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编辑摘要
(以内容“ 黄秉维(1913 02.01 - 2000 12.08)著名地理学家。广东惠阳淡水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经济...”创建新页面)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黄秉维(1913 02.01 - 2000 12.08) | |||
<br> 著名地理学家。广东惠阳淡水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所)专员、研究委员、专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黄秉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还是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国际山地学会顾问。曾获得1996年国际地理联合会特别荣誉奖、199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 |||
<br> 长期从事地貌和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自然地理学研究较深,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1934年至1935年研究山东东部海岸地貌时,提出海岸曾经上升和下沉的证据,修正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研究中国海岸性质提出的观点。1953年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团,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见解。50年代后半期参与领导中国自然区划的工作,对我国区划研究起了推动作用。60年代曾从事蒸发力气候计算方法和水平衡的研究,均获较好的结果。编著有《中国地理》、《自然地理》等,1988年受聘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顾问。 | |||
<br> | |||
<br>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黄秉维按照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注视国际研究动向和趋势,提倡学科间交叉和渗透,强调综合研究,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为经济建设,尤其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并身体力行。 | |||
<br> 自50年代以来,黄秉维不断开拓并指导了自然地理的许多综合性研究工作,如中国自然区划、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保持、华北水利与农业、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他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 | |||
<br> 黄秉维对中国自然区划的研究始于30年代末,40年代发表的“中国之植物区域”及“中国之气候区域”,在中国早期部门区划中具有开拓意义。1959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则为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国内外迄今未见类似著作。中国自然环境异常复杂,在众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下,客观上存在着地带性规律难以辨识的困难。黄秉维这一专著揭露并肯定了地带性规律的普遍存在,这对于中国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研究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突破。60年代和80年代,他对原有方案进行了简化和修订,更便于应用,强调将区域单元作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来认识,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此项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成果几十年来一直被农、林、水、牧、军事等部门广泛应用。 | |||
<br> 早在50年代后半期,黄秉维就提出综合研究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方向。这比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开展类似的研究约早20多年。其后又提出应当围绕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试验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理论和方法。黄秉维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影响了中国自然地理学界的几代学者。 | |||
<br> 黄秉维1953年首次完成黄河中游土壤侵蚀方式分类,编制出中国第一幅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这些工作至今仍是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水利部门编制的有关规划中至今一直沿用黄秉维当年的分区方案和说明,为中国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治理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 |||
<br> 黄秉维重视中国东部坡地的利用和改造,指出既要防止土壤侵蚀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坏,又要使土壤养分供应不减少;坡地改良利用在战略上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最大限度提高一面坡或一小流域的持续生产力,最好的途径是凭借速生植物除害兴利,为坡地利用与改良指明了方向。 | |||
<br> 作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先驱者,黄秉维主张反复利用bottomup和topdown方法,按照自然区划来观察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危险地带开展研究,要研究中国在农、林、牧业和能源利用方面对于全球变暖问题所应采取的积极对策和措施。他指出地理学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50年为主要目标时间,以此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在地球系统中应以陆地系统及其与大气、海洋的外延叠合为工作重点,并冶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为一炉。这些意见均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和工作指南。 | |||
<br> 综上所述,黄秉维院士开拓并指导了我国自50年代以来的自然地理许多综合性研究,成就卓著,推动了我国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农林牧水及军事等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黄秉维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 |||
<br> | |||
<br>附:黄秉维生平年表(1913年—2000年) | |||
<br> 1913年 | |||
<br> 2月1日, 出生于广东惠阳淡水。 | |||
<br> 祖父黄长龄。父黄元龙,字叔均。母邓柏如。父母生有两男两女,兄黄定一,妹黄连壁、黄静方。 | |||
<br> 1918年 5岁 | |||
<br> 春,入惠阳林寅谷学塾上学。 | |||
<br> 1923年 10岁 | |||
<br> 冬,入惠阳淡水圩求慊学校上学。 | |||
<br> 1925年 12岁 | |||
<br> 秋,入惠阳县立第二小学上学。 | |||
<br> 冬,因课程进度太慢,退学回家自学。 | |||
<br> 1926年 13岁 | |||
<br> 夏,入广州小马站廉伯英文学校学习。 | |||
<br> 1927年 14岁 | |||
<br> 秋,在家自修。 | |||
<br> 1928年 15岁 | |||
<br> 夏,考入中山大学预科乙部(理农工医部)。 | |||
<br> 1930年 17岁 | |||
<br> 夏,升入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 |||
<br> 1932年 19岁 | |||
<br> 在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学习。 | |||
<br> 10月—12月,随卞莎(Wolfgang Panzer)教授考察广州白云山、罗浮山、珠江三角洲等地。 | |||
<br> 1933年 20岁 | |||
<br> 夏,暑假去香港皇家观象台(Royal Observatory)实习天气预报。 | |||
<br> 1934年 21岁 | |||
<br> 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因毕业论文《广东惠阳与铜湖之间地形研究》成绩优秀,获得金质优学奖章。 | |||
<br> 8月,由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卞莎推荐,获洛克菲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进北平地质调查所为研究生。 | |||
<br> 9月,由翁文灏指导研究山东海岸地貌。期间,考察了北京西山斋堂,两次去山东半岛考察。 | |||
<br> 冬,先后写出《Some Preliminary Morphological Notes on the N. Coast of E. Shantung 》(《山东海岸地形初步研究报告》)和《山东海岸地形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山东海岸下沉的证据,对李希霍芬关于中国长江以北海岸属上升性质的论点提出质疑。 | |||
<br> 1935年 22岁 | |||
<br> 年初,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发表有关我国海岸地貌问题的意见。会后应丁文江之邀参加《中国地理》编撰工作。 | |||
<br> 上半年,在北平地质调查所,继续考察山东石岛至日照海岸,完成海岸研究,同时在翁文灏的引荐下,向梭颇(J. Thorp)学习有关土壤的知识。 | |||
<br> 9月,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由丁文江指导撰写《中国地理》和《高中本国地理》。 | |||
<br> 9—12月,为了弄清南岭的性质,按丁文江要求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反复穿越江西、湖南与广东、广西交界,提出无论从地形、土壤、植物、气候哪一角度,都未见有明显的分野,南岭只不过是非常曲折的分水岭。 | |||
<br> 在庐山,第一次与李四光见面(李时任地质研究所所长)。 | |||
<br> 本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 |||
<br> 1936年 23岁 | |||
<br> 本年,丁文江去世,编书工作由翁文灏指导,地点改在地质调查所。此期间广泛学习了有关中国矿产、煤田、土地利用、农村社会经济、土壤、植物等方面知识。 | |||
<br> 完成《中国植物地理大纲》。 | |||
<br> 夏,赴庐山牯岭与李四光一同考察第四纪庐山冰川问题,彼此间几无一致见解。 | |||
<br> 本年,父黄元龙病故。 | |||
<br> 1937年 24岁 | |||
<br> 年初,地质调查所迁长沙,黄秉维随迁。这时《中国地理》的编写已完成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地理区域五章。 | |||
<br> 1938年 25岁 | |||
<br> 年底,应竺可桢、张其昀之聘赴浙江大学(时在广西宜山)任教。任讲师。 | |||
<br> 1939年 26岁 | |||
<br> 本年,在浙江大学授课,编撰《自然地理学原理》(讲义)。 | |||
<br> 年底,升任副教授。 | |||
<br> 1940年 27岁 | |||
<br> 2月,浙江大学迁贵州遵义,黄秉维随迁。 | |||
<br> 本年,完成《自然地理学原理》(讲义)由浙江大学油印。继续编写《中国地理》,其中植物地理一章《中国之植物区域》(上)发表于《史地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发表的植物地理区划。 | |||
<br> 编制“中国气候区域”挂图,由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出版。 | |||
<br> 本年,与王爱云女士在遵义结婚。 | |||
<br> 1941年 28岁 | |||
<br> 本年,编写完成《高中中国地理》送交教育部。 | |||
<br> 秋,前往浙江大学湄潭分校任课。 | |||
<br> 本年,在《史地杂志》发表《中国之植物区域》(下)。 | |||
<br> 1942年 29岁 | |||
<br> 7月,辞去浙江大学职务。应翁文灏、钱昌照之邀,进资源委员会,在经济研究室负责区域经济研究。此后至1949年,先后任专员、专门委员、简任技正和研究委员。 | |||
<br> 10月,返浙江大学(遵义)临时任课。 | |||
<br> 1943年 30岁 | |||
<br> 本年,在资源委员会,完成《中国动力资源之区域分布》。 | |||
<br> 1944年 31岁 | |||
<br> 2月,在《真理杂志》发表《地理学之历史演变》。 | |||
<br> 2—10月,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报告:①中国钢铁资源之区域分布;②中国特种矿产之分布;③中国铜铅锌矿之地理分布;④中国经济区域研究初步报告;⑤华北平原电气业及煤气建设计划之配合研究;⑥新疆资源概况;⑦东北资源概况;⑧黄河水利概论;⑨长江水利概论。 | |||
<br> 完成工业经济研究报告:①中国资源开发问题(与曹立瀛合著);②中国资源保存问题。 | |||
<br> 完成资源与贸易统计报告:①中国资源统计矿产部分再稿(与曹立瀛合著);②中国蔗糖生产现状及宜蔗面积约估;③中国棉花生产现状及宜棉面积约估;④中国油桐生产现状及宜油桐面积约估。 | |||
<br> 本年,长子黄克平出生。 | |||
<br> 1945年 32岁 | |||
<br> 3月,受聘为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参加区域计划组工作。 | |||
<br> 11月,接受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委托,率员作云南螳螂川水力区域的经济地理调查,该工作于1946年2月完成。 | |||
<br> 本年,加入科学工作者协会,为发起人之一。 | |||
<br> 1946年 33岁 | |||
<br> 1月,抗日战争胜利,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 | |||
<br> 春,率员进行川西岷江上游峡谷区的水库调查。 | |||
<br> 夏,资源委员会迁南京,黄秉维率家属随迁。 | |||
<br> 资源委员会机构调整,经济研究室改为经济研究所,黄秉维改任研究委员。 | |||
<br> 秋,率员作长江三峡库区淹没损失经济调查。次年上半年完成调查报告。 | |||
<br> 1947年 34岁 | |||
<br> 夏,受钱塘江水力发电工程处委托,率员作钱塘江上游乌溪黄坛口水库、新安江街口水库调查。 | |||
<br> 8月,当选为《地理学报》编委。 | |||
<br> 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相继离所,黄秉维任代理所长。 | |||
<br> 本年,长女黄以平出生。 | |||
<br> 1948年 35岁 | |||
<br> 年初,率员搜集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灌溉、农业等方面资料进行整理、研究。 | |||
<br> 本年,资源委员会迁上海,留下人员组成“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黄秉维任副主任委员。 | |||
<br> 1949年 36岁 | |||
<br> 4—9月,南京解放后,成立“资源委员会保管处”。黄秉维任副处长,协助军代表接管资源委员会(在南京部分)。 | |||
<br> 本年,任南京市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农业问题和南京工业调查。 | |||
<br> 受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组织原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和原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人员调查民营工业。 | |||
<br> 本年,次女黄永平出生。 | |||
<br> 1950年 37岁 | |||
<br> 1月,婉拒竺可桢函询就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 |||
<br> 2月,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 |||
<br> 5月,兼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主持华东区工矿普查工作。 | |||
<br> 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竺可桢任主任,黄秉维兼副主任。地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黄秉维参加会议并作特邀报告。 | |||
<br> 8月,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黄秉维当选为理事及《地理学报》编委。 | |||
<br> 本年,母邓柏如病故。 | |||
<br> 1951年 38岁 | |||
<br> 3月,竺可桢与郭沫若商谈地理研究所所长人选,拟推荐黄秉维就任所长,再次致函黄秉维,黄再次坚辞不就。 | |||
<br> 3月底,竺可桢主持召开地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一致拥护黄秉维主持地理研究所工作。 | |||
<br> 8月,调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主持华东基本建设计划工作。 | |||
<br> 10月,竺可桢以中国科学院名义致函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请调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 |||
<br> 1952年 39岁 | |||
<br> 10月底,出席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志》座谈会,提出所用资料的标准化问题。 | |||
<br> 1953年 40岁 | |||
<br> 3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 |||
<br> 4月,携家眷从上海迁北京。 | |||
<br> 参加中国科学院召开的西北黄河水土保持考察团会议。 | |||
<br> 5月,中国科学院任黄秉维为研究员。 | |||
<br> 提出地理研究所的三大任务是黄河中游山陕之间峡谷土壤侵蚀的研究;南方山地利用和厂址选择。 | |||
<br> 随黄河水土保持工作队赴陕西考察,负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土壤侵蚀与地形研究。 | |||
<br> 本年,编制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和水力、风力侵蚀图。 | |||
<br> 在《地理学报》发表《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 | |||
<br> 1954年 41岁 | |||
<br> 本年,主持黄河流域规划的水土保持工作。 | |||
<br> 2月,中国科学院第四次院务会议决定任命黄秉维为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 | |||
<br> 本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过渡时期地理学的任务与地理研究所改进工作的方法和办法》。 | |||
<br> 1955年 42岁 | |||
<br> 本年,主持《中华地理志》工作。 | |||
<br> 5月,主持接待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格拉莫西夫访问地理研究所,并举行座谈。陪同苏联地理代表团赴西北考察。 | |||
<br> 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黄秉维当选为地学部学部委员。同月,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 | |||
<br> 9月,参加竺可桢率领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工作检查组赴山西检查水土保持工作。 | |||
<br> 12月,中国科学院第五十次院务常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人选。黄秉维当选为学术委员。 | |||
<br> 本年,在《科学通报》发表《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 | |||
<br> 1956年 43岁 | |||
<br> 3月—6月,参加《十二年(1956—1967)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编制工作,主持制定自然地理学部分,为主要撰稿人。 | |||
<br> 8月,中国地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竺可桢当选为理事长,孙敬之、黄秉维当选为副理事长(连任至1979年)。黄秉维任《地理学报》主编(连任至1984年)。 | |||
<br> 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选举黄秉维为学术委员会主任(连任至1991年)兼自然地理组组长。 | |||
<br> 本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成立,竺可桢任主任委员,黄秉维任副主任委员,主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 |||
<br> 1957年 44岁 | |||
<br> 本年,主持中国自然区划研究。 | |||
<br> 1月,出席自然地理分区学术报告会。 | |||
<br> 2月,出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 | |||
<br> 3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黄秉维致开幕词、闭幕词,并作《论自然区划的一些问题》的报告。 | |||
<br> 6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大会,发言陈述地理研究所迁北京的理由。1958年11月,地理研究所由南京迁北京。 | |||
<br> 1958年 45岁 | |||
<br> 本年,主持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完成1:400万中国自然区划图及说明书。 | |||
<br> 7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竺可桢任委员会主任,白敏、黄秉维、孙冶方任副主任,黄秉维任自然地图集主编。 | |||
<br> 8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地理科学与教学座谈会,作有关自然区划与新疆、西藏综合考察等问题的发言。 | |||
<br> 11月,邀请中苏专家讨论区划原则、方法、界线问题,率员与苏联专家列东洛夫等赴武汉、广州、海南岛考察。 | |||
<br> 出席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召开的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六省(区)治沙规划会。 | |||
<br> 12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地理专业会议。 | |||
<br> 1959年 46岁 | |||
<br> 本年,主持西北干旱区水分平衡问题研究。 | |||
<br> 1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的治沙队工作计划会议,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主持沙漠的成因类型、风沙移动规律与防风沙措施的研究。 | |||
<br> 4月,出席《国家大地图集》第二次扩大会议。 | |||
<br> 5月,出席由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友好协会,中国地理学会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行的纪念亚历山大·洪堡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作洪堡生平及其贡献的发言。刊登于《地理学报》第25卷第3期。 | |||
<br> 7—8月,率员与来访的苏联沙风洞专家兹那明斯基考察榆林、灵武、磴口、沙坡头和民勤治沙实验站。 | |||
<br> 9月,中国科学院任命黄秉维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 | |||
<br> 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考察组组员。 | |||
<br> 11月,出席在洛阳举行的黄河七省水土保持会议。 | |||
<br> 出席中国科学院治沙工作会议。 | |||
<br> 12月,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主编《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国地貌区划》、《中国气候区划》、《中国水文区划》、《中国潜水区划》、《中国土壤区划》、《中国植被区划》、《中国动物地理及中国昆虫地理区划》出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由黄秉维主编。 | |||
<br> 本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
<br> 1960年 47岁 | |||
<br> 本年,主持农田需水量研究。组建沙风洞筹建设计组。 | |||
<br> 1月,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召开西北干旱区水分平衡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水分平衡分组,黄秉维、张更生分任正、副组长。 | |||
<br> 出席全国地理学术研讨会,作“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的报告,载于《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62,科学出版社)。 | |||
<br> 外交部通知,苏联地理学会提名竺可桢、黄秉维为该会外国会员。 | |||
<br> 2月,主持召开西北干旱区水分平衡工作会议,讨论西北水分平衡研究工作,拟定1960—1961年工作项目和计划、工作安排、决定水分平衡组人员名单。 | |||
<br> 4月,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作《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发言,刊登在《地理学报》第26卷第3期。 | |||
<br> 6月,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任命黄秉维为地理研究所所长。 | |||
<br> 8月,率员赴兰州、民勤、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地考察沙漠、水分平衡观测、用水定额问题等。指导民勤治沙站开展风沙移动、化学固沙和防止蒸发,以及土壤水分动态和植物蒸腾等重要基础研究。 | |||
<br> 中国科学院治沙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筹备委员会委员。 | |||
<br> 组织出版《热水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问题》文集。黄秉维撰写文集前言,提出要抓新理论,带动自然地理学的全面发展。至1963年共出版4集。 | |||
<br> 1961年 48岁 | |||
<br> 本年,主持华北平原农田水分平衡研究。 | |||
<br> 3月,主持召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务会议。决定在地貌、自然、陆地水文、气候、经济地理、地图等研究室设立学科组,建立孢子花粉实验室、岩石矿物分析室、化学分析室、制图机械化半自动化组。 | |||
<br> 4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西北地区防旱工作会议,作“西北干旱地区自然情况与水源”的发言。 | |||
<br> 1962年 49岁 | |||
<br> 本年,主持华北平原农田水分平衡研究。 | |||
<br> 2月,参加国家科委在广州召开的科学技术十年(1963-1972年)发展规划会议。 | |||
<br> 4月,中国亚非学会在北京成立,黄秉维当选为理事。 | |||
<br> 5月,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组组员并任地理学分组组长。 | |||
<br> 6月,黄秉维主持召开地理研究所所务会议,讨论编制“1963—1972年地理学科基础科学规划”。 | |||
<br> 参加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区划讨论会。会议期间得知涂长望病逝,即先行回京。 | |||
<br> 7月,招收第一届研究生(自然区划)。 | |||
<br> 9月,受聘为中央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br> 本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黄秉维任主任。 | |||
<br> 1963年 50岁 | |||
<br> 本年,主持热量、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研究。 | |||
<br> 1月,主持地理研究所本年度第一次所务会议,决定在南郊筹建北京自然地理综合实验站和筹建流水地貌实验室。 | |||
<br> 3月,随竺可桢等考察云南西双版纳。 | |||
<br> 6月,主持接待古巴科学院全国委员会主席安·努·希门尼斯访问地理所。 | |||
<br> 8月,主持地理研究所本年度第三次所务会议,决定成立沙风洞研究组,由黄秉维直接领导。 | |||
<br> 与竺可桢副院长联名致函中国科学院党组,建议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继续进行农业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分区评价工作,日常工作仍由地理研究所负责。 | |||
<br> 9月,与竺可桢、李鸣岗赴腾格里沙漠考察,视察沙坡头治沙站。 | |||
<br> 本年,第一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 |||
<br> 1964年 51岁 | |||
<br> 本年,主持农业区划研究。 | |||
<br> 5月,组织甘肃农业区划研究,率员考察河西走廊,由兰州,经武威、张掖、酒泉,西抵祁连山当金山口。 | |||
<br> 6月,主持召开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工作会议,讨论和决定两年内自然区划工作的安排。 | |||
<br> 7月,出席中国地理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议,讨论决定编写《中国自然地理》。成立《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竺可桢任主编,黄秉维、周廷儒、王乃梁任副主编。 | |||
<br> 8月,出席有43个国家与地区的353位科学家参加的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 | |||
<br> 11月,主持接待越南河内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越南国家科委生物地学委员会委员阮德政和越南国家科委地学委员会自然区划小组副组长邓友玉考察访问地理研究所。 | |||
<br> 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
<br> 本年,受聘为《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 |||
<br> 1965年 52岁 | |||
<br> 本年,主持甘肃酒泉专区农业区划研究,华北平原农田耗水、土壤水分及热量水分平衡研究。 | |||
<br> 4月,甘肃省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黄秉维任副主任。主持完成酒泉专区农业区划。 | |||
<br> 11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地理工作会议。作关于地理研究所近两年工作情况的发言。 | |||
<br> 本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后改为名誉院士)。 | |||
<br> 1966年 53岁 | |||
<br> 1月,出席罗马尼亚大使馆授予竺可桢罗科学院名誉院士、黄秉维通讯院士证书与证章仪式。 | |||
<br> 5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区划会议。 | |||
<br> 6月,与左大康赴苏联考察水热平衡。 | |||
<br> 9月,与竺可桢赴罗马尼亚出席罗科学院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 |||
<br> 10月,主持《中国自然地理》专著的编写工作,因“文化大革命”中断。 | |||
<br> 1967年—1971年(54—58岁) | |||
<br> 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中断了科研工作。于1970年8月31日去湖北省潜江县广华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期间曾到农村插队。1971年7月底回北京。 | |||
<br> 1972年 59岁 | |||
<br> 本年,加入增温剂组,参与资料收集和指导工作。 | |||
<br> 6月底,地理研究所机构调整,黄秉维为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室领导小组成员,正式恢复工作。 | |||
<br> 11月,中国科学院办公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自然地理》编撰委员会,竺可桢任主任,黄秉维、郭敬辉任副主任。 | |||
<br> 本年,撰写《关于自然地理学理论研究问题前言及(一)自然地理学的对象和性质,(三)几个理论课题》等。为地理所恢复业务工作,全面阐述了地理学与地理所的方向与任务。 | |||
<br> 1973年 60岁 | |||
<br> 6月,依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竺可桢副院长约见黄秉维等谈“近来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 |||
<br> 与郭敬辉联名致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竺可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党组,提出恢复中国地理学会活动。 | |||
<br> 7月,受聘为《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 |||
<br> 1974年 61岁 | |||
<br> 11月,应澳大利亚科学院和新西兰皇家学会邀请,以黄秉维为团长的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 | |||
<br> 本年,主持《中国自然地理》专著的编写工作。 | |||
<br> 中国地理学会竺可桢理事长去世。黄秉维任代理理事长。 | |||
<br> 1975年 62岁 | |||
<br> 4月,主持接待泰国科学代表团访问地理所。 | |||
<br> 5月,以所长名义接待美国古人类学考察组,陪同参观地理研究所孢粉、流水地貌实验室。 | |||
<br> 8月,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阿得雷德大学副校长巴杰尔教授来华访问。中国科学院委托黄秉维以地理研究所所长名义前往机场迎送。 | |||
<br> 1976年 63岁 | |||
<br> 夏、秋,就编写《中国自然地理》的有关问题,率员考察广东五华、山西大寨。 | |||
<br> 1977年 64岁 | |||
<br> 4月,与陶诗言、叶笃正、程纯枢、张家诚等15人联名致函方毅、李昌、武衡等,建议出版竺可桢文集,得到方毅等领导同志的支持。 | |||
<br> 8月,参加邓小平副主席邀请部分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 | |||
<br> 10月,《中国科学院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筹备工作简报(二十三期)》刊登题为《把六十四岁当四十六岁过,大干晚年——介绍地理学家黄秉维同志的先进事迹》。方毅院长11月3日在该简报上批示“要表扬这样坚持真理,严肃治学的老科学家。” | |||
<br> 1978年 65岁 | |||
<br> 本年,筹划野外试验站的恢复,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建立。 | |||
<br> 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1977年度京区直属单位表彰先进大会,黄秉维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 |||
<br> 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br> 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
<br>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主持编著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 |||
<br> 5月,出席在苏州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第三次工作会议。 | |||
<br> 9月,应美国俄亥俄州科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派出以黄秉维为团长的中国地理代表团访问美国。 | |||
<br> 10月,国务院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 | |||
<br> 本年,主持中国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研究。 | |||
<br> 主持全国综合农业区划中的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研究。 | |||
<br> 1月,出席第二届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 | |||
<br> 4月,应黄秉维的邀请,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曼斯哈尔德及夫人访华,商谈恢复我国国际地理联合会会籍问题。 | |||
<br> 经黄秉维提议,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水陆相互作用列为联合国大学与广州地理研究所1980-1983年合作研究项目。 | |||
<br> 8月,致函李昌、郁文等院领导,建议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国际协作。 | |||
<br> 10月,应联合国大学副校长,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曼斯哈尔德邀请,率吴传钧、瞿宁淑赴日本参加日本地理协会召开的区域性学术会议并与联合国大学商讨协作,受聘为中国生态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 |||
<br> 12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黄秉维当选为理事长(连任至1991年)。 | |||
<br> 本年,受聘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 |||
<br> 受聘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 | |||
<br> 受聘为西德《地学杂志》特约编辑。 | |||
<br> 本年,夫人王爱云病逝。 | |||
<br> 1980年 67岁 | |||
<br> 3月,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黄秉维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 |||
<br> 中国科学院成立“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小组,黄秉维为筹备组成员。 | |||
<br> 5月,出席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为会议组织委员会成员。 | |||
<br> 6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行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会。由名誉主席英女皇丈夫肯特公爵授予黄秉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由当时在英国的任美锷代领)。 | |||
<br> 7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联合国大学合作协议在北京签订,黄秉维、詹姆斯·赫斯特校长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 |||
<br> 夏,中国地理学会首届全国中学地理教师暑期培训班在北京地区举行,黄秉维到会作学术报告。 | |||
<br> 9月,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副主任委员。 | |||
<br> 12月,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召开的“地理学与农业学术讨论会”。 | |||
<br> 本年,受聘为《生态学报》编委。 | |||
<br> 受聘为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 |||
<br> 1981年 68岁 | |||
<br> 1月,在《地理知识》发表《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 | |||
<br> 2月,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黄秉维为首届委员会委员。 | |||
<br> 6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 |||
<br> 10月,受聘为《水土保持通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1981—1991年)。 | |||
<br> 11月,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黄秉维被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 |||
<br> 12月,与马世骏、李庆逵、曾昭顺等倡议“在北京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得到地学部和生物学部14位学部委员的积极支持,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批准,成立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 |||
<br> 本年,招收第一届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 | |||
<br> 本年,黄以平陪同考察长白山。 | |||
<br> 1982年 69岁 | |||
<br> 本年,继续主持“中国自然生产潜力和实验研究”,同时组织筹建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 |||
<br> 1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连任至2000年)。 | |||
<br> 2—4月,《地理知识》第2、3、4期上连续刊发《再谈森林的作用》。 | |||
<br> 3月,《地理研究》创刊,黄秉维任主编(连任至1992年)。 | |||
<br> 4月,邀请日本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气象学家吉野正敏来华讲学。 | |||
<br> 春夏之交,主动辞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 |||
<br> 6月,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黄秉维入党,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批准中国共产党自然地理室支部吸收黄秉维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 |||
<br> 1983年 70岁 | |||
<br> 1月,应美国科学院邀请,赴美参加“中美科学政策讨论会”,作关于华北平原利用改造研究策略的报告。 | |||
<br> 4月,应澳大利亚科工研究组织水、土资源部和澳中理事会的邀请赴堪培拉、阿得雷德、悉尼访问,考察有关大学和相关单位,商谈有关协作事宜。 | |||
<br> 回国途经香港,应邀访问香港大学地质系,商谈香港大学与地理所合作事宜。 | |||
<br> 参加水利部小浪底水库论证会,出席地理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学术讨论会”,作“试验站五年工作计划报告”,提出试验站的重点研究课题。 | |||
<br>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京区直属单位1982年“先进工作者。” | |||
<br>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br> 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 |||
<br> 1984年 71岁 | |||
<br> 1月,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任命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 |||
<br> 致信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建议迅速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大气中二氧化碳问题研究。 | |||
<br> 《当代中国》丛书中国科学院卷编委会成立,黄秉维任编委,负责编写地理学部分。 | |||
<br> 2月,出席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作《竺可桢同志与农业地理研究特别是华北农业地理研究》的报告。同年,发表于《地理学报》第39卷第1期。 | |||
<br> 7月,受聘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至1995年)。 | |||
<br> 10月,率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赴日参加中日联合举行的“国土整治和农业发展”学术会议,作“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地理学工作的个人意见”报告。并访问了茨城(筑波大学)、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 | |||
<br> 10月,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 |||
<br> 11月,受聘为竺可桢研究会顾问。 | |||
<br> 受聘为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 |||
<br> 受聘为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顾问。 | |||
<br> 12月,中国地理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 |||
<br> 本年,经黄秉维提议,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列为1984年广州地理研究所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合作研究项目。当年考察广东德庆水土保持站。 | |||
<br>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问题》。 | |||
<br> 先后在《地理研究》发表《竺可桢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一)我国热带、亚热带界线问题》和《竺可桢同志与我国热带和海南岛的科学研究(二)在较近的将来发展海南岛农牧业的一着棋》。 | |||
<br> 1985年 72岁 | |||
<br> 1月,受聘为广州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
<br> 2月,中国地质学会授予黄秉维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 |||
<br> 3月,应美国“大平原研究中心”的邀请赴美参加“对半干旱环境的社会适应”讨论会,提交论文《华北水利与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和科学研究》。 | |||
<br> 9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委员。 | |||
<br> 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黄秉维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 | |||
<br> 1986年 73岁 | |||
<br> 7月,就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现状,致信钱学森。 | |||
<br> 8月,受水利电力部之聘任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专家组顾问。 | |||
<br> 应德国美因兹大学地理系主任M. Domroes教授之邀,赴德参加《中国气候》中德工作组会议,作“Climatic Division and Physico-geographic Division of China :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的报告,并会见老师卞莎的夫人Mrs.Martha Panzer。 | |||
<br> 10月,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 |||
<br> 11月,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成立,任该委员会委员。 | |||
<br> 本年,参与主持编著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13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
<br> 1987年74岁 | |||
<br> 本年,主持开展农田系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实验研究。 | |||
<br> 1月,受聘为“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委员。 | |||
<br> 2月,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届二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作“关于地球表层研究的一些看法”的发言。 | |||
<br> 2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
<br> 3月,赴香港与香港大学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商谈合作研究“引种速生木本植物改良利用华南坡地问题”,并在香港大学讲学。 | |||
<br> 4月,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 | |||
<br> 5月,出席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地理信息系统学术讨论会”,在招待会上致词。 | |||
<br> 就“地理科学”问题致信钱学森。 | |||
<br> 6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西部资源环境研究发展中心顾问。 | |||
<br> 7月,受聘为《中国国家经济地图集》顾问。 | |||
<br> 10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作“黄河下游防洪有待研究的问题”的报告,载于《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文集》(科学出版社)。 | |||
<br> 11月,中国土壤学会授予黄秉维荣誉证书。 | |||
<br> 本年,黄秉维、陈述彭、侯学煜、周廷儒等完成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br> 在《地理研究》发表《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重要性与可行性》。 | |||
<br> 1988年 75岁 | |||
<br> 2月,受聘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顾问。 | |||
<br> 4月,参加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在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座谈会生态与环境专题报告会上做“关于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几个问题”的发言。 | |||
<br> 8月,由吴传钧任团长、黄秉维任顾问的中国地理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这是自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我国席位得到合理解决以来第一次参加国际地理大会。 | |||
<br> 本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委员。在其后的年会上,多次阐述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 |||
<br> 出席在郑州召开的“中美黄河下游防洪措施学术讨论会”会议。并为会议论文集撰写序言。 | |||
<br> 1989年 76岁 | |||
<br> 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成立,黄秉维任副主任委员。 | |||
<br> 8月,在ICBP中国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关于在我国开展全球变化研究问题》的发言。 | |||
<br> 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决定下设“全球变化小组”与“坡地小组”,黄秉维分别担任两个小组组长。 | |||
<br> 本年,在《地理研究》发表《再论华南坡地利用与改良》。 | |||
<br> 1990年 77岁 | |||
<br> 2月,应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之邀,赴加参加多伦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会。 | |||
<br> 4月,考察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试验站工作。 | |||
<br> 7月,获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津贴。 | |||
<br> 8月,国际地理联合会亚太区域大会在北京举行,黄秉维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 | |||
<br> 8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会,在会上讲话,并作“自然地理综合工作概述”的报告。 | |||
<br> 本年,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的“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全国学术讨论会”,作“如何对待全球变暖问题——在没有把握的问题中寻求可以把握的东西”的发言。 | |||
<br> 出席“中德地理学发展与地理教育研讨会”(广州),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回顾”的报告。 | |||
<br> 1991年 78岁 | |||
<br> 3月,就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迁址问题,致信中国科学院领导(“大屯站迁建几点意见”)。 | |||
<br> 6月,主持研究的“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支持。 | |||
<br> 中国地理学会召开第六届理事会,黄秉维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 |||
<br> 1992年 79岁 | |||
<br> 1月,地理研究所成立坡地综合研究部,该部工作由黄秉维负责。 | |||
<br> 5月,受聘为水利部水土保持顾问。 | |||
<br> 6月,随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考察长江三峡。 | |||
<br> 8月,受聘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丹江口水库开发性移民系统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 | |||
<br> 10月,根据黄秉维提议和孙鸿烈副院长的意见,原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与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栾城生态农业试验站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 |||
<br> 10月,主持研究的“生产潜力与土地承载力网络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
<br> 12月,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及地矿部联合成立“黄河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85—926)”项目专家组,黄秉维为专家组成员。 | |||
<br> 本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会,建议立项开展坡地改良利用研究。 | |||
<br> 由马绍嘉陪同考察广东华南坡地。 | |||
<br> 1993年 80岁 | |||
<br> 1月,地理研究所举行庆贺黄秉维从事地理教学科研工作60年暨80华诞活动。 | |||
<br> 主持完成的“农田生态系统实验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
<br> 8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br> 本年,在《地理研究》发表《三峡水库淹没区农业人口安置问题的几点意见》。 | |||
<br> 《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
<br>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研讨》由气象出版社出版。 | |||
<br> 1994年 81岁 | |||
<br> 6月,出席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暨“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 | |||
<br> 1995年 82岁 | |||
<br> 6月,从1995年起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 | |||
<br> 9月,为祝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建所55周年,在《中国科学报》发表《历史的回顾》。 | |||
<br> 夏,因胆疾住院手术治疗。 | |||
<br> 1996年 83岁 | |||
<br> 年初,发起、组织召开“陆地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建议开展“中国陆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并进行该项目的预研究。 | |||
<br> 8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理大会授予黄秉维特别荣誉证书。 | |||
<br> 与地理研究所年轻科研人员谈地理学的综合研究与青年人的培养问题。 | |||
<br> 赴石家庄市栾城试验站考察研究。 | |||
<br> 9月,就《中国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立项,致信中国科学院陈宜瑜副院长。 | |||
<br> 10月,出席地理研究所在山东禹城召开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作“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报告,载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气象出版社)。 | |||
<br> 本年,1994—1995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主持讲授的《现代自然地理》,被评为研究生院该学年优秀课程。 | |||
<br> 1997年 84岁 | |||
<br> 4月,出席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讨论会。 | |||
<br> 本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 | |||
<br> 受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顾问。 | |||
<br> 《中国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中国科学院重大B项目正式立项,黄秉维任项目顾问。 | |||
<br>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正式立项,黄秉维任项目顾问。 | |||
<br> 1998年 85岁 | |||
<br> 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中国地理学会为庆贺黄秉维85华诞举行“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务委员宋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B. 麦斯里教授、秘书长、司库爱勒斯教授等发来了贺电和贺信。 | |||
<br> 5月,钱正英、张光斗致函黄秉维,建议将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立项研究。同月,出席由钱正英主持的该项目立项研讨会。 | |||
<br> 6月,就陆地系统综合研究问题,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973项目论证讨论会。 | |||
<br> 9月,因病住院手术。 | |||
<br> 11月,就开展自然区划研究和热带界线问题,率员赴广州调研。 | |||
<br> 本年,参加香山会议第89次学术讨论会,作“关于西部农业发展”的发言。 | |||
<br> 在《科学》上发表《地理学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 |||
<br> 年底,因病住北京温泉胸科医院治疗。 | |||
<br> 1999年 86岁 | |||
<br> 4月,受聘为《中华地理通志》顾问。 | |||
<br> 8月,参加钱正英主持的水土保持讨论会。 | |||
<br> 9月,参加水利部召开的水土保持讨论会。 | |||
<br> 因眼疾住院治疗。 | |||
<br> 11月,中国地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黄秉维再次当选为名誉理事长。 | |||
<br> 本年,与郑度共同倡议并提出“加快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议,在国家水利部正式立项。 | |||
<br> 《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文集》出版。 | |||
<br> 2000年 87岁 | |||
<br> 2月,中央电视台《东方家园》栏目播放《二十世纪著名地理学家——大地之子黄秉维》。 | |||
<br> 同意为百名“院士丛书”写一本科普书,并审阅提纲。 | |||
<br> 5月,在钱正英主持的“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加强基础研究,正确估价森林的作用》的发言。该发言稿编为给中央的简报。 | |||
<br> 7月,会见应郑度邀请来访的美国生态区划专家贝利(R.Bailey)教授。 | |||
<br> 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黄秉维当选为科学顾问。 | |||
<br> 9月30日 生病。 | |||
<br> 10月 1日 病重,于凌晨3点住进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br> 12月8日 医治无效于11时48分辞世,享年87岁。 | |||
<br> 12月16日 9时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黄秉维遗体告别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正英等400多人前来吊唁,国内外250多个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唁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