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献身于高教事业的社会科学家 一一戚叔含传略

半个世纪献身于高教事业的社会科学家
一一戚叔含传略

戚叔含幼名毓芳,字叔含(亦作肃庵),号曜公。上虞夹塘人。1898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戚怡轩,曾任沪杭甬铁路
路基测量工程师,戚叔含的幼年就在这样一个受过新学熏陶舶家庭里度过的。他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的民
主浪潮高涨之时,上海的学生运动更是汹涌澎湃。在一次大游行中,为掩护其他学生,挺身前列,被打受伤。事后又被校方开
除。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直接受著名戏曲家吴梅的教诲。当时的东南大学,校风沉闷,思想保
守,学术上的自由、民主要求受到禁锢。戚叔含受到同学之委派,曾多次与校方当局交涉而均遭拒绝,反而受到学校的监
视。不久,他因此而满怀愤慨,离开东大。

走游列国、毕生从教
戚叔含离开东南大学后,,在其父的鼓励和资助下,自费考
取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文科,专攻英国文学,以研究莎
士比亚的论文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为扩大眼界,增长见闻,
他历时数月,取道欧洲,走游列国,游历罗马i佛罗伦萨和巴
黎等名城,首途回国。
自1927年起,戚叔含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与暨南大学执教。历任大夏大学外文系主任,一安徽大学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浙江大学外文系代主任等职。上海.“八!一三’’事变,暨南大学内迁,.他于
嵌火纷飞中,草草安排家事,经浙江、江西,徒步千里,倍尝艰辛,终于到达福建建阳。到建阳后,稍加休息,立即参与建
校复课事宜。这期间,他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与院、系行政工
作,还多方联系,延揽著名学者、作家来校任课或讲学。当
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困难,重庆某大学聘请他去大后方任
职、任教;都为他所婉辞。戚叔含不求个人名位与优厚之待’
遇,决心守在僻远山城,与师生协力同心,办好暨大。抗战胜
. 利,他回到杭州,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之邀,到浙大外文系
‘任教,并代理外文系主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戚叔含与同学_起,
立。安徽参加“土改”。1953年,应曹未风约请,去上海复旦大
学任外文系教授,直到逝世。在复旦大学期间,曾被选为上海
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农工民主党复旦大学支部委员等。 。
戚叔含从1927年直到1978年逝世,五十多年,一直从事高
校教育事业,为培养外国语言、文学人材,为开展外国文学研
究,作出贡献。解放后,有了长期面安定的工作环境,在教课
同时,潜心于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与诗歌的研究。’此
外,还担任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讲学。. ·

. ·“述而不作”致_力教学

. 戚叔含常常说自己是“述而不作”,愿全心致力于教学。
他认为教课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不仅要教好,还要保证学好。

: .163
使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能做到“举二反兰’’’,开启思路,真
正达到嘣授业解惑”。。他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文学艺
术的教学。在暨大、浙大时,由于讲课生动而叉启迪智慧,很
富吸引力,许多外系学生都来旁听j有课必定是拥挤一堂,学
校的学术空气也为之活跃起来。他归结多年的经验为:一、t’课
前要学生有充分预习时间,阅读原作,熟读并能背诵,这样,
在讲述时,讲者与听者才髓产生艺术感受上的交流。二、文学
作品韵风格是与作品的语言艺术断然不能分割开的,耍从作品.
的完整性与艺7R风格来讲解词语的难点,这样,在巩固语言知
识的基础上,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受。三、作
.品的认识价值寓于作品的艺术魅力之中。某一时代的作品在它’
·发表时的社会意义与后人阅读时对它的理解和评价是并不一致
_的,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搞实用主义和庸俗社会学,.只要充分
地就艺术的规律性发掘其艺术内涵;二以及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
风格,作·鼯的现实意义、(·社会价值)也就会被揭示出来。四、
‘文学作品的效果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一切具有艺术魅力的作
品,者15{_蕴会着犬生的真、:善、美j所以,文学作品教学,既是
美的享受,-也是美的教育,二即对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激励与陶
冶。客观主义的纯粹欣赏,会把文学教学引入歧途。 一

. 成叔含教学的另一特点是文学的比较研究。他认为,文学
艺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不平衡性,无一
不受其本国、本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等诸种条件的制约,有,
其特殊成就,但∥作为文学艺术这一文化的特殊形式,又有其~
同j性。他从数十年的文学教学与研究中深刻体会到,历史知
识之于文学艺术,如泥土之于花草树木,息息相关,不可分
割,.离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讲文学艺术,便成无本之木,无源
之水。.. ·.一. .,

、戚叔含平生博览群书,.中外古今,无不涉猎,以谤书为生
活中第一享受i由于他有着扎实的艰基与素养,’他的比较教学 。 ’
法,内容丰富而明晰,系统而有重点。现在在高校任教的戚叔
含早年的学生,他们深感今天教学上的点滴成就,在很大程度+
上得力子他的教导有方。 . ·.


‘ 研’究莎氏功不可没 · ,.

: .
, 其实,·戚叔含并非“述而不作”,。,教课之外的全部时间,
都用以阅读大量新书和资料以及学术研究,他在求知土,似乎
.永不能餍足的。多年来,他是复旦大学图书馆新到外文文学书
. 刊的最先读者,专一搜集当代国际上莎士磁亚研究的专著、资
. 料和学术动态j摘录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撰写了一些专题文稿大
纲。有关莎士忱亚的笔记就有四十余册,约百万字。 、
‘ 戚叔含对莎氏的历史剧、-悲剧进行长期的钻研,查阅过不
,少历史资料。他认为,历史剧在莎氏的笔下,不单是历·史事
.件、人物的舞台上的再现,而是从人文主义的基点,对历史进
行评价。特别突出‘的是,剧作家赋予历史人物以个性,并有着
, 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代的社会生活楣联系。出现在厉妻剧中
的帝王将相,他们首先是一个有人性的人j这些历史=剧的可贵
, :之处,在于作者指出了人民的作用,他们才是左右社会历史时
力量,虽然他们并不是以主角登场。关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
’‘《哈姆霄特》的主题;必须从主要人物的性格中去探索,’,而对
, :人物性格的剖析,是要同人文主义思潮和人性的觉醒相联系起
来研究的。只有这样,哈姆雷特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不
只被局限于贵族社会的青年之中,,这个形象启发了几个世纪的
-’ 青年人从迷惆、彷徨中寻求人生的出路(戚叔含认为《红搂梦->>
里的贾宝玉也带有哈姆雷特式的自我觉醒)。哈姆雷特这个艺

·术形象是闪铄在中世纪欧洲上空的启明星。7莎氏的悲剧成就是
巨大的,剧本犀利、无情而又令人信服地在剖析人性,.这个人
性的内涵是深厚的,它远远超越贵族阶级的局限而具有深远的’
社会的普遍性,几百年来,莎氏悲剧的上演仍发射着鲜明的现
实生活光彩。 ’

戚叔含也留心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工作。他陆续翻译过莎
氏的十四行诗,韵律是诗的艺术特性,是最难传达出来的。他以冲国的诗1i词散曲的优美韵味作为翻译十四行诗的尝试。

’、1956年复旦大学第三届学术讨论会上,‘。曾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的评价与翻译问题,作过学术报告。 : ·
: 戚叔含生前极少发表自己的文稿。他说,一己之见,稍有
褊狭:纰漏,便会贻误读者。他谦逊到了固执的程度,凡有稿
约,都婉言谢绝:他的大量手稿,都为了教学而累集的;已发
表的几篇,是他去世后的事。.’他是既有所述,‘也有所作,只是
不愿发表而已。 。

· 教书育人情深谊厚

’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戚叔含一直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
原则,.-平时对学生的品行、作风要求严格。他认为·学文学的. .
-‘人,首先必须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学业和做人,后者更
重要o~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以身作则,他的风范深受学生
与同事的赞许。他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很关心。暨南大学有不
少华侨学生,日寇侵占南洋时,有几个印尼侨生,经济来源-中
’断,在百物腾贵、物价一日数涨的情况下,。戚叔含以有限的薪
水收入,给这几位华侨生以接济,直到抗战胜利。 ‘,。
一解放前的高等学校中,特务横行,破坏民主运动,制造白.
色恐怖:戚叔含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疯狂迫害青年学生深表-. ^
愤慨,他以敏锐的观察力与精肆的辩析力,分析形势。他常常
.对学生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国无宁日,民无噍类,时局的
变化改观,是倾刻间的事。鼓励学生为民主而斗争。当一些进
步学生遭到通缉时,他多次资助他们事先逃脱。在暨南大学任
文学院院长时;也多次帮助学生,免遭特务迫害。 ...’
. 戚叔含对学生如此,对教授过他自己的老师更是情深谊
厚。他在中国戏曲的修养上曾经受过吴梅先生的指导,.·十分珍
视这段学业上的师生情谊;至今还保存着他在东南大学读书时
吴梅先生的《中国戏曲概论》讲义。、并不顾七十多岁高龄,把
珍藏了数十年的《奢摩他室曲丛》中的部分剧作重新校读,以
工整的楷书抄录。不论溽暑酷热,终日伏案抄写,这种精神足
为后辈楷模。有时遇有疑难,苦心搜求,彻夜不眠I有时抄写、
校读到次晨天明,稍事休息,.又继续工作。这种精神,一屡为师 ’

一朝开云雾三光照覆盆
一 十年灾难,戚叔含当然未能幸免;复旦大学“造反派”批
斗十教授,‘他亦在罗织之中,身心受到了摧残和折磨。
一朝开云雾,三光照覆盆。粉碎“四人帮’’喜讯传来,长
期的压抑与胸中积郁,豁然开朗,欣幸之情,溢于言表。戚叔
含精神振奋,匆匆离杭返回复旦,+.积极投入科研。在三代共居
的斗室里,不以体弱为怀,夜以继日,披阅文献,整理手稿,
虽严寒大冬,不稍辍笔。老友聚晤,喟然慨叹之余,相互勉
励,争取以有生之年,多做些工作,追偿十年之宝贵光阴:他
在短短的数月之中,、整理出论莎士比亚专文和大纲数万言。他
计划中的《欧洲文学十讲》,约廿余万言,在沪时已写就其中
四讲。1978年暑假回杭时,随带大批手稿、资料,预计在假期
.中完成全书。·此肘,他由子连续工作,健康状况不佳,家人劝他‘
休息一段时间,他以时少事多,仍坚持工作,经常通声达旦。
.终因过度劳累,精力不支,同年八月底病情突然转剧,方住院.
治疗。住院期间,还同守护在身边的子女商量《十讲》的续写事一.
。宜。病情稍皿好转,就急于出院。在病危前几天,还仔细嘱咐一.
子女整理资料,‘誊写文稿,并口授各篇大要;+然而+,毕竟体质、
太弱,缠绵数月,身体极度衰竭,抢救无效,溘然长逝.,终年
八十。噩耗传来,老友√同事和学生,为失去一位半个世纪献
身于外国文学研究的前辈、无限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社会科
学家深感痛惜。
上海复旦大学为戚叔含举行了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