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ynpro 于 2020-8-14 17:07 编辑
叶志镇院士:发扬浙大求是精神,聚力建设世界一流材料学科 2020-08-13 15:49 |浙江新闻客户端 |叶志镇
浙江大学 材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各种颠覆性变革的物质基础,是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在新材料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浙江省聚力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的当下,浙江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浙大材料学科要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从杰出走向卓越,必须传承并发扬“求是创新”精神,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汇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发展一流学术,作出一流贡献。
今年恰逢竺可桢校长诞辰130周年,不妨让我们对校训再学习、再思考,而后秉承求是创新精神,砥砺奋进再出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浙大材料学科新的更大贡献!
卓越之道,在于“求是创新”
求是守初心,创新担使命。在浙江大学123年的发展历程中,“求是创新”的精神气质贯穿始终。从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冠“求是”为校名,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为求是精神形成奠定基础;到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带领浙大师生“文军长征”,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立“求是”为校训,于危难之际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到1988年,路甬祥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的校训,赋予其“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之意;再到如今确立“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共同价值观核心词以及“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继续弘扬求是精神并对其内容加以发展、丰富……“求是创新”已成为浙江大学百年文化的灵魂所在,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浙大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建设“双一流”,历史和实践早已一次次为我们指明方向:卓越之道,恰在于此。
从根与魂的角度看,浙大工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开创了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诸多先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浙大底蕴、实力和声誉,其优良的传统和学风正是求是创新校训的生动体现。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老牌工科院系”,是我国最早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曾创设中国高校第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第一个半导体材料博士点等,亦是深受求是创新精神的浸润。
进入新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人才竞争,浙大材料要抢抓百年未有之历史机遇,深刻把握21世纪工科教育之变,实现有方向、有质量、有灵魂的发展,其“制胜法宝”依然是“求是创新”。它时刻激励着我们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努力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引领未来科技方向上彰显新的担当和作为。
建设一流材料学科,教授需具“三大能力”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竺可桢校长曾说道:“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材料学科的征程中,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教授至关重要。
以求是为基,以创新为翼,新时期的工科教授应具备“三大能力”:
一是“公忠坚毅,能担大任”,要具备规划与争取能力。“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可桢所期望的浙大人并仅是一般的实用人才,而是“未来的领袖、精英”,能以自己的学问和技术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作为浙大教授,要以身作则,不断开拓高峰揽胜的视野和海纳江河的气度,盯紧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前瞻谋划,精研学术,积极争取大项目、搭建大平台、荣获大奖励,力争在战略性、原创性、颠覆性领域有所突破,以推动学科发展、社会进步,更好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学校发展、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建功立业。
二是“何以新之,开物前民”,要具备执行与开拓能力。竺可桢校长曾将自求是书院以来一脉相承的优良学风概括为“诚”“勤”两字,并希望浙大人保持这种不浮夸、做事勤恳的朴实风气。科研的道路上,往往很难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需要有“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求是”精神。而在实事求是、严谨踏实背后,蕴含着的是将理想成功付之实践的强大执行能力。此外,如同浙大校歌中提到的“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科学要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而改革创新、不断超越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浙大文化的血脉之中。创新工作意味着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意义重大。为此,浙大教授要勇于开拓,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闯学术创新“无人区”。
三是“兼总条贯,知至知终”,要不断提升总结与展示能力。“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意为善于分析综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大多善于总结分析、举一反三。浙大教授亦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总结归纳能力,善于归纳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分析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与此同时,培养自身科研表达能力,在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能条理、清晰地对创新成果加以展示,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为国家需求和地方建设作出贡献。
从“跟跑”到“领跑”,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面向未来,在践行求是创新精神中创造价值、追求卓越,浙大材料学科应从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坚持铸魂育人、顶天立地,全面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谋求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努力实现从“跟跑者”、“并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一要坚持引育并举,优化生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学术大师汇聚工程”等人才计划,精准、灵活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杰出领军人才成为争取关键项目、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军,成为学科建设的领头羊,成为青年人才“传帮带”的导师团。加强学科人才生态建设,组建若干世界一流的创新合作团队,突出对大团队的人才资源支持,在推进团队建设中带动人才涌现。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激发青年师生活力,完善支撑服务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要坚持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主动优化材料学科专业布局,凝练方向,强优造峰,持续发展,建成以材料微纳结构、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结构材料、生物材料等为代表的学科高峰。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拓展,推动实质性的学科交叉会聚,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把握好科研和育人的关系,营造科研反哺教学的浓厚氛围,在服务实践中造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一流教育、一流科研和一流人才的有机结合。
三要坚持战略导向,原始创新。积极抢占新兴学科和重大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中体现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针对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瓶颈,力争国家级重点项目、超千万元经费重大科研项目,在承接重大工程中培育新的创新成长点。将加强基础研究和推动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源头创新,注重内涵发展,加快关键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研发,不断提升论文质量,形成一批新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四要坚持产学联动,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交流,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强与新材料骨干企业的合作,以产业和技术的最新需要推动材料领域人才的培养改革,并将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大创新基地建设力度,做好重大创新平台的联动,扩大学科版图,汇聚优质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五要坚持开放发展,国际合作。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在国内外合作联动中提高开放办学能力,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培养材料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深化与国外顶尖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强化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存在感,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叶志镇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