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新探索|浙江大学 “游于艺”实物教学计划(公益)启动 2020-11-24 11:10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游于艺”,既是成才的道路,又可以是进德的阶梯。
“游于艺”的“游”,按照朱熹《四书集注》所注,“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须要在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钱穆对“游于艺”解作:“游,游泳。艺,人生所需。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更游泳自如之乐。”当下,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搬到了更具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博物馆、美术馆,学生能够在更为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学习,寓教于游,孔夫子所讲的“游于艺”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启动仪式
11月21日,浙江大学启动了“‘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主持了启动仪式,他介绍,“文”与“物”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游于艺”计划是由浙江大学主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以浙江大学的师资为主要支撑力量,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基地,目标是推行以文物或者艺术品实物作为教学样本的、文与物并重的 “实物教学”模式,通过师资培训,学生研学、课堂教学等形式,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实物能力、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践行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主持启动仪式
对于更多无法亲临博物馆现场参观体验的师生们,楼可程表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并不想简单地邀请中小学生来参观打卡,事实上,很多中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们没有条件来博物馆开展课程教学”,“我们想先培养一批有实物教学能力的教师,为他们提供文物或者艺术品的复制品作为教具,再由老师们将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带到自己的课堂。从而解决中小学生没有时间进博物馆、文物资源无法进学校的两难问题”。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致辞
启动仪式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教授感谢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慷慨资助,表示浙江大学一定会将这个项目办好;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杨文庆处长发表了致辞;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顾玉林副秘书长宣读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贺信。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作为“‘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基地”正式挂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方志伟为杭州市5所中小学校颁发了“‘游于艺’实物教学试点伙伴学校”证书,从此开启馆校共建之路。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摄影:郎水龙)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摄影:郎水龙)
“游于艺”实物教学试点伙伴学校证书颁发
“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也于21日上午开班,来自浙江省和安徽省的30位中小学一线美术、历史学科教师历经报名、筛选后,成为研习班的第一期学员。据悉,研习班学员将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接受为期3天的免费培训, 浙江大学白谦慎、缪哲、谢继胜、薛龙春、冯培红、瞿炼等教授专家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唐颜真卿楷书西亭记残碑》、《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以及展览“魏风堂堂”展开现场实物教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还提供了一批瓦当教具,供学员做拓印体验。
“游于艺”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拓展课——策展人瞿炼博士在“魏风堂堂”展览现场教学
“游于艺”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名师课——学员 “这次的师资培训班只是一个开始”,楼可程说,“未来我们还会开展第二期、第三期师资培训,同时也会寻求社会资助,制作实物教学需要的教具,把教具送到学校,让中小学生们在他们自己的美术课、历史课,甚至语文课上,用到这些教具,通过实物而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相关知识”,“我们还将和几所试点伙伴学校一起,研发两门实物教学的网络课程,未来我们会把这些课程加上教具输送到更多的学校,输送到博物馆资源比较稀缺的地区”。
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文庆致辞 杨文庆表示,浙大艺博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是浙江省内高校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首次探索,期待浙大艺博馆把这个项目做成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