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农:修订间差异

添加474字节 、​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吴觉农,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著作甚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觉农()
<br>吴觉农,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著作甚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br>
<br>
<br>  吴觉农,原名荣堂,浙江省上虞县人,出身贫民家庭。在上虞县巽水小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1919年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从青年时起就立志为振兴祖国的农业而奋斗,故更名“觉农”。
<br>  吴觉农,原名荣堂,浙江省上虞县人,出身贫民家庭。在上虞县巽水小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1916年毕业。1919年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从青年时起就立志为振兴祖国的农业而奋斗,故更名“觉农”。
第22行: 第23行:
<br>茶树种源研究的带头人
<br>茶树种源研究的带头人
<br>  茶原产于中国而后传播于世界。但在旧中国很少有人研究茶树的原产地问题,国外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不在中国。早在1919年,吴觉农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收集资料,回国后专心研究,于1923年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该文对茶树起源于中国作了论证。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第一篇运用史实驳斥英人勃鲁士(R・Bruce)于1826年提出“茶树原产于印度”的观点;该文同时也批判了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辞典》关于“茶的自生地在印度阿萨姆”的错误解释。
<br>  茶原产于中国而后传播于世界。但在旧中国很少有人研究茶树的原产地问题,国外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不在中国。早在1919年,吴觉农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收集资料,回国后专心研究,于1923年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该文对茶树起源于中国作了论证。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第一篇运用史实驳斥英人勃鲁士(R・Bruce)于1826年提出“茶树原产于印度”的观点;该文同时也批判了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辞典》关于“茶的自生地在印度阿萨姆”的错误解释。
 
<br>  半个多世纪后,吴觉农于1978年在昆明又发表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一文。他认为,茶树原产地是茶树在这个地区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既包括它的祖先后裔,也包括它的姊妹兄弟。因此,他应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学的观点研究得出,我国西南地区原处于劳亚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在地质史上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前。这里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地球上种子植物发生、滋长,不断演化,是许多高等植物的发源地。茶树属被子植物栏门(Angiospermae),茶亚属、茶蛆,是茶系中的一个种。通过植物分类学系统,可以找到它的亲缘。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分布在我国西南的有260多种。就茶属来说,已发现的约100种,我国西南地区即有60多种,符合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的立论。其次,吴觉农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川滇纵谷和云贵高原,分割出许多小地貌和小气候区,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种植物,被分别安置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各自向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演化。位置在河谷下游多雨的炎热地带,演化成为掸部种;适应河谷中游亚热带气候演化成云南―川、黔大叶种;处于河谷斜坡温带气候的,则逐步筛选出耐寒、耐旱、耐荫的小叶种。只有我国西南地区才具备引起种内变异的外部条件,但都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后代。
  半个多世纪后,吴觉农于1978年在昆明又发表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一文。他认为,茶树原产地是茶树在这个地区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既包括它的祖先后裔,也包括它的姊妹兄弟。因此,他应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学的观点研究得出,我国西南地区原处于劳亚古北大陆的南缘,面临泰提斯海,在地质史上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前。这里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地球上种子植物发生、滋长,不断演化,是许多高等植物的发源地。茶树属被子植物栏门(Angiospermae),茶亚属、茶蛆,是茶系中的一个种。通过植物分类学系统,可以找到它的亲缘。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分布在我国西南的有260多种。就茶属来说,已发现的约100种,我国西南地区即有60多种,符合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的立论。其次,吴觉农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川滇纵谷和云贵高原,分割出许多小地貌和小气候区,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种植物,被分别安置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各自向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演化。位置在河谷下游多雨的炎热地带,演化成为掸部种;适应河谷中游亚热带气候演化成云南―川、黔大叶种;处于河谷斜坡温带气候的,则逐步筛选出耐寒、耐旱、耐荫的小叶种。只有我国西南地区才具备引起种内变异的外部条件,但都是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后代。
<br>  吴觉农从茶种亲缘关系和茶树种内变异类型的演化以及从地质变化,论证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中心的学说,引起国内外茶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
 
<br>  继他的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茶树原产地的论述,庄晚芳推断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四川、贵州、越南、缅甸和泰国北部是原产地的边缘。陈兴瑛等根据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野生茶树,认为其中的巴达大茶树是最古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原始型,提出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西南部的原始森林地区可能是原产地的中心。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根据细胞遗传学、植物形态学对茶树方面的研究,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
  吴觉农从茶种亲缘关系和茶树种内变异类型的演化以及从地质变化,论证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中心的学说,引起国内外茶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
<br>  在茶树原产地研究中,吴觉农除批驳了以勃鲁士为代表的原产于印度的观点外,还批驳了印度尼西亚的科恩・斯徒(Cohen Stuart,1919年)主张“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原产地”的“二元论”,美国威廉・乌克斯(Willian Ukcrs,1935年)主张“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茶区都是原产地”的“多元论”,以及英国艾登(T・Eden,1974年)主张茶树原产地既不在中国也不在印度的“源出无名高地”的“折衷论”等多种观点,把原产地的研究引向深入。
 
<br>  《茶经述评》是具时代意义的新《茶经》
  继他的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茶树原产地的论述,庄晚芳推断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四川、贵州、越南、缅甸和泰国北部是原产地的边缘。陈兴瑛等根据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野生茶树,认为其中的巴达大茶树是最古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原始型,提出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西南部的原始森林地区可能是原产地的中心。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根据细胞遗传学、植物形态学对茶树方面的研究,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
<br>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作,成书已12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为中外学者所重视,书中对茶叶历史、茶树种植、茶叶制造以及煎、煮、饮用、茶效等都有详细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但原文比较古涩,不易看懂,有的内容值得商榷,吴觉农花了多年时间钻研《茶经》,于1987年写成《茶经述评》。
 
<br>  《茶经述评》有译注,有评论。译注通俗易懂,评论富有新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同时在理论上以科学说明,又以发展的眼光对茶叶研究提出新课题,为进一步研究茶叶提出了方向。
  在茶树原产地研究中,吴觉农除批驳了以勃鲁士为代表的原产于印度的观点外,还批驳了印度尼西亚的科恩・斯徒(Cohen Stuart,1919年)主张“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原产地”的“二元论”,美国威廉・乌克斯(Willian Ukcrs,1935年)主张“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茶区都是原产地”的“多元论”,以及英国艾登(T・Eden,1974年)主张茶树原产地既不在中国也不在印度的“源出无名高地”的“折衷论”等多种观点,把原产地的研究引向深入。
<br>  《茶经述评》比《茶经》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如茶树原产地、茶叶的传播,以及种茶、制茶、饮用等,自唐迄今的演变与发展,从经验到理论均作了全面的系统总结。
 
<br>  《茶经》中虽列举了不少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但也有遗漏,《茶经述评》对遗漏的重要资料作了补充,并将唐以后历代茶叶专著作了扼要介绍,集茶叶专著之大成。此外,《茶经述评》还补充了“历代茶政沿革”,指出茶政对人民的危害,为研究茶史提供了方便。
《茶经述评》是具时代意义的新《茶经》
<br>  《茶经述评》最后提出,当前茶叶研究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这本专著有科技知识,有历史资料,既评述了陆羽的《茶经》,又兼及其他古农(茶)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巨作。陆定一特地为之作序,他说:“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就是20世纪的新《茶经》,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说陆羽是‘茶神’,那末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br>  致力于茶叶经济研究 为繁荣茶叶事业作贡献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作,成书已12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为中外学者所重视,书中对茶叶历史、茶树种植、茶叶制造以及煎、煮、饮用、茶效等都有详细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但原文比较古涩,不易看懂,有的内容值得商榷,吴觉农花了多年时间钻研《茶经》,于1987年写成《茶经述评》。
<br>  20年代,吴觉农用阶级观点论述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发表了《中国的农民问题》(1922年)、《庚子赔款与中国农民》(1924年)、《农民运动的意义与方针》(1927年)等著名论文,其中《中国的农民问题》曾被毛泽东选用作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培训教材。
 
<br>  他以剩余价值理论作指导,大量论述了中国茶叶经济问题,出版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中国茶业问题》两部具有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茶学名著,指出:“洋行敲诈茶栈,茶栈压迫茶号,茶号受到双重剥削,又循环转嫁到茶农身上”,“长此以往生产无法发展,技术无法改进,华茶又怎么能不衰落呢?!”为此,他设想在茶叶生产领域,举办茶农生产合作社;在流通领域由国家直接运销国外。在他的推动下,皖、赣两省成立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统管运销;实业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由部牵头,皖、赣、浙、闽、湘、鄂等省联合集资,成立了官商合营的全国性茶叶公司。
  《茶经述评》有译注,有评论。译注通俗易懂,评论富有新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同时在理论上以科学说明,又以发展的眼光对茶叶研究提出新课题,为进一步研究茶叶提出了方向。
<br>  1978年吴觉农在研究世界茶市后,亲自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茶业资源作考察,主张大力发展红碎茶。他认为,世界茶叶总销售80多万吨,90%以上是红茶,而红茶中98%以上是具有浓、强、鲜的品质特点,和香味很浓的红碎茶,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销路广阔的大宗茶类,而且世界的年销量正以2%的速度增长,发展红碎茶,扩大出口创汇意义重大。据此,他提出在南方建立生产基地。1978年发表《关于发展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等地红碎茶生产的前景》文章,并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建议;同年,提出《关于由国家贷款扶持公社茶园和筹建茶厂发展红碎茶的建议》,由全国政协转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时,在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上,他作了《跟上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红碎茶》的发言,随即作为建议,由中国农学会转呈中央。他积极撰写了《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碎茶问题》、《发展广西茶叶生产的初步意见》、《关于加快云南茶叶生产的建议》等文章。这些文章中的某些战略性建议多被采纳。目前,我国南方已建立了一批优质红碎茶基地,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br>  1982年,他在研究茶叶税利时指出,茶叶税一直沿用50年代初期的高税政策,实行按毛茶山价40%的统一货物税,他认为当时为积累建设资金是必要的。而经营部门亏损,他认为茶叶收购价应逐步提高,税收如果不减免,经营部门将亏损更大,势必影响出口的积极性。他主张采取国外产茶国低税、免税甚至补贴的鼓励办法。借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开展经济咨询服务的机会,提出减免茶税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已部分采纳实施。
  《茶经述评》比《茶经》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如茶树原产地、茶叶的传播,以及种茶、制茶、饮用等,自唐迄今的演变与发展,从经验到理论均作了全面的系统总结。
<br>  吴觉农一生不仅对茶叶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治学、处事、待人等方面也做出了榜样。
 
<br>  1942年11月30日,他在财政部茶叶研究所工作时曾以“五种工作态度”勉励全体职工,一是“公而忘私”,就是公私分明,不能因私废公;二是“动静兼顾”,就是办事要冷静,工作要主动;三是“即知即行”,就是说做就做,不要怕错;四是“替人着想”,就是对人对事都要为人着想;五是“训练自己”,就是要勤学苦练、锻炼身体、努力上进。这些话语重心长,富于哲理,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教育意义。
  《茶经》中虽列举了不少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但也有遗漏,《茶经述评》对遗漏的重要资料作了补充,并将唐以后历代茶叶专著作了扼要介绍,集茶叶专著之大成。此外,《茶经述评》还补充了“历代茶政沿革”,指出茶政对人民的危害,为研究茶史提供了方便。
<br>  吴觉农公私分明,廉洁奉公。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时,检余的茶叶决不轻意拿走或私用。抗战时期,在贸易委员会和香港富华公司办理茶叶统购统销工作时,对购销价格、仓储费用都一丝不苟,公正地按规定的办法严格执行。这种不要钱,不营私的品德倍受大家称赞。表明他一生切实做到了廉洁自守、清者自清。
 
<br>  吴觉农对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但对他人的困难,却慷慨解囊,常以有限的工资和积蓄,资助青年升学或出国深造或作生活接济。去世前将其位于北京站口之房产,捐献作为筹建中国农学史料馆之用。  吴觉农为振兴祖国茶业,鞠躬尽瘁。在他逝世前的一个月还去民族文化宫观看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展览,发表了他生前最后一次谈话:“我一生当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现在农村里,茶农还有许多困难,希望你们到农村里去看看,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帮助茶农搞好科学种茶和制茶……茶叶生产发展了,中国茶文化也会兴旺起来”。充分体现了老一辈专家对茶叶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1989年10月28日,他与世长辞。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我国茶业建立的功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茶经述评》最后提出,当前茶叶研究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这本专著有科技知识,有历史资料,既评述了陆羽的《茶经》,又兼及其他古农(茶)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巨作。陆定一特地为之作序,他说:“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就是20世纪的新《茶经》,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说陆羽是‘茶神’,那末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br>  (作者:汪莘野)
 
<br>
致力于茶叶经济研究 为繁荣茶叶事业作贡献
<br>简历
 
<br>  1897年4月14日 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
  20年代,吴觉农用阶级观点论述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发表了《中国的农民问题》(1922年)、《庚子赔款与中国农民》(1924年)、《农民运动的意义与方针》(1927年)等著名论文,其中《中国的农民问题》曾被毛泽东选用作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培训教材。
<br>  1916年 在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毕业。
 
<br>  1916―1919年 任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助教。
  他以剩余价值理论作指导,大量论述了中国茶叶经济问题,出版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中国茶业问题》两部具有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茶学名著,指出:“洋行敲诈茶栈,茶栈压迫茶号,茶号受到双重剥削,又循环转嫁到茶农身上”,“长此以往生产无法发展,技术无法改进,华茶又怎么能不衰落呢?!”为此,他设想在茶叶生产领域,举办茶农生产合作社;在流通领域由国家直接运销国外。在他的推动下,皖、赣两省成立了“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统管运销;实业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由部牵头,皖、赣、浙、闽、湘、鄂等省联合集资,成立了官商合营的全国性茶叶公司。
<br>  1919―1922年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从事茶叶研究。
 
<br>  1922―1923年 在安徽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任教。
  1978年吴觉农在研究世界茶市后,亲自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茶业资源作考察,主张大力发展红碎茶。他认为,世界茶叶总销售80多万吨,90%以上是红茶,而红茶中98%以上是具有浓、强、鲜的品质特点,和香味很浓的红碎茶,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销路广阔的大宗茶类,而且世界的年销量正以2%的速度增长,发展红碎茶,扩大出口创汇意义重大。据此,他提出在南方建立生产基地。1978年发表《关于发展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等地红碎茶生产的前景》文章,并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建议;同年,提出《关于由国家贷款扶持公社茶园和筹建茶厂发展红碎茶的建议》,由全国政协转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时,在农业部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和各分科学会上,他作了《跟上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红碎茶》的发言,随即作为建议,由中国农学会转呈中央。他积极撰写了《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碎茶问题》、《发展广西茶叶生产的初步意见》、《关于加快云南茶叶生产的建议》等文章。这些文章中的某些战略性建议多被采纳。目前,我国南方已建立了一批优质红碎茶基地,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br>  1924年 在上海任中华农学会干事、司库、总干事、副理事长兼《新农业季刊》主编。
 
<br>  1928年 任上海园林试验场场长。
  1982年,他在研究茶叶税利时指出,茶叶税一直沿用50年代初期的高税政策,实行按毛茶山价40%的统一货物税,他认为当时为积累建设资金是必要的。而经营部门亏损,他认为茶叶收购价应逐步提高,税收如果不减免,经营部门将亏损更大,势必影响出口的积极性。他主张采取国外产茶国低税、免税甚至补贴的鼓励办法。借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开展经济咨询服务的机会,提出减免茶税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已部分采纳实施。
<br>  1929年 任浙江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室主任。
 
<br>  1931―1933年 在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正、茶叶检验处处长,兼浙、皖、赣省茶叶改良场场长。
  吴觉农一生不仅对茶叶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治学、处事、待人等方面也做出了榜样。
<br>  1934年 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
 
<br>  1936年 任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
  1942年11月30日,他在财政部茶叶研究所工作时曾以“五种工作态度”勉励全体职工,一是“公而忘私”,就是公私分明,不能因私废公;二是“动静兼顾”,就是办事要冷静,工作要主动;三是“即知即行”,就是说做就做,不要怕错;四是“替人着想”,就是对人对事都要为人着想;五是“训练自己”,就是要勤学苦练、锻炼身体、努力上进。这些话语重心长,富于哲理,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教育意义。
<br>  1937年 任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茶叶产地监理处副处长。
 
<br>  1937―1939年 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专员兼香港富华贸易公司副总经理。
  吴觉农公私分明,廉洁奉公。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时,检余的茶叶决不轻意拿走或私用。抗战时期,在贸易委员会和香港富华公司办理茶叶统购统销工作时,对购销价格、仓储费用都一丝不苟,公正地按规定的办法严格执行。这种不要钱,不营私的品德倍受大家称赞。表明他一生切实做到了廉洁自守、清者自清。
<br>  1940年 在重庆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总技师及技术处处长,兼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
 
<br>  1941―1945年 在福建省崇安筹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任所长。
  吴觉农对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但对他人的困难,却慷慨解囊,常以有限的工资和积蓄,资助青年升学或出国深造或作生活接济。去世前将其位于北京站口之房产,捐献作为筹建中国农学史料馆之用。  吴觉农为振兴祖国茶业,鞠躬尽瘁。在他逝世前的一个月还去民族文化宫观看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展览,发表了他生前最后一次谈话:“我一生当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现在农村里,茶农还有许多困难,希望你们到农村里去看看,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帮助茶农搞好科学种茶和制茶……茶叶生产发展了,中国茶文化也会兴旺起来”。充分体现了老一辈专家对茶叶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1989年10月28日,他与世长辞。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我国茶业建立的功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br>  1945―1946年 创办上海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
 
<br>  1947年 在杭州兴办之江机械制茶厂,任董事长。
  (作者:汪莘野)
<br>  1949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
 
<br>  1951年 任中央赴朝慰问团分团长,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简历
<br>  1955年 参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庆典,任中央代表团分团长。
 
<br>  1956年 任中国农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名誉理事长、第三届顾问。
  1897年4月14日 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
<br>  1978年 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br>  1988年 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咨议委员会副主任。
  1916年 在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毕业。
<br>  1989年10月28日 在北京病逝。
 
<br>
  1916―1919年 任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助教。
<br>主要论著
 
<br>  1吴觉农.中国农民问题.东方杂志,1922,19(16).
  1919―1922年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从事茶叶研究。
<br>  2吴觉农.茶树原产地考.中华农学会报,1923(37).
 
<br>  3吴觉农.中国茶叶改革方准.中华农学会报,1923(37).
  1922―1923年 在安徽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任教。
<br>  4吴觉农.茶树栽培法.上海:泰东书局,1923.
 
<br>  5吴觉农译.五十年来世界茶叶贸易概况.中华农学会报,1923(37).
  1924年 在上海任中华农学会干事、司库、总干事、副理事长兼《新农业季刊》主编。
<br>  6吴觉农.现代文明与农业政策、中华农学会报,1925(48).
 
<br>  7吴觉农.浙江农业的特性与合作运动、中华农学会报,1929(71).
  1928年 任上海园林试验场场长。
<br>  8吴觉农.华茶贸易的现状与其将来.工商部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1930.
 
<br>  9吴觉农.改善华茶之新气运.国际贸易导报,1931,2(3).
  1929年 任浙江省建设厅合作事业管理室主任。
<br>  10吴觉农.改良中国茶叶刍议.国际贸易导报,1931,2(5).
 
<br>  11吴觉农.华茶俄销问题.国际贸易导报,1931,2(10).
  1931―1933年 在上海商品检验局任技正、茶叶检验处处长,兼浙、皖、赣省茶叶改良场场长。
<br>  12吴觉农,侯厚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上海:黎明书局,1931.
 
<br>  13吴觉农.华茶销美新展望.国际贸易导报,1932,4(3).
  1934年 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
<br>  14吴觉农,沈叔之译.日本人民对东北事件的公论,上海:黎明书局,1932.
 
<br>  15吴觉农.中俄复交后茶叶贸易之展望.国际贸易导报,1933,5(1).
  1936年 任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
<br>  16吴觉农.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国际贸易导报,1933,5(5).
 
<br>  17吴觉农.祁红茶复兴计划.上海商品检验局农作物检验组,1933.
  1937年 任实业部国产检验委员会茶叶产地监理处副处长。
<br>  18吴觉农.华茶对外贸易之展望.上海商品检验局出版(单行本),1934.
 
<br>  19吴觉农.赵南柔等译.农业经济学(上).上海:黎明书局,1934.
  1937―1939年 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专员兼香港富华贸易公司副总经理。
<br>  2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br>  21吴觉农.薛暮桥译.农业经济学(下).上海:黎明书局,1936.
  1940年 在重庆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总技师及技术处处长,兼复旦大学教授、系主任。
<br>  22吴觉农.范和钧.中国茶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br>  23吴觉农.为什么要统购茶叶.茶声半月刊,创刊号,1939.
  1941―1945年 在福建省崇安筹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任所长。
<br>  24吴觉农.中国茶叶贸易与茶业金融.浙茶通讯,1940(8).
 
<br>  25吴觉农.中国茶业的发展与合作运动.合作经济,1944(5).
  1945―1946年 创办上海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
<br>  26吴觉农等译.茶叶全书.上海:中国茶叶研究社出版,1949.
 
<br>  27吴觉农.湖南茶叶史话.茶叶通讯,1964(1―2).
  1947年 在杭州兴办之江机械制茶厂,任董事长。
<br>  28吴觉农.四川茶叶史话.西南科技,西南农学院编,1978.
 
<br>  29吴觉农.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1979(1).
  1949年 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
<br>  30吴觉农.跟上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红碎茶.科学工作者建议(中国科协研究室),1978(2).
 
<br>  31吴觉农.茶树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分布.西南农学院茶叶教研组,1979.
  1951年 任中央赴朝慰问团分团长,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br>  32吴觉农.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细茶问题.中国茶叶学会论文资料选编,1980.
 
<br>  33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955年 参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庆典,任中央代表团分团长。
<br>  参考文献
 
<br>  [1]《吴觉农选集》编辑组.立志不谕振兴华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956年 任中国农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名誉理事长、第三届顾问。
<br>  [2]中国茶叶学会.吴觉农同志的生平业绩.茶叶科学,1989(4).
 
<br>  [3]陈宣昭.忆觉农.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1978年 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br>  [4]陈翰笙.孙晓林等.缅怀革命的农学家吴觉农同志.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br>  [5]王润生.在纪念吴觉农先生逝世一周年暨骨灰安放仪式上的讲话,1990.
  1988年 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咨议委员会副主任。
<br>  [6]苏芳华.张芳赐等.学习吴觉农先生茶叶论著的点滴体会.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br>  [7]钱梁,何耀曾等.吴觉农先生的治学、处事、待人精神,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1989年10月28日 在北京病逝。
<br>  [8]夏衍.我与“茶圣”.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br>  [9]吴大琨.爱国、民主老战士吴觉农.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主要论著
<br>  [10]吴甲选.吴觉农先生事迹述略.1991.
 
<br>
  1吴觉农.中国农民问题.东方杂志,1922,19(16).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园艺卷 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09. 第19-27页.
 
  2吴觉农.茶树原产地考.中华农学会报,1923(37).
 
  3吴觉农.中国茶叶改革方准.中华农学会报,1923(37).
 
  4吴觉农.茶树栽培法.上海:泰东书局,1923.
 
  5吴觉农译.五十年来世界茶叶贸易概况.中华农学会报,1923(37).
 
  6吴觉农.现代文明与农业政策、中华农学会报,1925(48).
 
  7吴觉农.浙江农业的特性与合作运动、中华农学会报,1929(71).
 
  8吴觉农.华茶贸易的现状与其将来.工商部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1930.
 
  9吴觉农.改善华茶之新气运.国际贸易导报,1931,2(3).
 
  10吴觉农.改良中国茶叶刍议.国际贸易导报,1931,2(5).
 
  11吴觉农.华茶俄销问题.国际贸易导报,1931,2(10).
 
  12吴觉农,侯厚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上海:黎明书局,1931.
 
  13吴觉农.华茶销美新展望.国际贸易导报,1932,4(3).
 
  14吴觉农,沈叔之译.日本人民对东北事件的公论,上海:黎明书局,1932.
 
  15吴觉农.中俄复交后茶叶贸易之展望.国际贸易导报,1933,5(1).
 
  16吴觉农.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国际贸易导报,1933,5(5).
 
  17吴觉农.祁红茶复兴计划.上海商品检验局农作物检验组,1933.
 
  18吴觉农.华茶对外贸易之展望.上海商品检验局出版(单行本),1934.
 
  19吴觉农.赵南柔等译.农业经济学(上).上海:黎明书局,1934.
 
  20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1吴觉农.薛暮桥译.农业经济学(下).上海:黎明书局,1936.
 
  22吴觉农.范和钧.中国茶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3吴觉农.为什么要统购茶叶.茶声半月刊,创刊号,1939.
 
  24吴觉农.中国茶叶贸易与茶业金融.浙茶通讯,1940(8).
 
  25吴觉农.中国茶业的发展与合作运动.合作经济,1944(5).
 
  26吴觉农等译.茶叶全书.上海:中国茶叶研究社出版,1949.
 
  27吴觉农.湖南茶叶史话.茶叶通讯,1964(1―2).
 
  28吴觉农.四川茶叶史话.西南科技,西南农学院编,1978.
 
  29吴觉农.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1979(1).
 
  30吴觉农.跟上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红碎茶.科学工作者建议(中国科协研究室),1978(2).
 
  31吴觉农.茶树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分布.西南农学院茶叶教研组,1979.
 
  32吴觉农.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细茶问题.中国茶叶学会论文资料选编,1980.
 
  33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吴觉农选集》编辑组.立志不谕振兴华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中国茶叶学会.吴觉农同志的生平业绩.茶叶科学,1989(4).
 
  [3]陈宣昭.忆觉农.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4]陈翰笙.孙晓林等.缅怀革命的农学家吴觉农同志.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5]王润生.在纪念吴觉农先生逝世一周年暨骨灰安放仪式上的讲话,1990.
 
  [6]苏芳华.张芳赐等.学习吴觉农先生茶叶论著的点滴体会.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7]钱梁,何耀曾等.吴觉农先生的治学、处事、待人精神,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8]夏衍.我与“茶圣”.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9]吴大琨.爱国、民主老战士吴觉农.纪念吴觉农选辑,上虞文史资料,第5辑,1990.
 
  [10]吴甲选.吴觉农先生事迹述略.1991.
55,91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