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一
一、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
竺老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方面很多,他去世后,陆续印行部分文集和日记,多次举行学术讨论会,成立竺可桢研究会,编印通讯89期,更加令人景仰。有关他对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贡献,在地学领域首先是培养地理,人才。他自美学成回国,即至武昌商师.南京高师教授地学课,创办东南大学地学系,指导中央大学分建地理系,他任浙江大学校长,创办史地系,成立史地研究部。地理系名称虽有不同,都是为实现他的教育思想而培育能做实际地理工作的人才,他教课自编教材,同时发表科研论文,撰写科普文章,在校内外作学术演讲,以提高地理科学水平,普及地理知识。
对地理学科的性质,竺老认为,地理学实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他创办地学系或史地系,都兼通文现,名称为地理系,坚持应属理学院.他认为,传授地理知识,加强理论探索,都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同时应注重观测和实验,避行野外工作和社会调查二参考中外文献,发表有学术见解的论文。他在武昌高师讲授新地学,对中国传统地理教材有重大改革。我的中学地理教师程发韧先生,武商毕业,地理课教学生动,使我受到启立,立志学地理。1929年,我考进南京中央大学地学系,始知有
’37•,考文献
(1)陈训葱等: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第一级会纪念刊(1923).
(2)南大校史资料编辑部z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1982)•
(3)竺可桢z我国地学家之责任〈史地学报1卷1期)(1921)•
(4)竺可桢z地学通论,南京高等师范印行本,1921年左右,中央大学重印本,1928年左右.
(5)竺可桢z气象学〈商务印书馆)(1928).
(6)胡焕庸、黄国璋、张其购g关于地理、气象门独立成系的建议〈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羁)(1929].
(7)郑鹤声z汤山、燕子矶、紫金山之地学考察〈《史地学报》1卷3期〉-(8)竺可桢z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载MonthlyWeatherReview52卷(1924),译文刊于!979年《竺可桢文集人台风的原地租转向载MonthyWeather_Review53卷(1925),译文钊子1979年《竺可桢文集》.
(9)杨鉴初z竺可桢教授在气象学术和我国气象事业上的贡献,见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生可祯主任纪念专刊》(1979).
(10)竺可桢z说腮风,《剖学》7卷9期,(1922)重刊于198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
(11)竺可桢=东亚天气型,载TransactionoftheScienceSocietyofChina卷四(1926).APreliminaryStudyofTheWeatherTypesofEasternChina.利于Bulletinof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Vs(1927),译文刊于《竺可桢文集>,(12)竺可桢z南京之气候,《开斗学》7卷3期(1922).(13)竺可桢=论新月令,《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31).
(14)竺可桢z南宋时代我罔气候的揣测,《现学》10卷2期(1925),重刊于《竺可桢文集》.
(15)竺可桢g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22卷3期(1925),重刊于《竺可桢文集》.
(16)竺可桢z中国历史上之旱灾,《史地学报》3卷6期(1925).•90•
(17)竺可桢z日中黑子与世界之气候,《科学》10卷6期(1925).
(18)竺可桢,本校急应在北极阁建立现象台意见书,《史地学报》1卷1期(1921).
(19)竺可桢,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东方杂志》18卷15期(1921),重刊于《竺可拙文集》.
(20)竺可桢,气象与农业的关系,《础学》7卷7期(1922).
(21)竺可桢,风暴成因之新学说,《科学》11卷4期(1926).
(22)竺可桢,地理学子人生之影响,《史地学报》2卷1期(1922).
(23)马东着,竺可桢译s欧西地理学发达史,《科学》11卷l期(1926).
(24)竺可桢:何湾地理学,《虫学与地学》1期(1926).
(25)竺可桢:论江湖两省人口之密度,《东方杂志》23卷l期(1926).
(26)竺可桢E欧洲战后之新形势,《史地学报》1卷1期(1921)。
{27)竺可桢z欧战后世界各国新形势,《史地学报》i卷3期(1922).(28)竺可桢z地理教学法之商榷,《科学》7卷11期(1922).
(29)竺可桢t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科学》11卷第6期(1926).
(30)竺可桢z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科学》6卷4期(1921).
(31)竺可桢z改良阴历之商榷,《科学》7卷6期(1922).
(32)竺可桢$彗星,《史地学报》1卷1期(1921).•91•4‘、
竺老培植的地理系根深叶茂
严德一
一、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
竺老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很多,令人景仰,他对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贡献,首先是培养救国建国的地理人才。他自美学成回国,即至武昌高师、南京高师教新地学课,后在东南大学创办地学系,又指导中央大学分建地理系。他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又创办史地系,成立史地研究部。地理系各称虽有不同,但都是为实现他的教育思想而培育能做实际地理工作的人才。他教课自编教材,同时发表科研论文、撰写科普文章,在校内外作学术演讲,以提高地理科学水平,普及地理知识。他最关心全社会的科学文化事业。
对地理学科的性质,竺老一向认为,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他创办地学系或史地系,都兼通文理,名为地理系,却坚持应属理学院。他认为地理系不仅是要传授地理知识,加强理论探索,还必须以自然科学方法,注重观测和实验,进行野外工作和社会调查,而且要参考中外文献,发表有学术见解的论文。他留学美国由农学转攻地理学和气象学,回国先在武昌高师讲授新地学,即对中国传统地理教材作重大改革。我的中学地理教师程发韧先生,是武高毕业的。他的地理课教学很生动,给我很大启发,从而立志学习地理。1929年考进南京中央大学地学系,始知有竺可桢先生。1943年我应竺校长之聘至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故知竺先生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的由来。
二、南京六朝松旁栽植地理树
竺老于1920年由武高转至南京高师文史地部任教授。当时著备的柳诒徵(翼谋〉大师教文化史,为文史地部学生必修课。竺老讲授的地学通论,与北京高师张相文讲授地文学齐名,都是介绍自然地理学新内容。1921年南京高师扩建为东南大学,竺老任地学系主任,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理工科学生也争作为自然科学选修课。至今浙江著名数学教师崔东伯怀念竺可桢为恩师,也是这个缘故。竺老为了学生能进行气象实习,在东大校园梅庵内六朝松旁建立测候站,还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矿标本在科学馆建立地质室。国内大学时为创举。
竺老早年大学地理教育的宗旨,一要陶冶学生能以科学眼光观察事物,二要学生能以世界眼光认清时势。当时即组织学生翻译巴黎帮会美国总统顾问鲍曼所著的The New world《战后新世界》一书,使国人得知第一次欧洲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战略资源分割殖民地自霸权战争。翻译执笔者是南高东大文奥地部首届毕业班芋生。竺卷一度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即出版史地合璧的世界名著,推动学生苦学外文。他又推荐学生张其昀编著高中地理教科句,分23个自然区讲述中国地理,刷新传统的方志编法。虽然庞杂,但有阐述人地关系的好处。
20年代初进南高至东南大学的首两届毕业生,在竺老精心严格的培植下,人才辈出。当即指导出国去西欧深造的,如吕炯去德国学习海洋气象,胡焕庸去法国学习地理气候,凌纯声去法国学习民族学,吴定良学习人类学。留系任助教的有沈思玙、王勤堉,介绍韦润珊至武汉大学,王文元去四川大学,周光倬回云南大学,曾去勘查中缅未定界。因浙江的唐兆祥任教杭州师范,余守清任教临海中学.理科兼通地理气象的有黄厦千、郑子政、张宝堃、沈孝凰,文科兼通地理历史的有陈训慈、诸葛麒、向达、王庸、郑鹤声,都各成专家或为知名学者。在大中学校教地理者,也是各师出高徒,代代相传已历十几代。竺老亲自教诲过的学生现亦是七八旬高龄,仍多健在,都巳从事地理工作六十年。竺老早在南京六朝松旁栽植的地理大树,校名虽屡易,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递经六变,六十届寒暑假都有毕业生。丰硕成果,真是桃李遍天下。至今六朝松仍虬首苍翠,地理大树根深叶茂。
三、中央大学地理系苗壮成长
竺老自1921年在东南大学创办地学系,迄1927年应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长,仍兼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并聘留美的黄国璋教授人生地理学。我在1929年进中大时,地学系分地理气象、地质矿物两门。1930年中大地理独立成系,东大毕业留法学人文地理和气候学的胡焕庸为系主任,东大毕业后编著成名的张其附教授建设地理和国际地理,颇多文法学院学生选修。又聘留俄的顾谷宜教授经济地理,东大时留系的王勤塔、沈思玙已升讲师,教自然地理、气象学。理学院长不满地理系的独立,认为学科性质属于文学院。竺老鉴于地理系基础课程为地质学、气象学、地学通论、数理化生,全讲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性。人生地理、经济地理讲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及物质资源的关系,是东西方近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潮流。竺老组织地理系师生,翻译当代欧美日本的地学各着,主编一书名《新地学》,阐明国外大学的文科和理科皆设有地理系或地理学讲座。因此一年后校方决定仍属理学院,迁回科学馆,在致知堂讲大课。国际联盟聘派奥籍费思孟教授来中国,首在中大开地形学课程,新聘留日留法王益崖教授都市地理,都开国内风气之先。并在黄山庐山南京市郊建立实习基地。
30年代内忧外患,竺老鼓励地理系师生,加强科学研究,野外工作,培养地理人才,为国防和建设效力。先后组织东北三省、云南边疆、两淮盐垦区的地理考察团。系里出版有地理杂志、方志月刊,地理教育月刊;中国地理学会的地理学报编辖部设在中央大学,每月都见有青年师生发表的地理文章,是当时最活跃的地理系。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多为各地高中争聘,每届有为中英庚款出国考试录取得又深造者。徐近之且由竺老派赴内蒙参加斯文海定的考察队,又带实习生去拉萨建西藏高原气象站。抗日战争发生,毕业生多应征至国防和行政部门参加前方和大后方的地理工作,更掀起边疆热,充分体现地理教育激发的爱国心和救国情。
1937年秋,学校随政府西迁重庆,中大地理系在嘉陵江畔沙坪坝的松林坡,艰苦奋斗,还有发展。首先是教授阵容加强,添聘留英新归的丁骗、李旭旦、任美愣,留德的李海晨,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黄厦千。在胡焕庸教授的团结下,分为地理、气象两个专业,建立研究部,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四川省和西康省组织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在重庆郊区更作详细区域地理研究。战时印刷困难条件下,陆续出版师生研究专刊和著作,负责海内外发行的中国地理学会的学报,仍每年继续不断。战时的教学质量超过30年代水平,助教和研究生输送至内地高等院校地理系任教,及在北宿新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胜利后即成为南京地理研究所的骨干。考取各种公费出国深造的多名列前茅。抗战时充实四川省中学地理师资队伍,参加军政部门多种抗战建设的地理工作。
竺老抗战时为浙江大学校长,常因公至重庆必到沙坪坝,亲切关注中大地理系和浙大协作。
全国各大学地理系,受抗日战争影响都经搬迁,中央大学地理系迁往重庆,胜利后复员回南京,因有长江水运直达之利,图书仪器设备保存最为完善。解放前夕,由于师生协力护校,坚持留在南京。地理系师生离散极少。丁骕教授在出国前还去新疆做了大量地貌研究,在重庆教学培养一批人才。
胡焕庸、李旭旦两位系主任,应邀赴美国教学,与海外地理界加强联系。聘留学英美多年的徐近之因东非聘浙大毕业留英的地貌学者杨怀仨架中大任教。气象独立成系,地理系教师阵容仍整齐.胡、李又回校任放,都能以50年代初英美地理学新观点在中大教学,并各带回大批新书刊,学基:对地理学更热爱更认真,毕业生质量水平有提寓,并多:考取公费或教授推荐出国深造。
新中国,科学院成立地理研究珩,竺副院长择优自中大挑选一批新毕业生,参加各地区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队,现多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研究所里重梁骨干。建国初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都重用中大新毕业生。
四、南京大学地理系纪念建系六十五周年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东区定南京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办重点地理系。江苏省为培养新型中学师资,成立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在党的统一规划下,保存原中央大学地理系师资队伍不动。李旭旦系主任主动要求去南京师范学院,另组织一支力量办新地理系,任美锷主持南京大学地理系。任、李为中央大学初建地理系首批新生,毕业前以合译人地学原理各著齐各,又同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回母系任教授,是空者,经胡焕庸、张其昀两教授,由南高、东犬至中大再传的第三代,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学术上各有建树,毕业合力又分办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今称南京师大〉两个地理系,各具特色,人才辈出,在国内外各有一定影响和声誉。
南京大学地理系,现已发展成立自然资源、地貌与第四纪、城市规划、制图自动化四个专业,承担非洲地理、喀斯特地貌、海洋沉积、国土整治等国家科研任务。三十多年坚持传统的重视野外工作,引进新技术,教学科研面貌创新,立下了探险猎奇的雄心壮志。新中国组织的珠穆朗玛登山队,攀上顶峰的有南大的王富碟,参加南极远洋考察建长城站的有南大地理系金庆铭及地质系张青松,潜入深海采泥的有南大女将王颖,几入内蒙戈壁柴达木沙漠的有南大已故的女将杨纫章。真是登峰造极,潜海走壁的地理工作者都有南大人。
新中国院系调整由原中央大学分建的南京师院地理系,为江苏省培养新型中学地理师资,坚持办师范教育的方针成效卓著。李旭旦继承竺老在老南高师、东大即重视地理教学法的传统,在中央大学负黄编地理教育月刊,建国初在中大倡导主编地理知识月刊,颇受中学地理教师赞颂,普及地理知识贡献极大。80年代以来,呼吁人文地理学的振兴,晚年翻译近代地理学文献,由南京师范地理系出版八九集,对各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师的进修提高极有禅益。
南大地理系现在原金陵大学,南师大地理系在原金女大,根基源自北极阁下的六朝松。
南京大学地理系,今年纪念建系六十五周年,追根早在1920年竺老南高师、东南大学培植的地学系。
五、浙江大学史地系在“流亡”中成长壮大
浙江大学史地系,是与南京“六朝松”同根并茂的又一株地理大树。竺老1936年到浙大任校长,即创办史地系,初属文理学院,分史学和地理两组,史地相通,地组基础课程全同理科各系。聘南高东大首届毕业生张其向为系主任,沈思南教授气象学,著各地质学家朱庭祜为一年级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结成连理校。
竺老长校第二年,抗日战争发生,史地系师生随校内迁,历经天目山、建德、泰和、宜山至遵义定居,1946年复员回杭州。竺老长校十三年,史地系沿途增添各教授,扩充招生,发展茁壮,1939年在遵义又办起史地研究部,师范学院史地系和史地教育研究室,多层次的培养历史和地理人才,为抗战建国工作。
偏僻的遵义山城,顿成为旧中国地学人才苔萃的地理学研究中心。在流亡中,竺老沿途邀聘地学专家学者充实史地系,著各的地质学家叶良辅,李四光的学生刘之远,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卢鋈、么枕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新自英回国的地貌学者任美锷,留德学政治地理的沙学浚,由丁文江推荐的自然地理学者黄秉维。在著名的史地学家张其昀系主任团结下,1945年间办起教授阵容整齐的史地研究部,招收硕士研究生,留系任助教首届毕业生得继续提高。远如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地理系毕业生也应考录取来此山城求学深造。
战时浙大在遵义无集中校舍,师生分居民房在祠堂教室讲授,桐油灯下夜读,研究课题集中对遵义本土,分别考察观测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社会人文的专题研究,联系课堂理论阅读心得写成论文,竺老亲自审阅并为付印向国内外交流,优秀者得教育部批准授予硕士学位。野外工作在刘之远副教授率领的地质调查中发现团溪锰矿,这是战略重要资源,当即由地方集资开采。胜利后浙大准备复员,竺校长特授意史地系编辑五六年来的研究成果,题名为《遵义新志》一书,留给地方。最近遵义市志编委会结合最近调查资料,全部复印《遵义新志》。
现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就有八位是早年浙大在遵义时史地研究部的毕业生和导师,如气象专家叶笃正〈副院长〉、谢义炳〈北大),冰川学家施雅风,海洋物理学家毛汉礼,遥感学家陈述彭,均是当年优秀研究生,如地貌学家任美锷,自然地理学家黄秉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均是当年的导师。科学院以及各大学所办研究所的老研究员如北京所的沈玉昌(河流地貌专家)、赵松乔〈自然地理和沙漠专家),成都所名誉所长丁锡祉(地貌专家),新疆所水文地理专家杨利普,华东师大河口研究所所长陈吉余,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束家鑫,水电部地质总工程师蔡钟瑞,南京大学地貌学教授杨怀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其善(城市规划专家)。在海外的尚有美国著名动力气象学家郭晓岚(芝加哥大学教授),农业气象学家张镜湖(夏威夷大学教授),地理学家谢觉民〈匹茨堡大学教授)和胡善恩(加州大学教授)都是遵义时期浙大史地系的研究生和毕业生。英国李约瑟〈著名科学家〉时至贵州参观浙江大学后誉称“东方剑桥”,对史地研究所研究工作备加赞赏〈见竺老日记〉。
竺老一贯重视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贵州文化落后,鉴于战时中小学的史地教育重要,特在浙大办师范学院,请王季梁老教授为院长,师范生享受国家优惠待遇,除教育和心理学外,专业课完全同文理各科同班上课。加办史地教育研究室,出版史地杂志,并编小学教师函授史地教材,充实大后方中小学的史地知识,加强救国爱国教育。
抗战胜利,浙大复员回杭州,竺校长、张其昀院长自海外考察归来,亲自物色一批留学生充实各系,史地系教授阵容一新,聘请了留学美国地理博士李春芬、赵松乔,留学澳洲地貌学者严钦尚,留日气象学者石延汉。史地系仍属文学院,地组分地质、气象、地理三门。地质有叶良辅、朱庭祜、孙鼐教授,气象有石延汉、么枕生教授,地理有张其昀、李春芬、严钦尚、严德一、赵松乔教授,遵义毕业研究生陈述彭、陈吉余、李治孝均独立开课。浙大史地系因杭三年间又培养出一批优秀毕业生。解放前夕,只有系主任张其昀一人离杭去台湾。
六、院系调整后的华东师大和杭州大学地理系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竺校长滞沪关怀浙大护校。叶良辅老教授倡办地理学系,冒暑每日步行到校,肺病复发因公殉职,是我国地学界莫大损失。李春芬任系主任,属理学院。地理、地质、气象三组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师生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教学更为勤奋,结合教学实习,寒暑假都去黄坛口、新安江水库、治淮工程、佛子岭水库和洪译湖洼滩进行调查考察,继承发扬老浙大史地系的求是精神。迄1952年院系调整的三年间,建国初期即培养一支新型地理知识青年,向中国科学院输送。竺副院长、黄秉维所长〈原在遵义时史地系教授〉均乐为安排在地理研究所工作,并挑选如黄锡畴、汪安球赴苏联学习深造,又如左大康在地理所党的培养成长,现任所长,黄锡畴为长春地理研究所长、名誉所长。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前,华东区只有两个比较健全的综合性大学有地理系,一是中央大学地理系,继承竺老1920年所办南高师、东南大学地理系,一为竺老1936年所办浙江大学的史地系。华东区党领导将浙大理科各系调整至上海充实发展复旦大学,又为上海亟需培养大量中学地理师资,将浙江大学地理学系全调整至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地理系。李春芬教授为这系系主任,30多年来培养大批师范学院和高中地理师资,支援长江流域,并办起西欧北美地理研究室,为国家研究重要国际问题及世界地理教学改革。老教授胡焕庸领导创建人口研究所,陈吉余、严钦尚两教授创建河口研究所。周淑贞教授研究上海都市热岛气候,严重敏教授研究上海经济区城市规划,都为上海恃大城市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华东师大地理系各教授最多,皆竺老多年在东大、中大、浙大所培植。华东师大地理系颇负盛名,实南京六朝松连西湖区向东伸沪滨一雄枝。
院系调整。浙江新建师范学院,地理只留教职工四五人,用办专修科,续办地理系,五六年间培养高初中地理师资约五百人。首两届分配专至外省市,留助教十多人,聘优秀教师十多位,全系教职工二三十人,图书设备初具规模。1958年浙江重办综合性大学,即以浙江师范学院为基础成立杭州大学。地理系陆续办起四个专业,分地理、气象、城市规划、海洋地质地貌,各又有三四十人。文革后地理、气象在本省首先招工农兵学员,文革后参加全国统考招生,首届毕业即有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并育招进的研究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为美国大学接受进修。
杭大地理系初成立,即开门办学为地方建设进行野外实习调查研究,1983年办起河口港湾研究室,为本省的温州港、椒江口、宁波港、杭州湾结合学生实习,进行大量泥沙研究的采样相分析工作。尤对北仓港、镇海港的深水道测量、潮流、波浪、海岸地质地貌作了系统研究,印成论文集。福建省马尾港的开发拨款在杭犬建南江河口模型,实验制定河床整治方案已见效,参加上海、南京共向研究长江口商港的河床演变及泥沙运动。城规专业教师还负责联合国在抗大建立人口研究中心的工作,并为浙江的海岸调查和发展杭州旅游规划负责大量工作。地理专业为西湖环保测试长期分析,承担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和一百万分之一农业地图浙江省境的科研工作。气象专业有两位教师出国进修,组织研究亚热带滨海地带的天气和山地气候。三十年来都是秉承竺老离浙后指示地理教研应重视区域研究山地海域的水平和深度。地理系毕业生在中学任教普遍开展各县的乡土地理,受到全国和省科协的重视,成为各地县地方生产建设因地制宜的依据。
六朝松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竺老六十多年前,在南京六朝松旁栽植的地理树,自南高师、东大后的地理系六易校名,浙江大学史地系六迁校址。全国院系调整,地理系的分枝,包括在台湾逝世的张其昀所办文化大学,也可称六出神州。竺老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是地理教育的大师。至今苍翠常青的南京六朝松,是唯一的象征。
七、大弟子张其昀在台湾的史地业绩
竺老早在南京高师的学生张其昀,1936年随至浙江大学创史地系,1949年去台湾。
(一)创办中国文化大学
中国文化大学是张其昀一生事业中,规模最大、最为成功的一件事。张其昀于1962年创办中国文化大学〈原名为中国文化书院,后改今名),该校为私立大学,办学的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承东西之道统,集中外之精华”。创办人自手起家,创业维艰,经费最初由中外人士捐助,尤以华侨捐款为主,以后靠兴办企业以自助,校舍在台北阳明山西北海拔460米山地上,后取各“华冈”,在荒芜蔓草中建立起一座大学城。校园庄丽,由著名设计师卢毓骏教授设计,建筑采用宫殿式,表现中国固有文化特色。张氏复于1966年在华冈创办“中华学术院”,1971年创办“华冈兴业基金会”,其目的在以学术推动实业,复以实业奖助兴学。
教育、研究、企业三位一体,总称为“华冈学园”。
中国文化大学是一所多学院的综合大学,学制完备。现有下列十个学院:(l)研究学院,(2)文学院,(3)外国语:文学院,(4)理学院,(5)法学院,(6)农学院,(7)工学院,(8)商学院,(9)艺术学院,(10)社会科学院。包括研究院博士、硕士班,各研究所,大学部各学系,以及分组,还有夜间部,现共有132个学术所、系单位。教授乃在千人以上,还有不少兼任及外国人才担任教师。目前师坐人数据云已达5万人,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学校,已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之林。
张氏于1985年8月26日逝世,其子张镜湖教授继承父业,担任中国文化大学董事长职务。张镜湖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后在美国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地理系敦授,著作甚多,为著名的气候学家,著有《气候与农业》(Climate and Agriculture 1968)一书而成名。原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史学组研究生宋晞,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
(二)最主要著作:中华五千年史
张其昀着作极多,其中最著各的要算《中华五千年史》。早在杭州、浙大时,他就有写此书的打算。1961年开始撰写,计划共出32册,从远古史到民国史,十年内完成,这是一部空前巨著,截至1982年,出九大册。计
第一册《远古史》
第二册《西周史》
第三册《春秋史》前篇
第四册《春秋史》中篇
第五册《春秋史》后篇
第六册《战国史》前篇
第七册《战国史》下篇〈战国学术〉
第八册《秦代史》
第九册《西汉史》
该书每一章节均综罗各家记载与创获,融会贯通,出以己见,其中以《春秋史》中有关孔子部分〈孔学今义),用力最勤,可谓集孔学之大成。张氏说:“不明孔子学说,则不能了解中国文化由来、发展及其前途。故他的《中华五千年史》即以孔子思想为其核心,以此纵横贯串史事,用以说明我国人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贡献。该书自出版以来,获得极高评价,其中《孔学今义》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全书用清新的笔调写成,又辅以大量图谱,故图文并茂,在现代中国史学中,独创一格。
1949年去台湾后,张其昀在地理方面主要著作有三部:《中国地理大纲》、《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区域志》。另主编有:《中国之自然环境队《中华标准地图队《世界地图集》等。
张其昀的一生专著200件,论文有中文2296篇,英文107种。
张其昀于1966年创立中华学术院,延聘著名中外华学学者为会员,现达1400多人,以弘扬中国文化于世界,促进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为宗旨,每年出版世界汉学论文集,并出英文季刊《申国文化》、《华学月报》等期刊。另外尚有《中国一周队《美哉中华》等定期刊物。
《美哉中华》画报月刊。八开本,影色印刷,刊登祖国锦绣河山,文物宝藏。民情风俗,大量图片,附英文说明,此画报在美国各大图书馆可以见到。
(这些书目由张其昀外甥郑家祥提供,郑现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原浙江大学史地系1949年毕业生)。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