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浙江大学在遵义 幸必达

回忆浙江大学在遵义 幸必达

五十年前,遵义人民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年代,曾经满怀热情地欢迎西迁的浙大来遵办学。抗日烽火中的山城七年(1940~1946),遵义人民为浙大师生提供了安定治学的环境,使一大批科学家在遵义培育了数以千计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累累科技成果,并为遵义的教育文化和工农业生产作了贡献。遵义人民哺育了浙大,浙大师生把遵义视为第二故乡,建立了永恒的友谊。遵义七年是难忘的七年。
浙大原是西湖之模的高等学府,创建于-八九七年,最先称求是书院,一九二七年改称第三中山大学,一九二八年正式定名国立浙江大学。一九三六年,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出任校长,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寇逼近杭州,浙大才举校西迁,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作短时居留,一九四〇年二月定居遵义。浙大西迁历时两年又三个月,途经浙、赣、湘、唱、桂、黔六省,行程二千六百公里,是一次文军的长征。虽然是抗日烽火中辗转迁移,但却在中国半壁河山上播种文化,特别在遵义较长期地传播科学与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与知识分子的抗日正气,树立了艰苦办学的一代新风,在发展科研工作中不断壮大,是浙大校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岁月匆匆,五十春秋风云变幻,浙大从这里崛起,现在是直属国家敬委、蛮声国际的重点大学,遵义也面貌一新,是世界知名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在奋进的长河中备有其辉煌的成就.追怀己往业绩,以启迪青年一代,应该是有意义的事。笔者当年就学浙大,身受培育,管见耳闻,难辞疏漏,谨记其所知以求读者教正。

一、黉舍三分的校舍布局
一九四〇年二月,浙大在遵义正式复课,以老城子弹再〈原老三中校址〉为校长办公室,和总务处,新城何家巷三号-和五号两个大院〈原何行保及周吉善住宅、〉为教务娃、制II 导处和部分数室,另有龙王庙、}II 主庙、遵义师范也作教学实’位场所ι,男生宿舍分布在唐家祠堂、者邮局l .A 式巷内〉等处,女生宿舍在杨柳街, .教授的租住多处民房,遍及两城的雄窝井、石家堡'*宿街‘四方台、仙龙巷、中蕾沟、大悲阁、新东门、凤胡门、南坛等处。因书馆设在江公桶,体育活动在原建体育场和拍家提坎〈游泳池〉。一时两城都布满了浙大的师生员工。遵义人民如对家人,处处给予方便。当时,一年级师生还留驻贵阳青岩。一九四0年五月后,理、农二院迁往湘潭县城,距遵义七十五公里,设湄潭分部,遵义便是校本部所在。
湄潭分部以文庙为分部办公室兼部分教室和图书馆。理学院各系在双修寺、朝贺寺和唐家拇堂,农学院各系在财神店、禹王宫、贺家祠堂和新建的三百亩农场中。学生宿舍全部新建。在北门外湄江边建仁、义、礼、智网斋,另有大礼堂〈代饭厅〉和大运动场。在东门内山顶建信裔作女生宿舍.教授们也分散租住民房,既布街道旧房,也多竹篱茅舍,城内城外,与居民相处十分融洽--九四0年十二月,在距湄潭县城十五公里的永兴场〈当时为贵州四大场镇之一〉又建一年级分部.贵州青岩师生全部迁来永兴。
永兴一年级分部以江西会馆和三楚会馆两个大院为中-心,旁及龚家巷、黄菊山、三岔河等处,安排了教学电实验室和师生住地,实际上又遍布了整个永兴场.
同时,在湄潭县城还新办了浙大附中〈完中〉和浙大附小备一历。附中是湄潭中学校址扩建的,酒中经费由县政府保留,学生饼入附中上学〈儿年后,源中员建新舍还原建置}.附小在玉皇阁,设高、韧两缀,浙大员工于弟和湄潭青少年部能入两校学习.
为了使沦陷区青年能就近上浙犬,一九三九年又在浙江龙泉建有浙大分校.分校学生学完→、二年级课程再来遵义完成本科学业.
遵义、湄潭、永兴三地相距近九十公里,由于浙大三部的建立,师生往来,似已连成一体。三地师生遍布庙宇、拇2璧初民房,熙来攘往,似乎成了两个大学城和一个大学镶‘黄舍三分,布局独特,构成一所战时大学的大观园。
战时浙大校舍的简陋,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破烂的庙宇、祠堂,只是稍加修茸,可蔽风雨,租住的民房低矮陈旧,新建的校舍既有茅丧土阶,也有平房木屋。既没有雄伟的校·门,更没有交通的坦途和花木扶疏的校园。山路弯弯,茅檐低小,陋室穷街,居然聚居了数千学人,孜孜不懈地为教学、科研献出全部精力,取得累累成果,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相反的是,教授们热爱这山城的奇特布局。苏步青教授诗z “住惯黔申湿漏天”,视廉先教授诗s “遁迹黔中爱此邦”,都表达了擎瓢乐道的情感。马一浮教授的“苞桑若系安危计,锦章主(即茅屋〉应培禹寝材”,更指出陋巷出人才的道理,无怪他们都能安心治学、为国育才了。

二、院系.属和师资障窑
浙大开始西迁时只文理、工、农三个学院共十六个学系。一九三八年八月在宜山增设师范学院,一九三九年八月又将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成为拥有五个学院的综合大学。在遵义时院系设置如下,
文学院设中文、外文、史地三系,另有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史地教育研究室。
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和理科研究所数学学部、生物学部。以后又增设药物系.
工学院设电机、化工、机械、土木四系和工科研究所化工学部,
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化、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六个系和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
师范学院设国文、史地、英语、数学、理化、教育六个系。永兴分部增设先修班.
龙泉分部设中文、外艾、数理化、电机、化工、土木、农艺、农业经济八个系,并设师范学院初级部国文、数学两科.斗
一九四五年八月增设法学院及法律系.
一九四六年八月增设医学院。工学院内又增设航空工程系。
一九四六年九月浙大复员杭州时,已有七个学院、甘八个学系、四个研究所、五个学部、一个研究室、一个分校、两个先修班、-所附属中学、一所附属小学、十一个实验工场、六十余个实验室和三百多亩地的实验农场。院系众多,科研教育成果累累,成为萤声国际的综合大学了。
师生员工的发展也是很突出的。西迁时随校学生只得四百六十人。一九四一年六月有本科生一千四百八十六人、研究生十三人、先修班学生四十人、附中学生四百九十二人。
一九四六年学生人数增至二千二百四十三人,为西迁时的五倍。在遵义毕业的学生为一千八百五十七人。发展之速,育人之多,可以概见。
教职工队伍也育发展。一九四一年六月教师有二百一十人、职工一百六十五人,共三百七十五人,一九四四年教
授、副教授一百一十四人、讲师三十八人、助教一百一十人、职员一百二十八人,共四百二十人,一九四六年教授、
副教授、讲师二百零→人、助教一百零八人、职员一百三卡六人,共四百四十五人。有一个特点2 学生人数增加数倍,
师资队伍增加不到三分之→,职员人数皮而相对减少。这神精简人员,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的特殊现象,值得我们
奉为办学的楷模,更值得探索和学习。
当时,浙大名教授很多.校长竺可桢,教务长张绍忠,
训导长费巩,总务*胡家健,文学院长梅光迪、· 张其陶,理
学院长胡刚复,工学院长李熙谋、王国松,农学院长卢守
耕、蔡邦华,师范学院院长王季梁,研究院长郑宗海-他们
分别是知名度很高的气象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化
学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电工学家、农艺家、昆虫学家
等-备院系的权威教授中,符合部聘数投资格的十八人,不
少人是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体育主任舒鸿是国际裁判,中文
系郭斌和、视文白、玉驾吾,史地系叶良辅、涂长望、结越、
谭其骥、张荫麟、任美愕、黄秉雄、陈乐素,外文系田德
生、肖璋,数学系苏步青、陈建功、. 钱宝琼,物理系何增禄
王淦昌、束屋~t、卢鹤裁,生物系贝时璋、罗宗洛、谈家帧
张肇毒、蔡堡,化学系玉藻仁、储润科、张其楷,化工系李
寿恒,机械系钱钟楠,土木系吴穰初,农艺系孙逢吉,国艺
系吴耕民、熊同租,农化系杨守珍、罗登义、彭谦,病虫害
系陈鸿遣,蚕桑系夏振锋、王福山,农经系梁庆椿、吴文
晖、张德榨,教育系黄翼、陈立,都是→时硕彦的知名教
授.他们的著作和科研成果,在当时和现在都奋很大影响。
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桃李遍天下。他们在遵义时
期的传人就有当代中科院学部委员四+余人,大学校长、高
级科技人才、国外资源专家等数以百计。这一时期的教学成
果真是灿烂辉煌,为浙大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祖国储备了
大批科技人才和文化教育的骨于。
浙大当时有一支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也布他们乐育英
才为国争光的颗颗红心,在艰苦困难中爱生如子,爱科学如
命,爱校如家,这就是浙大特有的师资阵容。

三、独树一帜的办学新凤
竺可桢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东南大学教授和中央
气象研究所长.他出长浙大正值学制〈驱郭运动〉之后,以
非党人士向西收拾局势,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不是无私无畏不能担此重任。他立身方正,治学严谨,勤劳任事。更
难远的是雅量高致,以学者身份对备神学派、观点能兼收并
容友扬学术民主,团结了大批科技精英到浙大共同耕耘,这
是他长校十三年成功的基础.
竺氏以“求是”为一生奋斗准则.浙大在宜山时,他正
式提出以“求是精神’为佼训,也要求浙大师生奉为准则.
结民教育学生时,引周明伐学者王阳明s “君子之学,, 惟求
其是,”以及《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来解释“求是”的内涵。他引申出s “求是精
神就是奋斗精神、牺性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归结
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要求学生信奉s “我心以为是, 、
虽千万人非之而不改;我心以为非,即孔孟是之而不容”的
准则。求是门人遵循他的教导,大都能老老实实对事对人,
真是终身受益.
竺可桢对青年一代的培养目标是s 造就以天下为己任,
理智深思而不盲从,明辨是非而不计利害,体格健康而勇于
为公的新型专业人才.长校十三年中,他二真贯彻这一主
张.
竺可桢要办好浙大,是从三条基本建设入手的,即大量
延聪优秀师资,增加教学设备,尽力改善学校环境,他认
为,这样精神与物质并重,才能保证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
生成为一心为公的有用之才。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应视数挺
入选为转移”.这是竺可桢的主张。为此,他竭尽全力,多
方延梅名教授到浙大,并以他们为备科系的核心,形成研究主
力,开展学术活动。这些名教授果然在浙大组成若干课题中心,开创高科技前沿的刨新研党工作。例如地质探矿、核物
理、数论、遗传工程等等,都是这时进行的。教授们领导着
自己的助手和学生,从无到有地自制科研设备,艰难与共,
风雨同舟,完全置生活困难于度外,形成坚定的攻关集体搞
科研。竺可桢延聘知名教授不惜代价。他曾同意罗宗洛教授
带回名助手来浙大,对学有专精的留学生发聘书,先寄路
费,到校就扎聘为教授,对服务七年的教授准许带工资休假
一年,进行出国进修或考察,促进知识更新。名教授们在师
生中有崇高的威信,品德和学识都为人宗仰。竺可桢进一步
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办学,以他们为骨干,组成浙大最高决
策的校务会议。校务会议由教授们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学校
大事。学校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各种集会讨论学校工作,提出
建议或批评,由校务会议审议作出决定,学校行政坚持执
行。教授中各个学派、观点都得到尊重,学术讨论十分活
跃,真正做到百家争鸣,争论的结果总是人人服从真理,最
后要明辨是非。
浙大的原有图书仪器由杭州运来,保存比较完整,在战
时各大学中是少有的。竺校长并不满足于这些设备,他千方
百计向教育部、向中英庚款董事会要经费,然后从国内,从
海外购进新资料、新设备,使浙大师生紧跟国际科技的最新
成就去学习,去研究和探索。学校的行政费用十分节省,但
胸置教学设备和出版学术刊物数十种,学校却充分保证了经
费.竺氏来校后,图书仪器增长迅速,这对科研和教学的进
展起了很大作用。
浙大在遵义的校舍虽是简陋补质,但却是门类齐全。诸
如教室、实验室、工场、农场、体育设施、文娱场所乃至师
生的住宿之处,都不断得到增加和改善。浙大的校舍虽简陋朴
质,但却整齐清洁。照竺可桢的要求是“持而坚、简而不
腕”。师生们的生活、学习都有保证,更能奋发有为,走成
才之路了。
办学的基本条件具备,竺可桢更要求严格教育学生。浙
大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囚育全面发展。
德育的要求不是控制思想,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骨气、
布抱负、有胆识的人,挑得起重担,经得起打击,要贫贱不
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浙大学生生活俭样,仪表端庄,
治学勤奋,工作负责,关心国家大事。当年,浙大学生的革
命斗争如火如荼,是和这种教育分不开的。
智育方面,学校有严格的考试、升留级、选拔人才等一
系列制度,保证学生存真才实学。教务长张绍忠教授是铁面
无私的把关人。新生录取严格,人校还有囊别考试,考不及
格的要辞退,对任何人都不会宽假.校长对新生讲话首先提
出: (一〉来浙大做什么?〈二)毕业后出去做什么?要求
确立认真学习与报效祖国的人生观。浙大特别重视基础教
育,一年级的课程都是由一些名教授把关的。名教授们以其
学识、人晶、威望引导新生奠寇发奋为雄的基础。二年级以
后,除了专业培育之外,学校常常有大型集会,请名教授为
学生讲治学,做科学报告,加上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向高科
技进车,其进取精神随时影响着学生思想。浙大还主张文理
并重,文科学生要选修数学、物理、化学,理科学生要选修
文史课程,允许蹄院系选读学分。这种方法使学生兼通文
理,基础宽厚,功底深沉,向高科技进军可以触类旁通,事
半功倍。从今天的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多种边缘科学来
肴,浙大当时的措施是卓有远见的。
浙大重视通才教育, 主张学生有所专精,也主张博闻强
记,学生可选一个主系、一个副系,在校就学到两个专业。
不少当时的毕业生成为出类拔萃的学者,是和浙大的通才教
育分不开的.
体育方商浙大极其重视,舒鸿教授也是铁面无私的把羌
人。田径、球类、游泳门类齐全, 一项不及格不得升级。
“阜鸭子”学生到浙大都会变成游泳能手。教授们早晚锻炼
也蔚然成风,竺可桢还带头下河游泳。浙大认为,只有锻炼
好身体才能腔任繁重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美育方面,浙大开设有音乐、戏剧、美术等欣赏课,学
生可以选修。” 不少著名画家、- 音乐家、戏剧家如丰子惜、柴
扉、沈恩岩、张君川都到浙大任过敦。学生中涌现出不少音
乐、戏剧、绘画、木刻人才。浙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采
的.文艺刊物飞墙根随处可见,歌咏音乐晚会、京剧、话剧
演出,常常在剧院公演。遵义人民对浙大的演出也是十分欣
赏的。
浙大在遵义七年的教育、实践?体现了全国发展的教育新
风.学生饲养成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专精而又
博学多能的通才。为祖罔培育有用之才,是百年树人的典
范。原北大校长、著名科学家周培源认为浙大的办学经验和
教育思想是我国自己的好传统,为没有很好学习和继承感到
惋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ι 缪城教授有诗记当时的教育工作z ''为国培元气,弦歌
绰怅开。精勤研大业,艰苦育群才。、求是标明训,先优寄壮
怀,遥思故乡好,湖畔万株梅”,这是当时情况的写实.现
在推广这些办学经验还为时不晚。

四、’花似锦的科研成果
浙大在遵义以其累累科研成果萤声国际,赢得了u东方
剑桥”的美称。
文学院的科学成果有《遵义新志》、《二十八宿起源
考》、《中国史纲》、《遵义地形》、《地理学研究》等一
系列著作的出版,都是不朽之作。刘之远副教授发现和勘测
的遵义锺矿,向资源委员会送去的《遵义锯矿育报告,是一
个极其重要的发现。
理学院在酒潭诞生了我国古典徽分几何的“浙大学派”,
三角级数和我国数学史的研究享誉国际,中微子研究开世界
先何,奠定了我国“核弹先驱”的基石,核物理、量子力学、几
何光学、相对论、细胞重建、遗传工程、中国化学史研究、
氨基苯磺胶衍生物的合戚,都是当年离科吱领域的前沿,有
的思世界性的重要发现,不少论文在国外连续发表,赢得国
际声誉。
工学院化学工程首屈一指,油腊、燃料研究、日用化
工、萃取理论和工艺改进、活愤骂是鹏等都是难得的成果,机
械方面的自动化研究,土木方面的悬索桥理论和余能定理的
应用,电机方面的电工学与电力设汁,都有独到的成绩。
农学院面向农业生产,大批成果当时就产生效益。如水
稻育种、芥菜变异、蔬菜果树园艺新品种的推广、植物无
佳繁殖、观赏植物栽培、土壤试剂、豆薯杀虫、;五倍子研
究、刺梨营养研究、自术耳人工栽培、魁虫稻苞虫防治、蚕
丝增长研究、农家经济研究等,科研工作面向了生产,并持
续发挥效益,改变了生产面貌。刺梨、五倍子等还成为现代
轻工的支柱产业,这都是湄潭浙大的科研成果。
师范学院文、理两组课程与文、理两院各专业合并上
课,教育系自成一家。教育理论、中等教育管理都有专著出
版,独特的成呆在于“物理心理学”的实验、智力测验与人
格测验的研究,都是当时国际上的新兴课题。这批论文大部
发表在国外杂志上,备受国内外心理学家重视。
英国科学史家、剑桥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曾于一九四四
年两次参观浙大,对浙大师生科研水平之高,学术空气之浓,
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十分惊叹浙大师生能在如此物质基础上
进行原子核物理、昆虫内分泌.土壤微量元素等的研究并取
得巨大成绩。

五、锺食弦歌的治掌精神
取得累累科研成果,不是出自设备先进和资料充足的科
学殿堂,而是来自陋室被庙的简易实验室。这里不但没有电
炉、冰箱和先进仪表,甚至连电灯、自来水也是没有的。浙
大师生靠的是人人动脑筋想办法,搞代用品,自制土设备。
比如用木桶架高过滤装置自来水,用手摇发电机取电源,用
皮老虎做鼓风机,用木炭制取煤气,用酒精取代汽油,甚至
在烈日下做实验以取得光源。农场用薄油纸代玻璃,用废信
封做巧种袋,用竹竿代导管,用竹签代回形针,用土碗代蒸
发皿。取之左右,得心应手,愈出愈奇地自制了育种箱、温·
室、玻璃器具甚至装置云室做实验,开展高科技领域的电子二
中微子、遗传基因等研究。当时中央研究院的科研记录中,
浙大论文最多。这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真值得后人学
习。
在生活方面尽管被大家置之度外,但困难重重,居然还
能生活七年之久。当时,遵调两地人口激增,法币贬值,物
价飞涨,教师拖家带口,难以维生,学生家在战区的多,经
济来源断绝,靠贷金、公费、工读来维持生活的大有人在。
师生同甘共苦,衣食住行都“一无是处”。
教授们衣着简单,大抵是故衣一袭,长袍短褂不拘一
格。好一点的衣物,一般还要留来变卖维持家庭生计d 家庭
饮食简单,一月难吃两次肉,有时连粮食也不够,全家只有
吃稀饭、吃薯干过活。佳的是民房,质量好歹不一,但狭
小、昏暗是-般情况。人口多的家庭,住处还十分拥挤。至
于行,除了碎石公路撞多是泥路。天南泥泞一片,上课下课
全凭自己走, :担心的是桂子磨破,因为补充鞋子是比较困难
的。:
学生们来自沦陷区,逃难到后方,行李衣服本来就少。
宜山被炸后,有的学生衣物荡然无存,穿的还是师生捐赠的
衣服,大多数都是长袍。由于注意卫生,俭朴中还算整沽,
朴质中落落大方,自有其书卷之气。遵义人民很欣赏这种¢俭
朴,中小学生的衣着也俭持成风。吃的方面也是大伙食,萝
b 臼莱当家,本来也够艰苦,有一个时期物价大涨而贷金没布
增加,食堂每餐只供应白饭,学生们只能自备点盐开水、辣
椒粉、泡菜佐餐,也照常上课。做实验偶然得点汇款或工读
领了工资,除添补衣物外也去小馆子光顾一下,吃碗大肉面
算是打“牙祭”。住的是大寝室、无非木屋、板床,有个小自
修桌,凳子没有还可坐在床上学习。晚上桐泊盯下自习,人
人一双黑鼻孔,高水平的论文照样写出来.由于教室分散,
又离住处远,每天在城里跑几次是常事,鞋子破了穿草鞋,
这也是战时犬学生特有的现象。
尽管衣食住行“-无是处”,但师生有教有学有各种课
题的科研,都要抓紧做实验,有时一套土设备也得轮班使
用,轮到晚上用的还得摸黑楚,时间长了也就不足为奇
了。
但是,浙犬学生的课余生活却是十分充实的。除了早锻
炼,晚散步,下洒游泳之外,坐坐茶馆,打打桥牌,清茶一
杯讲文说理,诙谐戏耍, J总能自得其乐。有大报告总是座无
虚席,都想以精神食粮充实自己。各种不定期的摸出打破山
城寂寞,还能与市民同乐。此外,还可郊游野餐,寻幽探
触,拜访大自然更是乐在其中。这种锺食瓢饮,.弦歌不辍,
科研不断,仍然勤奋治学的精神,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师生还能陶然自乐,没有抱负的
人是办不到的,苏步青教授《水调歌头》有句s "···. ; .湄潭
好, ’ 鱼米国-可淹留。男儿磊落,何须泪洒古播州。且酌茅
台香酶,应舞龙泉长剑,听我醉中讴,……”’他们都是豪情
满怀地来面对现实生活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共同的事
业。

六、.为报炎培穷4是由敏海
浙大拥有文、理、工、农、师范宜个学院廿八泵,并且
人才挤挤,对贵州人民输入了现代文明与科学信息。竺可桢
推常重视大学对地方的贡献。一九四0年到遵义,就号召师
生要为贵州办些实事。七年中为贵州作的贡献,可以简要归纳
三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教育。当时教育部明确桂、黔两省中等教育
归浙大师院辅导,浙犬工、农、师范三个学院随即负起贵州工
业职校、农业职校和中等学校的英语辅导工作,不少师生参
加了辅导队伍,又帮助成立湄潭县职业学校。浙犬还成立了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举办民众夜校、青年补习和科普
讲座、民众阅览室,举办各种展览会以开启民智。在酒潭还
兼做农业技术推广、防空防毒训练。此外,浙大师生在遵、
酒、永三地中、小学任课的很多,缓解了当地师资的困难,
也引导不少青少年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浙大在遵义、酒潭
都曾为人民开放实验室,展出各种机械、图仪,做演示实
验,进行直观科普教育。一九四二年火灾,损失很重。浙大
复员后留下的房层无偿赠送地方,后来办起了新的中、小
学。浙大为贵州培养的大、中、小学生数以千计。他们无论
留贵州或外地服务,都以求是精神工作,有些至今还是各个
岗位的骨干力量。
第二是以科研成果椎动当地生声,工农业方面都持续发
挥科研效益。例如史地系刘之远副教授调查勘测的镜矿,发
展成为遵义铁合金广,是我国自有钢铁历史以来第一家专业
的铁合金企业,即将扩建成为设备先进的亚洲第一大广。另一
家化工企业一一遵义化工广又是由生产锺粉发展起来的,填
补了费罔生产针状高锺酸锦的空白.蔡邦华、唐觉师生合作研
究的五倍子,促进了遭义第二化工「的发展,六种工业唱酸实
现优质化,成为创汇严晶。浙大复员时留赠的一台-百八十
马力柴油发电机,成为遵义人民电广的塞础,现在已发展成
为现代化的理义火电广。农业方面育当年罗鲁义教授的刺梨
研究成果,现已形成→枝强秀的刺裂饮抖工业,成为轻工食品的支柱之一。茶叶的研制扎根源潭并扩大到黔北, “湄红”、“湄绿”又新增“遵义毛峰”,也畅销国内外。自木耳的人工裁培、食用菌的培育,都是新兴的科技事业。水稻、小麦、油菜、洋葱、花菜、西瓜、甜瓜的引进和推广,当年已是惠及农民的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年浙大是起过拓荒作用的。
第三是为遵义人民的健康、安全举办过公益事业,有关
收容贫民习艺,改建原中正桥,改良城区街道,建立消防组
织等等,浙大都主动提出并协助地方政府兴办,更有意义的
是发动学生会组织公演、义卖,为遵义烟民筹集戒烟经费,
当时的卫生院得以顺利推行政府戒烟命令,而烟民也得以戒
绝恶习,脱离苦海。
浙大和遵义人民的情谊是永恒的。浙大以遵义为第二故
乡,至今仍关心遵义地区的建设。近些年来,浙大师生重游
故地的日见增多。他们十分怀念遵义,遵义人民还欢迎他们
再为建设、振兴遵义献计出力。祝遵义和浙大的友谊永藻青
春。

苏步青情系湄江 ——记苏老近年来与第二故乡湄潭的交往 洪星

苏步青情系湄江
——记苏老近年来与第二故乡湄潭的交往
洪星

“初上教坛而立年,如今八十转流连。漫跨桃李遍天下,
更盼风光润大千。居恐偷闲成敝徒,退思补过著新鞭。平生最
是难忘处,杨子湄潭浙水边”。这是苏步青教授1989年仲夏
给我寄来的一幅题辞,诗中表露了他对湄潭——浙江大学第
二故乡深切的怀念。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东方第一几何数学家苏步青是浙
江省平阳县人,生于1902年9月23日。苏老1927年毕业于
Et本帝国大学(现日本东北大学)数学系,后被该校录取为研
究生兼任数学讲师。193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到浙江大学
任教。1939年浙大西迁贵州,他于40年春来到湄潭,居住近
七年。在这个山青水秀的小小县城,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出类跋萃的数学人才,为建国后的教育和
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苏老在湄潭期间,是他人生道路
上最困难时期:一家八口人住在一个破庙里,吃的是地瓜(蕃
薯)蘸盐巴,夜晚在桐油灯下写作。然而这七年也是他历史上
最辉煌的时期。正如我国核先驱王淦昌先生所说:“湄潭是我
们的黄金时代。我和苏步青、谈家桢、束星北、贝时璋等同志
的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就是在那里作的,浙大被誉为“东方
剑桥”也是在湄潭”。因此,湄潭对苏老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黄金有价情无价情浓于血情更浓 ——记王淦昌教授与湄潭的情缘

黄金有价情无价情浓于血情更浓
——记王淦昌教授与湄潭的情缘
  洪星

  王淦昌教授是我国核先驱,国际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
物理科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全国人大3—6届常委和二机
部副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抗日战争时期随浙大
西迁湄潭,为祖国培养J’0比如李政道、陈开申、胡齐明、李寿
南、李元庆、李文铸、许良英等出类跋萃的人才,受到国内外高
度赞誉。他德高望重,名震环宇,但他却慈祥可亲,平易近人。
只要你见到他,定会终身难忘。
  由于湄潭和浙大的历史渊缘,我曾有幸三次见到王老,每
次都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90年5月,我代表湄潭县委、县政府到北京看望他,当我
通报了姓名后,他高兴地说:我看过你的大作。随即从书柜取
出一本《湄潭文史资料》有关筹建浙大西迁陈列馆文章说:你
为浙大和湄潭办了一件好事。湄潭建陈列馆对纪念浙大西迁
很有意义,湄潭是我的黄金时代也是第二:故乡,我的一批重要
成果就是在那里做的。李约瑟赞誉浙大是“东方剑桥”也是在
湄潭讲的。这次他亲自安排我们住在二机部招待所,说离他
家近,方便。5月6日一早他就亲自给我打电话约我下午到他
家吃饭,这使我很不好意思。在王老家里,他给我写了一幅字
“江山依旧谈往事,四化建设靠新人”,并谦虚地晚宁写的不好。接着说:湄潭是个好地方,要把求是中学办好,要保护好湄
江河,要和浙大多联系。吃饭时不断给我往碗里挟菜。饭后告
别时他又站在阳台上目送我走出大院。此情此景令我激情难
忍。
95年6月,我与妻同去北京再次看望王老,想不到他竞
在室内听出了我回话的声音,说你是洪星同志吧。在交谈中,
他叫我把苏步青先生给我题的一首诗:“初上教坛而立年,如
今八十转流连,漫跨桃李遍天下,更盼风光润大千;居恐偷闲
成敝徒,退思补过著新鞭;平生最是难忘处,杨子湄潭浙水边”
抄给他,又托我向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罗登文先生问好。9l
岁高龄的王师母吴月琴亲自为我们做饭。吃饭时王老又不断
在给我们挟菜,真是亲切感人。在客厅和阳台,妻给我和王老
王师母照了像。回贵州把照片给他寄去,王老非常高兴地回信
说:“照片照的非常好,异日你们贤伉丽再来寒舍多照几张,也
是人生快事,更是景上添花”。这次王老又为我另题一幅字,
“江山依旧谈往事,社会进步靠新人”这是他以前给我一封信
中对湄潭寄予厚望的一句话。

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王老坐在主席台上,我在贵
宾席上无法与他说话,我写了一张条子请工作人员转交给他,
未想到下午他即打电话约我到他下榻的地方见面。第二天我
同妻蓟西湖宾馆一号楼看望他,见面后,话题当然是王老对湄
潭的关心问候。三次见面都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从t987年始,我同王老书信不断。他每次来信都表达了
他对湄潭深深的眷恋,表达了对我这个后辈工作上的鼓励。我筹建浙大西迁陈列馆的事告诉他,他亲自打电话告诉许良
英、吕东明同志,他们均来信给予鼓励。王老对湄潭的建设和
环保工作十分关心,多次来信希望把湄潭的风景区保护好。
他说:“湄潭是个很小的城市,是风水宝地。观音洞是我工作
之余常常留连忘返的地方,现回忆这些,尚存心旷神怡之感,
希望湄潭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而富裕的城市”。
1992年王老曾寄给我一本《核科学开拓者——核物理学
家王淦昌》(中国科技人物丛书),读后令我受益匪浅。97年他
女儿王韫明、王遵明重返湄潭,王老又托他们给我带来一份
珍贵礼物《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并在书上题字,我真是如获
至宝。后王老又打电话对我接待他的两位公子表示谢意,我
真不敢当。的确黄金有价情无价,正如浙大校友总会梅达寿
秘书长所言:“情浓于血”啊!
湄潭教育局长何华委托我让王老为“湄潭教育志”题书
名,此事经王韫明大姐转达,王老欣然在病榻上提笔写了书
名,并很快寄给了我。可见王老与湄潭的感情是多么深。此后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王老参加两院士大会同江泽明主席坐
在一起合影,王老精神焕发,慈祥可亲的的仪容,使我想起了
与王老的每次见面的情景。
王老曾多次说:“湄潭是我最留恋和怀念的地方,每当我
想起在湄潭的情景顿会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我有机会一定
再去湄潭看看”。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王老突然走了,和我
们永别了,王老生前的愿望成了遗愿,王老为湄潭教育志题
的书名,也成了绝笔。王老的仙逝对我和湄潭人民是一巨大打击,悲痛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王老刚过世,王韫明和德基
同志就按王老遗愿将他生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无尽的追问》
给我和求是中学寄来,王老逝世后治丧委员会给我和湄潭发
了讣告和王老的生平。此后还将王老的病情发展和后事处理
的经过告诉了我,这些都使我十分感动而又无限悲伤。德沛
英才垂范千载,学冠群科,造福万民。敬爱的王老,你安祥地
走了,然而留给人民的是那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我的无尽思
念。

追忆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先生在湄情

平生问几何 一生一卷诗
追忆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先生在湄情

贵州省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潘智力

蜿蜒奔流的的鳌江,源出秀丽的南雁荡山。放眼望去,群山环绕,云遮雾绕,烟水悠悠,淡淡的雾霭,缥缈的浮在山巅。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山气,精致而婉约的小山村绘制了一副山水画。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这年9月23日,在这个小山村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在孩子的啼哭声中,全家欢天喜地。父亲当天就给男孩取了一个名字叫尚龙。闽南话“龙”、“良”音相近,也叫尚良,他就是闻名于世的苏步青。
卢沟桥上月色寒

1931年秋天,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辽宁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世界局势聚变,倭寇悍然入侵,神州四起狼烟。

1937年7月7日,日寇又在北京郊外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亡我中华野心昭彰,书院高校尽列毁灭重点。在战乱纷纷的沦陷区的许多高校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迁移活动,走上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1937年8月14日起,日寇飞机一次次飞临杭州上空,一枚枚炸弹肆无忌惮地投向“人间天堂”,美丽的西子湖畔笼罩在硝烟滚滚里,即将变成死亡的“地狱”。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高校学院苦思决断。杭州高校危如累卵。为保求是书院免遭涂炭,果决国立浙大举校西迁。随日月轮动的光芒,无言默默地牢记,始开流亡办学篇章。

毅然西进踏征途

坐落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胸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报国之志,为固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日寇飞机频频轰炸中坚持三个月的学业后,毅然踏上漫漫西迁之路,开始举世闻名的“文军长征”。

越重峦叠嶂急奔波,穿雪山冰凌战风寒。到1940年2月至12月分别到贵州遵义、湄潭、永兴三地时止,浙大历时两年半,途径浙、赣、湘、桂、黔六省,中途停留6个,行程2600公里。涉千山万水到遵义,历千辛万苦抵湄潭。终于完成“文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浙江大学的抗日救亡行动和西迁办学的伟大壮举,不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页壮丽的篇章。

两载颠沛终获安

那时的苏步青因为孩子多行动不方便,只好在建德乡下避一避。到了第二年的,眼看江西也待不下去了,苏步青为做长远打算,先把夫人孩子送回乡平阳,自己跟随大部队继续西迁。苏步青特别关心系里的书籍,每到一地,先检查图书资料是否遗失;一听到搬迁的命令,又是他和老师把图书捆扎,装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路上图书资料没有损失一件,实属不易。浙江大学西迁时,竺可桢校长的责任最重,全校的大事,都由他决定,可他在那么忙碌的时候,还关心着苏步青一家人的安全。有一天他对苏步青说:“你的夫人是日本人,此行路上一定有人要盘问检查,搞不好还有生命危险。我已经替你向朱家骅(当时浙江省主席)要俩一张手令,规定沿途军警都不得盘问检查。果然,在从建德松妻儿回温州的平阳的路上,有了竺可桢校长要的手令顺利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手令还不知会有多少麻烦!

苏步青是1940年初到达遵义湄潭的,数学系设在湄潭县的姜公祠。在竺可桢校长的关心下,苏步青将妻子和子女接到了湄潭。苏步青一家与著名生物学家罗宗洛一家合住在一所破庙里。

心坚石穿戒香烟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丧,后方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大学教授们工资也难糊口。当然,教授们的工资从总额上说似乎不少,但在物价飞涨中养家也难,一般都比较清苦,不少教授率先戒去几十年抽香烟的习惯。就在这艰苦的岁月里,苏步青终于下定决心戒烟。那时他的烟瘾很大,每天起码一听,总的在50支以上,比较喜欢抽一种牌号为“杰利克”的高档外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苏步青全家随浙大西迁湄潭,当时生活非常清苦。在这种情况下,苏师母还是每天早晨在丈夫的书桌上一听上海华成烟草公司的名牌烟—“美丽牌”香烟。苏步青不愿看到夫人为香烟额外操劳,所以决心戒烟。一天他听说陈建功先生已戒烟,将信将疑,便向同学张素诚打听,证实果然有这回事。由于家境不好,孩子又多,眼看香烟不断涨价,哪有钱再抽烟呢?苏步青思考再三,终于向夫人发出试探:

“建功先生戒烟了,他比我大9岁都戒了,我也戒。”

“早该戒了,下点决心,我来监督你。”

戒烟的前几天,苏步青感到特别难受,好像丢了魂似的,看不进书,手不时摸摸口袋,感到少了什么,坐立不安。夫人见他这般难熬,急中生智,炒了一些花生米,一发现丈夫难受,就抓一把花生米塞到他的手上。没想到这一招挺管用,一天、两天、十天,苏步青竟顺利的戒了烟。

一家困顿坐寒窗

湄潭的艰苦生活给苏步青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那种生活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贵州人吃肉叫做“打牙祭”,多数每月初二、十六才吃一次,农民每月还吃不到两次肉,一般是过年过节菜油肉吃。教授湄入乡随俗,吃肉减少了,都说“菜根香”了。不但是粗茶、淡饭、布衣裳,又是粮食不济还得“瓜菜代”。部聘教授苏步青子女最多,长时间吃番薯蘸盐巴度日。苏步青的一个儿子,因营养不良,出生不久就死了。痛失亲人,江河呜咽。家人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立了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孩子们都懂得,这是抗战时期,除了吃饱,不应有别的奢望。他们家还有一个儿子,因为抗日战争从未吃过糖,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路过武汉。才第一次吃到白糖,孩子竟惊奇的发问:“爸爸,眼怎么会是甜的呢?”

为了生活苏步青就买了把锄头,把破庙前的半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每天下班回来,苏步青就忙于浇水、施肥、松土、除虫。小时候他多少干过农活,所以干起来得心应手,有人说他像个老农。又一次,湄潭街上的菜馆蔬菜断了供应,他们知道苏步青教授那里有花菜,特地派人要去好几筐。

一天傍晚,苏步青正在家里翻晒家里将要霉烂的山芋。竺校长到湄潭县分校视察,专门到苏教授家看望。进了门他便问:“搬此物何用”苏步青如实告知:“这是我近几个月来赖以生活的粮食。”苏步青一家是将山芋煮熟后蘸盐巴当饭吃的。对于一个八口之家,每月薪水350元,怎够维持生活呢、校长眉头紧锁,想了想便对附中校长胡家健先生说:“今后把他的两个在附中读书的儿子,改为公费生免交膳费。”儿子拿了竺校长的手书办手续。按规定公费生必须住进学校。然而苏步青一家又抽不出两条被褥,所以仍不能享受这一待遇。不久校长知道了,又“特批”两个儿子可以住在家里而又同时享受公费生待遇,从而减轻了苏步青两个孩子的费用,这件事使苏步青终生不忘。到了第二年,竺校长又把苏步青作为“部聘教授”上报教育部,并被批准。这以后,他的工资增加了一倍,生活困难就全部解决了。

熊熊火中得涅槃

据当时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回忆说:城里没有交通工具,道路高低不平,天雨泥泞不堪。上一次课有时得跑几条街,教授和学生同样要跑几条路,还得赶时间,要紧的是爱惜鞋子,鞋子破了不易补充。教授有时去湄潭、永兴授课也得步行前去,为了保护鞋,怕把鞋弄湿了、磨破了,他们选择光脚走路,到了学校要上讲台才穿上鞋。面对这样的交通情况,师生都习惯了,一切都能适应。艰苦的衣食住行,没有难道浙江大学师生。就在这困难的环境中,浙江大学的教授们每天备课、上课、做实验,科研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经济困难,苏先生一家已经多年没有添新装。苏步青穿着缀满补丁的衣服走上讲台,每当转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常会对着苏先生的背后指指点点:“看,苏先生的衣服上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看,屁股上还有螺旋曲线!”教授们教好课还要做专题研究。学生上课做笔记,下课做实验和作业,时间很紧,都要争取好成绩。谈家桢教授回忆说:我们在湄潭教书的时,教师们家家都是油灯照明,常常用红薯充饥。可是我们心情舒畅,我的最有价值的几项研究,就是在这时和那个“唐家祠堂”土屋子里完成的。

东方剑桥名史章

夜晚,苏步青把一盏烟熏火燎的桐油灯摆在菩萨香案上,看书写作,《射影曲线概论》一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出成的。著作完成后,苏步青希望能够出版发行,立即流传。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仅仅为了粉饰太平,给了苏步青一笔奖金,而劳动成果却埋藏在政府的公文堆里。苏步青后来曾托人把这篇著作带到美国去,希望能在哪里找到出路。不料一位美国同行,竟在借阅该稿时,把苏步青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写到自己的著作中,而对苏步青的名字只字未提。后来王淦昌、苏步青等教授的著名著作,也是在那一时期完成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教授到湄潭参观,他对浙江大学能在这些土祠堂里作出许多成果,感到十分惊奇。难怪他说:“你们浙江大学研究室空气可与英国剑桥大学媲美,是东方剑桥。”

忧民吟诵湄江社

湄江吟社凝心忧国忧民,铁犁剧团聚力光复河山。浙江大学在西迁遵义、湄潭的7年中,不仅以“求是”精神和严谨的校风给黔北人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中的一些老教授,还利用公余,组成了“湄江吟社”,为黔北人民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在钱宝琮等教授的组织倡导下,1943年2月28日,“湄江吟社”宣告诞生。

“吟社”成立时,他们及明确提出成立本社的旨趣为:旅居黔北湄潭县同人为陶冶情操,切磋诗艺,相互砥砺,抒发感情。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露于笔端。“吟社”成立后,他们共集中活动了8次,由与会者轮流主持。每次都有主题,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试新茶”、“湄江秋思”等;诗作必须先字韵,如“江”、“头”、“人”、“初”等。

扬子湄潭浙水边

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50年前,正当抗日战争的第四年,浙大师生历尽艰辛,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这一伟大的壮举一载入浙江大学史册,也在湄潭留下了一页页宝贵的篇章。没有这里的天独厚的地势、物华和纯朴的人民,就没有浙大的今天,更谈不上浙大‘东方剑桥’的称号了。我作为一位在湄潭工作、生活了6年的浙大教师,每当回想起湄潭的往事时,心里总是充满着兴奋和感激。”这是苏步青为“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揭幕典礼写的一封祝贺信。在信的最后,他写道:“为参加这次揭幕典礼,本人早已做好准备,整装待发。不料足疾复发,阻我西行,万分遗憾·······”苏步青把未能亲自到湄潭走访当成垂暮之年的一件憾事。

1940年春,苏步青来到湄潭,在这里居住了7年,。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小的县城,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数学人才,为建国后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湄潭期间是苏步青人生道路上最为艰辛的时期:一家8口人住在一所破庙里,吃的是地瓜蘸盐巴,夜晚在桐油灯下写作。然而这7年也是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苏步青对湄潭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和终生难忘的情怀。

从1985年7月至1991年9月的6年间,苏步青与湄潭的客人有过多次接触。1985年7月,苏老第一次见到湄潭客人的时候特别高兴。他说:“岁月如流水,转眼又是40年了。想当年湄潭人民对我们的帮助真不小呀!湄潭的一山一水至今仍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老了,但是有机会,我还想回湄潭看看,看看湄潭的变化,看看我住过的朝贺寺还在不在?”苏步青还为县委等4套班子题写4张条幅。他祝愿湄潭:“僻开解放康庄道,写下人间显耀篇”。

湄潭与浙江大学之间中断了30年的情感桥梁,是苏步青先生牵线的。20世纪80年代中,在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胡锦涛、贵州文物管理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厅和浙江大学的支持下,湄潭县人民政府聚资修复当年浙江大学办学旧址—湄潭文庙,与1990年建成“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并将那时曾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合并办学的湄潭中学更名为“求是中学”。苏步青自始至终都极为关注陈列馆的建设和求实中学的更名工作,并亲自题写了馆名和校碑。之后又于1993年为《湄潭报》题了报名。当时湄潭政协主席洪星负责主持这项工作。

苏步青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客人洪星等,一谈起往事,苏步青兴奋不已:“在湄潭我常到七星桥,那里风景很美,是浙大师生经常游玩的地方。湄潭的地方很好,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湄潭是我的第二故乡,比我的家乡印象还深。听说现在湄潭变了,我真的很高兴。我写过几首关于湄潭的诗,陕西师范大学要出版,以后给你寄去。”当时在坐的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将培玉告诉洪星,学校要为苏老拍一部专题片,7月份要去湄潭拍外景。苏步青接着说,今年可以去一次湄潭,但不要惊动贵州的领导。洪星风趣的告诉苏老:“我一定为您‘保密’。苏老,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我的直接领导,您到湄潭后要视察一下政协的工作。”苏老诙谐地说:“你是主席,我是副主席,你是领导。”在坐的同志哈哈大笑起来。苏步青平等待人的的精神,给湄潭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洪星返回县城不久,苏步青就把“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和“湄潭求是中学”两幅题字寄去了。他在信中说:“草就匾字两枚,同封寄上·······我近日受寒腹泻一周,经医院及时治疗,基本恢复健康。原定于7月份赴贵地参观学习兼拍外景,因为这次北京的动乱实现不了计划,知注顺闻。”10月苏步青专题片摄制组到湄潭拍片,苏老又写信嘱托:“希望给予工作方便,不胜感盼之至。”多苏步青未能到来,湄潭客人觉得十分遗憾。1990年7月20日,“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和“湄潭求是中学”举行揭幕仪式,苏步青一确定行程参加揭幕,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都做了相应的安排。在飞机票已买好的情况下,不了突发脚疾,医生未能准行,苏步青对此感到十分遗憾。他在信中说:商定于7月17乘机经贵阳前往湄潭参加盛典,讵料3日前旧疾复发,主治医生叫我留沪继续治疗,以致不得不取消原定计划,有违盛情厚谊,不胜抱歉之至。信中还寄去一首诗《寄调望江南》。

苏步青同时委托浙江大学韩祯祥老校长带去两封书面祝辞,祝辞中感慨万千,抒发了苏步青对湄潭的无限思念之情。他还说:“我有两个儿子在这里读过书。当时日寇入侵,到处流窜,兵荒马乱,没有湄潭这样好的环境,要想安静读书,根本是不可能的。饮水思源,感慨万千。”苏步青多这次揭幕仪式非常关心,揭幕仪式结束不久,他又写信询问揭幕仪式举行的情况,说:“盛会谅已结束,我深以未能参加为憾。望在县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下贵县日趋兴旺发达,可喜可贺!”可见苏老对湄潭之关注。1991年9月是苏老90岁大寿,9月10日上午,洪星和县委书记华金河专门前往上海看望苏步青。他一看到洪星等客人就说,看到你比上次还年轻,有对华金河同志说,见到你这位县委书记我很高兴。在交谈中,华金河向苏老介绍了湄潭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县城建设,洪星则向苏老介绍了“浙大西迁陈列管”建馆以来的情况。之后,湄潭客人代表全县人民向苏老90岁大寿表示了祝贺。苏步青说:谢谢湄潭人民对我的关怀,其实今年90虚岁,明年9月才是90岁。他又关心的问,湄潭水灾严不严重,县城的湄江饭店还在不在,他住的朝贺寺还在不在?七星桥和万鸟归林的的沙星还好不好?他说,湄潭是个好地方,我对湄潭印象很深。湄潭的酒好,是与湄潭的水好、空气好分不开的。我在湄潭住了6年多,那里气候很好,物产也很丰富。我种过白菜,上山打过杨梅,湄潭人好客,客至湄潭十分亲切。湄潭是我的第二故乡。

9月11日,苏步青在复旦大学外国专家楼设宴,与洪星一行以及校办副主任将培玉,他的学生数学系副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华宣积、笔者等共庆90岁寿辰。宴会的酒是苏步青特地从家中带来的山西汾酒。他说:你们是从贵州酒乡来的,一定要喝点。我在湄潭时 因为生活困难把烟戒了,但每天都要喝点酒。湄潭的酒好喝。宴会上苏步青讲起湄潭七星桥,浙江大学师生常在那里玩,有的谈恋爱,“无事不登三宝殿,游人常到七星桥”,再一次表现出苏步青多湄潭的情怀是那么深、那么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92年。这一年的2月和5月苏老又先后给洪星写过两封信。信中说:“前年夏天由于苏步青生病,失去去遵湄之行的良机,不胜惆怅,但我想抓住机会偕往贵地。知承远注,顺以奉闻。”“久疏音候,时萦怀念,惠赠湄江名茶,深感深情厚谊,使我回忆起50年前在南部茶场品茶的韵事来,时间飞逝是无情的,而对旧游之地怀念的心情是永恒的。”

初上教坛而立年,如今八十转流连。
漫誇桃李满天下,更盼光风润大千。
居恐偷闲成敝屣,退思补过着新鞭。
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

精英学术誉天下

“风范与卓识齐仰,贤德共高寿俱望”。在中国,即使你从没涉足神秘的数学王国,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是不会陌生的。在浙江大学只要一提到苏步青的名字,校友们都会流露出崇敬之情。正是苏步青这样的一批知名教授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放弃在国外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紧紧牢记科学救国的宗旨,毅然回国,到浙江大学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技术人才,使浙江大学由一所普通的地方大学迅速崛起,赢得了“东方剑桥”和“民族堡垒”的美誉。

青年时的苏步青,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数学明星”,后来他对射影微分几何,射影曲线概论研究取得巨大的成就,又被国际公认为“东方第一几何家”。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派。苏步青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光辉的思想,而且热爱教育,登台上课60年如一日。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辛勤耕耘70余载,70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加人间。 “毕生事业一教鞭”,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栋梁。

胡锦涛总书记与湄潭浙大西迁办学旧址

胡锦涛总书记与湄潭浙大西迁办学旧址
作者:陈 邡

湄潭浙大西迁办学旧址因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内涵厚重,又被贵州省文化厅作为重点推荐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处文物景点的形成和得到保护,得归功于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湄潭时作的重要指示。
1985年,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来湄潭县视察工作,被位于县政府旁的两幢古建筑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任湄潭县政协主席的洪星同志全程陪同胡锦涛总书记参观。
走进天主堂,洪主席向总书记介绍道:1935年元月4日,红九军团在罗炳辉、蔡树藩、何长工的率领下,突破余庆回龙场渡口进入湄潭,红九军团驻湄14天,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红九军团驻湄期间,司令部设于县城天主堂,红军战士驻扎在文庙。红九军团为宣传革命主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在天主堂内外和神甫住房的墙壁上写下了许多宣传革命斗争的标语,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部分标语已模糊难辨或脱落殆尽,至今保留完好的有22条,这些标语均为毛笔竖书,字体长宽为10至20厘米左右,书写工整熟练,笔划刚劲有力。因此处文物保护单位保留的红军标语在全省范围内数量最多、最集中、保护最完好,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将此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湄潭文庙,胡书记对湄潭文庙精湛的石雕艺术和精美木雕艺术赞叹不已。洪星主席接着介绍道:1937年秋,随着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毅然举校西迁,穿越江南六省,行程五千余里,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进行了彭真委员长所称的“文军长征”。在这里办学达7年之久,在7年峥嵘岁月里,在竺可桢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精英,苏步青、王淦昌、卢鹤绂、谈家桢、贝时璋、陈建功等著名科学家及浙大学子汇聚于此,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紧紧牢记“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宗旨,潜心研究,孜孜以求,科研成果累累,教育成果蜚然,使浙江大学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并赢得“东方剑桥”和“民主堡垒”的美誉。在偏僻的小县城,在昏暗的桐油灯下,教师们吃着红蘸盐巴,穿着补丁衣。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他们与湄潭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以苦为乐,相濡以沫,在幽静的小山村,潜心研究。《中子与反质子》、《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利用》、《从铀分裂到原子弹》一篇篇惊世之作相继问世,使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慕名来湄。1944年中国科学年会在此召开,宣读论文39篇。1945年中国物理学年会贵州区年会先后4次在湄召开,宣读论文50余篇。英国皇家院院士、剑桥大学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于1944年两次访问湄潭。1945年10月27日他在英国《自然周刊》发表的文章中写到:“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研活动一片繁忙紧张的情景。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浙大西迁办学,提供了一个当时情况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保护了一批著名科学家,也培养了一大批数量可观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学院院士中,有46位院士曾在湄潭科研和学习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是从湄潭培养出来的。一个小小的县城聚集了这么多科学巨子,在中国乃至世界也不多见,浙大在湄潭创造了辉煌的“浙大文化”。
胡书记听完介绍后,感慨万千,“湄潭是个好地方,你们要认真保护好浙江大学办学旧址,加强与浙江大学的联系,充分利用浙大资源,发展湄潭经济。”
在胡锦涛书记的精神鼓舞下,1985年,湄潭县委、县政府组成考察团赴浙江大学,洽谈文庙内住户搬迁及修缮保护、筹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的有关事宜,此方案经时任浙江大学的路甬祥校长批复后,湄潭用三年时间将文庙修缮,并布置陈列展览,于199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湄潭为了保护、挖掘、整理、弘扬浙大文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此项工作,集中全县人力、财力,着力打造“长征文化”、“浙大文化”这两块优势品牌。从80年代中期至今,省、市、县三级财政用于搬迁文物保护区内住户及维修浙大西迁办学旧址的经费近500万元。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在遭受“6.7”特大洪灾,县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拨出资金20余万元,更新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设施,由县委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人员两次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对当年在湄潭工作、学习的浙大老院士、老教授、老学长的音像、手稿等什物资料进行抢救性收集。如今浙大西迁陈列馆和湄潭天主堂红军标语成为湄潭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湄潭将采取多方投资,将现在的浙大西迁旧址进行抢救维修,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大县。在短暂的时间内,湄潭将形成一条湄潭文庙(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湄潭天主堂红军标语(谈家桢等教授住居)——万寿宫(浙大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湄江吟社旧址)——永兴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处)——永兴教授楼——李氏古宅(浙大学生住居)——浙大农学院畜牧实验大楼——双修寺(物理系实验大楼)——观音洞(浙大师生郊游处)10个景点的浙大西迁文化旅游黄金路线,通过10个景点你将充分领略到浙大西迁的艰难历程和湄潭小江南自然山水的独特魅力。

“东方剑桥”在湄潭 喻朝璧

“东方剑桥”在湄潭
喻朝璧

  一

  湄潭县城东回龙山下,坐落一处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那就是湄潭文庙。这历史悠久的湄潭文庙,因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来此办学而名扬四海。而今已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湄潭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在回龙山西面五级平台上,由下至上布建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钟鼓楼、大成殿、崇圣祠。棂星门前建有月池和状元桥,临街大影壁两侧各有一道侧门,下数步石级直通县城东大街。明天启二年及清咸丰九年,文庙曾二次毁于战乱,又两度重修。光绪四年,城乡民众募银上漆饰金,方使其“画栋雕梁,流光溢彩,美仑美奂”。

  湄潭文庙及左侧的文昌宫、东书院,堪称旧时湄城高尚文化的象征。清代湄潭<县志)记述:“湄城秀于全黔,地雄古播。化成自古,气淑于春。湄水桥边,半鸣弦之宝;狮山城下,皆读书之灯。夏则诵而冬则弦,生徒祁祁讲舍;春以椒而秋以桂,学者侃侃文坛。”由此可见,旧时湄城文化之发达也。   20世纪40年代前,文庙原设民教馆,后进驻国民党县党部及县参议会。1940年初至1946年9月,西迁湄潭的浙江大学在此办学7年之久。建国后,棂星门以下改建成县府大楼,大成门以上辟作职工宿舍,常住十余户人家。1984年夏,一些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浙大校友参观当年浙大办学旧址时,建议修复湄潭文庙,使之成为浙大办学纪念馆。此意见得到省县两级政府和文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迅即拨专款进行文庙维修和纪念馆的筹建工程。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来湄时曾给以关怀,说:“湄潭是个好地方,浙大这么多人在此住,可以请他们继续对湄潭的发展作些贡献。”   1990年夏天,文庙维修工程竣工。修复后的文庙,基本上保持了旧时风貌。大成殿、大成门前后檐柱上的镂雕木狮、木麒麟,前后槛额上的饰金木雕装饰,内部穹顶上的饰金彩绘图案等保存完好;门前两边石级中间的鱼龙高石浮雕及石铺天井上边的饰有花草动物浮雕的拜台仍风韵依旧。文庙可称湄潭县境内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其中精湛的木石雕刻艺术更是不可多得的。   二   1990年7月21日,“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修茸一新的湄潭文庙隆重揭幕,湄潭一中更名“求是”中学挂牌仪式亦同时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校友和佳宾出席了庆典。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派出代表团莅湄祝贺。当年曾在湄执教的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等数十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发来了贺电、贺函。苏步青先生亲自题写了馆名和校牌,并将1944年在湄潭著的一首<望江南)词书成条幅,赠陈列馆作纪念:   湄潭好,黉舍是邻居。不辍弦歌离乱里,常明灯下晚晴初,十室九图书。   中外事,万卷任翻舒。到处相逢雅语密,一城高僻俗尘疏,谁信在江湖。   新落成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生动地将一部浙大50多年前西迁办学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步近文庙,眼前的景象很快将你带进一种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门前两边园林前,两块高大的石碑记述了文庙的历史沿革和浙大西迁办学历程。大成门上挂着苏步青先生题写的金色楷书馆牌。前厅中央刻有“前言”的大屏风前,竺可桢校长的半身塑像端放在1米多高底座上的玻璃框中。屏风面向天井面缀有竺先生“求是精神”手书体木刻大字。两根中檐柱嵌有一副楹联:   抗日烽烟遍九洲,忆青衿负籍,千里来此山明水秀地;   报国壮志在四海,看红松拔地,万株尽为社会栋梁材。   西迁陈列馆分布在东西庑和钟鼓楼中,其内分“漫漫西迁路…‘遵湄办学史”“竺公风德颂”“求是群芳谱”“今日求是园”和“湄杭情谊深”六大部分。整个展馆展出500多张照片和数百件珍贵文物。   参加揭幕的客人们在参观浙大办学旧址和西迁陈列馆后,对浙江大学当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流亡办学这一伟大壮举惊叹不已,并对湄潭在刚解决温饱后就办了这件值得称道的大事给了很高的评价。浙大原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致辞中说:“浙大西迁陈列馆是浙大艰苦办学的历史见证,是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教育的讴歌,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浙大西迁陈列馆将与历史永存!”   三   “漫漫西迁路”馆,以数十幅历史照片和一批珍贵史料文物再现了浙大一迁浙西、二迁赣南、三迁桂北、终迁遵义、湄潭的艰苦历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将侵略的战火蔓延到沪杭一线。为了坚持办学,积极抗日,竺可桢校长毅然率浙大上千师生员工和2000多箱图书仪器,踏上了西迁办学的征途。两年间,跨越江南六省、跋涉5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黔北大后方,开始相对安静的七年流亡办学。浙大西迁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基本吻合,到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而人们把浙大西迁称为“一支文军的长征”。   为什么要选择湄潭作为迁校地址呢?有关档案资料竺可桢日记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1932年8月,日机轰炸宜山,浙大校舍遭劫,竺可桢决意再迁贵州或云南。2月25日,在赴渝途经贵阳时,遇省技术室主任宋麟生,宋劝浙大迁遵义之东的湄潭,说湄潭二三月可通公路,米价极廉,并有华姓之大屋可使用。竺又到省警察局晤湄潭籍人陈世贤、陈世哲兄弟,陈“谓其地出产甚丰,肉每元七八斤,鸡蛋每元100个,米3元一担。其地有水多鱼云云”。三四月份,竺校长通过遵义县长刘慕曾与湄潭县长严傅泉(江苏人,曾任江阴县长)联系校地址,严致函竺校长,深表欢迎。   6月13日,竺校长在胡刚复、张孟闻陪同下,从遵义坐滑竿走了两天到达湄潭。开始了他首次湄潭之行。6月15日在县长严溥泉和湄潭中学校长冉茂森等人陪同下,对县城及周围情况进行了考察。他们出北门到了禹王宫,过七星桥,绕道龙福寺,经魏家院子至唐家祠堂及贺家祠堂,向南到冯家院子。由此经火焰山过老平桥,到南面的万寿宫。中午至观音洞用膳。回城时一路察看了朝贺寺、文庙、男小及关王庙等处屋宇,三点半回县署出席严县长主持的湄潭各界廿一团体欢迎大会和晚宴。   6月22日,竺先生带着考察情况到贵阳晤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吴亦赞成湄潭,说湄潭文化高尚,物价低廉。   以后数月,浙大与湄潭通过电报、信函联系不断。湄潭县政府将城区300多间可供使用的房舍、祠堂、庙宇画图送浙大,并成立由各界要员参加的“欢迎浙大迁校委员会”专门负责迎接浙大迁湄事宜。   到了11月,日军登陆北海,进犯南宁,广西告急。12月12日,贵州省政府发布1823号训令:   令湄潭县政府:   查国立浙江大学,将由广西宜山迁来本省,所有校址,业经选择在该县境内,并先勘有附城房屋多幢,作为教室宿舍。仰即预为准备,切实协助,为要!   主席 吴鼎昌   从陈列馆展出的竺可桢校长与湄潭政要往来电报、信函和湄潭欢迎委员会历次会议纪录中可以看到,五年前,曾热情迎接红军的湄潭人民,如今又以满腔热情,欢迎浙大这支文军长征队伍的到来。   1939年12月6日,浙大师生离开桂北迁赴贵州。1940年1月竺可桢校长到贵阳会吴鼎昌,要求能于短期内完成遵义至湄潭的公路。2月16日,竺校长抵遵义,受到全城士绅欢迎。由于遵湄公路还有部分桥梁未竣工,浙大只得一面暂时安排房屋在遵义开学上课,同时派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农学院院长蔡邦华等人赴湄作筹备工作。5月6日,竺校长偕胡刚复、蔡邦华及遵义县长刘慕曾来湄,次日列席欢迎委员会会议,决定湄潭国民党县党部立即迁出文庙,文庙及其他备用房舍交浙大使用。1940年6月6日起的三天内,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抵湄潭,6月10日正式开学上课。   9月12日,竺校长偕胡刚复及胡建、费巩教授来湄,下午视察看了梵天宫、财神庙等处。夜宿文庙,见月大佳,金桂盛开,心情十分舒畅。次日,竺校长一行乘车到了城北二十公里的永兴镇,察看了江西会馆、三楚会馆、南华宫等处。回遵后,决定将滞留贵阳青岩的浙大一年级迁到永兴镇,将理学院和师院理科迁湄潭县城。   浙大湄潭分部在文庙。大成殿内设图书馆、校长办公室。其余各处设总务室、医务室、教职员宿舍、膳厅。竺校长来湄时住医务室。   东城墙扶风山下原是一垮田土,浙大在这里购地修建了仁、义、礼、智斋作男生宿舍,还在江边建了厨房、膳厅(又兼礼堂)、运动场和游泳池。又在文庙北侧修了一栋女生宿舍。   物理系在湄江西岸的双修寺。这里古柏、桂树笼罩,环境十分幽静。王淦昌先生在这里新建了物理实验大楼。   农学院在城西驻地贺家祠堂周围租用200亩建浙大农场。场中高台上新建了病虫系大厦。在临江的小山顶建了一座小木亭,取名“七七亭”,又叫“织女亭”。其含义有双重意思:一是“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国破家亡,观此亭不忘国耻;二是西迁离家万里,与家人如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然而这些离乡背井的文化人,在湄潭这秀丽的边陲小城执教育人,心中仍充满自豪与安慰,便在亭柱上刻一联以表心迹:   一亭坐览溪山胜,满目争看桃李春。   城内湄江饭店、财神庙、朝贺寺、禹王宫,城南的万寿宫、城西的唐家祠堂等地,是理学院各系教学科研的地方。天主堂、魏家院子、尚家院子及部分公房民宅,作教职工宿舍。   1940年10月8日,652名一年级新生到永兴镇报到上课,江西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及一些租用民宅成了教学和生活用地,还在镇北贞武山火神庙设了畜牧试验场。   从此,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同饮一江水,同喝一锅粥,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六年多艰苦而令人难忘的战乱岁月。   四   浙大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光辉的七年,是浙大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遵湄办学史”馆中,大量的图片和史料展示了在教学科研中所取得的奇迹般的光辉业绩。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浙大不仅得以生存下来,而且从一所地方性的普通高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学校规模扩大了三倍多,学生从700多人增加到2200多人。原有三个学院16个学系增加到了6个学院,25个学系,并新开设了文、数、理、工农五个研究所。一批中外著名的学者云集于此,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学术论文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记录中名列前茅;有四名教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仅次于清华、北大。陈列馆展出了当年浙大在湄潭出版的多种院系刊物和部分教授、讲师所写的讲稿和论文,墙上嵌有一张(遵湄时期浙大科研项目及成果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出研究项目涉及面十分广泛,发表论文数以百计。苏步青教授关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我国古典微分几何浙大学派创始人,人称“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与当时美国、意大利学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王淦昌教授在1941年就发表了<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论文在美国发表后,美科学家据此开展实验,半年后就发现了中微子,成为1942年轰动物理学界的重大事件。贝时璋教授的细胞重建理论研究、谈家桢教授的遗传学研究、束星北教授的相对论、陈建功教授的三角函数、卢鹤绂教授的原子理论、罗宗洛教授的微星元素对植物生长之影响、王葆仁教授的磺胺衍生物的合成、蔡邦华教授的昆虫学、吴耕民教授的果蔬学等等,都在当时科学前沿达到很高水平,有的在全国各大学中名列前茅,有的还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942年至1945年的中国物理学会贵州区年会先后四次在湄潭召开,宣读论文50余篇。我省著名生物营养学家罗登义教授对贵州野生刺梨的研究就是那时在浙大开始的,为当今开发刺梨系列产品奠定了基础。因此有人把贵州刺梨称为“登义果”。   1944年10月23日,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英国驻华文化科学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博士以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员身份来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年会,同行的有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毕丹耀和夫人桃乐赛。1944年10月23日,竺可桢校长偕李约瑟一行抵湄。24日李约瑟博士在浙大膳厅对师生作<科学与民主)的演讲,晚上在文庙给教师作<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的学术报告,并与教师们讨论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年会在文庙大成殿举行,出席社员39人,浙大理学院院长胡刚复任主席,竺可桢作<科学社历史及任务)报告。李约瑟致辞后,钱宝琮教授演讲(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之特点)。午后续会,宣读论文30余篇。   李约瑟本拟26日返遵,因浙大可看的东西甚多,决定留下继续考察。上午参观数学系,下午参观农化系,与生物系教授讨论生物化学问题。27日上午在大成殿参加生物、物理、化学讨论会,下午由竺可桢与化学系主任王矜京珊教授陪同参观了湄潭茶场和观音洞。28日由竺可桢校长陪同返遵。   通过对在湄潭浙大各院系的考察,李约瑟对这小小的边远县城有如此高水平的一所大学惊诧不已。在一次谈话中称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对浙大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学术空气之浓,师生科技水平之高,深表钦佩。在1945年10月发表在英<自然)周刊上的<贵州和广西的科学)一文中,李约瑟博士论述道:“浙江大学位于重庆和贵阳之间的遵义,是中国最好的四大学之一。……理学院和农学院设在遵义之东约75公里的一个秀丽的县城——湄潭。……湄潭是浙大科学活动的中心,可以看到科学活动的一片繁忙紧张情景。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   在<科学的前哨)一书中,李约瑟博士进一步道:   “在湄潭,科研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及昆虫的内分泌等研究。这里关于甲虫类瓢虫所有奇异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在物理学方面,因有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这里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具有广大实验场地的农科研究所,也在进行着很多工作。   李约瑟博土一生研究中国科学史,已出书20多卷。50年代访问中国时曾预言:“中国科学家正以无比的冲劲向科学的领域迈进。中国科学的前景是极度美好的,因为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深厚的潜质和才华。在十至数十年间,世界将会惊讶于中国的成就。”   在一批著名学者、教授的谆谆教导下,浙大学子克服各种困难、勤研苦学,不少在湄潭学生日后成了闻名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当年就曾在浙大求学,深得王淦昌、束星北等教授的启迪。他回忆道:“我在浙大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物理实验是在破庙里做的,教室和宿舍就在两个会馆里。白天到茶馆里看书做习题,泡上一杯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茶馆再闹也不管。”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潘家铮、核弹专家程开甲、育种专家李竞雄及我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的梁守桑等都曾在湄潭学习或工作过。   五   浙大能够在战乱的艰苦环境中崛起,除了其他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有一位最好的校长——竺可桢博士。“竺公风德颂”一馆集中展示了竺可桢先生光辉的一生。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字藕芳,浙江上虞人。1910年考取第二批“庚款公费生”赴美留学,191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武昌、南开等大学,1928年起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大校长,建国后任中科院副院长,直到1974年2月逝世。在1937年至1946年的10年西迁办学中,竺可桢校长倡导“求是”学风,使浙大从离乱中崛起,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苏步青称颂竺先生:“教育立国、科技兴邦。先生之德万古流芳。”竺先生非常喜欢湄潭,从1939年至1946年的七年间曾无数次地来往于遵义、湄潭、永兴之间。展柜存放着竺先生在湄潭的信函手稿、专著和厚厚五册日记,以及纪念他的文章。竺先生一生写了37年,12300天,共900多万字的日记,单是有关湄潭的日记就记了近两百天,共4万多字。他作风严谨,爱贤若渴,对师生关怀备至,深受全校师生尊敬和爱戴。一次到朝贺寺苏步青教授家,看见他家用红薯醮着盐当饭吃,得知苏教授子女多,生活困难,便立即调查家庭生活困难教师,由学校给予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o。1942年春,湄潭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叶道明为首的特警污谄逮捕了学生滕文藻、助教潘家苏二人,并解送遵义和重庆关押。兰可桢为救潘、滕出狱,多次来往于湄、遵、渝,硬是为滕、潘洗去污蔑不实之词,获得释放回校。现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博士称“竺可桢先生是无愧于我国教育界、科学界一面旗帜,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界一代宗师,也无愧为一名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战士。他一生奋斗,一生求是,一生为国为民服务,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六   “今日求是园”和“湄杭情谊深”分别介绍了今日浙江大学状况和浙大、浙农大及海内外校友与湄潭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当年浙大学子曾在教育系系歌中唱道:   “黔山青,乌水长。遭变乱,避南疆,风晨雨夕聚一堂;敬业乐群兮,灿然日彰。学不厌而教不倦兮,发吾先哲之辉光。他年,他年勿相忘。”而今人们没有,也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浙大校长曾对来访的湄潭客人说:“遵义、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乡。半个世纪后,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依然长存。湄潭人民帮助浙大办学,浙大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在湄潭县城北紧挨七星桥的江中,竖卧着一长条形的沙洲,昔日这里茂竹万竿,暮有万千只鹤鸦归宿其中,人们称此处为“万鸟归巢”。当年浙大师生客居湄城时常于傍晚驻足七星桥,观赏夕阳西下万鸟归巢奇景。浙大师生于1946年秋依依惜别湄城之际,曾在一首歌中唱道:“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即百种鸟),到湄江。”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黔北大地,时光已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求是学子记忆中的美丽的小城,如今变得更漂亮、更迷人了。当年飞去的“鸟儿”又纷纷从祖国各地,异国他乡“飞”回这块风水宝地访古寻梦来了。   最先来到的是当年曾在这里研究贵州五倍子的浙农大教授唐觉先生。他千里迢迢来湄考察五倍子生产,并请来了外国专家,引进了数十万联合国发展基金,帮助湄潭建立了五万多亩的凤凰山五倍子生产基地。   以后陆续来到湄潭故地寻梦的浙大老学长、老校友中,有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教授,著名土壤学家、原浙农大校长朱祖祥教授及其夫人赵明强教授,著名生化学家罗登义教授,全国真菌学会会长杨新美教授等。一些年事已高不能如愿访湄的朋友,常来函表达对这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   1981年8月5日,已78岁高龄的谈家桢老人在夫人邱蕴芳和他当年的学生,现任复旦大学教授的刘祖洞及浙农大教授季道藩陪同下来到已阔别40多年的故地湄潭。老人一看到湄潭就情不自禁的说:“湄潭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天终于到家了。”在参观浙大办学旧址时,走到唐家祠堂,指着一间小屋的残垣颓壁说:“你不要小看这地方,当年我就在这里弄了一个小玻璃房进行科学实验,带了两个研究生,培养了一些人才呢!”驻足沉思良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1990年7月西迁陈列馆开馆时,谈老正在作环球考察,抽空写来祝贺信,表达了怀念湄潭一片深情:   湄潭有“小江南”之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她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幽美宁静,物产丰富。夕阳西下,漫步江边,此情此景,似入世外桃源。可以说,我的一生在科研上一些重要代表性论丈是在湄潭写成的,我引以为自豪的在日后科研和教学中成绩蜚然的学生也是在湄潭培养的。我们吃了湄潭的米,喝了湄江的水,是勤劳淳朴的湄潭人民养育了我们,深情厚意,终生难.忘。   被称为我国核弹先驱的王淦昌教授在写给陈列馆开馆典礼的信中回忆道:   40年代大部分时间我是在湄潭度过的。那时,我刚到而立之年,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时间。加之湄潭山青水秀,风景宜人,我的创造力比较突出,思维特别活跃,在国内物理杂志上发表了近十篇论文,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就我个人来讲,是个奇迹。   1987年8月,王先生刚过90岁生日,就催曾在湄潭生活六七年的两个女儿王遵民、王韫民来湄看看,也了却他未遂的心愿。姐妹俩在湄潭看了他们一家在南门外住过的院胫落,参观淦昌先生教学的双修寺物理大楼,还到永兴镇看了大姐当年读书的江西会馆、南华宫、火神庙等。回京代表她们的父亲写来热情的感谢信。   苏步青先生在湄潭任浙大数学系主任时,与日本籍夫人和六个孩子住在城南湄水桥边名朝贺寺的破庙中。因战时,物价飞涨,生活艰苦,便在宅旁辟了一块地自种菜吃,还写了一首小诗,聊以自慰: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   曲渠通雨水,密栅远鸡豚。   丰歉谁能补,辛勤共尔沦。   隐居哪可及,担月过黄昏。   1993年秋,寓居美国加州年近七旬的王乐羲女士在同窗们自办的<湄江春)小刊上倡议当年在湄潭浙大附中同班同学组织“寻梦团”到湄潭访故寻梦。寻梦团一行30多人在湄潭参观了浙大办学旧址和陈列馆,寻访了当年生活过的街巷、住地和游玩过的风景名胜。还特意品尝了在湄时常吃的糍粑、碗耳糕、凉粉等风味小吃。这些年已古稀的老人一到湄潭,仿佛又回到了天真浪漫的年轻时代,一个个兴奋异常,相互争着在纪念地和风景点拍照留影。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们记忆中那古朴、秀丽的湄潭小镇依稀如在梦中。为了给哺育他们的父老乡亲一点回报,一些来自北京、杭州、上海、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在湄举办了“肿瘤防治”、“酒类酿造新技术”、“特种动物养殖”等学术讲座,还对湄潭经济发展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寻梦的游子归去了,但湄江之梦却永远留在他们心中。   浙大西迁陈列馆建馆十年,已接待来自海内外参观客人十多万人次。在远道而来的宾客中,有美、英、法、奥地利、日本客人和港澳同胞。在本省本地的参观者中绝大部分为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他们从浙大西迁的伟大壮举中深受教育,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而今浙大西迁陈列馆已成为启迪民智,以文化人的课堂。   在陈列馆众多的珍藏赠品中,有一幅是已故贵州省省长周林先生书赠的诗词条幅:   抗战风雷动兮,   浙大西迁来。   爱国救亡兮,   育志士英才。   垦植树木,览桐茶之茂;   湄水长清,观绿水青山之秀。   仰浙大学风兮,   文庙为课堂。   外人誉为“东方剑桥”兮,   今立馆以纪念。

松篁诚笃 王仁东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文集

目录
纪念、回忆文章
忆王仁东兄 …………………………………… 蔡金涛 (3)
回忆大哥 ……………………………………… 王平洋 (5)
怀念 …………………………………………… 俞大卫 (7)
悼念王仁东同学 …………… 蒋葆增 钱祖恩 钱义余 (11)
深切怀念王仁东先生 ………………………… 朱福炘 (13)
深受尊敬的友好 ……………………………… 李天助 (15)
仁东学长兄和化机学科 ……………………… 琚定一 (17)
忆王先生一二事 ……………………………… 侯虞钧 (19)
难忘的仁东老师 ……………………………… 陈运铣 (21)
缅怀王仁东先生 ………………………………… 黄固 (23)
学习他革命乐观和战斗不止的精神 ………… 王启东 (24)
一生笃信马列 ………………………………… 余鸿业 (26)
忆大哥二、三事 ……………………………… 王佑中 (28)
我们将永远向你学习 ………………………… 吴敏达 (30)
深切的怀念 …………………………………… 程义庆 (31)
校园里难得的园丁 ………………… 方昌烈 林世统 (33)
永不陨落的巨星王仁东 ……………………… 朱谱强 (35)
痛悼王老 ……………………………………… 孙训方 (39)
真挚的师生情谊 ……………………………… 陈晓光 (41)
王仁东教授在美国 …………………………… 朱祖培 (43)
学界楷模、风范长存 ………………………… 戴树和 (45)
怀念王仁东先生 ……………………………… 汪希萱 (47)
永远值得学习的师长 ………………………… 王骥程 (49)
往事多少入梦来 ……………………………… 周文骞 (51)
非是吾师胜似吾师 …………………………… 洪起超 (55)
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 柳曾典 (57)
受人尊敬的长者 ……………………………… 柳春图 (61)
怀念仁东先生 ………………………………… 刘鸿文 (63)
高风亮节 良师益友 ………………………… 李泽震 (64)
“三长”情缘忘年交 ………………………… 王允昌 (69)
深切怀念一代宗师王仁东教授 ……………… 张康达 (72)
我担任过王先生的课代表 …………………… 毛志远 (74)
深切的怀念 …………………………………… 赵智大 (76)
回忆王仁东老师教学二三事 …………………… 马骥 (78)
生的伟大 ……………………………………… 柯桂华 (81)
一代师表 ……………………………………… 顾宗义 (83)
不可磨灭的形象 ……………………………… 高家驹 (87)
学习王仁东先生不断创新的思想 …………… 丁浩江 (89)
给我一生重大影响的恩师 …………………… 朱国辉 (91)
言教身教的王仁东先生 ……………………… 林钟祥 (94)
追忆王仁东教授 ……………………………… 庄表中 (9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何福保 (98)
重视教学的仁东师 …………………………… 费学博 (99)
忆王仁东教授 ………………………………… 吴希俊 (101)
他在跑道上 …………………………………… 樊福庚 (103)
斯人虽云逝,髙风劲节存 ……………………… 张森 (107)
对仁东叔的思念 ……………………………… 王介福 (110)
从未忘掉为国家作贡献的王仁东老师 ……… 陈星鹏 (112)
启蒙者,指导者,支持者 …………………… 肖有谷 (115)
永恒的怀念 …………………………………… 宗士英 (117)
难忘恩师王仁东 ……………………………… 徐日椿 (118)
和王仁东教授一起炼钢 ……………………… 徐义亨 (121)
受批而矢志不移,年老而壮志不衰 ………… 周保堂 (123)
回忆与怀念 …………………………………… 王春森 (125)
回忆往事 ……………………………………… 顾金初 (126)
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 李基琛 (129)
难忘的老师 ………………………… 周锡山 余松林 (131)
忠诚的榜样 …………………………………… 朱生保 (135)
怀念敬爱的王老师 …………………………… 黄载生 (137)
在燕山石化的日日夜夜 ……………………… 韩伟基 (140)
缅怀敬爱的老师 ……………………………… 张厚俊 (147)
我所知道的乇先生 …………………………… 沈庆根 (150)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 王飞跃 (153)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 郝苏 周柄泉 蒋箭飞 (158)
先生,你是我的楷模 ………………………… 蔡文安 (161)
恩师永远在我们身边 ………………………… 蒋家羚 (163)
仰之弥髙 钻之弥坚 ………………………… 孙国有 (165)
先生,您的精神永存 ………………… 林宏 华崇岳 (168)
难忘的一课 …………………………………… 魏铭森 (170)
给天堂里王仁东伯伯的一封信 ……………… 朱向毅 (172)
王仁东与南洋中学 ……………………………… 孙元 (174)
难忘的回忆 …………………………………… 俞半秋 (177)
父亲的碑 ……………………………………… 王立新 (197)
缅怀父亲 ……………………………………… 王宽福 (199)遗文选登
在美国致机械系同学的一封信 ……………… (213)
请各院系筹办研究班的提案 ………………… (215)
对分配原则的看法 …………………………… (217)
党中央解除了我的精神枷锁 ………………… (218)
我们决不辜负党的信任和关怀……………… (220)
参加五届人大对四个现代化方而的感受和体会 (221)
人党申请书 …………… (223)
关于未来浙大的设想 …………………… (225)
要更加爱护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 ……………… (228)
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 …………………… (229)
王仁东生平介绍
王仁东传略 ……………………………………………………………………… (233)
关于追认王仁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决定 … (239)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批复 ………………………… (240)
王仁东同志的生平简介 …………………………… (241)
(一) 学历,工作经历
(二) 兼职
(三)教学经历 (开出课程)
(四)研究生 (硕士、博士)培养
(五)编写教材
(六)正式出版著作
(七)主要论文
(八) 科研设计成果
后记 ………………………………………………… (247)

遵义文史资料

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遵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第16辑 关于遵义文化1
第32页 浙江大学在遵义的文化艺术活动侧记(幸必达)
第50页 记《遵义周报》和《黔声日报》的创刊(周家乾)
第63页 浙大在遵义创办的《思想与时代》学术性期刊(王树仁)
第65页 遵义社会服务处的文化服务(石人康)

第17辑 关于遵义教育1
第1页 回忆浙江大学在遵义&幸必达
第17页 浙大学生在遵的“倒孔”运动&李春银整理

湄潭文史资料

【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湄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第1辑
十 浙江大学在湄潭……………………… 洪星 李华超(49)
十一 日记摘抄…………………………………… 竺可桢(60)
十四 四十年前一年级学习生活片断………………陶栻(159)

第2辑
(浙江大学在湄潭专辑之一)
一九八六年五月

一、浙大地下党和革命学生在遵湄时期的斗争概述……………………李晨
二、一九四O—一九四二年浙大『马列主义小组』在湄潭的活动…李育农
三、难忘的岁月………………………………………………………………陈耀寰
四、重访湄潭记实………………………………………………………………钱熙
五、记浙江大学“马列主义小组”………………………陈天保 周嘉鹏 庞曾漱
六、浙大在遵湄时期发表《国是宣言》的历史条件及其经过与影响…程融矩
七、回忆浙大湄潭分部学生运动 1942年夏一1946年5月……………潘寰
八、记浙大永兴分部学运情况………………………………………李景先
九、回忆我们的母校…………………………………………………胡颖 李成杰
十、对浙江大学学生运动的几点看法………………………………周志成
十一、浙大永兴分部的学生运动……………………………………………李骥
十二、回忆浙大1940—1942年的学生运动……………………………黄宗甄
十三、湄潭浙大学生运动情况的片断回忆……………………………赵梦瑞
十四、一次难忘的会见……………………………………………曾庆于 徐练伯
十五、积极做好“浙大”在湄潭时期的史料征集工作………………洪星

第3辑
(浙江大学在湄潭专辑之二)
一、给浙大校友慰问信…………………………………中共湄潭县委
二、浙大黔省校舍碑碑亭落成揭幕典礼纪实…浙大遵义地区校友会
三、 竺可桢日记(I943—1946)
四、 湄江吟社诗存第一辑
五、 访问浙江大学纪事……………………………………………洪符
六、 记浙大遗迹二三事……………………………………………许吁尹
七、 浙大在湄渾时期的科研活动…………………………………舒泉
八、 旧地重游话省年………………………………………曾庆于 徐练伯

第4辑
(浙江大学在湄潭专辑之三)

一、竺可桢校长等1944年为浙大史地系毕业生题词
二、一九四四年浙大教职员名单
三、播州自古称穷僻,黔北于今鞭着先 … 毛正堂(44)
四、一心盼望重游日,到处逢人旧话长 … 张鸿模(163)
五、李约瑟,浙大,湄潭 ……………………… 洪星(168)

第5辑

一、参加浙江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祝词 ……………………… 洪星 (1)
二、“东方剑桥”的佼佼者王淦昌教授 (5)
三、回忆在湄潭时的王淦昌老师 …………………………… 杨士林 (21)
四、祝贺王淦昌教授八十寿辰 ……………………………… 李政道 (24)
五、王淦昌教授同志八十大庆 ……………………………… 苏步青 (26)
六、学习王淦昌先生的高尚品德 …………………………… 朱福炘 (27)
七、恩师王淦昌先生对我的启迪和爱护 …………………… 许良英 (31)
八、我的论文启蒙老师王淦昌先生 ………………………… 叶笃正 (49)
九、抗战期间内迁中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与王淦昌先生 …… 程开甲 (52)
十、在杭部分浙大老校友关于王淦昌先生的回忆片断 …… 赵佳苓整理 (64)
十一、“求是”情思 ………………………………………… 陈衡 (69)
十二、在王淦昌老师身边工作的一段回忆 ………………… 蒋泰龙 (70)
十三、一位献身于科学的正直真诚的老师 ………………… 汪容 (77)
十四、王淦昌先生年谱 摘自《王洽昌和他的科学贡献》……… (88)
十五、回忆父亲二三事 ………………………王慧明 王韫明 王遵明 (117)
十六、王淦昌教授怀念湄潭 …………………………… 郭保平 舒泉 (124)
十七、深情厚谊溢湄江
——竺可桢校长与苏步青教授在湄潭的一段往事 …… 王增藩 (128)
十八、湄潭浙大学运二三事 ………………………………… 雷树人 (131)
十九、“新潮社”在湄潭 ………………………………………… 汪敬羞 (141)
二十、回忆浙大战地服务团 …………………………… 支德瑜 丁儆 (155)
二十一、参加浙江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纪事 ………………… 洪星 (173)
二十二、回忆湄潭解放初期的一段情况 …………………… 周朝鹏 (197)
二十三、魏维新辛亥革命事略 ……………………………… 魏鸿飞 (205)
二十四、湄潭的“四•二六”事件和文昌阁监狱记实 …… 卢仰柱 (212)
二十五、第十七临时教养院在湄潭的活动情况 ………… 曾庆于 (237)
二十六、编者说明 ………………………………………………… (243)

第6辑

一、湄水依依怀旧雨,西迁迢迢育英才
——纪念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五十周年 …………………… 洪星 (1)

二、冷板凳与菜根香 …………………………………………… 苏步青 (11)
三、缅怀竺可桢校长 …………………………………………… 滕维藻 (17)
四、浙大在我心中 ………………………………………… (北美)阚家蓂 (26)
五、忆湄潭 ………………………………………………… (北美)郑家骏 (37)
六、求是精神,启迪后人 ……………………………………… 洪川 (44)
七、在‘求是’精神鼓舞下 …………………………………… 练农 (51)
八、辛勤的劳动,深远的影响
——浙农大西迁中对黔北农业科研上的深远影响 ……… (65)

九、寻旧梦 ……………………………………………………… 露茜 (75)
十、深切怀念胡家健校长 …………………………… 二新、幸必达 ( 83)
十一、湄潭“求是读书会”的诞生和作用 …………………… 关迅飞 (86)
十二、抗日战争初期湄中抗日救亡活动简述 ……………… 罗积云 (92)
十三、深切怀念关祖潜烈士 …………………………………… 文中全 (103)
十四、赤血染湄江——怀念陈光型烈士 …………………… 金德恒 (120)
十五、时代的记录,人民的呼声
——湄潭县解放前卅年来的音乐情况概述 ……………… 卢仰柱 (136)
十六、北风卷地谁携手 掀动乡关无限情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湄江吟社”在湄潭的活动 …… 曾庆于 (230)

十七、湄潭第一中学史略 …………………………………… 曾庆于 (240)

第7辑

一、竺可桢同志碑亭落成纪念 ………………………………… 苏步青 (1)
二、回顾湄潭解放 ……………………………………………… 张军直等 (2)
三、遵湄时期的竺可桢校长和浙大 …………………………… 许良英 (33)
四、访问浙江大学情况报告 …………………………………… 洪星 (57)
五、湄潭县政协工作概述 ……………………………………… 曾庆于 (72)
•革命史话•
六、抗战时期我在湄潭等地的革命活动 ……………………… 顾诗炅 (142)
七、湄中二二事 访严林心老师 ……………………………… 何少琦 (149)
八、湄潭县大队永兴战斗报告 ………………………………… 张军直 刘学孔 张殿成 (153 >
九、活捉匪首叶炯森记 ………………………………………… 汪大洋 (163)
•回忆录•
十、难以忘怀的五年 …………………………………………… 王淦昌 (168)
十一、湄潭永兴欠周斋 ………………………………………… 郑家骏 (171)
十二、重返湄潭寻旧梦 ………………………………………… 吴光林 (181)
十三、回忆解放前湄潭的“国大代表”选举 ………………… 谭永贵 (187)
•人物春秋•
十四、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胡刚复 ……………………… 杨竹亭 (192)
十五、忆浙大永兴分校主任储润科教授 ……………………… 杨竹亭 (225)
十六、怀念周潮声同志 ………………………………………… 曾庆于 (239)
十七、浙大校友来信摘录 ……………………………………… (245)
十八、访问浙江大学纪要之一 ………………………………… (264)
十九、访问浙江大学纪要之二 ………………………………… (269)

第8辑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史料专辑

灿烂的民族文化永恒的求是精神 ……………………………… (1)
浙江大学湄潭县关于加强文化交流会谈纪要 ……………………………… (8)
一支文军的长征——浙江大学西迁史略 ……………………………… (11)
浙江大学迁湄前后 ……………………………………………………………… (19)
纪念浙大西迁五十周座谈会议纪要 ……………………………… (28)
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浙大西迁陈列馆巡礼 ……………………………… (31)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栏目介绍 ……………………………… (36)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序言 ……………………………… (41)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 ……………………………… (42)
浙江大学校歌 …………………………….. (44)
浙江大学湄潭校舍分布 ………………………. (45)
遵湄时期浙江大学行政组织及任职一览……………. (47)
遵湄吋期浙江大学各学院教师任职一览……………. (49)
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概况 …………………….. (57)
《浙江大学校刊》节录 ………………………. (60)
李约瑟湄潭之行 …………………………… (66)
遵湄时期浙江大学科研项目及成果一览…………….. (69)
附录(一):《湄潭之农业》……………………. (74)
附录(二):《遵义新志》引言………………….. (86)
我网近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88)
竺可桢教育思想集 ………………………… (90)
求是群芳谱(部分教授生平简介)…………………. (96)
浙大师生爱国民主运动 ………………………. (116)
浙大与国民党湄潭县党部房屋纠纷案呈文二份…………. (132)
《湄江吟社》简介及诗词选 ……………………. (137)
今日浙江大学 ……………………………. (146)
求是学人忆湄江 ………………………….. (151)
湄杭情谊深 ……………………………… (161)
关于做好“浙大西迁陈列馆”揭幕,“求是中学”
挂牌仪式接待工作的通知 …………………….. (165)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贺电贺函题词……………….. (171)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揭幕典礼讲话祝辞………….. (182)
“求是中学”挂牌仪式汫话祝辞 ………………….. (19O)
在纪念浙大西迁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197)
关于湄潭经济发展之我见 …………………….. (206)
出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揭幕典礼来宾名单 ……….. (212)
编后记 …………………………………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