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胞兄王琎
王曰玮(遗稿)
王琎是我的胞兄,但我们比一般亲兄弟更加亲切。我童年丧失父母,琎哥嫂接我到南京,担当起抚养、教育的全部责任。我在南京读完小学进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后共十一年。大部分时间住在琎哥家。哥嫂关怀备至,使我自觉地成为这个友爱家庭的亲密成员。
我出生于黄岩,成长于南京。我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同时更忘不了兄嫂的恩情。六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但当时在南京的一些细节,印象却是那么深刻,人老倍增眷念。为表示一个小兄弟对长兄的怀念与敬意,略述几件往事如下:
一、国危家困时
前清光绪年间,先父王吉人在福建做了三十年县官。琎、珽两兄出生于福建,从儿童到成年总是跟随父亲到各住所。当时官场贪污腐败,朝庭昏庸辱国,先父知之较详。维新变法的言论,洋务派的办实业、造枪炮等主张影响他较深。同时也影响了当时年纪轻轻的两位胞兄。
父亲晚年被流放到张家口时,仍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兴办实业以救贫困。罢官居家后,年近七句,始终关怀国家与桑梓大事,担当起禁绝鸦片的任务,卓著成效。
在国难深重,家境频于危困之时,珽、琎二兄于1 9 O 7年去北京学外交、考留学。琎哥先考取去美国学化工。珽哥也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公费去英国学商务。年轻的侄辈凡有一定学识和经历者,都设法去各铁路局或轮船上工作。
当时的大家庭中,婚丧诸事不断,耗资甚巨。平日又沿袭要面子、讲排场的风气。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得知家中已经入不敷出,他就节约生活津贴费,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回国后,他所得薪金较高,而个人节约如故,不几年,还清了家里的债务,挽回了家庭信誉。
父亲死后,母亲抱病,他忧虑家事,且继续为幼小的子孙操劳。琎哥分析了家庭的情况,大家庭中人口近半百,其中依赖成性,游手好闲,不想自立者不少;个别还有行为不端的。于是,他取得先父老朋友的支持,在他的坚决主持下,终于协议 分家,以挽救可以挽救的家属成员。 ’
二.手足情深 .
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常念母亲和小兄妹,嘱寄我们三人的合影,寄去一二年后,我们疼爱的瑶姐不幸因病夭亡。琎哥得知后,他把瑶姐的小照,再单独反摄留存,并在肖像旁亲笔写上对联,文曰: “形分影即,天上人间”。后来我在南京见到这张相片,不禁又一次大恸。
]9 2 6年底,珽哥病重,琎哥曾亲自回黄岩探望,因有课难以久留,不得不赶回南京。不久噩耗传去,他嘱托嫂嫂带我回家治丧,事毕,我们回宁,一见面,琎兄先连连叫我几声“小弟”,才坐下听汇报。他悲伤的表情,深切的叫唤,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琼姐又远在吉林,难得见面,琎哥对我出自肺腑的叫唤,我理解他更珍惜手足之情。以致1965年琼姐在北京病逝,家人不忍将噩耗告诉他。 –
珽、琎二兄,先父认为是家庭的支柱,可惜珽哥学未致用。他在英国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尚未结束,他就绕道好望角回国。战争的残暴与恐怖使他精神受到损害。回国后虽先后在武汉及北京任教。但两次都因发生精神失常不能上课。琎哥与母亲更受劳累、担惊险,两次护送他回家养病。失业的恶运降临到珽哥六口之家。经济拮据,难得温饱。琎兄不但将祖遗的分内薄产,全部供珽哥家用,还时常汇款补助。珽哥死后遗下病妻及子女,他们的生活与教育,琎哥一直经常帮助,照顾周至。
三、家教特色.
琎哥对子弟的教育,身教多于言教。记得我初到南京高师附小时,由于原有基础差,缺课又多,语言不谙,成绩极差。第一学期除算术、地理外,全不及格。琎哥并未责我,且常和颜劝勉。他相信我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努力赶上班级的水平的。后来我进中学,学习进步较快。他得知后也不露声色,只将喜悦的心情与嫂嫂共赏。他对子女的教育通常也是如此。
琎哥通常以自己行为来影响子弟。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他待人以诚,对人以礼,不分职业与地位。凡是做事尽力负责的,都f得到他的尊重。
琎哥见闻多,.且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因此学识渊博,谈笑风生,茶余饭后喜欢讲历史掌故。我们在青少年时,他为我和秉忱侄置了不少课外读物(童话和寓言故事)的《东周列国志》、《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书。我进高中以后,他又指点我读《纲鉴易知录》等。他的书架上有一精装的译著《列宁与甘地》,这是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我对马列主义,所知本甚少,读此书后,列宁便成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
琎哥对天文、地理、自然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并以此影响子弟:每当晴朗的夏夜,全家在草坪上纳凉,听他讲述星宿与银河的故事,令人神往。我们春游天堡城、紫金山时,又听他谈岩石与地质的故事,津津有味。然临鸡鸣寺与台城时,引我兴趣转到六朝陈迹。我多方面的兴趣,是深深地受他影响的。
四、求是精神 ·
实事求是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琎哥尊重历史,重视有批判的继承。他对先父的评价就是实事求是的。他曾对我讲,论才能,论魄力,我们兄弟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父的。从阅读先父遗留下来的杂记残篇,我也产生同样的感想。先父在福建有政绩,有声誉,是肯定的(林纾在北京访问先父时也讲到这方面的话)。琎哥认为有政绩并非一切都适合当时的形势。先父当县令时,也有失误或量刑不当的事例。清末,民国初年家乡盛传“王青天”判案如神,且编成“道情”来颂扬。后来我们问起琎哥关于“王青天”的传说时,他说,什么“无底洞”、“无头案”等,全是编造的,并无其事。先父有魄力有胆识则
是他亲见的。如先父曾经敢于在骚乱中携琎哥等上大堂,向愤怒的群众说明真相、辨析案情的原委,终于使乡民平静下来自动离去。
当“文化大革命”的闹剧殃及干家万户时,我曾劝琎哥从卧室壁上取下父亲穿戴清代朝冠朝服的肖像。他却说: 树有根,水有源,我们毕竟是父辈遗传下来的。事后,他虽不得不取下照相,但心情是很沉重的。
琎哥虽做了大最有益于人民及家属的工作,但他从来不谈自己的功劳。对人始终不亢不卑,彬彬有礼。
五、乐趣在教育和科研中 ’
琎哥没有烟酒或其他嗜好。我记得起的是:饭后散步,例假日结伴郊游,偶尔夜晚独自去看电影(在上海时)。他主要的乐趣来自工作。
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时,他整日全力倾心于教学与科研。当时我和秉忱侄都在附小读书,中午都在他的实验室里一同用膳(当时没有午休,饭菜是家里送来的)。我看到的写字台上有书刊和记录簿,实验桌上有条理地放置玻璃器皿。他还给我们看从美国买回来的玛瑙研钵,白金坩埚、小漏斗等。他历年在南京分析研究的对象有: 古钱币、银辅币、矿产样本以及南京城内的井水。其中古钱币及古金属器械的研究对我国金属冶炼史有卓越的贡献。
我曾是他化学分析班的学生。分析原来是讲技术的,很难讲得生动。但他却能把分析技术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多启发,富有吸引力。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我相信他本人也从中得到乐趣。学过化学史的学生,到今还津津乐道当时听课的乐趣。他对学生实验操作要求是严格的。分析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必须重做。
他与很多朋友联谊,在畅叙或郊游中得到乐趣,来往较多的是竺可桢、任鸿隽、杨杏佛、秉志、戴芳兰、路季讷诸先生。他们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发展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刊物,为提倡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及提高科学水平作出贡献。这个在当时还不是很显眼的壮举,就在南京顺利地发展起来。中国科学社设在成贤街文德里,社内有图书馆,也有生物研究所。琎哥的住宅就在科学社附近。
琎哥自1 9 1 5年回国后,一直担任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并研究化学史,历时五十多年,同时也重视中小学教学·我还记得二十年代中,琎哥译述美国教育名著《科学教学法原理》,让我协助抄录书后的大量参考文献,并给我奖酬。
他关怀桑梓的教育事业。回黄岩时,曾数次应邀到黄岩县中学怍报告,指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有辩才,对中学生起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他热爱教师的工作。记得六十年代初,在杭大举行的一次盛大纪念会上,他年近八旬,仍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如果个人还有第二次生命的话,他仍然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的,他的桃李满天下,有许多爱敬他又造诣很深的学生,有很好的子女及亲属;他们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建功立业。我想亡兄在天之灵,一定得到欢慰的。
我已年到八旬,岁月流失,无所创建,愧对胞兄、师长。不过手足恩情不可忘,我谨写此短文,聊表寸心,并向长眠的胞兄致敬!
1 9 8 7年1月8日
(附) 贺季梁教授六九诞辰
郑宗海
季梁教授六九诞辰浙师院举行祝嘏
率赋五律三首以寿
岁岁逢初度,寒梅一为开。灵胎几仙骨,乐育尽英才。捣药参同契,
挽车师老莱。龙1山云壑美,即此亦天台。
智果勤搜采,声名晚益增。追新上国探,溯古宝彝扪。哲妇谙重译,
佳儿萃一门。天涯娇客至,笑语一家温。
屡著先鞭猛,频教四座尊。宣尼勤学易,颇牧老知兵。教学乐无厌,
凤仪垂后生。储才逢盛世,拭目看河清。
弟郑宗海贡贡拙
一九五六年一月
编者注:郑宗海,字晓沦(1 8 9 2—1 9 7 9),浙江海宁人。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等。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会名誉会长、杭大教授、浙师院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