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生(1922- )
湖北襄阳人。牧草专家。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7年初到中央畜牧实验所工作,从事牧草引种、选育和华东区牧草区域试验等研究,同时开展生物改良盐土的研究,并协助王栋教授培养牧草研究生,1959年在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院办公室从事科研管理,历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江苏省农学会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草地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我国从事牧草研究较早的专家。40年代就在王栋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土窖藏玉米青贮料的调制研究.在南方多雨的情况下首获成功。并在华东地区推广应用。50年代初期主持华东地区牧草研究,鉴定、选育出一批适宜华东地区栽培的优良牧草品种,为华东地区的牧草研究与应用打下了初步基础.所选育的品种目前仍在生产上应用。1951年获华东农林部的奖励;研究利用牧草和绿肥改良盐土。明确了抑制土壤盐分的作用和效果,探索出利用生物改良盐土的有效途径,作为盐土改良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60年代从事科研管理期间,参与组织大“样板”,推广“陈永康种稻经验”等工作。舳年代继续从事牧草和草地建设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重点研究项目,结合农区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特点,探索农区在以农为主的前提下.研究农牧(渔)结合的途径、方法。
先后开展了种草养鱼的研究,获得较完整的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狼尾草种问杂种的新品种选育研究”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夏季缺青的矛盾,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农区不同类型地区草地农业系统的研究”成果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80年代初期开展“热带型”牧草研究,并提出在夏季高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用热带型牧草是缓解夏季缺青的有效途径。通过品种资源研究,选育出“杂交狼尾草”和“宁牧26—2”狼尾草两个高产、优质的品种。已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大面积生产中应用。
1983年秋,赴日本考察交流牧草育种和草地建设经验,后与日本九州农试场佐藤博保博士合作,引进一批热带型牧草品种资源,充实了热带型牧草研究。除带硕士研究生外,并联系推荐青年科技人员赴日本学习进修。多年来,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牧草研究骨干,为继承牧草研究作出了贡献。
发表论文有《关于江苏省发展牧草和草地建设的意见》、《养鱼青饵料的供需量和解决的途径》、《美洲狼尾草和象草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以及《牧草与草地建设研究论文集》等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