程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催化反应机理不明确、副产物难调控和净化性能不高等。该项目提出了低温SCR双通道脱硝反应机理,揭示了催化剂性能增强的核心因素,开发了活性和抗硫性能优异的Mn/TiO2系列催化剂;开发了基于薄层多孔结构光催化剂的原位负载技术,解决了副产物难调控的难题;构建了g-C3N4纳米片基同型异质结和非贵金属Bi单质基异质结,提出了异质结增强电荷定向高效分离的模型,光催化净化NOx的性能显著提升。该项目在Environ. Sci. Technol.、Appl. Catal. B等期刊发表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总次数为2024次,单篇他引300次以上的论文3篇,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该项目培养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各1名。 该项目为氮氧化物污染的全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推动环境学科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已获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姓名:张锁江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化学工程
提名专家意见:氮氧化物(NOx)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也是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前体物。环境催化技术是彻底解决氮氧化物污染的最有效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该项目重点围绕新型高性能催化剂开发、氮氧化物净化反应机理以及反应过程稳定性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该项目通过研究氮氧化物的催化净化反应过程,揭示了新型的双通道低温脱硝反应机理及关键反应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备出三元高分散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及抗硫中毒能力。进一步合成了新型异质结光催化剂,提升了光生电荷的分离效率,并提出了抑制反应副产物生成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制约光催化性能提升的关键难题。该项目发表的8篇代表性论文,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其中5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成果获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温和条件下高效净化氮氧化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成果显著,特此推荐。
姓名:石碧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皮革化学与工程
提名专家意见: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大气复合污染和灰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给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利用环境催化净化技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对NOx的去除,是控制NOx最具前景的绿色技术。 该项目针对温和条件下催化净化NOx过程反应机理揭示、副产物控制和净化效率提升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低温SCR脱除NOx的双通道反应机理,并以此为依据开发了高效的新型三元催化剂,利用三元催化剂中的固溶体结构,有效保持了催化剂中的活性点位,提高了低温下NOx的净化性能和稳定性。同时通过调控催化剂微结构和原位负载技术,利用内建电场提升电荷分离效率,增强了催化剂对NOx的净化性能,并实现了对反应副产物的控制。该项目发表的8篇代表性SCI论文,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在同领域论文中他引次数居国际前列,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温和条件下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吴忠标
排名:1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负责人,负责本项目技术路线、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制定,对项目实施和完成起到关键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作用,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到本人工作量的60%。在项目各个关键问题上均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思路,对于项目中催化剂制备技术的开发、催化剂改性优化和氮氧化物降解机理的提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3个发现点上均有重要贡献。是本项目代表性论文1、2、3、4和5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董帆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在薄层多孔结构光催化制备与负载、g-C3N4/g-C3N4、Bi单质/g-C3N4异质结光催化作用机制和光催化净化NOx过程反应副产物等方面开展工作,本人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对主要发现中的第2和第3点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本项目代表性论文5、6、7和8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越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在Mn-Ti催化剂Ce掺杂改性、低温SCR反应机理等方面开展工作,本人在本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对主要发现中的第1点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本项目代表性论文1和2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海强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在Mn-Ti系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抗硫性能改进等方面开展工作,本人在本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对主要发现中的第1点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本项目代表性论文3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江博琼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低温SCR反应机理、抗硫反应机理和三元催化剂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本人在本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对主要发现中的第1点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本项目代表性论文2和4的主要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4/602-2002.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地球科学组
项目名称:        前寒武纪重大事件与成矿演化
提名单位:        中国科学院
提名单位意见:        前寒武纪地质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该项目建立了“大陆演化不可逆转”的学术思想和以“重大地质事件动态规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大陆形成和生长的多阶段模式,提出古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新理论和中-新元古代地球岩石圈调整期新概念,推动了地球早期陆壳演化的研究;提出和揭示了大陆成矿与陆壳生长、构造体制转变以及地球环境同步演化的内在规律与控制机理,建立了矿产资源随地球演化的时控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理论框架。项目做出创新性学术贡献, 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1883次,5篇为期刊高引或者热点论文。据2016年ESI统计,“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504个“研究前沿”中排名第3,在我国所有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44个“研究前沿”中排名第1。2017年中国科学院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研究前沿,“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在全球地球科学十大热点前沿领域中排名第2,并被评为中国最活跃前沿研究领域。8篇代表性论文代表了该研究前沿中的主要成果。主要完成人长期密切合作,形成团结协作的团队。项目选题前沿,起点高,显示度强,成果对于理解大陆演化和矿产资源的富集机理等意义重大,大大推动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为前寒武纪地质学成为我国固体地球科学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翟明国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科学发现1、2的主要部分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系统认识和归纳了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性质与时空演化格架,提出了多阶段克拉通化概念。2)建立前寒武纪重大地质-成矿事件序列,系统总结了矿产资源与大陆地壳同步演化以及不可重复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内在联系的理论框架。 代表性论文之1、2、4、6、8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3、5的主要参与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排名第1,2013-Z-104-2-03-R01
姓名:第五春荣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科学发现1的主要部分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华北克拉通发现冥古宙地壳物质,揭示出北秦岭是目前世界上除Jack Hills之外可以证明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存在地壳物质的地区之一;发现并提出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所谓的全球陆壳生长 “沉寂期(2.45~2.0 Ga)”岩浆活动异常发育,从而对所谓全球构造演化 “沉寂期” 的观点提出修正。 代表性论文之3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彭澎
排名:3
行政职务:所长学术助理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科学发现1的主要部分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系统研究了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性质与时空格架;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模型。 代表性论文之5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7、8的主要参与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排名第3,2013-Z-104-2-03-R03
姓名:孙勇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科学发现1的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了华北克拉通西南缘-北秦岭西段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演化,冥古界地壳物质探索;系统研究华北克拉通南部重大地质事件,并对比研究华北克拉通南部及全球典型克拉通地壳生长和演化的规律。 代表性论文之3的主要参与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郭敬辉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科学发现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区域构造-热演化历史,对华北克拉通中 部大陆俯冲、碰撞和抬升过程进行了阐述。 代表性论文之7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5的主要参与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排名第2,2013-Z-104-2-03-R01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1727

回帖

7272

积分

参议员

积分
7272
发表于 2019-3-26 19: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学组
林建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7/102-2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信息科学组
项目名称:        “吊运类”欠驱动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
提名单位:        天津市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针对“吊运类”欠驱动机器人,围绕其自动防摆控制、高效轨迹规划、碰撞预测与安全制动等问题系统性开展深入研究,是兼具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前沿性研究。 方勇纯教授是国际上最早从事“吊运类”欠驱动机器人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带领的团队在该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能量分析的高性能控制、时间最优轨迹规划、高可靠碰撞预测与安全制动等方法,这些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发表于自动化领域国际权威期刊。项目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六),成员获得/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突出贡献奖、天津市专利金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陈翰馥奖、天津青年科技奖、天津五四青年奖、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层次等。该项目成果可提升一类“吊运类”欠驱动机器人系统的运送效率、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幅提高其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此外,已将所设计方法应用于研制32吨工业智能吊车,并在运送效率与安全性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实证性结果,目前正积极推进示范应用与产业化。 该项目理论成果的原创性非常强,多位国际权威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并已在工业吊车上得到成功应用,表现出非常好的产业化前景。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方勇纯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方勇纯作为学术带头人组织协调整个项目的进展,对4个科学发现点都做出了贡献,是第1-7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第1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特别地,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能量分析的欠驱动桥式吊车控制方法,解决了桥式吊车系统的自适应跟踪控制问题,为解决欠驱动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作为项目负责人,推进了轨迹规划与非线性控制技术在工业桥式吊车系统中的应用。 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孙宁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孙宁对科学发现点1、2、4做出了贡献,是第2-6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特别地,提出了若干种非线性控制方法,提高了吊车控制系统消摆定位的效率,增强了稳定性;提出了两种轨迹规划方法,简单易行,可在存在状态约束的情况下,实现吊车的高性能控制。经在工业吊车上测试,所提出的轨迹规划技术可使运送效率相比主流PID控制方法提高77%以上。 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首届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雪波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张雪波对4个科学发现点都做出了贡献,是第7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第8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特别地,提出了桥式吊车最短时间轨迹规划方法,给出了满足各种安全性以及电机驱动能力约束的最为高效的运动轨迹。 曾获得2013年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中国自动化学会第27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应用论文奖、IEEE CDC主席认可奖。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1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7/111-2003.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信息科学组
项目名称:        跨媒体的基本理论研究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跨媒体计算是新一代搜索引擎、数字内容产业和公共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共性基础。针对传统多媒体研究缺乏对文本、图像和视频等不同类型媒体进行综合智能处理这一不足,该项目通过“模态互补、逐层抽象、结构约束”来实现不同类型媒体之间协同互补和语义关联,提出了耦合建模、结构稀疏表达和跨媒体度量学习等新方法,揭示了跨媒体内在本征表达和关联模式,发现了“稀疏特征结构选择”及“特征隐性共享”等认知机理,为解决“异构鸿沟”和“语义鸿沟”难题提供了新的计算模式,建立了以一种类型媒体检索另外一种媒体的信息检索新形式,形成了“跨媒体计算”特色基本理论和方法。   8篇代表论文Web of Science他引773次、SCI他引566次、Google scholar他引1256次,1篇代表作为ESI 高被引论文。该项目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获聘973首席科学家、1人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培养教育部全国百优博士论文1篇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论文2篇。   该项目成果已获2015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鉴于该项目理论创新突出,成果丰硕,满足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庄越挺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点一、二和三主要贡献者之一。作为项目的主要规划者和研究者,对项目的总体布局进行规划,同时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与其他合作者共同完成了该项目全部研究工作,是全部8篇代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2010年(排名第1, 证书编号2010-J-220-2-02-D01)、2004年(排名第4, 证书编号2004-J-220-2-06-R04)、1993年(排名第6, 证书编号 电-2-010-06)
姓名:吴飞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点一、二和三主要贡献者之一。协助第一发现人在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进行研究,与项目其他参与人合作提出多项创新方法,是代表作2、3、5、6、7、8的第一作者或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潘云鹤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点一、二和三主要贡献者之一。是该项目的最初发起者和主要规划者,对项目的总体布局实施进行规划指导。是代表作1、2、3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2010年(排名第2, 证书编号2010-J-220-2-02-D02)、2004年(排名第1, 证书编号2004-J-220-2-06-R01)、1992年(排名第1)
姓名:杨易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点二和三主要贡献者之一。从攻读博士论文开始参与跨媒体检索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代表作1、2、4、6、8的第一作者或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汤斯亮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是发现点二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从进入浙江大学工作以后开始参与跨媒体检索理论与方法研究,是代表作8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7/C44-2003.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信息科学组
项目名称:        时滞系统低复杂度定量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提名单位:        中国自动化学会
提名单位意见:        张卫东教授的研究团队自1995年起,围绕时滞系统分析与控制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方法复杂度高和难以按定量工程指标设计控制系统等重要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一般时滞系统低复杂度最优定量控制方面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引领了面向实际需求的控制理论研究,对促进控制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主要创新包括: 1)        解决了单变量时滞对象PID镇定参数集问题,相关贡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肯定;给出了PID最优定量设计方法,设计公式被国际权威工具书在16处列表介绍。 2)        提出了时滞系统新型预估器,给出了比已有方法“简单得多”的结果,并将新型预估器拓展到了稳定/不稳定的单变量/多变量时滞对象控制中。 3)        开创性地提出了一般多变量时滞对象低复杂度最优解耦控制定量解析设计方法,通过著名的IEEE CDC Benchmark与国际权威同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2012年至今国际上最简单的设计结果。 基于以上创新,项目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关于低复杂度定量控制的专著,被国内外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学参考书。8篇代表性论文的成果已被项目在4个工程背景中采用,被其他国内外研究团队在24个工程背景中采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张卫东
排名:1
行政职务:副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1、2、3均有重要贡献,具体负责该项目的总体学术规划、关键问题分析、研究方案决策和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全部发现点的主要完成人。是代表性论文2、3、4、6、7的第一作者和其他代表性论文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欧林林
排名:2
行政职务:学位点负责人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1和2有创造性贡献,证明了任意有限阶时滞对象PID控制系统稳定性边界的充要条件,给出了PID镇定参数集合的解析解;分析了项目最优定量控制方法与经典的LQ控制的联系与区别。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7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蔡云泽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2有创造性贡献,参与了新型预估器的讨论,针对两自由度控制结构的构造提出了建议,给出了判定系统内部稳定性的条件。是代表性论文5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顾诞英
排名:4
行政职务:室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2有创造性贡献,参与了新型预估器的讨论,对解耦控制结构的构造提出了建议,提出了给定值回路和干扰回路解耦结构。是代表性论文5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杨根科
排名:5
行政职务:研究生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2有创造性贡献,参与了PID最优定量设计的讨论,提供了实际控制系统设计需求。是代表性论文3的合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7/303-2008.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信息科学组
项目名称:        动态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提名单位:        教育部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研究直接面向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的若干重大需求,是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可为战略导弹武器、深空探测器等大型复杂系统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技术保障。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等支持下,针对动态系统安全性评估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性成果:建立了全潜空间投影过程监测理论,攻克了过程监测数据空间完全分解的难题;建立了动态系统可靠性实时预测理论,解决了传统静态可靠性分析方法无法利用实时监测数据的难题;建立了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估计理论,发现了时间-空间变换原理,攻克了非线性随机退化过程首达时间求解难题。8篇代表性论文均发表于领域顶级期刊,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与国内外同行相比,该项目在动态系统过程监测、可靠性实时预测、剩余寿命估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建立了新的动态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体系,促进了自动化技术基础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获得了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将主要成果成功应用到了柳钢大型高炉异常炉况监测及战略导弹武器寿命预测。该项目部分成果曾获2018年度教育部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周东华
排名:1
行政职务:副校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是该项目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参与了项目全过程,对发现点1-3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2、3、5、6、7、8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4的作者。主要创造性贡献为:1)建立了全潜空间投影过程监测理论;2)提出了动态系统可靠性实时预测方法;3)建立了剩余寿命估计方法分类体系,提出了线性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递归估计理论及方法;4)建立了一类一般性本质非线性随机退化过程模型。佐证材料为代表性论文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综合导航系统”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号:2010-J-24302-2-01-R06) [2] “控制系统实时故障检测、分离与估计理论和方法”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完成人,证书号:2012-Z-107-2-02-R01)
姓名:胡昌华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对该项目的发现点3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3、4、8的合作者。主要创造性贡献为:1)提出了线性随机退化系统模型参数估计的思想,给出了退化轨迹依赖的剩余寿命估计方法;2)提出了考虑个体差异性的非线性随机扩散退化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估计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3)将项目提出的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估计方法应用到火箭军战略导弹武器的在线监测与寿命预测中做出了主要贡献。佐证材料为代表性论文2、3、4、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导弹武器系统现场计量与快速诊断关键技术与装备”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证书号:2010-J-24201-2-05-R02)
姓名:司小胜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是该项目的学术研究骨干,对发现点3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3、4、8的第一作者。主要创造性贡献为:1)揭示了剩余寿命估计方法表达数据的本质,发现了剩余寿命矩估计不存在、仅为近似解及仅依赖于当前数据的缺陷;2)提出了线性随机退化系统剩余寿命递归估计理论及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强马氏性限制,攻克了剩余寿命分布的精确封闭解求解等难题;3)发现了时间-空间变换原理,攻克了非线性随机退化过程首达时间求解难题。佐证材料为代表性论文2、3、4、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姓名:徐正国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是该项目的学术研究骨干,对发现点2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主要创造性贡献为:发现了系统层可靠性预测统一表征模式,提出了基于隐含性能退化状态辨识的动态系统可靠性实时预测方法,证明了扩展马氏链不变概率测度的唯一存在性及在线辨识方法的收敛性,突破了传统静态可靠性分析方法无法利用实时监测数据的难题。佐证材料为代表性论文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9完成人,证书号:2013-J-220-1-01-R09)
姓名:李钢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是该项目的学术研究骨干,对发现点1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6、7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1的作者。主要创造性贡献为:1)发现了PLS模型的空间结构和几何特性,揭示了PLS是斜交投影结构的本质,证明了全潜空间投影模型是完全分解;2)提出了广义重构贡献图与全潜结构投影模型相结合的过程监测方法,攻克了一类异常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的动态系统运行过程监测的难题。佐证材料为代表性论文1、6、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7/303-2059.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信息科学组
项目名称:        批次过程高性能监测与控制体系及方法研究
提名单位:        教育部
提名单位意见:        批次过程作为制造业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制药等领域。由高福荣教授师生组成的项目组是我国最早从事批次过程监测与控制理论研究的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包括美国塑胶工程师学会Fellow、优青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自动化学会青年女科学家等,带动了批次过程监测与控制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项目研究深刻揭示了批次过程在时间、批次、产品三个维度上的“多重时变”特性,系统性地建立了面向批次过程的高性能监测与控制体系及方法。项目围绕控制、监测与质量三个方面开展了原创性的研究:(1)创建了批次过程的二维时间反馈控制理论体系,实现了控制性能沿时间和批次两个维度的协同优化;(2)创建了批次过程的多时段监测与分析理论体系,实现了过程机理精细解析与状态变化精准感知的高效融合;(3)建立了批次过程的质量在线检测与闭环控制方法,实现了过程控制从变量闭环到质量闭环的跨越。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多位欧美院士和Fellow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多项关键成果获得了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重要奖项,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JPC最佳综述论文奖、世界塑胶工程师年会最佳论文奖等。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条件,我部决定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高福荣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一)至(三)主要提出者之一,代表论文(1)-(4)以及代表论文(7)、(8)的通讯作者。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以二维时间控制为核心思想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批次过程多时段在线监测与过程分析的研究方案;针对注塑过程,提出了高性能先进控制系统与产品质量在线监测技术集成方案,指导开发软硬件系统和工业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赵春晖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二)的主要提出者之一,代表性论文(5)和(6)的第一作者。主要学术贡献:创建了批次过程的多时段监测与分析理论体系:发现了批次过程数据统计特征与内部运行机理的关联机制,揭示了批次过程的多时段变化规律,创建了多时段监测理论体系,解决了大范围非平稳运行工况分析精准性与快速性的需求矛盾,实现了过程机理精细解析与状态变化精准感知的高效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资助、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先后多次获得张钟俊院士优秀论文奖和亚洲控制会议优秀论文提名奖等。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陈曦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三)的主要提出者之一,代表性论文(7)的第一作者。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了产品形成与结构变化的时空关联机制,首创了一传多感的在线质量检测方法;提出并设计了模内电容传感器,有效检测注塑过程制品质量的形成,为实现注塑过程产品质量控制与优化提供了关键方法与技术保障;建立了批次过程在线质量优化控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还获得了2005年国际塑料工程师协会年会(SPE ANTEC)的最佳论文奖。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师佳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重要科学发现(一)的主要提出者之一,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了批次过程动态具有沿时间轴和批次轴协同演进的机制,最先提出了采用二维时间动态模型来描述批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一维时间反馈控制理论拓展到二维时间,建立了面向批次过程的二维时间反馈控制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杨毅
排名:5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深圳市时代高科技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主要科学发现(一)与(三)提出者之一,代表论文(2)的第二作者。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批次过程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方案;对典型批次过程进行了产品多变量实时质量控制,并针对注塑过程开发了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工业推广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8/111-2004.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材料科学组
项目名称:        高分子组织再生材料的表界面设计及功能构筑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目标是实现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再生。这一目标的实现强烈依赖于组织再生材料,而组织再生材料表界面的结构和功能构筑直接影响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行为,并最终影响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效果。本项目立足高分子组织再生材料的表界面设计及功能构筑,围绕调控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和迁移行为、传递活性物质的微纳米粒子结构调控、复合活性因子的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等关键问题展开,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1)建立了聚酯类生物材料的表面胺解技术,偶联生物大分子增强细胞粘附和生长,制备了一系列理化性质连续变化的梯度材料,调控细胞迁移的方向和速度,发现了材料表面通过调控细胞粘附力影响细胞迁移的规律,并首次构建了细胞选择性梯度材料;(2)首次发现了微胶囊的自发沉积现象并阐明了内在机理,制备了仿红细胞结构和微纳复合结构粒子,有效促进了粒子的转运和细胞的吞噬;(3)建立和发展了细胞外基质仿生设计策略,构建了微结构可控、降解性能可调和高细胞相容性的三维支架。提出了生物活性水凝胶填充复合支架的新概念,实现了软骨/软骨下骨的一体化同步再生。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it.和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的8篇代表性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和正面评价,SCI他引合计1021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高长有
排名:1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的首要参与和完成人,科研课题的申请和负责人;代表论文1-8的通讯作者。领导并建立了表面胺解技术和梯度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发现了“自发沉积现象”,指导制备了仿红细胞微粒和具有特殊微纳结构的粒子;提出了生物活性水凝胶填充复合支架的新概念,领导并完成了生物活性软骨再生材料的设计、制备与体内外实验。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马列
排名:2
行政职务:系工会主席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人在主要科学发现3,建立和发展了组织细胞外基质仿生设计策略,模拟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组成特征,构建了微结构可控、降解性能可调和高度细胞相容性的三维多孔支架。是代表性论文7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毛峥伟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人在主要科学发现1,主要贡献为研究材料表面理化性质对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共同发现了材料表面通过调控细胞粘附力进而调控细胞迁移行为的普适规律。发展了部分含有细胞配体的梯度材料,促进了细胞选择性粘附和定向迁移。是代表性论文2、3的共同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仝维鋆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人在主要科学发现2,主要贡献为共同发展了通过模板组装法制备具有类似红细胞结构的微胶囊的技术,得到的胶囊具有优异的形变恢复能力,可以顺利通过狭窄的毛细管,并传递氧气。是代表性论文5的共同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8/303-2055.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材料科学组
项目名称:        锆基和镧基大块无序合金材料的制备和无序合金结构的研究
提名单位:        教育部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对无序合金材料制备和结构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在无序合金中长程拓扑序的存在,发现在大块无序合金体系中非晶多形态相变的现象。研发采用铜模直接浇铸制备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无序合金材料:直径为 73 毫米锆基无序合金、最大的稀土基无序合金材料:直径为 35 毫米镧基无序合金,对玻璃形成能力的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微合金化使非晶态与晶态能量之差和晶化激活能降低以及原子密堆积。研发一种具有室温大弯曲、扭转塑性铜锆基无序合金,提出自由体积提高无序合金塑性新思想。这些成果被世界著名材料评论期刊《Materials Today》和《Nature China》报道,也被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 2007 年鉴作为封面、美国材料学会、ScienceDaily、亚洲材料、科技部等媒体报道,曾被评选为“2007 年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该项目创新显著,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发表 SCI 论文 205篇, 8 篇代表论文他引 769次,并获得 1 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得到国内外同行们高度评价。该成果获得 2009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条件,我部决定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蒋建中
排名:1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本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执行、指导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揭示无序合金中长程拓扑序的存在、发现大块无序合金体系中非晶多形态相变新现象(对应第一项科学发现,第 1、4 和 7 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研发直径为 73 毫米锆基合金体系和直径为 35 毫米镧基合金体系(对应第二项科学发现,第 2,5 和6 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研发新型铜锆基大块无序合金材料(对应第三项科学发现,第 3 和8 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晓东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本人主要贡献在于无序合金结构研究,同步辐射技术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应第二、第三项科学发现)(为第2,3,5,6和8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曹庆平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本人主要贡献在于无序合金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对应第二、第三项科学发现)(为第 2,3,5 和8 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9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曾桥石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本人主要贡献在于无序合金高压实验,同步辐射技术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应第一项科学发现)(为第 1、4、7 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姓名:楼鸿波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在本项目中,本人主要贡献在于无序合金设计研究,同步辐射技术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应第二项科学发现)(为第 2 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本人在该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 6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09/111-2002.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工程技术科学组
项目名称:        微生物转化烟气CO2制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
提名单位:        浙江省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和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的填写要求,经公示无异议。 该项目以碳氢迁移转化和能量梯级传递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经系统研究建立了微生物能源转化理论体系,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发现:(1)揭示了膜孔涡流传质机理,提出了细胞涡流闪光效应促进CO2分子跨膜传输的新机制,解决了细胞膜微孔界面CO2扩散传质慢的难题;(2)提出了酶活定向调控策略,建立了烟气CO2梯度诱导生物酶诱变改良强化电子传递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生物酶催化活性低的难题;(3)创建了链式阶跃反应途径,建立了固碳酶和产油酶两类催化剂耦合的化学链反应模型,解决了细胞生长固碳与合成油脂矛盾的国际难题。该项目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八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431次,总他引655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10次。美/加/澳/中等国院士、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等著名学者评价该项目成果“增强了涡流闪光效应促进传质”、“细胞酶活明显增强”、“将油气燃料产量最大化”。授权发明专利14项。项目成果已在蒙/鲁/苏/粤/桂/浙等省完成科学验证试验,建成国内最大的微藻固定燃煤烟气CO2生物质多联产的工程示范。培养了国家杰青和优青、国家万人领军和青年拔尖、全国百篇优博等高端人才。为我国发展生物质新能源产业和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程军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项目负责人。揭示了膜孔涡流传质机理,提出了酶活定向调控策略,创建了链式阶跃反应途径,建立了微生物能源转化理论体系,突破了细胞反应器的能质传递强化瓶颈。对主要发现点1、2和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7的通讯或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排名6/10,证书编号:2009-J-217-2-07-D01。2. 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煤的优化配制、催化洁净燃烧及产业化应用,排名 10/10,证书编号:J-210-2-09-R10。
姓名:王智化
排名:2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细胞涡流闪光效应促进CO2分子跨膜传输的新机制,建立了两类催化剂耦合的化学链反应途径促进合成生物油气燃料,对主要发现点1和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8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奖,排名10/15,证书编号:2016-J-207-1-02。2.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排名9/10,证书编号:2009-J-217-2-07-D01。
姓名:周俊虎
排名:3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建立了烟气高通量CO2涡流强化细胞光量子传输方法,提出了烟气CO2梯度诱导生物酶诱变改良强化电子传递的新方法,探明了细胞氧化还原反应从C1到C6再逐级到C18的能垒阶跃反应途径。对主要发现点1、2和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8的署名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排名2/10, 证书编号:2009-J-217-2-07-D01。 2.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调煤粉浓淡低 NOx 燃烧及低负荷稳燃技术,排名 1/10,证书编号:2004-J-217-2-07-D01。
姓名:刘建忠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增强涡流闪光效应促进跨细胞膜传质机制,构建了微生物细胞碳氢定向转化的固碳酶活性位点调控策略。对主要发现点1和2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和5的署名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排名 3/10,证书编号: 2009-J-217-2-07-D01。2. 200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可调煤粉浓淡低 NOx 燃烧及低负荷稳燃技术,排名 3/10,证书编号:2004-J-217-2-07-D01。
姓名:何勇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调控细胞合成油脂的多元竞争反应构建了能量梯级传递途径,解决了细胞生长固碳与合成油脂相互矛盾的难题,建立链式反应促进合成油气燃料。对主要发现点3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8的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10/000-2004.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力学组
项目名称:        异常尺度和形状颗粒的流固两相流研究
提名专家:       
姓名:何国威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流体力学
提名专家意见:多相湍流数值模拟是本人研究方向之一,异常尺度和形状颗粒两相流很普遍,其中的纳米颗粒两相流在材料合成、传热传质、污染控制、生物医学等方面应用广泛。该流动的小尺度和跨尺度效应、存在相变及变尺度过程,使两相流场的颗粒数密度矩方程为强非线性、多动力学过程耦合的积分微分方程,难以求解。 项目确定了方程求解难点为颗粒碰撞核函数为不可积,提出对该函数用泰勒级数展开的新思路,创立了泰勒级数展开矩方法。该方法突破原方法需假设颗粒尺度为正态分布的限制,计算精度和效率优于原方法,且适用范围更广,为求解纳米颗粒流场、掌握流场规律开辟了一条很好途径。项目还建立了纳米颗粒双变量模型,创立了考虑颗粒内、外部物化过程的新数值方法,并用于模拟燃烧合成纳米颗粒,发现了影响合成质量的要素。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认可和采用,代表作是气溶胶领域高影响论文,得到瑞士工程院院士Pratsinis、AIChE副主编Fox教授等著名学者肯定,矩方法被50余篇SCI 论文采用,被欧盟Handbook of Nanosafety列为杰出的矩方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此外,项目在有尺度效应大颗粒及柱状颗粒上取得创新成果,8篇论文SCI他引393次、总他引596次,出版了与成果相关的专著2部,被邀请国际会议大会报告4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验收为A,还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姓名:陈十一
工作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流体力学
提名专家意见:成果包含的颗粒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和湍流的内容属本人研究领域。两相流很普遍,其中的柱状颗粒两相流在纤维增强材料、聚合物、造纸、流动减阻等有广泛应用。柱状颗粒取向多变、颗粒间作用频繁、颗粒尾流结构多样使其比圆球颗粒复杂,而湍流脉动结构更增加了描述流固相互作用的难度。 项目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数值模拟柱状颗粒沉降,发现颗粒主轴的稳定取向及导致颗粒转动的原因,建立了颗粒动力形状因子与长径比的关系,对大气、材料、环境科学等领域相关现象规律的认识从而控制有指导作用。在圆管湍流中建立将湍流脉动随机模式与颗粒模拟扫掠模式结合的模型,发现柱状颗粒空间和取向分布及脉动速度和角速度的规律。发展了对有尺度效应大颗粒和湍流场的双重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并首次用于水平槽道计算,发现颗粒削弱流向脉动速度最大值、增加近壁速度脉动,为增强热传导、控制光的吸收与反射等奠定理论基础。成果得到同行认可和采用,被认为是国际上首次对湍流中柱状颗粒运动进行详尽的研究,得到Johnson公司首席科学家Richard、德国Karlsruher理工学院Uhlmann教授等著名学者肯定,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项目还对纳米颗粒和有尺度效应大颗粒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8篇代表作SCI他引393次,总他引596次,国际会议上邀请报告4次,国基金重点项目验收结论为A,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姓名:郑晓静
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力学
提名专家意见: 本人研究方向之一是风沙运动特性及规律,属两相流范畴。实际应用中的两相流存在大量颗粒尺度大于湍流Kolmogorov尺度的情形,此时需考虑颗粒尺度效应而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然而,一直以来该方法在计算流固耦合时容易不稳定,且对大量颗粒模拟很难兼顾计算精度和高效。 项目创造性地对欧拉和拉格朗日节点的物理量进行转换,建立了颗粒和流体速度、拉格朗日乘子的显式表达式,既提高了计算效率,又解决了原方法密度比为1时的奇异性问题;项目还建立了将拉格朗日点从颗粒表面向内部收缩这一方法理论依据,用其极大地提高了计算精度,并成功用于两相槽道湍流场计算。项目推动了浸没边界法直接模拟的发展,为求解有尺度效应颗粒两相流场提供了很好途径,为深入了解这类流场特性和规律奠定了基础。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和采用,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Kuiper称拉格朗日点收缩技术是浸没边界法先驱性工作;美国Old Dominion大学Hou教授等称该成果与著名学者Glowinski、Patankar的研究是虚拟区域法代表性成果;美国Brown大学Maxey教授在《流体力学年鉴》论文中称该成果是浸没体法代表性工作。 项目还在纳米颗粒及柱状颗粒研究上取得创新性成果,8篇论文SCI他引393次、总他引596次,2部专著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验收结论为A,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林建忠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提出思路并共同创立泰勒级数展开矩方法(发现一,论文1通讯作者)。2. 发现柱状颗粒沉降稳定取向,揭示颗粒旋转特性及起因(发现三,论文4通讯、一作)。3. 发现控制柱状颗粒混合层颗粒取向分布的参数及判定颗粒均匀分布的临界值(发现三,论文5通讯、一作)。4. 提出将湍流脉动随机模式与颗粒模拟扫掠模式相结合方法,发现柱状颗粒圆管流颗粒指向与雷诺数的关系(发现三,论文6通讯、一作)。5. 确定纳米颗粒双变量模型思路,发现燃烧合成纳米颗粒过程颗粒演化规律(发现四,论文7通讯作者)。6. 提出综合考虑颗粒内外部物化过程的新数值模拟方法,发现前驱氧量与颗粒团形成的关系 (发现四,论文8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99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名称“离心通风机内流理论及设计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排名第8,证书编号:机-1-005-08。
姓名:余钊圣
排名:2
行政职务:流体研究所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创立了针对有尺度效应大颗粒两相流场的非拉格朗日乘子的直接力作用/虚拟区域方法,提出了拉格朗日点收缩技术(发现二,论文2通讯、一作)。 2. 对有尺度效应大颗粒的高雷诺数两相湍流场,发现中性悬浮颗粒削弱流向脉动速度的最大值、增加近壁展向和法向速度脉动,并找到了理论依据(发现二,论文3通讯作者)。 3.对柱状颗粒混合层流场,发现流场拟序结构使颗粒趋于速度梯度平面上,同时颗粒的取向趋于流场局部的流动方向(发现三,论文5第三作者)。 4. 对柱状颗粒圆管流场,发现对颗粒取向起作用的各因素的强弱顺序,揭示了湍流中颗粒空间和取向分布变得均匀的规律(发现三,论文6第三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于明州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共同创立了纳米颗粒数密度矩方程求解的泰勒级数展开矩方法并付诸实际应用(发现一,论文1第一作者)。 2. 建立了以颗粒数密度和颗粒表面积密度为变量的双变量模型,发现在燃烧合成纳米颗粒过程中燃烧喷嘴进口氧气流率与温度场和颗粒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发现四,论文7第一作者)。 3. 创立了综合考虑颗粒内外部物化过程的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发现增加前驱物量使颗粒尺度和数量增大、尺度分布变宽、总比表面积减少,但对颗粒形状的影响很小;增加前驱载气率使颗粒尺度变小、分布变宽、总比表面积增加 (发现四,论文8第一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邵雪明
排名:4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有尺度效应大颗粒高雷诺数两相湍流场,发展了对颗粒和湍流场的双重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发现沉降到壁面上的颗粒诱导旋涡脱落而增加湍流度;用Shields数表示近壁颗粒所受雷诺切应力与颗粒重力之比,并用其表征颗粒沉降时沿法向的浓度分布;发现颗粒在下半槽道和上半槽道分别聚集到流场低速区和高速区(发现二,论文3第一作者)。 2.通过数学推导,采用离散的δ函数对欧拉和拉格朗日节点的显式物理量进行转换,得到颗粒速度显式表达式,解决密度比为1时的奇异性问题(发现二,论文2第二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石兴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 对柱状颗粒两相流中的颗粒沉降数值模拟,发现颗粒沉降的终了雷诺数和横向漂移速度随颗粒长径比的增加而增加,当长径比大于5时则保持常数;建立了颗粒动力形状因子与长径比的关系(发现三,论文4第二作者)。 2. 对柱状颗粒混合层流场,建立了将模拟流场的谱方法和模拟颗粒运动的细长体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综合数值模拟方法,发现颗粒的展向漂移量与St数成正比,说明颗粒长径比和密度对颗粒空间和取向分布的影响很小,且前者大于后者 (发现三,论文5第二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zr_110/319-2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力学组
项目名称:        飞行器结构耐撞性理论与评价准则研究
提名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单位意见:        提名项目名称为:飞行器结构耐撞性理论与评价准则研究; 完成单位及完成人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嘉陵(排名1);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排名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虞吉林(排名3);宁波大学,杨黎明(排名4)。 该项目以飞行器结构的“ 耐撞性”设计为背景,基于飞行器结构基本构件受撞击和爆炸等强动载荷作用的瞬态特性到轻质吸能组合构件的能量吸收原理再到建立耐撞性评价准则的研究思路,瞄准固体材料与结构在强动载荷作用下产生多种复杂力学行为的前沿问题,在建立新模型和提出新方法过程中凸显理论上的创新;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可变形结构的碰撞力学原理及弹塑性波与结构响应和破坏的相互作用,以及多胞材料和新型结构的能量吸收机理及失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系统、全面、完整定义能量吸收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轻质吸能装置的设计、优选及飞行器耐撞性设计提供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突破了飞行器结构耐撞性评定长期以来依赖经验的瓶颈,丰富了冲击动力学的理论,促进了固体力学学科的发展。包括中、英、美、法、意、澳等国在内的国际冲击动力学著名专家都对该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给与了积极评价和正面引用,部分理论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更为突出的是该项目的系列成果已成功指导了我国“神州”五号飞船座椅缓冲装置设计和“嫦娥”三号着陆缓冲机构设计等两个国家重大型号的相关研制工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杨嘉陵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1和2的创造性贡献:首次获得空间自由体任意位置受强冲击载荷作用的完全解,通过无量纲参数平面的五区域表征,精确预测了被撞体的最弱和最强截面及塑性耗散能的限界等重要指标;发现了反射弹性弯曲波阻碍塑性弯曲波的推进,从而形成高曲率区的力学机制;针对锥环-胀环式缓冲吸能组合构件,发现其变形能量吸收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三类变形模式,提出了基于坚实力学理论基础的结构耐撞性分析方法;参与发现了耦合剪切滑移破坏的9区变形模式图,可预测各类破坏模式。是代表性论文【1,2,6】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3】的主要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高超声速飞行器极端热环境试验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二,证书号:2016-F-24201-2-05-R02
姓名:余同希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校长资深顾问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是一系列新概念,模型和方法的主要创始者;主导研究可变形结构之间的碰撞问题,发现了耦合剪切滑移破坏的9区变形模式图,预报了各类破坏模式;研究了各种情形的耗散能瞬态分布和总体能量分配,揭示出撞击初期变形模式的特征(发现点1);同杨黎明一起建立了系统、全面、完整定义能量吸收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能量吸收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优选功能去开创一类新型吸能装置的概念性研究(发现点3)。是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8】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1】和【7】的主要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虞吉林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2的创造性贡献:系统研究了具有优异能量吸收能力的多胞材料和新型结构的能量吸收机理及失效机制, 揭示了与材料微细观结构相关的惯性效应和应变率效应的影响;研究了吸能材料、组合构件的几何构形对吸能结构动力行为的影响,为实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是代表性论文【4,5】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排名:第三,证书号:2012-Z-110-2-03-R03
姓名:杨黎明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宁波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宁波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对发现点(3)的创造性贡献:同余同希一起创新地建立了系统、全面、完整定义能量吸收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典型薄壁管状结构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轻质吸能装置的研制、优选以及飞行器耐撞性设计提供了具体的量化评价依据。进一步将各种薄壁管状结构的能量吸收特性进行对比,对于不同应用需求,给出了具体结构形式的导引(发现点3)。是代表性论文【7】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fm_301/000-3001.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农林养殖组
项目名称:        作物重要病毒单克隆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
提名专家:       
姓名:方荣祥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植物保护学
提名专家意见:作物病毒病防控的一项关键措施是建立快速准确、实用灵敏的病毒检测技术,以获得无病毒种子种苗、建立病毒监测预警系统及通过检验检疫防止病毒从国外入侵。该项目针对我国作物病毒病防控的重大需求,围绕作物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高灵敏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和重要病毒监测预警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创建了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甘蔗、蔬菜、花卉及果树等作物上39种重要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发明了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7种高灵敏、高通量作物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出39种作物病毒dot-ELISA检测试剂盒、5种作物病毒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检测灵敏度处于同类产品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作物病毒现场检测灵敏度低、准确率低、一些作物重要病毒无实用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试剂盒不能国产化的技术瓶颈;创建了以检测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为核心的病毒监测预警技术,使水稻病毒病害的预测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创建了毒源区和重发危害区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检测预测法和病毒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水稻病毒病害的跨境跨区域联合监测预警。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件,制订行业标准3项,发表研究论文74篇(SCI论文38篇);创建的作物重要病毒检测技术及产品已在全国农业植保体系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等广泛应用,为我国及周边国家作物病毒病的绿色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姓名:康振生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技术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植物保护学
提名专家意见:该项目针对我国缺乏有效的作物病毒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主要依赖进口且检测灵敏度低、假阳性率高、多种作物重要病毒没有检测试剂盒等突出问题,经过20年系统研究,解决了作物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核心技术,创制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等39种作物重要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发明了dot-ELISA、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等7种高灵敏作物病毒现场检测技术,开发出39种病毒检测试剂盒和5种病毒检测试纸条,实现了我国作物重要病毒检测试剂的国产化,使我国跃居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件,制订行业标准3项,发表研究论文74篇(SCI论文38篇),在国内外同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项目创建的水稻病毒病监测预警技术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与周边国家实时开展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长效机制,实现了水稻病毒病害的跨境跨区域联合监测预警。项目创制的其它作物重要病毒检测技术与试剂盒已规模化应用于马铃薯、蔬菜、花卉及果树等作物种子、种苗病毒检测及进出口检验检疫,扭转了我国作物病毒检测试剂盒长期依赖进口、一些重要作物病毒没有检测试剂盒的局面。项目成果为我国作物病毒病的绿色科学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姓名:何中虎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技术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作物学
提名专家意见:针对我国缺乏有效的作物病毒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该项目通过20年联合攻关,发明了“瘤状组织”、“茎基组织”和“表达病毒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创制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39种作物重要病毒单克隆抗体;发明了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7种高灵敏、高通量作物病毒现场检测技术,检测准确率高达99.9%,并研制出39种作物病毒dot-ELISA检测试剂盒和5种作物病毒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突破了作物病毒现场检测灵敏度低、假阳性率高、一些作物重要病毒无实用现场检测技术及检测试剂盒不能国产化的技术瓶颈;首创了以检测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为核心的病毒监测预警技术,建立了毒源区和重发危害区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检测预测法和病毒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 该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件,制订行业标准3 项,发表研究论文74篇(SCI论文38篇),并在国内外同类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项目建立的我国水稻病毒病的预测预警技术体系,使病害预测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还建立了与周边国家实时开展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长效机制,实现了水稻病毒病害的跨境跨区域联合监测预警,有效控制了病毒病害的大流行态势,改变了单纯依赖农药杀灭传毒介体来防治水稻病毒病的局面,减少了农药使用和劳动力成本,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周雪平
排名:1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负责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制定与实施。技术发明点1、2、3主要贡献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小麦黄花叶病毒、马铃薯S病毒等39种病毒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完成人,ACP-ELISA、DAS-ELISA、TAS-ELISA、dot-ELISA、Tissue-blot-ELISA、免疫捕获-RT-PCR及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等7种快速检测技术的主要完成人,dot-ELISA检测试剂盒的主要完成人,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检测预测水稻病毒病流行的方法的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28件(其中9件专利见附件1-3, 23-28),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论文33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双生病毒种类鉴定、分子变异及致病机理研究;排名第1:证书号2014-Z-105-2-03-R01;2. 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绿色防控技术;排名第4;证书号2016-J-25101-2-05-R04。
姓名:吴建祥
排名:2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发明点1-3作出贡献。建立了病毒感染植物瘤状组织粗提液及表达的病毒重组衣壳蛋白肽段作为免疫原制备作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发明了高效筛选作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新方法,制备马铃薯S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大麦黄矮病毒 GAV株系、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等39种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开发这些作物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和检测试纸条。获授权专利22件(其中9件专利见附件1-3, 23-28),行业标准1项(附件29-31),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19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绿色防控技术;排名第6;证书号2016-J-25101-2-05-R06。
姓名:谢艳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技术发明点1和2的贡献者。建立了快速检测单头蓟马携带番茄斑萎病毒、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dot-ELISA和Tissue-blot-ELISA血清学方法及其检测试剂盒;创制番茄斑萎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中国小麦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6种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相应快速检测技术。授权发明专利8件(其中2件专利见附件25-26),发表SCI论文5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万才
排名:4
行政职务:处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技术发明点3的贡献者。创立了以检测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为核心的水稻病毒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创建了病毒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国范围实现了传毒介体发生量、带毒率和病毒病害实时联网监测,首次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流长效机制,实现了我国水稻病毒病害的跨境跨区域联合监测预警;负责水稻病毒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推广应用(附件6-16, 21, 40-47)。制定颁布“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1项(附件29-31),发表论文3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题目: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绿色防控技术;排名第5;证书号2016-J-25101-2-05-R05;2.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题目:小麦白粉病防治关键技术;排名第4;证书号13-3-012-04。
姓名:张仲凯
排名:5
行政职务:所长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技术发明点1和2的贡献者。创制了番茄花叶病毒云南分离物、黄瓜花叶病毒云南分离物、甘蔗花叶病毒云南分离物、烟草花叶病毒云南分离物、马铃薯X病毒云南分离物、马铃薯Y病毒云南分离物等6种病毒的TAS-ELISA检测试剂盒;负责马铃薯、蔬菜、花卉、果树病毒病检测及其脱毒苗推广应用(附件17-19)。授权发明专利7件,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6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于翠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技术发明点1和2的贡献者。制备鸢尾黄斑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制定“南方菜豆花叶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烟草脆裂病毒检疫鉴定方法”行业标准2项;负责进出境检疫性植物病毒的检测和鉴定(附件20, 22)。授权发明专利1件(附件3),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4篇。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386

回帖

402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1: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nosta.gov.cn/upload/2019slxmgb/fm_302/110-3006.html

学科专业评审组:        医药卫生组
项目名称:        新型放射性粒子支架的研发与应用
提名单位:        江苏省
提名单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项目推荐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填写要求。该项目已在我单位和所有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了公示,未见异议。 晚期恶性肿瘤常侵犯并堵塞腔道,临床处理棘手。传统放疗及外科治疗不能快速解除腔道梗阻。支架技术虽可即刻解除腔道梗阻,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腔道梗阻无治疗作用。该项目针对这一国际性难题和临床重大需求,发明了系列放射性粒子支架及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实现了对空腔脏器恶性肿瘤的三维立体精确腔内放疗,首次突破了在空腔脏器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放疗的临床禁区, 成功应用于胆管、食管、气管及门静脉等恶性梗阻。通过完成4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这一原创性技术发明能即刻打通闭塞的胆管、食管、气管及门静脉,并对导致腔道狭窄或梗阻的恶性肿瘤行近距离内放疗,有效控制腔内肿瘤生长,显著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编写并主审国家行业标准1部,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包括Lancet Oncol, J Hepatol等权威期刊,并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证3项。成果被多项国际指南推荐为胆管恶性梗阻、晚期食管癌及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新技术。该系列支架技术指标优于同类产品,迄今已应用各种恶性腔道梗阻4500余例,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推广应用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一完成人在纸质提名书签名):       

主要完成人:       
姓名:滕皋军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东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的负责人,参与该项目所有研制、临床试验、推广等工作,在发明点1、2、3均做出了主要贡献,带领完成了治疗空腔脏器肿瘤的三维立体精确腔内放疗方法及其系统、分节式超顺应性放射性粒子支架、放射性粒子支架专用的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发明、临床试验和推广。以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2篇,获得授权相关发明专利2项,其中代表成果为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肿瘤的三维立体精确腔内放疗方法及其系统”(排名第1)(必备附件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研究与应用,排名1,2016-J-233-2-02-R01;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发与应用,排名1,2011-J-253-2-09-R01;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静脉系统梗阻—高压性疾病(VOH)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排名2,2008-J-233-2-05-R02
姓名:郭金和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东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主要参与者,负责系列粒子支架的研发、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推广,在发明点1、2、3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负责系列粒子支架的设计和其生物学应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推广。以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7篇,获得授权相关发明专利2项,其中代表成果为授权发明专利“可携带内照射粒子装置及其制造模具和制造方法”(排名第1)(必备附件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发与应用,排名2,2011-J-253-2-09-R01
姓名:周付根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在发明点3做出了主要贡献,主要负责基于人工智能的放射性粒子支架专用的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研发、优化和临床应用推广。获得授权相关发明专利2项(其他附件2-2、2-3),软件著作权1项(其他附件2-4),编写并主审国家行业标准1部。其中代表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剂量计算要求和试验方法”(必备附件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刘春俊
排名:4
行政职务:行政及政府事务高级总监
技术职称:高级经济师
工作单位: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在发明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负责所有粒子支架研制支架的设计、生产、改进、注册、质量监控、临床推广。参与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主要代表性成果为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肿瘤的三维立体精确腔内放疗方法及其系统”(排名第5)(必备附件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发与应用,排名7,2011-J-253-2-09-R01
姓名:朱海东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东南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东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在发明点1、2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负责主要负责系列粒子支架的设计和其生物学应用、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推广,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论文总结及发表。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3篇,获得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项。其中,主要代表性成果为授权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肿瘤的三维立体精确腔内放疗方法及其系统”(排名第6)(必备附件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李玉茜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该项目的参与者,在发明点1、2作出了贡献。主要参与相关粒子支架的设计、生产、注册、质量监控及临床推广。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代表成果为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超顺应性的可回收覆膜分段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排名第3)(其他附件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立浙江大学论坛

GMT+8, 2024-11-22 06:08 , Processed in 0.71313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