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森:修订间差异

添加3,695字节 、​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徐元森:微电子及冶金专家,浙江省江山县人。1926年5月22日,徐元森出生在贺村镇湖前村一个农民家庭 徐元森。这位农家子弟从小就喜爱读书,学习成绩一直都比较好。1946年,徐元森考进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研究室主任。<br>  20世纪50年代在球墨铸铁、包头和攀枝花等复杂铁矿石冶炼及超纯金属提纯等项目中,应用冶金学和物理化学原理出色地完成国家重大建设中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炼铁史上含钛和含氟铁矿冶炼的两大难题,丰富了炼铁学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br>  近30年来,致力于微电子领域的开拓,先后研制成功3种器件隔离方法以及泡发射区、双层金属布线、全离子注入等工艺技术。开发成功DTL、TTL、ECL、EPROM、NMOS、CMOS等系列集成电路100余种。其研究成果被国内许多工厂、学校采用。为装备国产大型计算机作出了贡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后深入研究高速砷化镓门阵列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获得多项发明。<br>  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高速、超速双级数字集成电路”、“PM结隔离技术”、“800016位微处理器电路”等二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上海市级二十项重大科研成果奖。还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二部。被评为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br>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元森(1926-)
<br>  徐元森,浙江省江山县人。1926年5月22日出生,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br>  其“高速、超速双级数字集成电路”、“PM结隔离技术”、“800016位微处理器电路”等二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上海市级二十项重大科研成果奖。还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二部。被评为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br>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br>
<br>农家学子
<br>  1926年5月22日,徐元森出生在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湖前村的一户普通农家。
<br>  湖前村地处江山港南岸平原,原名湖川,1950年在该村建湖前乡时改名湖前。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朝时发族太公徐斌从遂昌到江山做生意,从湖川经过,看到这里田地肥沃,景色自然和谐,风水畅达,是一块宜居之地。徐斌遂留下定居,人脉延续至今已有千年。徐氏家族世代崇尚教育、耕读传家,文化积淀深厚。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间,徐元森从小就受到了先辈们的影响,十分喜爱读书。
<br>  1932年,徐元森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他先后就读于湖前小学、江山县立小学、衢州中学、江山县立中学。据徐元森回忆,在江山县立小学和江山县立中学学习期间,每个期末都要在家与学校之间走十多个小时的路程。小小年纪,来回奔波,求学之辛苦,很难想象。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就读书而言,确实辛苦,但是,来回奔波也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坚韧体魄,为日后艰苦的科研拼搏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br>  1942年,徐元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山县立中学。由于时局动荡,一年之后的1943年,徐元森才得以进入浙江省衢州中学开始高中学习。在衢州中学读书期间,受战乱影响,课程时断时续,上课地点也几次变迁。对那段岁月,徐元森记忆最深的是,为了不耽误学业,同时保证师生安全,衢州中学费尽周折,最后找了一所寺庙继续上课。课堂上连电灯都没有,学生都只能从家里带来桐油灯,在黄豆般大小的灯光下读书学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徐元森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br>  1946年,徐元森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据徐元森回忆,自己为什么报考浙江大学,是因为浙江大学很有名气。而为什么选择化学工程系,就是因为感觉将来化学工程系毕业了,可能会好找工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于一个农家学子来说,想上大学,可以说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了,期望大学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确实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考虑。
<br>  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徐元森师从[[李寿恒]]、[[吴征铠]]、[[卢嘉锡]]、[[邹元爔]]等著名学者,系统完整地学习了化学、物理、材料学以及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br>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在培养学生方面十分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训练”,也就是实验课程上的动手能力使徐元森终身受益。
<br>  据徐元森的老同学、老同事[[蒋新元]]研究员回忆,在浙江大学读书时,徐元森家里不是很有钱,放假了他也难得回老家看看。家里给的钱只够吃饭的,但其他开销还是需要的。徐元森读书很卖力,成绩很好,人也忠厚,做实验也很认真,几个老师都很喜欢他。当时,浙江大学的实验课特别多,一个礼拜大致有三四次,比如要实验翻砂,就需要干金工、木工等粗活,徐元森从不嫌累。老师知道他的家庭经济情况,就让他在放假的时候做实验室里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勤工俭学,贴补日常开销,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因此,学生都放假了,同学们都回家了,徐元森就在实验室里勤工俭学。四年大学生活,徐元森过得真不容易,但他的动手能力也锻炼得特别强。要说做实验,全班同学都会做,但徐元森就能做得最好。后来徐元森从事集成电路研究,其中的光刻工艺需要极为细心,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徐元森之所以能得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在浙大实验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br>  蒋新元还谈到,因为徐元森话语少,只知道埋头读书,同寝室的同学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牛”,老牛只知道耕地,勤勤恳恳,默默无闻,除了吃草,几无所求。徐元森就像“老牛”,寝室、教室、实验室,三点成一线,除了读书,基本上没有社交生活。徐元森平时讲话很少,但有的时候你跟他争论起某个学习上的问题,他会据理力争,很执着。
<br>  1950年7月,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的徐元森默默地向四年苦读生涯告别。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憧憬着未来的科研之路踏上了杭州至上海的列车,到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馆报到,60年科研逐梦之路从此开启。
<br>
<br>
<br>研究历程
<br>研究历程
56,67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