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陈铭璿,1914年12月24日生于宜兴湖㳇。曾任台湾经济部工业研究评审会评审组长。夫人吕文玉,美国籍,现住美国斯坦福市。 | 陈铭璿,1914年12月24日生于宜兴湖㳇。曾任台湾经济部工业研究评审会评审组长。夫人吕文玉,美国籍,现住美国斯坦福市。 | ||
<br> | <br>陈铭璿192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初中部,1933年毕业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考入军政部兵工署总务处为尉级科员。抗日战争爆发,内迁四川重庆,1939年考入浙江大学农艺系,大学三年级时曾征召参加中美联军远征印度担任翻译1年。1944年大学毕业后任贵州省正安县县立中学校长2年。1946年至江苏省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讲师,次年应聘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省嘉义溶剂厂任副工程师,主持发酵研究工作,历任工程师、副厂长。1964年调任台湾经济部工业研究评审委员会评审组长、执行秘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奉命出任经济部工业技术研究院筹备小组执行秘书,负责推动台湾工业升级及科技发展工作。 | ||
<br>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台湾仍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工业技术研究院筹备小组成立后,作为执行秘书的陈铭璿,首先,对全世界华裔工程科技专家进行调查,遴选学有专长的知名专家、研究人员70余人建立人才库,规划提升台湾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项目;其次,他据理力争将矿业研究所的一些资金改作筹备小组经常费用。与此同时,他起草完成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规程》,并经核定,选任了第一任董事长兼院长——前哈佛大学教授王兆振博士,使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成立后,在不断提升发展台湾科技、培育科技人才、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和及时转化研究成果的开发上作了很多工作,带动了台湾的电子工业发展,使台湾经济蒸蒸日上,赢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称誉。在这一过程中,T业技术研究院功不可没,而陈铭璿作为该院的创建人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 <br>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台湾仍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工业技术研究院筹备小组成立后,作为执行秘书的陈铭璿,首先,对全世界华裔工程科技专家进行调查,遴选学有专长的知名专家、研究人员70余人建立人才库,规划提升台湾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项目;其次,他据理力争将矿业研究所的一些资金改作筹备小组经常费用。与此同时,他起草完成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规程》,并经核定,选任了第一任董事长兼院长——前哈佛大学教授王兆振博士,使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成立后,在不断提升发展台湾科技、培育科技人才、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和及时转化研究成果的开发上作了很多工作,带动了台湾的电子工业发展,使台湾经济蒸蒸日上,赢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称誉。在这一过程中,T业技术研究院功不可没,而陈铭璿作为该院的创建人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