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20:3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文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谢谢医生,幸亏帮我及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不然我就危险了!”近日,一位95岁高龄的病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主刀医生是医院党委副书记、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项美香教授。据悉,浙大二院今年已完成600余例起搏器植入手术。
95岁老太心跳过慢 及时植入起搏器
老太平时身体健朗,无高血压、糖尿病等,三个月前,她时常感觉头晕发昏、全身乏力,有时眼前发黑,且发作越来越频繁。一天,她再次头晕,昏倒在地,家人这才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老太平均每分钟心跳仅50次,远低于60次的正常水平下限,最长停跳间隙达5秒多。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硬拖着,如果心脏停跳时间过长,很可能危及生命。”项美香教授说,老太心脏跳动过慢,导致心、脑、肺、肾等全身脏器供血不足,因此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胸闷、气短等症状。在医生的建议下,老太接受了起搏器植入手术。
项美香教授介绍,起搏器植入手术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第二天便可以出院。当然,术后病人要根据要求定期来医院复查。
心脏出现“电路故障” 应及时就医
心脏通过“电路系统”引发机械收缩,从而产生心跳。一方面,“电路系统”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导致心脏跳动过慢,或者出现很长时间的停跳。另一方面,心脏疾病也可导致“电路系统”故障,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等。
胸闷、气短、头晕、眼花、乏力、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都有可能是“电路系统”故障,使得全身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如果心脏停跳超过5秒的话,可能引起昏厥,长此以往会导致心脏变大、心功能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如果出现心跳平均每分钟50次以下,或者心脏停跳3秒以上,就要引起重视,去医院检查。”项美香教授强调,心跳持续缓慢不要拖延,不然就为时过晚了。
针对阵发性心脏停跳的情况,则比较难以发现,有时夜间发病难以察觉,做检查也难以发现问题。项美香教授建议,对于这样的病人,可以通过皮下植入心电监测装置等,明确诊断。
心脏“充电器”因人而异 科技守护健康
发现心脏“电路系统”故障,如何治疗呢?需要人为植入一个“充电器”。安装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中,心跳过缓的情况占80-90%。
心脏起搏器由起搏导线和脉冲发射器组成。脉冲发射器埋在胸部皮肤下,通过起搏导线与心脏相连,如果心跳过慢,脉冲发射器就会发放电流,刺激心肌使其收缩和心脏跳动。
广义的心脏起搏器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常见的起搏器主要用于心跳过慢,分为单腔和双腔;第二种是植入式心脏转律除颤仪(ICD),应用于心脏猝死的预防;第三种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用于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同时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
随着科技发展,起搏器变得更小、更轻、更薄、更长寿,磁共振兼容起搏器也应运而生,克服了传统起搏器植入病人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弊端。
2008年,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中国上市,浙大二院心内科在华东地区首例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目前浙大二院几乎所有的患者植入的都是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项美香教授说,如果因经济原因不能选择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建议植入磁共振兼容的起搏电极,在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时仍有机会选择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导线起搏器已于2019年底在中国上市,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器领域的飞跃性进展,浙大二院起搏团队作为国内几家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率先为中国的患者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据悉,9月23日,起搏器团队顺利为99岁的高龄老太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