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朝鐾
(一)
在风景秀丽的湄潭城东回龙山下,座落一处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那就是湄潭文庙。
湄潭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20年)。在回龙山面西的五级平台上,从上至下,依次布局崇圣寺、大成殿、钟鼓楼、东西辰、大成门、棂星门、月池、状元桥等建筑。明天启二年及清咸丰九年,文庙曾二次毁于兵乱,又两度重修。享到光绪四年,城乡民众募银上漆饰金,方使其“画栋雕梁,流光溢彩,美仑美矣。”
湄潭文庙及其右侧的上学署,左测的文昌宫,堪称旧时湄城高尚文化的象征。据清《湄潭县志》记:“湄城秀于全黔,地雄古播。化成自古,气淑于春。湄水桥边,半鸣弦之室。狮山城下,皆读书之灯。夏则诵而冬则弦,生徒祁祁讲舍;春以椒而秋以桂,学者侃侃文坛。”由此可知旧时湄城文化之发达矣。
本世纪四十年代前,这里设民教馆,后为国民党县党部及县参议会所踞。1940年春至1946年秋,在抗日战争中西迁黔北办学的浙江大学校部设于此,竺可祯先生领师生在此办学达七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棂星门以下改建成湄潭县府大楼,大成门以上辟作职工宿舍。八十年代中,一些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浙大老校友来湄故地重游时,建议修复文庙,建立浙大西迁办学纪念馆。此意见得到省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立即拨出专款开展文庙维修工程。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湄视察时曾给以关怀和鼓励。他说,“湄潭是个好地方,浙大这么多人在此住过,可以请他们继续对湄潭作些贡献。”
1990年7月,湄潭文庙维修工程竣工。修复后的文庙,基本保存了旧时的原有风貌。大城门前中间的鱼龙高石浮雕保存完好,前后檐柱上端的镂雕木狮,两边屋檐的镂雕图案及前后楢额上的浮雕装饰依然犹存。穿过大城门,便是方石铺面的正方形天井。两边配殿东西莰突起一级,为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前檐为朱漆曲形博风板装饰。天井后部有花草动物浮雕的石砌拜台,两面耸立着九米多髙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钟鼓楼。沿着拜台两边石阶拾级而上,便到了大成殿。大成殿为长22米,通进9. 4米,三面带廊,屋脊上塑有二龙戏珠的重檐歌山顶主体建筑。通过大成殿后面长方形石天井,便是崇圣寺。文庙是湄潭建筑稍美、保存完好古建筑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木石雕刻技艺之精湛是不可多得的。
(二)
1990年7月21日,“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修葺一新的湄潭文庙隆重揭幕,湄潭一中更名“求是中学”挂牌典礼亦同时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名浙大校友参加了揭幕庆典。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派代表团莅湄祝贺。当年曾在湄潭任教的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发来了贺电、贺函。苏先生还亲笔题写了馆名和校牌,并将当年在湄作的“望江南”词写成条幅赠给陈列馆作纪念:;“湄潭好,黉舍是邻居。不辍弦歌离乱里,常明灯火晚勤初,十室九图书。中外事,万券任翻舒。到处相逢雅语密,一城高僻俗尘疏,谁信在江湖。”
新建成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把一部五十多年前浙大西迁黔北办学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当您走近文庙,映人眼帘的景象立即将您带进一种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大成门前的园林中,两座高大的石碑记述了文庙的历史沿革和浙大在湄潭的办学历程。大成门上挂着苏老题写的馆牌。步人大成门,前厅中央刻有“前言”的大屏风前,端放着竺可桢先生的半身塑像。屏风背面是竺先生“求是精神”的题词。分布在东西压和钟鼓楼的四个展厅中,“漫漫西迁路”、“遵湄办学史”“竺公风德颂”、“求是群芳谱”、“今是求是园”、“湄杭情谊深”六大部份,共展出了 500多张历史照片和大量珍贵文物。
“漫漫西迁路”,用数十幅历史照片和文物资料,展示了浙江大学一迁浙西,再迁赣中,三迁桂北,终迁遵义、湄潭,历时两年半,跨逾江南六省,拨涉二千六百多公里的艰苦西迁历程。展拒中陈列着竺可桢校长与湄潭政要来往书信、电函、湄潭各界“欢迎浙大迁校协助委员会”历次会议记录。从中可以看到曾迎接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湄潭人民,又以极大的热忱欢迎另一支被称为“文军长征”的浙大西迁队伍的到来。从此,湄渾人民与浙大师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战乱七年的艰苦岁月。
在“遵湄办学史”一馆中,用大量图片和资料展示了浙大师生教学科研取得的奇迹般的光辉业绩。在战乱中,浙大不仅得以生存下来,而且迅速崛起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被来湄潭浙大考察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最好的四大学之一,”并冠之以“东方剑桥”的美誉。后人把浙大遵湄办学时期称为浙大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有人称之为浙大的“黄金时代”。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规模由在杭时700余学生,增加到2000多人;原来的3个学院16个学系,增加到6个学院25个学系;新幵设了文、理、工、农四个科研所。二是著名教授学者云集于此,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苏步青先生在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与美国、意大利学派形成竺足鼎立之势;年王淦昌先生《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论文在美发表后,美国科学家经过实验很快发现了中微子,成为当时轰动物理学界的成就之一。贝时璋、谈家桢、陈建功、罗宗洛、蔡邦华、卢守耕、.吴耕民、张荫麟、涨其的、谭其壤等教授在各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很髙的水平,一些学科名列当时各大学的前矛。在这些著名导师的培育下,一批莘莘学子学有成就,日后成为闻名中外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当时就读浙大,曾在永兴茶馆里看书做习题。在陈列馆前檐柱上嵌有〜付贵州浙大校友分会会长安毅夫先生撰写的对联:“抗日峰烟遍九州,忆青衿负籍,千里来此山明水秀地;报国壮志在四海,看红松拔地,万株尽为社会栋梁材。””竺公风德颂”一馆集中展示了竺可桢先生光辉的一生。苏步青先生称颂竺先生:“教育立国,患难兴邦。先生之德,万古流芳。”展柜中存放着竺先生当时的信函手稿、曰记专著及部份纪念他的著作文章。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厚厚的五册《竺可桢日记》。竺先生一生写了 37年12300天,共900多万字的日记,单是有关湄潭的记述就有150多天共4万多字。竺可桢先生无愧为我国教育界、科学界的一面旗峡,中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无愧为二名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一生奋斗。一生求是,一生为国为民服务,甚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求是群芳谱” 一馆介绍了曾在遵义、湄潭工作和学习过的七十多位我国当代知名科学家、教授和学者的生平。当年在黔北的浙大真可谓人才济济,教授学者云集。李约瑟博士曾在英国《自然周刊》发表文章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之—。……在遵义之东的湄潭,是浙大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一片科学活动的繁忙紧张情景。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途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
“今日求是园”和“湄杭情谊深”分别介绍了今日浙江大学概况及浙大海内外校友与湄潭之间的友好往来及深厚情谊。当年浙大学子曾在教育系系歌中唱道黔山青,乌水长。遭变乱,避南疆,风晨雨夕聚一堂。敬业乐群兮,灿然日彰。学不厌而教不倦兮,发吾先哲之辉光。他年,他年勿相忘。”而今,人们没有也不会忘记那段史诗般的历史。曾任浙大校长的现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博士曾在接待湄潭客人时说过:“遵义、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乡。半个世纪后,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依然长存。湄潭人民帮助浙大办学,浙大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三)
在湄潭城北紧挨七星古桥下面的江中,竖卧着一长条形的江心岛。这就是被称为湄城一景的“万鸟归巢”。当年浙大师生客居湄城时,常于傍晚驻足七星桥上,观赏夕阳及万鸟归巢的奇景。在他们依依惜别湄潭返杭东归之时,曾在一首歌中唱道“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这里说的百鸟是指肴百种鸟的意思)。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黔北大地,时光已进人八十年代的时候,求是学人记忆中的湄潭小城变得更漂亮,更迷人了。当年飞去的“鸟儿”又开始从祖国各地,异国他乡“飞”回这块风水宝地访故寻梦。
最先来到湄潭的是浙农大教授,我国著名五倍子研究专家唐觉先生。他先后两次来湄考察五倍子生产,并请来了外国专家,引进了联合国发展基金,帮助建立凤凰山五儀子生产基地。
在来湄故地重游的浙大老学长、老校友中有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教授、浙农大原校长朱祖祥教授、著名生化学家罗登义教授、全国真菌学会会长杨新美教授等。一些因年事已髙不能前来如愿访湄的老人亦常来函,表达对这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被称为我国核弹先驱的王淦昌先生在寄给陈列馆的信中写道:“四十年代大部份时间我是在湄潭度过的。那时我刚过而立之年,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时间,加之湄潭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我的创造力比较突出,思维特别活跃,在国内外物理杂志上发表了近十篇论文,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就我个人来讲是个奇迹。1997年8月,淦昌先生九十诞辰过后,特别吩咐他的在湄潭生活学习六年多的女儿王韫民、王遵民来湄潭看看。姐妹俩在湄期间,先后走访了他们—家在县城南门外住过的院落,査看了当年王先生教学科研的双修寺物理大楼遗址,还到永兴看了大姐王韫民就学的南华宫、火掩庙和江西会馆,回京后,代表他们的父亲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苏步青先生在湄潭任数学系主任时,带着日本籍夫人和六个孩子住在城南湄水桥边名朝贺寺的破庙中,因战时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他在宅傍开了一块地自种菜吃,还为此写了—首小诗,聊以自慰: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通雨水,密栅远鸡豚。丰歉谁能补,辛勤共尔沦。隐居哪可及,担月过黄昏。”
许多老学长、老校友听说湄潭建成了浙大西迁陈列馆感到十分欣慰,纷纷来函致谢。86年谈家桢先生来过湄潭。他在写给陈列馆揭幕典礼的信中表达了对湄潭的一片深情:“湄潭素有‘小江南’之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她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幽美宁静,物产丰富。夕阳西下,漫步江边,此情此景,似人世外桃园。可以说,我的一生在科研上一些重要代表性论文是在湄潭写成的,我引以为自豪的在日后科研和教学中成绩蜚然的学生也是在湄潭培养的。我们吃了循潭的米,喝了湄江的水,是勤劳淳朴的湄潭人民养育了我们。深情厚意,终生难忘。多年来,我渴望再访我的第二故乡,我终于了却了心愿。……我又走过了湄江桥,瞻仰了狮山的雄伟,重睹当年办公的文庙,心奋地找到了当时在天主堂的寓所,这是一幢贵州式的木结构二层楼房,有几家住在里面。……我踏上唐家祠堂(浙大生物系)遗址时,当时情景扳历在目,似乎人也变年轻了许多。……”
远在海外异乡的求是学子每当回忆起在湄潭度过的时光时,常常是津津乐道,兴奋异常。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郑学骏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湄潭是一座风光明媚的小城,学子有幸,由一个人间天堂(意指杭州)搬到另一个人间天堂。能有福气在这种地方住,真是前世修来。……杭州之美在西湖,湄潭之美在湄江之滨。前者像一个风华绝代的少女,后者则是一个卓约天真的村姑。刚到杭州的人会很快喜欢杭州,可是到湄潭是越住久,越欣赏她的美。她不招人家注意,可是这种美最隽永,最令人怀念。”
1993年秋,寓居美国加州的年近七旬的王乐兮女士在同窗们自办的《湄江春》小刊上发起倡议组织“寻梦团”到湄潭访故寻梦。寻梦团一行30多人在湄潭四天活动中,参观了西迁陈列馆,寻访了当年学习生活过的街巷、住地及玩过的风景名胜,还特意品尝了当年常吃的湄潭糍粑、碗耳糕、凉等风味小吃。这些年近古稀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天真浪漫的学生时代,一个个争着在纪念地、风景点摄影留念。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们记忆中那古朴、美丽的湄潭小城依稀如在梦中。为了给哺育他们成长的湄潭父老乡亲一点回报,来访的专家们在湄举办了 “肿瘤防治”酒类酿造新技术”、“特种动物养殖”等学术讲座。还对湄潭经济发展提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寻梦的游子归去了,但湄江之梦却永远留在他们心中。
浙大西迁陈列馆建馆八年,已接待来自海内外参观客人10余万人次。在远道而来的宾客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地利客人和台湾同胞。在本省本地参观者中,绝大多数是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他们从浙大西迁的伟大壮举中受到深刻教育,立志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而今,西迁陈列馆已成为启迪民智,以文化人的殿堂。
在陈列馆珍藏的赠品中,有一幅是已故的原贵州省长周林先生题写的诗词条幅:
抗战风雷动兮,
浙大西迁来。
爱国救亡兮,
育志士英才。
垦植树木,
览桐茶之茂;
湄水长淸,
观绿水青山之秀。
仰浙大学风兮,
文庙为课堂。
外人誉为“东方剑桥”兮,
今立馆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