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人仁/刘小钢等最新Nature! 2020-11-26 16:22
▲第一作者:Sanyang Han, Renren Deng 通讯作者:Renren Deng, Xiaogang Liu & Akshay Rao 通讯单位:University of Cambridge, Zhejiang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Joint Schoo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nd Tianjin University DOI:10.1038/s41586-020-2932-2 背景介绍分子三重态激子(结合的电子-空穴对)是“暗态”即不发光,因为自旋零基态和自旋-三重态能级之间的直接光学跃迁是被禁止的。但是,由于它们在固态和溶液相系统中都具有较长的寿命和扩散长度,其在发光、光电、光子频率转换和光催化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对分子和杂化系统中三重态激子的产生、控制和转移备受关注。传统上通过基于重金属的自旋轨道耦合或通过分子设计调整单重态-三重态能级分裂来控制三重态动力学。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对可修改的特性范围和可使用的分子结构方面存在限制。 本文亮点1、证明了通过将常规分子系统与掺杂在无机纳米粒子中的镧系元素离子的不成对自旋耦合,可以用来控制和操纵三重态激子动力学。 2、基于分子三重态激子态可以以统一的效率进行能量转移到镧系离子,这使我们能够实现暗三重态激子的发光。 3、证明了通过近红外光激发在镧系元素纳米颗粒-分子杂化系统中产生的三重态激子,可以通过镧系元素-三重态激发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的上转换。 4、该方法为三重激发态激子驱动的三重态敏化、光催化、光电、传感和光子频率转换开辟了新途径,这对于光电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 图文解析▲图1. 镧系元素-纳米晶耦合的三重态激发 要点: 1、与半导体量子点不同的是,掺杂镧系元素的纳米晶是绝缘体,其光电特性仅受镧系离子控制。 2、作者选择9- [3-羧基-4-(二烯基膦酰基)苯基] -9H-咔唑(CPPOA)作为模型分子,因为它具有高三重态(这对于能量转移很重要)。 3、利用羧基选择性结合纳米晶表面阳离子的特性,不同的间隔基团使我们能够控制镧系离子与并四苯核之间的距离,该处也即三重态激子的诞生地。 4、这允许从基态单重态到激发态三重态的经典禁止跃迁来获得振荡强度,从而使得三重态可以通过光子吸收直接在分子上生成。 ▲图2. 镧系掺杂纳米颗粒偶联的有机分子中的超快系间穿越 要点: 1、作者探究了镧系离子对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影响,并使用泵浦探针光谱学研究了光激发的动力学。 2、光生单重态激子可以通过系间穿越,在10皮秒以下的时间尺度上转换为三重态激子,且具有统一的转换效率。 3、根据单重态激子的衰减寿命估计发现,系间穿越效率高达99.4%。 ▲图3. 从分子到纳米粒子的三重态能量转移 要点: 1、根据三重态寿命计算发现,CPPOA到镧系元素纳米粒子的三重态能量转移的量子效率超过99%。 2、这表明分子三重态激子可以有效地转移到掺杂镧系元素的纳米粒子上,从而可以正常地收集暗的三重态激子。 3、三重态激子发光的获得不仅限于系间穿越在纳米颗粒表面上产生的三重态,而且还与其他过程(如单重态裂变)产生的三重态有关。 ▲图4. 纳米粒子-分子混合物中的镧系元素-三重态激发融合上转换 要点: 1、实现了吸热上转换和从近红外到可见光的有效上转换,这种上转换即使在环境光下依然可见。 2、室温下以中等激发密度(<10 W cm-2)实现了上转换的发射,而传统的双光子吸收方法需要更高的激发密度(> 106 W cm-2)。 3、与传统上转换相比,此处展示的镧系元素-三重态激发融合方法可以直接在有机和无机成分中积累激发能,而无需敏化步骤。 4、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工作来理解这些系统中耦合的性质。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32-2 作者介绍邓人仁 邓人仁,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邓人仁研究员200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201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14-2016年先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加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复合结构纳米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微纳米结构能量转换器件的研究。重点开展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其他结构组元进行复合结构构筑及可控合成研究,在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纳米光学特性上的高度可控技术方面,取得了若干具有开创性的原创成果。近年来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hoton., Nature Mater., Nature Chem., J. Am. Chem. Soc. 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5000次。 刘小钢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刘小钢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稀土、钙钛矿等发光材料及相关功能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合成、机理研究,主要探索这些发光材料在传感探测、x射线检测、光学成像、显示、光学防伪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课题组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共计两万五千余次,其中六篇文章引用过千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