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

  1912年6月1日,怀着医学救国的信念和热忱,留日学者韩清泉等在杭州西湖之滨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己的医学院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在现代医学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学校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多次沉浮,历经沧桑,发展至今。
  韩清泉曾是杭州养正书孰学生。清光绪年末赴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其学识为朋辈所推重。学成归国后,任浙江高等学堂校医。1911年,因目睹当时英国教会主办的广济医院和广济医药专门学校欺诈病家、牟取暴利,韩清泉与留日医科同学厉家福汤尔和等人立志开办一所中国人的医院,并得到杭州地方人士陈汉第陈敬第等人的支持,他们四处奔走多方筹措,共同申请省库借拨款 8000元,在杭州羊市街(今江城路)租赁一所四开间前后的西式楼房,成立浙江病院,韩清泉任院长。
  医院草创初期,经费非常拮据,各科医师均自愿仅支最低生活费,不受正式工资。韩清泉等在外兼职所获的薪资,也经常补贴在院里。1912年6月(民国元年),他创办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并兼任浙江病院院长和医专校长。考虑到当时全国尚无药科,1913年,韩清泉聘请留日药学专家李绳其为药科主任,招收药科学生,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1913年7月),开创了我国药科高等教育的先河。1914年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民国4年(1915),北京政府教育部召开中等以上学校教育成绩展览会,学校以93分之成绩,居全国同类学校之首,列为特等,荣获“绩学宏仁”匾额。学校获得“绩学宏仁”的嘉奖匾额。
  1920年,学校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尚无自建的校舍,遂向浙江省议会申请建筑费7万元,购刀茅巷民地30余亩建新校舍。
  1921年7月,新校舍落成。为了细怀前校长韩清泉创办医校著有成绩,乃于校园内撰文立碑,以志纪念。同年因钱崇润校长赴德国深造,以盛在珩代理校长。1922年盛辞职,改任李定(慎微)代理。医专设诊察所于菜市桥直街,供学生实习之用。1923年钱崇润校长返国后,不愿继续担任校长职务,乃正式任命李定为校长。
  1924年,增建阶级课堂(即阶梯教室)及解剖实习教室各一座。同时受浙江警务处之托,兼办卫生警察训练班。由余继敏(德荪)教授主持教务。此为浙江卫生行政教学之开端。
  1925年,校长李定赴德国考察,省教育厅派吴粹(泽普)代理校长。
  1926年2月,分校迁设平海路,诊察所迁设岳王路。1927年8月,政府将校名改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后因当时的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1931年5月,在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努力下,教育部撤销前令,同意学校继续招生。同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2年,购置校西汤姓池塘为建院基地,着手建造,次年8月落成,建成门诊部级附属医院新房2幢,设罝病床104张。1933年,又添建了大礼堂及药科教师各一座。1934年秋,扩充部分药科设备,并开辟了药物种植场。1936年,征购校西、校北民房,添建学生宿舍、膳厅、厨房、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自此,实行学生住校;又扩充图书馆及药用植物园;添筑制药教室、研究室、高级护士科教室、植物暖室、储水亭、纪念钟塔等。1937年,经校友推荐,接受上海五洲大药房董事会拨助松茂纪念金2万元,添建“松茂国药研究馆”。至抗日战争前,全校面积已扩展至83亩以上。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战。8月13日上海抗战发生,旬日之间,杭州市内各医院,均已住满了由上海送来的受伤战士,而后来者无法再行收容。医专及杭州市医师公会等联合要求省政府另设医院专收伤员。为此,省政府设置照料伤员办事处,并成立了3个辅助医院,收容医治伤员。医专担任第二辅助医院,由校长王佶兼该院院长,教务主任余继敏兼副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孙遵行兼医务主任,外科教授姚尔明兼外科主任,其他医药人员由医专临床科医师及护士兼任。医药科及护士科高年级学生也轮流赴院帮助工作,但以收容重伤及需要做外科手术者为主。其后来杭伤员达2万余人,省政府共设了19 个辅助医院。省府派委员朱孔阳兼任办事处主任,调第一辅助医院院长孙序裳为该处主任秘书。辅助一院院长改由医专老教授盛在珩担任。同时聘请前教授厉绥之何志姜江秉甫,同学陈宗棠等分任各辅助医院院长。其中医药人员,有半数以上为医专毕业同学及教学人员。又调派在校的一部分师生做救护工作〈医专救护队〉,每逢伤员来到杭州火车站或船埠时,立即换药及急救等等。
  1937年11月12日晚上,浙江省政府委员兼伤员办事处主任朱孔阳召集各辅助医院院长开紧急会议,要各医院于5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地点由各院长当场决定。医专及所属的辅助医院,经决定转移淳安(因该县县长与王佶校长相识)。当时杭州所有的运输工具,均已为军事及行政机关所控制,医专除一辆改装的救护车之外,别无运输工具,全部校产一时实难运出。因此指定药局主任郑宝豫先到桐庐设立转运站,派辅助医院副官到淳安催船来桐庐接运。但时局日益紧张,运输更觉困难,且中途时有伤兵等人拦车,延误时间。因此再派教务主任余继敏去富阳设转运站。附属医院院长孙遵行(道夫)则在杭督促装运,与桐庐联络,日夜由桐庐来船接运。船到富阳时,即以辅助医院的名义(因为装运伤兵医院的船,其他机关不敢拦截)加以控制,接运留杭及在富阳的校产和部分员工的家属到淳安。这样,校院的重要仪器、药品、材料基本上抢运出来事惟部分标本、图书及器具尚无法运出,只得委托愿留杭州的少数员工保管。到淳安后,一面整理运去的校产,一面通知在杭学生来淳安,准备学期考试。己随校来淳安的学生,则给他们温习功课。医专原想在淳安举行学期考试后复课,惟因日寇向皖南侵犯,局势又形紧张,不得不再作撤退计划。这时有在军医署工作的毕业同学来电,希望学校向西撤退,他们可设法资助。而王佶校长认为省立学校应跟随省府〈抗战时省府一部分在丽水,一部分在永康方岩〉,因此校务会议决定转移缙云,指定余继敏及孙遵行先往布置。两人抵缙云后,得前校长李定的帮助,在城内找到相当的房屋,把学校安置下来后,又在仙都找到一所小学的余屋,可供基础医学及药科之用。又鉴于过去迁移运输困难的经验,将原来包装的仪器分小,以便于挑运,并准备下学期开学。不料王佶校长突然通知员工即日准备迁移临海(王的家乡)。许多教学人员认为临海不如缙云安全,离省政府又远,万一被敌人隔断,尤为危险。因此随校到缙云的外科主任姚尔明、内科主任黄问羹、妇产科主任程万育、教务主任兼公共卫生教授余继敏等先后离校他就。
  1938年春,医校在临海添聘一部分教学人员,继续开课。同年夏,省卫生处附属助产学校归医专接办,改名为附属高级助产科。
  1939年春,临海时遭敌机骚扰,校舍被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当敌人逼近临海时,曾暂移乡间避难,至暑假时迁移到天台。英士大学适于这时成立,将医专改组成英士大学医学院,勒令停止招生,逐年结束。这是医专第二次遭受停办。
  1941年春,因敌人侵犯宁、绍,天台告警,学校又迁回缙云壶镇。次年,日寇向金华流窜,缙云告急,学校又迁回临海。
  1943年,经校内外同学一再坚持的结果,仍改为暂设六年制医学专科学校(取初中毕业生〉。医专第二次复活。
  1945年,抗战胜利,内迁各学校纷纷回杭。浙江医专原有刀茅巷校舍,在杭州沦陷期间已被日寇夷为平地,一时找不到其他适当房屋,因此迁延了半年多时间,无法复员。1946年春,四年制医科学生发起,要求校方将教育部历年拨补膳食费交出由学生会接管。当时管总务的出纳组长章其恕(王佶之妻舅)不肯交出,激成学生罢课。王佶恐事态扩大,于己不利,始允将部款交学生会管理。王佶本是依靠许绍棣为背景,当医专校长达10余年之久,这时已无法恋栈,乃乘机辞职。
  1946年夏,教育厅派陈宗棠继任校长,筹划复员回杭。复经多方联系,暂借西湖玉泉、灵峰等寺宇为临时校舍,先行复课。而省教育厅竟视若无睹,未予关心。适当时有联勤总部第22后方医院设在法院路小车桥〈即现浙江医科大学址〉,其院长王肇康,系医专医科第二期毕业,见母校复员后困难景况,就主动让出该院部分房屋,并代租邻近楼房数幢,作为医专临时校舍,医专才得正式上课。医专并商得浙江病院院长孙序裳的同意,仍将该院作为学生实习医院。
  1947年春,始请准教育厅拨款,购得孩儿巷民房两座,加以修缮,设病床100张,作为附属医院,同时开办门诊。自此教学实习,渐复旧观。在校学生逐渐增至9班,共计394人。
  浙江医专自民国元年成立,历时30余年,屡经挫折,断而复续,有过好几次。由于国民党政府日益腐败,一般青年深感谋生不易,而以医为业不失为一条出路,因之报考医专的人数日众。当时各省及上海许多私立医专均已升格为医学院,而全国首创的浙江医专,却始终不为当局所重视,未获升格,深为历届毕业同学及在校师生所不满,迭向省教育厅力争要求升格。1947年暑假,经浙江省府委员会会议通过,呈请教育部核准。不料部长朱家骅以各省医学院都将并入各大学为辞,不准单独成立。浙江医专南京同学会闻而大懑,立即推派代表向教育部请愿力争;经多次折冲,始于1948年得教育部核准改称浙江省立医学院。浙江医专升格为学院后,原任校长陈宗棠以改院目的已达,坚请辞职,教育厅改任蒋鹍为院长。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浙江医学院由杭州市军管会接管,10月成立新的院务委员会,新设了附属药厂、药用植物园,增加了9个实验室。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建立浙江医学院,属华东卫生部领导。


校友

浙江医学院校友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