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张照片定格浙大师生在遵义岁月
2016-11-15 10:10
李连昌向记者展示他竞拍到的老照片
“戏剧班”成员在遵义郊游留影,照片上的他们洋溢着青春气息
李连昌小心翼翼用镊子,把一张张照片装进玻璃纸,然后用烧烫的小钢锯条沿边点一圈,再封起来。花了三个月时间,通过网上竞拍到这36张老照片,李连昌认为物有所值。当然,这些可不是普通照片,照片上的青年男女全都是当年浙大西迁在遵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照片背后的签名和留言,当年浙大文艺分子的青葱岁月也逐一揭开。
“PK”三个月拍下老照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戏剧班班友郊游遵义北郊观音阁(今三阁公园);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午后,戏剧班班友摄于贵州遵义杰生小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四日,摄于贵州遵义陆军步兵学校大礼堂;还有摄于子弹库、海龙坝、桃溪寺,以及遵义周边农家拍摄的剧照……这36张老照片背后,不仅注明了拍摄地,还有端木蕻良(浙大文学院教授,被誉为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张君川(中国的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莎学泰斗)、涂纪亮(毕业于浙大外语系,后担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秘书长)等人的签名,照片持有者就是当年浙江大学学生、戏剧班成员刘壮羽(后任天津大学外语系教授)。照片虽已有些模糊和发黄,但依然能够辨认出。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从何而来?遵义文史专家李连昌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多年来一直热衷收藏的李老,只要寻到有关遵义的历史文物,他都会竭尽全力“拿下”。今年8月,他在某拍卖网发现一杭州人在拍卖浙大西迁的老照片,仔细查看每张照片的备注,都摄于遵义各地。“浙大西迁老照片太难寻,何况每张都拍摄于遵义,我肯定得出手。”发现这些“宝贝”的李老兴奋得很,与竞拍者开始“较劲”。
8月12日这组照片从2500元的底价开拍,每次递增50元,最初参拍者有十几人,经不断加价,参拍者不断退缩,直至10月底,竞拍价涨到近万元时,另外两名竞拍者才收手。“我在网上和另两名竞拍者表明了态度,不管这些照片多贵,我都会尽全力拍下,因为这些照片对遵义来说太有意义了。”成功拍得照片的李老如获珍宝,小心翼翼将其封印成册。
“戏剧班”都是文艺爱好者
老照片的背后,虽然都注有拍摄时间、地点和签名,但据记者所知,浙大西迁时仅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从遵义复原时已发展为文、理、工、农、法、医和师范7个学院27个系,还有1个研究院,4个研究所,5个学部和1所分校,另有工厂11所。从上述中,并未发现艺术系,那么“戏剧班”从何而来?
为了弄清原委,记者向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昌友求解。
据他介绍,1940年春浙大西迁至遵义,当年由学校发动同学组织起了浙大剧团,下面又分话剧和京剧两个组。“华慰曾曾是浙大剧团首任团长,在他所著的《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中,对当时学生的演出活动进行过详细描述。”陆昌友说,浙江大学具有源远流长的校园戏剧传统,早在1936年末,一批爱好戏剧的浙大同学就已经组织起来,开展戏剧演出活动。1936年12月5日,有学生“假座秘书处大礼堂”举行包括中英文以及平剧等不同戏剧的公演,甚至成立了“平剧社”,备受关注。不过,若究民国时期浙大最有影响的校园剧团,主要是“黑白文艺社”和“浙大剧团”(包括湄潭浙大剧团)。
李连昌也通过史料记载考证,照片上的人物有学生和教授,主要以外语系和文学院的师生为主,还有导演出身的步兵学校教师邱玺,照片签名中他也在其中,他们均是文艺爱好积极分子,但作为著名大学的演出团体,不是爱好就能登台演出,必须要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浙江大学戏剧班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它是文学院附设的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机构,爱好者均可参与,学校的几个演出团体的成员,均参加过戏剧班的学习培训。
黑白照片定格青葱岁月
记者得知,无论是在遵义的浙大剧团还是湄潭浙大剧团,都拥有大量的团员并开展了大量的戏剧演出活动。他们曾经演出了包括《起解》、《四郎探母》、《别姬》、《捉放曹》、《珠帘寨》、《黄鹤楼》、《拜山》、《窦尔登》、《白水滩》等大量京剧。大型话剧也很多,有《夜光杯》、《日出》、《雷雨》、《野玫瑰》、《茶花女》等名剧。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师生之中享有盛名的明星演员,如范文涛、姚文琴、李秀云、吴正西、王文钰、胡品清、叶楚贞、韩定国、周桐、周本湘、徐贤璋等数十人,其中有些人在这组照片也有签名。
因照片拍摄时间和季节不同,上面的女士们有的身着白球鞋、白T恤,有的一袭白色长裙或旗袍,发型微卷似烫过,男士们则是一身西装,或白衬衫套白裤子,留有两鬓稍短、中间长一些的发型,如今看起来仍然非常“潮”。这36张老照片记录了当年浙大师生们郊游时的欢乐,“戏剧班”的活跃以及他们在遵义最美好的时光。
据浙大1940届学生唐广荪的回忆与评价,浙大剧团的演员们都具有较高文学素养,戏剧艺术造诣渊深,化妆技巧高超,富有艺术魅力,能够技压全场,常使观众陶醉于整个剧情之中。
(遵义晚报 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