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胞兄王琎 王曰玮

忆胞兄王琎
王曰玮(遗稿)

王琎是我的胞兄,但我们比一般亲兄弟更加亲切。我童年丧失父母,琎哥嫂接我到南京,担当起抚养、教育的全部责任。我在南京读完小学进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后共十一年。大部分时间住在琎哥家。哥嫂关怀备至,使我自觉地成为这个友爱家庭的亲密成员。

我出生于黄岩,成长于南京。我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同时更忘不了兄嫂的恩情。六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但当时在南京的一些细节,印象却是那么深刻,人老倍增眷念。为表示一个小兄弟对长兄的怀念与敬意,略述几件往事如下:
一、国危家困时
前清光绪年间,先父王吉人在福建做了三十年县官。琎、珽两兄出生于福建,从儿童到成年总是跟随父亲到各住所。当时官场贪污腐败,朝庭昏庸辱国,先父知之较详。维新变法的言论,洋务派的办实业、造枪炮等主张影响他较深。同时也影响了当时年纪轻轻的两位胞兄。
父亲晚年被流放到张家口时,仍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兴办实业以救贫困。罢官居家后,年近七句,始终关怀国家与桑梓大事,担当起禁绝鸦片的任务,卓著成效。
在国难深重,家境频于危困之时,珽、琎二兄于1 9 O 7年去北京学外交、考留学。琎哥先考取去美国学化工。珽哥也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公费去英国学商务。年轻的侄辈凡有一定学识和经历者,都设法去各铁路局或轮船上工作。
当时的大家庭中,婚丧诸事不断,耗资甚巨。平日又沿袭要面子、讲排场的风气。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得知家中已经入不敷出,他就节约生活津贴费,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回国后,他所得薪金较高,而个人节约如故,不几年,还清了家里的债务,挽回了家庭信誉。
父亲死后,母亲抱病,他忧虑家事,且继续为幼小的子孙操劳。琎哥分析了家庭的情况,大家庭中人口近半百,其中依赖成性,游手好闲,不想自立者不少;个别还有行为不端的。于是,他取得先父老朋友的支持,在他的坚决主持下,终于协议 分家,以挽救可以挽救的家属成员。 ’
二.手足情深 .
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常念母亲和小兄妹,嘱寄我们三人的合影,寄去一二年后,我们疼爱的瑶姐不幸因病夭亡。琎哥得知后,他把瑶姐的小照,再单独反摄留存,并在肖像旁亲笔写上对联,文曰: “形分影即,天上人间”。后来我在南京见到这张相片,不禁又一次大恸。
]9 2 6年底,珽哥病重,琎哥曾亲自回黄岩探望,因有课难以久留,不得不赶回南京。不久噩耗传去,他嘱托嫂嫂带我回家治丧,事毕,我们回宁,一见面,琎兄先连连叫我几声“小弟”,才坐下听汇报。他悲伤的表情,深切的叫唤,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琼姐又远在吉林,难得见面,琎哥对我出自肺腑的叫唤,我理解他更珍惜手足之情。以致1965年琼姐在北京病逝,家人不忍将噩耗告诉他。 –
珽、琎二兄,先父认为是家庭的支柱,可惜珽哥学未致用。他在英国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尚未结束,他就绕道好望角回国。战争的残暴与恐怖使他精神受到损害。回国后虽先后在武汉及北京任教。但两次都因发生精神失常不能上课。琎哥与母亲更受劳累、担惊险,两次护送他回家养病。失业的恶运降临到珽哥六口之家。经济拮据,难得温饱。琎兄不但将祖遗的分内薄产,全部供珽哥家用,还时常汇款补助。珽哥死后遗下病妻及子女,他们的生活与教育,琎哥一直经常帮助,照顾周至。
三、家教特色.
琎哥对子弟的教育,身教多于言教。记得我初到南京高师附小时,由于原有基础差,缺课又多,语言不谙,成绩极差。第一学期除算术、地理外,全不及格。琎哥并未责我,且常和颜劝勉。他相信我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努力赶上班级的水平的。后来我进中学,学习进步较快。他得知后也不露声色,只将喜悦的心情与嫂嫂共赏。他对子女的教育通常也是如此。
琎哥通常以自己行为来影响子弟。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他待人以诚,对人以礼,不分职业与地位。凡是做事尽力负责的,都f得到他的尊重。
琎哥见闻多,.且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因此学识渊博,谈笑风生,茶余饭后喜欢讲历史掌故。我们在青少年时,他为我和秉忱侄置了不少课外读物(童话和寓言故事)的《东周列国志》、《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书。我进高中以后,他又指点我读《纲鉴易知录》等。他的书架上有一精装的译著《列宁与甘地》,这是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我对马列主义,所知本甚少,读此书后,列宁便成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

琎哥对天文、地理、自然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并以此影响子弟:每当晴朗的夏夜,全家在草坪上纳凉,听他讲述星宿与银河的故事,令人神往。我们春游天堡城、紫金山时,又听他谈岩石与地质的故事,津津有味。然临鸡鸣寺与台城时,引我兴趣转到六朝陈迹。我多方面的兴趣,是深深地受他影响的。
四、求是精神 ·
实事求是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琎哥尊重历史,重视有批判的继承。他对先父的评价就是实事求是的。他曾对我讲,论才能,论魄力,我们兄弟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父的。从阅读先父遗留下来的杂记残篇,我也产生同样的感想。先父在福建有政绩,有声誉,是肯定的(林纾在北京访问先父时也讲到这方面的话)。琎哥认为有政绩并非一切都适合当时的形势。先父当县令时,也有失误或量刑不当的事例。清末,民国初年家乡盛传“王青天”判案如神,且编成“道情”来颂扬。后来我们问起琎哥关于“王青天”的传说时,他说,什么“无底洞”、“无头案”等,全是编造的,并无其事。先父有魄力有胆识则
是他亲见的。如先父曾经敢于在骚乱中携琎哥等上大堂,向愤怒的群众说明真相、辨析案情的原委,终于使乡民平静下来自动离去。

当“文化大革命”的闹剧殃及干家万户时,我曾劝琎哥从卧室壁上取下父亲穿戴清代朝冠朝服的肖像。他却说: 树有根,水有源,我们毕竟是父辈遗传下来的。事后,他虽不得不取下照相,但心情是很沉重的。
琎哥虽做了大最有益于人民及家属的工作,但他从来不谈自己的功劳。对人始终不亢不卑,彬彬有礼。
五、乐趣在教育和科研中 ’
琎哥没有烟酒或其他嗜好。我记得起的是:饭后散步,例假日结伴郊游,偶尔夜晚独自去看电影(在上海时)。他主要的乐趣来自工作。
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时,他整日全力倾心于教学与科研。当时我和秉忱侄都在附小读书,中午都在他的实验室里一同用膳(当时没有午休,饭菜是家里送来的)。我看到的写字台上有书刊和记录簿,实验桌上有条理地放置玻璃器皿。他还给我们看从美国买回来的玛瑙研钵,白金坩埚、小漏斗等。他历年在南京分析研究的对象有: 古钱币、银辅币、矿产样本以及南京城内的井水。其中古钱币及古金属器械的研究对我国金属冶炼史有卓越的贡献。
我曾是他化学分析班的学生。分析原来是讲技术的,很难讲得生动。但他却能把分析技术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多启发,富有吸引力。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我相信他本人也从中得到乐趣。学过化学史的学生,到今还津津乐道当时听课的乐趣。他对学生实验操作要求是严格的。分析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必须重做。
他与很多朋友联谊,在畅叙或郊游中得到乐趣,来往较多的是竺可桢、任鸿隽、杨杏佛、秉志、戴芳兰、路季讷诸先生。他们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发展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刊物,为提倡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及提高科学水平作出贡献。这个在当时还不是很显眼的壮举,就在南京顺利地发展起来。中国科学社设在成贤街文德里,社内有图书馆,也有生物研究所。琎哥的住宅就在科学社附近。
琎哥自1 9 1 5年回国后,一直担任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并研究化学史,历时五十多年,同时也重视中小学教学·我还记得二十年代中,琎哥译述美国教育名著《科学教学法原理》,让我协助抄录书后的大量参考文献,并给我奖酬。
他关怀桑梓的教育事业。回黄岩时,曾数次应邀到黄岩县中学怍报告,指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有辩才,对中学生起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他热爱教师的工作。记得六十年代初,在杭大举行的一次盛大纪念会上,他年近八旬,仍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如果个人还有第二次生命的话,他仍然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的,他的桃李满天下,有许多爱敬他又造诣很深的学生,有很好的子女及亲属;他们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建功立业。我想亡兄在天之灵,一定得到欢慰的。
我已年到八旬,岁月流失,无所创建,愧对胞兄、师长。不过手足恩情不可忘,我谨写此短文,聊表寸心,并向长眠的胞兄致敬!

1 9 8 7年1月8日

(附) 贺季梁教授六九诞辰
郑宗海
季梁教授六九诞辰浙师院举行祝嘏
率赋五律三首以寿
岁岁逢初度,寒梅一为开。灵胎几仙骨,乐育尽英才。捣药参同契,

挽车师老莱。龙1山云壑美,即此亦天台。

智果勤搜采,声名晚益增。追新上国探,溯古宝彝扪。哲妇谙重译,

佳儿萃一门。天涯娇客至,笑语一家温。

屡著先鞭猛,频教四座尊。宣尼勤学易,颇牧老知兵。教学乐无厌,

凤仪垂后生。储才逢盛世,拭目看河清。

弟郑宗海贡贡拙

一九五六年一月
编者注:郑宗海,字晓沦(1 8 9 2—1 9 7 9),浙江海宁人。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等。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会名誉会长、杭大教授、浙师院院长等。

刘丹同志浙大半生辛劳主要事迹一览 雷道炎

刘丹同志浙大半生辛劳主要事迹一览
  
   雷道炎 ( 51 化工)
  刘丹同志1952年来浙大工作,是浙大的实际负责人,到1989年去世,在求是园中辛勤耕耘38
年,后期虽转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浙大名誉校长,但仍时刻关心浙大的发展。今年是刘丹
同志诞辰100周年,1月17日上午9﹕30,在玉泉校区图书馆演讲厅举行纪念会,到会约200人,
由杨卫校长主持会议,张曦书记作主旨发言:然后,由各方嘉宾及师生代表发言,最后由家属
代表致。与会者并获赠一本纪念文集《风范垂世,丹心昭日》。会后,并在大厅内举行了刘丹
同志半身铜像揭幕仪式。
  听了发言以及回家看了许多篇纪念文章,感触良多。刘丹同志也是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难
免也像常人一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但总体而言,不失为一位忠诚的教育家,一个优
秀的共产党员。估计本刊读者多数不一定能读到该纪念文集,故特将其主要事迹汇总,以飨读
者,限于篇幅,细节从略,各节标题系作者自拟。

一、有理想、有追求、事业心极强的教育家
  1.亲自选址:,事必躬亲、建设玉泉新校区。有人说:“浙大的,一砖一瓦,只有刘丹最清楚;浙大的每个角落都有刘丹的足迹。”
  2.1955年钱学森来杭,亲往拜访,交谈恢复理科问题,1957年恢复理科,使浙大具有理工结合  的优势。
  3.1979年率团访美后,决心把浙大办成综合性大学,主张四校合并,暂不成,先协作,自任协作委员会主任。
  4.1983年与南大、天大、连工三校名誉校长一起,向中央建议,在“七五”期间,办一批重点综合大学,后中央接受此意见,并确定首批为北大、清华、复旦、上交大、西交大等5校,虽暂无浙大,亦很高兴(后补上浙大、南大二校)。
  5.任职省人大时,以76岁高龄多次下地、县、农村深入调研,提出并推动实施“浙江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2000年实施),刘丹同志是关键人物,功在全省。
  6.半生献给浙大,热爱浙大,省里曾分他条件、环境较好住宅,不去,永远要和浙大师生员工一起。刻一图章,自称“老和山下一园丁”。
  7.留下遗言骨灰洒在图书馆前玫瑰园中,以便与浙大师生长相伴。

二、懂得教育规律,贯彻全面发展方针,教学科研并重,作风严谨踏实。
  1.认真组织教学,规定助教必须先听课助教两年或带实验两年,方可部分讲课;正式讲课前要先在组内试讲,全组听课并评议,并在全校树讲课教师标兵(如力学刘鸿文教授)。
  2.规定正副教授每2年中至少有半年开基础课,作为教师考核内容之一。
  3.重视实践教学:关心实验室建设(如对铸工、低温实验室等),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如机械工厂)。
  4.千方百计于1981年建成专用图书馆,位于原拟建主楼的位置,当时面积在大学图书馆中,仪次北大居第二。
  5.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丰硕,走在高校前列。如上世纪50年代由电机系教师郑光华、汪栖生、陈永校等发明的双水内冷发电机,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60年代由光仪系等完成的高速摄影机,为两弹一星作贡献,以及其后的单晶硅、电液传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等,均是高水平的成果。为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浙大有2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41项科研项目被评为重大科研成果奖。
  6.重视德育教育、自任马列教研组主任、开办马列主义夜校。
  7.关心美育、体育:浙大并无音乐专业,但一直聘有音乐老师,从1982年起并逐渐发展成文艺教研室。在上世纪60年代,亲自倡导演出“年青的一代”多幕话剧,勉励毕业生为祖国建功立业,重视体育教学,有时还亲上绿茵场踢球、打网球,带动浙大网球运动之开展。

三、尊重知识、重视教师、爱才如命
  1.上世纪50年代前后,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候虞钧、周春晖、张学铭等高级人才。
  2.派人出国学习:50年代派人留苏,先后有朱自强、吕维雪、韩祯祥、舒士林、马大强等一批人,60年代派杨士林留英,70~80年代则数量更多,如路甬祥、徐亚伯等去德国、陈全庆、封麟先等去英国,蒋鉴平、袁惠根等去美国等。
  3.50年代派人在国内他校进修,跟苏联专家学习,如谭天恩、胡中楫、赵智大等去哈工大、汪希萱去大连工学院,缪进鸿、吴敏达等去清华等。
  4.校内自行培养、亲自挑选一些青年人任秘书,做老教授助手,处理日常事务,后大多任系、组要职。
  5.培养优秀学生在技术革新及科研中做出成绩,如数学系 竺苗龙和光仪系 陈祥祯,前者并被作为在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人物加以表扬。
  6.聘请美籍华人物理学教授陈哲人先生和日本建筑学家尾岛俊雄,以及许多外教较长期讲学及教英语,使学生英语程度大提高,1981年全国同类高校统一英语考试,浙大学生名列前茅(前20名占12名)。
  7.培养了杨士林、韩祯祥、路甬祥等3位校长。
  8.为解除教工后顾之忧,很早就先后办起幼儿园、附小、附中。后期又办劳动服务公司,解决部分教工子女就业问题。
  9.在日常生活中也尊敬教师,如要儿子请教师来家谈事时,吩咐一定要用“请”而不能用“叫”,开干部会,让双肩挑干部坐前面等等。

四、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实事求是的真正共产党人
  1.“文革”中不说一句假话,不做一件违心事。
  2.对“文革”中整过、批过自己的人能宽容,并借此教育儿子:“他们是受蒙蔽的,自己会觉悟的。一个人参加革命受点委屈,受点痛苦不要紧,没什么了不起。”
  3.1972年,在第一次党的核心小组会上,不怕再次被打倒,作了一篇正义凛然的讲话,痛陈“文革”对学校带来的灾难。指出,当时许多作法是“法西斯专政”。
  4.路甬祥当校长后,书赠“实事求是”条幅。
  5.因工作上的意见分歧,曾批评过缪进鸿,后自觉不妥,有歉意。其后曾亲自登门去校外缪家看望,因缪出差未遇,但此行动令缪及家属均甚感动。

五、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决不以权谋私
  1.供应较短缺时期,儿子在上海求学,回杭带了些东西,不让小汽车去接,令其自乘公交车回家。
  2.70年代末,有一下海经商学生来看他,见家中无冰箱,乃买一“西冷”牌冰箱相送,他不收,那学生一定要送,最后叫那学生留下发票,如数还钱。
  3.儿媳亲友考浙大差1分,请其向刘丹求情,一老战友平时很少求人,但因儿子入学事向他求情,均遭婉言拒绝。
  4.1979年率团访美,抓紧调研,归来多次研究总结,写出考察报告,总结出10条意见,上报中科院,被认为是上乘之作,很有参考价值。
  5.79年访美时,住汽车旅馆或三流旅馆,吃饭也很节约,省下住宿及伙食费,买了二台当时较高档计算机回国给计算中心及计算机系,提高硬件水平,但遭到中科院财务部门批评。
  6.和他人联合在人大提出议案建议,“县级以上干部要公布本人及家庭财产”。
  7.陈哲人多次来校讲学,均由刘丹同志私人在家宴请。有一贵客来校访问,需买两盒中华牌香烟招待,后经财务处主办会计特批,方予购买报销。

敬爱的竺校长我们永远怀念您 吴大信

敬爱的竺校长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吴大信(1949届史地)

我对竺校长和他倡导的求是精神在两方面的感触最深:一是在我1948年9月被特刑庭公审的那一天,竺校长不仅亲自旁听了公审,还和苏步青教授一起促使法官同意在公审宣判后改善了我在监狱中的关押情况,把我从一般监房改关到病监去和陈建新、黄世民、邵伯瑾等三位学长关在一起,这使我在狱中的生活大为改善,白天可以在病监的小院中自由走动,还可以看到《东南日报》,以此分析整个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情况。二是求是精神对我教育很大。因我是杭州人,1946年夏从厦门大学转入浙江大学读大二。求是精神,首先是充满民主、自由、爱国精神的生活壁报(后改为费巩壁报)对我教育很大,使我热切关心国家大事,因此1947年初在浙大,不仅参加抗暴游行,而且参加了三天的抗暴宣传队,不久也就因这次宣传参加了进步的拓荒社。“五?二○运动”中担任浙大宣传队总队长,7月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提前半年转正后,任地下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因此在多次学运活动中,能直接听到竺校长的教诲,他那深切爱护学生而又要求学生平稳、科学行事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由于我1946年秋才进浙大,对浙大在湄潭、遵义、永兴甚至在龙泉的情况并没有亲身经历。因此最近我对竺校长在浙大13年中对学运的支持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爱护的情况先进行了仔细的学习和了解,这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校长的崇高形象和高尚品德。

下面我想就校长在执掌浙大13年中对学运的支持和对学生的关怀、教育、爱护的若干重大行动来谈谈我的感受和想法。

1936年竺校长一到浙大,当天下午就对全体师生发表演说,倡导以民主、自由、爱国为主旨的求是精神,教育学生应当养成“明辨是非”、“不肯盲从”、“为正义和科学要不畏艰险”;1939年给新生讲话的题目就是《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1936年在召开的第一次校务会议上,竺校长提出要撤销前校长郭任远推行的有关军事管理的制度,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拥护,从此浙大走上了坚持民主办学、学术自由和爱国爱民的光明大道。1936年5月爱国学生在“一?二八”事件四周年时,出纪念墙报,批评政府,当传出政府要逮捕学生自治会主席梁涛时,竺校长即刻通知梁涛暂时离校避风。

1937年学生侯焕昭因代表浙大参加全国学联筹备会议,于5月19日在被骗出校门后遭逮捕,竺校长多方努力,于24日将侯焕昭保释出狱回校。

1940-41年间,由教育部指派的训导长姜琦被学生赶走后,竺校长不顾教育部规定的训导长必须由国民党员出任的种种无理规定,亲自邀请具有民主思想的费巩教授任训导长,使浙大民主、自由、爱国的思想得到更大的发扬。费巩教授任训导长期间,支持学生创办《生活壁报》(后改为《费巩壁报》),壁报以民主喉舌、支持正义、抨击时弊、揭露当局、评议批评学校举措,发扬求是精神为宗旨。撰文不受任何检查和限制,作者姓名绝对保密。这一浙大民主、自由、爱国的重要阵地,使浙大所有师生都能深受教益。我是受教益较多的一个,从而走向进步,走上革命的道路。

1941年12月在学生进行倒孔游行时,竺校长不仅亲自带队,而且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在队伍出发前,还对大家说“我领队,大家要有秩序,勿与军警发生冲突”。在游行中,他还再次找警备司令张文达,要他下令军警勿与学生冲突。在倒孔运动中,遵义“黑白文艺社”社长何友谅、社员王蕙和“质与能自然科学社”社员陈海鸣被捕,以后何友谅不幸牺牲于集中营,滕维藻、潘家英、王蕙、陈海鸣经竺校长多方营救,先后获得保释。

1944年冬,国民党军队狼狈溃败,贵州面临了将要沦陷的局面时,竺校长主持筹组师生在黔北坚持“自卫防护方案”,12月7日国民党教育部企图趁机解散浙大,电令浙大合并于中大,学生一律从军,对此,竺校长竭力维护浙大,国民党教育部的命令未能实现。

1945年3月,参加青年军的浙大学生李家镐、易钟照等五人在国民党二○二师被宣布为“共产党”而被捕,竺校长竭力营救,使李家镐等五位同学全部获释。

1945年初,费巩教授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杀害时,原浙大学生邵全声受牵连,被特务机构逮捕后,被判死刑,竺校长亲至监狱探望,竭力营救,首先将邵设法移送普通法院,接着又大力营救,1947年终于经竺校长保释出狱,使邵全声得以“虎口余生”。

1946年春,杭州学生爆发反内战示威游行,国民党省党部书记曾事前约见竺校长,要他阻止学生参加,竺校长说对学生只能劝阻,阻止必无效,没有对学生阻拦。事后,省警备司令竺鸣涛开了赵槐等七人名单,要竺校长开除其学籍。竺校长以须“查明真相”、“追出幕后主使”为托辞搪塞,从而使得没有一个学生受到处分。

1947年五月运动时,之大学生总数不及浙大的三分之一,可五月运动后期,之大被退学生四五十人,而竺校长对浙大学生却一个也没有处分。省长沈鸿烈对此极为不满,竺校长针锋相对,说他根本反对浙大让军警进校搜捕学生,说“学校处置学生不能动武”、“学校须以德服人”。沈鸿烈大为不满,大骂浙大是“共党租界”。

令学生最敬佩最感动的是竺校长从1947年10月份起,在于子三运动中的崇高行动。1947年10月2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在校外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郦伯瑾等三人。竺校长闻讯后立即进行营救,与省府秘书长、警备司令、警察局长、国民党省党部书记等要人联系,要求放人或移交法院。当29日晚于子三被害于警备司令部时,竺校长闻讯甚为愤慨,当即驱车到省府责备沈鸿烈,并至监狱探望于子三遗体,指责警备司令竺鸣涛应负全部责任。当局为了掩饰真相,以防引起群愤,要竺校长签字证明于子三“畏罪自杀”,他严词拒绝,说:“我只能证明于子三已死,不能证明他是自杀的!”当即愤怒离去。国民党的暴行即刻激起全校师生的义愤,30日学生不顾戒严令上街示威游行。浙大教授也宣布将于11月3日举行罢教,影响甚大。国民党中央党部连夜派要员来劝阻,劝竺校长阻止罢教,当即被竺校长严词拒绝。接着竺校长亲赴南京,至教育部、司法部、中央党部等处申诉,说明于子三被害真相,要求伸张正义,主持公道。这当然得不到当局的支持,对此,他在南京接待《申报》、《大公报》记者的采访时,公然说:“于子三作为一个学生是好学生,此事将成为千古冤案。”还说“对此事处理结果,将判明政府的法治精神之充分与否及保障人权意愿之有无”。竺校长谈话见报后,蒋介石十分愤怒,要竺校长报上“更正”,竺校长斩钉截铁地说“报载事实,无法更正”,不畏残暴,正气凛然。对此全国报纸先后纷纷转载,有力地打破了国民党对于真相的封锁,从而结合当对各地学运的领导,在全国掀起了著名的于子三运动(于子三事件、反迫害运动)。

于子三运动从1947年10月开始,直至1948年3月14日安葬于子三于杭州西湖旁的凤凰山,前后将近五个月,在这五个月中,竺校长作了一系列的支持,其中主要的有1947年11月他有力地支持了郦伯瑾三个同学在公审中的斗争,1948年初在国民党“一四暴行”中,竺校长还亲自阻拦暴徒,保护学生,他还亲自选了凤凰山作为于子三安葬的墓地。于子三运动是1947年全国的第三次大运动,而且是最有力的一次,参加这次运动的有上海、北京等二十多个城市,有数十万人参加,为此,国际学联1948年还专门派人到浙大来进行慰问。正由于在长达五个月的斗争中浙大师生能英勇顽强地进行斗争,有力地敲响了蒋介石的丧钟,因而浙大光荣地被誉为民主堡垒。

1949年初,淮海战役,敲响了蒋介石的丧钟,时局日趋动荡,浙大成立了安全委员会,领导全校师生坚决护校,但有部分师生情绪惶恐不安,不知浙大以后往何处去。教育部杭立武等不断催促,要竺校长去台湾并将浙大迁台。这时,在新任省主席陈仪将被捕关押的学生全部释放时,竺校长亲往保释。4月24日竺校长倡议,在原学校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应变委员会。应变委员会包括学生代表,由25人组成,由严仁赓、苏步青任正副主任,竺校长为主席团七成员之一。接着竺校长在应变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浙大是浙江的大学,无论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浙大绝不搬到其它地方去,他的讲话,大大安定了浙大的人心。4月29日,上海教育部长杭立武再次催促竺校长去沪,加上外间谣传竺校长留杭是想当维持会副会长,竺校长再三思维,决定以自己离校表示自己可不负责任以摆脱杭立武等要浙大或疏散或迁台等纠纷,决定当天离杭赴沪。29日当天下午2时,竺校长辞别家长,离开了他执掌13年之久的浙大,离开前他给浙大应变会正副主席严仁赓、苏步青留了一封信,说:“适因前日报上载上海各大学有逮捕学生及强迫疏散之消息——顷间教育厅李厅长见告,周主席已面告并转嘱安保司令王云沛,谓渠等负责期间绝不入浙大捕人,弟心释然——一切交代手续已托振公秘书办理。临别不胜依依——又启者:执行会重要职员如警卫组主任等,必须住入校内。”这说明竺校长对他执掌13年的浙大,对浙大师生的关怀、爱护是何等的深切啊!临别依依,他还安排考虑得十分周到。4月30日中午,竺校长到上海中央研究院后,即打发陪同他来沪的人回杭并要其转告夫人陈汲,叫他们放心,他决不去台湾或者广州。当天下午3点,他访晤教育部长杭立武,杭要竺校长去台湾或者广州,当即被竺校长拒绝,5月6日在路上碰到蒋经国,蒋经国也邀他去台,被他婉言谢绝,竺校长决心留在上海,等待黎明的到来。

综上所述,竺校长光辉的一生,我的感受是竺校长当然首先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但是在我们这些参加学运的学子的心目中,他却首先是位可敬的教育家,是对学生深切关怀十分慈爱的长辈。这是浙大人的共同感受。在浙大人中,也可能有极个别人对竺校长有些误解,认为竺校长有时对学运有不同看法,有不支持或者消极情绪,这是极大的误解。竺校长对学运中某些地方确实有过不同意见,甚至是严肃的批评,但那恰恰是指出学运中某些不当之处,和批评某些不利于学运和师生安全的过激行动。在这儿我可以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五月运动时我们浙大搞了无期限罢课,这一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决的很勇敢的行动,却是错误的,它造成了学校的松散、混乱,既荒废了学业、又造成了学运队伍的涣散,因此竺校长支持我们罢课但要求应是短期的,而无限期罢课是错误的,这一意见是正确的;二是1949年春,在同学欢迎我们被捕的五个人被释放出狱时,不仅举行了游行而且还在墙上用油漆写上打倒四大家族的大字标语,对这一过激行动,特别是用油漆写上述大标语,竺校长很生气,做了严肃的批评。这是十分正确的,事后党、组织上根据周总理的教导也批评了这些过激行动。因此我认为个别人对竺校长的误解,实际上是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特别是对学运复杂性不了解的一种幼稚的片面的看法,我想他们在努力了解竺校长13年中支持学运深爱学生的无数次行动后,一定会纠正误解,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看法。

寄情求是魂 求是儿女怀念文集

寄情求是魂 求是儿女怀念文集
作者:《求是儿女怀念文集》编辑组编
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数:356页
出版日期:2015.07

竺可桢校长语录
师长篇
回忆竺可桢——从日记点滴看竺可桢……………………………()
伟大的竺可桢校长…………………………………………………………………()
竺可桢与中国农业气象学——纪念竺可桢120周年诞辰………………()
敬爱的竺可桢校长 我们永远怀念您………………………吴大信(25)
苏步青老师寄情台湾…………………………………………郑春辉(30)
刘丹同志浙大半生辛劳主要事迹一览……………………………雷道炎()
深切怀念贝时璋老师…………………………………………………钱熙(36)
忆胞兄王琎………………………………………………………………王曰玮()
胡刚复的浙大十三年……………………………………………()
忆父亲王淦昌……………………………………………………………王遵明()
束星北老师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李文铸()
我国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黄寿波()
佘坤珊与浙江大学………………………………………………………钱永红()
缅怀恩师王国松先生……………………………………………张直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王国松先生110周年诞辰………徐义亨()
怀念父亲钱宝琮…………………………………………………………钱熙(89)
回忆父亲钱宝琮…………………………………………………………钱灿()
教育、科学史界翱翔的“小鸟”——追忆著名数学教育家、自然科学史家钱宝琮……()
中国奥运会二号人物舒鸿的几件事…………………………()
学习涂长望教授为民主与科学和为中国气象事业的献身奋斗精神………施雅风()
松风遗爱——追忆我的父亲王曰玮……………………………()
忆恩师孙席珍教授……………………………………………………李丹()
难忘名师指点——怀念陈企霞老师……………………………潜问根(125)
曲海史册留公名——缅怀徐朔方教授……………………………李丹()
后辈心目中一位学界泰斗的剪影——怀念周春晖先生………徐义亨(138)
最后的诗篇——沉痛悼念父亲马骅逝世…………………………马大观()
素帏洒泪哭春风——缅怀恩师吴熊和教授………………………应守岩()
访102岁女寿星俞芳老师………………………………………………李丹()
我的大学老师……………………………………………………………徐义亨()
学长篇
怀念洪德铭同志……………………………………………………吴大信(173)
阅读张直中……………………………………………()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贡献——记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程开甲………()
周邦立——从火热的民主革命者到卓越的“学术个体户”…………()
我所认识的庞曾漱……………………………………………钱克仁()
德才双馨——悼念施雅风学长……………………………()
沉痛哀悼施老…………………………………………………()
三访施雅风伯伯………………………………………………钱永红()
呼唤科学自由民主的大家许良英教授……………………施雅风()
许良英同志精神永存…………………………………………吴湜()
永不停步的“求是”人——悼念老许夫妇…………………陈纲(214)
浙大骄子许良英…………………………………………………()
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怀念父亲熊修懿…………………熊莲(224)
他是一位坚持真理的知识分子——怀念高沛之………钱熙 王韫明(227)
坚持科学真理的一生——追思大哥高沛之………………()
忆高沛之先生几件事……………………………………………()
缅怀永时同志……………………………………………………()
陈衡(永时)传…………………………………………………()
沉痛悼念张淑改同志……………………………………………()
难忘的追忆………………………………………………………()
悼念冯纯伯院士…………………………………………………()
怀念冉新生同志…………………………………………………袁英见 史卓吾(261)
悼念沈铁汉同学……………………………………………()
悼念曾德辉同志……………………………………………()
悼念姚庆栋同志……………………………………………()
一生为国铸核盾——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回忆篇
母校回眸——1950年9月—1952年9月…………………蓝之中()
在抗战流亡中长大……………………………………………()
浙大战地服务团忆往…………………………………………()
我所知道的遵义时期浙江大学学生运动…………………()
忆湄潭——纪念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建系六十二周年………张淑改()
阳明馆………………………………………………………………()
歌声伴我七十年…………………………………………………()
浙大的四年学习生活……………………………………………()
之江校园里的寻找………………………………………………()
周年祭文——献给徐型仪……………………………………()
谷超豪先生与钱家三代人的情谊……………………………()
纪念竺可桢校长120周年诞辰——参加浙大团委举办老教师与学生座谈会的实况及感想……()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