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东教授近照

王启东教授近照

1924 年王启东三岁时的合家照(前排立者为王启东,坐者为姐姐王宝琳; 后排自左至右为叔父王日玮、父亲王琎、生母孙多薏、哥哥王秉忱)
1946 年 10 月 6 日,王启东与张苏澄在台州黄岩九峰书院礼堂 举行婚礼时在庭院中合影
1

1947-1948 年王启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这是他在校园中心四方游廊东门边的留影
1948-1951 年王启东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这是他正在做蒸汽冷凝器中液滴冷凝传热实验
2

    1977 年王启东与同事一起观看所研制的精密铸造高速钢刀具的金相组织照片

1979 年浙江大学组团出访考察美国 15 所大学及 3 个研究院所,王启东 教授任副团长兼翻译官。图为浙大代表团与陪同人员的合影
3

1982 年 11 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女教授陪同到访的 王启东副校长参观该校
王启东教授长期爱好体育运动,这是 1989 年作为浙江省老年队队员 赴广东沙面参加全国性比赛

  王启东教授自 1978 年开始从事储氢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这是 1991 年他 在氢回收净化储运一体化装置成果验收鉴定会上介绍研究成果

王启东教授曾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4-1998 年)和浙江省 人大副主任(1979-1998 年),这是 1993 年他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在人民大 会堂前的留影
1

  1998 年 9 月,王启东教授在四校合并新浙江大学成立大会上 代表全校教职工致贺发言

2

1997 年王启东夫妇参加杭州金婚十佳竞选活动, 荣获杭州市金婚十佳第一名
1998 年 9 月,王启东先生家庭大聚会时在浙大玉泉正校门前的合影

36张照片定格浙大师生在遵义岁月

36张照片定格浙大师生在遵义岁月 

2016-11-15 10:10

李连昌向记者展示他竞拍到的老照片

“戏剧班”成员在遵义郊游留影,照片上的他们洋溢着青春气息

李连昌小心翼翼用镊子,把一张张照片装进玻璃纸,然后用烧烫的小钢锯条沿边点一圈,再封起来。花了三个月时间,通过网上竞拍到这36张老照片,李连昌认为物有所值。当然,这些可不是普通照片,照片上的青年男女全都是当年浙大西迁在遵的老师和学生。通过照片背后的签名和留言,当年浙大文艺分子的青葱岁月也逐一揭开。

“PK”三个月拍下老照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戏剧班班友郊游遵义北郊观音阁(今三阁公园);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午后,戏剧班班友摄于贵州遵义杰生小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十四日,摄于贵州遵义陆军步兵学校大礼堂;还有摄于子弹库、海龙坝、桃溪寺,以及遵义周边农家拍摄的剧照……这36张老照片背后,不仅注明了拍摄地,还有端木蕻良(浙大文学院教授,被誉为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张君川(中国的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莎学泰斗)、涂纪亮(毕业于浙大外语系,后担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秘书长)等人的签名,照片持有者就是当年浙江大学学生、戏剧班成员刘壮羽(后任天津大学外语系教授)。照片虽已有些模糊和发黄,但依然能够辨认出。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从何而来?遵义文史专家李连昌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多年来一直热衷收藏的李老,只要寻到有关遵义的历史文物,他都会竭尽全力“拿下”。今年8月,他在某拍卖网发现一杭州人在拍卖浙大西迁的老照片,仔细查看每张照片的备注,都摄于遵义各地。“浙大西迁老照片太难寻,何况每张都拍摄于遵义,我肯定得出手。”发现这些“宝贝”的李老兴奋得很,与竞拍者开始“较劲”。

8月12日这组照片从2500元的底价开拍,每次递增50元,最初参拍者有十几人,经不断加价,参拍者不断退缩,直至10月底,竞拍价涨到近万元时,另外两名竞拍者才收手。“我在网上和另两名竞拍者表明了态度,不管这些照片多贵,我都会尽全力拍下,因为这些照片对遵义来说太有意义了。”成功拍得照片的李老如获珍宝,小心翼翼将其封印成册。

“戏剧班”都是文艺爱好者

老照片的背后,虽然都注有拍摄时间、地点和签名,但据记者所知,浙大西迁时仅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16个系,从遵义复原时已发展为文、理、工、农、法、医和师范7个学院27个系,还有1个研究院,4个研究所,5个学部和1所分校,另有工厂11所。从上述中,并未发现艺术系,那么“戏剧班”从何而来?

为了弄清原委,记者向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昌友求解。

据他介绍,1940年春浙大西迁至遵义,当年由学校发动同学组织起了浙大剧团,下面又分话剧和京剧两个组。“华慰曾曾是浙大剧团首任团长,在他所著的《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中,对当时学生的演出活动进行过详细描述。”陆昌友说,浙江大学具有源远流长的校园戏剧传统,早在1936年末,一批爱好戏剧的浙大同学就已经组织起来,开展戏剧演出活动。1936年12月5日,有学生“假座秘书处大礼堂”举行包括中英文以及平剧等不同戏剧的公演,甚至成立了“平剧社”,备受关注。不过,若究民国时期浙大最有影响的校园剧团,主要是“黑白文艺社”和“浙大剧团”(包括湄潭浙大剧团)。

李连昌也通过史料记载考证,照片上的人物有学生和教授,主要以外语系和文学院的师生为主,还有导演出身的步兵学校教师邱玺,照片签名中他也在其中,他们均是文艺爱好积极分子,但作为著名大学的演出团体,不是爱好就能登台演出,必须要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浙江大学戏剧班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它是文学院附设的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机构,爱好者均可参与,学校的几个演出团体的成员,均参加过戏剧班的学习培训。

黑白照片定格青葱岁月

记者得知,无论是在遵义的浙大剧团还是湄潭浙大剧团,都拥有大量的团员并开展了大量的戏剧演出活动。他们曾经演出了包括《起解》、《四郎探母》、《别姬》、《捉放曹》、《珠帘寨》、《黄鹤楼》、《拜山》、《窦尔登》、《白水滩》等大量京剧。大型话剧也很多,有《夜光杯》、《日出》、《雷雨》、《野玫瑰》、《茶花女》等名剧。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师生之中享有盛名的明星演员,如范文涛、姚文琴、李秀云、吴正西、王文钰、胡品清、叶楚贞、韩定国、周桐、周本湘、徐贤璋等数十人,其中有些人在这组照片也有签名。

因照片拍摄时间和季节不同,上面的女士们有的身着白球鞋、白T恤,有的一袭白色长裙或旗袍,发型微卷似烫过,男士们则是一身西装,或白衬衫套白裤子,留有两鬓稍短、中间长一些的发型,如今看起来仍然非常“潮”。这36张老照片记录了当年浙大师生们郊游时的欢乐,“戏剧班”的活跃以及他们在遵义最美好的时光。

据浙大1940届学生唐广荪的回忆与评价,浙大剧团的演员们都具有较高文学素养,戏剧艺术造诣渊深,化妆技巧高超,富有艺术魅力,能够技压全场,常使观众陶醉于整个剧情之中。

(遵义晚报 陈果)

浙江大学 今昔

浙江大学 今昔

2017年 第6期 总第80期

一、建校初期 (1897—1928)

1897年2月,浙江省巡抚廖寿丰为创办求是书院呈报清廷的奏折获准,求是书院成立,杭州知府林启兼任求是书院总办。

呈报清廷的奏折,红字为光绪亲笔朱批

求是书院章程

1897年5月21日,求是书院在杭州开学,首届招收“举贡生监”(后称“内院生”)30名,学制5年。

求是书院学生体操课毕之图(1900年10月)

1901年11月,求是书院改称求是大学堂,次年又改为浙江大学堂。

1903年12月,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后又改为浙江高等学校。

浙江高等学校旅沪同学会成立 (1931年4月)

浙江高等学堂留杭同学合影 (1951年4月)

1911年3月,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成立开学,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由农业教员讲习所改组的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成立,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浙江高等学堂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

1927年7月15日,在浙江高等学校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蒋梦麟。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分别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

林启(1839—1900)

字迪臣,福建侯官人。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放陕西学政。1889年为浙江道监察御史。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1897年至1900年兼任求是书院总办,并亲自负责国文教学。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0年改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林启纪念馆(林社)

当年的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外景

求是书院主楼

1986年4月,求是书院旧址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代末改建,1997年8月,求是书院旧址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求是书院界碑,如今设立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二、定名复兴(1928—1936)

1928年4月,浙江高等学校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国立”两字,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著名教育家蒋梦麟、邵裴子先后出任校长。

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签署第389号训令,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28年5月25日)

至1936年,学校已设有文理、工、农3个学院。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学系;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4个学系;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5个学系。

浙江大学初具规模。

国立浙江大学校门(1934年)

工学院大门 (1934年)

文理学院大门 (1934年)

华家池农学院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交通部长和浙江大学校长出席(1934年4月)

华家池的农学院 (1934年)

笕桥的农学院 (1934年)

笕桥农学院宿舍(1932年)

华家池农学院温室(1936年)

图书馆(1934年)

当年的“绿洋房”阳明馆 (1934年)

阳明馆(1934年)

文理学院学生宿舍(1934年)

工学院学生宿舍(1934年)

报国寺旧址,原为银元局,继为中等工业学堂校舍,后为浙大工学院校舍(1934年)

龙泉馆大门(1936年)

学生教室(1936年)

文理学院教室(1937年)

学校秘书处办公厅(1934年)

农学院蚕桑系的学生(1934年)

航空工程实验室(1934年)

学生们在铸工车间实习(1935年)

动力实验室(1935年)

1936年,著名地理与气象学家竺可桢任校长。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49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教育部发文,任命竺可桢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36年4月8日)

三、抗战时期 (1937—1946)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延烧到浙江。同年11月,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流亡办学。

初迁浙江西天目、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几经周折,历尽艰辛,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2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

这是浙江大学重要发展时期,尽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竺校长敦聘名师,倡导“求是”校风,鼓励学术研究。浙大一时人才济济,成果卓著,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筚路蓝缕,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西迁路线示意图

1937年9月西迁前夕,竺可桢校长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决定将浙江大学1937级新生迁入禅源寺就学。

竺可桢校长实地考察西天目山禅源寺期间,与体育教授舒鸿、一年级主任潘承圻在寺前合影,照片上题字为竺校长手迹(1937年秋)

师生乘坐民船从浙江建德赴江西吉安途中(1937年12月)

建德钱塘江上 (1937年12月)

建德梅城的牌坊 (1937年12月)

西迁途中,在开往桂林的船上,竺可桢校长与同学共进午餐 (1937年)

吉安白鹭洲头的校舍(1938年)

吉安青原山临时校舍,“青原山”为文天祥手迹(1938年)

泰和的“浙大码头”(1938年)

泰和上田村大原书院为浙大校本部(1938年2月)

泰和上田村大原书院 (1938年2月)

马一浮等教师在泰和浙大图书馆前 (1938年5月)

泰和浙大农学院(1938年)

泰和上田村遐观楼、趣园,当时为浙大图书馆(1938年)

泰和上田村肖家祠堂旧址,当时为浙大礼堂(1938年)

在泰和的校舍(1938年)

在泰和的教职工宿舍(1938年)

师生在宜山逃避敌机的情景 (1938年1月)

贝时璋和他的孩子在宜山白崖乡农舍的住处(1938年)

马一浮(左)西迁途中在宜山讲学(1938年10月)

宜山标营的教室(1939年春)

宜山标营浙大操场 (1939年)

浙大求是队获宜山“正常杯”篮球赛优胜奖(1938年10月1日)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教室 (1939年2月5日)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宜山标营校舍 (1939年2月5日)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校舍(1939年2月)

贵州六寨车站(1938年)

旅黔同学欢迎竺校长 (1939年6月1日)

竺可桢与丁绪贤、胡刚复合影于广西桂林中学物理实验室(1940年1月)

为保存民族文化瑰宝,免遭战火之灾,学校协助浙江省搬运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到贵阳,图为贵阳地母洞书库 (1942年5月1日)

1938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1939年8月,文理学院分立。文学院设中文、外文、教育、史地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系。

1939年7月,设立浙东龙泉分校。

1940年2月,浙江大学西迁到达贵州,文学院、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的文科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的理科设在湄潭,一年级在永兴。

遵 义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地处黔北交通要道,北通重庆,有娄山关屏障;南接贵阳,有乌江天险。遵义区内雨量丰沛,冬暖夏凉,有黔北粮仓之称,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浙江大学迁遵义,在相对安静的黔北山区,赢得了近7年的宝贵时间,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学校本部设在遵义子弹库,图书馆设在江公祠。期间,一年级和先修班曾在贵阳青岩一年时间,后于1940年全部迁往湄潭永兴。

遵义浙江大学校舍分布图

1.化工系实验室(川主庙)2.工学院实验工场(柏家堤坎旁)3.游泳池 4.女学生宿舍(杨柳街)5.男生宿舍(遵义师范校址)6.教务处、教室、男生宿舍(何家巷3号、5号)7.历史研究所(水硐街)8.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子弹库) 9.男生宿舍(唐家祠堂)10.男生宿舍(老邮局)11.实验室(新东门)12.纪念周会场(播声电影院)13.图书馆(江公祠)14.竺可桢校长住处(碓窝井9号)15.费巩教授住处(石家堡) 为教授住处(民房)

设在遵义子弹库的校本部 (1940年)

设在遵义江公祠的图书馆(1940年)

遵义东门外工学院实验室(1940年5月)

工学院实验室(1940年5月)

机工实验室(1940年5月)

隔湘江远眺洗马滩工学院实验室(1940年5月)

遵义东门外的游泳池(1940年7月)

遵义南门外(1945年4月8日)

浙江大学第十一届毕业照(1938年6月1日)

浙江大学第十三届毕业照(1940年8月1日)

浙江大学第十四届毕业照(1941年7月1日)

浙江大学第十五届毕业照(1942年7月1日)

浙江大学40级学生在广西宜山合影 (1939年11月1日)

农学院40级毕业生与教师合影(1940年7月1日)

学校为毕业学生拍摄毕业照(1941年)

英国科学史学家、皇家学会会员、笕桥大学生物学家,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博士与夫人参观浙大实验室(1944年10月)

化学系41级毕业同学在遵义合影 (1941年1月1日)

贝时璋一家在遵义 (1940年)

王国松(右)在机械实验室前 (1940年5月2日)

物理系师生欢迎王淦昌从美国考察归来 (1940年12月1日)

杨士林与同学在遵义(1941年5月2日)

文学院一次学术活动后师生合影

“黑白文艺社”欢送毕业社友合影(1940年6月)

浙大永兴分校——永兴万寿宫(1940年)

1945年6月,浙江大学离开贵州时,特刻石立碑“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竖立于办公楼前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

岛夷之患兴,区内俶扰,徒都重庆,学多内移。土陷贼中者,辄冒险阻,间道来归。国家增学校,延师儒,优其廪给,收而教之。由是西南之名都繁邑,僻区(左耳旁奥)壤。往往黉合相望,弦歌之声洋洋。然顾庶事草创,师资图籍,弗备弗精,亦其势然也。当是时,国立浙江大学迁徙者数矣。民国二十九年春始抵贵州之遵义,而别置一年级生於青岩。既而以理、农二院处湄潭,文、工二院处遵义,师范学院则分布两县间。湄潭有镇曰永兴,一年级生复徙居之。盖积时六稔,而以学院名者五,析系至二十有五;以研究院名者一,析部至五。其隶而附者,若工厂、农林之场,中学、小学之属,又不一而足。师弟子之在校者,总三千人。其讲堂、寝室、集会、办公、操练、庖福之所,取诸廨宇寺观与假诸第宅之羡者十八九。故其材不庀而具,其功不劳而集,其新筑者取苟完而已。凡为屋之数,千有余间。其书自四部七略暨声、光、电、化、算数、农艺、工程之著作,不下五万余册;其仪器以件计者三万;机器以架数者七百有奇;标本都万二干。凡所以安其身,养其知,肄习其能者如此。遭时多故,世不复以简陋见责,甚或有从而誉焉者。可桢窃独忧之。夫至变而莫测者,事也;至赜而无竟者,学也。守先哲之所以明,而益穷其所未至,以应方来之变,犹俱或踬焉!况区区但袭故迹,无所增进,而谓可与一世角智力,竞雄长,幸存而不替,何其(单人旁真)欤!校故在杭县,清季为求是书院,院废,为高等学堂,民国十六年易今名。余乃倡“求是”二字,以与多士共勉焉。

军兴以来,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贵州最久,不可以毋记也;故记之以念后之人。

校长 竺可桢

1980年代,浙大黔省校舍记碑被重新找回,1985年10月,遵义市建亭于湘滨公园,将石碑移至亭内

湄 潭

湄潭距遵义75公里,全境南北长而东西窄,海拔约800米,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且当地人民淳朴,又无日机侵扰,无警报之忧,这在抗日战争期间是绝好的教学科研之地。

湄潭文庙为分部办公室,修葺城内外破旧祠堂庙宇为各系办公室实验室,在西门外开辟农场,在北门外建宿舍、餐厅、操场和游泳场。

湄潭浙江大学校舍分布图

1.物理系(双修寺)2.浙大附小(玉皇阁)3.大礼堂 4.足球场及游泳池 5.男生宿舍(四幢)6.浙大附中 7.女生宿舍(信斋)8.篮排球场 9.浙大湄潭分部办公室、图书馆(文庙)10.农经系(财神庙)11.化学系(梵天宫)12.教师住处(天主堂)13.数学系(朝贺寺)14.生物系(唐家祠堂)15.农艺、园艺、农化、病虫害、蚕桑系(贺家祠堂)16.湄江吟社 17.七七亭 18.浙大农场 19.学生服务处 20.教室(湄江饭店) 为教授住宅(民房)

湄潭校舍 (1939年)

湄潭学生宿舍全景(1942年6月)

设在湄潭文庙大成殿的图书馆(1945年10月)

湄潭文庙(拍摄于1980年代)

湄潭文庙(拍摄于2017年4月)

湄潭数学研究所(1939年5月)

胡刚复(右)在湄潭文庙大成殿前(1939年5月)

蔡邦华、胡刚复、王谟显在湄潭文庙前的石桥上 (1940年12月)

苏步青一家在湄潭(1940年)

浙大搬迁至湄潭时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图为政府官员与浙大教师在湄潭县政府前合影(1940年5月)

农学院42级毕业同学合影(1942年3月)

湄潭女子励进会欢送毕业生合影(1946年4月1日)

湄潭农学院农场及宿舍(1940年)

音乐节上音乐会后合影(1943年元旦)

1997年7月,湄潭县设碑“浙江大学湄潭办学记“(拍摄于2017年4月)

2009年6月27日,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在湄潭浙大西迁纪念广场落成(拍摄于2017年4月)

2014年11月,浙江大学与湄潭共同设立的“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在湄潭落成,这是为纪念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5周年,复制原碑文石刻于湄潭浙大广场(拍摄于2017年4月)

2006年6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包括湄潭文庙(办公室、图书室旧址)、天主堂(谈家桢等教授住处)、义泉万寿宫(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湄江吟社旧址)、双修寺(理学院物理系旧址)、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欧阳曙宅(文艺活动旧址)、李氏住宅(学生住处)9处(拍摄于2017年4月)

龙泉分校

1939年7月,龙泉分校成立,设中文、外文、数理化、机电、化工、土木、农艺和农经8个系,当年招生,录取正取生120名,备取生30名。分校第一任主任为陈训慈,继之为郑晓沧,后为路季讷。

1939年10月1日开学,创办初期仅设一年级,学生第二年仍去遵义总校升入二年级。

分校校址在位于浙江龙泉坊下村

当年,乡绅曾水清得知浙大要在龙泉办学,就将刚刚建好不久的曾家大院让出(拍摄于1991年4月)

坊下村远山环绕、竹松苍翠、村里鸡犬之声相闻,犹如一曲田园牧歌,郑晓沧主任遂即景生情,将“坊下”改名“芳野”,英文名“Fine Yard”(拍摄于1991年4月)

曾家大院占地近3亩,共有三进72间,一楼作总务处办公室、会客室、实验室,二楼作教室、图书室、医务室等,三楼作教职员宿舍,其余厢楼为学生宿舍(拍摄于1991年4月)

龙泉分校校舍全景(1941年10月)

50年后同一地点(拍摄于1991年4月)

龙泉分校校舍——风雨龙吟楼(1941年10月)

龙泉分校生物实验室 (1942年6月)

歌咏队在龙泉分校(1942年5月)

2013年3月,浙大龙泉分校旧址(曾家大院)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复员回杭 (1945—1949)

1945年8月,抗战结束。

1945年10月,龙泉分校师生启程回杭,11月在杭复课,师范学院在罗苑,其余在大学路校本部。

1946年5月7日,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

浙大同人离遵义状况(1946年5月12日)

浙大复员专车(1946年5月)

华家池农学院大楼建筑的遗迹(1945年9月)

被炸毁的女生宿舍(1945年9月)

复员回杭后,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45年11月16日)

抗战胜利后的学校大门 (1945年9月1日)

1946年9月,西迁师生全部抵达杭州。复员后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园。

1947年7月21日,校务会议决定将修复和新建的教学楼及宿舍楼冠以地方先贤和浙大西迁地名,以资纪念。“阳明馆”、“梨洲馆”、“舜水馆”,其含义为争取自由;“存中馆”、“叔和馆”,意为提倡科学;“神农馆”、“嫘祖馆”和“后稷馆”,意为不忘以农为本;新建的教职员住宅群命名为“建德村”、“泰和村”、“芳野村”和“龙泉馆”,意在纪念西迁。

至1948年3月,学校共有7个学院,24个系,10个研究所;计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学生近2000人;学校总面积为6000余亩(包括农场、林场),其中大学路占地约400亩,华家池1100亩。

女学生们在校门口欢迎竺校长及夫人(1946年5月)

大学路校园全景,校园占地约400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

梨洲馆、舜水馆和校长办公室(1947年5月)

农学院华家池校舍——嫘祖馆、后稷馆和神农馆(1948年3月)

文理学院大门(1946年9月)

图书馆

音乐教室

原龙泉分校主任路季讷回杭后与教工合影 (1946年6月1日)

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昆虫学会汇报会(1947年12月1日)

竺可桢校长与部分教师在大学路校舍前合影,照片上所题人名系竺可桢校长手迹(1948年10月)

胡适先生(左5)来浙江大学讲学,与学校老师在校长办公室前合影(1948年10月20日)

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幕纪念,前排右中为竺可桢及夫人,左中为王季午及夫人(1947年11月1日)

数学系师生合影,前右9为苏步青,右10为钱宝琮,后左5为谷超豪(1947年)

机械系48级毕业合影 (1948年6月)

庆祝元旦合唱团举行音乐演奏会后合影,前排中立者为竺可桢校长(1948年1月)

教育系48级毕业合影,前右5为郑晓沧,右9为陈立(1948年6月)

工学院电机工程系49级毕业合影,前右7为王国松(1949年5月1日)

歌泳队在音乐教室前合影 (1949年)

大学路校区的宿舍及篮球场(1947年9月)

大学路校区的游泳池(1947年9月)

学生运动

1946年底到1947年上半年,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几十个城市、50多万学生,相继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反美抗暴斗争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同学们举行游行示威(1947年5月)

浙大同学集会抗议(1947年5月)

抗议南京血案,三千浙大同学举行示威游行(1947年5月)

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罢课执行委员会主席于子三等4人,于1947年10月26日凌晨被国民党军警特务秘密逮捕。10月29日下午6时20分,于子三被杀害在保安司令部监狱。

于子三烈士(1947年10月)

浙大学生为于子三出殡,遭到军警破坏(1948年1月)

位于华家池校区的于子三烈士塑像(拍摄于2014年4月)

位于杭州万松岭凤凰山的于子三烈士墓(2017年4月 摄影 李五一)

五、解放后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1949年8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委任马寅初为校长。

1951年10月,根据教育部通知,国立浙江大学去国立,改名为浙江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大由7个学院、24个系、10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调整为电机、机械、化工、土木四个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被肢解,部分并入省外院校,留在杭州的拆分成四所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院系模调整中,之江大学的工学院土木、机械系并入浙江大学。

1953年7月,位于老和山下的浙江大学新校址开始动工。

1957年2月,浙江大学全部迁出大学路校区,搬迁至老和山下的新校址。

老和山下的浙大新校区(60年代初)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原浙江大学校址成为玉泉校区,原杭州大学校址成为西溪校区,原浙江农业大学校址成为华家池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校址成为湖滨校区。

新浙江大学成立大会会场(1998年9月15日)

浙江大学四个校区的风雨历程、发展结局,见如下专辑:

此专辑,历史照片为浙江大学档案馆藏,文字资料来源于浙江大学出版1996年10月版《浙江大学简史》,作者为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

后 记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启真笃学,求是育英。公元二0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值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特编制此专辑以示纪念。

相关链接

摄影反思录 目录

“摄影反思录”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摄影的激情和快乐,分享光影的魅力和奥妙,回味历史的记录和积淀。你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点手机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发给你的朋友共享。

洪 保 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浙江大学摄影学会会员

摄影图库:http://www.zjhz.com/

浙大图库:http://piclib.zju.edu.cn/

新浪博客:摄影反思录 http://blog.sina.com.cn/hongbp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原标题:一条5.5米长的微信,带你一口气看完她120年的历史)
本文来源:都市快报 2017-05-21  责任编辑:陈美琪
记者 胡信昌 林碧波 韦嘉蓉 插图 连诚 高薇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5月21日,浙江大学迎来120周年校庆。百廿校庆,全球同庆,浙大120周年校庆,不仅是全球60万浙大校友的节日,也是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盛会。

120年,是波澜壮阔、群星闪耀的120年。今天这条微信,带大家回顾浙大百廿历史,也让我们期待浙江大学的明天更辉煌!

1896

甲午战败,维新思变。杭州知府林启提出筹建求是书院,经浙江省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林启(1839—1900)

1897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5月21日,求是书院正式开学。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校址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寺。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何燏时(1878-1961),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于1897年入学求是书院,1898年赴日留学,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在正规大学毕业第一人。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求是书院校舍(摄于20世纪20年代)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求是书院课程表。

1898

1898年,求是书院第一批4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被后世誉为“开了中国官费留日风气之先”。1898年至1902年求是书院资送何燏时、许寿裳、蒋百里、钱钧夫等32人赴日留学。至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总数达154人,居全国各省第二位。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蒋百里(1882—1938),著名军事学家。1899年入求是书院,后留学日本。是把近代西方军事理论系统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求是书院学生蒋百里等人组织了励志社,发表文章抨击时政,遭致清廷追捕。书院以派往日本留学的方式保护了这批学生。

1901

更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

1902

更名为浙江大学堂。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蒋梦麟(1886-1964),教育家。浙江大学堂1902级学生。

1904

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

1906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邵飘萍(1886-1926),新闻界先驱。浙江高等学堂1906级学生。

1910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创立。

1911

辛亥革命爆发。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1911年执教浙江高等学堂。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

1912

浙江中等农业学堂创立、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吴觉农,当代茶圣(1897-1989)。1916年毕业于浙江中等农业学堂。吴觉农被誉为“当代茶圣”,其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他所著《茶树原产地考》和《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两篇长文,是最早关于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研究成果论述。吴觉农还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学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

1913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1919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都锦生(1897-1943),实业家。1919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织机专业并留校任教,后办起都锦生丝织厂。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

北伐军攻入杭州。

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28

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1934

浙江大学农学院从笕桥迁入华家池。

1936

1936年4月,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竺校长两问: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校长的经典两问,出自1936年9月18日与新生谈话会上的讲话。今天所有浙江大学学生在入学伊始,都会被问及这两个问题。

1937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浙大西迁办学。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8月“淞沪战役”失利,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南方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青岩、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

1938

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时,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先生写校歌歌词。

1939

浙大西迁办学,在湄潭,把龙井茶栽种和制作方法带到西部,培育和制作了湄潭龙井茶。同时还完成了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的转移和保护。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四库全书》原共有7部,3部毁于清末。浙江大学西迁办学过程中,竺可桢派出专人,将原存于杭州文澜阁的一部《四库全书》140箱,于1939年成功转移至现贵阳黔灵山公园北的地母洞存放。之后先是每年一次晾晒,后又改为春秋两次,连续6年,直至战后运回杭州。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费巩灯。在贵州、遵义湄潭办学期间条件艰苦,学生用的是桐油灯,灯光昏暗且油烟大。1939年,竺可桢校长委托物理系教授束星北改进设计,效果很好。时任学校训导长、政治学教授费巩用自己的津贴请人制作了800多盏送给学生。学生们称这种油灯为“费巩灯”。如今,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新生代表从教授手中接过“费巩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固定环节。

1944

李约瑟称浙江大学为“东方剑桥”。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1942-1946年,李约瑟博士(左三)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行程5万多公里,访问了300余个处于战争环境下的中国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

1944年4月和10月,李约瑟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湄潭,访问西迁中的浙江大学。之后,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国际科学界,并将浙江大学比喻为“东方剑桥”。

1943年至1945年,他发表了《中国西南的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并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果送往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等高水平杂志发表。他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李政道报考浙江大学时提供的高中毕业证明书。李政道(1926- ),物理学家。1944-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45

抗日战争胜利。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王季午教授(1908-2005)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传染病学专家。抗战胜利后,王季午接受竺可桢校长的邀请,负责筹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1946

1946年5月,浙江大学全校返回到杭州。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国立浙江大学复员专车(1946年5月摄于贵州遵义)。1945年8月抗战胜利。龙泉分校的师生先期返杭。1946年5月,浙江大学校本部师生开始取道贵阳、长沙、汉口、上海,9 月齐集杭州。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新开始新的办学征程。

1949

新中国成立。

马寅初任新中国成立后浙大首任校长。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1952

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组建浙江医学院。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浙江师范学校、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单独建校,成立浙江农学院。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江农业大学。

1953

浙江大学在西湖西北侧的老和山下兴建新校园。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江大学。

1954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长”萝卜,是吴耕民于1949年从杭州市郊区古荡农家选取的萝卜,经系统选育,成为大而长的丰产品种,从1954年起推广到全国及邻国。

1958

杭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学院合并,定名“杭州大学”。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杭州大学。

1959

1959 年,在卫生部统一组织下,由王季武教授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传染病学》出版。这部教材不仅吸收了当时国内外传染病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医学院首任院长王季午教授(左二)。

196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20世纪60年初,中国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钱三强、赵九章、王淦昌、程开甲、唐孝威、林俊德、贺贤土等就是其中的杰出科学家代表,都曾在浙江大学学习或工作。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1978年2月-1982年6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兼)。

1966

文革开始。

“文革”期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也陷入危急。1966年8月24日清晨,浙大学生在听闻灵隐寺可能不保的信息后,分两批来到灵隐寺,与红卫兵辩论。校园中的师生从校园广播中得知“灵隐寺告急”的消息后,迅速响应,千余人急速通过山路赶往灵隐寺,在与冲击者的激烈对峙中坚守了三天两夜。直到27日凌晨,杭州市市长现场传达了周恩来总理保护灵隐寺的指示,红卫兵全部撤离。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1966年,保卫灵隐寺。

1967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第一台高速摄影机拍下氢弹爆炸清晰图。

1976

文革结束。

1977

恢复高考。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浙江大学64个项目获奖。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第一台高速摄影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66年3月初,在正式接到国防科委下达的研制任务后,原浙江大学光仪系师生在短短9个月时间内研制成功了第一台转镜式等待型分幅全自动超高速摄影机,拍摄频率为250万幅/秒,最大工作时间为1/5000秒,成功记录下了我国第一次氢弹爆炸的瞬间。

1979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姜亮夫先生是我国敦煌学的开拓者之一。20 世纪30年代,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常去法国国家图书馆拍摄抄录敦煌卷子,获取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改革开放后,已八旬高龄的姜亮夫先生在杭州大学开办敦煌学师资讲习班。1979 年,讲课录音整理成的《敦煌学概论》。这是我国第一本通俗性的敦煌学讲义。

1982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档案馆有一张长1米多、高0.3米的毕业照,是1982年浙大全校毕业生的毕业照,有2000多人。

1988

路甬祥为浙大确立了“创新”校训,“求是创新”被固定为浙大的校训。

1995

1995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7所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97

香港回归。

1998

四校合并。

1998年1月10日,浙大飘渺水去间BBS成立,简称88。2002年,CC98论坛创立。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

1999

澳门回归。

浙大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全国第二。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1999年3月,武侠小说家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

2000

2000年5月,浙江大学成立了以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的“竺可桢学院”。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铁打的小乐惠,流水的浙大人。玉泉校区这个小餐厅,是很多浙大人的“老地方”。“水饺妹妹”杨水娇,2000年前后开始在小乐惠当收银员,那是一代浙大男生心中的女神。

2001

紫金港校区东区开工兴建。

2002

6月初,浙大向社会非公开征集新校区名称;7月,经浙江大学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定名为“紫金港校区”。2002年10月,浙江大学紫金港搬迁工作启动。2002级新生和2001级大二学生是浙大紫金港校区的第一批住户。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霍金来杭参加在浙大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接受浙大名誉教授聘书,并在邵逸夫体育馆做公众演讲。当时,霍金刮了一场科学飓风。

2003

浙大首次实行自主招生。

2004

浙大研究生招收人数首超本科生。

学科评估排名居全国之首。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每个大学边上都有一条“堕落街”,藏着无数的美食。紫金港校区的学生偏爱“胖子烧烤”家的大鸡腿,还有人戏言:“一根大鸡腿,胜读十年书。”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位于之江校区钟楼附近的情人谷碧潭之上,是浙大的“恋爱圣地”之一。据说,著名的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家朱生豪,当年就曾在这里和太太宋清如谈情说爱。

2005

2005年10月,湖滨校区地块24.6亿元拍出。

2006

2006年11月2日,浙大医学院完全从湖滨校区搬离。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教授张明方培育了一种坚韧的西瓜——小芳,很硬,上面可以站2个体重60公斤的人。

2007

2007年1月6日清晨,西湖边第一高楼——67米高的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爆破。数千人现场围观,许多浙大师生赶来拍照留念。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杭州的新地标——嘉里中心。

2008

世界上第一只全过程人工孵化的朱鹮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实验室破壳而出。

浙大教授郑津洋带领的课题组研制出世界上最大的5立方米固定式高压储氢罐,为氢燃料示范汽车“充气”,服务北京奥运会。

2009

求是大讲堂2009年5月设立,已先后邀请潘云鹤、陈锡文、厉无畏、路甬祥、杜维明、杨利伟、丁仲礼、钟掘、金灿荣、吴建民、李培根、许智宏、钟南山等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

2010

浙大负责编纂的《宋画全集》第一卷完成,填补了中国宋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皮卫星发回的地球远摄照片。皮卫星是指重量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2010年9月,浙江大学搭载长征号火箭发射的“皮星一号A”,是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公斤级卫星。2016年浙大又有两颗微小卫星上天,顺利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2011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熊蓉教授团队研发一对会打乒乓球的仿人机器人“悟”和“空”,身高1.6 米,体重55千克,全身拥有30个可自由活动的关节。一般人打球打不过它们。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高超教授课题组用石墨烯材料制造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碳海绵。碳海绵照片入选了2011 Nature年度最佳图片。

2012

破解盾构机核心技术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盾构就像在黑暗中开路的火车,能24小时不间断“埋头”掘 进,一次性同时完成挖隧道、砌隧道的过程,是加快地铁、高铁、 高速公路等隧道工程建设的好帮手。浙大杨华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解决了盾构机核心技术难题,结束了我国盾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不只是杭州,很多国内外其他城市的交通建设都因此受益。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集体婚礼是每年浙大校庆的保留节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有1200多对浙大校友选择重回校园,以集体婚礼来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

2013

浙大毕业的“核司令”程开甲,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自动控制技术,尤其是在发电、冶炼、化工这样的大型生产过程。孙优贤院士领衔的项目团队研制出了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让我国摆脱了对国外控制装备与系统的依赖。

浙大李兰娟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首创了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使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成功研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陈红胜教授团队通过改变材料对电磁波的折射率,研制出能够在可见光波段将生物隐形的装置。如果把这个“隐身器”放进装满水的透明玻璃鱼缸,再放入铅笔或者金鱼,就会出现“隐身”的效果。

2014

浙江大学成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浙大首次加入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网红”教授苏德矿荣获浙大“永平奖”,奖金百万。学生说,选上他的课要“拼人品”。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浴室,杭州高校中最老的一家浴室,大约建于上世纪60年代。2014年,玉泉校区完成学生公寓生活热水改造后,学校决定关停玉泉公共浴室。

2015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启用。浙大舟山校区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所在地,校区总面积600亩,2015 年9 月投入使用。舟山校区为浙江大学与舟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未来将成为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海洋人才高地。

2016

2016年,浙江大学留学生总规模达到6237人,学生来自141个国家。

据2016年初发布的《浙江大学创业创投白皮书》,在上市公司(曾)担任主要管理岗位的浙大校友共112人。任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77人,平均年龄49.6岁,共管理公司71家,管理市值8540.18亿元(截至2015年9月30日收盘)。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海宁校区在2016年8月16日正式启用,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2016年12月,“沉睡”九年之久的之江钟楼重新开放。

2017

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

在2017年5月更新的ESI数据中,浙大8个学科进入ESI前100位,跃居内地高校第一;5个学科进入ESI前50位,居内地高校第一;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内地高校第一;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内地高校第二。

图说

带你一口气看完浙江大学120年的历史

浙大紫金港主校门基本建成,“余杭塘路866号”呼之欲出。

小编算了一下,从这条微信的标题开始到现在这个位置,手上的iPhone 6 plus手机整整划了50屏,按每屏11厘米的高度计算,这是一条长达5.5米的微信!感谢你耐心地看到这里,我们一起祝浙江大学120岁生日快乐

让历史告诉未来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5-08-31 胡岚 档案馆

抗日战争,是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攸关自身的存亡绝续所投入的一场惊天泣鬼的苦战。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自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中,一直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关头,拥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浙大学生个个都是热血青年,他们跃身投入到蓬勃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有上前线和日寇展开面对面战斗的,有组织战地服务团,服务于前线将士们的,有参加各种抗日宣传队,呼醒民众的,有奔赴延安的,有在战场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浙大这所抗日爱国基地中培养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人才。

浙江大学的那段抗日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途。

浙江大学档案馆
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
2015年8月31日

1937年7月7日,驻守宛平卢沟桥的中国守军与日军发生大规模枪战,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浙大师生冒雨参加杭州抗日救国市民大会

浙江大学学生会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女主角扮演者为程为昭同学。

浙江学生集训总队,大学生入队典礼

浙大学生军训,实弹演习现场

浙大学生军训动员大会

1937年12月,在中共浙江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组织和参加战时青年服务队等抗日群众团体,团结广大爱国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浙江的抗日救亡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1937年底到浙西南地区参加抗日救亡的浙江大学部分女同学

(左二起:张锡音、费恺、张小如、贵畹兰、顾钟英、 査如棠、程为昭、吴知茵、陈怀白)

浙大14同学参加抗日宣传队前合影

1937年12月初,在毕拱华的租屋前合影,共14人,后有张小如和窦祖麟加入,分坐小船两只,离建德浙大到金华上陆,后到丽水,参加抗日宣传队(姚凤仙过三个月后也去)。后来又分散到云和、瑞(遂)昌、松杨(阳)、庆元等县。

自左至右,前排坐者:费渠华(恺)、陈怀白、查汝棠、吴知因(毕拱华之妻),贵婉兰、施尔宜(平)。

后排站者:侯焕昭、刘礼敬、周佐年、周国俊、张启权(毕来)、毕季方(毕拱华之弟)、毕拱华(平非)、汪湘。(吴知因、毕季方——非浙大学生)(费、查是借读生)

黄继武(及其弟再武)也在浙东,编《浙江潮》杂志,陈怀白之夫杭苇(无锡教育学院毕业)也在浙东参加工作,现任上海教育局局长。

侯焕昭、周佐年、贵婉兰、汪湘等在1938年1月13日入党,施平、陈怀白、毕拱华、张启权等也在同年年初入党。

1941年出版的《浙江妇女》杂志

浙西南地区

参加东站场游击队12位同学:刘奎斗(电机系)、吉上宾(土木系)、汤兰九(电机系)、王家珍(电机系)、程羽翔(电机系)、洪  鲲(电机系)、丁而昌(土木系)、程民德(数学系)、黄宗麟(化工系)、虞承藻(电机系)、陈家振(土木系)、李建奎(化工系)

1937年12月23日,为阻滞日军侵犯浙东,将竣工通车仅两个月的杭州钱江大桥炸毁。

参加新四军  奔赴抗日前线

与日寇厮杀  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虎罴

宣城市津县

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不久,段若青、虎罴、乔新民,曹煜亮得到费巩老师的掩护,悄悄地离开了浙大,到新四军抗大总校五分校(当时抗大在盐城),参加了革命。

       1941年12月9日,在苏东台县三仓河与鬼子作战牺牲的。当时他和曹煜亮在一个学生连队当副班长,带了六个同志和鬼子拼死的,殊为壮烈!

浙赣战役时日军入侵的路线和日期

      1942年夏,日寇窜扰浙东,金华、缙云、丽水等地相继失陷,云和、龙泉危在旦夕。第三战区副司令黄绍竑召集各机关会议,劝中央机关迁出本省,省县机关迁到乡下,对学校则希望迁到松溪。为了不让分校沦入敌手,浙大龙泉分校决定暂迁闽北山区,福建松溪的大布。

  浙赣战役时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和容字第一六四四部队在浙赣沿线的金华、龙游、衢州、义乌、浦江一带进行细菌战,致使这些地区陆续发生大范围疫病,造成大批无辜百姓死亡。

浙东前线戴防毒面具的中国士兵

戴有防毒面具的日军在衢州研究细菌

 1940年10月4日,日军在衢州县空投带有鼠疫杆菌的粮食,致使多人得病或暴死。

●10月27日,日军在宁波城区东后街与开明街一带空投带有鼠疫杆菌的粮食,导致这一带鼠疫蔓延。

●10月30日至12月2日有上百名无辜百姓罹疫死亡。

●11月28日,日军在金华空投带有鼠疫杆菌的装泥土麻袋,此后又多次空投,造成不少当地百姓死亡。

●1941年秋,衢州、义乌、东阳等地均先后发现腺鼠疫和肺鼠疫。

●1942年5月26日,为配合日军渡过建德南边的新安江,三架日机及地面日军大炮分别向中国军队阵地空投或发射毒气,致使中国守军三分之一牺牲。

●1942年9月,遭日机空投鼠疫杆菌物后,义乌县崇山村流行鼠疫两个月,全村发病391人,死亡386人有19户人家被毁;

●11月18日,日军快速部队又闯进义乌崇山村,见人就抓,见房就烧,并惨绝人寰地解剖活人作细菌实验。

 ●据民国档案记载:省卫生厅流行病史统计1940—1945年龙泉县因鼠疫死亡826人,鼠疫病者1000多人。

国立浙江大学战地服务团团旗

      战地服务团的活动,在宜山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活动是1940年1月浙大战地服务团到广西宾阳前线的慰问活动(战地服务,直接参加抗战),包括前期的“大塘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吸收不同政治倾向的爱国学生参加(共77人,其中女生17人)。“拓荒社”的张哲民、周邦立、庄自强组成了该团秘密的核心小组,推选潘家苏任团长,庄自强任副团长。

      浙大战地服务团于1940年1月8日出发,竺可桢亲授予团旗,11日首批从宜山到达前线。2月2日宾阳失守,活动在昆仑关最前沿的服务小组,在枪林弹雨中连夜撤下火线,并通知后方同学退出战线,不少从宾阳绕道上林至大塘汇合,有的跑了三天才脱离险境。当时浙大已经迁往遵义,战地服务团全体团员于2月14日经宜山,在开学前赶到遵义。

同学们在大塘野战医院,为伤员代写家信,分送纪念品,演唱抗日歌曲,护理伤员。

抗战期间,浙大学生服务伤员。

组织民众集会,宣传抗日救国

大塘镇南一公里的桥孔村,1939年2月设兵站,11月中旬后改一五八野战医院,成为昆仑关战役的前线

 浙大战地服务团团歌

                                                           作词:王尊生 法文教授

                                                           谱曲:沈思岩 音乐教授

       战地服务团随军去,随军去,把大家的敬礼带给前线兵士,把我们的热血献给前线兵士,把祖国的灵魂递给前线兵士。

      战地服务团随军去,随军去,向前线的弟兄数杀敌的功勋,向前线的弟兄鼓必胜的精神,向前线的弟兄传中国的国魂。

土木系民廿九级(1940年)临别纪念


1940年8月浙江大学土木系廿九级毕业班学生合影。
左起:
第一排 吴廷珔 孙怀礼 谢汶 吴廷瑮 胡传扬 阳章 张哲民
第二排 金亮方 周邦立 周竞之 凌照鼎 周家骥 董维宁 徐伊伯 周存国
第三排 周宗汉 胡泰成 龚先芬 顾仁康 朱昭锷 陈家谟 陈家振

背题:敬献藕舫校长留念(下为签名)

民国20年(1931年)浙江大学蚕桑系学生

民国20年(1931年)浙江大学蚕桑系全体学生

民国20年(1931年)浙江大学蚕桑系第一届毕业生(14名)
前排(自左至右):李化鲸 钱伟(钱幼琢) 求良儒 戴礼澄 胡仲本 王学祥
后排(自左至右):陈慕林 徐肇坤 黄芳淮 周惠选 张祝三 郑家瑞 徐缙璈 朱茞君

Photographs taken by Joseph Needham on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west from 1 Aug. to 31 Oct., 1944

Photographs taken by Joseph Needham on the journey to the southwest from 1 Aug. to 31 Oct., 1944, when Joseph Needham travelled

Tan Chia-Chen at the Chekiang University Biology Department, Meitan(Meitan), Kweichow(Guizhou)
談家楨教授在浙江大學生物係, 湄潭, 貴州

Geneticist Tan Chia-Chen (2nd right) and other researchers at the Chekiang University Biology Department, Meitan(Meitan), Kweichow(Guizhou)
談家楨教授(右二)和其他研究人員在浙江大學生物係, 湄潭, 貴州

Researchers using microscopes amongst the experimental plots of Chek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Meitan(Meitan), Kweichow(Guizhou)
研究人員在浙江大學農業研究所實驗田使用顯微鏡, 湄潭, 貴州

Chu Ko-Chen, President of Chekiang University, at a meeting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Kweichow(Guizhou)
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中國科學社會議中, 湄潭, 貴州

Chu Ko-Chen, President of Chekiang University, at a meeting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Meitan(Meitan), Kweichow(Guizhou)
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中國科學社會議中, 湄潭, 貴州

Chu Ko-Chen, President of Chekiang University, addressing a meeting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The picture includes Wang Jin, and Bei Shizhang and Wang Baoren across the table from him, Meitan(Meitan), Kweichow(Guizhou) 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中國科學社會議上发言, 照片中桌子周围有王璡、貝時璋、王葆仁, 湄潭, 貴州

Lo Teng-Yi, a nutritional scientist at the Chek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showing specimens of a kind of large wild rose-hip exceptionally rich in vitamin C, Meitan(Meitan), Kweichow(Guizhou)
浙江大學農業研究所營養科學家羅登義展示一種大型野生玫瑰的樣本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湄潭,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