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胡家健校长

深切怀念胡家健校长

胡家健教授、曾兼任浙大附中校长,他以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培育青年学子的苦心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崇敬。下面,谨转载两篇青年学生的回忆文章J 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深切怀念.

一、怀念老校长
二新

日寇侵华,国破家亡。为了抗日救国,浙大几经迁移,最后在贵州遵义继续办学至抗战胜利。湄潭则设立浙大分部,附中也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诞生。
老校长原是浙大教授,在竺可桢校长委托下,为培养更多爱国青年,他毅然接受筹建浙大附中去口兼任代长的工作。当时筹建浙大附中困难重重,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二无师资ω老校长虽向各方求援,但在国难时刻,民穷财尽,均无力支援。这时;: 他回陪就信s 租借破庙为校舍,课桌椅则修修补补, 并邀请多出爱国教师,同心协力, 为办好浙大附中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便如大附中教学质量蒸蒸日上。老校长领导有方,艰苦创业的情神,虽为时四十余年,仍历历在日,我们永远不能忘里怵川

二、歌呈老校长共祝诗却颂
幸必达
烽火连天日, )/在手办学付。杏坛施雨露,曲里布新知。星:喧容多士,名高揽众师。
手披荆棘路,心爱;陈梁资。解,文防受冻,推食为疗饥。晨兴(在迟早,夜读怕盹迟。
治学倡求是,忧国见心期。谆谆言大义,侃侃发幽思ο 凤兴兼夜寐,英才乐教之。
学子感培育,理勉化顽痴,毕业膺青选,齐步凤凰池。掌教劳心血,群芳赖护持,教泽春风暖,风云异域滋。不负严师望,桃李白成蹊。南天传手谕-山斗仰丰姿。
I 感怀无恨意,共祝寿期颐
υ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8 号·

寻旧梦 露茜

寻旧梦
露茜
与《鸡雁》第五期上〉胡久明引用周本湘老师写的“留得他年,寻旧梦, 随百鸟,到湄江”。使我心范怒放,激起我寻旧梦的心潮,随即着手筹组“寻梦团”,让我们大家去追寻那封存已久的梦境心我四处去函邀约。我的信上说z 就在“今年”寻旧梦,随“倦鸟”到滔江G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多少“他年”好等待,而我这海外孤雁,更想趁不太老、体力尚佳之时,了却心愿。我先后接到了北京筑琼、喻丰云,上海仕楼。听涛,包头小绿,江苏钱照和贵阳业华等的目呐? 使我(言心倍增。尤其是仕授。
以东主身份,先回湄潭安排我们的食宿、交通以及游程等等。细心周到、费力劳神,是我们寻梦团的大功臣。
五月十 我们- ·fi六人(钱照玉体违和,业华女儿生产,未毡同行)乘专车经遵义到湄潭、越近湄潭,心情越觉紧张,是不是“近情更切”呢?仕挨将我{门全部安排在他女儿家。为接待我们这些远客,动员他妹妹和女儿两家人,粉刷油漆,添购家具,装置大浴盆,连热水瓶也准备了二十个,真象办喜事。他们忙这忙那,我们是卖至如归。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去寻找附中i日址.什么礼堂斗饭厅、教室和我日夜记挂着的桃花,都统统无影无踪!我不由得呆住,心里念着“桃花不知何处去?人来惟有怨东风!”正伤心失望时二看到原来在操场边的那株皂角树,从一堆低矮的屋顶中高高挺立,技繁叶茂,雄伟而又苍劲。我如见到久违的亲人,抱着它不停流泪。我又问自己“为什么?”好久不能自己。
筑琼将我引开,走到求是路,去看文庙,已经吱旧不堪,里面住了不少人家,乱七八糟很是可惜-浙大操场过去觉得很大,而今已变小了。滔江的水, 关刽严重污染,只能远观ω五月十五日由低班老举李羽如等多人,陪同去永兴浙大分部, 又: 去永兴茶场参观,茶场负责人招待新茶,介绍此茶系由茶姑纤手摘取.所以名:菇,果然香醇可口。我买了内两带回美型。中午在浙大分部(现改为区公所办公楼〉吃老弟们队的手工面,很特别,很好吃。
他们不让我白吃,要我们题诗签名留念已不知那位才子, (反正不是我)立刻作成,由计涛代表写在大宣纸土j 末尾我似六人签名。
下午去杨家坪发电厂水库,蓄水湖有两条木船,我们分坐游湖。这里没有污染,空气非常新鲜,湖水十分清凉。我们在船上又开始合唱,这船唱过去,那船唱过来。老弟们记心好,什么《农家乐》、《念故乡》、《热血滔滔》等等全都出笼了。整个水库洋溢我们的歌声、欢笑声和谈话声在青山绿水间,将彼此的心连结在一起,如果时间就此停住, 该有多好!
回到仕揍家又是丰盛的晚餐。我想时光留不住,何不籍录音留此回忆?于是大家练唱毕业歌,由小绿指挥,夜深人静时,录下毕业歌和我们每个人的感想,算是寻梦囚的珍贵记录。
十六日李羽如老弟领我们去观音洞,风水联堡。观音洞已遭破坏;风水联堡曾是我游泳过的地方,那一片竹林,是我的天然更衣室,而今却一根竹子也见不到了,令人好失望!我常和程曙霞、邵英多、何其英来此游玩。她们都是早鸭子不敢下水,有一天一个农夫在对岸对我们犬喊z “女娃子家怎么可以泡在河里?把河水弄脏了,天也不会下雨了。”这真是荒唐的迷信,我才不管呢,昨天在水坝戈!!船,筑琼领先脱下鞋袜p 双脚泡在水里,我也跟着,好过瘾啊!不知道再被农夫看到时是骂,还是笑我们?仕揍、羽如又领我们沿滔江边街上走走。
滔江公园最高处建有凉亭,可以远眺。江东是市区,高楼林立。高大的老平桥,联接着东西两岸,人烟稠密,屋字相连。沿江北上, “百鸟归林”就在眼前。我们来到七星桥, “百乌归林处”拍照。七星桥依旧, “百乌归林”却是林稀乌散,听不到鸟叫。只有水面上几只白鹅正戏着绿波,兰夭白云,反映出一幅恬美的图画。
浸步街头,回忆过去赶集时,英多和我买些麦芽糖和花生, f1J 宿舍用奶粉罐子放在盆子的炭火上熬龙生糖,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当时真是很“享受”呢。重访“滔江饭店”。四十六年前我考附中时住在这里c 当时是新建三层楼房,很有气派,而今破落不堪,面目全非!
门前挂的是“滔江照相馆”招牌,也不象在营业。我想上楼去看看我过去住过的房问,不得其门而入,奈何!由街的对角,可以望见该楼顶侧面的培上,仍有“滔江饭店”肉个大字,惜已模糊不清,我仍留影纪念。这是除了皂角村之外第二件可以供我真实回忆的纪念物。
晚上,羽如邀寻梦因之人去他家吃饭,他先带我们参观附近的县立医院,由院长陪同,各处走了气圈。院内病房,病理室,手术房j门诊部等等一应俱全,院长、医生、护士都年轻敬业,渭江能有此完善的医院是居民之福。
饭后,低班二十多位校友在招待所大厅举行座谈、惜别茶话会。首先自我介绍,接着自由发言,有人建议重修文庙,有人建议成立图书馆,有人建议好好维护这株象征母校遗址的皂角衬,我觉得都很好,举双手赞成,并尽力支持,乐观其成。喻才云和筑琼讲话时激动得流泪,我j包若皂角衬发泄过了,强忍下去,他们一致希望我佼传达他们对老校长的敬爱和祝福。也希望能象我们班一样有一张校长的玉照J 我乐于将此意转呈老,咬长。今晚的茶话会是常情交流,是欢聚也是惜别,在互道珍重声中散会3五月十七日晨,筑琼和我再去满江边作最后巡礼,晨曦下的酒山、漏水有份朦胧的美,象睡梦中怕少女,更加抚媚,远处的七豆桥,这上一层似纱的雾,我们留下这历史镜头,我魂… 81 •牵梦萦中的湄潭啊!我又终于来到你的面前,却是来去匆匆,又将告别,凝望着凉凉流水,一时无奈凄怆袭上心头。
注:露茜、原系浙大附中学生、在湄潭就读数年,现居美国。

辛勤的劳动,深远的影响——浙大农学院西迁中对黔北农业科研上的深远影响

辛勤的劳动,深远的影响——浙大农学院西迁中对黔北农业科研上的深远影响
练农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农学院西迁湄潭居住近七年。
在迁来之前,他们先由杭州迁到建德,后又经过江西的吉安、泰和、辗转到达广西宜山。到达宜山后,以当时宜山的文庙、标营为中心,搭盖草屋,坚持上课。但到1939 年1 1 月26 日南宁去陷后,宜山遭到了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其中一次,标营区内的十四间教室,八间宿舍,一座礼堂,以及教师办公室、阅览室、储藏室等,遭到了严重破坏,敌机在这一区域投弹达118枚,是浙大农学院在商迁过程中受损失最犬的一次。在此情况下, 学校决定,全部迁入贵州遵义。
浙大进入这义后、鉴于房屋安排困难,以及其它地理、气候等原因,又决定将其农学院等迁到距遵义75公里的湄潭县。在湄潭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他们居住了近七年。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浙大农学院在湄潭,其大致布局,是s 以湄潭文庙为办公室中心咱禹王官为农化系,贺家祠堂为农艺系,城皇庙为农经系,蚕桑系及病虫害系安排在西郊的牛郎背。此外,“ 还在滔江北岸建立农场,面积约200亩,分种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并辟有蔬菜、花卉、果椅等试验地。还建有办公室、贮藏室、农工宿舍。他们还在牛郎背上建了一茅亭名为“七七亭”亭子虽然构造简陋,但配置于青山绿水之间、倒不失为别具一格,清雅别致。当时有人配诗一首悬挂于上z “一亭坐揽溪山胜,满路争看桃李春”。
农学院在湄潭定居后、规模逐渐扩犬。
1940 年秋,恢复了农业推广部, 1942年4 月,又增设了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学生人数1937 年西迁初, 只有学生108 人,但到1944年,即增至246 人。从科研工作讲?到达湄潭后,在当时浙大空可桢校长提出的“事坚持求是精神,就必须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在教学中, “要坚持学以致用,要与生产教育结合,培养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号召下,他们也在这方面迈开了步子,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在湄潭人民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从1941 年初起,他们就先后增设了作物实验室、园艺实验室,农化实验室、农业分析室、生物统计室、农业统计室,以及蚕桑、植病两系的特种实验室。
据1943 年2 月不完全统计,当时农学院各系的试验研究专题即达89项,参加研究的教师达47人,其中如农艺系、即育成水稻良种5个,搜集品种达1200余种,小麦良种2 个,搜集品种1483个; 杂交油菜良种1 个且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该校教师林世成(现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教授等,专门研究了小麦杂交育种和良种引种试验,其引种的中农-所培育的“中农28”,在湄潭长势好,产量高、质量好、曾受到农民内普遍欢迎,一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矮短多”等良种来后,才逐渐换掉。还有如他们试验的水稻密植栽培,与棉花早熟品种栽培,也为农民所欢迎,至今仍为本地老农闲谈中的话题。又为园艺系,也选出果树优良土种91个,均有推广价值。其洋葱、番茄、甜瓜等,也试神,成功,甘薯多收栽培,较湄潭本地也提高了3-4 倍。另还搜集了酒淳奇花异卉200余种。农化系在土壤肥料、生化营养、农业分析、农用药剂、及农产制造方面y 也进行了试验研究。如罗登兰教授,就测定出湄潭油菜子的碱化值为170-174 ,映化值为102-111 ,该系彭谦、朱祖祥河同志发明的粉状土壤酸度试剂?也为各方所采用。在农用药剂方面,他们还变现豆薯种子杀虫毒质?为一种白色六角柱休;在农产制造上也费现遵义、威宁之甜酒,系由二种优良新种酒曲菌所酿成。在检病方面,病虫害系也研究了湄潭白木耳人工栽培并获得成功,其产量较土法高23.58倍。目前湄潭白太耳的人工栽培-大多还沿用此法c 他们还作了桑树害虫的调查、五倍子的研究,水稻害虫的防治等,也有较大成果。近几年,湄潭五倍子的生产,还多次邀请了现浙农大的当年就在清潭从事此项研究的唐觉教授来源实地指导,湄潭县委也派人两次到浙农大学习参观。
蚕桑系迁酒后? 也着手试行样蚕饲育及家蚕留种饲育和桑付品种选育等试号令工作,并作了样蚕寄生虫远之观察,上簇吐丝中蚕儿绢丝物质之增长、拓叶饲蚕与作蚕卵之研究。1944 年,浙大农学院接受了当时国民党中央农林部的特别约请,还确定了如下几个研究专题,其中有陈鸿遥教授主持的《除虫菊枯病之研究》;蔡邦华教授主恃的《五倍子之研究》;祝汝佐教授主持民《我国食粮害虫生物防治之研究》;罗登义教授主持的《我国主要果蔬中维生素之研究》;吴文晖教授主持的《耕者有其田》之研究。1945 年,农林部又增加了请由卢守耕教授主持的《水稻多收栽培法》和由肖捕、叶声钟教授主持的《麓麻良种选育》等两项研究。这些研究,当时均取得了较好成果,曾得到农林部的肯定,农林部为了表彰这些研究成果,还为原拨的补助费10 万元增加为31.5万元,以示支持。为此,浙大农学院还决定,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每月一次。其研究文章,分别在当时兴办的《浙农通讯》、《哝院专刊》.《蚕声》、《农化通讯》、《农经通讯》、《病虫知识》、《作物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象农民普遍欢迎的如马铃薯的种植,黔北病虫害的防治,蔬菜良种、胡桃、西瓜育种等-还在遵义湄潭一带推广。
这里还需要突出一点的是s 浙大农学院在湄潭时,对湄潭茶叶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湄潭茶科所成立于1939 年,当时为国民党中央经济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合办的湄潭实验茶场。该场成立之初,人71员少,设备差y 连茶叶和土壤分析化验工作也无法开展。但浙大农学院都给予了积极的协助。他们除由刘淦芝教授以及浙大师生如李成章、曹景煮、寿字、姚暖、张逊言、谭延权等具体参与了对湄潭123户茶农作的茶产调查外,还对湄潭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制作,土壤的分析,病虫害的防治等电作了细致的研究。如罗登义教授,就亲自测定湄潭茶园土壤属’性,得出了6’3 种结果,为开发湄潭茶园提供了理沦依据s 农化系的白汉熙同志对湄潭茶中“单宁”①的含量也作了分析测定,得出结论为z 龙井19. 13 ,红茶9. 51 ,芽子15. 6 8 , 茶梗13.61 。在刘淦芝教授带领下,他们还对茶树的病虫害作了抽样调查,从41 年2 月至8月,共收得昆虫64 种,按其收得的茶芽481 1 2个加以检查、得出其受病率为10.77%, 其中最常见而危害又较大的,有紫霞茶呀,茶摆’ 72 •’头、背袋虫等七种。在茶叶制作土,他们还研究了绿茶、红茶的制法、并从中研究了湄潭龙井茶的制法。在制,戎后,还邀请了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浙大农学院长蔡邦华教授,以及李士光、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吴有训、吴耕民等教授前来品若f: ;夫,家一致赞扬研制的龙井茶清香味美。解放后,原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同志来湄潭茶场视察,认为湄潭龙井茶味正香纯,并亲自更名为“湄江茶”,畅销国内外。这些,与浙大农学院当时所作的努力,也有直接关系。湄潭茶场的一些老工人,老技师,闲谈中,也常常流露出了对浙大农学院一些教授、职工的怀念。②

注:
① 、“单宁”,即今茶多盼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内含物。
② 、*付科依据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农林部所办的古. 《茶情》、及朱源林同志1984年2 月所写的《湄潭茶场的创建和沿革》。

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

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
练农

浙大农学院于1940 年5 月与该校理学院、师范学院的理组、工学院的化工系二年级迁往贵州湄潭并于6 月10 日正式复课,同时在湄潭县永兴镇设立一年级分部。
湄潭县位于遵义城的东面,相距75 公里。
农学院初迁湄潭时,唯一较完整的房子是文庙,为办公室中心,其他房屋皆为破庙破祠,经过大力修缮改建,作为各系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并新建学生宿舍和教室,使湄潭的农学院初具规模。
在湄潭定居以后,学院有了较大发展。
1940 年秋,恢复了农业推广部; 1942 年4月,增设了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同时,由于农场和各类实验室的建立,使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日趋正常。
总起来讲,从1940 年6 月10 日在湄潭恢复上课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杭州,浙大农学院在湄潭进行了七年的教学和科研。这七年中,其发展是大的二表现在一是增设了系所,比如g在抗战初期由杭州西迁时,仅有农艺、园艺、蚕桑、病虫害、农经五个学系,至1939 年5 月15 日就增设了农化系, 1942年4月10日又成立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恢复了农业推广部。二是学生人数有了不断增加。1937 年随校西迁时其学生只有108人。至1944年就增至246人,为西迁时学生人数的二倍以上。三是教职员人数,也有所发展、图书仪器和实验室也有明显增加。四是试验研究与农业推广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如农艺系就育成水稻良种5个,搜集品种达1200余种。园艺系选出果树优良土种9 个,洋葱、番茄、甜瓜等园艺作物也试种成功。
- 此外?他们对学术研究也十分重视。特别是1943 年4 月,院务会议决定,成立“农院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学术刊物如《浙农通讯》、《农院专刊》、《蚕声》、《农化通讯》、《农经通讯》、《病虫知识》、《作物通讯》等用以互相促进互相交流。
所以1944年4 月10 日,英国剑桥犬学教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到浙江夫学参观后向新犬师生作“战时与平时国际科学合作”演讲时,曾一再称赞浙大为“东方的剑桥”,并着重提到s 遵义之东75 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中心”。
浙大农学院在那样艰苦约环境里和那简陋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犬的成就呢?这主要因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了‘求是’精神,贯彻了求是学风。
1938 年1 1 月19 日浙大在宜山的校务会议上,就决定以“求是”为校训,以此作为探求高深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准绳。自此以后,“求是”学风就更加深λ 到全校师生的心中。
农学院随校木部西迁,从1937 年11 月起,至1940 年5 月在湄潭定居,历时二载半,途径六省行程共2600 公里。全院师生员工在西迁期间饱经沧桑,历尽千辛万苦,就是凭着“求是”的信念,刻苦自励。
(-〉在辗转迁移之中,师生仍各守本位,研究学术、完成课业。
,农学院在抗战时期共经历五次搬迁,每次搬迁过程中,由于师生员工步调一致,同舟共济,都能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使搬迁行动达到预期目的。在具体的搬迁过程中,教授、讲师、1月员和学生不分职位高低,都能充任押运留守等艰辛的任务,使整个学院在西迁中始终保持井然的秩序。这种良好的秩序,又成了良好学风的保证。“往往迁抵临时校址后,即于最短期内恢复课业,延长学历,展期考试,甚至取消星期例假、春假、寒假及缩短暑假进行补课,是以每学期上课周数,远超部定限度之上”。(孙祥治《抗战以来的国立大学》1941年9月〉农学院在西迁时期里,一般每学期上• 55 •课周数都在16周以上,即使在辗转搬迁行程中。仍能坚持按规定完成学业,殊非易事。
自从西迁离开风景秀丽的杭州华家池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始终是非常艰苦。本着“求是”学凤和“勤朴”的校风,农学院师生的学术研究空气仍是十分浓厚。每每“初至一地,草草定居,立刻上课,一条板凳可以坐几个人,一块木板,可以当课桌,倒过木箱,就是实验桌,竖起木箱就是图书架。警报声中,山洞里、国垄上,亦可以口讲指画”〈《国立浙江大学概况》〉。平时实验,以木炭代酒精,以酒杯代烧杯,没有自来水以抬高的水缸或木桶联接皮管代替。由于教室紧张,白天时间安排不下,就排在晚上傲,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晚上没有电灯就在拥油灯下专心刻苦学习。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 56 •。
批批学生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至今不少毕业子艰苦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校友,追忆往事时,对母校的“求是”学风仍赞叹不已。
在湄潭时期教师的生活非常艰苦,但环境优美清静,无敌机的侵扰,能充分利用时间刻苦研究,各系均开展学术讨论。读书报告是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周由学生轮流作报告,全系教师参加评议,既严肃又认真.主讲学生往往被提问得满头大汗。
这是对学生智能培养极好的锻炼。在科研方面尽量利用农场和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各种研究。或进行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及社会等调查,均取得了不少成绩。
学校不仅对学生的智育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品德和体育也很重视。对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除教育外,不讲情面,按章办事,直至开除学籍,从不姑息迁就。1P. 对同学的困难和• 57 •正当的事求则千方百计加以帮助解决。为丁锻炼师生体魄,利用天然江河在泰和赣、宜山龙江、湄潭湄江均开辟游泳场,空可桢校长带头参加游泳,为师生树立了榜样,形成师生体育锻炼的风气,对加强师生员工体质有很大的帮助。1942年5 月4 、5 两天,在湄潭运动场召开了抗战时期第一次全校春季运动会,农学院男生取得了全部径赛的第一名;女生成绩更好,除垒球掷这外,包揽了其他田径项目的第一名;还有不少第二、三名为农学院学生所得。
(二)西迁中始终不忘服务于社会百迁途中,虽然行踪不定,条件艰苦,但出于为社会造福的办学宗旨,农学院在西迁中结合本院特点始终不忘为社会服务如在江西泰和时期,与江西省合办了沙村示范垦殖场,• 58 •·、为解决战时难民安置及粮食紧缺等困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广西宜山时期?农学院接办了标营区农场,并计划兴建小龙乡农场,只因时事关系未能如愿。
在贵州七年定居时期,农学院经办了贵州的农业职业教育,兴建湄潭农场、规划、设计漏城八景,并先后在遵义和湄潭两地r 进行马铃薯、番茄种植的推广,黔北病虫害防治的推广,优良蔬菜品种如洋葱、花椰菜等,种子的推广、西瓜种植及胡桃育种的推广等。
(三)生活艰苦,仍坚持孜孜为学农学院的学生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大多沦陷,家庭经济来源中断, 日常生活陷入困境。为此学校开畏了各种工读活动如打字、缮写、油印、清扫、挖树坑•. 59 •等以解决同学的困难,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需要,同时又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立的思想。使他们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学习,完成学业口当时教师的生活亦是十分艰苦,他们与学生共度这个非常时期。一些教授?身穿补丁大褂,不管“茶炉未熟,米瓮已空,仍然钻进实验室里,完成他的试验,发表他的文章”。
(《固立浙江大学概况》、《十年教训》诸葛麟〉“学理之研讨重于物质之享受’\这是浙大师生所共同具有的信念,也正是浙大传统学风的体现。以致每当新生进校,老生离校,学校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母权刻苦耐劳的精神”。《浙大日刊》, “毕业生应能慎思明辨,傅能日日新,又日新,以发扬而光大之;在社会服务不求地位之高,薪水。
之优,而在于努力去干,只要所干之事是吾人份内应做之事”。(《笠可桢日记》1938年6月26 日〉,经过这种权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浙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作为工作、生活的原则,所以学生在社会上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声誉亦很好。以致校外的人,碰见了,总是称赞浙大的风气朴实。
“求是”学风和“勤朴”的校风,经过抗战非常时期的实践,更加深入全体师生的心中,并且继续加以发扬。
(四)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全线节节溃退Q 浙大学生出于爱国的热忱和对日寇的愤恨,在西迁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展开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从1937 年到1941 年多次发动捐献、义卖宣传、慰问伤病员φ 并利用假期,学生自治会组织浙大战地服务队到前线服务, 1939 年暑假部分同学自带行李,书报杂志,从宜山出发到德胜、怀远两地的伤兵医院进行慰问,并为他们缝补衣服、演出话剧《再上前线》,伤兵大为感动,高呼“抗战到底”。1940 年第二次组织战地服务队参加同学77 人,其中有女同学17人,分救护、宣传、联络军民及歌咏戏剧等工作,由农学院学生潘家苏等率领到大塘、迁江口和宾阳等地, 自1 月1 日到2 月2 日在前线开展,包扎救护伤员,举行军民联欢,深入农村,慰劳抗属,宣传抗日,并帮助农民识字等,受到当地群众和士兵的欢迎。
〈五〉反对“思考”1941 年夏-国民党教育部为了钳制学生的民,华革命活动,打击进步势力,曾决定对各犬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总考”。浙大学生会在进步学生的策动下,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策略p 发起了反“总考”的斗争。农学院学生在进步学生的带动下,采用不进考场、抢卷、交白卷等方式,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由于同学们的坚持斗争,不参加“总考”的应届毕业生,校方仍给予毕业,但部分学生受到了处分。
(六)倒孔运动和潘滕事件
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港官吏纷纷内逃。孔祥熙家属携带财物及狗专机飞渝,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也引起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激化。昆明各校首先发起“倒孔运动”,进行示威游行。浙大在遵义的学生也于1942 年1 月16 日举行了示威游行。
湄潭同学收到西南联犬同学的来信和传单、分别油印张贴在文庙、北门大饭厅以及南门外一带υ 桥社原拟召开犬会,并举行示威游行,但被国民党阴谋破坏。
1942年1 月21 日晚,湄潭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叶道明等人率保警队员到农经系助教潘家书,学生藤维藻住所,进行非法搜查。叶将自己伪造均阿封反蒋倒孔宣传品及一份倒孔宣言底稿,带入房间、暗中插入-诬陷潘、藤二人,并要强行拘捕。对此吴耕民、梁庆椿、杨守珍等教授开会发表声明,对假造证据, 随便抄家、抓人,提出抗议。竺可桢校长亲自到湄潭了解情况,进行了辩护。1 月26 日,潘藤被遵义警备司令部扣留, 3 月6 日被押送重庆。由于全校长的几经调查、掌握了叶道明等人栽脏陷害的铁证,经多方营救,才于4 月27 日由全校长保释。

求是精神启迪后人 洪川

求是精神启迪后人
洪川

一、黔北山区“东方剑桥”
本世纪四十年代,浙江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被迫西迁,经艰苦跋涉,最后在贵州遵义安顿下校本部,其文、理、工、农、师范各学院25个系分别设在遵义、湄潭县城和渴潭县的永兴汤,先后七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迁回杭州。
在民族危亡之际,处陋室破庙之中,当年浙大师生聚集在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笠可桢校长周围,不畏艰苦,坚持教学和科研活动,出. ,, 。
了不少人才和成果。1944 年11 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来到遵义和湄潭参观浙江犬学-他惊奇地说: “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值得看的东西太多了!”后来,他又撰文说:在重庆和贵阳之间,有一个小县城遵义,在那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兼地理学家空可桢教授,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专家卢鹤统、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希望。”浙江犬学不仅是黔北山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学府,而且在教学科研上注重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如史地研究所编著的《遵义新志》和一大批调查研究论著,为宣传和认识遵义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科研成果如茶叶-五倍子等的研究,对发展黔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浙大在黔北传播科学文化所作的努力,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深厚的感情热情的支持
遵义地区在编修新的地方志工作中,认为浙大在遵义、包括湄潭和永兴这一段历史不可无记3 正如行署前专员谢培庸同志所说s “浙大在遵义的资料是地方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浙大的求是精神,它自号优良传统,对今人后λ都能起激励作用。要加紧做好收集资料工作。”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于1987 年秋季派人专程赴杭州和上海征集资料。这一措施二得到了浙大学校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众多的浙大校友一一当年的老师、同学,今天在不同岗位上的专家教授和负责同志,普遍认为遵义地区此举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在一些座谈会上,他们深情地回忆当年在黔北艰苦环境下的拼搏精神、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用木炭发动汽车头来解决做实验的电源,可是师生们把学校和事业看得比自己的家还重。正如胡永畅教授〈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说的,那时大家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朱祖洋教授(著名土壤化学家丰浙农大名誉校长,浙江省人犬常委副主任)说z 事业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苏步青教授〈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热情地称遵义地区来人为“来自第二故乡的乡亲”。他并以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的名义写了致校友的信函,倡议曾经在遵义、湄潭学习、生活、工作过的校友都来提供资料。谈家祯教授(著名遗传学家、国际遗传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犬常委副主任〉热情的说s 编地方志要贯彻求实精神。他主张做任何工作都要把革命精神和求是精神加在一起,结合起来。沈德绪教授还出示了他保存了40 多年在湄潭种出的头:南瓜的照片和学习教材。吴沈纪教授复印了海外校友回忆遵酒的文章送给遵义地区。
三、优良传统启迪后人
浙大的广犬师生,坚持贯彻一个好学风,就是“求是”的精神。许多专家学者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总是与遵义、湄潭的深情回忆联系在一起。
昆虫学家唐觉教授近年在应用他研究蚂蚁的成果为国争了光。他说还是四十年代在贵州湄潭时看到农作物地瓜受蚂蚁之害,才开始注意研究蚂蚁的。
地理学家陈吉余教授当时刚从美国讲学回未,他介绍说,我国现代地貌学4 个分支中,有三大分支的开创是浙大在遵义时期孕育的〉它们是遥感学、河口海岸学和冰川学c我国的核弹先驱王淦昌教授有一句话2“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愿以身许国!”他正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和浙大师生们一起西迁,一家七口,住到湄潭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草房子里。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完成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他的论文在美国发表半年之后,美国科学家根据他的方案,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成为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谈家祯教授说他的两篇重要论文,一篇是三十年代在摩尔根实验室完成的,使他27 岁获得了博士学位:一篇就是四十年代在湄潭唐家祠堂里完成的。
苏步青教授谢绝了日本东北帝大代渥的聘请7 辗转跋涉五千余里来到遵义、湄潭,和日本夫人住在一所破庙,即当年湄潭南关的朝贺寺里。他一家人经常吃萝卡续和地瓜充饥。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微分几何研究上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浙大学派”,从而与美国、意大利两大学派鼎足而三3 他本人则被德国著名数学家誉为“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感人的事例难以尽书。
时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我国教育科研事业都在迅猛发展。但是,当年浙大师生为振兴中华、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仍然足以启迪后人,激励来者,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浙大在我心中 阚家蓂

浙大在我心中
(北美)阚家蓂
一九四〇年夏季,我在贵阳,报考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开学时,我北上遵义,暂时住杨柳街女生宿舍内.浙江大学给我第一个印象,是诚毅、务实、庄严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浮夸。清新高洁的气氛中,有一种欧洲学院里典雅补质的风范。我,随即就在这典雅朴质的环境中素沐了四年。
我们这一班,一年级时在贵州湄潭永兴场;二年级时在湄潭县城;二、四年级在遵义。这四年中,我足迹踏遍黔北三地,度过很多欢乐兴奋的时光,但也遭逢到艰难困苦的日子@我受过好几位诲人不倦的师长训诲,我也受过好几位患难之交的朋友的关怀,我过着一生中最多彩多姿的日子,即使是在走出校门后这四十多年之中,那段新鲜美丽的大学生活,仍时常在我心中盘旋。
黔北三处校址,各有所长2 朴质的永兴场,只有一条短短的大街,依然保持农村泥土的芳香。春天里,新绿遍野,柳梢披风,给往来于江馆、楚馆之间的这批新入大学的女孩子们,编织很多绚丽的梦,像天边的五彩云霞?只觉光明灿烂,前程似锦。夏天,烈日当空,我喜欢小城湄潭的静滥,新重放后,处处绿阴照人,北门内,小山坡旁,新建的两层楼女生宿舍,明明开旷,房门开处即是走廊和庭院,廊里廊外的笑语歌声,把这群女孩子更显得青春洋溢,活泼动人。当秋高气爽时,渴潭又有一种清新气氛。这时云敛长空,天显得特别高,水澄远浦;地也显得特别净,疏林摇落下,一批批学生常于傍晚时分漫步河边,悠然寄畅,满身都是书香。冬天,最好在遵义,躲在女生宿舍里自修;任外面寒风萧索,你感到里面还是温暖宜人,偶尔一场小雪,雪雾天晴时,有人叫着: "到城墙上去踏雪寻梅啊!”虽然城墙已残缺不全,梅花也只找到两三株,但那份情调,却使人兴味无穷。
浙大四年,我虽过着这种平凡的生活,但我却有无限的乐趣也求知是一种乐趣,上课、下课,跑图书馆,啃书赶报告,考试,忙得孜孜不倦.乐趣无穷。若能考得好,或得到老师嘉奖,那就兴高采烈了。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乐趣。那时正值抗战后期,烽烟未了严灾难频仍。浙大学生爱国之情是从不后人的。所以,经常有义卖、捐款、救灾演戏等等活动,一方面是为国家i 再方面也为自己娱乐一番。等到“戏”过境迁,在真实生活中,又凭添许多笑料。我们互相捉狭着;赠绰号;背台词;某人是: “天字第一号” ;某农是;“假贵妃”;某人是“李凤姐”。朋友中有人生气了,大家就跟她逗趣,腰一弯,叫一音i P禀皇娘”,有人要回宿舍,就把手一扬说: “咱们摆驾回宫吧" IQ - 大家的机智‘幽默,往往带来了满屋的笑声。
郊游、远足,更是有趣,到那山明水秀之乡去一天,既可洗涤身心之疲劳,亦可增长见闻,若有老师同行,还可敲他一次竹杠请客,情趣更好。有一次我们居然要老师买只鸡杀来。
吃,在当时是多难得的事啊!
散步步也是一种乐趣。三五好友,漫步在湄潭街头,苍芒暮色里,在晚风中游荡,荡出老师们上课时怪模样。
“‘大块头’已经办移交啦!听说在茶馆里,倒有点须眉气呢!”“咳!我今天又碰到‘回头一笑’了,下课时她站在门口等他,见他来了,她慢吞吞地对他回首一笑.真媚!我跟在她后面,也喋哧一笑,笑了出来。”“×老师今早不但长衫下摆扣子未扣,领子上的纽子也未扣呢老师土课架子最足,在讲台上一站,怀表掏出放到桌丰,然后服扫四周,喉头轻声一‘呼舍’,最后才开始讲课。”大家东一句,西一句,谈到高兴处,就指手划脚地停留在那儿,光影朦胧中,只听到哗然大笑声,却忘了我们置身在大街之中。晚间,各人一灯费贺,埋头苦读.倦了,买点花生、地瓜来吃,大家紧贴一起,促膝而谈,这时,各人都流露出藏在心底的秘密,关怀着千里外烽火中的家园;而后又讨论人生;计划将来,将来;将来我们要肩挑重任,救国救民。
这些,常使我们兴奋_个晚上 “大学生”嘛!那时大学生多骄傲,尤其是国立大学的,经过千挑万选才能进入。那段雄心万丈的大学生生涯啊!以后也永不再来,空留着在我心中缭纱摇晃。
但我也曾有过艰难困苦的日子,抗日战争中生活艰难,衣食不全,我们穿的是蓝布旗袍[吃的是“八宝饭”〈饭里有砂子,禅子,老鼠屎……〉助以豆芽、白菜二番薯……等,有时身边连一个零用钱也没有。记得有次我口袋中只剩五块钱,正预备上街买卫生纸,一位好友跑来了,对我说道z “老阙,馋死了,真想去吃硫面啊!没得钱啦!”"我也没得钱,只剩五块钱,要去买草纸。”“我草纸很多,分一半给你,我们先一人吃一碗面去”。
多么可笑,可怜!我们是经常在跟穷困斗争的,所幸那时有贷金,也可工读,老师们常帮忙,给点稿子让你抄写,可赚点零用,才不致受冻馁之灾。到现在我还不了解,我们当初是怎么混过来的?我只记得我从未被穷苦流过一滴泪,而且意志极为坚强,大家都穷嘛!何况“天将降大任于我们”,必先劳其心志,苦其筋骨的,前途正未可限量呢!也许这些美丽的幻想支持着我们,才使我们度过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E 现在虽然这些幻想都巳成陈迹,但那段事实却铭刻在我的心版之上,这也是一件值得赞扬的浙大精神。
时至今日,我仍庆幸我当年能进,入浙大。
我非常感谢浙大给我一个完整的通才教育。我所读的虽然是史地系,但范围却非常广泛。从那没有标点的史记、资治通鉴,读到西洋通史、罗马史;从天空中的大气运行,读到地球下面的地层和岩石;从古典诗词歌赋,读到现代的报刊文艺。可说是上下古今无所不包,这使我后来养成一种博览群书的习惯,没有钻牛角尖而同社会脱节。我又很幸运遇到几位好老师,使我在基本地理学科上打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心因此我后来来美读书时,本科并无多大障碍。更有甚者,有两位老师在我毕业后这几十年中,仍在敦敦训诲,使我在课业与事业方面,能自惕自励,展续不辍,尚未被人海所吞没,至今都令我心感无已!
我更幸运,有很多“浙大人”帮我忙,直到今天,在浙大校友中,我还是一位受惠的人。
我在湄潭浙大一、二年级时,有位中学时代的好友也在浙大,我们食同桌,居回所,有好吃的东西,她二定分一半给我。冬天,我们棉被不够,就挤在→起同眠,这使我无就无虑地过了两年。另f位是我的本家,算起来r他比我小一辈,但我们很谈得来,是,“忘辈交”,记得有年冬天,他辗转托人弄到一双皮鞋给我,使我两年之内没有受“前镜后空”之苦。
〈鞋袜前后有破洞〉一九四,九年春我来美时,旅费不足,他将全部金饰都拿来给我变卖,连他母亲一只有纪念性的戒指也给我卖掉了。这件事噜我一直耿耿于心,心头上留着永恒的印记。俨-我来美后,许多校友都精诚团结,我仍然是一个受惠者斗早年我旅行波士顿时, : 曾小产一次,后来在一位师母家休养一,周?境过困难。
时期。以后我体弱多病,校友们莫不热心帮忙;介绍医药;介绍书刊……。在美国,我有很多关怀我的校友,在台湾或国内时也是一样,最帮我忙的、最照顾我的,还是一批浙大校友。这当中的事太多了,我不能一一记载,这些浓情盛意,我只能铭记心头,永志不忘。
佛经上曾说:我们今生能碰一面,前世也不知有过多少困缘!那我们今世和浙大这些人的因缘,-恐怕已累积不知多少世的香火了,多难得啊! ’,, 、.我离开校门已四十二年了,这些年来?我沾浙大的光,占了很多便宜。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国内哪个大学毕业的?我心里充满了骄傲和光彩,昂然回答他们是“浙大”。就好像从前科举时代中了状元或进士一样,可使你一生享用不尽只是我毕业之后,碌碌庸庸,一无建树。既未能回馈浙大于万一,亦空负老师企望,往日的雄心壮志全都付与云烟,真令人不胜歉疚!不过许多年来,我始终忘情不了浙大,我心中所想的和生活上所留恋的,不是美国式的锦衣玉食,高楼香车。我所怀念的,依然是永兴场的江馆、楚馆;湄潭的文庸、唱湘江:遵义的何家巷,杨柳街。那晴风里飘荡在江畔的歌声,那等晚霞光洒遍的马路中漫步f.’以及那寒窗夜雨中的挑汀共读……生还有啊!
那些两鬓风霜为生活而奔波的老教授,那些常被女生所取笑的“犬呆子”、“小傻瓜”的好青年3 所有这许许多多的“浙大人?和浙大旧事,都将永远永远地在我心中。

缅怀竺可桢校长

缅怀竺可桢校长
滕维藻电
藕舫师辞世不觉已十有二年矣。回忆余在浙大就读,往事历历,如在眼前。竺公不仅为萤声海内外之科学家、教育家,在学术上、事业上之卓越贡献,已为人所共见;而他在国步艰危之际,凶焰猖獗之时,犹能主持正义,爱护青年。其甘冒风险、保护师生安全之崇高风范,余则更有亲身之感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时反动气焰嚣张。贵州省国民党党部在黄宇人特务头子的主使下,视浙大进步学运为眼中钉,对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多方镇压。国民党湄潭县党部中统特务叶道明更是不断制造事端,对我i几次企图动手逮捕。有一次,当我傍晚回宿舍途中二特务曾来堵截,幸被我及时发现避开而脱身,并将此情况报告系主任梁庆椿教授。次年初,昆明爆发“倒孔运动” i 消息传来乡群精愤激,遵义同学于一月十六日上街游行军威,并发通电,震动全国。变湄潭浙大同学从食堂席棚上看到牙昆明传来的“倒孔”犬字报及遵义举行“倒孔”的消息后,也在酝酿组织游行。当时,湄潭进步学运主要由顾源、李学应等筹划领导。我在泰和和宜山时曾任浙大最大的进步学生社团“黑白文艺社牛的第一任社长,潘家苏(农学:院农经系助教)曾继我任第二{f 社长,在到湄潭后我们仍积极参加学运,同三青团的骨干分子进行尖锐斗争,为此,国民党湄潭县党都便认为我们都是“倒孔运动”的核心人物,一月廿一日晚,叶道明经过事前策划,以查户口为借口,深夜率领保警队到我们住处搜查,并将他们自己藏的反蒋倒孔宣传品出示,要强迫我们具结承认系从我们住处发现:我与潘当场坚决拒绝,并于次日晨将情况报告学校。
竺校长得讯,立即赶来湄潭了解情况,并找我及潘两人谈话。我们力陈此事系叶道明等之诬陷。空校长闻之动容,认为此事案情复杂,必须进行调查,并觉得我们不宜留在湄潭,以免再生枝节。
从一月廿六日起,我们被遵义行政专员高文伯移送遵义警备司令部后,为了营救我俩?全校长从下列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在校内召开行政会议,说明事实经过及疑点,使校内主要负责人及著名教授、学生代表等了解事实真相二其后,当重庆教育部派督学等来校时,许多教授主持正义,如苏步I青、梁庆椿等老师在会上仗义执言,揭露特务恶行;同学中亦群情愤慨生表示支持和组织营救。
二、当时,遵义警备司令部传出消息-说欲根据“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对我们可以不经审判而直接判刑直至枪决,云云。全校长根据当时情况,一再找高文伯及张卓(伪警备司令〉,提出严正要求:对滕、潘f 案件必须“予公正之审判,并给学校以充分之时间,以搜集证据”;要求高文伯保证“审问时不用私刑”。为此,全校长还派蔡邦华院长赴贵阳,会见省主席吴鼎昌,提出同样要求,藉以争取时间,延缓“审判”。
三、积极搜集反证。后来在校内有关人士协助下,果然搜集到叶道明利用县党部信封,伪造传单,陷害我们的铁证。空校长经过考察,并亲自前往警备司令部核对和记录信封形式及水渍位置”加以分析研究,根据确凿的证据,向高文伯和国民党教育部派来的督学提出“无罪释放”我等和惩办叶道明栽赃诬陷的严正要求。后因敌人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中统出面派人来遵义将我等解赴重庆关押,竺校长的要求没能实现。但他作为校长,在当时的艰难情况下,确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我们拘禁于遵义警备司令部期间,竺校长曾多次到桃源山(洞)分别探视我、潘家苏(我们被分押两处)。每次见面,虽然谈话时间不长,但却予我等极大之宽慰。竺校长总是告诉我们学校正在交涉、营救,要我们不要着急或消极悲观,事情最后会弄清楚。大概他耽心我们年轻不懂事,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他说话时,那种慈祥的面容和微笑的表情,虽已历时四十多年,至今记忆犹新。当他知道我们和士兵同住,吃饭问题无法解决时,就回校安排工友给我们送饭。当时他已五十三岁,加之战时营养缺乏,爬山坡不免吃力,我每次目送他跛行(那时因浙大经费困难,竺校长带头不生火,脚生冻疮,因连日为我等事奔走,冻处溃烂)下山的背影,不禁热泪夺眶而出。还有一次竺校长来看望我时,见我愁闷无事,回去便派人送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供我阅读。我虽在修读经济思想史课程中粗略了解斯密的学说,但并未读过原著;经过阅读,至今仍觉斯密理论中有不少可供吸收消化之思想原素。
有一次,竺校长来看望我,曾趁看守士兵不在时,轻声嘱我如审讯,可以不必肯定传单系叶道明所捏造,以免此案久延不决,俟争取无罪释放后再进行第二步。由此可见,竺校长对我等关切爱护,可谓无微不至,真情感人。
三月六日以后,我们被押解到重庆,并被关在中一支路德园看守所,不久,又移至市郊唐家坨,以避日机轰炸。铁窗生活,苦境难言。竺校长两次赴渝,均设法前来探视,但一次因我等在乡下未得见,一次因道路不熟未找到,待次晨见到时,竺校长还带来家信及同学慰问函。其时,因事情已大白,中统特务不得不考虑释放我等,但坚持要我转中央大学。经竺校长力争,谓我必须回湄潭结束学业,结果由竺校长保释,予四月廿七日带我回到遵义,途中竺校长告我:“作为校长,对你们遭受诬陷,我有责任弄清真相,保护你们。至于你们个人思想信仰如何,则系你们自已的事,我不应干涉。”此种开明民主思想与认真负责精神,足以说明竺师的伟大人格和风范。
此后,我与竺师仍时有联系。当年八月二十四日,余自湄潭补考毕业,在特务监视中至遵义句空校长辞行,并告以将赴渝考南开经济研究所研究生。空师阅后甚为欣慰,告我如无旅费,可到诸葛骥先生处领取。经平南开”录取后,我曾函报笠师。笠师复函,慰勉有加。
一九四八年七月,我结婚前函告空师,全师又寄来贺辞一幅,及与夫人合影一帧。余欣喜过望,珍藏十余年,惜9 文革”中被搜劫不复得。五十年代中,竺师桂“南开”参观,余作向导,旧地重来, (竺师于一九二六年曾任南开大学地理学教授)甚为欣忡Q 此后即来再见到过笠师。
通过我和潘被捕及释放这一段经过,足见堂师之为人,其正义凛然,嫉恶如仇,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甘冒风• 2;’! . •险,爱护青年之精神和心志诚万世师表也。余在南开大学工作四十余年,时时以笠师精神自勉,以期无愧于空师及浙大师长之教导。一九四二年事,某些具体情节已不受记忆,带家苏兄先我而逝,湘云又泊在沪读,不能共忆往事,共颂空公之德,诚憾事也。
〈滕维藻教授系1942年浙大农经系毕业,南开犬学原校长〉

冷板凳与菜根香

冷板凳与菜根香
苏步青
教师节快到了。五十多年来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想趁这个佳节写儿句,用词《忆江南》表达自己的一点感想,看来还是可以的吧。
词曰:教师节,秋日亦春风。冷板凳浮沧海外,菜根香透!日斋中,回首思无穷。
在漫长的旧社会里,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都被看成是寒酸的象征,坐的是冷板凳,当然是“寒”,吃的是青菜萝卡,美其名曰菜根香,实则“面有;菜色”,其“酸”也,可想而知矣!现在,教师的地位空前提高了,从“四人帮”所谓的“臭老九”一跃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冷板凳”这个不光彩的名称该是被彻底抛弃的时候了。抛到哪里去呢?孔夫子说过:道不行,乘样浮于海。捋者小钱也, “冷板凳”比捋虽然要小一些,浮之于沧海,使它永世不得回到神州犬地上来。这就是“冷板凳”浮沧海外”的意思。
一谈到“菜根香”,我就想起抗战期间随浙江大学流亡到遵义附近湄潭的情景来。那时,一家八口在湄潭破庙里安身,生活困难,吃地瓜(我家乡叫蕃薯)、蘸盐巴过日子。地瓜也是植物的根,只是没有菜根那么香软。好在我小时在家浙江乎阳时的主食也是地瓜干.总算熬过来了。我刚满四十岁,在庙前开垦出一块大约半亩荒地种菜,夜晚在桐油灯下还在吟诗作乐。这里,请让我录两首诗于下,作为说话的根据吧Z
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
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
丰歉谁能卡,辛勤共尔论。
隐居那可及,担月过黄昏。
二、
小圈风光亦盛哉,花椰开尽豆花开。
菜根香入贫家馍,韭叶青浮细草堆。
稼稽方知人力薄,布辞端赖候风田。
蓬门萧散无车马,雨径春深一寸苔。
解放前几年间,教师的生活越来越困苦,连大学教师中,很少不为油盐柴米操心的。我家不象陶渊明那样有回国,谈不上什么“归去来兮,田园将羌胡不归”、只好为“五斗米”活了过来,反正不是向国民党达官要人“折腰”,而是- "俯首气为;帘子牛,不但无损于“清高”、“大巷’!反而在今天看来,和一批青年教师同甘共苦,二既教书,又搞科研,给‘新中国提供了大量人材.谁能说:冷板凳没有出路,菜根香围死人呢q当时,型民党教育部大发慈悲,要派我出国进修两年,{旦被我谢绝了.我这个人有股牛脾气,不象有些人专门喜欢外国,连月亮也是外国的亮,而我呢,老是记住杜甫“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国民党政府说,那就随你的便,继续坐你的冷板凳,欣尝菜根香吧.看我,我这个穷教授注定是不配享受“洋福”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自然不必大惊小怪。令人费解的是,到今天还有个别教授借所谓“出国讲学的机会”,去外国某些小大学教书,实则贪“爱来之食”,把老婆儿女陆续召唤出去.这样,暧沙发代替了冷板凳,白脱油代替了菜根香,甘心作洋奴,有伤国格,可叹也夫。
解放以来,教育界虽然经过几次起落,但总的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显然与解放前迥然不同。J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我来复旦大学工作的当时,中学时代的英语老师,著名书画家马公愚先生送我一张国画《菜根香》。一九五六年,当我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时,老前辈丰子饱先生赠送一幅画,签题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文革”中,这两幅画都被抄走了,并且在大批判会上,批判我对新社会有“刻骨的仇恨,把美好生活诬蔑为“吃瓜豆充饥”。至今回忆起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今天,《义务教育法》已经公布了,这对于广大教师确实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抱着”拼坐终生冷板凳,不忘每饭菜根香”的决心,活到老,干到老,为实现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注,苏步青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蕃名数学家,就被八年中,有七年居住在湄潭南关胡贺寺里。现庙虽倒榻,但当年他耕耘的半亩菜地仍存在.转载本文,目的在于教育,启迪青年一代.〉。

湄水依依怀旧雨,西迁迢迢育英才 ——纪念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五十周年

湄水依依怀旧雨,西迁迢迢育英才
——纪念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五十周年
洪星

今年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遵义、湄潭五十周年,每当人们忆及这段历史,回忆起浙江大学师生在湄潭期间与我县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七年生活和浙大师生不畏艰辛,不畏强暴坚持正常教学秩序,积极开展爱国进步的革命活动的情景,就历历在目。浙江大学在遵湄期间这段光辉历史将永远留在黔北人民心中。
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进!
浙江大学西迁,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光辉诗篇。浙江大学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在国难当大飞民族危亡的特殊$. 丈条件下,习性辑:1号:,教单被迫搬显的.’:-‘{937年11月5 日,日寇在距杭州~.2.q公里的全公亭登陆,杭州形势紧张,在全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于1937年1 1 月11 曰:圣校师生开始百迁q 先迁浙江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再迁广西宜山,后迁贵州遵义J 湄潭;J 历尽艰辛,辗转50 (¥)余里,最后在渴再定居却得;μ瓶!民大学西迁贵如1¥~是继中国王求红要.!~~~5 ~年. 示征后又?次长征二她和红军则lf.;汗牛羊在中国的w.隶主有着重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 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浙江大学的西迁毛包括国内;左费了院校内近)则挠救和培养火才注挠敬和发气展苓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中国“武军”的长征和中国“文军”的长征,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为中国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86年春节全国人犬常委会委员氏彭真同志视察浙江大学时曾说过,红军长征是“武军”长征,浙大西迁是“文军”长征。这是对浙大西迁的高度评价心浙江犬学百迁湄潭的历史虽不长,但她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永远难忘的,她治学的严谨作风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我们要学习浙江犬学严以治学、严以治教的“求是”精神。以全可桢校长为首的一批老专家学者,他们不顾生活艰苦,环境困难,一心治学、治教,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建国后他们大都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部份出国的,也学有成就,不少成为知名学者,如李政道博士等。
第二、学习老二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4 仍然孜孜不倦地I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精神。他们不仅培育出了一批人才,而且研究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q 如王淦昌教授提出的“验证中微子实验方案如,被世界,ι 公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最重要成果。卢鹤绞教授的“原子能与原子弹”,“从铀分裂到原子弹”和谈家祯教授的“中国南果蝇之调查及研究?都引起当时国际科学界的极大震惊和重视。苏步青教授在湄潭完成的E “射线曲线概论”一书,使我国微分几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土称他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他们为中国科学进步作出了重犬贡献。
蔡邦华、吴耕民飞罗登义、杨新美、唐觉等教授对湄潭的农植物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主持的学术报告沦文有87 篇,(不含在层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英国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湄潭访问浙大时曾说s 在湄潭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兼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I 有第一流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第一流原子能专家卢鹤绞、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用科学事业发展的希望。这是对战时浙大在湄潭所作科学研究的高度评价。
第三学习浙大师生民主爱国主义的思想。
特别是浙大的一批进步学生,他们关心国是,不畏强暴成为浙大校内抗日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爱国进步活动,无论对师生、对社会都有很大影响,他们之中有的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如费巩教授;有的被湄潭当地的国民党逮捕,如潘家苏、滕维藻等。他们的英勇不屈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们浙江大学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她们不仅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高雯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在湄潭期间,对湄潭的经济文化发展‘思想科学的进步都有着重犬的帮助和影响。这是湄潭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浙江大学在贵州办学期间,是我国历史上最困难时期,民族危亡、民不聊生。广大师生生活也很艰苦,加上办学条件很差,然而浙大都比在杭州时有新的发展,她由西迁前的3 个学院1 1 个系、学生不足800人发展到5 个学院24个系, 6 个研究所。学校还新增了实验工广和农场。学生达到2500 余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被牵约瑟誉为“东方的剑桥”。这的确是一个奇迹,浙江大学这段光荣历史,一些老学长、老校友都认为,涂了全校长治学有方、一批知名学者、教授治教有方外,就是湄潭和遵义人民对浙大的支持,爱护。正如知名学者吴耕民教授所说s 浙大是吃湄潭的米、喝湄江的水成长壮大的。浙江大学永远不会忘湄潭。
浙江大学于1946 年9 月从湄潭、遵义返回杭州的。至今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了。但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相互的怀念之情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特别是浙大的老校友,一直把湄潭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和成才的地方。近年来故地重游的浙大校友逐年增多,先后来湄潭访问的已达100余人。同时近年游犬、浙农校友会和上海、北美的浙大坟友会陆续办了a湄江之春”“鸿雁” “北美校友会通讯等刊物。他们通过写回忆文章或写信表达自己的情怀。一位北美浙大校友郑家骏先生在文中回忆g 杭州之美在西湖,滔江之美在滔江之滨。前者是一个风华绝带的少女,后者则是一个卓约天真的村姑。
这种美最隽永,最令人怀念,他说z 从一个人问天堂到另一个人间天堂,是前世修来的.美国佛罗里达犬学教授袁嗣良先生文中说s 湄潭优美秀丽ι 龙泉坏山,湄潭i脑水,二地都引人入胜@他说?我在美国工作虽有高级学位,但本钱还是靠母校打的基本科学基础。北京浙大附中校友殷先荠在信中说z 我仍然怀念四十年前我记忆中的淳朴、宁静、美丽的湄潭城。那胜似江南的农村景色,清澈的酒江水、转动不停的犬水车,岸边的翠竹林和小桥人家……所有这一切都魂牵梦绕地不时涌进我的记忆中来。长时间以失,不论是在广播时或在报纸上,只要听到湄潭的消息,- 都会仔细地听、认真地读并为她的不断发展祝福。上海浙大校友会付会长杨竹亭在信中说2 拜读湄潭文史资料以后十分感动,感谢湄潭父老在浙大流亡时期给我们许多帮助4 如今还深情地把浙大在湄潭期间的往事编写在湄潭文史资料之中。我作为当年的浙大学生,对你们这样热情怀念浙大,是十分感动的,一些老一辈的科学家一直对湄潭给予关怀手口希望:,~. 苏步膏、王淦昌二贝时璋等多次给我们来信或题辞,关心;j昌j辜的经济文化建设。谈家祯教授曾专程来湄潭看望,广东浙大校友会长张根荣想给湄潭牵线搭桥引进资金,浙农大老校友吴光林为渴潭引进世界最大杨梅,-一“东魁”和巨峰葡萄等6 万多株苗术。他希望通J 过这些工作使湄江更添光辉。‘近年来湄潭时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列入了各自的议事日程e并且通过双方派员互相访问达成了加强横向联系的协议。决定在湄潭建立浙江大学西迁历生吏陈列馆.所定馆址湄潭文庙修复工程已接近完工,预计到浙大西迁湄潭五十周年时可筹建完毕。为了发扬浙大‘求是’学风,湄潭一中将更名为求是中学。与此同时,渴潭县为了研究浙大西迁历史,还专门编辑出版了“浙大在湄潭”的文史资料,湄潭县t;也也将专门撰写浙大在湄潭的有关篇章。浙江犬学从财力上物质上对历史陈列馆和湄潭一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浙农大还专门为湄潭培训有关专业人员,并决定组团于今年来湄潭访问,考察湄潭的农业生产。所有这些工作,目前都在进行之中。
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五十周年日矛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热切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浙大、浙农大的联系,加强与浙大校友的联系,不断增进友谊,以庆祝浙大西迁黔北五十周年,迎接湄潭筹建的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的胜利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