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允伦 1926年出生,平阳县人。1949年毕业于英士大学法律系。1950年起任平阳中学和瑞安中学教师,1978年调温州师范学院,为副教授。曾任温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副主委,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历史学会会长。作为主要编纂人员参加过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工作,获国家荣誉证书。先后在《人民教育》、《浙江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浙南金钱起义》等历史文学著作43本,在报刊发表文章500篇,总字数逾500万。

马允伦:“小儿科”大学问
时间:2005年11月15日  稿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采访对象:马允伦 历史文学作家(简称马)
  特约主持:金辉(简称金)
 马允伦,1926年出生于平阳县昆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平阳中学和瑞安中学任教,1978年初到温州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写,后留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筹〉)任教至退休。
  在读大学期间,马允伦先生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7年回乡发起组织温州大学生联谊会平阳分会,担任会长。1949年,参加共产党外围活动,为迎接当地的解放做过具体工作。1982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是温州市民进组织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民进市委副主委和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筹〉)副教授等职。
  他平日除完成教学工作之外,还致力于历史文学读物的写作,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曾在大陆10多家出版社出版过历史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历史小说等43本,500多万字,其中有的被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他还在台湾出版过《将略奇才》、《读历史话英雄》等,并担任祖国大陆与台湾合作出版的30卷大型画册《画说中国历史》的历史顾问,撰写其中9、10卷的文字说明。近年还参加《温州文献丛书》的编写工作。
  记得2年前在市社科联举行的马允伦先生从事社会科普创作50周年座谈会上,老诗人马骅先生风趣地说:“马允伦是我的老朋友,与我同姓不同宗,我是温州的马,他是平阳的马……”
  如今,马允伦先生在瑞安城区与儿孙住在一起,享受着晚年的天伦之乐,同时还在继续做着他的学问……
  采访马老的那天,秋雨霏霏,我们从瑞安玉海楼旁边轻轻地经过,一点儿也不敢惊动打扰,只是向车外深深地吸一口玉海楼弥漫开来的书香,便直奔马先生儿子的家。
  瑞安,如同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生,全身上下透着一股书卷气。这里不仅有玉海楼里的一切,还有那窄窄的一条条小巷,好像是一首首宋诗,显得清雅脱俗,不像唐诗那样的雍容华贵。所以,我时常把瑞安比喻成温州的书香门第,以此来形容瑞安的历史文化底蕴。马允伦先生把晚年的生活选择在瑞安,看来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我们是在一条小河边的小区里找到马家的。耄耋之年的马先生看上去精神还不错,也许是发型改变的原因。记得他以前理的是西装头,如今变成游泳头,好象年轻运动员似的,颇有气色。我们的到来他很高兴,连说每期都看《温州学人对话录》专栏,而且还拿出他收集的《温州都市报》。我们连声道谢,他却说:“我们都在做社科普及工作啊。”是啊,我们仿佛有许多的共同话题。
  金:马先生,您在温州史学界是位德高望重的前辈,50多年来您坚持为青少年创作的历史文学读物,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确实令人敬佩。对此,也曾有人说,大学教师应该多出学术著作,搞少儿读物属“小儿科”,有失身份,不值得。如今由于您的执著固守,坚持不懈,您的少儿读物创作创出了大天地,名扬四海。真是“小儿科”里有大学问。那么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马:历史学属社会学科,而社科的普及是每个社科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其学问可大着呢。以前,社会科学普及不受到重视,连历史文学读物的归属也成了问题,有人称之为“边缘”学科。我也曾经犹豫和苦恼过,是坚持下去,还是改弦易辙?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讲话给我增添了坚持下来的勇气。他指出,“对民族、历史都不了解,这样的中国人是不完全的中国人,依靠这样的中国人,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又说,普及是社会科学科研的“重要部分”,“应该承认社会科学有一部分同志,现在有能力正好做普及工作。如果决心担当起来,是个人的光荣,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界的光荣……”我就是凭着这种使命感坚持至今的。
  金:您是位有使命感的人,真是难能可贵。有人小看了科普作品,其实写科普并不容易,不论是自然或是社科,只有名家才能真正把科普读物写好。如竺可桢、朱光潜、沈从文、吴晗、高士其等名家都是写科普文章的高手,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所写的科普文章通俗易懂,人见人爱。写科普文章是大有作为的,请问您是怎么会喜欢上历史文学读物写作的?
  马:这要从我孩提时说起。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早在我三四岁时,便在母亲的怀中听她说有趣的故事,如司马光破缸救友、文彦博灌水取球等等。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故事的情节仍留在记忆中。不过,读小学四年级之前,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父亲决定给我重读一年。可就从那年暑期开始,我变得越来越爱看书,几乎每天两三本地读,废寝忘食地读,读后就给同学讲述书上的故事,因此我的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五年级时在一次全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金:从您读小学的经历看出,小学生在校期间多读课外书还是很有好处的。其实学生的作文靠的就是多读书,书读多了作文的水平自然会提高。现在有的家长、老师不允许学生读课外书,我看也可以从您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对了,您刚才说到您当教师的父母,我还想请您说说您的家庭。
  马:我的家算是读书人的家庭。父亲马翊中是晚清秀才,新中国成立后的省文史馆馆员。我国新闻界元老赵超构、马星野,著名心理学教授林仲达等都曾是他的学生;母亲蔡墨笑亦是一位知识女性,毕业于近代第一所官办女子学堂———北洋女子师范,担任过平阳县立女子学校校长。她擅长刺绣和山水画,其瓯绣作品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优秀奖。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在小学读书时,父亲给我订了《小朋友》和《儿童世界》杂志,这在当时的平阳是不多的。与此同时,父母还鼓励我给叶圣陶主编的《儿童时报》投稿,想不到还登出来了。当时好像不给稿费,给我寄来的是书籍和稿纸,收到时可高兴了。也许这给我以后的历史文学作品的创作开个好头。
  金:您读大学时,正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候,毕业后您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当时人才十分紧缺,正是您大显身手的时候。您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内容是什么?
  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被派到省干校培训,回来后由平阳中学调到瑞安中学,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参加乡土教材的编写。由于我父亲手头有一批金钱会起义的资料,平阳又是金钱会起义的发生地,当时金钱会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样都很受重视。从1951年起,我结合教学开始了乡土历史的研究,还时常下乡调查,收集资料,不久便开始《浙南金钱会起义》的写作。完稿之后寄给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来信说,书稿可用,但要考虑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并介绍与时任省文联主席的宋云彬同志联系,请教他如何写适应工农干部的读物。《浙南金钱会起义》几上几下,修改了很久,才于1957年6月出版。虽然这是我最早动手写的一本书,可是我第一本出版的书是《航海家郑和》,是1957年的1月在北京出版的。
  金:我在查看您出版的书籍目录中发现,迄今您出版了43本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只有7本,1980年以后的达36本(其中有12本与儿子马邦城合作),可见您在新时期的创作激情如同火山喷发,新作迭出。您能告诉我,您最满意的作品是哪几部?
  马:任何作品都有遗憾,但有几本读者反映还可以,如《浙南金钱会起义》、《飞将军李广》、《古代名将的故事》、《康熙皇帝的故事》和在台湾出版的《读历史话英雄》等,其中《古代名将的故事》一书发行量达38万册。一些读者给我写信,高度评价我的作品,并希望我继续写下去。有的读者还知道我有胃病,给我寄来祖传药方,让我尽快康复,多写书。收到这些来信,我感动不已。
  金:我们在前面说到写科普作品难,其实难就难在要让外行人读懂,同时也要使内行人觉得在理。给少儿写历史读物也同样,亦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将深奥的史料,通过艺术加工,变成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读物,并且还不能脱离历史本身的真实,这可要付出心血的。对此,您是如何把握的,有什么体会吗?
  马:给少儿写书,首先是题材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其次是篇幅要短小,文字要浅显;更重要的是要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特别是古人的生活习惯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别,既不能把他们写成现代人的样子,也不能脱离少儿的知识水平。这需要下点苦功,通过形象、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引起他们的情趣。平铺直叙和空洞无物的说教都是不可取的。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仅是尝试,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金:您的作品不仅深受祖国大陆少儿读者的欢迎,听说您的作品在台湾也很受关注,1995年《读历史话英雄》一书,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班超、北魏孝文帝、韩世忠等人物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业绩,引起轰动,是这样吗?
  马:有过。这是我与儿子马邦城合作的历史小说集。该书分上下两册,15万字。后来在台湾省《民生报》等新闻媒体联合举办的“好书大家读”推选活动中,《读历史话英雄》名列前茅。专家称赞作者以丰富的历史学修养、严谨的选题选材,及运用细节想象和合理虚构来处理历史材料,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我们父子合著的《将略奇才》和《包青天审案》在台湾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中可以反映出海峡两岸的同胞,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祖国悠久历史和崇敬祖国历史英雄人物的深厚感情。
  金:您说得有道理。如今您的名字在海峡两岸,特别是少儿读者中很响亮,也很熟悉,听说您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
  马:说起来这还有段故事呢。我的名字是我父亲取的。著名民主人士马叙伦是我父亲的老师,他俩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师生感情深厚。那年我刚呱呱落地,父亲正好接到马叙伦先生的一封信件,父亲满怀喜悦,他说,名字有了,就叫允伦吧,意思是应当向马叙伦先生学习,以马叙伦先生为榜样。
  金:逝者如斯,光阴似箭,一晃八十年过去了,您也成了耄耋老人。我早就听说您参加了《温州文化丛书》的编写工作,那现在您手头在忙什么呀?
  马:2002年我编写出版了《温州文化丛书》中的《太平天国时期温州史料汇编》。最近又刚刚把《黄光集》整理出来,该书也将在年底出版。我现在年龄大了,虽然还想多写东西,但也感到力不从心了。
  金: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您是耄耋之年仍在做学问,而且做出了名堂,真是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