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联辉:修订间差异

添加68字节 、​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汪联辉,男,42岁。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生命科学学部)"、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获得者。1988本科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
汪联辉,男,福建安溪人。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生命科学学部)"、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获得者。1988本科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1998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新加坡农业生物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工作,2002年起在著名的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2年12月起受聘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材料。在生化方向,尤其在群体感应信号调控机制研究中做出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淬灭群体感应"防治细菌侵染动植物的新概念,为动植物细菌病害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纳米生物学方向,将半导体纳米晶发展成新的生物探针并开创性用于人体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此外在模拟生物特异性识别过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种生物传感材料。在Nature、PNAS、JBC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被SCI文章他引300余次,申请专利二十几项,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br>
1998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新加坡农业生物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工作,2002年起在著名的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2年12月起受聘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材料。在生化方向,尤其在群体感应信号调控机制研究中做出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明"淬灭群体感应"防治细菌侵染动植物的新概念,为动植物细菌病害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纳米生物学方向,将半导体纳米晶发展成新的生物探针并开创性用于人体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此外在模拟生物特异性识别过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种生物传感材料。在Nature、PNAS、JBC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被SCI文章他引300余次,申请专利二十几项,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br>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院长/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br>
男,福建安溪人。
<br>个人简历   
      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院长/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br>  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
 
<br>  1993年获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个人简历   
<br>  1998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
<br>  1998年7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获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br>  2000年3月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研究院任研究员、助理教授;
  1998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br>  2005年6月受聘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985”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高级PI;
  1998年7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br>  2011年初加盟南京邮电大学,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院长/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3月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研究院任研究员、助理教授;
<br>
  2005年6月受聘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985”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高级PI;
<br>奖励荣誉
  2011年初加盟南京邮电大学,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院长/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br>  1.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
 
<br>  2.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
奖励荣誉
<br>  3.“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013)
  1.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
<br>  4.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
  2.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
<br>  5.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
  3.“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013)
<br>  6. 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1)
  4.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3)
<br>  7. 中国侨联“中国侨界贡献奖”(2012)
  5.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
<br>  8. 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 第一层次(2013)
  6. 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11)
<br>  9. 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2012)
  7. 中国侨联“中国侨界贡献奖”(2012)
<br>  10.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1)
  8. 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 第一层次(2013)
  9. 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2012)
  10.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1)
55,91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