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刘盛纲(1933一) | 刘盛纲(1933一) | ||
<br> | <br>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电子学家,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专著 《相对论电子学》 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相对论电子学理论的论著。在电磁慢波结构、电子回旋脉塞 (ECRM)、自由电子激光、相对论电子学和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原创性 (Pioneer) 工作,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获得陈嘉庚信息科学奖和国际K.J.Button奖。 | ||
<br> | |||
<br> | <br> 刘盛纲,193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刘琦珊 (刘笠樵),曾在中小学教书,母亲王世泽,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他们的宽厚与仁爱,对子女从小的关心爱护,在学业上对子女严格的要求,对他勤于苦读,求学上进,不怕吃苦,谦虚低调的治学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 ||
<br> | <br> 刘盛纲4岁时,在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后,随家人逃亡,历经8年艰辛,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得以回到家乡。初中和高中分别就读于中央大学附中 (现南京师大附中) 和合肥一中,于1951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院系调整到南京工学院 (现东南大学)。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列别捷夫 (V.I.Lebedev) 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58年5月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1978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他是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IEEE真空电子学及电子器件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 (UNDP) 高级科学顾问。1999年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2003年获国际K.J.Button奖 (我国获此奖的第一位学者)。 | ||
<br> | |||
<br> | <br>致力于物理电子学基础研究 | ||
<br> | <br> 刘盛纲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组第一召集人、中国电子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全国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2002年至今)。 | ||
<br> | <br> 数十年来,刘盛纲致力于物理电子学基础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 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 提出并创建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 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及电磁波泵自由电子的新概念及其理论,于1976年组织并亲自参与回旋管的设计及制造,1977年制成我国第一只回旋管。 | ||
<br> | <br> 近半个世纪来,他在毫米波-红外线、太赫兹 (THz) 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提出并建立了环圈结构理论; 提出并建立了一类新型三反射镜光子谐振系统的概念及其理论实验研究;发展了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 提出了静电电子自由电子激光并建立了相关理论; 提出了磁化等离子体中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 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 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激发准分子激光的理论、等离子体及运动等离子体波导中波的传播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电子与波相互作用的一种新理论,为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均被国际公认,并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 | ||
<br> | <br> 他10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或特邀主题报告。他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2次,获得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奖30余项,其中 “环圈结构理论”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回旋脉塞及行波管的线性理论体系”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1年)、“新型准光学谐振腔及其在电子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8mm三次谐振回旋管的研究” 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 | ||
<br> 刘盛纲几十年来一直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长年如一日,就连逢年过节,也仍然坚持工作; 即使出差坐飞机,他都会拿出一张纸来进行公式推导。这种对科学研究孜孜不倦的精神使得他在好几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刘盛纲的科学研究作风也相当严谨,比如: 他推导公式时都是工工整整,草稿纸也是堆得整整齐齐。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创建电子回旋脉塞理论的时候,如果在空心波导中心坐标系中分析,电子的运动轨迹相当复杂,使得有些问题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于是他就带领有关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原理分析,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凭着坚实的数理基础,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即把空心波导中心坐标系移到回旋中心坐标系中考虑。这样运动电子的轨迹就大大地简化了,再通过傅立叶展开式和GRAFF定理对场分量进行展开,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较原来的空心波导中心坐标系,回旋中心坐标系将问题大大简化。 | |||
<br> 刘盛纲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著有专著4部,其中 《微波电子学导论》 获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相对论电子学》 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另外两部为 《电子回旋脉塞及回旋管的进展》 和 《刘盛纲学术论文集》。这些论著为所有致力于此领域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世界该领域内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 |||
<br> | |||
<br>为科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 |||
<br> 在科教事业方面,刘盛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表率作用,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他是全国首批工学博士生导师及理学(光学) 博士生导师,也是培养第一批电子学博士的导师。比如: 在电子科技大学,他增设了很多博士点,有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物理学、物理电子学等。在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及 “光学” 学科等领域,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8名,博士后4名 (其中美国博士生1名,德国留学生1名)。 | |||
<br> 刘盛纲在1986~2001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坚持“不妄用一分公款,不妄用一个私人” 的原则,奉公守法、兢兢业业、一清如水,得到电子科技大学广大教职员工的爱戴。在他的领导下,电子科技大学的学术声望和国内、国际学术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被评为国家重点科技刊物,并多次获奖。他在职期间建成了国家教育网西南地区结点中心,建立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人才培训中心,成立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创建了首批国家高科技技术园,并成功地组织了6次大型的系列性国际会议。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校董事会,促成了省、部联合重点建设电子科技大学的机制。 | |||
<br> 刘盛纲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他希望学生们能取得比自己更大的成就。教育学生 “严” 字当头,他会要求他的学生重新推导他所做的研究工作,并且亲自参与推导,接着与学生共同讨论,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要严格审核,缜密检查; 平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他为学生争取最好的科研设备,同时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性会议,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做到与世界同步。 | |||
<br> 在思想方面,他一直都告诫青年教师和学生: “对于科学研究,无论我们以前处于什么阶段,或者以后将面临什么,持之以恒、不怕挫折的科学态度是不会改变的。” “科学是无止境的,青年学子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不求名利、踏踏实实做学问,永不放弃,尽自己的努力探索自然、发现自然、开拓自然,甘于寂寞,乐于吃苦,以求得更多和更深的关于自然的知识,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绝不能以获奖为目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
<br> 在生活方面,他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尽量减轻学生因生活困难给思想上带来的压力,使得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去。 | |||
<br> 在良好学风的影响下,电子科技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经常出现一个毕业生被数个甚至是数十个单位争抢的情况,学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在四川省高居第一位。 | |||
<br> | |||
<br>促进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 | |||
<br> 刘盛纲是其所研究领域内国际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和代表。他每年都会邀请国际上的相关专家来华讲学,让国内的科研人员以快捷的方式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同时他还积极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拉近了中国学术界与世界的距离。这种 “请进来” 和 “走出去” 的方法为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促进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
<br> 他是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国际核聚变发展评议会议、国际远红外会议、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非热生物效应会议和IEEE国际真空电子学会议等5个大型系列国际会议的常设国际委员会委员或会议主席。他于1987年、1994年、1996年作为大会主席在我国主持召开了3次大型国际会议,又于2000年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我国联合召开的第25届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第五届国际远红外会议及第四届国际微波会议。他是国际K.J.Button奖奖励委员会成员、国际自由电子激光 (FEL) 奖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 (1995—1999年)、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他受聘为美国Univ.of Tennessee、Colllege of William &Mary和Old Dominion University 3所著名大学的杰出客座教授,德国汉堡大学Philip讲座教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英国Leeds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 |||
<br> 刘盛纲为国际特别是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是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与生物细胞非热相互作用研讨会发起人之一,并于2000年4月在美国的Norfolk主持了第一届会议。 | |||
<br> 刘盛纲是安徽省政府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副主席 (1984—2004年)。1979年被评为 “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获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称号及 “五一” 劳动奖章,两次获得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并于1987年入围国际马可尼奖,1999年荣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受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邀请,作为2000~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提名人。他还被邀请作为2000年国际爱因斯坦科学奖提名人。2001年3月,获得 “863”计划个人突出贡献奖,同年获得四川省个人创新奖。2003年被授予国际K.J.Button奖,该奖是毫米波-红外线领域的国际最高奖,享有很高的声望,由英国皇家学会物理学会组织评审与颁发,每年只奖给全世界本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刘盛纲是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能够获此殊荣,表明他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真空电子学及相对论电子学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的肯定,也为中国在国际科学界赢得了声誉。 | |||
作者:钟任斌 | |||
<br> | |||
<br>简历 | |||
<br>1933年12月 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 |||
<br>1951—1953年 在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 | |||
<br>1953—1955年 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 |||
<br>1955—1956年 在南京工学院任助教。 | |||
<br>1956—1958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现电子科技大学) 攻读苏联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 | |||
<br>1958年5月 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 (按国家教委规定,等同于博士学位)。 | |||
<br>1958—1961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助教。 | |||
<br>1961—1964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讲师。 | |||
<br>1964—1977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 | |||
<br>1978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授。 | |||
<br>1978—1986年 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创建高能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 | |||
<br>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 |||
<br>1984—1986年 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 |||
<br>1986—2001年 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 |||
<br>1998年至今 任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 |||
<br> | |||
<br>主要论著 | |||
<br>1 刘盛纲. 微波电子学导论.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 |||
<br>2 刘盛纲. 相对论电子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 | |||
<br>3 刘盛纲. 电子回旋脉塞及回旋管的进展.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 |||
<br>4 刘盛纲. 刘盛纲学术论文选集.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 | |||
<br>5 Liu Shenggang. Theory of Ring-Loop Structure. Scientia Sinica,1976,20 (4) | |||
<br>6 Liu Shenggang. Kinetic Theory of Stimulated Electron Cyclotron Radia-tion. Scientia Sinica,1979,22 (5): 1253 | |||
<br>7 Liu Shenggang. Kinetic Theory of ECRM with Space Charge Effect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t. J. of Electronics,1981,51 (4): 341 | |||
<br>8 Liu Shenggang.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with an Axial Sym-metrical Structure. Scientia Sinica,1981,24 (5): 1401 | |||
<br>9 Liu Shenggang. Linear Theory of 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J. of Appl. Phys.,1986,59 (11): 3621 | |||
<br>10 Liu Shenggang. A New Kind of three Mirror Rotating Symmetrical Quasi-Optical Cavity. Scientia Sincia,1986 (5): 535 | |||
<br>11 Liu Shenggang. Free Electron Laser with Electrostatic Wiggler. J. of Appl. Physics,1987,62 (8): 3104 | |||
<br>12 Liu Shenggang. FEL 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er Hybrid. Physics Fluids,1988 (31): 1280 | |||
<br>13 Liu Shenggang. The Non-Linear Theory of Electrostatic Electron Cyclo- tron Resonance Maser. IEEE Trans.,On Plasma Science,1988,16(2): 275 | |||
<br>14 Liu Shenggang. Higher Harmonic in Free Electron Laser with Com- bined Electromagnetic Wiggler and Axial Guided Magnetic Field. Chi-nese Phys. Lett.,1992,9 (5): 236—239 | |||
<br>15 Liu Shenggang. Space-Charge Wave Theory of Free Electron Laser. Int. J. Electronics,1992,72 (1): 161—180 | |||
<br>16 Liu Shenggang. Electron Cyclotron Maser with Asymmetry of Electron Beam in a Cavity. Scientia Sinica,1993 (4) : 413 | |||
<br>17 Liu Shenggang. How to get a large amplitude plasma wake wave. J. Phys. D: Applied Physics,1994,27 (2) : 2442 | |||
<br>18 Liu Shenggang. Kinetic theory of High-Relativistic ECM with a Novel Quasi-Optical Cavity. IEEE Trans. PS,1995,23 (2): 156 | |||
<br>19 Liu Shenggang. Frequency shifts by beam-driven plasma wake waves. Physics Letters A,1995,203 (1): 43—46 | |||
<br>20 Liu Shenggang. Kinetic Theory of High-relativistic ECM with a Novel Quasi-Optical Cavity. IEEE Trans. on Plasma Science,1995 | |||
<br>21 Liu Shenggang. Free Electron Laser-Peniotron Hybrid Physics and Fea- ture. Physics of Plasma,1995,2 (9) | |||
<br>22 Liu Shenggang. Basic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of Plasma Microwave Electronics,Part I: A Fluid Model Analysis of Electron Beam-WaveInterac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2000,28 (6):2135—2151 | |||
<br>23 Liu Shenggang. Theory of Wave Propagation Along Waveguide Filled with Moving Magnetic Plasma. Physical Rev. E,2002,65(3): 036411 | |||
<br>24 Liu Shenggang. on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s of Vacuum Electronics to the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enary talk at the IEEE 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 on vacuum electronics,Seoul,Korea,2003. 5 | |||
<br>25 Liu Shenggang. on the Theories of Electron Beam-Wave Interactions in Plasma Waveguide. Plenary Talk at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Plasma Science,Jugi,Korea,2003. 6 | |||
<br>26 Liu Shenggang. The Non-linear Thomson Scattering and the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Button Prize Plenary Talk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Otsu,Japan,2003. 9 | |||
<br>27 Liu Shenggang. Theoretical Study on Vavilov-Cherenkov Radiation in Hermitan Media. Invited Talk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ong Microwaves in Plasma,Nizhny Novgorod,Russia,2005. 7 | |||
<br>28 Liu Shenggang. The Study on the Coaxial Gyrotron with Two Electron Beams. Plenary Talk at the 2005 IRMME-THz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illiamsburg,USA,2005. 9 | |||
<br> |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罗沛霖 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卷 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第496-5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