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br> 曹诒孙,蚕体病理学家,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他首创配制“防僵粉”用于防治僵病,发现石灰浆对消除病...”创建新页面) |
(没有差异)
|
2012年4月4日 (三) 11:28的版本
曹诒孙,蚕体病理学家,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他首创配制“防僵粉”用于防治僵病,发现石灰浆对消除病毒具有特效并推广应用于养蚕生产,应用并研究“灭蚕蝇”药物防治多化性蚕蛆蝇病等,有效地控制了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他对家蚕脓病环境诱发机制的创见,纠正了前人的学说,发展了蚕病理论。
曹诒孙,1905年5月20日出生在江苏省蚕桑重点产区的吴江县震泽镇。震泽四周是“七里丝”产地,蚕丝业十分发达。18世纪前,世界主要养蚕国家都沿用中国传统养蚕技术。产业革命以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大力兴办蚕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在遗传育种、蚕病、科学养蚕和机械缫丝各方面均有重大进展。鸦片战争冲破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英、法、美、德、日资本家相继在上海开办机械缫丝厂。土法生产的“七里丝”质量不及厂丝,对外滞销,价格下跌。农村养蚕则由于蚕种质量低劣,蚕病蔓延,直接影响到蚕农收益。日本在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时代,曾把发展蚕业和鼓励丝绸出口作为富国强兵的国策,重视科学养蚕制丝,出口生丝已超过我国,占世界首位,而我国墨守成规,技术落后保守,导致生产不振,蚕丝业面临衰落危机。当时还在小学读书的曹诒孙,受到亲友和老师的影响,萌发出学习蚕桑先进生产技术,振兴家乡蚕丝事业的愿望。16岁高中毕业即考入江苏省第二农校(今苏州农校),1925年毕业后,获得庚子赔款学费补助考入日本国立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现鹿儿岛大学前身)蚕科学习。留学期间,常得悉家乡蚕农因蚕病蔓延而歉收;又读到孙中山先生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有“今年拟有法国之行,从游其国之蚕桑名家,考究蚕桑新法,医治蚕病,并拟顺道往游环球各邦,观其农事”等语,激发了曹诒孙攻读蚕病防治,报效祖国的决心。1928年毕业后,他立即赴东京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跟随立岩亨先生专门研究蚕体病理学。在此期间,淮阴农校唐荃荪先生屡屡来函促曹归国任该校蚕科主任,共同为开发蚕桑培养人才。曹诒孙遂于1930年回国赴淮阴任教。当时淮阴一带蚕农栽植的是野桑,饲养的是土种蚕,产茧量很低,质量也差。曹诒孙在任教期间,利用教余和假日走访学生家庭,宣传发展蚕桑生产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鼓励农家推广湖桑,劝养改良蚕种,还亲自传授科学养蚕技术和防病知识,为发展淮阴地方蚕桑生产不辞辛苦地奔波。如今淮阴蚕桑生产已很兴盛,曹诒孙在30年代播下的技术种子起了先行作用。
拟订蚕业法规,控制微粒子病蔓延
1931年,曹诒孙调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原种部(扬州)主任,目睹当时蚕种生产混乱,导致微粒子病等疫病蔓延,严重危害蚕丝生产。关于微粒子病,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早在1870年已查明其传染途径是由带有微粒子原虫的母蛾,通过胚子传染给下代的,从而发明了袋蛾采种法,用显微镜检查母蛾,严格淘汰感病母蛾所产蚕卵,取得了预防微粒子病的显著效果。为了尽快提高蚕种生产质量,控制疫病蔓延,曹诒孙提出采用巴斯德发明的方法,抽提各蚕种制造场的蚕种母蛾盒,集中进行微粒子病率检查,同时着手拟订“蚕种制造条例和取缔法规”。法规规定除集中检查微粒子病率外,还要审查蚕种场是否具备制种条件;按养蚕制种设备能力核定一期最大饲养蚁蚕量;检查原蚕性状及健康状况;审查种茧品质。符合规格的核发制种许可证。这一法规的拟订,为江苏省蚕种生产的监督管理打下了基础。以后经过不断补充修订。逐步使蚕种生产纳入了质量管理的轨道,农村微粒子病获得了有效控制。
首创防僵粉,防治僵病
1932年,曹诒孙调浙江大学农学院任蚕体解剖及病理学讲师,后调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专门从事蚕体病理学研究工作。30年代江浙一带僵病猖獗,农家损失甚巨。当时沿用国外的防治方法,用福尔马林液或冰醋酸喷洒蚕体进行消毒,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应用还不普遍,且蚕座淋湿有碍蚕体卫生,更不能连续使用。曹诒孙急生产之所急,集中精力研究新的防治方法。经反复试验,终于在1933年首创应用水杨酸及硼酸等固体粉末,用陶土稀释后制成固体消毒剂――防僵粉。用于蚕体防僵消毒,非但防僵效果显著,且可多次连续使用,对蚕体生理无害。经推广应用,僵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时至今日“防僵粉”的成份虽已多次变更、改进,而“防僵粉”已成为蚕农习惯应用的专门名词。此后,他又对漂白粉在蚕业上的应用及其成份的简易检测方法作了深入研究,推动农村养蚕中重视进行有效氯测定,合理应用漂白粉,从而收到了消毒防病效果。
1937年曹诒孙调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统管无锡钱桥试验部、扬州原种部及蚕种取缔部、镇江及江阴桑苗圃。当他希望为提高蚕种质量管理,推广科学制种、养蚕、培苗、栽桑技术作出贡献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江浙蚕区相继沦陷。曹几经转辗来到上海租界,在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任教达6年之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曹仍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之职,并奉命接管镇江、无锡、苏州等地蚕桑机构。抗战期间,江苏蚕丝事业遭到严重毁坏,桑园荒芜,丝厂被毁,蚕种场零乱破败。当时曾由省内蚕丝界著名人士20人组成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由建设厅长任主任委员,曹诒孙曾一度兼任副主任委员。他虽然有志于较快恢复发展江苏蚕桑生产事业,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全省蚕桑生产仍陷于衰败境地。
革新消毒技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蚕桑生产极为重视,制订了“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江苏省为发展蚕业科学,成立了无锡试验场。曹诒孙被聘为该场技师,专门研究蚕病防治。他经常深入苏南蚕区,调查研究,了解蚕桑生产和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传授防病技术。1951年,无锡试验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系和上海茧丝检验所等单位合并,在镇江市组建华东蚕业研究所(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曹诒孙被任命为研究员、蚕病组组长、病理研究室主任,从事蚕病理学研究。从此,他有了安定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专心致力于蚕病科学研究。
曹诒孙一贯注重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他经常亲自参加实验,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耐心帮助中青年同志,对他们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蚕病专家。蚕病研究室的同志在他的领导下组成一个非常团结的攻坚集体,首先开展了脓病多角体的溶解性及传染规律研究,测定了脓病病原多角体对多种理化学刺激的抵抗力,发现了升汞消毒对多角体病毒没有消毒作用,遂在养蚕消毒中废弃不用。又发现石灰浆对多角体病毒有强力杀灭作用,而且取材容易,价格便宜,他提倡采用石灰浆消毒蚕室蚕具,创制了石灰浆消毒法,对控制蚕的病毒病起了很大作用。进而又研制成功赛力散防僵粉蚕体消毒和赛力散石灰浆、福尔马林石灰水蚕室、蚕具消毒新方法,成为当时蚕种生产和农村蚕茧生产消毒的基本方法,并普及全国各蚕区,直到停止赛力散的生产后,才逐渐改用其他药剂消毒。他对漂白粉液散卵面消毒方法的试验成功,克服了一贯使用福尔马林液消毒散卵后存在的消毒卵结块,影响孵化等问题,使用漂白粉液消毒的散卵,消毒彻底,卵粒光滑,且孵化率高,为全国蚕种场全面采用,延至今日,仍是蚕种散卵消毒的唯一方法。由于曹诒孙的蚕病研究成果在提高蚕茧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56年被评为镇江市先进工作者。
农村养蚕减产或歉收的原因主要是蚕病为害,其中尤以脓病为多。50年代末,为了探明当时日本蚕病学界流传的脓病可以由高低温冲击和叶质不良诱发的理论,开展了脓病环境诱发机制的研究。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提出了家蚕脓病环境诱发的新见解。实验证明,环境诱发脓病的实质是:蚕体经受不良条件的刺激,使正常生理机能紊乱,导致蚕体抗病力极大降低,被环境中存在的极微量病毒感染而发生脓病。从而得出彻底消毒可以防止蚕传染病的发生的观点。根据微量病毒感染的新学说,制定了消灭病原、切断病原感染途径为中心的结合防治技术规程,以此指导农村养蚕生产,狠抓防病消毒,就能有效地防止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使我国蚕病的危害得到了控制。现在全国每盒蚕种的产茧量已比建国初期提高一倍以上。
防治家蚕多化性蝇蛆病获得成功
家蚕多化性蚕蛆蝇病的预防,千百年来都是应用蚕匾上盖纱布,或用扇子驱赶和装纱门、纱窗等被动的预防方法。50年代后期,辽宁省柞蚕饰腹寄蝇蔓延,柞蚕生产面临毁灭的境地。中央农业部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协作攻坚,1963年得出用药剂防治饰腹寄生蝇方法。在辽宁蚕业研究所取得药剂防治效果的基础上,曹诒孙受到很大鼓舞与启发,迅速应用在家蚕多化性蚕蛆病的防治上,从药剂稀释浓度,添食方法,添食次数,到安全剂量等一系列研究,制订出一套实用的药剂添食防治多化性蚕蛆蝇病的技术,并亲自深入农村进行大面积试验。蝇蛆病防治效果达99%以上。这一方法很快在生产中普遍应用,从而彻底防治了我国家蚕多化性蚕蛆蝇的危害,是蚕病防治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从此也扫除了室外养蚕蝇蛆病危害的隐忧,促进了养蚕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曹诒孙尽管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坚持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关心蚕桑生产。他深深地感到我国的蚕桑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科学研究需要迎头赶超,防病技术还要深入普及,蚕病中还有许多未知要去探索和许多高峰要去攀登。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曹诒孙心情格外舒畅,时刻关心病理研究室的工作,经常不遗余力地来室指导,还积极与日本蚕病专家联系,开展学术交流,继续与日本宇都宫大学岩下喜光教授合作,开展有关空头性软化病病原性状、细胞寄生部位等研究,进一步从细胞病理组织形态等方面,确认空头性软化病病原是浓核病毒,为发展蚕病理学作出了新贡献。
曹诒孙知识渊博,对养蚕技术改革也很关注。50年代初期,农村及蚕种场主要采用高温、多回、薄饲的养蚕方法,一昼夜给桑达12次之多,劳动强度大,而且费工费叶。曹诒孙首先在所内推行电气炕床育,每日给桑减到3―4回,以后又在农村逐步推广。他还经常翻译文献资料,介绍日本的省力养蚕技术,对指导我国养蚕技术研究和推动养蚕技术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先后去新疆、四川、河南、河北、广东、广西以及辽宁、黑龙江等省(区)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进行讲学和考察,对当地发展蚕桑生产、蚕业研究方向、课题设置等,坦率地提出有益的建议。邻近的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更是经常邀请他去帮助解决养蚕生产中出现的蚕病问题。他总是不辞辛苦,深入农村实地调查研究,受到蚕业界的赞誉。1979年我国建立学位研究生制度,曹诒孙对培养蚕病研究接班人非常热心,不顾由于长期高血压带来的行动不便的后遗症,承担了蚕桑专业蚕病防治的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
曹诒孙从事蚕业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60多年,他为我国蚕桑事业、特别是蚕病防治,蚕体病理学等倾注了毕生精力,奠定了蚕病科学研究的基础,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蚕病科研、教学工作者。他的严谨治学、循循善诱、开拓奋进的精神,在蚕学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在国内外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报告等著述20多篇,在蚕桑生产、蚕病防治技术和蚕病理论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他还承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的顾问和蚕病篇主编,以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反复查对资料,和撰稿人一起为完成蚕病篇尽心尽力。
由于曹诒孙对我国蚕业科研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被推选担任江苏省五届政协委员;中国蚕学会一、二届常务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三、四届名誉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顾问等职。
(作者:钱元骏)
简历
1905年5月20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
1924年 毕业于江苏省第二农校蚕科。
1928年 毕业于日本国立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蚕科。
1928―1929年 在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研究蚕体病理学。
1929―1930年 任淮阴农校蚕科主任。
1930―1931年 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原种部主任。
1931―1932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讲师。
1932―1937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
1937―1938年 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
1939―1944年 任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1946―1949年 任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场长。
1949―1951年 任无锡蚕业试验场技师。
1951年至今历任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蚕病理组组长,病理室主任,顾问等职。
主要论著
1 曹诒孙.值得倡导之蚕病消毒剂――漂白粉.农报,1934,1(29):782―784.
2 曹话孙.我国土蚕种之微粒子病毒.农报,1934,1(10):229―231.
3 曹诒孙.漂白粉蚕体消毒法.农报,1935,2(3):438.
4 曹诒孙.白僵病的预防法.农报,1935,2(14):478480.
5 曹诒孙.防僵粉试验.农报,1935,2(3,4):12191220.
6 曹诒孙.蚕体硫磺熏烟之可否试验.农报,1935,2(36):1314―1317.
7 曹诒孙,马德和,李荣琪等.西力生防僵试验.蚕业科学通讯,1956(1):10―18.
8 曹诒孙,马德和,王坤荣等.福尔马林卵面消毒.蚕业科学通讯,1956(2):32―36.
9 曹诒孙,钱元骏.家蚕胃肠型脓病的研究.蚕业科学通讯,1957(1):1114.
10 曹诒孙,李荣琪.家蚕鱼滕中毒的研究.蚕业科学通讯,1957(2):29―35.
11 曹诒孙,李荣琪.家蚕“666”“223”中毒.蚕业科学通讯,1958(2):100―103.
12 曹诒孙.谈谈夏秋蚕期的蚕病防治.蚕业科学通讯,1959(3):140―141.
13 曹诒孙,王坤荣,钱元骏.空头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蚕业科学,1963,1(1):36―38.
14 王坤荣,钱元骏,曹诒孙.家蚕脓病软化病隐性感染的研究(I)・五龄起蚕低温冲击及五龄期高温饲育的蚕病发生与稚蚕期接种血液型脓病病毒的关系.蚕业科学,1964,2(4):299―303.
15 曹诒孙,李荣琪,陆雪芳.毒消散蚕室蚕具消毒法的研究.蚕业科学,1965,3(1):1―8.
16 曹诒孙,钱元骏,王坤荣.家蚕脓病软化病的环境诱发与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I)・五龄起蚕低温冲击及福尔马林药液添食后的蚕病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蚕业科学,1965,3(2):73―80.
17 曹诒孙,吴友良,王坤荣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潜伏期和感染率与病毒感染时期及感染量的关系.蚕业科学,1965,3(3):174―179.
18 曹诒孙,王坤荣,钱元骏.家蚕脓病软化病隐性感染的研究(Ⅱ)・五龄起蚕低温冲击及五龄期高温饲养的蚕病发生与蚁蚕感染胃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病毒的关系.蚕业科学,1965,3(4):250―254.
19 Yoshimitsu Iwashita,Chao YiChun.The Development of a densonu-cleosis virus isolated from silkworm larvae bombyx mori of Chi-na.The ultra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Insectcells,1982: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