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达衢(1905-1987)
姜达衢,天然药物化学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将心血全部倾注于对中药的研究。研究过近50种中药,研制出降压灵、苦楝素等药物;并积极提出系统研究中药的指导思想和意见,对我国天然药物的发展,对发掘祖国的药库,做出了贡献。

  姜达衢,号周行。1905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石痕村。1924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中学,192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毕业时被校方选送到日本药厂实习。1929年,任江西医庐中学理化教员,1930年,任鄱阳芝阳师范学校总务主任兼化学教员。1931年,赴德留学,入柏林大学药学院学习,并在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研究院做博士论文。此时正值日寇入侵中国之际,姜达衢抱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不惜中断做博士学位论文,接受当时兵工署的委托,研究防毒化学,任务完成后,于1938年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英、法等国作短期参观考察,1938年冬,绕道安南(即今越南)回到昆明,在应用化学研究所短期工作后到陆军卫生材料厂,主持药品生产。当时海口全被日本帝国主义封锁,常用药品来源极其困难,为谋求药品自给,与友人於达准、连瑞琦、陈璞等组织中国药品自给研究会,并于重庆创建中国特效药研究所,设想利用西南各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代替西药。他们发现常山治疗疟疾的功效甚好,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姜达衢即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原植物的考证、生药组织鉴别、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毒性实验、临床疗效验证、引种栽培等,均取得了进展。这项工作是我国研究植物性抗疟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我国中药研究史上开展系统研究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喹唑啉(Quinazoline)衍生物具有抗疟作用,这在天然药物中也是新的发现。常山研究的初步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当时的中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姜达衢主持的特效药研究所迁至南京,增聘研究人员,添置新设备,继续从事中药研究,并在上海创建中心制药厂。1949年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姜达衢冒着危险奔走于沪宁之间,组织员工护所护厂,终于将特效药研究所和中心制药厂保存了下来,并在上海解放5天后,工厂就恢复了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姜达衢于1950年被调往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筹建药用植物室和植物化学室,并任植物化学室负责人、研究员。1961年,姜达衢到广西药物研究所工作,直至1987年辞世。50多年来,姜达衢曾参加三个药物研究所和三个制药厂的创建、扩建工作,研究天然药物近50种,在国内外发表论著共30余篇,为我国天然药物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姜达衢还以极大的热情参加社会与学术活动,历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卫生科学委员会药物专门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广西分会副理事长,广西政协委员,《药学学报》、《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由于他对新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应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83年,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给他颁发了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毕生致力于中药研究 学风严谨 培养了几代人才
  我国地大物博,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亟待用科学方法研究开发,姜达衢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药品的封锁,他采用“大后方”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对常山等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防病治病服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的中医药政策的贯彻执行,他视野拓宽,思路打开,坚信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发掘、筛选和研究中药,是阐述中医药经典理论,探讨中药防病治病原理、创立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药相结合的新医药学的必经之路,是寻找新药、发现老药新用途,开辟防治目前尚无法防治的疾病的新途径、新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50年代,鉴于从印度进口萝芙木制剂寿比南(Serpena)在国内推销颇有一定的市场,姜达衢便虚心向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请教,了解到我国萝芙木资源十分丰富,于是采集了广东、海南岛、广西和云南等地的原料进行分析比较,经过药理和临床试验,终于在1959年研制成功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灵片,并在广西、云南等地推广生产。由于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国内降压药物中的常用药,为医生所乐用,亦为患者所欢迎。
  1961年,时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姜达衢虽年近花甲,仍响应党的支援基层的号召,带领部分科技人员到广西药物研究所工作。他先后担任植化室主任、研究员、所顾问、名誉所长。广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至今已发现药用植物3600多种,是天然药物研究工作者的广阔天地。姜达衢到任后,克服了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困难,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地工作。一方面恢复了该所附属药厂的“降压灵”总碱的生产,为该所的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广西资源情况,与各研究室同志反复讨论,制订研究计划纲要。对于人员培训、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添置等等,无不倾注大量心血。他在研究苦楝皮的驱蛔作用时,除发现有效成分苦楝素外,还发现另一新成分——苦楝素的异构体苦楝乙素,同时还研究出苦楝素生产新工艺、含量测定方法及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积累动态等。在研究延胡索乙素半合成时,他初步提出了便于在基层推广的生产工艺。姜达衢在参加抗癌药物的攻关研究方面,曾从广西产的密花美登木的茎、叶中获得极微量的抗癌成分——美登新(Mytansine),供药理毒性试验,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注意。他晚年还参与了桂皮、桂枝、蛤蚧、海马、茯苓、莪术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姜达衢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在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方面,他要求严格,认真负责,甘为人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常针对研究室科技人员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普遍要求,又根据各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如基础知识、外语水平、操作能力、资历,甚至各人已发表论文篇数等等,提出不同要求。即使在他八旬高龄时,仍在实验室担任课题负责人,热心指导青年科技人员。他一生中为我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

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研究中药
  姜达衢一贯主张系统地对中药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一学术思想在他的早期工作——常山抗疟研究中就已得到体现,并取得了多项成果。他晚年更加重视中药系统研究。什么叫做中药系统研究呢?姜达衢在1979年5月举行的《全国常用中药系统研究专题讨论会》上作了题为《中药系统研究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的讨论》的会议总结,指出:“中药系统研究可以说是全面地展开研究”、“从中医药理论着手,进行资源调查,分类鉴定,品名考证,生药鉴定,中成药的鉴定,采集加工,贮藏保管,再进一步化学成分的分析,药理的试验,临床的验证,以及中药炮制,剂型改进,复方的剖析”等等;以至“药用动植物的驯化、栽培研究”、“成果推广,情报资料等等也属于系统研究的范围”。在中药系统研究的具体做法上,他认为,各单位可根据其现有条件,有重点地选择若干项进行研究。他主张各学科之间,各单位之间,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军民之间,要大力协作,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为加强对中药系统研究的领导,他呼吁“成立全国性办事机构,来统管这一重要工作”。此外,他还对系统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一整套的具体意见。他的这些思想和意见,对后人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在研究工作中,姜达衢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任务带动学科,反对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他要求年轻人,对“分析出来的结晶,只要数量够,一定送点给药理”。他在自己的工作中,从不以分出结晶、鉴定结构、发表文章为最终目的,只要有可能,就研究大量生产的方法,以期最终应用于生产,防病治病,造福人类。降压灵总碱、苦楝索等生产工艺的研究就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而且最后都得到了推广生产,使宝贵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为防病治病增加了新的武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1985年11月为他举行的“姜达衢先生从事药学工作55周年和诞辰80周年庆祝大会”上,面对全国来宾,他还兴致勃勃地谈到今后的研究工作、人才培养和长远规划。不幸两年后,于1987年2月15日终因病重不治而离开了人世。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必将发扬光大,造福人民。
(许学健 周法兴)

生平年表
1905年11月28日 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石痕村。
1928年 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
1929年 任江西医庐中学理化教员。
1930年 任江西鄱阳芝阳师范学校总务主任兼化学教员。
1931—1938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药学院、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研究院深造,获博士学位。
1939—1942年 任重庆陆军卫生材料厂技正兼制造科科长。
1942年 组织中国药品自给研究会,并创建重庆中国特效药研究所,任理事兼化学组组长,兼任远东制药厂顾问。
1946—1949年 主持中国特效药研究所迁至南京,创建上海中心制药厂,曾任代总经理。
1950—1961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后改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室主任、研究员。
1961一1987年 任广西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化学室主任,所顾问、名誉所长。
1987年2月15日 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Friese H,Datschü Djiang.?ber die reaktion von sulfurylchlorid mitcycl0hexen.B,1938,71(3):667.
2 Datschu Djiang.Diereaktion von sulfurylchlorid mit ünges?ttigen be-dingungen:(dissertation),柏林大学药学院,1938.
3 姜达衢.常山的化学分析.见:常山治疟初步研究报告(专辑).特效药研究所,1944:23—29.
4 姜达衢.常山叶、茎、果的抗疟有效成分分析.见:中国特效药研究所1946—1947年度工作概况,1948,16—18.
5 阎凤冈,於达准,姜达衢.油浸白果与肺结核病.内科学报,1950,2(2):87.
6 姜达衢.鞣酸常山(F.T.C.)与鸡疟.医药学,1950,3(10):252—254.
7 姜达衢.常山的化学.中华医学杂志,1954,(11):871—872.
8 姜达衢,陈芳群.海南岛萝芙木根蛇木酯碱的提取试验.四川中药研究所《时珍园讯》,1958,15—16.
9 姜达衢,尚天民,陈芳群.利用纸上电泳法鉴别国产萝芙木中的蛇木酯碱,四川中药研究所《时珍园讯》,1958,13—15.
10 姜达衢,王鸿辰,冉崇行.国产麦角制剂研究.四川中药研究所《时珍园讯》,1958,1719.
11 于德泉,陈未名,姜达衢.鸡骨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1962,9(7):424—428.
12 姜达衢,黄量,陈淑凤等.国产萝芙木成分的研究I.药学学报,1963,10(10):614—617.
13 蔡楚伦,钱秀丽,姜达衢.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I.药学学报,1964,11(12):809—814.
14 蔡楚伦,钱秀丽,姜达衢等.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Ⅱ.药学学报,1966,13(3):181一185.
15 王雪芬,韦荣芳,姜达衢等.密花美登木抗癌成分的研究I.药学学报,1981,16山:59队
16 王雪芬,陈家源,姜达衢等.密花美登木抗癌成分的研究Ⅱ.药学学报,1981,16(8):628—630.
17 杭越群,何汇桂,姜达衢等.卜芥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1,12(1):9.
18 姜达衢,黄筱美,陈家源.蛤蚧化学成分分析.药学通报,1981,16(3):182.  
19 袁阿兴,覃凌,姜达衢.中药肉桂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通报,1982,7(2):26—28.
20 黄平,姜达衢等.三斑海马的化学研究.海洋药物,1982,(4):32—33.
21 姜达衢,黄筱美,卢文杰等.壁虎化学成分的分析初报.中药通报,1983,8(1):30—31.
22 姜达衢,濮全龙,黄平等.桂莪术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1989,24(5):357—359.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 药学卷 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02. 第190-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