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 姚善湔 张振夏
前言
浙江医药专门学校(简称医专),成立于1912年6月1日,当时为国内国人创办的唯一医药专门学校。旧中国当局不重视医药教育事业,浙江医专经历曲折艰辛的道路,其间遭遇到的挫折,断而复续者不止一次,卒以在校师生及毕业同学坚持办学,方得保存下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迄至1947年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前后历时37年,共培育医药人才1400余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医药事业非常重视,将学院扩大为浙江医科大学,拨巨款,建校舍,充实教育设备,罗致师资,大力培养人才,以今视昔,不啻霄壤。
浙江医专自民国元年成立至解放前夕,历时既久,变迁亦多,现在回忆追述,自难一一尽记;故只能举其大者,聊存史实。虽非全豹,略见一斑。
一、医专之初创及其曲折发展过程
1.从创办浙江病院说起
浙江医专创办人韩清泉(士濒,慈溪人),原是养正书塾的学生,于清光绪末年派赴日本学习医科,其学识为朋辈所推重。当韩在养正书塾肆业时,目睹英国人梅藤更在杭州大方伯所办的广济医院和广济医专,对学生欺凌压迫,欺骗病家,对中国人进行种种敲诈,极为愤慨。从日本归国后,任浙江高等学堂(浙大前身)校医。他想办一所医院与英国人主持的广济医院相抗衡,乃集合留日医科同学厉家福(绥之)、汤尔和等,并得到杭州地方人士如陈汉第、陈敬第等的支援,共同申请省库拨借8000元,于1911年在羊市街租赁一所四开间前后两进之西式楼房,开设医院,取名浙江病院。这是中国人在杭州自办医院之始。当时汤尔和担任两级师范校医,厉绥之在王马巷白衣寺已经办起小型医学校,仅办1期即告结束,结业学生,一部分介绍给军队任初级军医,一部分即转入浙江病院实习深造。
浙江病院开诊后,汤尔和主持内科,韩清泉主持外科。该院在草创初期,经费拮据,各科医师均自愿支最低生活费,不收受正式工资。韩等在外兼职所获的薪资,亦常补贴在院里。数月后,由于治疗成绩显著,服务态度良好,收费低廉,深为广大病家所欢迎,得到社会人士的好评。如当时社会上层人士阮性存(荀伯)、邵章(伯炯)、孙智敏、两级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子渊)、商会会长顾松庆(竹溪)、王芗泉等,均表示赞助支援。辛亥革命后,浙江督军署成立军医课,任留日医科毕业生蒋可宗(秋然〉为课长,蒋以军队需要军医甚殷,对该院赞助尤多。乃请准将运司河下前盐运使署旧址(占地数十亩),拨为浙江病院院址。该院迁入旧盐运使署后,将原有旧房屋加以修葺,惨淡经营半载,始粗具规模。同时开办施诊,凡确系贫病无力缴费者,所有号金、药费,不取分文,一以表示旨在为社会服务;一以抵制广济医院之欺诈勒索。施诊人数日逾百人,因之更为社会所重视。
2.成立浙江医专
1912年夏,韩清泉以浙江病院基础已逐渐稳固,社会信誉亦渐提高;乃汇集同仁,筹创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以造就医学界人才。乃拟具章程,申请立案。时浙江省教育司司长沈钧儒(衡山〉热诚赞助,拨款筹备,并由教育司转报北京教育部核准,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开始招生,第一期只招60名,以旧制中学毕业者为投考资格,录取后学习4年毕业。这60人实为我国自办医学专门学校的嚆矢,在我国新医学史上是值得记述的。
1913年,韩清泉以全国尚无药科,乃聘请留日药学专家李绳其为药科主任,招收医科、药科各1班,是为我国创办药科的先导。按欧洲惯例,训练药学人才,大都由专门化学者加以深造,惟日本有单独培养药科人才的特殊组织。韩即仿其例,为适应我国社会的需要,使逐渐走向自制新药的前途。因有药科之增设,乃改校名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风声所播,各省继起办医专的:首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开办,继则江苏、江西、福建、山东等省亦次第成立医专,但大都无药科的设置。而江苏、江西、福建等医专,未办几期即停办;而始终存在并有所发展的,惟浙江与北京两医专而已。
浙江医专在1913年秋,已有医科两班、药科1班。原租赁板儿巷的校舍,已不敷教学要求,乃迁移至法院路张(曜)家大宅,并筹款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辟为高年级临床实习教室和基础课的细菌、医化以及化学实验的教室,作为医专的分校及临床实习医院。韩清泉原为该院院长,又兼医专校长。医专各科教师,亦均兼病院各科主任医师,为教、学、用结合开拓新的途径。而该院各兼任人员,为使院方积累资金,均自愿不另支薪,仅领少数交通费。两三年间,即用公积资金新建七开间西式楼房1座。楼下除走廊外,隔为12间,作为门诊部;楼上作为高级病房。另新购X光机1具及显微镜数10架,得以粗具规模。当时因教师专才尚感不足,乃暂聘日本教授高桥德卫为外科教授兼浙江病院外科主任医师,伊藤斌夫为产妇科教授兼浙江病院产妇科主任医师,横山铁太郎为细菌实验室助教。后高桥德卫聘约期满返国,由铃木俊治继任外科教授兼主任医师。铃木回国后,聘请何志姜继任。数年之后,该校校友留学国外者陆续归来,经学校多方罗致,人才俱备;遂将外籍教授解聘,改由本国教授担任。
1915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成绩展览会,医专选送医药两科成绩品参展,经部评定列为特等,获得“绩学宏仁”匾额。
1917年韩清泉校长以历年劳瘁,体力不支,乃辞去校长职务。教育厅派医专内科教授钱崇润(泽人)继任校长。浙江病院院长一职仍由韩担任。韩体质素弱,创办院校积劳成疾,于1921年春逝世,实为医校的一大损失。
浙江医专经过几年的经营,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绩;但是还没有自建的校舍和完整的设备。因所租赁的张家大宅,只能开设几班课堂,班次日增,渐难容纳。经韩清泉、盛在珩(佩葱)、钱崇润诸人的努力活动(盛在珩曾任浙江省议会议员),由浙江省议会议决拨建筑费7万元。于是购得刀茅巷民地30余亩,筹建校舍。1921年7月,新校舍落成。为了细怀前校长韩清泉创办医校著有成绩,乃于校园内撰文立碑,以志纪念。
同年因钱崇润校长赴德国深造,以盛在珩代理校长。1922年盛辞职,改任李定(慎微〉代理。医专设诊察所于菜市桥直街,供学生实习之用。1923年钱崇润校长返国后,不愿继续担任校长职务,乃正式任命李定为校长。1924年,增建阶级课堂(即阶梯教室)及解剖实习教室。同时受浙江警务处之托,兼办卫生警察训练班。由余继敏(德荪)教授主持教务。此为浙江卫生行政教学之开端。
1925年,校长李定赴德国考察,省教育厅派吴粹(泽普〉代理校长。6月间,医专为了抗议五卅惨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运动,并增设医、药、护、产特班,以收容因反帝而离校的广济医专学生继续深造。因该各班学生于6月6日脱离广济医专归入医专,故特称为“六六”特班。详情另述于后。
1926年2月,分校迁花市路,诊所迁岳王路。3月,省教育厅改派丁求真(任生)为校长,8月添设预科。1927年改公立为省立。校长丁求真因病辞职,教育厅改委朱其辉(内光)为校长。1928年6月迁分校于惠兴路。1929年5月,惠兴路分校被火延烧部分房屋,图书及器具略受损失,分校即予裁撤。1930年迁诊察所于盐桥大街。同年医专出品参加比国博览会,得金质奖章。
蒋梦麟任教育部长时,令浙江医专停止招生,逐年结束。经毕业同学及在校教职员工历3年余的力争,始得继续招生,1931年8月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仍由朱其辉任校长。
蒋梦麟虽令医校停止招生,而浙江省府每年仍照原预算拨款,故积存资金6万余元,乃于1932年筹建附属医院及门诊部;并将盐桥诊察所取消,并入该院门诊部,以便利学生实习。当时卫生署长刘瑞恒(月如)到校视察,认为浙江医校想以6万元建设100张病床的医院是不可能的。但经医专同人的精打细算,在1年之内,竟建成门诊部及医院新式院舍两大幢,设置病床104张。刘闻悉附属医院业已落成,颇为骇异,特派其高级技正金宝善(楚珍)前来视察,从此不得不对医校渐加重视。
1933年8月,附属医院开诊,并接收住院者。是年并添建了纪念厅及药科教室。1934年4月添设护士训练班。同年秋教育厅任命程浩(善三〉为校长,他罗致留德同学多人,力图改革,扩充了药科设备,开辟了药物种植场。终以经费拮据,未展所图。次年1月程浩辞职,教育厅先派督学朱文治暂代校长,约1月后,任命王佶(吉人)为校长。当时医专受医师、药师公会的委托,代办药剂科职业补习班,由制药化学教授于达望(线定)主持。同年秋,改护士训练班为高级护士职业科。
1936年,征购校西、校北民地数十亩,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义务劳动,建筑学生宿舍、月善厅及厨房等房屋多幢,1937年8月落成,自此学生一律住校.对教学辅导、体育活动等颇多便利。并利用旧膳厅拆下的旧料,建造起平房两幢,共计6间,供卫生事务所之用。聘余继敏教授兼卫生事务所主任。将厅舍的另一幢充作通俗卫生陈列室,布置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的模型标本图表等,终日开放,供市民自由参观,由护士科学生轮流担任讲解,既可提高市民的卫生知识,又可供学生实习。此为杭州市宣传公共卫生的开始。同时又与杭州市政府卫生科合作,划分下城第三区一部分4000余户(2万余人口)为卫生实验区,供学生实习公共卫生之用。并由杭州市政府卫生科派员驻所,指导学生实习卫生行政。实验区内有小学7所,与各小学取得联系,办理学校卫生及矫治工作。护士科学生,还作家庭访视,担任传染病报告及各种预防工作以及妇婴卫生等工作,又组织母亲会、儿童卫生教育会等。此外并组织巡回医疗组,由医师带领学生到郊区实习乡村卫生。当然在旧社会,这些措施,只不过是为了医疗实验上的需要和医生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群众的疾病和卫生所表示的关心而己,实际效果却是很渺小的。卫生署接受该署公共卫生专家金宝善的建议,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拨助医专经费两万元,作为扩建卫生事务所房屋及添置设备之用。同年,毕业同学会为了纪念母校在职15年以上的教职员工,筹募到经费1万余元,建了1个纪念厅。
1937年春,经毕业同学张辅忠的介绍,医专接受上海五洲大药房董事会拨助项松茂纪念金两万元(项于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奔走呼号抗日救国,在虹口被日军捕去残害〉,添建“松茂国药研究馆”。同年6月1日为建校纪念日,适新建纪念厅落成,即在该厅召开医专成立25周年及在职15年以上教职员工纪念会,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1925年5月,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屠杀中国人民,酿成五卅大惨案。6月1日,杭州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全市罢课、罢工、罢市及各种集会宣传活动,举行全市大游行以示抗议,并组织杭州市五卅惨案后援会主持其事。英国人梅滕更严厉控制英国教会所办的广济医院、广济医校,不许师生参加爱国活动。6月1日杭市游行示威队伍经过广济医院门口时,广济学生大为激动,于是暗地开会讨论决定,愿以实际行动来表示广济学生之爱国热忱。事为梅滕更所闻,竟于6月3日晨,由教务长苏达立(英人)署名张贴通告,严禁学生参加爱国活动,以违者立即开除相威胁。这更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愤怒,广济医校医、药、产、护4科学生,当即召开援助上海同胞反抗英、日帝国主义惨杀中国同胞大会,到会的有医、药科81人,产科15人,护士科(男)16人,各科共112人,分别签名,以表示不惜任何牺牲,斗争到底。至4日下午,梅滕更以杀一儆百的手段,开除医科女同学章雪芹,同时监禁产科女同学4人于宿舍,激起了全校学生的公愤。各科召开全体会议后,全体学生便冲出校门,前赴杭市学生联合会报告英人虐待和禁止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等情况,请予支援。6月5日上午做礼拜时,梅滕更又公开进行恫吓,当日下午由医科学生俞晓肪又将受压迫详情报告杭市各公团联合会,同时广济4科的学生推出医、药科代表姜卿云、产科代表马秀珍、护士科代表吴镜清再度赴杭各公团联合会控诉校内英人压迫侮辱学生的情况;并坚决表示:全校学生自愿离校,不再与英人共处,并转请政府收回外人教育权等等。当时为解决善后,召开了浙江医专和广济医校两校联席会议(英人除外〉,拟出两项办法:第一、由广济教职员向校方交涉,恢复学生学籍,或由广济同学会筹设新广济;第二、由浙江医专增加班次,容纳被广济开除的学生入学,并由广济原有教员参加执教。结果采取了第二项办法,由浙江医专开设“六六”特班,并聘请刘铭新、朱孝兰、汤书年等原广济教员参加该班执教。刘并兼该班主任。各公团联合会还组织第一委员会,援助和办理广济学生离校善后事直。
6月6日,大雨涝沱,广济同学由俞晓舫、潘履坚等率领,手执打倒英帝国主义旗帜,高唱国歌,列队出校。离校后学生组织自治会,参加爱国运动及办理离校事宜。在这段时间中,同学们团结一致,多次粉碎了梅滕更挑拨离间、引诱回校的卑鄙阴谋。各公园联合会第一委员会并吁请省议会、教育厅,准许广济医、药、护3科学生就读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增设的特别班;对于广济产科离校学生,特设浙江省立产科学校〈至1929年改组为浙在助产学校,继改组为高级医学职业学校)。在医、药、护、产4科学生中有51人情况特殊,其中医科应届毕业生毛培基、韩祖训2人,后经教育厅举行毕业考试及格,获得毕业证书;有因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脱离广济而家庭不肯接济经费者;还有原系教会“培植”、而今教会断绝经济接济者七八人,亦经政府每人每年发给学业用费200元,至毕业时为止。至1929年夏季,特班学生均已先后毕业。因反帝运动产生之“六六”特班,遂告结束。为纪念这一反帝斗争历史,医专刀茅巷校舍内,曾建立一座浙江“六六同学纪念碑”。
通过反帝运动的斗争,“六六”特班的成立,梅滕更受到重大的打击,广济医、药、产、护4科医校,从此停止招生,关门大吉。1926年冬,梅滕更眼见中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十分害怕,乃托词年老,回英国去了。1927年,国民革命军到达杭州时,即将广济医院收回自办。后来蒋介石政府权靠帝国主义,英国政府见有机可乘,借口广济是教会财产,又把医院要了回去。至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才将该院全部接管,即现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战。8月13日上海抗战发生,旬日之间,杭州市内各医院,均已住满了由上海送来的受伤战士,而后来者无法再行收容。医专及杭州市医师公会等联合要求省政府另设医院专收伤员。为此,省政府设置照料伤员办事处,并成立了3个辅助医院,收容医治伤员。医专担任第二辅助医院,由校长王倍兼该院院长,教务主任余继敏兼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孙遵行兼医务主任,外科教授姚尔明兼外科主任,其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战。8月13日上海抗战发生,旬日之间,杭州市内各医院,均已住满了由上海送来的受伤战士,而后来者无法再行收容。医专及杭州市医师公会等联合要求省政府另设医院专收伤员。为此,省政府设置照料伤员办事处,并成立了3个辅助医院,收容医治伤员。医专担任第二辅助医院,由校长王佶兼该院院长,教务主任余继敏兼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孙遵行兼医务主任,外科教授姚尔明兼外科主任,其他医药人员由医专临床科医师及护士兼任。医药科及护士科高年级学生也轮流赴院帮助工作,但以收容重伤及需要做外科手术者为主。其后来杭伤员达2万余人,省政府共设了19 个辅助医院。省府派委员朱孔阳兼任办事处主任,调第一辅助医院院长孙序裳为该处主任秘书。辅助一院院长改由医专老教授盛在珩担任。同时聘请前教授厉绥之、何志姜、江秉甫,同学陈宗棠等分任各辅助医院院长。其中医药人员,有半数以上为医专毕业同学及教学人员。又调派在校的一部分师生做救护工作〈医专救护队〉,每逢伤员来到杭州火车站或船埠时,立即换药及急救等等。
这时,杭州每日均有空袭警报或空战,医专无法上课。为了避免损失,经校务会议决定,将医科基础医学及药科先移至玉泉寺及灵峰上课,并将重要仪器、部分药品装箱运存该处。医科一、二年级及药科学生也移两寺住宿,医科三、四年级及护士科学生,因担任救护工作及在医院实习,仍居校内上课。11 月12 日晚上,浙江省政府委员兼伤员办事处主任朱孔阳召集各辅助医院院长开紧急会议,要各医院子5 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地点由各院长当场决定。医专及所属的辅助医院,经决定转移淳安(因该县县长与王佶校长相识)。当时杭州所有的运输工具,均已为军事及行政机关所控制,医专除一辆改装的救护车之外,别无运输工具,全部校产一时实难运出。因此指定药局主任郑宝豫先到桐庐设立转运站,派辅助医院副官到淳安催船来桐庐接运。但时局日益紧张,运输更觉困难,且中途时有伤兵等人拦车,延误时间。因此再派教务主任余继敏去富阳设转运站。附属医院院长孙遵行(道夫)则在杭督促装运,与桐庐联络,日夜由桐庐来船接运。船到富阳时,即以辅助医院的名义(因为装运伤兵医院的船,其他机关不敢拦截)加以控制,接运留杭及在富阳的校产和部分员工的家属到淳安。这样,校院的重要仪器、药品、材料基本上抢运出来事惟部分标本、图书及器具尚无法运出,只得委托愿留杭州的少数员工保管。
到淳安后,一面整理运去的校产,一面通知在杭学生来淳安,准备学期考试。己随校来淳安的学生,则给他们温习功课。医专原想在淳安举行学期考试后复课,惟因日寇向皖南侵犯,局势又形紧张,不得不再作撤退计划。这时有在军医署工作的毕业同学来电,希望学校向西撤退,他们可设法资助。而王佶校长认为省立学校应跟随省府〈抗战时省府一部分在丽水,一部分在永康方岩〉,因此校务会议决定转移缙云,指定余继敏及孙遵行先往布置。两人抵缙云后,得前校长李定的帮助,在城内找到相当的房屋,把学校安置下来后,又在仙都找到一所小学的余屋,可供基础医学及药科之用。又鉴于过去迁移运输困难的经验,将原来包装的仪器分小,以便于挑运,并准备下学期开学。不料王佶校长突然通知员工即日准备迁移临海(王的家乡)。许多教学人员认为临海不如缙云安全,离省政府又远,万一被敌人隔断,尤为危险。因此随校到缙云的外科主任姚尔明、内科主任黄问羹、妇产科主任程万育、教务主任兼公共卫生教授余继敏等先后离校他就。
1938年春,医校在临海添聘一部分教学人员,继续开课。同年夏,省卫生处附属助产学校归医专接办,改名为附属高级助产科。
1939年春,临海时遭敌机骚扰,校舍被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当敌人逼近临海时,曾暂移乡间避难,至暑假时迁移到天台。英士大学适于这时成立,将医专改组成英士大学医学院,勒令停止招生,逐年结束。这是医专第二次遭受停办。
1941年春,因敌人侵犯宁、绍,天台告警,学校又迁回缙云壶镇。次年,日寇向金华流窜,缙云告急,学校又迁回临海。
1943年,经校内外同学一再坚持的结果,仍改为暂设六年制医学专科学校(取初中毕业生〉。医专第二次复活。
1945年,抗战胜利,医专辗转流徙的生活总算告一段落。于1946 年夏迁回杭州。
抗战胜利后,内迁各学校纷纷回杭。浙江医专原有刀茅巷校舍,在杭州沦陷期间已被日寇夷为平地,一时找不到其他适当房屋,因此迁延了半年多时间,无法复员。1946年春,四年制医科学生发起,要求校方将教育部历年拨补膳食费交出由学生会接管。当时管总务的出纳组长章其恕(王佶之妻舅)不肯交出,激成学生罢课。王佶恐事态扩大,于己不利,始允将部款交学生会管理。王佶本是依靠许绍棣为背景,当医专校长达10余年之久,这时已无法恋栈,乃乘机辞职。1946 年夏,教育厅派陈宗棠继任校长,筹划复员回杭。复经多方联系,暂借西湖玉泉、灵峰等寺宇为临时校舍,先行复课。而省教育厅竟视若无睹,未予关心。适当时有联勤总部第22 后方医院设在法院路小车桥〈即现浙江医科大学址〉,其院长王肇康,系医专医科第二期毕业,见母校复员后困难景况,就主动让出该院部分房屋,并代租邻近楼房数幢,作为医专临时校舍,医专才得正式上课。医专并商得浙江病院院长孙序裳的同意,仍将该院作为学生实习医院。1947年春,始请准教育厅拨款,购得孩儿巷民房两座,加以修缮,设病床100 张,作为附属医院,同时开办门诊。自此教学实习,渐复旧观。在校学生逐渐增至9 班,共计394人。这是复校后解放前的鼎盛时期。
浙江医专自民国元年成立,历时30余年,屡经挫折,断而复续,有过好几次。由于国民党政府日益腐败,一般青年深感谋生不易,而以医为业不失为一条出路,因之报考医专的人数日众。当时各省及上海许多私立医专均已升格为医学院,而全国首创的浙江医专,却始终不为当局所重视,未获升格,深为历届毕业同学及在校师生所不满,迭向省教育厅力争要求升格。1947年暑假,经浙江省府委员会会议通过,呈请教育部核准。不料部长朱家骅以各省医学院都将并入各大学为辞,不准单独成立。浙江医专南京同学会闻而大懑,立即推派代表向教育部请愿力争;经多次折冲,始于1948年得教育部核准改院。
浙江医专升格为学院后,原任校长陈宗棠以改院目的已达,坚请辞职,教育厅改任蒋鹍为院长。这时投考学生日众,规模日大,院内生活亦相当活跃,学生中有不少进步分子和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取得联系。1949 年5 月3 日杭州解放,随后人民政府接收该院,由于人民政府对医卫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兴建校舍,聘请教师,充实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始有今日规模宏伟之浙江医科大学。
3.医专的教学方法及储备师资
浙江医专成立之初,国内尚无正式高深的医学译本以供教学之需,经全体教授协商研讨,决定采用口授的方式:由教师口授,学生笔记,培养手脚并用的习惯;使所昕印象更为深刻,便于记忆,比多温习一遍较为有效。遇有医药专门名词或学术术语不易领会者,则写于黑板上。以后凡遇有同样专门名词或术语等,不再重写,学生也甚注意。此外解剖等挂图,由学校聘请绘图员随时绘制,颇为逼真。至于尸体解剖,本来很重要:但尸体来源,极不易得。经商得省会警察厅的同意,将执行枪毙的罪犯尸体无久领葬者,拨归医校教学之用;又将浙江病院施医部住院病人死后无家属亲友领葬者,报请司法部门同意,作为尸体解剖的研究, 1929 年,永嘉余子继医师临终时,遗嘱将其尸体作病理解剖,并将其患癌病的胃、肝等内脏,赠送医校病理学教室,供学生实习,制成该校第一个病理标本。1930年台州金体仁医师患肺结核甚重,自写遗嘱,将尸体送医校解剖学教室,供学生解剖实习。此外,如人体骨骼模型,限于经费,由校购置一具外,由学生集体至城外荒坟地,凡棺木腐烂露骨在外者,零星捡拾,拼凑而成,以供学习研究。此为穷学校想的穷办法;结果却比教会所办医校走马看花式的学习,禅益较多。总之,教育方面,在当时还算是勤俭办校的。
浙江医专的教育体制,系采自日本。而日本的医学教学设施,又仿自德国。各科教授,大多留学日本,所习者为德文,医校外国语一课,也采用德文,故后来被人称为德日派。但学生在中学时所学的都是英文,一旦改习德文,开始时颇感不便;因之校方安排德文课时,采用先多后少的办法,打好基础;凡经几年苦学,大多可阅原本书籍。后为便于学生进修,又增设英文及日文选科,任学生选择一课学习。
临床实习时,主讲教授所用的诊断、处方和主要术语,都采用德文或拉丁文。在日本教授上课和实习时,则用日语翻译,重要处仍用德文解释,写于黑板上,以便记忆。故医专毕业生留学德国的特别多,与所习的外国语是大有关系的。
医校图书馆所备参考的书籍刊物,有日文、德文及英文的医学书籍。为了教学需要,择要置备,以供学生课外进修借览。迄至升格为医学院以前,因国内出版的医学书籍渐多,而医学的发明又日新月异,教学课程必须增加;过去的口授教学方法,不但对学生负担过重,并且影响教学质量,乃酌量采用教本或印发讲义。
毕业同学对母校的发展和师资的储备是比较关切的。认为世界医学正在突飞猛进,不能局限于日本医学一端,为了力求深造,倡议留学欧美。于是第一期毕业生中留德者有胡哲挟,留美者有倪章祺和蒋鹏,均在国外进修十年以上。在1921-1926 年一段时期,留德的增至二十多人。医科如程浩、姚善湔、胡赟、吴麟孙、谢祖培、陈宗棠、祝绍煌等;药科则有张辅忠、黄鸣驹、黄鸣龙、连瑞琦、罗霞天、姜达衢、王雪莹等。
医专第二任校长钱崇润,亦于1921年冬辞去校长职务,去德国深造。这是医专留德学生最盛的时期。他们相互交换意见,决定各专一门,力求深造。在后期,留美留日者尤多,先后达数十人。①
①原编者注:
留美者有:程慕颐、姚永政、张祖棻、陈过、李容、徐陬、徐子平、钟道钟等;
留日者有:裘谔臣、孙去病、陈璞、宋梵仙、张赞休、刘崇燕、孙序裳、蒋汇源、黄震陆、汪良济、叶润石、郑药、吴士授、赵授新、方肖杰、陈一德、周邦基、樊际春、王琴、方祝康、韩宗琦、楼彦衡、朱烨、唐叔培、蒋寿鹤、裘启宇、徐承荫、何云辉、蒋彦民、钱祖彝等。
4.新建校舍、附属医院及对卫生事务的措施
5.医专培育的医药界人材
浙江医专在三十七年中培育出一千四百余人,其中学有专长着颇不乏人。兹就所知者略述如下:
倪章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多年。
胡哲揆:任东南医学院及上海铁道医学院教授多年。
汤肇虞:任南洋医专、浙江医专、英大院学院及江湾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授四十余年。
胡定安:任江苏医学院院长十余年。
邵象伊:任江苏医学院教授、院长及山西医学院院长多年。
程浩:任武汉中山大学校务委员、教务主任、浙江医专教授多年,校长半年。
姚善湔:任浙江医专教授八年,英大医学院院长二年,浙江省立医学院教务主任一年。
谢筠寿:任上海助产学校校长十余年,现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做研究工作。
蒋寿鹤:任浙江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校长,英大医学院教务主任,现任徐州医学院院长。
陈宗棠:任浙江医专校长二年。
黄鸣驹:任浙江医专教授及浙江省立医学院教授多年。
6.对新药事业的贡献
医专药科毕业的同学,三十余年来,为抵制外来药品之倾销,对新药的研究、发明和制造备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扼要叙述如下:
①杭州民生药厂:由浙江医专同学集资创设,于1926 年6月成立。由药科毕业同学周师洛主持。逐步发展,药厂附设一所何同春药房气该厂自制针剂,颇获成功;后又采用国药提炼新药,制成“安嗽精”、“安嗽露”、“矽碳银”、“健美露”、“必治愈”、“培利太命”、“汉防己甲素”,以及制造药用食盐、硫酸镁、碳酸镁、煅制镁、硫酸钠等原料药品;并进而创办玻璃厂、机械厂,生产医疗器械和各种制药机器。
②上海天平药厂:药科毕业生吴梅萍创办,首先制造“胃去病”。其后制造药品及医疗用具多种。
③张辅忠留德六年归国后,任职上海五洲药厂,设计全套制造甘油及肥皂以化工学改进方法,获得成功。在抗战期间,创制新药多种。
④沈成权(仲谋)1921年在上海五洲固本皂药厂任皂部主任。该厂前身为德商固本肥皂厂,后由五洲药房收购改建。所制固本肥皂,副产品甘油较纯,后任上海培福药厂药师兼厂长,该厂以制片剂著名。
⑤张天放、张坚忍:在上海创办海普药厂,以制针剂著名,专制当时普遍应用各种针剂数十种。
⑥黄鸣驹:在抗战期间,在重庆创办陆军制剂研究所,并任所长多年。
⑦连瑞琦:在抗战期间,在重庆创办陆军卫生用具制造厂,任厂长数年。
⑧周梦白、吴冠民: 主持上海中法药厂多年,创制品种颇多。
⑨郑训: 培福药厂创办人,以制片剂为主,颇负时誉。
⑩张剑青、邹剑雄:主持中英药厂多年,出品颇多。
7.对研究方面的贡献
医专同学在研究方面,亦颇布成就,有的有许多著述。扼要介绍如下:
倪章祺:在上海雷民德医学研究院生理学组报告中,有(一)驴皮胶之化学成分及其对于与氟代谢之影响。(二)氟对于生物之毒作用等等。
程慕颐:毕生研究微生物学,在病理检查工作方面,贡献颇多。
姚永政:毕生研究寄生病学,曾往西南云贵及边区调查,对于危害民族健康和生命的瘁气,首先证实为恶性疤疾。
黄鸣驹:从事于毒物分析化学教学工作,著作很多,颇受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黄鸣龙:对医药研究上贡献很多,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多有著作发表。1964 年代表我国参加了北京科学讨论会。
8.医疗及教学工作的贡献
医校医、药两科毕业的人数,到现在为止,已有两千人以上。分布在全国卫生、医疗、教育、研究各部门。仅就杭州地区担任比较重要工作者,例如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陈过:杭州市第一医院院长李容;第二医院副院长黄裕光;第三医院副院长赵幼莘;第四医院副院长俞元方:传染病院院长骆龙江;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楼福庆等。至于各医院担任主任医师者更多。
(原稿较长,收入本书时有删节)
徐承荫,余继敏同志来函:
《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浙江医药专门学校简史”一文叙述颇为详尽,但尚有谬误之处。特更正如下:
①关于学校派系斗争:文中谈到“如同是日本留学归来的,即有早稻田与千叶之分,互相争权……”。按日本早稻田并无医科,母校也无早稻田留学过来任职的人。校中虽先后曾有千叶,大阪、京都、东京帝大等校留学的教师,但没有听说有派别之争,显系错误。
②关于医疗及教学工作的贡献:文中谈到“杭市第三医院副院长赵幼莘”。赵系南通医科毕业,非医专校友。
③对新药事业的贡献:上海天平药厂创办人“吴梅萍”系“吴海萍”之误。
④关于留德、留美。留日校友:留德校友姜达衢、王雪莹分别在1928及1931年毕业,故留德并非在1921—1925年一段时期。留美校友“钟道钟”为“钟道鎚”之误。留日校友并无楼彦衡,楼未去过日本。
⑤关于1921—1948年主要教师方面:文中列举教师中,有仅任职半年者,如:马叙伦(国文)、郑太朴(德文)、程浩(校长)、黄希明(生化)、黄公达(内科)等。而任教多年者有:钱崇润(内科十三年)、何积烺(外科九年)、毛汶泉(教员十三年)、周军声(教员十三年)、黄问羹(内科)、章志青(生理)、林公际(卫生化学)、郑万育(妇产科)等。
其中有人名刊误者:宋建(宋健)、赵燏黄(赵谲黄)。
医专主要教师中,1912—1948年尚有何志薑、黄问羹、林公际、章志青、徐承荫等人,应予增列。另外,书中人名有几处错误:第38页,方祝康(康误为唐)、汤书年(书年误为兆丰)、孙遵行(遵误为道);第38页及39页於达望(於误为于)。并请一并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