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机
最近更改
特殊页面
社群首页
参数设置
关于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免责声明
国立浙江大学维基
搜索
用户菜单
创建账号
登录
查看“求是书院”的源代码
←
求是书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简介= 求是书院和浙江高等学堂(1897-1914) <br> 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衢州调到杭州任知府的林启(字迪臣),力主改革时弊,创办新学。他向当时的浙江巡抚廖寿丰(字谷士)建议利用在杭州蒲场巷因僧人不法而被没收的普慈寺①屋举办求是书院。廖也颇重储才崇实,奏请清廷允准。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897年5月21日)开学。当年招生30人,由筹办人林启兼任总办,同时委举人陆懋勋任监院,聘正教习1人,副教习2人,司事2人。该校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次年,康、梁变法,清廷谕各省开办学堂,在北京设京师大学堂,求是书院也扩充学额,当年招生60人。不久,变法失败,朝廷令“各省学堂已办者即行收缩,未办者即行停办”。求是书院一些学生被迫退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统治集团迫于外界形势不得不允实施“新政”,并下兴学诏,着府厅、州县书院分别改设中、小学堂,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求是书院改称求是大学堂。学额为100名。次年,又改称浙江大学堂,学额增至120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学部鉴于各省大学堂成立后学生来源和程度存在问题,决定将各省大学堂改为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堂遂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因当时各府中学堂无毕业生可升送,故先办预备料。光绪三十三年(1907)第一学期综计,有在堂生302人;学堂监督1人,教务长1人,职员lO人,教员18人(内日文教员兼任教务长1人)、通译助教员2人。次年夏,第一班预备科毕业,各府中学堂亦有毕业生升送,于是开办正科。宣统二年(1910)下半年起停办预备科。中华民国成立后,遵照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改称浙江高等学校,后接部令停止招生,1914年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学校停办。1927年,浙江高等学校恢复办学,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文理、工、劳农三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劳农学院由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学生数达174人。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文理、工、农3个学院。 <br> 求是书院在首次招生时,以考试“西学”,策论来取代以往考试的“词章括贴”、“择其行谊笃实、文理优长,并平日究心时务而无嗜好习气的举人、贡生、生员、监生共30人,住院以5年为限。次年,书院决定扩充学额时,又以原有的30名学生为内院生,另招收外院生60人,以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为合格,此批外院生中以“举贡生监”应试的仅20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起,逐年都招收蒙生入学。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后,“先设预科,3年毕业,升入正科”,光绪三十·年(1905)扩充学额为200人,分高等预备科140人,师范完全科60人,学制均为3年。附设师范传习所,学制1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夏,第一班(届)高等预备科学生毕业,开始办正科。按清廷颁布《奏定高等学堂章程》的规定,正科的学科:第一类为预备入京师分科大学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简称文科);第二类预备入京师分科大学格致科、工科、农科(简称理科);第三类预备入京师医科大学。浙江高等学堂决定设文科和理科。由于当时京师分科大学尚未设立,该学堂监督担心这些正科生毕业后无大学可入,因此就通过省提学司使请浙江巡抚于同年上半年向学部提出“参仿高等专门学堂之制,于第一类学科增加法政课程的学习时间,第三类学科增加理化、算学课程的学习时间,即要求延长一年学制,使学生毕业后皆有专长,便于到社会上就业,如有分科大学可上也能得到深造”的建议。学部对此建议最终未予采纳。但高等学堂预备科和正科毕业后有请奖出身的规定。如预备科毕业生按成绩的最优、优、中等分别奖给拔贡、优贡、岁贡的出身,正科毕业奖以举人等出身,并可按不同级别由中央部门和地方行政加以录用。 <br> 求是书院在教学上重视传授“西学”,聘美国人王令赓为正教习,授英文、格致和化学,强调“循序以进,渐有心得,非博遗格致,不得谓之学成”。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早期的必修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后增设体操课;选读课有日文等。当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算学选材于《笔算教学》、《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英文则取材于《英文初阶》、《英文进阶》,理化教材多译自美国课本。理化课程有物理试验室、化学试验室,为授课教习当堂做示范实验用。国文课不是由教师直讲,而是由学生自行研习,有疑则发问,教师作解答,因此在一堂课内教师往往一言未发。但学生必须日作札记,每晚呈缴,教师批改。教授国文的多为博学之士,如曾聘平阳宋恕(字燕生,号平子)主讲国文,宋学问渊博,有新思想,著有《宋平子卑议》,过去曾游说于李鸿章、张之洞,未被采纳,退而讲学,到书院任教未到一年,而学生受益很多,读书风气为之一新。总办林启等认为,讲求“实学”(科学),必先要“正其志趣”才能“精其术业”。故当时指定学生的必读书有黄黎洲的《明夷待访录》、王船山的《黄书》、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及陶拙存的《求己录》等,其意在“激励志气,养成民族意识,进而灌输欧西新思想,以谋自力更生”。学生修业年限实际未照5年执行,往往学习到相当程度,即可获准离校。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选送内院生10人到京都大学堂深造。又从光绪二十四年九月起。先后资送蒋伯器(尊簋)等高才生32人到日本留学。为当时派遣出国留学生较早较多的一所学校。在浙江高等学堂时期,高等预备科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经学、历史、地理、外国语、算学、理化、博物、图画、体操、音乐等。进入正科文科、理科的课程,均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的规定设置。文科类有人伦道德、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心理及辨学、法学、理财学、兵学和体操等;理科类设人伦道德、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地质及矿物、图画、兵学和体操。其中外文课有英文、法文、德文3语种,英文为文、理两类的第一外国语,法文为文科类的第二外国语,德文为理科的第二外国语。其课程内容比高等预备科深。如文科的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史、亚洲史、西洋各国史,理科的算学包含代数、廨析几何、三角、微分积分等。物理包含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等,化学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高等学堂的正科生,自一年级文科的政治地理和理科的化学起,即用英文原版课本直接由美籍教员讲课,但日籍教员上课时,仍配备翻译人员在课堂上逐句翻译。 <br> 求是书院的内院生待遇最优,不仅免收学费,而且每月发给伙食费银元3元、杂费银元2元,每月初、月中考试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得奖金;1898年第二次(届)招收的外院生(经生)要酌收伙食费;1899年第三次(届)招收的外院(蒙生)不仅没有任何优待而且要交修金(学费),每年计24元。光绪二十七年(1901)起,“蒙生”免交修金。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学校颁布《定立京外各学堂收取学费章程》,规定“高等学堂每学生每月交银2元至3元,大学预备科、法政学堂、高等实业各学堂准此。”实行学生交费。办学经费的来源,求是书院开办时,系于原东城讲舍膏火、官书局、采访局、续纂盐法志局经费内提拨,约银9000余元。浙江高等学堂办正科这一年,收省藩库解款22866元及上述学生缴纳的学费。宣统二年(1910),《浙江高等学堂修订章程》中规定,经常费每年由藩库支银元39200元,还有学生交纳的学费。 <br> 学生中人才辈出。早期的有夏元琛、陈棍、何变侯、陈世芬、史寿白、周承菱、王维枕、蒋尊簋、许寿裳等,中后期的有邵飘萍、邵元冲、许祖谦、黄学龙、陈布雷、何炳松、徐守桢、郑晓沧、祝文白、马公愚等,他们在民主革命或在学术、教育事业中都作出一定贡献。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大学路(原蒲场巷),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①.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 =年表=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求是书院,1897年5月21日开学。 <br> 1898年4月求是书院选送了高才生[[何燏时]](字燮侯,学冶金 )、[[陈榥]](字乐书,学兵工)、[[陆世芬]](字仲芳,学商业)、[[钱承鋕]](字念慈,学法律) 等4人赴日留学,“为各省派往日本游学之首倡”。 <br> 1900年选派[[蒋尊簋]](字伯器)、[[蒋方震]](字百里)、[[王嘉榘]](字惟忱)等18人赴日留学。 <br> 1901年11月,各省有设大学堂之议,改为浙江求是大学堂。 <br> 1902年去“求是”两字改称浙江大学堂。 <br> 1902年选派[[许寿裳]](字季弗)、[[钱家治]](字均夫)、[[周承菼]](字赤忱)、[[厉家福]](字绥之)、[[沈启芳]] 、[[寿昌言]](字拜庚)、[[韩永康]](字强士)、[[施霖(字雨若)、[[陈其善]](字拜言)、[[李祖虞]]( 字梦驺)等10人赴日留学。 <br> 1903年12月,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更名浙江高等学堂。 <br> 1912年按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 <br> 1914年停办。 =教师= [[林启]](迪臣) 1897年正月~1897年6月 任求是书院总办 <br>[[陆懋勋]](勉侪) 1897年7月~1901年9月 <br>[[劳乃宣]](玉初) 1901年10月~1903年6月 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 <br>[[陶葆廉]](拙存) 1903年7月~1904年 任浙江大学堂总理 <br>[[陆懋勋]](勉侪) 1904年~1905年 <br>[[项藻馨]](兰生) 1905年~1906年7月 <br>[[吴震春]](雷川) 1906年8月~1910年 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 <br>[[孙智敏]](廑才) 1910年~1912年 <br>[[邵长光]](裴子) 1912年~1912年6月 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 <br>[[陈大齐]](百年) 1912年7月~1913年 <br>[[胡壮猷]](愚若) 1913年~1914年6月 <br> <br>[[胡濬康]](可庄) 胡浚康,求是书院总教习 <br>[[高凤谦]](梦旦) 浙江大学堂总教习 <br>[[林白水]](少泉) 初名林獬,又名林万里,求是书院总教习 <br>[[陈汉第]](仲恕) 求是书院任教 <br>[[陈敬第]](叔通) 求是书院任教 <br>[[宋恕]](燕生) 求是书院任教 <br>[[傅增湘]](润沅) 求是书院教习 <br>[[周承德]](逸舜) 求是书院任教 <br>[[陆康华]] 求是书院任教 <br>[[卢保仁]] 求是书院任教 <br>[[来裕恂]](雨生) 求是书院任教 <br>[[沈祖绵]](瓞民) 求是书院任教 <br>[[祝震]](凤楼) 求是书院任教 <br>[[戴克敦]](懋哉) 求是书院任教 <br>[[唐詠裳]](健伯) 浙江大学堂监学官 <br>[[黄世祁]]() 求是书院任教 <br>[[张相]]() <br>[[蒋麟振]](再堂) <br>[[马叙伦]](彝初) <br>[[汤尔和]](调鼐) <br>[[陈大齐]](百年) <br>[[陈训正]](屺怀) <br>[[包公超]](蝶仙) <br>[[沈尹默]](君墨) <br>[[杨敏曾]](逊斋) 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师 <br>[[陈去病]](巢南) 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师 <br>[[沈毅]](士远) 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师 <br>[[魏友枋]](仲车) 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师 <br>[[褚传浩]](九云) 浙江高等学堂历史教师 <br>[[章嵚]](菊绅) 浙江高等学堂历史教师 <br>[[鲁宗泰]](朴臣) 浙江高等学堂历史教师 <br>[[范耀雯]]() 浙江高等学堂历史教师 <br>[[张宗祥]](阆声) 浙江高等学堂地理教师 <br>[[钱家治]](均夫) 浙江高等学堂心理教师 <br>[[郦寅道]](敬斋) 浙江高等学堂化学教师 <br>[[范振亚]] 浙江高等学堂数理教师 <br>[[谢成麟]] 浙江高等学堂数理教师 <br>[[胡濬济]](沇东) 浙江高等学堂数理教师 <br>[[丁文芑]] 浙江高等学堂数理教师 <br>[[马渭清]] 浙江高等学堂数理教师 <br>[[王嘉榘]](维忱) 浙江高等学堂日文教师 <br>[[孙显惠]](德卿) 浙江高等学堂英文教师 <br>[[赵志游]](之佑) 浙江高等学堂法文教师 <br>[[屠开泰]] 浙江高等学堂德文教师 <br>[[沈慰宸]](子良) 浙江高等学堂矿物教师 <br>[[夏铸]](勉旃) 浙江高等学堂图画教师 <br>[[王鸿度]](景向) <br>[[陈开第]](虎生) <br>[[张达钧]](帖华) <br>[[曹鼎]](复堦) <br>[[杨际青]](荫春) <br>[[唐振汉]](雄飞) <br>[[李爽]](松舟) <br>[[范宗岱]](焕文) <br>[[张景星]](子祥) <br>[[陆永清]](寰镜) <br>[[林惟忠]](希伯) <br>[[沈缵]](淞生) <br>[[何春彬]](文卿) <br>[[丁其奎]](莲伯) <br>[[孙润瑾]](仲瑜) <br>[[张凤逸]](瑞山) <br>[[王世]](匊昆) <br>[[陈六如]](彝德) <br>[[陈树基]](敏人) <br> <br>[[王令赓]](E.L.Mattox) <br>[[亨培克]](S.K.Hornbeck) <br>[[梅立嘉]](P.O.Merica) <br>[[铃木龟寿]] [[铃木珪寿]]? 地理 <br>[[辻安弥]] 外国史地 <br>[[元桥义敦]] 音乐 <br>[[富长德藏]] 体操 <br>[[高田君]] <br>[[吉加江宗二]] =学生= [[早期学生]] =参考= [http://www.ncku1897.net/history/2017/12/29/919/ 本校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之经过]
返回
求是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