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浚康(1874-1945)
胡浚康,字可庄,胡衡四世,是家族中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从事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也是早年宁波报纸上刊载过的著名翻译家。
1874年1月1日,胡浚康生于三官殿街的老屋,是五房承镛之三子。成年时,胡衡四世已有十八人,老屋住不下了,部分族人在别处建房或购房。胡浚康婚后安家于鸣鹤场,先在上海求学、工作,后在浙江、北京工作,老后定居上海,1945年1月3日去世。
胡浚康的早期教育,是在耕读世家的家塾里接受了传统的中式教育。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新的观念涌入中国,也影响了这个家族。胡浚康开始了一条与其父兄不同的道路,1887年15岁进入圣约翰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是西学科毕业生。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的西学,主要指“历算之学”与“格致之理”。“历算之学”包括天文、历算等学;“格致之理”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学(地理学的古称)等。1896年圣约翰才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1911年后就没有西学科的毕业生了。从“该校成立时,仅学生七十人耳,阅六年始有首次之毕业生三人”的记载,可以推想胡浚康这六年全用英语接受西学教育的学习生涯之艰辛。上海市档案馆里保存的圣约翰大学的校友资料,记载着“001胡浚康Hu Chung-Kang Teaching Beiping”。
1896年,国人自力创办第一所新式中学——上海私立南洋中学,胡浚康为唯一首任西学教习。在《历届教员一览表》里,胡可庄排在第一位。
胡浚康曾任杭州求是书院首任华人总教习。
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后为浙江高等学堂,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曾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即校长)孙智敏编、蔣絅裳撰的《浙江高等学堂年谱》里记载着,“先时开办时,延聘育英书院美教士王令赓为正教习,担任英文理化等科;旋因兼课为难辞职,改聘圣约翰毕业、宁波胡可庄(浚康)继之。”
曾任求是书院教员、浙江高等学堂副理的项兰生在《项兰生年谱》里记载,“1898年9月,……总教习王令赓以基督教中不允兼外职,改聘甬人胡可庄浚康任理化教课,胡为圣约翰毕业。学问切实,讲解亦佳,远胜王教士。”
蔡元培1899年日记里记载:“四月十三日,……冒雨至求是书院,晤胡教习浚康,字可庄,导观化学房及藏书室,八星仪及三百倍显微镜皆佳,闻购之美人,各费八十银,如日本所制,其值损半云。”
《陈布雷回忆录》里记载着,1909年于浙江高等学校,胡可庄授其英文;1906年在宁波府中学堂,胡可庄授其英文。
北京大学有1917年胡浚康任教的记录。在《李大钊史事宗录(1889-1927)》记载,北京教育界索薪运动中,1921年胡可庄作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的代表,出席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各校教职员代表会议。据父辈的口传资料,胡浚康曾在北京的多个学校任教,以燕京大学的工资为最高。
西学翻译对中国科技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胡浚康为清末早期翻译家之一。外国农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是始于1895年5月创办的《农学报》,农学报发行后,各地政府机构多以公费订阅。可以找到的《农学报》目录里有多篇胡浚康译自欧美的文章。在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里记载着胡浚康等四人为《农学报》欧美部分的译者(境外研究者误将胡浚康写成日语翻译,有些资料以讹传讹)。
根据《农学报》编撰出版的《农学丛书》,从1899年至1906年共出了七集,累计82册。《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对《农学丛书》各集内容有分析统计,并列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集20册的篇目。其中第11册里有《厩肥篇》,(美)啤耳撰,胡浚康译;第13册里有《风车图说》,(美)风车公司撰,胡浚康译。
在清朝廷1905年宣布“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或许受胡浚康的影响,其胞弟、族弟、族侄十人开始陆续走出国门留学,十一人去北大、圣约翰等名校就学。
《浙江教育史》记载:“19世纪90年代,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新式学堂率先在浙江各地成立。成立时间较早的有……1894年慈溪县观海卫胡氏尚义堂经塾改办的安定学堂,…”那正是胡浚康在圣约翰接受西学教育的后期。安定学堂除教授传统的儒学外,设有算学、英语、乡土史理、美术、唱歌、体操、劳作等科目。重视体育教育,开运动会等,或许也是与圣约翰重视体育教育有关。从史料记载的1896年在南洋中学对于新式教育的实践,可以推想或许胡浚康把圣约翰的西学也搬到观海卫家族学校来了。
胡浚康,是数学教育家胡濬济(胡浚济)的胞兄,是文字学家胡吉宣的父亲,是“铁军不老松”胡修亚的祖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胡绍庭的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