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争强好胜”
——记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吕勇哉
张燕冬 徐有智
人民日报 第3版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胜,要胜到国际上去,也许别人会说这是骄傲,但我不怕。”
说这话的是浙江大学化工系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吕勇哉。我们前往拜访时,他刚从维也纳参加自控联第七届计算机控制学术会议返回杭州不久。
“这次真痛快。”没等我们坐稳,他就开门见山地说:“在维也纳的国际会议上,我宣读了两篇论文,这是我回国之后的新成果。大会还聘请我为会议的执行主席,我们中国人终于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占有了重要的一席。要胜到国际上去,难啊!使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争得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吕勇哉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一到研究室,第二天就承接了一个“钢厂均热炉操作的模型化、自动控制开发和生产调度”的大型研究课题。这是美国能源部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计算机、系统论、控制论和数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一个前沿阵地。当时他有点担心,在国内,因限于条件,只上计算机操作过十几个小时,钢厂则连门也没进过。他咬咬牙,把课题接了,整整一个星期关起门来,把计算机搞熟了,又到钢铁公司看了一圈。就这样,他凭借自己对现代控制理论和传热学相当熟悉的优势,开始向这个课题发起冲击。五个月后,他建立了一个离散的数学模型。他的论文在研究室内部公布后,吸引了美国几家大钢铁公司的注意,对吕勇哉建立的模型进行二次工业试验,取得了节能20%、提高生产能力25%的显著效益。临回国前,导师对他说,你那个成果可以写成一本专著。他一算时间,只剩下五个月了,能行吗?五个月一晃而过,七篇学术论文和一部由美国仪表工程师学会出版的五百页英文专著在他手中诞生了。外国专家对这种工作效率感到吃惊,评价他的成果是:最系统、最完整地解决了钢锭处理过程的模型化及控制问题,对钢厂钢锭轧前处理的操作过程是巨大变革,称赞他是“用单一数学模型控制钢厂均热炉操作的世界第一人”。
1982年底,他返回祖国。有人担心地说,吕勇哉在美国名气很大,在国内就很难搞出名堂了。
“我当时听到这话,好胜劲又上来了。人没有理想、没有志气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这么好的条件,难道不能在国内作出新的成绩?”
他一头扎到基层从事成果推广工作,每年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外,暑假、寒假对他仿佛已不再存在。他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年迈体弱,他没有时间去分担家中的困难,好几次出差路过家门而不入。两年多来,他五上鞍钢,四下上钢,跑遍我国八大钢铁基地。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的成果正在鞍钢、长城钢铁厂、重庆钢铁厂、上钢五厂等地推广应用,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上钢五厂采用吕勇哉模型对不同钢种均热处理后,不锈钢加热总时间缩短了三小时,碳钢的总模冷却时间缩短了三十分钟,取得了降低能耗的显著效益。
回国后,他继续在工业大系统、人工智能、模型识别等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上和应用上的新探索,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先后在国际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在国内发表了五篇论文。去年6月,他在浙大发起召开了“国际工业过程模型化和控制”学术会议,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著名教授、学者兴致勃勃赶来参加,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国际著名的计算机控制专家、美国普渡大学威廉斯博士在参加国际会议后说:“吕教授回国两年的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他在美国的研究工作,令我们感到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