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蓉江(1918- )
曹蓉江,化工冶金专家,我国氧化铝生产技术奠基人之一,锆铪研究开拓者。主持设计和参加我国第一个氧化铝厂碱石灰烧结法工业试验,创立适合我国铝矿资源特点的工艺流程;组织和指导镁热还原法制取海绵锆和海绵铪的全流程试验并用于生产;培养了一批有色金属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发展和稀有金属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蓉江,1918年2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38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期间,参加过学生进步团体“黑白文艺社”,接受进步思想。1942年大学毕业。1944年在昆明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电力制钢厂工作,任贝斯麦炉炼钢负责人,他利用1942年至1944年在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重庆资渝钢铁厂炼钢炉的知识,将该厂的白口铁吹炼成钢,经电炉精炼后,送昆明电工厂拉制成丝,解决了当时我国自流井钢丝绳原料需要进口的问题,得到了周仁所长的表扬,并晋升为副研究员(副工程师)。
1945年7月,曹蓉江在上海担任以胡厥文为董事长的大中金属材料厂技术总负责人,由于技术革新和加强管理,将该厂黄铜的冷加工改为热挤,改进了配料和加热温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成品率。
1950年4月,曹蓉江由华东工业部派往我国第一个氧化铝厂——山东铝厂参加建厂工作,先后任技术科长、基建科长、技术监督科长和车间主任等职。当年10月提出该厂复产的书面报告,经前苏联专家小组审定后,成为该厂的生产方针和技术方案。
1952年至1953年,曹蓉江主持设计了碱石灰烧结法制造氧化铝的工业试验,其数据用于年产4.5万吨氧化铝的建设和生产,并获得成功,创立了适合于我国一水硬铝石、铝硅比低的铝矿资源特点的工艺流程。
1955年,曹蓉江首先提出了碱石灰烧结法低碱(Na2O/Al2O3≈1.5)的浸出法,后经山东铝厂试验获得成功。
1956年1月,曹蓉江调到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今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总院)工作,由于他在冶金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造诣较深,对稀有金属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1958年,锗是国家重点研究材料之一,在以含锗金属铜为原料,用盐酸蒸馏法制取四氯化锗时,因有氢气产生,容易发生爆炸,经他研究提出的除氢剂和降低蒸馏温度,使该院在国内最早制得金属锗。1959年,据当时文献报道:多晶硅的制造方法有两种,即四氯化硅锌还原的杜邦法和三氯氢硅氢还原的西门子法。曹蓉江从技术上考虑和通过热力学计算,提出了用西门子法能获得高纯硅。由于杜邦法简单易行,建立了试验车间,后因受锌的纯度所限,该法未能成功,而用三氯氢硅氢还原获得成功,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曹蓉江任锆铪专题组长,后任研究室副主任,组织和指导镁热还原法制取海绵锆和海绵铪的全流程试验并用于生产。制取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的技术关键是把化学性质相似的锆铪进行分离,他经过多年的技术方案试验对比,1962年,提出了以四氯化锆为原料,在硝酸一盐酸体系中以磷酸三丁脂为萃取剂,萃取分离获得了合格的锆、铪氧化物,并于1965年在上海合利冶炼厂(今红色冶炼厂)工业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是我国研究某工程用氢氧化锂的关键时刻,当时将氢氧化锂分离为锂—6、锂—7的乌鲁木齐锂盐厂,因用碱法生产而钾含量过高,不能用作原料。曹蓉江等受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指派,前往该厂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深入生产现场调查研究,提出了饱和洗涤与重结晶的联合法,终于获得了合格的氢氧化锂产品,满足了当时的急需。
1965年,我国研制火箭急需稳定性二氧化锆为涂层材料,而该产品通常采用固体配料,煅烧温度高达2000℃以上,曹蓉江提出了“共沉淀法”,所得含钇锆酸钙煅烧温度低于1700℃,不仅节能且又缩短了生产周期,所得产品其组成和均匀性得到了改进,为国内首创。
过去我国电子工业电真空消气剂用的锆粉,一直从联邦德国进口,1973年该国突然停止了供应,而国产锆粉质量又不过关,严重影响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当年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冶金部在上海召开专业会议,决定成立由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的攻关队伍,主战场设在有研总院,承担该任务的锆铪研究室集结了一批技术力量,分别进行文献调查、访问用户、制定方案和筹建实验室。在此关键时刻,曹蓉江通过文献调查和热力学计算,指出电子管“阴极中毒”是因锆粉中的微量卤素气体杂质氟、氯带到产品中引起的。在他的技术思想指导下,改变了过去用镁热还原法制取海绵锆为原料的制粉工艺,而采取以二氧化锆为原料用氢化钙还原的技术,所得锆粉经北京电子管厂的测定和制管考核,电子管寿命超过3000小时,达到了预期目的,填补了我国电真空锆粉的空白,此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曹蓉江参加了攀枝花钛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在遵义有色金属冶炼厂(今遵义钛厂)进行电炉冶炼制取高钛渣试验时,亲自指挥并改变配方,制得了含钙镁低的高钛渣产品,试验获得成功。自攀枝花以钛铁矿为原料制取金属钛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后,为了降低成本,他提出了选冶联合流程,经与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制取了人造金红石,此新工艺流程获部级成果二等奖。
曹蓉江曾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至第三届有色金属专业组顾问组长。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建设我国第一个氧化铝厂立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国铝工业的发展。1950年起国家着手铝工业的建设,山东铝厂被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1950年4月,曹蓉江被华东工业部派往该厂工作。该厂前身是日本侵略军掠夺我国铝资源的淄博南定工场,后因日军战败投降,其基建尚未完成,南京国民政府又无能力恢复兴建。成为一片废墟。对此情景,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该厂的建设中,并很快做出了铝氧生产平衡计算和制定了各工段操作主要技术条件。当年10月曹蓉江与郑葆华一起向前苏联专家小组提出复产书面报告,经审定后,成为该厂建设的生产方针,明确了各步骤的技术方案。曹蓉江被聘任为技术副科长,主持制定了全厂各车间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物料平衡和设备明细表,为山东铝厂初期的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2年至1953年,根据我国铝矿资源为一水硬铝石、铝硅比低、冶炼难度大的特点,曹蓉江主持设计和参加了50吨规模碱石灰烧结法制取氧化铝的半工业试验,提出了单元过程原理,即每一单元设备都分段运转测定其性能,而不急于求其整体连续运行,当时对此有不同意见,但试验结果证明,他提出的方案,是一个既经济又省时的办法,其试验结果用于年产4.5万吨的氧化铝厂建设获得成功。1955年,曹蓉江又首先提出氧化钠与氧化铝比从1.8降至1.5的石灰烧结浸出法,后经试验获得成功,降低了碱耗。
曹蓉江任该厂四车间主任时,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技术中的难题。高温煅烧氧化铝时,曾因煅烧温度过低,料速过快,使氧化铝从窑头喷出,造成人身事故。他亲自上窑操作,加大喷油量,使氧化铝进入高温带时,温度已超过1100℃,从而避免了事故的再次发生。他注重人才培养,亲自把一批只能烧水泥窑的老工人,培养成能操作熟料窑的技术能手,解决了诸如“结窑”、“跑料”等技术问题;他经常给技术员和新来的大学生上技术课,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讲解整个工艺流程,还介绍从设计思想到流程特点,使他们很快熟悉氧化铝的生产技术。鉴于曹蓉江对山东铝厂建设初期所做出的贡献,1954年,他被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授予三等功臣的称号。
我国锆铪分离技术的开拓者
1956年,有研总院的稀有金属研究室成立,曹蓉江任锆铪专题组长,着手锆铪工艺流程的研究,开始采用前苏联的技术路线,用重结晶和离子交换法分离锆铪,经多年的试验证明其流程长、产能低、成本高,不适合工业生产。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液液萃取分离锆铪技术,已在工业上应用,其优点是分离系数高、产能大,但环境污染严重。
1962年,曹蓉江领导的专题组,在对美、法和加拿大等国两种萃取工艺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以四氯化锆为原料,在盐酸一硝酸体系中,以磷酸三丁脂为萃取剂分离锆铪的工艺。在他的指导下,从基础数据测定做起,按照锆铪分离图解法作图和试验相结合,计算分离系数,选择工艺技术条件,进行反复试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做了连续试验,经六级萃取、三级洗涤,同时获得含铪小于0.01%的氧化锆和纯度大于98%的氧化铪,1965年在上海合利冶炼厂工业试验成功。1966年起,先后在遵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锦州铁合金厂建立了锆铪分离车间,解决了我国“○九”工程用锆问题。
由于铪没有单独的资源,锆铪共生,锆矿中锆铪比为100:2,而该工程中锆铪用量比为15:1,铪资源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65年开始,曹蓉江指导了硫酸系统N-235萃取分离锆铪的研究工作,后来专题组的同志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从我国锆鞣剂生产中回收铪获得成功,1969年起,在上海皮革化工厂和河南焦作化工总厂等建立了铪回收车间,解决了我国“○九”工程用铪问题,上述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首批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78年,曹蓉江任冶金物理化学硕士生导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有色金属冶金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十多年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有博士生学历因故而未进行答辩者3人,硕士研究生10人。由于曹蓉江治学严谨,理论基础好,选题又能结合有色金属冶炼生产的实际,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均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博士研究生的一水硬铝石拜尔法浸出过程的研究,对我国氧化铝的生产有指导作用;硕士研究生的钽粉掺杂及其机理研究,在《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刊物发表后,被一些钽铌厂采用,提高了我国钽粉质量;有的还成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或科研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多年来,曹蓉江为培养造就一批新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邬安华
简历
1918年2月10日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1938~1942年 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42~1944年 任四川资渝钢铁厂化验员。
1944~1945年 任昆明中央研究院工学研究所电力制钢厂副工程师。
1946~1950年 任上海大中金属材料厂工程师兼工务课长。
1950~1955年 任山东铝厂工程师、技术科科长、基建科科长和车间主 任等职。
1956~1989年 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 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9年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曹蓉江.黄铜的挤压与制造.机械制造,1950(5):11~13
2 曹蓉江.液液萃取与锆铪分离.稀有金属,1964(9):26~29
3 曹蓉江. 关于高纯硅原料SiCl4及SiHCl3中杂质除去问题的研究.稀有金 属,1966(3):26~28
4 曹蓉江.高钛渣沸腾氯化气流速度和分布板压降的讨论.稀有金属.1972 (2):22~24
5 曹蓉江.四氯化钛融盐电解制取钛的国内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稀有金 属,1981(2):74~76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王淀佐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有色金属 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4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