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页面,内容为“张仲葛,字次篁,生于1913年12月,广东东莞市人。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学士学位。解放前后,历任国...”)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张仲葛(1913—) | |||
<br>张仲葛,畜牧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最先系统挖掘整理中国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和畜牧兽医科技史,并取得重要成果;为建立中国现代畜牧学,特别是养猪学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畜牧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 |||
<br> | |||
<br> 张仲葛,字次篁。1913年12月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自幼随父旅居京师。少年时代有志于农业科学,在北京汇文中学读完高中一年级,即转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后入本科。他在学生时代即热爱母校,尊师敬友,关心国事。当业师动物营养学家陈宰均(1897-1934)逝世时,他积极组织集资,出版《陈孺平(宰均)先生纪念刊》,并成立陈宰均遗著整理委员会,将其翻译的世界畜牧学名著、亨利原著、莫锐逊重著的《饲料与饲养》(Feeds and Feeding)三巨册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对当时我国畜牧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勤奋学习,努力钻研,长于著述,大学四年级时写出《异种间的杂交问题》、《北通州任庄土缸孵化法的调查》,分别载于1936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出版的《南岭锄声》第一卷第一期和《农学月刊》创刊号上。他于1936年农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 |||
<br> 张仲葛最初在江西省农业院附设永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当畜牧学专任教师。后去广西,曾任民团干部学校农林示范场技士。1940年在广西南宁省立第四区农场任畜牧组技士。在日军进犯南宁,农场被迫撤退时,他奉派留守护场,直到日军攻入市区,才不得不转移。在日军撤离南宁后,他又最先被派回农场收复场地。由于他保护农场的英勇行为,曾获当时广西省政府主席颁发的护场有功奖状和晋级的奖励。1943年1月调任广西企业公司桂林横塘农场技师兼畜牧股股长,副经理。那时,桂林牛奶需求量大,纯种的乳牛很少,多用水牛或黄牛代替乳牛,产奶量甚微。为发展当地乳牛业,在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交通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技工由广西宜山接受约300头本地母黄牛,赶运至桂林。又千里步行到江西农业院泰和乳牛场订购、接运纯种荷兰种公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动地区乳牛业的建设。曾写出《牧草引种试验》(1942)、《木薯粉对家禽肥育价值》(1942)、《陆川之养猪业》(1943)、《广西鸡种生产力之检定》(1944)、《广西土种猪及引进猪个别杂交遗传之观察》(1944)等论著。后任湖南船山农林职业学校教师兼农艺科主任。又任国立英士大学畜牧系副教授兼畜牧场场长,华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副教授、教授,曾代理系主任,多年担任养猪学教研室主任。他先后讲授过家畜饲养学、畜牧学、养猪学、畜牧兽医科技史等课程。教学中,选材精炼,学科体系结构严谨,努力使学生容易把握学科理论和技术要领。课堂讲述喻例生动,由今溯古或自古及今,将学生们求知兴趣引向畜禽育种及饲育技术的广阔领域。 | |||
<br> | |||
<br>挖掘我国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和畜牧科技史 | |||
<br> 从50年代起,张仲葛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猪的品种调查和品种选育以及中国畜牧科技史等方面。为整理发掘我国优良畜禽品种,曾撰写《祖国的畜牧与畜牧资源》(1953),提出野生东印度群岛的爪畦牛可能是东亚家牛一个血统来源的论点;还写有《米丘林学说与中国畜种的创造》(1952)、《金华猪》(1956)、《定县猪》(1957)、《广西的家禽》(1958)等;为总结我国畜牧业的历史经验,编写出《中国畜牧业发展史》(1958),持农史学家王毓瑚(1907—1980)编出《中国畜牧史资料》(1957);竭力搜集畜牧学有关的考古发掘实物、图片、典籍,为畜牧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来华外国专家学者的赞佩。 | |||
<br> | |||
<br>我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 | |||
<br> 60年代初张仲葛作为副主编,参加并指导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养猪学》的编写。北京市为发展养猪事业,聘请他为北京市养猪技术领导组副组长,亲自带领组员们到全市各个种猪场调查和帮助,推动了全市养猪生产及优良种猪的选育。在猪的育种方面,曾主持、参加“农大1号”(又名吉苏海)、“北京黑猪”、“泛农花猪”等新品种的培育。这些成果,曾于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二等奖。70年代,在从事学术研究颇为困难的条件下,他撰写出《我国养猪业的历史》(197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1978),特别是《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与发展》(1979)一文,被认为是考古科学工作中的重要进展。已往对文物的考证和研究,多拘于文史方面,张仲葛利用文物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探讨猪品种形成与发展,为考古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国外学者对此文给予很高评价。英国学者I.L.梅逊(Mason,I.L.)亲自致函,邀他撰写中国特产金鱼、鸬鹚的发展历史,收入梅氏主编的《驯养动物进化史》(1984)一书,使我国养殖业的传统技艺在世界范围得到发扬。 | |||
<br> 80年代,培育、推广瘦肉型猪,已是人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张仲葛为瘦肉型猪讲座讲授当前国内外发展瘦肉猪的动向和经验,国内引进及育成的瘦肉型猪种,瘦肉型猪的繁殖技术,瘦肉型猪的选育,提高瘦肉率的技术措施,提高仔猪存活率等重要内容。撰写有《中国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86)、《我国猪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84)、《中国近现代猪种改良的历程》(1988)等论文。他参与主编的《中国猪种志》(1986)曾由农牧渔业部1985年组织专家鉴定,并获同年部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与人合作主编的《中国畜牧史料集》,于1986年刊行问世。 | |||
<br> 进入90年代,除发表与人合著《中国实用养猪》(1990)、《中国猪种的优良种质及其对世界养猪业的贡献》(1992)外,把研究写作集中于中国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史及中国农业教育史方面。参加主编的《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1992年出版。编著的《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1992),为北京农业大学前身之一北京大学农学院以至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创业史实录。书中透过那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表述从科举到办学堂,创立农科大学,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起伏跌宕过程,取材广泛,有插图、插画119幅,汇聚了许多难得材料,使这部叙述农业高等教育发祥史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几十年间,撰写学术论著已达80余篇(册)。 | |||
<br> 张仲葛在学术交流、学会活动方面主动、热心。1950年即与程绍迥、陈凌风、汤逸人、朱先煌、马闻天等筹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曾被推荐为该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等学会的会员,曾获北京市科协为做出卓越贡献者颁发的荣誉证书。他兴趣广泛,文物、字画鉴赏颇具功力。喜欢武术与气功,为出版阎祥麟《童子功》(1991)一书,他奋笔撰文、拍摄照片、组织编排,倾注了相当精力。他事师、交友、教育学生宽厚精诚。无论是学者或是专业同行前来请教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给后学晚辈树立了勤奋治学、繁荣学术的典范。 | |||
<br> | |||
<br>简历 | |||
<br> 1912年12月 生于广东省东莞市。 | |||
<br> 1932年 毕业于北京私立汇文中学。 | |||
<br> 1936年 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 |||
<br> 1937-1940 江西省农业院附设永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任教。 | |||
<br> 1940-1942年 广西南宁省立第四区农场畜牧组技士。 | |||
<br> 1943-1949年 先后任广西企业公司桂林横塘农场技师、畜牧股股长、副经理;湖南船山农林职业学校教师兼农艺科主任;浙江英士大学畜牧系副教授兼畜牧场场长;华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 | |||
<br> 1949年至今 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副教授、教授,养猪学教研室主任,曾代理畜牧系系主任。 | |||
<br> | |||
<br>主要论著 | |||
<br> 1 张仲葛.《异种间的杂交问题.南岭锄声》.1936(创刊号):1~24 | |||
<br> 2 张仲葛.《牧草引种试验.畜牧兽医月刊》.1942,2(9):217~218 | |||
<br> 3 张仲葛.《广西鸡种生产力之检定.畜牧兽医月刊》.1944,4(1):11~17;(2、3合刊):33~39 | |||
<br> 4 张仲葛.《广西土种猪及引进种猪个别杂交遗传之观察》.1944,4,(6、7合刊):139~142 | |||
<br> 5 张仲葛,黄惟一.《祖国的畜牧与畜产资源》.上海:永祥印书馆,1953,等等。 | |||
<br> | |||
<br>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养殖卷 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05. 第123-129页. |
2021年2月15日 (一) 02:48的最新版本
张仲葛(1913—)
张仲葛,畜牧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最先系统挖掘整理中国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和畜牧兽医科技史,并取得重要成果;为建立中国现代畜牧学,特别是养猪学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畜牧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葛,字次篁。1913年12月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自幼随父旅居京师。少年时代有志于农业科学,在北京汇文中学读完高中一年级,即转入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后入本科。他在学生时代即热爱母校,尊师敬友,关心国事。当业师动物营养学家陈宰均(1897-1934)逝世时,他积极组织集资,出版《陈孺平(宰均)先生纪念刊》,并成立陈宰均遗著整理委员会,将其翻译的世界畜牧学名著、亨利原著、莫锐逊重著的《饲料与饲养》(Feeds and Feeding)三巨册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对当时我国畜牧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勤奋学习,努力钻研,长于著述,大学四年级时写出《异种间的杂交问题》、《北通州任庄土缸孵化法的调查》,分别载于1936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出版的《南岭锄声》第一卷第一期和《农学月刊》创刊号上。他于1936年农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张仲葛最初在江西省农业院附设永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当畜牧学专任教师。后去广西,曾任民团干部学校农林示范场技士。1940年在广西南宁省立第四区农场任畜牧组技士。在日军进犯南宁,农场被迫撤退时,他奉派留守护场,直到日军攻入市区,才不得不转移。在日军撤离南宁后,他又最先被派回农场收复场地。由于他保护农场的英勇行为,曾获当时广西省政府主席颁发的护场有功奖状和晋级的奖励。1943年1月调任广西企业公司桂林横塘农场技师兼畜牧股股长,副经理。那时,桂林牛奶需求量大,纯种的乳牛很少,多用水牛或黄牛代替乳牛,产奶量甚微。为发展当地乳牛业,在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交通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技工由广西宜山接受约300头本地母黄牛,赶运至桂林。又千里步行到江西农业院泰和乳牛场订购、接运纯种荷兰种公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动地区乳牛业的建设。曾写出《牧草引种试验》(1942)、《木薯粉对家禽肥育价值》(1942)、《陆川之养猪业》(1943)、《广西鸡种生产力之检定》(1944)、《广西土种猪及引进猪个别杂交遗传之观察》(1944)等论著。后任湖南船山农林职业学校教师兼农艺科主任。又任国立英士大学畜牧系副教授兼畜牧场场长,华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副教授、教授,曾代理系主任,多年担任养猪学教研室主任。他先后讲授过家畜饲养学、畜牧学、养猪学、畜牧兽医科技史等课程。教学中,选材精炼,学科体系结构严谨,努力使学生容易把握学科理论和技术要领。课堂讲述喻例生动,由今溯古或自古及今,将学生们求知兴趣引向畜禽育种及饲育技术的广阔领域。
挖掘我国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和畜牧科技史
从50年代起,张仲葛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畜禽品种资源、猪的品种调查和品种选育以及中国畜牧科技史等方面。为整理发掘我国优良畜禽品种,曾撰写《祖国的畜牧与畜牧资源》(1953),提出野生东印度群岛的爪畦牛可能是东亚家牛一个血统来源的论点;还写有《米丘林学说与中国畜种的创造》(1952)、《金华猪》(1956)、《定县猪》(1957)、《广西的家禽》(1958)等;为总结我国畜牧业的历史经验,编写出《中国畜牧业发展史》(1958),持农史学家王毓瑚(1907—1980)编出《中国畜牧史资料》(1957);竭力搜集畜牧学有关的考古发掘实物、图片、典籍,为畜牧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来华外国专家学者的赞佩。
我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初张仲葛作为副主编,参加并指导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养猪学》的编写。北京市为发展养猪事业,聘请他为北京市养猪技术领导组副组长,亲自带领组员们到全市各个种猪场调查和帮助,推动了全市养猪生产及优良种猪的选育。在猪的育种方面,曾主持、参加“农大1号”(又名吉苏海)、“北京黑猪”、“泛农花猪”等新品种的培育。这些成果,曾于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二等奖。70年代,在从事学术研究颇为困难的条件下,他撰写出《我国养猪业的历史》(1976)、《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成就》(1978),特别是《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与发展》(1979)一文,被认为是考古科学工作中的重要进展。已往对文物的考证和研究,多拘于文史方面,张仲葛利用文物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探讨猪品种形成与发展,为考古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国外学者对此文给予很高评价。英国学者I.L.梅逊(Mason,I.L.)亲自致函,邀他撰写中国特产金鱼、鸬鹚的发展历史,收入梅氏主编的《驯养动物进化史》(1984)一书,使我国养殖业的传统技艺在世界范围得到发扬。
80年代,培育、推广瘦肉型猪,已是人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张仲葛为瘦肉型猪讲座讲授当前国内外发展瘦肉猪的动向和经验,国内引进及育成的瘦肉型猪种,瘦肉型猪的繁殖技术,瘦肉型猪的选育,提高瘦肉率的技术措施,提高仔猪存活率等重要内容。撰写有《中国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86)、《我国猪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84)、《中国近现代猪种改良的历程》(1988)等论文。他参与主编的《中国猪种志》(1986)曾由农牧渔业部1985年组织专家鉴定,并获同年部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与人合作主编的《中国畜牧史料集》,于1986年刊行问世。
进入90年代,除发表与人合著《中国实用养猪》(1990)、《中国猪种的优良种质及其对世界养猪业的贡献》(1992)外,把研究写作集中于中国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史及中国农业教育史方面。参加主编的《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1992年出版。编著的《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1992),为北京农业大学前身之一北京大学农学院以至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创业史实录。书中透过那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表述从科举到办学堂,创立农科大学,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起伏跌宕过程,取材广泛,有插图、插画119幅,汇聚了许多难得材料,使这部叙述农业高等教育发祥史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几十年间,撰写学术论著已达80余篇(册)。
张仲葛在学术交流、学会活动方面主动、热心。1950年即与程绍迥、陈凌风、汤逸人、朱先煌、马闻天等筹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曾被推荐为该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等学会的会员,曾获北京市科协为做出卓越贡献者颁发的荣誉证书。他兴趣广泛,文物、字画鉴赏颇具功力。喜欢武术与气功,为出版阎祥麟《童子功》(1991)一书,他奋笔撰文、拍摄照片、组织编排,倾注了相当精力。他事师、交友、教育学生宽厚精诚。无论是学者或是专业同行前来请教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给后学晚辈树立了勤奋治学、繁荣学术的典范。
简历
1912年12月 生于广东省东莞市。
1932年 毕业于北京私立汇文中学。
1936年 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1937-1940 江西省农业院附设永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任教。
1940-1942年 广西南宁省立第四区农场畜牧组技士。
1943-1949年 先后任广西企业公司桂林横塘农场技师、畜牧股股长、副经理;湖南船山农林职业学校教师兼农艺科主任;浙江英士大学畜牧系副教授兼畜牧场场长;华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
1949年至今 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副教授、教授,养猪学教研室主任,曾代理畜牧系系主任。
主要论著
1 张仲葛.《异种间的杂交问题.南岭锄声》.1936(创刊号):1~24
2 张仲葛.《牧草引种试验.畜牧兽医月刊》.1942,2(9):217~218
3 张仲葛.《广西鸡种生产力之检定.畜牧兽医月刊》.1944,4(1):11~17;(2、3合刊):33~39
4 张仲葛.《广西土种猪及引进种猪个别杂交遗传之观察》.1944,4,(6、7合刊):139~142
5 张仲葛,黄惟一.《祖国的畜牧与畜产资源》.上海:永祥印书馆,1953,等等。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 养殖卷 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05. 第123-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