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浙江大学在遵义 幸必达
五十年前,遵义人民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年代,曾经满怀热情地欢迎西迁的浙大来遵办学。抗日烽火中的山城七年(1940~1946),遵义人民为浙大师生提供了安定治学的环境,使一大批科学家在遵义培育了数以千计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累累科技成果,并为遵义的教育文化和工农业生产作了贡献。遵义人民哺育了浙大,浙大师生把遵义视为第二故乡,建立了永恒的友谊。遵义七年是难忘的七年。
浙大原是西湖之模的高等学府,创建于-八九七年,最先称求是书院,一九二七年改称第三中山大学,一九二八年正式定名国立浙江大学。一九三六年,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出任校长,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寇逼近杭州,浙大才举校西迁,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作短时居留,一九四〇年二月定居遵义。浙大西迁历时两年又三个月,途经浙、赣、湘、唱、桂、黔六省,行程二千六百公里,是一次文军的长征。虽然是抗日烽火中辗转迁移,但却在中国半壁河山上播种文化,特别在遵义较长期地传播科学与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与知识分子的抗日正气,树立了艰苦办学的一代新风,在发展科研工作中不断壮大,是浙大校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岁月匆匆,五十春秋风云变幻,浙大从这里崛起,现在是直属国家敬委、蛮声国际的重点大学,遵义也面貌一新,是世界知名的革命历史文化名城,在奋进的长河中备有其辉煌的成就.追怀己往业绩,以启迪青年一代,应该是有意义的事。笔者当年就学浙大,身受培育,管见耳闻,难辞疏漏,谨记其所知以求读者教正。
一、黉舍三分的校舍布局
一九四〇年二月,浙大在遵义正式复课,以老城子弹再〈原老三中校址〉为校长办公室,和总务处,新城何家巷三号-和五号两个大院〈原何行保及周吉善住宅、〉为教务娃、制II 导处和部分数室,另有龙王庙、}II 主庙、遵义师范也作教学实’位场所ι,男生宿舍分布在唐家祠堂、者邮局l .A 式巷内〉等处,女生宿舍在杨柳街, .教授的租住多处民房,遍及两城的雄窝井、石家堡'*宿街‘四方台、仙龙巷、中蕾沟、大悲阁、新东门、凤胡门、南坛等处。因书馆设在江公桶,体育活动在原建体育场和拍家提坎〈游泳池〉。一时两城都布满了浙大的师生员工。遵义人民如对家人,处处给予方便。当时,一年级师生还留驻贵阳青岩。一九四0年五月后,理、农二院迁往湘潭县城,距遵义七十五公里,设湄潭分部,遵义便是校本部所在。
湄潭分部以文庙为分部办公室兼部分教室和图书馆。理学院各系在双修寺、朝贺寺和唐家拇堂,农学院各系在财神店、禹王宫、贺家祠堂和新建的三百亩农场中。学生宿舍全部新建。在北门外湄江边建仁、义、礼、智网斋,另有大礼堂〈代饭厅〉和大运动场。在东门内山顶建信裔作女生宿舍.教授们也分散租住民房,既布街道旧房,也多竹篱茅舍,城内城外,与居民相处十分融洽--九四0年十二月,在距湄潭县城十五公里的永兴场〈当时为贵州四大场镇之一〉又建一年级分部.贵州青岩师生全部迁来永兴。
永兴一年级分部以江西会馆和三楚会馆两个大院为中-心,旁及龚家巷、黄菊山、三岔河等处,安排了教学电实验室和师生住地,实际上又遍布了整个永兴场.
同时,在湄潭县城还新办了浙大附中〈完中〉和浙大附小备一历。附中是湄潭中学校址扩建的,酒中经费由县政府保留,学生饼入附中上学〈儿年后,源中员建新舍还原建置}.附小在玉皇阁,设高、韧两缀,浙大员工于弟和湄潭青少年部能入两校学习.
为了使沦陷区青年能就近上浙犬,一九三九年又在浙江龙泉建有浙大分校.分校学生学完→、二年级课程再来遵义完成本科学业.
遵义、湄潭、永兴三地相距近九十公里,由于浙大三部的建立,师生往来,似已连成一体。三地师生遍布庙宇、拇2璧初民房,熙来攘往,似乎成了两个大学城和一个大学镶‘黄舍三分,布局独特,构成一所战时大学的大观园。
战时浙大校舍的简陋,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破烂的庙宇、祠堂,只是稍加修茸,可蔽风雨,租住的民房低矮陈旧,新建的校舍既有茅丧土阶,也有平房木屋。既没有雄伟的校·门,更没有交通的坦途和花木扶疏的校园。山路弯弯,茅檐低小,陋室穷街,居然聚居了数千学人,孜孜不懈地为教学、科研献出全部精力,取得累累成果,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相反的是,教授们热爱这山城的奇特布局。苏步青教授诗z “住惯黔申湿漏天”,视廉先教授诗s “遁迹黔中爱此邦”,都表达了擎瓢乐道的情感。马一浮教授的“苞桑若系安危计,锦章主(即茅屋〉应培禹寝材”,更指出陋巷出人才的道理,无怪他们都能安心治学、为国育才了。
二、院系.属和师资障窑
浙大开始西迁时只文理、工、农三个学院共十六个学系。一九三八年八月在宜山增设师范学院,一九三九年八月又将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成为拥有五个学院的综合大学。在遵义时院系设置如下,
文学院设中文、外文、史地三系,另有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史地教育研究室。
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和理科研究所数学学部、生物学部。以后又增设药物系.
工学院设电机、化工、机械、土木四系和工科研究所化工学部,
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化、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六个系和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
师范学院设国文、史地、英语、数学、理化、教育六个系。永兴分部增设先修班.
龙泉分部设中文、外艾、数理化、电机、化工、土木、农艺、农业经济八个系,并设师范学院初级部国文、数学两科.斗
一九四五年八月增设法学院及法律系.
一九四六年八月增设医学院。工学院内又增设航空工程系。
一九四六年九月浙大复员杭州时,已有七个学院、甘八个学系、四个研究所、五个学部、一个研究室、一个分校、两个先修班、-所附属中学、一所附属小学、十一个实验工场、六十余个实验室和三百多亩地的实验农场。院系众多,科研教育成果累累,成为萤声国际的综合大学了。
师生员工的发展也是很突出的。西迁时随校学生只得四百六十人。一九四一年六月有本科生一千四百八十六人、研究生十三人、先修班学生四十人、附中学生四百九十二人。
一九四六年学生人数增至二千二百四十三人,为西迁时的五倍。在遵义毕业的学生为一千八百五十七人。发展之速,育人之多,可以概见。
教职工队伍也育发展。一九四一年六月教师有二百一十人、职工一百六十五人,共三百七十五人,一九四四年教
授、副教授一百一十四人、讲师三十八人、助教一百一十人、职员一百二十八人,共四百二十人,一九四六年教授、
副教授、讲师二百零→人、助教一百零八人、职员一百三卡六人,共四百四十五人。有一个特点2 学生人数增加数倍,
师资队伍增加不到三分之→,职员人数皮而相对减少。这神精简人员,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的特殊现象,值得我们
奉为办学的楷模,更值得探索和学习。
当时,浙大名教授很多.校长竺可桢,教务长张绍忠,
训导长费巩,总务*胡家健,文学院长梅光迪、· 张其陶,理
学院长胡刚复,工学院长李熙谋、王国松,农学院长卢守
耕、蔡邦华,师范学院院长王季梁,研究院长郑宗海-他们
分别是知名度很高的气象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化
学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电工学家、农艺家、昆虫学家
等-备院系的权威教授中,符合部聘数投资格的十八人,不
少人是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体育主任舒鸿是国际裁判,中文
系郭斌和、视文白、玉驾吾,史地系叶良辅、涂长望、结越、
谭其骥、张荫麟、任美愕、黄秉雄、陈乐素,外文系田德
生、肖璋,数学系苏步青、陈建功、. 钱宝琼,物理系何增禄
王淦昌、束屋~t、卢鹤裁,生物系贝时璋、罗宗洛、谈家帧
张肇毒、蔡堡,化学系玉藻仁、储润科、张其楷,化工系李
寿恒,机械系钱钟楠,土木系吴穰初,农艺系孙逢吉,国艺
系吴耕民、熊同租,农化系杨守珍、罗登义、彭谦,病虫害
系陈鸿遣,蚕桑系夏振锋、王福山,农经系梁庆椿、吴文
晖、张德榨,教育系黄翼、陈立,都是→时硕彦的知名教
授.他们的著作和科研成果,在当时和现在都奋很大影响。
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桃李遍天下。他们在遵义时
期的传人就有当代中科院学部委员四+余人,大学校长、高
级科技人才、国外资源专家等数以百计。这一时期的教学成
果真是灿烂辉煌,为浙大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祖国储备了
大批科技人才和文化教育的骨于。
浙大当时有一支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也布他们乐育英
才为国争光的颗颗红心,在艰苦困难中爱生如子,爱科学如
命,爱校如家,这就是浙大特有的师资阵容。
三、独树一帜的办学新凤
竺可桢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东南大学教授和中央
气象研究所长.他出长浙大正值学制〈驱郭运动〉之后,以
非党人士向西收拾局势,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不是无私无畏不能担此重任。他立身方正,治学严谨,勤劳任事。更
难远的是雅量高致,以学者身份对备神学派、观点能兼收并
容友扬学术民主,团结了大批科技精英到浙大共同耕耘,这
是他长校十三年成功的基础.
竺氏以“求是”为一生奋斗准则.浙大在宜山时,他正
式提出以“求是精神’为佼训,也要求浙大师生奉为准则.
结民教育学生时,引周明伐学者王阳明s “君子之学,, 惟求
其是,”以及《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来解释“求是”的内涵。他引申出s “求是精
神就是奋斗精神、牺性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归结
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要求学生信奉s “我心以为是, 、
虽千万人非之而不改;我心以为非,即孔孟是之而不容”的
准则。求是门人遵循他的教导,大都能老老实实对事对人,
真是终身受益.
竺可桢对青年一代的培养目标是s 造就以天下为己任,
理智深思而不盲从,明辨是非而不计利害,体格健康而勇于
为公的新型专业人才.长校十三年中,他二真贯彻这一主
张.
竺可桢要办好浙大,是从三条基本建设入手的,即大量
延聪优秀师资,增加教学设备,尽力改善学校环境,他认
为,这样精神与物质并重,才能保证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
生成为一心为公的有用之才。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应视数挺
入选为转移”.这是竺可桢的主张。为此,他竭尽全力,多
方延梅名教授到浙大,并以他们为备科系的核心,形成研究主
力,开展学术活动。这些名教授果然在浙大组成若干课题中心,开创高科技前沿的刨新研党工作。例如地质探矿、核物
理、数论、遗传工程等等,都是这时进行的。教授们领导着
自己的助手和学生,从无到有地自制科研设备,艰难与共,
风雨同舟,完全置生活困难于度外,形成坚定的攻关集体搞
科研。竺可桢延聘知名教授不惜代价。他曾同意罗宗洛教授
带回名助手来浙大,对学有专精的留学生发聘书,先寄路
费,到校就扎聘为教授,对服务七年的教授准许带工资休假
一年,进行出国进修或考察,促进知识更新。名教授们在师
生中有崇高的威信,品德和学识都为人宗仰。竺可桢进一步
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办学,以他们为骨干,组成浙大最高决
策的校务会议。校务会议由教授们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学校
大事。学校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各种集会讨论学校工作,提出
建议或批评,由校务会议审议作出决定,学校行政坚持执
行。教授中各个学派、观点都得到尊重,学术讨论十分活
跃,真正做到百家争鸣,争论的结果总是人人服从真理,最
后要明辨是非。
浙大的原有图书仪器由杭州运来,保存比较完整,在战
时各大学中是少有的。竺校长并不满足于这些设备,他千方
百计向教育部、向中英庚款董事会要经费,然后从国内,从
海外购进新资料、新设备,使浙大师生紧跟国际科技的最新
成就去学习,去研究和探索。学校的行政费用十分节省,但
胸置教学设备和出版学术刊物数十种,学校却充分保证了经
费.竺氏来校后,图书仪器增长迅速,这对科研和教学的进
展起了很大作用。
浙大在遵义的校舍虽是简陋补质,但却是门类齐全。诸
如教室、实验室、工场、农场、体育设施、文娱场所乃至师
生的住宿之处,都不断得到增加和改善。浙大的校舍虽简陋朴
质,但却整齐清洁。照竺可桢的要求是“持而坚、简而不
腕”。师生们的生活、学习都有保证,更能奋发有为,走成
才之路了。
办学的基本条件具备,竺可桢更要求严格教育学生。浙
大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囚育全面发展。
德育的要求不是控制思想,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骨气、
布抱负、有胆识的人,挑得起重担,经得起打击,要贫贱不
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浙大学生生活俭样,仪表端庄,
治学勤奋,工作负责,关心国家大事。当年,浙大学生的革
命斗争如火如荼,是和这种教育分不开的。
智育方面,学校有严格的考试、升留级、选拔人才等一
系列制度,保证学生存真才实学。教务长张绍忠教授是铁面
无私的把关人。新生录取严格,人校还有囊别考试,考不及
格的要辞退,对任何人都不会宽假.校长对新生讲话首先提
出: (一〉来浙大做什么?〈二)毕业后出去做什么?要求
确立认真学习与报效祖国的人生观。浙大特别重视基础教
育,一年级的课程都是由一些名教授把关的。名教授们以其
学识、人晶、威望引导新生奠寇发奋为雄的基础。二年级以
后,除了专业培育之外,学校常常有大型集会,请名教授为
学生讲治学,做科学报告,加上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向高科
技进车,其进取精神随时影响着学生思想。浙大还主张文理
并重,文科学生要选修数学、物理、化学,理科学生要选修
文史课程,允许蹄院系选读学分。这种方法使学生兼通文
理,基础宽厚,功底深沉,向高科技进军可以触类旁通,事
半功倍。从今天的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多种边缘科学来
肴,浙大当时的措施是卓有远见的。
浙大重视通才教育, 主张学生有所专精,也主张博闻强
记,学生可选一个主系、一个副系,在校就学到两个专业。
不少当时的毕业生成为出类拔萃的学者,是和浙大的通才教
育分不开的.
体育方商浙大极其重视,舒鸿教授也是铁面无私的把羌
人。田径、球类、游泳门类齐全, 一项不及格不得升级。
“阜鸭子”学生到浙大都会变成游泳能手。教授们早晚锻炼
也蔚然成风,竺可桢还带头下河游泳。浙大认为,只有锻炼
好身体才能腔任繁重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美育方面,浙大开设有音乐、戏剧、美术等欣赏课,学
生可以选修。” 不少著名画家、- 音乐家、戏剧家如丰子惜、柴
扉、沈恩岩、张君川都到浙大任过敦。学生中涌现出不少音
乐、戏剧、绘画、木刻人才。浙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采
的.文艺刊物飞墙根随处可见,歌咏音乐晚会、京剧、话剧
演出,常常在剧院公演。遵义人民对浙大的演出也是十分欣
赏的。
浙大在遵义七年的教育、实践?体现了全国发展的教育新
风.学生饲养成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专精而又
博学多能的通才。为祖罔培育有用之才,是百年树人的典
范。原北大校长、著名科学家周培源认为浙大的办学经验和
教育思想是我国自己的好传统,为没有很好学习和继承感到
惋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ι 缪城教授有诗记当时的教育工作z ''为国培元气,弦歌
绰怅开。精勤研大业,艰苦育群才。、求是标明训,先优寄壮
怀,遥思故乡好,湖畔万株梅”,这是当时情况的写实.现
在推广这些办学经验还为时不晚。
四、’花似锦的科研成果
浙大在遵义以其累累科研成果萤声国际,赢得了u东方
剑桥”的美称。
文学院的科学成果有《遵义新志》、《二十八宿起源
考》、《中国史纲》、《遵义地形》、《地理学研究》等一
系列著作的出版,都是不朽之作。刘之远副教授发现和勘测
的遵义锺矿,向资源委员会送去的《遵义锯矿育报告,是一
个极其重要的发现。
理学院在酒潭诞生了我国古典徽分几何的“浙大学派”,
三角级数和我国数学史的研究享誉国际,中微子研究开世界
先何,奠定了我国“核弹先驱”的基石,核物理、量子力学、几
何光学、相对论、细胞重建、遗传工程、中国化学史研究、
氨基苯磺胶衍生物的合戚,都是当年离科吱领域的前沿,有
的思世界性的重要发现,不少论文在国外连续发表,赢得国
际声誉。
工学院化学工程首屈一指,油腊、燃料研究、日用化
工、萃取理论和工艺改进、活愤骂是鹏等都是难得的成果,机
械方面的自动化研究,土木方面的悬索桥理论和余能定理的
应用,电机方面的电工学与电力设汁,都有独到的成绩。
农学院面向农业生产,大批成果当时就产生效益。如水
稻育种、芥菜变异、蔬菜果树园艺新品种的推广、植物无
佳繁殖、观赏植物栽培、土壤试剂、豆薯杀虫、;五倍子研
究、刺梨营养研究、自术耳人工栽培、魁虫稻苞虫防治、蚕
丝增长研究、农家经济研究等,科研工作面向了生产,并持
续发挥效益,改变了生产面貌。刺梨、五倍子等还成为现代
轻工的支柱产业,这都是湄潭浙大的科研成果。
师范学院文、理两组课程与文、理两院各专业合并上
课,教育系自成一家。教育理论、中等教育管理都有专著出
版,独特的成呆在于“物理心理学”的实验、智力测验与人
格测验的研究,都是当时国际上的新兴课题。这批论文大部
发表在国外杂志上,备受国内外心理学家重视。
英国科学史家、剑桥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曾于一九四四
年两次参观浙大,对浙大师生科研水平之高,学术空气之浓,
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十分惊叹浙大师生能在如此物质基础上
进行原子核物理、昆虫内分泌.土壤微量元素等的研究并取
得巨大成绩。
五、锺食弦歌的治掌精神
取得累累科研成果,不是出自设备先进和资料充足的科
学殿堂,而是来自陋室被庙的简易实验室。这里不但没有电
炉、冰箱和先进仪表,甚至连电灯、自来水也是没有的。浙
大师生靠的是人人动脑筋想办法,搞代用品,自制土设备。
比如用木桶架高过滤装置自来水,用手摇发电机取电源,用
皮老虎做鼓风机,用木炭制取煤气,用酒精取代汽油,甚至
在烈日下做实验以取得光源。农场用薄油纸代玻璃,用废信
封做巧种袋,用竹竿代导管,用竹签代回形针,用土碗代蒸
发皿。取之左右,得心应手,愈出愈奇地自制了育种箱、温·
室、玻璃器具甚至装置云室做实验,开展高科技领域的电子二
中微子、遗传基因等研究。当时中央研究院的科研记录中,
浙大论文最多。这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真值得后人学
习。
在生活方面尽管被大家置之度外,但困难重重,居然还
能生活七年之久。当时,遵调两地人口激增,法币贬值,物
价飞涨,教师拖家带口,难以维生,学生家在战区的多,经
济来源断绝,靠贷金、公费、工读来维持生活的大有人在。
师生同甘共苦,衣食住行都“一无是处”。
教授们衣着简单,大抵是故衣一袭,长袍短褂不拘一
格。好一点的衣物,一般还要留来变卖维持家庭生计d 家庭
饮食简单,一月难吃两次肉,有时连粮食也不够,全家只有
吃稀饭、吃薯干过活。佳的是民房,质量好歹不一,但狭
小、昏暗是-般情况。人口多的家庭,住处还十分拥挤。至
于行,除了碎石公路撞多是泥路。天南泥泞一片,上课下课
全凭自己走, :担心的是桂子磨破,因为补充鞋子是比较困难
的。:
学生们来自沦陷区,逃难到后方,行李衣服本来就少。
宜山被炸后,有的学生衣物荡然无存,穿的还是师生捐赠的
衣服,大多数都是长袍。由于注意卫生,俭朴中还算整沽,
朴质中落落大方,自有其书卷之气。遵义人民很欣赏这种¢俭
朴,中小学生的衣着也俭持成风。吃的方面也是大伙食,萝
b 臼莱当家,本来也够艰苦,有一个时期物价大涨而贷金没布
增加,食堂每餐只供应白饭,学生们只能自备点盐开水、辣
椒粉、泡菜佐餐,也照常上课。做实验偶然得点汇款或工读
领了工资,除添补衣物外也去小馆子光顾一下,吃碗大肉面
算是打“牙祭”。住的是大寝室、无非木屋、板床,有个小自
修桌,凳子没有还可坐在床上学习。晚上桐泊盯下自习,人
人一双黑鼻孔,高水平的论文照样写出来.由于教室分散,
又离住处远,每天在城里跑几次是常事,鞋子破了穿草鞋,
这也是战时犬学生特有的现象。
尽管衣食住行“-无是处”,但师生有教有学有各种课
题的科研,都要抓紧做实验,有时一套土设备也得轮班使
用,轮到晚上用的还得摸黑楚,时间长了也就不足为奇
了。
但是,浙犬学生的课余生活却是十分充实的。除了早锻
炼,晚散步,下洒游泳之外,坐坐茶馆,打打桥牌,清茶一
杯讲文说理,诙谐戏耍, J总能自得其乐。有大报告总是座无
虚席,都想以精神食粮充实自己。各种不定期的摸出打破山
城寂寞,还能与市民同乐。此外,还可郊游野餐,寻幽探
触,拜访大自然更是乐在其中。这种锺食瓢饮,.弦歌不辍,
科研不断,仍然勤奋治学的精神,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师生还能陶然自乐,没有抱负的
人是办不到的,苏步青教授《水调歌头》有句s "···. ; .湄潭
好, ’ 鱼米国-可淹留。男儿磊落,何须泪洒古播州。且酌茅
台香酶,应舞龙泉长剑,听我醉中讴,……”’他们都是豪情
满怀地来面对现实生活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共同的事
业。
六、.为报炎培穷4是由敏海
浙大拥有文、理、工、农、师范宜个学院廿八泵,并且
人才挤挤,对贵州人民输入了现代文明与科学信息。竺可桢
推常重视大学对地方的贡献。一九四0年到遵义,就号召师
生要为贵州办些实事。七年中为贵州作的贡献,可以简要归纳
三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教育。当时教育部明确桂、黔两省中等教育
归浙大师院辅导,浙犬工、农、师范三个学院随即负起贵州工
业职校、农业职校和中等学校的英语辅导工作,不少师生参
加了辅导队伍,又帮助成立湄潭县职业学校。浙犬还成立了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举办民众夜校、青年补习和科普
讲座、民众阅览室,举办各种展览会以开启民智。在酒潭还
兼做农业技术推广、防空防毒训练。此外,浙大师生在遵、
酒、永三地中、小学任课的很多,缓解了当地师资的困难,
也引导不少青少年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浙大在遵义、酒潭
都曾为人民开放实验室,展出各种机械、图仪,做演示实
验,进行直观科普教育。一九四二年火灾,损失很重。浙大
复员后留下的房层无偿赠送地方,后来办起了新的中、小
学。浙大为贵州培养的大、中、小学生数以千计。他们无论
留贵州或外地服务,都以求是精神工作,有些至今还是各个
岗位的骨干力量。
第二是以科研成果椎动当地生声,工农业方面都持续发
挥科研效益。例如史地系刘之远副教授调查勘测的镜矿,发
展成为遵义铁合金广,是我国自有钢铁历史以来第一家专业
的铁合金企业,即将扩建成为设备先进的亚洲第一大广。另一
家化工企业一一遵义化工广又是由生产锺粉发展起来的,填
补了费罔生产针状高锺酸锦的空白.蔡邦华、唐觉师生合作研
究的五倍子,促进了遭义第二化工「的发展,六种工业唱酸实
现优质化,成为创汇严晶。浙大复员时留赠的一台-百八十
马力柴油发电机,成为遵义人民电广的塞础,现在已发展成
为现代化的理义火电广。农业方面育当年罗鲁义教授的刺梨
研究成果,现已形成→枝强秀的刺裂饮抖工业,成为轻工食品的支柱之一。茶叶的研制扎根源潭并扩大到黔北, “湄红”、“湄绿”又新增“遵义毛峰”,也畅销国内外。自木耳的人工裁培、食用菌的培育,都是新兴的科技事业。水稻、小麦、油菜、洋葱、花菜、西瓜、甜瓜的引进和推广,当年已是惠及农民的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年浙大是起过拓荒作用的。
第三是为遵义人民的健康、安全举办过公益事业,有关
收容贫民习艺,改建原中正桥,改良城区街道,建立消防组
织等等,浙大都主动提出并协助地方政府兴办,更有意义的
是发动学生会组织公演、义卖,为遵义烟民筹集戒烟经费,
当时的卫生院得以顺利推行政府戒烟命令,而烟民也得以戒
绝恶习,脱离苦海。
浙大和遵义人民的情谊是永恒的。浙大以遵义为第二故
乡,至今仍关心遵义地区的建设。近些年来,浙大师生重游
故地的日见增多。他们十分怀念遵义,遵义人民还欢迎他们
再为建设、振兴遵义献计出力。祝遵义和浙大的友谊永藻青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