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遵义

浙江大学在遵义
【作 者】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发行】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0.02  
【ISBN号】7-308-00451-1
【页 数】 813
【主题词】浙江大学-校史(年代: 1940~1946年) 校史-浙江大学(年代: 1940~1946年)
【中图法分类号】G649.2855

目录
序一………………………………………………苏步青(1)
序二………………………………………………路甬祥(3)
序三………………………………………………谢培庸(5)
峥嵘岁月 流风遗泽——抗战时期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在遵义艰苦办学记实…………………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浙江大学校史编辑室 (9)

第一部分院系概况
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遵义………………………刘操南(55)
浙大中文系在遵义………………………………………杨质彬(70)
抗战时期浙大文学院社会科学期刊介绍……………楼子芳(73)
浙江大学外文系在遵义……………张君川 裘克安 陈建耕(78)
回忆在永兴的教学生涯…………………………………蒋炳贤(82)
遵义、湄潭、永兴教学日记片断(1940-1944)……… 冯斐(87)
播州风雨忆当年——浙大史地系在遵义……………倪士毅(96)
对遵义浙大史地系的教学回忆………………………么枕生(114)
饮水思源怀念遵义……………………………………施雅风(119)
浙大史地系在遵义……………………………………郑士俊(133)
回顾浙大数学系在遵义湄潭…………………………张素诚(137)
值得怀念的往事………………………………………白正国(140)
遵湄时期的浙大物理系……………程开甲 胡济民 周志成(144)
难于忘怀的五年………………………………………王淦昌(155)
湄上弦歌——记浙大生物系在湄潭………… 姚錱 周本湘(157)
难忘的岁月……………………………………………谈家桢(166)
在遵义湄潭时的浙大化学系…………………………杨士林(172)
遵义时期的浙大化工系………………………………赵善成(176)
浙大工学院电机系在遵义……………………………黄焕焜(180)
浙大机械系在遵义……………………………………陈晓光(183)
时逢盛世忆当年——漫话浙大土木系………………周善生(18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记浙大实验工场………吕醒民(195)
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陈锡臣(197)
回忆湄潭浙大农场……………………………………孙逢吉(211)
浙大西迁与贵州农业…………………………………陈玉伦(212)
浙大农艺系在贵州湄潭………………………………陈锡臣(218)
浙大农学院园艺系在湄潭…………………………… 吴耕民(224)
遵湄五忆 ………………………………………………储椒生(237)
浙大农化系(组)的建制及其在西迁过程中的发展…朱祖祥(244)
遵湄时期的浙大植物病虫害系……………… 唐觉 葛起新(251)
忆浙大农学院蚕桑系在湄潭的岁月………… 吴载德 郑蘅(261)
浙大蚕桑系在黔北时的回忆忆………………………孙承铣(264)
忆浙大农经系在贵州湄潭………………… 钱英男 赵明强(268)
我所了解的浙大农经系………………………………陈松年(281)
浙大师范学院遵义时期之回顾与前瞻…………………王琎(284)
浙大师院的成立和教育系的发展………………………吕静(288)
抗战期间的浙大心理实验室……………………………陈立(292)

第二部分 人物传记
怀念竺可桢先生………………………………………苏步青(299)
哲人云亡 遗风永存
——纪念竺可桢先生诞生百周年……………………谈家桢(305)

忆念吾师竺校长………………………………………谢觉民(311)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陆希舜(315)
忆张绍忠教务长………………………………………杨竹亭(322)
爱国民主教授费巩烈士(节录)……………………毛正棠(327)
怀念体育主任舒鸿老师……………虞承藻 赵善性 彭世勋(341)
郭洽周教授事略………………………………………皇甫煃(353)
王驾吾教授……………………………………………周本淳(356)
丰子恺教授……………………………………………幸必达(358)
梅光迪院长在浙大……………………………………张君川(361)
史地学家张其昀传略…………………………………张则恒(366)
叶良辅老师的生平和贡献……………………………李治孝(372)
涂长望教授………………………………… 杨竹亭 束家鑫(379)
缪钺教授自传…………………………………………………(389)
谭其骧先生传略………………………………………吴应寿(394)
张荫麟教授的历史教学………………………………管佩韦(403)
任美锷教授事略…………………………… 张则恒 倪士毅(408)
忆陈乐素师在遵义………………………………………徐规(410)
刘之远教授………………………………………………翁仲康(412)
苏步青教授对我国数学事业的贡献(节录)
…………………………… 张素诚 白正国 谷超豪 胡和生(416)

数学家陈建功教授(节录)
…………………………… 卢庆骏 徐瑞云 程民德 夏道行(419)

一代学人钱宝琮先生(节录)………………………钱克仁(421)
物理界耆宿胡刚复教授和浙江大学
………………………………………解俊民 杨竹亭 周志成(425)

何增禄教授……………………………………………解俊民(437)
王淦昌在贵州的七年(《王淦昌先生传略》节录)
…………………………………………………… 范岱年 亓方(442)

束星北先生传略………………………………………许良英(449)
怀念吾师卢鹤绂教授…………………………………殷鹏程(458)
朱福炘教授………………………………………………杨竹亭(460)
怀念朱正元老师………………………………………罗聚源(464)
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应幼梅(470)
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谈家桢人事录》节录)…赵功民(476)
罗宗洛教授………………………………………………黄宗甄(486)
张肇骞教授…………………………………………………黄宗甄(498)
回忆蔡堡先生………………………………………………蔡壬侯(502)
王琎教授…………………………………………………杨国梁(509)
怀念王葆仁教授……………………………………中国化学会(513)
储润科教授…………………………………………………储新民(518)
忆浙大工学院李熙谋院长………………………………吴沈钇(523)
王国松先生在遵义………………………………………王筱雯(530)
化学工程一代宗师李寿恒教授………………………顾振军(543)
钱钟韩教授……………………………………………………闵卓(552)
吴馥初教授…………………………………………………夏志斌(561)
蔡邦华教授……………………………………… 蔡壬侯 张宗旺(565)
遥念梁师庆椿先生………………………………………吴大炘(569)
孙逢吉教授…………………………………………………朱学曾(573)
卢守耕教授…………………………………………………幸必达(575)
吴耕民教授…………………………………………………吴光林(578)
罗登义教授在浙大…………………………………………幸必达(583)
陈鸿逵教授…………………………………………………葛起新(587)
郑晓沧教授…………………………………………………王承绪(592)
陈立教授在遵义浙大…………………………………………吕静(599)
黄翼先生传略………………………………………………黄章铠(603)

第三部分遵湄史话
遵义从教回忆……………………………………………殷元章(613)
抗战时期内迁遵义的浙大图书馆……………………王树仁(616)
浙江大学的疗养室………………………………………吴寿松(620)
浙江大学与遵义文化教育事业………………………朱耀根(623)
浙大女生在遵义…………………………………………张团珠(627)
回忆抗战时期浙大在遵义的学术活动……施载义 顾明训(634)
回忆浙大的学术研究…………………………………张韵秋(641)
浙大分部在湄潭…………………………………………唐广荪(646)
我的几位老师和“校外辅导员”们…………………皇甫煃(653)
浙大学习生活之回忆…………………………………周本淳(659)
浙大——我永远怀念你………………………………安毅夫(661)
战时浙大生活……………………………………………沈维义(664)
峥嵘生活回忆……………………………………………陶作民(668)
和工厂工人们相处的十几天…………………………王世燮(672)
忆名城遵义………………………………………………顾时希(674)
三去革命名城遵义有感………………………………沈家楠(676)
浙大情谊源远流长……………………………………李秀云(679)
重访湄潭忆旧…………………………………………戴朱恒(683)
回忆求是发扬求是……………………………………王伟民(687)
怀念遵义怀念浙大……………………………………施祖述(689)
浙大学习生活回忆……………………………………何植栋(691)
回忆永兴的大学生活…………………………………吴光林(694)
浙大附中在湄潭………………………………………喻克良(698)
北风卷地谁携手 掀动乡关无限情
——记浙大“湄江吟社”在湄潭的活动……………曾庆于(702)

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 华慰曾 郑士俊(707)
浙大的京剧演出………………………陈猷 唐广荪 徐贤璋(715)

第四部分 诗文拾零
遵湄时期诗词文

附录
浙江大学迁黔大事记……………………………………………(784)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797)
浙大黔省校舍碑亭记……………………………………………( 798)
遵义市领导卢开祥同志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
典礼上的讲话 ……………………………………………………(799)

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
揭幕典礼上的讲话………………………………………………(803)

今日遵义……………………………………………………………(805)
编后记………………………………………………………………(811)

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上的讲话

浙江大学在遵义

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遵义地、市委和行署及市政府的领导,亲爱的各位同志:
我和浙江大学顾问杨士林教授以及全国各地的浙大校友代表
非常高兴地受到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地区行政公署、中共遵义市
委、遵义市人民政府的联合邀请,前来遵义市参加“浙江大学黔
省校舍碑亭”的揭幕仪式。在此,我谨代表浙江大学和全国各地
的校友代表向遵义地、市党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遵义地
区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四·f-八年前,在民族存亡、国难当头之时,空可帧校长率领
浙大师生,冒着抗日的烽火,历尽艰辛,辗转跋涉五千余里,从
杭州初迂浙江建德,再迂江西泰和, 三迂广西宜山,最后西迁到
贵州,在贫州遵义、湄潭、永兴建校。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教育史
上一次胜利的长征。浙大西迁的成功,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
了光辉的一-页。为此,?主可祯校长铭文刻碑,以永远纪念浙大西
迁和在贵州遵义建校的这段历史。
浙大已有八十八年的历史了,这八卡八年中有六年半就在遵
义。这六年半,是浙大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当年,浙大
在遵义的这块土地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得到了遵义地区父
老兄弟姐妹在物质上、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是遵义人民群众哺
育了浙大,为浙大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使浙大在抗战时期仍
能弦歌不辍,坚持教学,开展科研,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从而
使浙大得到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
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为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作出了贡
献。浙大自1946 年10 月迁回杭州,已经过去了三卡九年。目前
己发展成为一所在校学生达一万一千人的全国重点大学。应该
说,浙大在遵义的六年半,是浙大今天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
件之一。因此,我们十分怀念遵义,怀念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
十分感激遵义人民为浙大的发展所作出的宝贵贡献。我们永远不
会忘记遵义和遵义人民。我们深深感到,遵义是浙大师生的第二
故乡。
今天,遵义地市委将潭没了近四十年的“浙大黔省校舍碑”重
新树立起来,作为珍贵史料予以保护,并拨专款建立了碑亭,这
使我们非常感动。碑亭的建立,是遵义地市委重视教育v 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的一个生动体现,它将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为
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奋勇进取。我代表浙大和全国各地校友代
表再次向地市委表示深切的感剧。
最后愿“浙大黔省校舍碑亭”永放求是之光。
谢谢大家。

1985 年10 月22 日

遵义市领导卢开祥同志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上的讲话

遵义市领导卢开祥同志在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上的讲话

浙大校友们、来宾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亭揭幕典礼。我
代表遵义地委、市委、遵义行署和市政府,向远道来黔参加揭幕
典礼的浙大校友,向到会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问候。
浙江大学是国内外知名的重点大学。四十六年前,在民族革
命战争的抗曰:烽火中,浙江大学由于坚持抗日、坚持教学、不怕
艰难险阻,由杭州首迂浙江建德,再迁江西泰和, 三迂广西宜
山,最后在1940 年迁来贵州,留在遵义、湄潭,办学六年余,
为贵州人民和全国各条战线培养了很多知名学者和建设人才,从
而也和遵义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遵义人民对浙大是非常欢迎
的,对浙大的“求是”学风、民主精神,以及浙大对遵义文化教育
的贡献和影响,是卜分景仰和怀念的。
浙大迂黔期间,有文、理、工、农和师范五个学院,是当时
国内最有名的综合性的四大学府之一。国际人士誉为“东方的剑
桥大学”,国内也称赞浙大是民主堡垒之一。在治学、育才、抗
日救亡和争取民主等方面,浙大师生都有突出贡献。从抗日战争
开始到人民解放战争结束,艰苦奋斗的十三年中,浙大的卓越成
就,都是在世界知名的我国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校长领导F取得
的。遵义人民怀念浙大,也怀念浙大已故的竺可桢校长。
战时的浙大,是科学的摇篮。它以惊人的措施和卓越的远
见,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图书设备,并在艰难条件下从国外
购进大量物资,充实科技实验设备,吸引了国外许多学术权威来
浙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各种学派的知名教授,云集浙大,壮大了
浙大的师资队伍。当时,中央研究院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在科学
记录中,浙大教授的论文最多;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浙大有四
名,仅次于北大和清华两校。浙大学术研究空气很浓,科研成果
累累。浙大师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袤的很多。
在当时印刷卡分艰难的条件下,浙大紧缩行政开支,也要保证科
技出版经费。这种鼓励科研的办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值
得提起的是浙大对贵州的科研贡献。例如,罗登义教授的《黔北
民众营养的研究》、《贵州|蔬果中维生素的研究》,陈鸿适、杨新
美教授的《臼木耳、食用菌的人工培养》,蔡邦华教授、唐觉的
《五倍子研究》,彭谦、朱祖祥教授的《粉状土壤酸度试剂》,吴
文晖教授、钱英男、赵明强的《遵义、湄潭、德江农家经济调
查》,文学院主编的《遵义新志》的刊印,以及对湄潭茶叶、遵
义水稻和蚕桑等的育种、栽培、加工和推广,都面向社会、面向
生产和生宿, 为贵州人民立下汗马功劳,贵州人民将永远怀念。
战时的斯大,又是抗日民主的堡垒.从1937 年起,学校领
导学生积极开展救亡活动,组织义演、义卖,慰劳抗日将士。迂
校途中,利用寒暑假组织战地服务团,到野战医院为伤病员服
务; 1940 年春节期间,战地服务团多达77 人,到广西大塘、迁
江、宾阳前线,救护伤病员;为了抗击日寇的需要,不少学生自
动报名上前线当翻译。浙大师生同仇敌{气。读书不忘救国,值得
我们学习。当时,国民党中央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浙大师生极
为义愤0 1941 年夏的“反总考”、1942 年的“倒孔运动”、“反迫
害”、“反对反动派拘捕进步师生”、1945 年发表的《促进民主宪
政宣言》, 1946 年以后爱国民主新阶段的“反内战、反迫害”运
动, 1947 年的“抗暴、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大学生喊出了
“抢救教育危机”、“要饭吃、要和平”的口号,以及当时的“五·二
。”惨案,后来的“于子三惨案”,浙大师生都站在反独裁斗争的
前列。1949 年杭州解放前夕,浙大师生又在竺校长领导下全力
护校,粉碎了反动派瓦解浙大的阴谋,迎来了杭州和浙大的解
放。从浙大师生身上体现了中华儿女主持正义、不屈不挠的民族
气节。
浙大的求是学风。影响深远。对遵义地区的学风影响更为深
刻。浙大对校舍建筑主张朴质无华,但要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从
学习到生活、从文娱到体育锻炼,建筑相当完备。办学兢兢业
业,艰苦中弦歌不辍。抗战中物资困难,学术研究从未停止,以
火代电,以油纸代玻璃,以竹竿代导管,也要出科学成果。学术
讲座、读书报告、科技讨论从不间断。对学生教育严格。迁校途
中,用取消寒暑假等措施来补足课时,不打折扣;学生成绩不及
格,按规定留级或退学,作弊的开除,毫不姑息。重视体育锻
练。到处有运动场、游泳池,竺校长常常带头游泳。浙大最早实
行导师制,导师以身作则,文理并重,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贵州
贫苦学生上大学,求知思想的觉悟始于浙大,大学师生到中小学
授课始于浙大。浙大为贵州培养了不少人才二也唤醒不少民主青
年参加了革命。浙大校友在各条战线的贡献,是与求是学风分不
开的。
竺可桢校长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我国现代地理和气象学的
奠基人,也是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教育家。留美攻读气
象,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教授及中央研究
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他虚怀若谷,主持浙大校务,兼容各种学
派,使学生开阙视野。爱国、爱校、爱护师生,首倡以“求是”作
为校训,为浙大师生树立了新的学风。解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
院长,硕德高龄,为祖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人民将永远怀念
他。
浙大在宜山停留时期,竺校长曾亲撰《浙大宜山学舍记》、
刻石宜山; 1945 年浙大东迂杭州,雪校长又立《浙大黔省校舍
记》石碑于遵义老三中,用意至深。这块碑是地方珍贵史料,涅
没了几乎四十年, 1982 年才在·f ·-·」中扩建时出士,侥幸没有破
坏。遵义会议五卜周年纪念期间,曾树立在卜一中供人瞻仰,浙
大国内外校友多次前往参观、摄影。遵义人民为了纪念浙大迂黔
六年办学、育才、抗日救亡的功绩,十分爱护这块碑。我们把它
移到湘滨公园内建亭保护,要让浙大的办学精神和求是学风,作
为典范永远发扬。
今夭,各地浙大校友代表光临遵义,为碑亭揭幕。一方面说
明浙大校友对母校的崇敬和怀念,另一方面也说明浙大校友对遵
义人民有着探厚的感情,关注遵义的经济建设。正如月初来访的
中科院副研究员,生校长的公子,浙大校友兰安同志所说,他是
吃遵义的米、喝遵义的水成长的ζ 遵义是他的第二故乡.浙大校
友不会忘记遵义。遵义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对外开放,对
内搞活”方针的指引下,有决心把遵义建设成为大西南战略基地
之一。浙大校友遍布国内外,人才济济,在祖国建设与世界科技
工作中卓著成绩。我们遵义要开发、要信息、要资金、要人才。
我们欢迎浙大校友和我们一起,开发你们的第二故乡,出谋划
策,外引内联,共建文明幸福的遵义。
这次会议安排五天,时间不算多。欢迎浙大校友和遵义人民
话i日,和遵义校友话旧,畅游革命历史名城和你们母校的故居,
游览泪水、类山,参观前进中的工农业,在各个集会上发表你们
的高见,并以此为起点,建立你们和遵义的紧密联系,对建设遵
义、建设贵州提供宝贵的助力。
遵义条件差,我们筹备匆促,招待不周,还请多多原谅。
最后,祝浙大黔省校舍碑亭永在,祝求是学风发扬光大,祝
浙大校友和来宾们、同志们身体健康。
1985 年IO 月22 日

浙大黔省校舍碑亭记

浙江大学在遵义

浙大黔省校舍碑亭记

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 一九四五年竺可桢校长立,记迂黔六年中院系设It~庭教学设备甚详,而涅没近四卡年。一九八二年七
月七日,.遵义市-卜一中(旧省立三中)扩建时出土,完璧幸存。
抗日烽火中浙大师生间关险阻、治学救亡之惰,灼然可见。中共地、市委以是碑为地方珍贵史料,特拨专款,建斯于湘滨公园,
以彰浙大战时育人之功。盖以光宠前贤而励来者。

铭曰:风山苍苍湄水泱泱 斯亭志、古求是之光

遵义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经建
一九八五年十月立
(浙大农学院1947 届毕业校友幸必达撰文,市政协委员刘正材隶书刻石)

浙江大学迁黔大事记

浙江大学迁黔大事记

1939年在广西宜山
1月20日党校伏在校务会!:报告赴川、滇、黔经过。张晓峰报告考察黔
r11饺址。决定暂不迂移‘照常建设立山校舍,文理学院报教育部
分设文学院和理学院。敌机炸贵阳。
2月4日’派关15晓沧、陈训慈赴浙东创办一年级分校.
2月5日敌机18架炸’自:1J.1,目标浙大,投烧夷弹118枚,标营校舍多处
被毁,学生122人失去全部或部分行李,学校拨款及教职员
捎月薪f·分之一救济。2月8日又恢复l:课。
2月’1日H在在海南岛登陆。
2月17日浙大恢复特种教育委员会。
Z月22日行政会议讨论迁校问题。
2月23日位校长借赴揄开会之便,亲往贵州考察校扯。
2月24日散机再炸贵阳。
2月25-28日在贵阳工作的湄潭人士劝浙大迂湘潭。宁主校长派人去瓮
安、汩潭考察,自己过遵赴揄开会,留遵一宿,了解遵义情
况。
于一4月浙大拟迂主南建水,以其逼似杭州,房屋街300余间可供浙大
使用.因教育部不同意,迂移作罢。
5月4日敌机炸重庆,死伤万人。
5月14日教育部同志浙大迂贵州。
5月17日浙大开迁校委员会,赞成迁往湄潭。
附录785
6月9日哩校长借张孟闻、胡刚复教授赴遵湄实地考察。
6月14日雪校长至湄潭,县长及中学校长陪同看房270余阅.湄潭各界
21团体集会欢迎浙大迁湄.
6月19日贵州公路局同意支持车辆。贵州省府对浙大迂黔商议补助1-2
7月4日
7月8日
万元费用.
浙大毕业同学会正式成立。
政机炸柳州.
7月21日融机炸宜山.
7月31日敌机炸桂林.浙大本月举行第12届毕业典礼-
8月14日磁机炸柳州.
8月28日敌机炸宜山-
9月15日战再炸宜山。
10月8日浙大浙东分校在龙泉开学.
10月1←-14日敌机炸问他、南丹、武鸣、桂林、怀远&宜山等地.
10月16日亏竺校长报告学校教职员重大变动情况:教务长郑晓沧因病留浙
东,张绍忠继任教务长.总务长沈鲁珍辞职,贺壮予继任总务长.训导长新聘姜琦,不日来校.文学院院长梅光迪。理学院院长胡同。复.工学院院长李熙谋.农学院院长蔡邦华.师范学院院长王碰.新聘教授有余坤珊、张肇霉,刘德英、陈立、李相励、鄙承钱等.这是尝校长来浙大后较大的一次人员变动.
11月15日放人在龙门港登陆,占据防域,钦州随即失守.
U月21日战再炸南宁.
11月26日南宁失陷,桂南形势紧张.
11月28日浙大成立迁校筹委会,派定张晓峰、吴毒草初、梁庆椿、贺壮
予、胡刚复、李熙谋、蔡邦华7人为委员,定出紧急处置办
让.
12月3日政炸宾阳,敌军已呈现九塘.武鸣,宾阳随即沦陷-
12月6日数职员家属及部分教职员登程赴都匀。
786附录
12月11日湄潭县长严溥泉来函要浙大派人前往接拾迁校。
12月13日第一批仪器、书籍开始装运,
12月15日吴耕民教授来校任教。
12月23日迁校委员会胡刚复、李熙谋、蔡邦华为遵义新校舍筹备委员,
即,牙赴遵.
12月24日镇南关陷落。浙大女生由三教授护送赴遵义。
12月30日青岩乡师房屋愿以5000元让浙大。预定一年级在此开学上
课,二、三、四年级将于3月1日前在遵义开学.
1940年在遵义地区
l月1日竺校长电嘱胡家健立即接洽青岩乡村师范之校舍供一年级新生
入学之用。
1月6日接陈剑修等来信称遵义房屋还无着落,但湄潭士绅则欢迎浙大
迁往.
1月8日竺校长为学生自治会战地服务团授旗.
1月11日请张绍忠代理校长职务,竺校长准备赴贵州。在校学生有430
一付0人-
1月16目壁校长抵遵义,并借李熙谋、张其购等赴遵义师范迎教青部长
陈立夫.陈立夫命地方七将遵义师范校舍让给浙大,而遵师迁
至中吾衬.乡绅胡宪之等表示赞同.另将何家巷等18处地方的房
屋扩充作校舍.
2月1日因遵义校舍不敷应用,又决定在湄潭扩充校舍.
2月22目全校二、三、四年级师生在遵义和拥潭恢复上课.一年级新生
设在贵阳附近青岩(后迁湄潭县之永兴镇).
2月25日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进行分区选举.浙江大学选区有评议员48
人,其中在遵义者17人,在福潭有31人。
4月19日竺校长决定请胡家健负责主持湄潭校舍建筑。
5月7日湄潭县地方各界举行浙大迁移协助委员会,请雪校长、胡刚
附录787
复、蔡邦华、胡家健4人列席。会议决定:湄潭县巾与浙大实
驳学校合并,文庙与民教馆让给浙大。此外还协助浙大觅宅
250间。
7月30日训导长姜琦辞职,竺校长请费巩接任.
8月12日新训导长费巩发表就职宣言。竺校长正式宣布推行导师制-
8月23日请储润科任农兴一年级分部主任。
10月14日聘胡家健兼任浙江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主任.(IO月1日已将揭
部中学接收合并)
12月11日水兴一年级分部举行新生编级考试。报到的新生共有斜0余
人,
1941年在遵义地区
2月3日党校长召集李熙谋、张其购和诸葛眠三人讨论浙大训导方案。
根据张其附主张:浙大学生第一是思想自由,第二是个人信仰
(自由)。
4月10日浙大与中央大学、西南联大三校校长在重庆开会,讨论三校联
合招生.后增武汉大学成了四大学联合招生.报考地点,决定
设在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衡阳、丽水等地.题目一律,
由四校分工命题.
6月24日.!b一浮在宜山所制校歌,原请丰子铠谱曲,因歌词语屈聋牙,
很不顺口.故丰子铠不愿重制,函请中央音乐学院应尚能谱之
(f8月7日谱成寄回).
8月16日四大学联合招生今日举行考试。
10月24日史地系刘之远带领学生在遵义团溪发现锺矿,交化学系分析,
知含矿量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高品位富矿.估计贮藏量约有
20万吨.
12月9日由于珍珠港事件,英美两国正式对日宣战。我国抗战已达四年
半,于今日也随英美两国正式向日、德、意三国宣战.
788附录
12月底学校报部人数统计:
浙大教职员:计教员229人(女21人),其中教授81人,副
教授26人,讲师42人,助教78人.以院别分,文学院45
人,理学院63人,工学院49人,农学院44人,师范1’2人.
职员143人(女16人),计校长室3人,教务处24人,训导处
25人,总务处65人,主计14人,技工12人。
学生1048人(龙泉分校及一年级除外)。计二年级406人,三
年级373人,四年级254人。以学院分(除一年级),文学院
95人,理学院126人,工学院485人,农学院202人,师范学
院140人。一年级为346人.(总计应J.11394人,龙泉分校未
计)
1942年在遵义地区
1月11日拥潭理学院举行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纪念.由物理系主任何增
操任主席.竺可桢、胡刚复等作纪念报告。
1月16日遵义浙大学生举行“倒孔(孔祥熙Y游行.为了保护学生,空
校长与教授们一起参加游行行列.
E月21日湘源县国民党党部叶道明借调查人口搜查浙大助教潘家苏和四
年级学生滕维藻住处,并以“反动标语’印刷品栽赃陷害(二人
于1月26日在遵义被捕,4月27日在重庆由竺校长保籍).
2月8日教务处统计.本年度一年级(永兴分部)注册人数共346人,
以籍贯分:江苏62人,湖南55人,浙江41人,安徽37人,
贵州28人,广东27人,湖北27人,江西13人,四川12人,
广西9人,山东7人,问北5人,南京4人,河南3人,辽宁
2人,上海市1人,北平市1人,吉林1人,孟南1人。以学
院分:王学院150人,理学院51人,农学院44人,文学院75
人,师范学院32人.录取本校最多的中学生有国立八中21
人,贵阳离中14人,国主九中8人,中大实中8人,固立三中
附录789
13人等五所中学-
3月8日费巩辞训导长职.
g月12日教务处统计在贵州的全校注册学生共1379人,以籍贯分:浙
江299人,江苏230人,湖南181人,安徽135人,江西126
人,广东77人,湖北54人,贵州52人,四川50人,福建46
人,广西37人-
5月16日教育部公布去年各大学学业竞试,全国第一、二年级得奖者共
91名.其中浙大获奖人数最多,共IO名.以校统计:浙大10
人,岭大7人,武大6人,厦大6人,广西5人,西北师范5
人,川大4人,中大3人,湖大2人.以学系分,本校数学、
史地、农化三个学系都连续两年得奖.
6月6日工程师节,李熙谋院长在贵阳召开全国工程师学会,本校工学
院暴行学术活动并开放各系工场、实验室,让地方各界参观.
8月26日教育部公布,全国部聘教授,第一批共30人.我浙大苏步
青.吴耕民、王础、孟宪承(时在上海未返龙泉)四人当选.
’月28日教务处统计新学期学生数:遵义770人,湄潭357人,录取新
生408人,先修班148人,各省保送师范生80人,各省会考优
秀免试生69人.共约1832人.
H月4日化工系毕业生陈汝缝考取留英公费生,另一化工系毕业生邹元
曦考取林森主席出国公费生.
12月15日张其陶接受学校委派赴美国迸修一年.
i943年在遵义地区
2月12日教务处统计浙大黔校各部注册学生数共1568人.其中以学院
分:文学院130人,理学院169人,王学院753人,师范194
人,研究生28人,先修班23人.以年级分:一年级339人,
二年级270人,三年级464人,四年级368人。以学系分:中
文19人,外文50人,史地61人,数学72人,物理40人,化
790附录
学82人,生物15人,电机207人,化工244人,土木110
人,机械192人,农艺58人,园艺22人,农化59人,植病
13人,蚕桑6人,农经l13人,教育82人,国文16人,史地
55人,英语12人,数学15人,理化13人(后六系是师范学
院各系)。研究部:数学2人,生物3人,化工7人,农经4
人,史地12人,教师统计:教授91人,付教授32人,讲师
45人,助教79人。
2月20日一年级部分主任樊平章提请辞职,改聘钱宝琮结束任。训导长一
JIH由郭斌和继任。
7月2日本届毕业生共311人。
7月11日郑宗海自浙东分校来黔担任首任研究院长.
7月12曰招生委员会分析评定各省中学保送来浙大的新生成绩,列第一
等者有:重庆南开中学、浙大附中,十四中学及中大附中等四
所中学.
9月16日招生委员会统计:到今日为止本校录取新生共572人.其中文
学院79人,理学院59人,工学院278人,农学院98人,l厢院
58人,先修班56人.
10月14日巾国与印度交换留学生各10名,其中2人分配在浙大理学
院-
12月16日第二届学术审议会,浙大竺校长前往参加.会议选出部聘教
授,浙大有三人当选,llP胡刚复、郑宗海、陈建功.梅光迪仅
一票之差落选.
1944年在遵义地区
2月8日何校长在湘潭了解印度留学生学习情况。
4月4日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英大使馆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
首次来浙大参观。
5月9日本校今年毕业生共349人,其中文学院30人,理学院41人,
附录791
工学院176人,农学院79人,师院33人。
5月21日学校推定各院系成绩最优学生22名报教育部。
6月6日王学院工场火警,烧去电机实验室、动力室、肥皂工场、化工
原理实验室和药品室、土木实验室等,损失巨大.
9月凭校长决定王国松任工学院院长。
10月21曰:巳翼教摆在贵阳病故(29日在遵义出殡).
10月23日货校长借同李约瑟夫妇及随同五人赴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年
A
10月24日李约瑟在湄潭礼堂向全体师生讲《科学与民主义
10月2!日中国科学社年会在湄潭丈庙举行,由会长胡刚复担任主席并致
如,竺可桢介绍社史与任务,钱宗琼作《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报告。午后宣读论文30余篇.
10月26日李约瑟原定今日离湄,后以生物方面论文甚多遂决定再留一天
(’实际留了二天)。上午参观数学与物理二系,午后参观农化系.其助手毕丹耀参观农学院。四时半又去生物系参加生化讨论会.李约瑟认为在浙大可看之事甚多,故决定再留一天,到28日才离开湄潭。
10月27日科学社举行讨论会由竺可桢任主席。
10月28日!"!校长借李约瑟等返遵义.下午根据李约瑟要求参观史地系,
由叶良辅带领参观,他对史地系收藏的丰富图书和徐霞客三百周年纪念陈列馆事非常注意。
11月17日桂林、柳州陷落,逃难过遵义者甚多,遵义42厂已准备打游
击-
11月22日贵阳开始疏散,平越交大已停课-
11月25日贵州大学派华仲麟来浙大要求将理、农二院迁。自与浙大合作,
雪主校长表示同意.
11月27日贵阳省政府F令紧急疏散。
12月1日学生会代表支德瑜、安粤、刘长庚、钟一铐四人赴贵阳发动学
792附录
生组织劳军.
12月2日教务长张绍忠向教务委员会报告全校注册人数共1658人.其
中四年级389人,三年级385人,二年级385人,一年级420
人。以院分,文学院120人,理学院210人,王学院815人,
农学院274人,师院157人,研究院50人,先修班32人.以
分校分,永兴420人,湄潭435人,遵义757人,此外尚有浙
大附中400余人(总共已有2(削余人).
12月12日教育部朱家弊电称:“浙大与中大合并,学生全体从军,教师步
行赴渝报到.”而待从室陈布雷主张:“浙大留原处不动.’全体师
生则都坚持职守,部分学生准备向子弹库借枪支去四郊打游
击.雪校长为应付时局,决定派孙怀葱、刘之远去仁怀,傅梦
秋、钱钟韩去绥阳.王福春JIJ过正安,知其地不产米且无盐,
敢不可住.
12月14日贵州大学教务长李孝同来浙大,要求将农林系和土木系四年级
毕业生送来,借浙大师资设备以结束学业.校长已同意该三系
40人来浙大完成学业.
12月16日《贵州日报》刊载:李约瑟博士返英后,在大学委员会讲演,
赞扬中国科学家,并称中国的浙江大学与西南联大可与英国的
剑桥、牛津或美国的哈佛大学相媲美.
12月20日校长僧王国松、张绍忠教授欢送浙大学生参加知识青年从军大
2』
1945年在遵义地区
1月1日本校农学院毕业生张胜游、汤永谦,吴志华、过兴先,郝守谦
等均考取农林部的留学生.
1月2日立化垦殖团在戏剧家熊佛西带领F,率许幸之,俞佳章、端木
戴良,张光字等来遵义,曾与浙大师生举行文艺晚会.
1月13日欢送浙大(第二次)战地服务团会议,团员30余人.由生校
附录793
长向团长支德输授旗(第一次在1940年1月由团长潘家苏带
队,有60余人参加).
1月24日费巩在今H离遵义去重庆.
2月2日浙大报名去著江参加知青从军者共93人。
2月3日教育部留美考试发榜,我校录取名额有土术系助教张福范,机
械系助教钮因美,化工系讲师冯新德等共12人。史地系教授涂
长望向雪校长建议发起组织中国科学工作协会.
3月5日费巩教授在重庆千厮门码头失踪。
3月23日生物系教授罗宗洛入选中央研究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任第一任所
长,
4月18日吃校长亲赴蕃江青年军师部去保释李家铺(电之)、易钟熙
(ft工四)、王香耕(化学)、程士伟、徐铭曾等同学。
5月3日前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上月底发表,浙大得奖学生
共19人-
6月2日教务长张绍忠报告本届毕业生计大学部282人,研究生22
人。训导长郭斌和报告:浙大去年从军学生共137人(中央规
定70名),另有参加译员两批共137人。
6月7日全校金额最多的奖学金“国际奖学金”,本校有六个学生获得,
计有杨光华、杨忠道、诸婪强,fr,J昌明,主祖槐和孔良曼。
6月9日壁报审查委员会公布决定:“凡壁报文字具真实姓名而有登记之
笔名者,经学生自治会出版股,即可贴出.”
8月10日H本正式投降.
9月4日遵义各界庆祝抗战胜利,晚上火炬游行长达十里,盛况空前-
9月15日学校为准备迁返杭州,雪校长召开浙大复员委员会会议.
10月18日丝校长飞返杭州,察勘浙大文理学院和农学院的校址。
10月29日些校长在杭州召集吴钟伟、沈鲁珍并浙东分校主任路季讷等开
会讨论复校.并决定:在龙泉的三年级生和浙大师院学生在11
月10日停课,到l明年元月3日都到杭州复课,在杭州招收的一
794附录
年级新生,诀寇在11月13日到杭州上课。
11月8日全校长在杭州文理学院主持开学典礼,到会学生、教师及来宾
共400余人。雪校长报告浙大西迁八年经过,并请在此八年
中,浙大由幼年而成长成壮年了.在抗战中毕业生已达2(附0多
人,已超过战前二倍以上云。
11月12日雪校长飞返重庆.
11月26日雪校长在遵义向全体师生报告赴杭经过。
12月12日中央研究院决定派竺可桢赴伦敦出席国际气象会议,国值浙大
复员事忙,竺校长委请徐长望代表出席。
12月19日学校上报教育部在黔的学生总人数为1257人(其中女生占五
分之一}.以年级分:四年级363人,三年级296人,二年级
318人,一年级237人,研究生22人.以学院分:文学院132
人,理学院182人,工学院584人,农学院238人,师院78
人.以籍贯分:浙268人,苏229人,湘163人,皖112人,
粤67人,黔64人,川51人,赣8人,辽6人,康3人,甘2
人,吉2人,热1人,察1人-
12月31日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在贵阳逝世.
1946年先在遵义后返杭州
2月’日新聘教师已决定来校者在:杨联升(外文)、严仁膺(经济)、
下学锁(航空)、赵如兰(音乐)、范祖掩(历史)、李春芬(地
理)、黄炳坤(政治)等。
1月11日货校长与新任训导长黄尊生谈划,,导方针,谓:一、目前各党派
既列于同等地位,大学中不应再有党部.目P三青团也只能作为
一种服务团体,如青年会→样.工、学生对于政党信仰完全自
由,但不应作政治活动.三、却II导方针应以道德服人为标准.
2月16日杭州部分学生数统计共有注册学生726人,计文学院'80人,
理学院46人,农学院71人,师院209人,站学院59人,专修
附录795
科102人。在726人中,女生109人,男生617人.教授22
人,副教授15人,讲师15人,助教10人,兼任教师4人,共
66人,职员109人,
2月19日教务长在遵义主持校务会议(竺校长以研究院长资格出席).
报告注册人数,全校共1199人(女生194人).其中文学院
13]人,理学院556人,农学院224人,师院78人,研究生20
人,先修班20人。
2月23日物理系助教程开甲,数学系讲师张素诚,生物系讲师姚鑫三人
得英国奖学金出国留学.
3月5日费巩失踪一周年,学校停课一天并集会纪念.
3月17日为纪念梅先生逝世及募集子女教育基金,学生会借湄江大戏院
搬出《万世师表》话剧.
4月1日根据王国松在去年提议,改4月1日为浙大校庆.因此今天举
行新定校庆的黎一届庆祝会.
4月2日复员会议决定派舒鸿、马宗裕等赴汉口、长抄,沿途视察并勘
定设站地址.决定第一批师生在5月1日以前出发.
5月5日举行留学美国研究生选拔委员会(由美外交部设立),各系推
荐:候选人.结果由地理赵松乔和数学卢庆骏二人当选.教务长
张绍忠报告本届毕业生共291人,其中文学院25人,理学院
40人,工学院171人,农学院69人,师院18人,研究院8
人.
5月6曰:折大在贵州举行最后一次(第十九届)大学生毕业典礼.
5月10日扩大会议决定:将浙大在遵义和湄潭=处公物都交与地方政府
接管-
5月11日遵义文化教育界举行欢送浙大复员返抗大会.遵义83岁老人
蒋箴谙献旗,上有“善教继志,遵道教学,嘉贤容众,毁方瓦
合\小字是“浙大复员返杭纪念,遵义文化教育界敬献”。
5月15日斯大邀请遵义各界聚会,答谢欢送盛意和多年来对浙大的支
5月16日遵据两地举行最后一次新生入学考试,遵义报名者有160余
人.-F午三时半壁校长等离开遵义。
6月1日在遵义的浙江大学留守处结束。教背部公文自6月1日起改送
至杭州浙大。从此结束浙大在遵义的七年定居。
注:此稿依据《浙大校史稿》.《竺可桢日记》、《怀念王国松先生》.《竺可桢传》.《杭大校史通讯》I-4期、《费巩传》等资料摘编而成.

(杨竹亭撰写幸必达增删)

浙大的京剧演出

☆陈猷 唐广荪 徐贤璋

京剧,又称国剧、平剧,俗称京戏、大戏,创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自安徽语调四大徽班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入北京起,争光绪五年(1879年)皮黄界泰斗程长庚殁止,已经过119年。由;r北京地区人文荟萃,宫廷提倡,从业人员敬业并人才辈出;加之社会大众支持,因而京剧发展极为快速、充实,成为一种深邃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种阐扬我国固有道德,具有教化功能的高尚娱乐。
京剧大师齐如山写文章讲:中国剧的组织有唱白,动作、衣服、盔帽靴鞋、胡须,脸谱.切末物件.音乐等八部分;而任何演员在舞台上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所以京剧表演是极有旋律的艺术,演员在舞台七一举手,一投足、唱一句腔、道一句白,都得有相当的规律管制。任何戏、任何演员、什么时间、在舞台上应该在什么位置,都有——定;错厂就不像样。两个以上演员同时在台上演出时,也须配合严密,才算精采。1941年,浙大在湄潭有一次演出《打渔杀家》。农艺系教授孙逢吉老师饰萧恩,女同学章清饰桂英儿。平日里师生,上厂台演父女,倒是最佳搭配。当萧恩在岸边解了绳缆,跳上船头时,船头应该下沉,船尾应该上翘;但是萧思下沉时,桂英也跟着—F沉;萧恩接着将身上冒,桂英也跟着站直了身子。直看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回忆此事,我还要笑。
孙老师有条好嗓子,唱起来苍劲雄浑,凄凉醇厚。他一面划桨、—‘面唱着:“恼恨那吕子秋为官不正,仗势力欺压我贫穷的良民,船行在半江中,儿要掌稳厂舵……”。啪,他老人家甩开大在台上跑小圆场,可是他平常戴惯了—·干多度深度近视眼镜,卜台后已化妆成老渔夫, 自然不能再戴镜子,就此跑出圈外,船磐打到我这戴眼镜的琴师,而把我的眼镜打掉了,他还不知道台下为什么又笑了起来。那是关切,也是欢快的笑声。
任何社团组织,若求绩效优良,必须领导人物热心,人才齐全;还得有几位任劳任怨的干部才行。“浙大京剧研究社。就具备这些条件。这个研究社,是1938年浙大在宜山时,由一些热爱京剧艺术的同学组成的。到了40年代办得有声有色。笔者是在宜山入学的。迎新会上, 由于我们同届新生里有会操琴的赵泽寰、黄友松,能唱的有我,还有周本湘、李久春;再加上1936年入学的学长:李秀云、沈承书、谢承范等,晚会节目里就有好几个京剧清唱呢!为支援广西抗日前线战土,我们在宜山进行过一次公开义演,演出《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等剧。全部收入用于慰劳抗日部队。
母校于1939年8月从宜山再行迁校。先头部队抵达贵州遵义,四年级毕业班先行复课。10月间,我们二年级到遵义时,他们利用课余又在排《打渔杀家》。那是准备新年献演的。由沈承书饰萧恩,李秀云饰桂英儿。他们两人戏剧造诣均高,动作地道娴熟,扮相极为好看,唱腔又很优美,效果极佳。后来,又排演《宝莲灯》,《四郎探母》等剧。演出主旨有时是劳军,有时是与地方机构联合庆祝春节。当1940届同学毕业时,在遵义电影院的京剧演出,规模较大。
1940年夏天,农学院也在湄潭复课。同年暑假后,浙大附中在湄潭成立。农艺系有孙逢吉教授,园艺系有熊同和教授,他们都工须生。熊教授兼工老旦。附中英文老师吴耀卿,文武昆乱,八行通透;·唱打说白,门门精通。物理系讲师(后升副教授)杨有91、的胡琴拉得很好,而赵泽寰、黄友松合拉的梅派戏腔,简直不输职业水平。另外,前后同学中除了上面讲的李秀云,沈承书。谢承范外,能唱会演的有老生赵梦寰(兼花脸)、张兆青、李焱晶、张粹新,青衣有周本湘、任允慧、黄淑蓉、韩定国,章清、周桐,丑角王以靖等。人才茂盛,角色整齐。还有好些同学的大名,因时日久远,不复记忆。
我们在遵义、湄潭演唱京剧最大困难是服装。但是大家演出的劲头很足,所以除在剧目方面尽量挑选服饰简单的以外,不得巳时只有别克服困难方式自己缝制。戏服原本是非绸即缎精工绣制的;而我们自制的,在光泽,图案上较差,但并未影响我们演出效果。原因是我们在演出的其他方面都是优良的,弥补了这项不足。
说起我们的克服困难制品,很多同学都参加缝制。其中周本湘虽是昂藏七尺的男生,却极工于女红,能裁会剪,又绣又缝,常快工赶制戏服。穿着起来,台下观众哪里知道这是出自男同学之手?
其次是武场指挥和大/j彬及铙钹手的人员配备。鼓师是整个表演现场的总指挥,他固然必须会打小鼓领导全场,而且对全戏要熟悉。所有人物出场顺序,什么动作、唱腔,或是有道白,他在事前都得清楚,才好起什么点子、打什么名堂。锣鼓有口诀,俗称锣鼓经。如果你对于戏的情节不熟悉,就算你会背锣鼓经,也打不起来。1940届的沈承书常在我们排戏时口打锣鼓经,指挥我们的动作。;他毕业分配后,我们只好借重外界支援了。
我们社团名称是。浙大京剧研究社。,它在发展中渐臻完善。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一)切磋国剧唱做表演艺术,使同学们在课余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增进相互感情,(这在当时,对于很多有家归不得的同学来说得以寄托思乡之情);(二)适当时期与军民同乐。
活动方式是每周末晚间聚会练习一次。由参加的教师、学生相互指导学习。平时均以练习各门派的唱段为主。由于有三位水平较高、善厂操琴的师生在校,不断反复练习,所以无论老生、青衣或是小生,花脸,各类唱腔,都能唱得接近各流派的韵味水平。每次练习,室内外围听的同学很多。因此,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充实不少。
到了一个阶段,如有计划演出,则除掉平时练习重点改为排戏外,还·r周日加班排练。我们到湄潭后,由熊同和老师任社长,他最为热心,出钱出力,任劳任怨,与吴耀卿先生热心指导身段,总排各戏,不眠不休,终·厂每次演出后获得其多佳评。在遵义湄潭,我们演过的剧目如:《打渔杀家》,《四郎探母》、《宝莲灯》、《宇宙锋》、《御碑亭》、《凤还巢》,《拾玉镯》、《法门寺》、《辕门射戟》、《黄鹤楼0、《乌盆计》、《打鼓骂曹》。《空城计》、《贺后骂殿》、《女起解0、《三堂会审》、《霸王别姬》等,同学们演出各刷中的角色,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舞台上团结合作精神的表现,越能发挥主观效果。
我从初中起,随音乐老师在每次音乐课的最后15分钟,学唱京剧,后来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50余年来与京剧结下了不解缘。通过它,我和任允慧同学结为百年之好;通过它,形成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戏迷家庭”;还是通过它,联系着海内外知音同学的友情。
今年是我和任允慧的70寿辰,我们的三男一女,四户儿孙为我们祝寿,主要方式是“陈家班的京剧会演。。长子在《跳加官》中亮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戏迷家庭,自娱娱人。四句联语。我们夫妇各自清唱后,由大儿媳主演《彩楼配入二儿主演《空城计》,女儿与三儿演出《穆桂英挂帅》。各剧中的其他角色多由儿孙们充当。孩子们的认真演出,不仅博得到会亲友们的喝彩,就连海峡彼岸的李秀云学长听了录音也赞赏不绝!
儿女们虽分别居于海内外,在事业上都各有专长和成就,而对京剧自幼耳濡目染,肯加钻研,其造诣可说是青出于蓝。我们固然薪传右继,但能甚于蓝,礼会方始进步。浙大“求是”精神指导我们——生的言行,也体现在我仃]对儿女的教育上,并传给厂他们。愿“求是”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陈猷)
(本文作者:台湾糖业公司总厂长。经理,浙大40年代毕业生)

浙大初到遵义的炮戏——《夜光杯》

1940年初,浙大甫抵遵义。在复课前,学生会为川康水灾筹募寒衣捐款,曾上演过《夜光杯》。该剧1939年曾在宜山庆远剧院演出过,获得宜山人民、军官六分校、炮兵学校及黔桂铁路局职-上的盛赞。连演五场,场场满座。由生物系39届华冰寒饰女主角莉莉、吴正西(化工四二届)饰副官。王文钰(外文三九届)饰殷汝耕。三人合作,珠联壁合,炉火纯青。冰寒的凤采台风有40年代剧社凤子的神韵,——时名震宜[U,蜚声八桂。
由于冰寒40年毕业经港返苏。到遵义后要演《夜光杯》,乃改由范文涛(外文40届)担任女主角,其余仍由吴、王等担承。上演前,剧社曾大作宣传:在丁字口、湘江桥两端、何家巷口、首都饭店门上、东门口及播声电影院街口均贴出彩色海报,耀眼夺目。山城气氛为之一新。海报上有:。炉火纯青”的宇样,颇有大吹大擂之势。
该剧在播声电影院演出:三人合作,有如牡丹绿叶,相映争辉。海报所誉,不为过也。文涛是外文系特优生,每年文学奖金的膺奖者。平日沉默少言,朴素大方,美艳文静。这次演出风采俊俏。由·J:天赋聪慧,文学根底好,对莎、易等的戏剧名作,领悟精湛,苏式京白,吐字清晰,手式眼神,一侧一旋,神韵妣美凤子与冰寒,故能紧扣上千观众的心弦,获得圆满成功。五场满座。
这次演出是浙大来遵义的首次炮戏。一举而轰动了寂静的山城。征服了陆军大学、军官外语班、“步兵学校。的学员和遵义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尤其是陆大的学员们久住山城,文化生活贫乏,——旦欣赏到文学艺术造诣较高的戏剧,思想受到了较大的震动。他们在这些日子里,如醉如痴,天天光临,剧场每日满座。自此,山城的文化生活如雷鸣惊蛰地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异口同声赞扬浙大的文学艺术戏剧“真了不起。。浙大在遵义、湄潭的戏剧活动,从此一帆风顺地向前开拓、迈进。同时又培育了几代戏剧人材。
(唐广荪)

浙大在遵义的戏剧和周桐的“霸王别姬”

浙大在遵义的几年中,戏剧艺术进步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曾演出大型话剧:《夜光杯》,《日出》、《雷雨》、《野玫瑰》、《茶花女》等名剧。京剧的上演节目有:《起解》、《会审》、《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乌盆记》、《别姬》、《捉放曹》、《珠帘寨》、《黄鹤楼》、《拜山》、《窦尔登》、《白水滩》等。最负盛誉的演员有:范文涛、姚文琴、李秀云、吴正西、王文钰、胡晶清、叶楚贞,韩定国、周桐、周本湘、徐贤璋等数十人。他们演出话剧或京剧,一上舞台,就能压住阵脚,稳定观众的情绪,使其思潮随台上的剧情而浮沉起伏。这是由于演员们有较高文学素养,戏剧艺术造诣渊深,化妆技巧高超,交光互影而显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陶醉于剧情发展的过程中。
40届外文系周桐(现在夏威夷),乃长沙名门闺秀,家学渊源,聪慧活泼,倜傥大方,能歌善舞,接受能力强。上浙大后,受名师教诲,文学艺术造诣与日俱增。1944年秋,她师从在遵义的名旦赵鸿云(赵奎官夫人),学《霸王别姬》,为时半月即登台献艺。其唱、做、念、舞均规范地如师所授。唱段如“二六。,“南梆子”,“快板。等梅派出味极浓,舞剑,圆场均臻神化。霸王由化工4l届赵梦寰担承,受赵奎官指点,工架唱腔甚为雄浑,火而不过。与周桐的。书卷式文武花衫”搭配,甚为璧合,几能与《夜光杯》中的冰寒、文涛交相辉映。全剧彩声。掌声不绝于耳,连特邀把场的赵鸿云也连连鼓掌叫好,因此,《别姬》一剧,载誉山城,轰动遵义。
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四度播迁,最后定居遵义。学生激于爱国热忱,连年均有文艺剧目义演,场场获得成功。溯其原因,皆由于演员文学根底深厚,戏剧造诣尤精,对人物、剧情、吃透其内涵,又得名师导演,故能一鸣惊人,非偶然也。这就是张其昀先生在《浙江潮》中所指出的:“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在于网罗百家,囊括大典,发生交光互影,沾溉无穷的作用。”
(唐广荪)
(本文作者简介见前)

我是怎样演出《打渔杀家》的
(徐贤璋)

时光荏苒,离开浙大己快40 年了。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有的使我辛酸,有的使我欣慰,但使我感到最为甜美的就是浙大的大学生活.每当忆起这段往事,它就像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全身,使我感到幸福,欢快。
浙大- -年级设在永兴,那是一个远离城市的静僻小镇。1944 年在那里人学,我们就在江西会馆与湖北会馆渡过→年简朴的学生生活。那里既是课堂,又是宿舍。虽说校舍设备简陋,但浙大简朴的校风,使我们有县简犹荣之感。一年级学习紧张,晚间各人在一盏油灯F夜战,饿时,与同学几人在街上小摊上吃汤圆充饥,自有一番乐趣。
浙大二年级分设在遵义、湄潭两地。1: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文科)都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和师院(理科)在湄潭。我念外文系, 二年级也到遵义来了。初到遵义,见到石板路整齐、清洁,两旁商店毗连,市场也较繁荣,真像乡下人到大城市一样,一切感到新鲜兴奋,视野开阔, 从精神到物质上都上升了一个阶梯《当时,浙大男同学住在何家巷,女同学位杨柳衔。
来遵义不久,有一天,女生宿舍传达室的老赵向我通报有人找我,不一会、一个陌生的青年走到我的面前,笑盈盈地自我介绍:“密斯徐,我是浙大京剧团的。”我感到奇怪,你怎么知道我呢?我与京剧团有什么关系?他又笑容可掬地说:“我们要举办迎新庆祝会,我们请你演京剧。”我大吃一惊’,忙答道:“我从未演过京剧,连唱都不会呢。”我有点生气,感到这人太冒失了。他讲:“我们听过你唱了。你的声音圆润,很甜。” 他又笑着补充一句:“京剧团就在你们宿舍隔壁。” 我暗忖真糟糕, 我有时有瞎哼戏的
习惯,给别人听见了。本来“迎新会” 应由三、四年级同学演出
的。经他劝说,我当时年轻,遇事有些好奇心,也就同意了。他
告我演全部《打渔杀家》。我扮演桂英。我有些胆怯。他说:“不
要紧,有人指导,外文系陈教授的夫人陈师母会”。就这样,每
天课余后由陈师母排练指导,经过近一个月的排练,我学会了走
步、碎步,和划船等动作。至于唱腔,由于我幼年常随家里人看
京戏,有些兴趣,回家后,爱学着哼哼,无意中也会一些京剧的
基本唱腔,只是不准。在浙大京剧团老师指导下,有胡琴等乐器
配合,很快就会了。演出前几天,在何家巷校内贴出一张大红纸
海报:“…定F x 月x 日在遵义大剧院横出全部《打渔杀家》。”可
是不巧,扮演桂英爹爹的浙大拉册组主任突然感冒,嗓子倒了,
声音沙哑不能演唱。在万分紧急中,四处联系,后来与遵义京剧
票友社联系上了,由一个有经验年长的票友扮演萧恩。我与那位
年长票友又排练了J下《杀家》武打部分。l临演出前,京剧团的
学长告诉我不妥怕,在台仨不要看前排,要看后排,这样壮胆。
演出时,先在幕后台内唱几句西皮倒板,旋即出场在台上跑三国
碎步。看到台下黑压压的- ----片,我有些紧张,想着学长嘱咐我的
话,赶紧看剧场最后一排。只见最后---排站着许多同学,那天剧
院是浙大包场的,座位满满的,也可能是自己当时年轻,有些傻
大胆,我看看下面的观众,觉得他们反正都是浙大的同学,像吃
了定心丸似的,反而镇静下来了。在台上我与那位老生配合默
契,横出总算成功。演出后,有的同学讲我划船,上下船跃身跳
起的动作节奏好,有的说嗓子不错,有的讲扮相好,获得好评。
岁月如流,青年时的黄金时代是中4去不复返了。几- 1 -年前的
往事仍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得到抚慰、温
暖。浙大求是的校风,老师认真的授课,同学勤奋的学习及简朴
丰富多采文化生活,都是回味深长的。它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
回忆。离开遵义后,再没有重返故里,但我常思念它,总想旧地
重游,重脐它的丰采。特别是遵义不仅是文化古城,又是革命重
镇,它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光荣重任。近年来,得悉古城焕发了
青春,增强了活力,有很多建设,变化很大。遵义在腾飞、在发
展,我默默地遥视它在改革的进程中繁荣昌盛,重放异彩。

(本文作者:浙大40 年代毕业生,已从中国石化公司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退休)

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

漫谈遵义时期的浙大剧团
华慰曾 郑士俊

说起浙大剧团,不免让我想起很多往事。浙大剧团,大概是
1940 年在遵义时二由学校当局发动同学组织的,下面分话剧和
京剧两个组,我当时对京剧一窍不通,但自被选为剧团团长后,
我开始对京剧j热心起来。由于自己对正角唱腔缺乏基本功,只能
扮演一些重;道白不重唱的丑角(小花脸)角色。如《苏三起解》
中的崇公道、《群英会》中《蒋~1:盗书》一段中的蒋干和《审头
刺汤》巾的汤勤等。但现在想来,这些角色在道自(如崇公道说
道地京白;蒋干、汤勤等要念中州韵白)、水袖功夫和理髦口
(胡子)等,也都需要基本锻炼,不是硬啃两句台词就能演好角
色的。当时自己敢于率尔上台,真算是糊涂胆大的了。
记得有一次京剧演出,大铀戏(最后…个节目)是《法门
寺》,压轴戏(倒数第二个节目)是《群英会》。我扮横《蒋干盗
书》一出戏中的丑角蒋干。当时我已穿1工戏装,涂上方块小花
脸,正在后台帮一位在法门寺中扮演大权独揽的明朝太监刘瑾的
赵姓同学勾花脸。台上的《盗书》已经开场了。那位吴国的水军
都督周瑜念道:“有请蒋先生。” 记得当时在总门寺中饰横小太监贾
贵的吴祖康同学催我:“华慰曾,快!快!蒋干上场了!”我丢掉画
脸的彩笔,赶着挑tr1从上场门上场。按剧情,蒋干是由乏民相曹操
派遣去吴国水军都督帐中做诱降的说客,并刺探军情的。在舞台
上他踏上场门亮相之后,有个动作:回转身去,背起左手,而将
右手拈捋u 吊搭”(京剧术语,即文丑的吊空短胡子),表示暗中
察看水寨形势。岂知我回身…捋须时,才发觉我刚才临时慌忙上
场,竟忘记桂胡子了。心里一着急,连回转身来摇头摆脑进入周
瑜帐中的几步台步也顾不上走了。我连忙“进帐”就座,招呼台上
检场的同学、快到后台把“吊搭”拿了来,当场挂上。这时全场观
众,不管内行还是外行,见此情景,无不哄然大笑。戏演完后,
同学们说笑话。有人说,演周瑜的同学,应该加句台词:“怎么蒋
干的儿子来了,快回曹营请你父亲来。”“有人说:“你还不如索性
等宴罢醉酒与周瑜同榻共眠时,在帐子(在舞台上是两幅合挂的
彩帘)后面暗暗戴上胡子,也比在台前出洋相好些J
浙大剧团话剧组,曾先后演出当时出版没几年的曹属同志名
著《雷雨》、《日出》等。在话剧中,我也经常扮演反面角色。如
《雷雨》中的鲁贵,《日出》中的茶房福升等.记得当时一道演出
的,有学校的老前辈范文涛、孙怀礼、曹董龄……等.当时一道
被出的同学还有郑芝书(饰周朴园)、吴正西(饰周摔、胡四)、
范易君(饰鲁妈)、茅於美(饰四凤)、姚文琴(饰陈白露)、潘
传烈(饰李石清)、郑佩芝(饰顾八奶奶)、陈维昆(饰方达生)
等......其中还有当年遵义基中的学生戴清和(饰李石清太太)、
卢曼丽(饰小东西)等。这些同学,有些名字也记不清了。有些
虽在1982 年母校85 周年校庆时在校友贺信栏中见到了名字(如
姚文琴在美国、范易君在青岛),其余都天各一方,不知音讯。
我想当年在前后台曾共事过的同学们,在读到本文时,也会引起
不少遵义时期的回忆吧. · 当然,对那些我知道已逝世的同学(如
郑芝书、曹董龄),深表悼念之意。
当时一道搞戏剧工作的,还有化学系1942 届的施亚夫同
学.他因浙江方言别不过来,不愿当演员,但是前后台一把抓。
在每次演出中,就是导演,又是舞台监督。而在上演前,舞台布
景搭就,道具摆好之后,他又是后台的义务“打更员”。
在话剧演出过程中,也有许多趣事。如《雷雨》横出中,雷
和雨的效果是很重要的。记得应炯卓同学负责效果,是“不露面’
的英雄,在后台可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又没有什么幻灯录音等设
备,所有闪电、雷声等光声效果,都是士怯泡制。闪电用从实验
室找来的钱条在酒精灯上燃点;闷雷是拳头擂击幕后的舞台地
板,霹雷就用整张白铁皮提起来疾晃,西己以猛击地板……。初横
时往往台后效果与台前台词配合不起来。台上不需要雷声时台后
忽然响起“雷”来;要响雷时,演员在台上呆了半天,也不来“雷
声”。钱条发光时,透过布或纸糊的布景片,舞台上的“墙壁”,
变成半透明了。提示的同学点上支小蜡,趴在布景后面照着剧本
念。演员有些台词背不上来,需要“提示”时,提示的同学却找不
到在哪一页上。演员不得不退到布景片前,连声低呼:“快捷呀!
快捷呀!……”引起台下观众大笑。搞布景的同学也是挺累的。
幕间换景片,都是“手工作业”,时间太久了,观众不耐烦,要鼓
掌催开幕。有一次,几张景片还没扣住,前台已经击锣开幕了
(过去没有嗡声电铃),搞布景的同学只能用身子顶住.台上已经
演出,哪敢随便动一动,否则台上的“精壁’ 一动,岂不“破坏气
氛”了吗?就这样硬顶了几十分钟…….这些后台的英雄们祟够
了,下了幕还不免要受到在台上受窘出丑的演员们的埋怨…….
大家发完了牢骚,当然又是携手欢笑。
45 年前的往事,我和当年一道在母校浙大剧团演戏时风华
正茂的校友们,如今都是年近古稀,两鬓斑白的老人了。当年光
景,恍忽如昨。随笔写了这些,无非是想引起校友们的回忆,帮
助促进四化建设大业、各自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校友们茶余饭后,
漫忆当年光景,频添对母校的怀念。如能藉此通上消息,重新说
旧谈新,那就更有意思了。
试写小诗一首作结:
喜怒哀乐并非真,喻古讽今警世人。
际会风云今胜昔,晚辈军彩震献余生。
(1¥:慰曾, 山西有色金属公司高级工程师)

1940 年冬,我进入浙江大学。一年级在永兴场分部, 二年
级在湄潭分邸, 三、四年级在遵义总校。1944 年夏毕业后离开
遵义,在遵义地区内生活过四年。兹将我亲身经历的话剧活动情
况,以及我所了解到的一些戏剧情况,按地区分述于后。
(一)永兴场
永兴场是浙大新生分部, 1940 年冬开始接纳一年级同学。
校舍是利用原有的江馆与楚馆等陈旧房舍略加改建而成。我住在
楚馆东厢的学生宿舍内。当时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相识的
人很少。永兴场一条马路,沿路两侧居民也不多,文娱活动场所
根本没有。同学们课余之暇,有的在茶馆内泡上杯茶,嘘嘘香瓜
子;有的在附近散步,或者在球场上打球,总感到生活上有些枯
燥。学生会为了丰富文娱生活,组织同学们联欢,决定排演话
剧.剧本定为多幕剧《民族万岁》, i寅员有郑士俊、殷唯氏、詹
声穗、潘维洛、王世婆、李涵普、沈雅利等人.导演是集体协商
排演的。j寅J扫地点是在江馆大门里边的小戏台上。这个戏台不仅
小,而且陈旧,离地面约有二米多高,观众在台前空地上抬头观
看,自然很l吃力。我们在台上演出也很局促。戏台二面临空,学
生会向同学借来几十条被单,请女同学们临时缝制成特殊的幕布
拔起来。台上最片来不及制作,布景也从略了。道具、服装等是
向同学及地方上借来的。当时,永兴场没有电灯。我们自修时用
的是冒着黑烟的油灯盏,熏得人的鼻孔内都是黑烟灰。该话剧这
种灯不能用,就设法借来汽油灯照明。由于受物质条件限制,这
次演出是简陋凑合起来的,可是在永兴场却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话
剧演出。共民出二个晚上,除教师与同学们观看外,永兴场男女
老少也纷纷前来观看。
(二)湄潭
湖海分部是浙大农学院与理学院所在地,师范学院的理科各
系也在这惧。1940 年夏第·批到湘潭来的同学就开始在这里学
异J O .听说Jr 1]学们在湘潭演的第·个话剧是《排色例》,接着读tH
f 曹南名居lj «雷的.》。1941 年秋、我升入二年级时才到湘潭。这
时新成注“湄潭浙大剧团”,大学部的同学及附中同学都可参加,
我就参加了。附中同学如邵英多、胡久明.幸必达、储新民等也
参加f 这个剧团。为了迎接浙大全校运动会于翌年召开,剧团筹
备排演话剧《野玫瑰》,导演为陈永淦,演员有郑士俊、陈永
淦、詹声穗、张兆青、夏腐杰、邵英多共6 人。1942 年5 月4
日,全校运动会在湄潭举行。?当晚话剧《野玫瑰》在据江畔的大
礼堂内上旗。舞台前新制的墨绿色前幕上级有浙大校徽-飞鹰图案
及“浙大’剧团”四个大字。当时竺校长曾来观看。据《竺可桢日
记》中所载:“七点、即赴膳厅大礼堂,观浙大剧团演出之《野玫
瑰》话剧,由余揭幕,观者早庵涡,演来颇有精彩。......卜,点
演竣,始回。”这对于演出的同学们来说自然是一种鼓励。次日晚
续演该剧,除师生参加外,当地人民也纷纷前来欣赏。
1942 年夏我离开源潭,升入三年级要转到遵义总校学习。
据我所知,后来源潭浙大剧团演出过曹属名剧《日出》,共四
幕,仍由陈永淦导演,演员有詹声穗、陈永淦、张兆青、蒋素
卿、梁永妙、梁祖谦、赵梦瑞、李涵普、:王宗;母、|胡久明、储新
民等。以后每学期都有演出。
湄潭浙大在京剧方面演出还多一些。据孙逢吉先生在《湄潭轶事》中云:“每届四年级生毕业前,常有演戏之举,所j寅多为平剧,粉墨登场,锣鼓喧天,琴师与鼓手等文武场、皆由学生、助教、附中师生亲自操作。……”演员有孙逢吉、吴耀卿、周本湘、章洁、詹集成、任允慧、解宝熊等人。上域的剧u 先后有《贵妃醉洒》、《龙凤呈祥》、《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珠帘寨》、《风还巢》、《梅龙镇》、《宝莲灯》等。
(三)遵义
1939 年冬浙大经由广西宜山,迁入贵州省境内,在遵义设
立总校及据部分部外,还在贵阳附近设立“青岩新生分部”。浙大
同学在青岩最初演出的抗日独幕剧是《死里逃生》,由陈永淦等
人演出。据胡维平.下婶在《浙大青岩分校生活片断》中提到,
同学们曾组织“战时工作队”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送子
参军》等,并演出话剧《菱姑》,演员有陈永淦、羡洁如、黄孝
述、下婶等。青岩分部于1940 年夏结束,同学们升入二年级分
别转到遵义和湄潭二地。1940 年入学新生改入永兴场分部.
浙大总校1940 年初迁至遵义后,不久成立浙大剧团。先后
演出过曹属名剧《日出》、《雷雨》,均由施亚夫导演,团长为华
慰曾、吴正阁,演员有范文涛、孙怀礼、曹董龄、郑乏书、华慰
曾、吴正因、范易君、茅於美、姚文琴、潘传烈、陈维昆、黄孝
述、姜凤眉、吴祖康、王郑德等,并有遵义县中学生戴清和、卢
曼丽等人参加演出。后来遵义县中学生也组织话剧活动,当时也
上演话剧《雷雨》,由吴正西与黄孝述二人前往担任导演。县中
学生愤出时,浙大剧团曾多方予以协助。
1941-1942 年间,浙大剧团经华慰曾与吴正因二人与邱釜
先生① 联系,敦请他担任浙大剧团导演.邱先生对话剧造诣很
深,多才多左,热心帮助青年提高戏剧艺术水平。他在应允担任
义务性质的导演后,在遵义曾连续执导过三个话剧:《野玫瑰》
由姚文琴、邱复等演出;《茶花女》改编本,由詹声穗、黄孝
①邱经抗战前毕业于杭州艺专,抗战时流亡到l 后方,在遵义步兵学校任艺术教
官, 1942-1946 年担任浙大剧团导楠,解放初在上海华东戏剧学校任教务长,后以
艺名“万之”长期担任ifi 剧编导, 1987 年夏病逝于上海。
述、吴正西、姜凤眉等人演出;《重庆卅四小时》由邱堡、黄孝
述、吴祖康、王郑德、朱自明等饰演,剧中小孩由卢慧慧客串横
出。
1942 年秋,我升入三年级时才到达遵义斗继华慰曾.吴正
西之后,担任遵义浙大剧团团长的是黄孝述。当时参加剧团的同
学很多,除上述的战员外,还有黄盛智、韩泽民、郑士俊、赵酒
毒、朱辛且培、郑佩芝、张团珠、卡婶、陈福梅、周定之、沈雅
利、蒋祖荫、鲍家骏、王相抠、张文茎、庄宪臣、高椿年、刘家
蝶、杨凤子、钱风、姚茂康、高家明、吴家训等。
1943 年3 月13 日至15 日,遵义浙大剧因为赈济豫灾募捐
义演三天。上演的话剧是《蜕变》,编剧曹禹,导ili二. 邱垒, j寅员
有黄孝述、范易君、吴祖康、王郑德、郑士俊、下婶,陈福梅、
郑佩乏、张团珠、朱祖培、朱自明等,舞台监督黄盛智,后台主
任蒋祖荫。当时竺校长借夫人曾jtj 播声电影院内观看该剧。《竺可桢日记》中记载道:“……此剧无高潮,亦无主角,故不易做
好,全场四幕,须四小时嫌冗长,对白大可减少,如第一幕之前
半是...….”
此次豫灾募捐义演,浙大剧团京剧亦有演出,剧目有全本
《贩马记》宰,演员为韩定国、周桐、谭大年、刘国瑞、吴祖
康、王郑德、谭炳短、熊修臻、傅永宁等人。话剧组的人则tr 串
跑龙套。此外,遵义浙大剧团先后还上横过《榕门寺》、《苏三起
解》、《群英会》、《审头刺汤》等。
1943一1944 年剧团团长由郑士俊和薛威武担任。郑负责话
剧,蔚负责京剧。邱堡导演对以前(42 年5 月15 日)上演过的
话剧《茶花女》改编本提出意见,认为该次演出效果不佳,补救
办越是按原版翻译本的《茶花女》,再排练上演一次,以挽回影
响。原版译本在抗战前,邱先生已在杭州艺专上演过。邱曾扮j寅
阿芒主角而轰动一时,足见它是优于改编本。他并将所藏的该剧
在杭州上演时的剧照给我们看。舞台设计新颖美观,布景采用弧
形景片构成。当时我们也听到-些观众反映。正如生校长1942
年观剧时,认为“此剧缺点;占毛多
生的建议都f1气f导考1志Q 邱先生.方面跟后台负责人蒋祖!剪句:f制曲
线新景)γ有关问题:另- .方面组兰L:、我们跳交谊舞、为剧中舞会场
面作准备,??活动过-…段时期。终以该剧场面过大,剧团在战时
后方受物质七种种限制, 一时难以实现而作罢。这时我是学生代
表,并被推选为学生会常务于事。为了满足同学们文娱生活需
要,决定由浙大脑l 闭为全校师生联欢, i而赶排三个翻译的独幕
剧:《--间房间》与《千方百计》, 二届j i扫吴祖康、王其r~德、朱自
明、刘家联、杨风子等演出;《可怜的裴迦》i-b 郑t丁俊、周定之
与黄孝述演出。导演均为邱垒,舞台监督韩泽民,后台主任蒋祖
荫。这三个独幕剧,于1943 年秩上演于遵义播声电影院。当时
还铅印了一种演出特刊,除了介绍剧情外,还登载了演员及后台
工作人员名单,在场内散发给观众。
遵义浙大外语系于1942 及1943 年,曾创办了白·个“外文戏
剧班”。当时张君川教授开设了外文戏剧课,为了让同学们在学
习戏剧理论时,能够跟戏剧演出实践相结合,就创办了这个
“ Drama Club”。由汪绩功同学主持其事, i青邱经先生担任导
演,共排放了二个话剧: 一是用英语演出的《蠢货》( The
Boor),系柴霍夫名剧; 二是德文中译本《寄生草》,演员为薄
学文(薄冰)、潘维白、周定之、王毓华等。在排演与演出过程
中,浙大剧团有关人员曾予以协助。1986 年,邱釜先生在护曾
将所藏的, 40 多年前在遵义外文戏剧班拍摄的集体合影相片给
我看。上面街张君川教授、邱釜导演及戏剧l班同学们,其中我也
列席其间。这张相片我原有一张早已散失了。邱先生的一张现已
不知存于何处。
以上所述截止于1944 年夏,以后我毕业离开遵义,但遵义的
戏剧活动1944-1946 年间一定还有不少,有待校友们补充。
(郑士俊简介见前)
浙大的京剧演出
+陈、献唐广苟、徐贤璋
京剧,又称国剧、平剧,俗称京戏、大戏,创立于乾隆二卜
五年( 1760 年)。自安徽语调四大徽班的三庆、四喜、春台、和
春进入北京起,至光绪五年( 1879 年)庇黄界泰斗程长庚吸
止,已经过119 年。由于北京地区人文萎萃,宫廷提倡,从业人
员敬业并人才辈出;加之社会大众支持,因而京剧发展极为快
速、充实,成为一种深邃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种阐扬我国固有道
德,具有教化功能的高尚娱乐。
京剧大师齐如山写文章讲:中国剧的组织有唱白、动作、衣
服、盔帽靴鞋、胡须、脸谱、切末物件、音乐等八部分;而任何
愤员在舞台上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所以京剧表演是极有旋
律的艺术,演员在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唱一句腔、道一句
白,都得有相当的规律管制。任何戏、任何演员、什么时间、在
舞台上应该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错了就不像样。两个以上演
员同时在台上演出时,也须配合严密,才算精采。1941 年,浙
大在湄潭有一次演出《打渔杀家》。农艺系教授孙逢吉老师饰萧
思,女同学章清饰桂英儿。平日里师生,上了台演父女,倒是最
佳搭配。当萧恩在岸边解了绳缆,跳上船头时,船头应该下沉,
船尾应该上翘;但是萧恩下沉时,桂英也跟着下沉;萧恩接着将
身上冒,桂英也跟着站直了身子。直看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回
忆此事,我还要笑。
孙老师有条好嗓子,唱起来苍劲雄浑,凄凉醇厚。他一面划
桨、一面唱着:“恼恨那吕子秋为官不正,仗势力欺压我贫穷的良
民,船行在半江中,儿要掌稳f 舵......·’ 。啪,他老人家甩开大
步在台上跑小圆场,可是他平常戴惯了-· - 千多度深度近视眼镜,
k台后已化妆成老渔夫,自然不能再戴镜子,就此跑出国外,船
穿打到我这戴眼镜的琴师,而把我的眼镜打掉了,他还不知道台
F为什么又笑了起来。那是关切,也是欢快的笑声。
任何社I.fl组织,若求绩效优良,必须领导人物热心,人才齐
全;还得有几位任劳任怨的干部才行。“浙大京剧研究社’就具备
这些条件。这个研究社,是1938 年浙大在宜山时,由一些热爱
京剧艺术的同学组成的。到了40 年代办得有声有色。笔者是在
宜山入学的。迎新会上,由于我们同届新生里有会操琴的赵泽
寰、黄友松,能唱的有我,还有周本湘、李久春;再加上1936
年入学的学挺:李秀云、沈承书、副承范等,晚会节目里就有好
几个京剧清唱呢!为支援广西抗日前线战士,我们在宜山进行过
一次公开义演,演出《打渔杀家》、《四郎探母》等剧.全部收入
用于慰劳抗日部队。
母校于1939 年8 月从宜山再行迁校。先头部队抵达贵州遵
义,四年级毕业班先行复课。10 月间,我们二年级到遵义肘,
他们利用课余又在排《打渔杀家》。那是准备新年献演的。由沈
承书饰萧恩,李秀云饰桂英儿。他们两人戏剧造诣均高,动作地
道娴熟,扮相极为好看,唱腔又很优美,效果极佳。后来,又排
演《宝莲灯》、《四郎探母》等剧。演出主旨有时是劳军,有时是
与地方机构联合庆祝春节。当1940 届同学毕业时,在遵义电影
院的京剧横出,规模较大。
1940 年夏天,农学院也在湄潭复课。同年暑假后,浙大附
中在酒潭成立。农艺系有孙逢吉教授,园艺系有熊间和教授,他
们都工须生。熊教授兼工老旦。附中英文老师吴耀卿,文武昆
乱,八行通透;唱打说白,门门精通。物理系讲师(后升副教
授)杨有拟的胡琴拉得很好,而赵泽寰、黄友松合拉的梅派戏
腔,简直不输职业水平。另外,前后同学中除了上面讲的李秀
i蔓渴史话717
云,沈承书、谢承范外,能唱会演的有老生赵梦寰(兼花脸)、
张兆青、李元左晶、张粹新,青衣有周本湘、任允慧、黄淑蓉、韩
定国、章洁、周桐,丑角王以靖等。入这茂盛,角色整齐。还有
好些同学的大名,因时日久远,不复记忆。
我们在遵义、湄潭横唱京剧最大困难是服装。但是大家演出
的劲头很足,所以除在剧目方面尽量挑选服饰简单的以外,不得
已时只有用克服困难方式自己缝制。戏服原本是非绸即缎精工绣
制的;而我们自制的,在光泽、图案上较差,但并未影响我们演
出效果。原因是我们在演出的其他方面都是优良的,弥补了这项
不足。
说起我们的克服困难制品,很多同学都参加缝制。其中周本
湘画是昂藏七尺的男生,却极工于女红,能裁会剪,又绣又缝,
常快工赶制戏服e 穿着起来,台下观众哪里知道这是出自男同学
之孚?
其次是武场指挥和大小锣及锐钱手的人员配备。鼓师是整个
表演现场的总指挥,他固然必须会打小鼓领导全场,而且对全戏
耍熟悉.所有人物出场顺序,什么动作、唱腔,或是有道白,他
在事前都得清楚,才好起什么点子、打什么名堂。锣鼓有口诀,
俗称锣鼓经.如果你对于戏的情节不熟悉,就算你会背锣鼓经,
也打不起来D 1940 届的沈承书常在我们排戏时口打锣鼓经,指
挥我们的动作。他毕业分配后,我们只好借重外界支援了。
我们社团名称是“浙大京剧研究社”,它在发展中渐臻完善。
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一)切磋国剧唱做表演艺术,使同学们在
课余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增进相互感情,(这在当时,对于很
多有家归不得的同学来说得以寄托思乡之情);(二)适当时期与
军民同乐。
活动方式是每周末晚间聚会练习一次。由参加的教师、学生
相互指导学习。平时均以练习各门派的唱段为主。由于有三位水
718 遵湄史话
平较高、善F操琴的师生在校,不断反复练习,所以无论老生、
青衣或是小生、花脸,各类唱腔,都能唱得接近各流派的韵味水
平。每次练习,室内外国听的同学很多。因此,同学们的课余生
活充实不少。
到了一个阶段,如有计划情出,贝IJ除掉平时练习重点改为排
戏外,还于周日加班排练。我们到湄潭后,由熊同和老师任社
长,他最为热心,出钱出力,任劳任怨,与吴耀卿先生热心指导
身段,总排各戏,不眠不休,终于每次演出后获得甚多佳碎。在
遵义湄潭,我们演过的剧目如:《打渔杀家》、《四郎探母》、《宝
莲灯》、《宇宙锋》、《御碑亭》、《风还巢》、《拾;五锚》、《也门
寺》、《辍门射钱》、《黄鹤楼》、《乌盆计》、《打鼓骂曹》、《空城
计》、《贺后骂殿》、《女起解》、《三堂会审》、《霸王别姬》等,同
学们演出各剧中的角色,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舞台上团结
合作精神的表现,越能发挥主观效果。
我从初中起,随音乐老师在每次音乐课的最后l5 分钟,学
唱京剧,后来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50 余年来与京剧结下
了不解缘。通过它,我和任允慧同学结为百年之好;通过它,形
成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戏迷家庭”;还是通过它,联系着海内外
知音同学的友情。
今年是我和任允慧的70 寿辰,我们的三男一女,四户儿孙
为我们祝寿。主要方式是“陈家班的京剧会演”。长子在《跳加
官》中亮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戏迷家庭,自娱娱人”四句联
语。我们夫妇各自清唱后,由大儿媳主演《彩楼配》,二儿主演
《空城计》,女儿与三儿演出《穆桂英挂帅》。各剧中的其他角色
多由儿孙们充当。孩子们的认真演出,不仅博得到会亲友们的喝
彩,就连海峡彼岸的李秀云学长听了录音也赞赏不绝!
儿女们鼠分别居于海内外,在事业上都各有专长和成就,而
对京剧自幼耳濡目染,肯加钻研,其造诣可说是青出于蓝。我们
:要淄史话719
固然薪传有继,但能甚于蓝,社会方始迸步。浙大“求是”精神指
导我们一生的言行,也体现在我们对儿女的教育上,并传给了他
们。思:“求是”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陈献)
(本文作者:台湾糖业公司总厂长、经理,浙大40 年代毕业生)
浙大初到遵义的炮戏一一《夜光杯》
1940 年初,浙大甫抵遵义。在复课前,学生会为川康水灾
筹募寒衣梢款,曾上演过《夜光杯》。该剧~ 1939 年曾在宜山庆远
剧院演出过,获得宜山人民、军官六分校、炮兵学校及黔桂铁路
局职工的盛赞。连演五场,场!hi芮座。由生物系列届华冰寒饰
女主角莉莉、吴正西(化工四二届)饰副官、王文侄(外文三九
届)饰殷放耕。三人合作,珠联璧合,炉火纯青。冰寒的凤采台
风有40 年代剧社凤子的神韵, →时名震宜山,蛮声八桂。
由于冰寒40 年毕业经港返苏。到遵义后要演《夜光杯》,乃
改由范文涛(外文40 届)担任女主角。其余仍由吴、王等担
承。上演前,剧社曾大作宣传:在丁字口、湄江桥两端、何家巷
口、首都饭店门上、东门口及播声电影院街口均贴出彩色海报,
耀眼夺目。山城气氛为之一新。海报上有:“炉火纯青”的字样,
颇有大吹大擂之势。
该剧在播声电影院演出: 三人合作,有如牡丹绿叶,相映争
辉。海报所誉,不为过也。文涛是外文系特优生,每年文学奖金
的膺奖者。平日沉默少言,朴素大方,美艳文静。这次横出风采
俊俏。由于天赋聪慧,文学根底好,对莎、易等的戏剧名作,领
悟精湛,苏式京白,吐字清晰,手式眼神,一侧一旋,神韵批美
凤子与J水寒,故能紧扣上千观众的心弦,获得圆横成功。五场满
座。
这次演出是浙大来遵义的首次炮戏。一举而轰动了寂静的山
城。征服了陆军大学、军官外语班、“步兵学校”的学员和遵义的
文化教育界人士。尤其是陆大的学员们久住山城,文化生活贫
乏,→且欣赏到文学艺术造诣较高柏戏剧,思想受到了较大的震
动。他们在这些日子里,如醉如痴,夭夭光临,剧场每日:满座。
自此,山城的文化生活如雷鸣惊挚地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
异口同声赞扬浙大的文学艺术戏剧“真了不起”。浙大在遵义、据
潭的戏剧活动,从此一帆风顺地向前开拓、迈进。同时又培育了
几代戏剧人材。
(唐广蒜)
浙大在遵义的戏剧和周桐的“霸王别姬”
浙大在遵义的几年中,戏剧艺术进步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
就。曾演出大型话剧:《夜光杯》、《日出》、《雷雨》、《野玫瑰》、
《茶花女》等名剧。京剧的上演节目有:《起解》、《会审》、《四郎
探母》、《红鬓烈马》、《鸟盆记》、《别姬》、《捉放曹》、《珠帘
寨》、《黄鹤楼》、《拜山》、《窦尔登》、《白水摊》等。最负盛誉的
演员有:范文涛、姚文琴、李秀云、吴正西、王文佳、胡品清、
叶楚贞、韩定国、周桐、周本湘、弘贤璋等数十人.他们演出话
剧或京剧,一上舞台,就能压住阵脚,稳定观众的情绪,使其思
潮随台上的剧情而浮沉起伏。这是由于演员们有较高文学素养,
戏剧艺术造诣渊深,化妆技巧高超,交光互影而显示的艺术魅
力,使观众陶醉于剧情发展的过程中.
40 届外文系周桐(现在夏威夷),乃长沙名门闺秀,家学渊
源,聪慧活泼,惆侥大方,能歌善舞,接受能力强。上浙大后,
遵湄史话721
受名师教诲,文学艺术造诣与日俱增0 1944 年秋,她师从在遵
义的名旦赵鸿云(赵奎宫夫人),学《霸王别姬》,为时半月即登
台献艺。其唱、傲、念、舞均规范地如师所授。唱段如“二六”,
“南梆子” 、“快板”等梅派韵味极浓,舞剑、圆场均臻神化.霸王
由化工41 届赵梦寰担承,受赵奎官指点,工架唱腔甚为雄浑,
火而不过。与周桐的“书卷式文武花衫”搭配,甚为壁合,儿能与
《夜光杯》中的冰寒、文祷交相辉映。全剧彩声、掌声不绝于
耳,连特邀把场的赵鸿云也连连鼓掌叫好,因此,《别姬》一
剧,载誉山城,轰动遵义.
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四度播迁,最后定居遵义。学生激于爱
国热忱,连年均有文艺剧目义旗,场场获得成功。溯其原因,皆
由于演员文学根底深厚,戏剧造诣尤精,对人物、剧情、吃透其
内涵,又得名师导溃,故能一鸣惊人,非偶然也。这就是张其陶
先生在《浙江湖》中所指出的:“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在于网罗百
家,囊括大典,发生交光互影,拍概无穷的作用。”
(唐广蒜)
(本文作者简介见前)

记浙大“湄江吟社”在湄潭的活动

北风卷地谁携手 掀动乡关无限情
——记浙大“据江吟社”在湄潭的活动
曾庆于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在西迁遵义、湄潭的七年中,不仅以“求是’精神和严谨的校风给黔北人民留r 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中的一些老教授,还利用公余,组成了“湄江吟社”,为黔北人民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这些诗篇,有抒情,有咏物,或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或歌颂贵州山川的壮丽,或反映科技成果的喜悦,或寄托怀乡思亲的心境。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既是当时时代的记录,也是浙大校史中不可不记的一页。
这些诗篇,在1943 年前,大都是个人信手写成,置i者案头,作茶余酒后的自我欣赏。1943 年后,工作稍稍安定。这些教授工作之余,过从渐多,于是相互唱和,诗兴盎然。当时中央茶场与浙大同在湄潭(当时名称为中央经济部湄潭农业试验场和中国茶叶公司湄潭试验场)。著名的昆虫学家、哈佛大学博士、浙大农学院教授刘淦芝兼任场长,经常约请一些教授到场小聚,或品著,或谈诗,或讨论学术。接触一多,就有以茶为题的诗词出现。其中几次,茶场因试制龙井茶成功,曾邀约了当时浙大的竺可桢校长、农学院的蔡邦华院长、师泡学院的王季梁院长和王淦昌、苏步青、贝时璋、吴耕民、祝廉先、钱宝琮等教授到场品著。大家心情欢偷,谈笑风生;于是有人建议,成立诗社,以增不时小聚之欢。在钱宝琮、苏步青等教授的组织倡导队1943年2 月28 日,“湄江吟社”宣告诞生。开始,参加本社的仅七人,
苏步青,理学院数学系主任,浙江平阳人。
江问渔(恒源) 江希明教授的父亲,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教育学家,江苏灌云人。中国职业教育社负责人之一。
王季梁,师范学院院民兼化学系主任,浙江黄岩人。
祝廉先,中文系教授,浙江衡县人。
钱宝琮,数学系教授,浙江嘉兴人。
胡哲敷,中文系教授,安徽合肥人。
张鸿溪,农学院助教兼农场技士,江苏榈阳人。
后来,又增加了茶场场长刘淦芝教授和从浙东龙泉来的郑晓沧教授, 一共九人。
“吟社”成立时,他们即明确提出成立本社的旨趣为“旅居黔北湄潭县同人为陶冶性情,切磋诗艺,相互眠肠,抒发感情。“吟社”成立后,他们共集中活动了八次, i扫与会者输流主持。其中,第一-次聚会为“吟社”成立的当天,推江问渔参政员主持。这次诗题,要求以朱晦庵诗“无边光景一时新”七字为韵,自由命题。这次共得诗15 首。其中江问渔参政员与祝廉先教授各二首,概括了成立“吟社”的感慨和表达自己乡思,颇为感人。江诗
曰:
滔江权当作西洋月,英向乐风问旧庐。半日偷闲聊啸傲,百年击。梦总空虚。飘零幸得朋替集,寂寞还宜水竹居。待到六桥j乏诗射,追怀往事意如何。
祝诗曰:
江山胜概足涝观,一笑逢吞画里看。烽火神州惊未定,云萍人海聚元难υ 客中已近中和节,渴上新开上将坛。伫望诗简传捷报,美教,息来露微寒。
第二次集会是同年3 月21 日,在农学院农场“七七亭”上。
仍自由命题,以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为韵。这次共写诗27
首。其中祝廉先教授以“江”为韵, NP 兴写了一首,表达了与会者
的共同心情。诗曰:
遁迹黔中爱此邦,来从亭上瞰渴江。一湾春水元呼波,四面云山不碍宙。分韵联吟同格豆,临流照影笑成双。坡前桃李新移植,风送花香入酒缸。
第三次聚会是同年4 月18 日,以送春为题,限何字韵。这
次不少与会者触及自己心情,流露出离乡背井的伤感情绪。其rf-1
如王季梁教授送春中写出:“湄水连宵涨岸莎, 三春芳事去随旅,
斋园拟筑坝花踩,驿路时闻折柳歌……桃源纵有绿溪景,前度渔
郎奈老何J 张鸿读助教诗中有:“子规声里惜春过,无数征人尚枕
戈……异地韶光凡五度,江山未复愤如何。”胡哲敷教授有句云:
u梦里烟云芳事尽,异乡烽火泪痕多......入世伤春春白笑,韶华
犹是等闲过.”苏步青教授:“倘得故乡云水暖,肯将儒脱换渔袭.”
同年5 月16 日,集第四次吟会,以试新茶为题,限人字
. 韵。这次是在福海茶场举行。茶场主人刘淦芝教授先赋诗曰:“乱
世山居无异珍,聊将雀舌献嘉宾......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
学古人.’苏步青教授当即写出一首表示心情;
“草色清香味可亲,谁家裁傍霆江滨河南来和露茅才辙,烽后
因风室尽券。当酒一既家万里,偷闲半日在元,尘。待亭这暑堪留
客,何必寻僧学雅人。”
第五次会期是同年6 月13 日,分课湄潭八景七绝,不限韵。其中有祝廉先教授的“柳荫垂钓”,江问渔参政员的“竹坞昕泉”,苏步青教授的“紫微山馆”,如j淦芝教授的“杉径午阴”,张鸿漠助教的“莲台柳浪”,钱宝琮教授的“隔江抱翠”,胡哲敷教授的“倚桐待月”,王季梁教授的“虹桥夕照”。以上八景诗,均以歌颂据江风景的秀丽为主,至今仍为不少湘潭人所背诵和赞美。如江问渔参政员的:“隔岸看山景不同,好山何必过江东。波心欲撼
层岚影,白莺一双飞碧空。”祝廉先教授所写的“出门一笑画图
开,造物何曾费剪裁。人似山阴忙应接,浪摇山影渡江来。”等。
同年7 月27 日,举行了第六次集会。这次以夏日遣兴为
题,限头字韵。这次全体社员到会,写诗13 首,其中江问渔、
王季梁所写,更能表达与会者的共同感受。江诗曰:
双渴无语抱城流,长夏闲居万事晶。访友毒穿林下径,手诗
多上水边楼。月移竹影难容芳,风送桐卢渐带秋。只是不堪乡梦
远,几行老泪海点头。”
王季梁教授也写出:
客居一室,j、击。舟,只许南村作梦游。推枕窗前风习习,侍栏
桥外水悠悠3 放园朵括长相忆,大地,干戈』五未休。记否秦淮明月
夜,数卢横笛至1J 楼头。”
|司年8 月17 日,是第七次会期。以湄江秋思为题,限初字
韵。这次因正处秋风萧瑟,落叶枫红,与会九人,均有所感。故
作诗大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苏步青教授“据江秋思”:
“干戈岁久梦乡疏,每到秋来忆故居。几树江枫丹叶后,一
灯夜雨白头·切。哀时丈字因人渎,种莉庭园课子锄。溺水元潮复
元月酶,不如何处得家书。”
郑晓沧教授:
“久雨欲晴眼乍舒,痴情难遣一床书。探幽篱落花开后,恨
’j 亭泉叶坠祸。渴社坷人齐遇我,天涯游子渺愁余。江南烽火今
犹炽,何日还乘下泽车。”
张鸿读助教诗中也充满思亲和乡愁:
“雨后山尤似画图,滔江览胜两年余。乡关每日空翘首,烽
火何时尽扫除。抛卷偶从人睡后,思亲最是莉开初。橙黄椅绿情
深处,魂梦连霄返故庐。”
第八次由会是1943 年10 月24 日。题以冬日为范围,或咏
物,或抒情,戎写意,取少陵诗句“夭风随断柳,!客j[]I生活茄”为
韵。这次是吟社的最后----次,因为有的教授将去遵义1:课,有的
↑亡f学术研究要到其他地方,难图再聚。这次江问渔参政员写f
六因多字的民诗。元; ?Y 青教授等也布近两回字的长诗,流露了深
沉的依恋之情。他表示:“他年重返江南H ,定答西风洒一冠”;
自l民‘锦帆依旧无消息,那堪瘦*更支离” 。张鸿i莫助教也有“北
风卷地谁携手,掀动乡关无限情” 之句。这次集会后,“吟社”即宣
告解体。所写诗词,经整理后,曾用在i 印出了《诗在第· 辑》。
按其初怠,是“记有,一段文字因缘,籍为他日雪w之证。”
(本文作者:湄潭县政协秘书长)

浙大附中在湄潭

浙江大学在遵义

浙大附中在湄潭
.喻克良

在抗止I 战争的艰苦年代中, 1940 年2 月,浙江大学西迁到
了贵州。.. .. .所隶属於浙大,各项校务均由浙大直接领导的年青的
中学一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在山明水秀的贵州省湄潭县创立起
来了。它是拥有初中部、高中部和实验性的六年一贯制的完全中
学。从1940 年9 月至1945 年9 月共招生六届,经公开报名、考
试录取的学生中,大部分是浙大教职员工的子第、从广大论陷区
随家人逃难来的失学青年和从中国儿童保育院送来的“战争孤
儿”;以及相当一部分从川南和黔北各县来的本地学生。学生总
数最多时有六、七百人。浙大附中鼠然成立的时期不长,设备简
陋,但它师承浙大的优良学风,并以其较高的教学质量、严格的
考试制度,很快赢得了当时大后方贵州的三所最好中学之一的美
名(其他的二所是在贵阳花溪的清华中学和贵阳水口寺的国立+·
四中,后者的前身是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即现今的南京师院附
中)。
浙大校长竺可桢兼任附中首任校长,并由浙大教育系教授胡
家健担任第一任主任。以后是朱正元、胡哲敷、朱希亮担任历届
校长。他们都是当时浙大的知名教授。附中的教员除由浙大的讲
师和助教兼任外,还延聘了大批来自江、浙知名中学的教师。如
王道弊、头耀卿、骆匡畴、廖慕禹、洪自明、张叶芦、孙嗣良、
周本湘、却i士奎、袁箴华等,师资力量很强。老师们有自己的教
育特色,并运用或借鉴浙大的教学经验,依靠浙大的教学和实验
设备,办好了这所崭新的浙大附中。记得当时高一·班主生物实验
遵渴史话699
课,周本湘老师就领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剖昆虫,两人合用一架显
微镜。这在战时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这样方便地用大学的一些设
备来充实中学的教学手段,儿乎是,独一无二的。附中的行政、生
活管理等方面也师法浙大。在抗日战争的离乱、艰苦和大后方游
后、闭塞的复杂环境中,能创造出一个相对安定、宽松和高效的
学习园地,我觉得校长和老师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这就是
浙大附中在短期内迅速走上轨道和取得突出成绩的一个主要原
因。
附中学生按学习成绩评定,每年约有70°/o可以享受公费待
遇,以资维持当时的最低伙食水平;其中又有约50o/o的公费
生,可以获得一套“罗斯福”布学生装。这些物质奖励,对于鼓励
处于极端穷圈境况的优良学生努力学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
才,无疑是卜分必要的。
当时处于抗战的艰苦年代、学生的伙食只能维持低水平。早
餐是稀饭和煮黄豆,中午和晚上是干饭和一盆炒蔬菜,几年来一
成不变。学生几乎全部位校。开饭八人一桌,菜里抽水很少,菜
量也不足。为了吃饱饭,菜必须十分省着吃才行。有的同学仿效
本地居民,用坛子随制炮菜佐餐,或者用辣椒粉拌饭吃。同学们
都已苦惯了心看到老师及其家属们也是一样的贫困,学生生活比
当地许多老百姓还好得多,也就不以为苦了。大家穿的多是些旧
的、补缀过的衣裳和从地摊上买来的旧成衣。那套“罗斯福”布学
生装,算是最好的礼服了。战时的小城湄潭,平常没有任何文娱
活动。不要说着电影和戏剧,连收音机也极难听到l 。同学们课余
的消遣就是打球、游泳、散步、打桥牌和坐茶馆。有时复习功课
也在茶馆。物质生活的匮乏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形成了鲜明对比。
学校的民主空气较浓,思想工作是开放式的,注意陶冶学生的高
尚情操和拓展学生的视野。阅报栏k贴有各个方面的报纸。英语
课常常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选用适当的英文书报上文
700 遵活史话
章、电讯作补充读物。重视科技教育,经常公布国内外有关的学
术动态。同学们课余还可以到隔壁的浙大校园(湄潭县文庙)去
看大学生们的《生活壁报》。大家县然面带菜色,但精神却毫不
萎靡。在运动场上,假日的据江两岸,常可见到同学们矫健的身
影。师生之间情谊很深,相互关怀。我们虽然身居偏僻小城,却
胸怀夭下大事,关心国家民族的未来。同学们把抗日爱国的热情
和刻苦攻读的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在教学方面,浙大附中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它瞄准的目标
是国际一流中学的水平,培养能升入国内著名大学继续深造的学
生。学习课本除国文,中国史、地等必需中文以外,数、理、化
等大都用英文原版书,据说是参考选用英国伊顿中学的教材.学
生听课、笔记、作业、答卷都是中、英文兼用.要学好这些功
课,得先过好英文关。许多同学后来的英语会话、阅读和翻译能
力都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当然,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要考取
浙大附中是比较难的,入学以后淘汰率也比较高。附中的校训和
浙大一样是“求是”。建校之初,胡家健主任在全校大会上就讲过
一句西方谚语“A good begining is half done’(“一个好的开头等
於成功了一半’).从人校的第一天起,同学们就受到浙大传统
“求是’精神的熏陶,逐渐养成了自觉从严从实的学风.每天晚自
习,同学们通常是伴着桐油灯一盏学习到深夜.老师们学有专长
而又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堪称师表,使我辈得益匪浅,至今难
t立
我们的母校浙大附中,学习来自钱堵江畔的浙大学风,像鲜
花一样开放在抗战时期的贵州高原.在文化教育上给黔北以推动
和良好影响,为提高和增进当时当地的教育水平作出了→定贡
献.
1946 年春季,附中高中班在酒潭的最后一个毕业班即将离
校了。那时同学们曾传唱着周本湘老师作的毕业歌(调寄《江城
子》):
“辅歌一曲别情长。藕丝香,燕飞忙。回首春风,桃李又成
行。天下兴亡俱有责,愿比去,莫傍徨。
云程健阑及时翔。应难忘,耀炎黄。缺补金颐,重聚在钱
塘。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据江。”
毕业歌寄托了在据历届毕业同学的爱国、奋进与惜别之情。
他们至今大多还保持着联系,并在国内外各地启己的岗位上作出
贡献。回忆当年的青春少年,而今已成花甲翁炬。县喜金阪已
补,而四化壮志未酬.伏杨老骥犹当奋蹄不止。
注:此文经浙大附中北京、江苏、贵州部分校友补充、修改始成。
(本文作者: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研究员,浙大附中1946 届毕业生)

回忆永兴的大学生活

浙江大学在遵义

回忆永兴的大学生活
@吴光林

我年己花甲,现在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王作。在我成年以前
的岁月中,有六年是在我诞生地一一杭州度过的;以后六年
(194命一1946)在贵州湄潭度过。湄潭无疑是我第二故乡。前六
年我还处于孩提时期,记忆很没;后六年我正处于上中学和大学
的成长时期,也正是风云突变的抗日战争年代。背井离乡,远在
云贵高原的湄潭,在良师益友的教导、帮助下,艰苦紧张γ 奋发
向上的学习生活哺育我成才,使我终生难忘。1944-1945 年,
我从浙大附中保送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一年级是在湄潭永
兴场位读。
永兴是距湄潭20 公里的一个小集镇。全镇只有短短一条
衔,两面是房屋。浙大一年级分部的校舍主要部分设在镇上两座
会馆一一江馆和楚馆内。当时由于抗日战争的破坏和国民党的腐
败,滥发钞票,法币贬值。浙大师生上至校长下至学生,生活相
当艰苦,衣食住行皆倒退了半个世纪.穿的是土布衣,一套浙大
附中毕业时美国蓝卡其(又称“罗斯福布” ①)制服,远比今天穿
呢西装还难得,逢年过节才穿上身。吃的是“公费”餐,一桌八
人,早餐常是稀饭、黄豆,中晚餐是两碗油盐不足的素菜,只有
月底和逢年过节,伙食有节余时才打牙祭吃肉。到街上去吃一碗
“脆烧”(目11猪油渣)的绿豆粉,加上一点辣椒,狼吞虎咽,远比
今天杭州知味观的片儿川或小笼汤包鲜美可口。住的是楚馆两侧
( j “罗斯性i布”是干当时间际上放济中国青年而捐赠的一种蓝色斜纹布.
和进门二层楼的厢房。一排通间双层木床,约有30 人位,与火
车上硬席卧辅相仿。但窗子没有玻璃,只用桑皮纸糊在窗板上,
涂上桐油以避风雨。晚上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用t世纪古
老的桐汹灯照明。出门没有电筒,靠竹箴火把照明。从湘潭到永
兴没有汽车,也无自行车,全靠步行。从湘潭到遵义没有班车,
靠过路货车搭“黄鱼”(重金向司机求惰,超载搭车)。翻车之
事,时有所阅。行走没有球鞋、套鞋、皮鞋,除了自家傲的布鞋
外,有时穿)在鞋或布条鞋,冬季雨雪天则穿笨重的钉鞋。学习没
有笔记本、}医墨水,要自己用毛边纸钉本子,用染料泡成墨水。
洗衣没有肥宅,用茶子饼泡水代替。打桥牌没有牌,则剪硬板纸
绘制并涂桐泊,又厚又硬,玩起来“拍拍”地响。没有钟表的人很
多,以点香来计时。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除靠公费吃饭外,也
借助抄写蜻纸等进行工读维持生活。
但是,这样困苦的条件下,因有开明的空可帧校长主持校
务,坚持爱国求是校风及任人唯贤的方针,不树党立派,曾聘无
党派进步教攫任训导长。也不计较留美、留欧、留日和未留学
的,只要有真才实学,校长都礼贤下士,招聘来校, 一视同仁。
对进步师生尽力加以保护,免受国民党迫害,因此有志青年纷纷
来考浙大。浙大师生身居陋室,弦歌之声不绝,民主之风盛行,
科研硕果累累,教育人才辈出。如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
奖金获得者一一李政道博士,其大学一年级即求学于永兴,比我
高一级。当时的许多毕业生都成为后来中国社会的中坚。抗日战
争时期的浙大被誉为“东方剑桥”,成为浙大校史上声誉最高的时
期。
虽然当时学习生活如此艰辛,但教学质量仍达到很高水平。
除了大体以报考学生1 / 10 的比例择优录取新生外,还设置了先
修班,培养入学考试成绩略有差距的青年,学习一年及格后再录
入- ··~年级。新生入学后还要经过纯别考试的筛选。一年级所修课
程的学分,有一半不及格的退学, I I 3 不及格者留级。当时留
级者不少,尚有少数退学的。课程中尤其对英语要求甚严,记得
我们那·届人学后英语进行分组测验。不到58 分的则编入补习
班补习,补习及格后再修一年级英语; 58-59 分的算及格,编
入C 组; 60-62 分的编入B 组; 63 分以上的编入A 组,按学
生的水平分班学习。不少课程,如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
学、微积分等都用英文原版教科书。记得植物学用的是Holman
& Robin 编Genenal Botany”,化学用Darning 的“ General
Chemistry'',以锻炼学生阅读原版书的能力。英语教师用英语讲
课,有的保如植物学、动物学,教师也常用英语讲,培养学生的
听力。所以解放前浙大毕业的学生, 一般都能顺利阅读英文专业
书刊。对中文也重视,要学习古文,评分也很紧。由于认真培养
文字基础,为以后学生教学、科研和任行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农学院一年级课程除英文、中文外,还有体育、植物、动
物、地质、微积分、伦理、三民主义等。
一年级任课教师一般都很有教学经验。如一年级分部主任由
储润科和钱宝琮两位教授轮流担任。储润科教授讲授化学系、农
化系和化工系学生的化学课;钱宝琮教授讲授理工学院学生的微
积分,上课不带教科书,能熟记全书章节内容和习题。钱先生解
放后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一级研究员。讲授动、植物学
的是王凯基讲师,现为复旦大学教授。教农科微积分的是周茂清
讲师,现为浙大教授。教中文和英语的分别是薛声震讲师、胡哲
敷教授和宋雪亭、冯斐、成章讲师、费培杰教授等。教化学的是
张启元讲师。他们现在均为老教授了。教师们认真教学,既循循
善诱又严格要求。如周茂清老师课堂讲解清晰, j寅算熟练。由于
学生太多,没能批改作业,但他坚持每周测验一次,督促学生不
仅必须课后勤做习题,还得学会“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使学生
得益不浅。又如王凯基老师为农院及生物系学生讲授植物学,生
动有趣,条理分明,吸引住全课堂学生的注意力。教室虽昏暗,
坐位也拥挤,但谁都不愿脱下一节课。再说实验课,王老师亲自
指导训练、我们仔细学会生物学绘图, 一丝不苟;不符合要求的得
重画。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训练在我们以后学习专业课中起的很
重要的作用u
学习之余,不忘国事。学校民主气氛甚浓,墙报常出,五彩
缤纷。课余没有电影、戏剧、广播等娱乐,则打球,玩桥牌,吹
策笛,拉胡琴等自娱。没有宽广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宿舍也很
挤,教室又昏暗,则常去街上茶馆就坐,清茶一杯,葵瓜子一
碟,边学习,边讨论,边品尝。讽刺国民党的“茶馆小调”就是那
时学会的。
人世沧桑,转眼已过43 个春秋。猖狂一时的日本帝国主
义、腐败的国民党,都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陈迹。但我们对永
兴的大学一年级生活的怀念却与日俱增。许多为我们付出辛勤劳
动的老师都已退休,有的如两位分部主任已先后作古,但他们亲
切教导的音容面貌至今历历在目,我们记忆犹新。当时艰苦奋斗
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祖国四化建设中贡献力
量.
志谢:本立承钱熙同学修改补充。
(本文作者简介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