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黄 晞 小名晖,男,九三学社社员。1920年农历八月出生于义乌廿三里上社村。曾就读于义乌县初级中学。1940年考入浙江大学工...”创建新页面)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黄 晞
黄晞(1920- )
 
<br>黄晞,小名晖,男,九三学社社员。1920年农历八月出生于义乌廿三里上社村。曾就读于义乌县初级中学。
小名晖,男,九三学社社员。1920年农历八月出生于义乌廿三里上社村。曾就读于义乌县初级中学。1940年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44年转读重庆大学电机系,1946年毕业。应聘杭州君毅中学,任教导主任。1947年进青岛电厂、电业局,任安全监察工程师。1952年调北京,历任总工程师、科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1987年退休,返聘技术咨询。
<br>1936年秋,黄晞进杭州浙江大学代办高工电机科学习。翌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工迁钱江南岸湘湖,不久解散,他回故乡执教于义乌城内绣川小学。1939年秋,黄晞借读宁波高工机械科。1941年4月19日凌晨,日本侵略军在镇海登陆,长驱直入宁波,全校师生连夜撤离鄞西风岙市郊临时校舍,长途跋涉抵达省教育厅所在地丽水,旋即毕业。同年五六月,八九月,他在母校义乌中学(迁址于何泮山)和君毅中学(校址在江湾和殿口商)执教,10月初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机械系就读,1943年夏赴贵州遵义浙大总校,次年秋转读重庆大学电机系。
1952年参加北京全国电力先进技术交流会,作“水冲洗高压输电线绝缘子”先进经验介绍,立杆架线升压真实表演,获奖旗奖杯。1953年,负责181(天津到北京)高压输电工程设计,获奖状奖金。1958年参予组织我国第一个15年电力发展规划,同年主持我国220千伏以上超高压输电电压等级论证,推荐330千伏和500千伏两种电压,列入国家标准。1962年1月2日,参加人民大会堂对国家有贡献科技人员国宴。1972年从河南罗山县“五七”干校返京,下放石景山电厂,参与双水内冷发电机检修、改进,主持该电厂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攻关项目,引起国内外关注。
<br>在浙大和重大,他组织同学成立“核心社”、“天上人间社”,主办《天上人间》壁报以抨击时弊。1946年2月7日,重庆爱国学生运动会邀请政协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到沙坪坝向大专学生作“政治协商会议何以成功及今后发展”的报告,他奉命毅然上台记录。黄晞珍藏的原记录手稿于1978年由中共中央党史办徐文伯(徐海东大将之子)收集存档;一一份整理稿则亲自送交叶剑英元帅长子叶选平同志(现全国政协副主席)转交邓颖超同志。从以上两例可知,他在艰苦的求学时代,不忘关心国家前途,表现出渴求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光明日报·科学家论坛栏》、《科技日报·理论版》发表评论,在《电世界》、《中国电业》、《电力技术》、《新能源》、《科技潮》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能源百科全书》。著有《科技论文写作知识》、《电力技术发展史简编》、《电科学技术溯源》等专著4本,合著有《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二版)、《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中国通史》第十一、十二卷等11本。1986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电力先进工作者。
<br>1946年夏,黄晞在重庆大学毕业,乘长江机拖轮驳船东归。在汉口停泊时,往武汉大学参观,东湖游泳险遭灭顶。回浙后应聘杭州君毅中学任教导主任。该校校长黄绍雄系义乌籍国大代表。君毅中学原在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迁义乌,抗战胜利再迁杭州城隍山(高中部)和右圣观巷(初中部)。黄晞在君毅中学兼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并讲授三角、几何。他初涉社会,满腔热情,对教务不遗余力。可是这与他平生志趣不符,仅一个学期就下决心辞离。
配偶张如意,浙江温州市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br>经南京资源委员会介绍,1947年春节后,黄晞就赴青岛电厂工作。从此,他学以致用,开始为我国电力发展事业弹精竭虑。半个世纪以来,他在电力工程、科技编辑和技术史学等领域辛勤耕耘,喜获累累硕果。
长子黄晶,1953年出生,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定居美国。小儿子黄旭,1959年出生,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定居加拿大。
<br>从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恢复时期,黄晞在青岛电厂、青岛电业局任工务员,变电所、线路工区主任,安全监察工程师。他提出了市区柱上配电变压器合理配置方案及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供电安全可靠性,而且节约了变压器安装总容量,因此,得到了奖励,出席了燃料工业部召开的全国电力先进技术经验交流会。他在大会上作了“水冲洗高压输电线绝缘子”的技术报告,在广场立杆架线升高电压,进行真实表演,成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获奖旗、奖杯。
<br>1952年10月,他调北京新成立的电力设计分局工作,任系统组副组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负责181高压线路工程设计,降低造价并节约材料,获奖状奖金。1954年,他调新成立的设计管理局任审核处责任工程师兼电务科副科长,负责审核全国重点输变电工程设计。1958年,又调新成立的系统设计院,参与编制我国15年电力发展规划。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他主持我国220千伏以上的超高压电压等级的论证,推荐采用330千伏和500千伏两种电压,经机械、电力两个工业部联合审定后报批,列入国家标准。
<br>50年代末,黄晞上调水电部规划局、计划司,参与负责编制我国电力发展长期规划和五年计划。1961年,随着部级机关精简,他下放到华北电管局基建、设计处工作,负责组织火电厂、输变电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审核,做出成绩。1962年元旦,他接到陈毅、聂荣臻、陆定一三位副总理署名的请乘,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为对国家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安排的新年宴会。在火电厂的大量煤灰处理问题上,他经深入调查研究后坚决主张综合利用。1963年5月14日的《人民日报》以显著版面刊登了他撰写的《尽快实现火电厂煤灰综合利用》一文。该文在读者中反映强烈,也受到部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br>1972年,黄晞从河南罗山县“五・七”干校回北京,下放到西郊石景山发电厂班组劳动,参加更换双水内冷发电机线圈和冷却系统改进全过程,编写出《双水内冷发电机检修工艺》一书,还参与高井电站10万千瓦机组的大修。调技术科后,翻译苏联进口机组的培训资料和德国进口的位置控制器说明书;管理技术革新和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汽轮发电机组的攻关项目。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宣布该项目试运成功的消息后,立刻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前去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可惜由于电动阀门等设备质量问题未能长期使用。石电所属高井电站,是当时华北最大的火电厂,是北京工业战线的橱窗,多次在广交会上展出该电站的模型和技术革新成果。黄晞十分珍惜下放该电站锻炼的机遇,与人同劳动,向工人学习技能,参与生产管理,获得宝贵的基层实践经验,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br>进入80年代,黄晞在《光明日报》“科学家论坛'栏和《工人日报》“我们这一行的世界先进水平”栏分别发表《加快电网联网,发挥经济效益》和《电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评论;并在《中国电业》《电力技术》《新能源》《核电》等杂志刊出文章;还接受约稿,在《科技日报》理论版登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在发展中的模式转化》论文。他还参与撰写《当代中国》大型丛书之一的《当代的中国电力工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不难看出,他经过精研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所提炼出来的在各报刊发表的评述、建议,对促进我国电力工业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重大价值不可低估。
<br>在黄晞行将步入花甲之年的70年代末,他的工作转移到科技编辑领域。1978年9月,他调到水电部科技情报研究所,负责主编“文革”初期被停刊的水电部《电力技术》月刊。他之所以走向科技杂志编辑岗位,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1950年,青岛电业局民主改革运动・后,决定筹办《青岛电业》旬刊,他被任命为副总编辑,开始走上业余编辑的道路。要具体负责编辑出版每隔10天一期四开上万字的铅印刊物,对初出茅庐的黄晞来说实非易事。他不畏艰辛,边学边干,与其他同志同心协力,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出版了两年多。刊物不仅激发了全局职工生产热忧,还起到向全国电力生产部门“传经送宝”的作用。这是当时全国电业局一级唯一铅印定期刊物,受到中国电业工会的重视和表扬。他被选为工会分会主席、全局工会小组向全国马恒昌小组应战的发起者。1972年,他调石景山电厂技术科后,不久就创办了《石电简讯》季刊。在1973~1978年的23期刊物的150多篇文章中,反映了石电所属5个电站各专业的重要生产运行检修以及技术革新成果。他在完成其它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从组稿、编辑、版面设计、校对、联系纸张供应、印刷出版以及组织职工分发、邮寄全国各电业局、主要电厂等,倾注了大量心血。由此可知,1978年组织选派他去复刊《电力技术》不无原因。其时我国只有这一种全国性电力刊物,责任之重大,国家对他期望之殷切显而易见。他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广泛组稿,严格审稿,精心编辑;认真编写了《稿件编辑、校对的质量要’求和具体规定》。他不辞辛劳,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同时把优秀论文的与会作者作为组稿对象,有时还在会议期间乘机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读者、作者意见,不断改进编辑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需要。例如:开辟“讨论和建议”栏目,活跃了学术讨论;增加“国内科技信息”和“国外科技信息”栏目,及时报道国内外重要科技成果;添加英文目录和中、英文提要以满足开放政策的要求。他在上级正确领导下,与全体编辑扎扎实实工作,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逐年上升,到80年代初就开始向国外发行。《电力技术》终于成为全国电力方面的权威刊物。
<br>1986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电力先进工作者。
<br>配偶张如意,浙江温州市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br>长子黄晶,1953年出生,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定居美国。小儿子黄旭,1959年出生,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定居加拿大。

2022年12月11日 (日) 19:33的最新版本

黄晞(1920- )
黄晞,小名晖,男,九三学社社员。1920年农历八月出生于义乌廿三里上社村。曾就读于义乌县初级中学。
1936年秋,黄晞进杭州浙江大学代办高工电机科学习。翌年抗日战争爆发,杭工迁钱江南岸湘湖,不久解散,他回故乡执教于义乌城内绣川小学。1939年秋,黄晞借读宁波高工机械科。1941年4月19日凌晨,日本侵略军在镇海登陆,长驱直入宁波,全校师生连夜撤离鄞西风岙市郊临时校舍,长途跋涉抵达省教育厅所在地丽水,旋即毕业。同年五六月,八九月,他在母校义乌中学(迁址于何泮山)和君毅中学(校址在江湾和殿口商)执教,10月初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机械系就读,1943年夏赴贵州遵义浙大总校,次年秋转读重庆大学电机系。
在浙大和重大,他组织同学成立“核心社”、“天上人间社”,主办《天上人间》壁报以抨击时弊。1946年2月7日,重庆爱国学生运动会邀请政协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到沙坪坝向大专学生作“政治协商会议何以成功及今后发展”的报告,他奉命毅然上台记录。黄晞珍藏的原记录手稿于1978年由中共中央党史办徐文伯(徐海东大将之子)收集存档;一一份整理稿则亲自送交叶剑英元帅长子叶选平同志(现全国政协副主席)转交邓颖超同志。从以上两例可知,他在艰苦的求学时代,不忘关心国家前途,表现出渴求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拳拳爱国之心。
1946年夏,黄晞在重庆大学毕业,乘长江机拖轮驳船东归。在汉口停泊时,往武汉大学参观,东湖游泳险遭灭顶。回浙后应聘杭州君毅中学任教导主任。该校校长黄绍雄系义乌籍国大代表。君毅中学原在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迁义乌,抗战胜利再迁杭州城隍山(高中部)和右圣观巷(初中部)。黄晞在君毅中学兼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并讲授三角、几何。他初涉社会,满腔热情,对教务不遗余力。可是这与他平生志趣不符,仅一个学期就下决心辞离。
经南京资源委员会介绍,1947年春节后,黄晞就赴青岛电厂工作。从此,他学以致用,开始为我国电力发展事业弹精竭虑。半个世纪以来,他在电力工程、科技编辑和技术史学等领域辛勤耕耘,喜获累累硕果。
从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恢复时期,黄晞在青岛电厂、青岛电业局任工务员,变电所、线路工区主任,安全监察工程师。他提出了市区柱上配电变压器合理配置方案及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供电安全可靠性,而且节约了变压器安装总容量,因此,得到了奖励,出席了燃料工业部召开的全国电力先进技术经验交流会。他在大会上作了“水冲洗高压输电线绝缘子”的技术报告,在广场立杆架线升高电压,进行真实表演,成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获奖旗、奖杯。
1952年10月,他调北京新成立的电力设计分局工作,任系统组副组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负责181高压线路工程设计,降低造价并节约材料,获奖状奖金。1954年,他调新成立的设计管理局任审核处责任工程师兼电务科副科长,负责审核全国重点输变电工程设计。1958年,又调新成立的系统设计院,参与编制我国15年电力发展规划。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他主持我国220千伏以上的超高压电压等级的论证,推荐采用330千伏和500千伏两种电压,经机械、电力两个工业部联合审定后报批,列入国家标准。
50年代末,黄晞上调水电部规划局、计划司,参与负责编制我国电力发展长期规划和五年计划。1961年,随着部级机关精简,他下放到华北电管局基建、设计处工作,负责组织火电厂、输变电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审核,做出成绩。1962年元旦,他接到陈毅、聂荣臻、陆定一三位副总理署名的请乘,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为对国家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安排的新年宴会。在火电厂的大量煤灰处理问题上,他经深入调查研究后坚决主张综合利用。1963年5月14日的《人民日报》以显著版面刊登了他撰写的《尽快实现火电厂煤灰综合利用》一文。该文在读者中反映强烈,也受到部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1972年,黄晞从河南罗山县“五・七”干校回北京,下放到西郊石景山发电厂班组劳动,参加更换双水内冷发电机线圈和冷却系统改进全过程,编写出《双水内冷发电机检修工艺》一书,还参与高井电站10万千瓦机组的大修。调技术科后,翻译苏联进口机组的培训资料和德国进口的位置控制器说明书;管理技术革新和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汽轮发电机组的攻关项目。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宣布该项目试运成功的消息后,立刻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前去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可惜由于电动阀门等设备质量问题未能长期使用。石电所属高井电站,是当时华北最大的火电厂,是北京工业战线的橱窗,多次在广交会上展出该电站的模型和技术革新成果。黄晞十分珍惜下放该电站锻炼的机遇,与人同劳动,向工人学习技能,参与生产管理,获得宝贵的基层实践经验,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黄晞在《光明日报》“科学家论坛'栏和《工人日报》“我们这一行的世界先进水平”栏分别发表《加快电网联网,发挥经济效益》和《电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评论;并在《中国电业》《电力技术》《新能源》《核电》等杂志刊出文章;还接受约稿,在《科技日报》理论版登载《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在发展中的模式转化》论文。他还参与撰写《当代中国》大型丛书之一的《当代的中国电力工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不难看出,他经过精研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所提炼出来的在各报刊发表的评述、建议,对促进我国电力工业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重大价值不可低估。
在黄晞行将步入花甲之年的70年代末,他的工作转移到科技编辑领域。1978年9月,他调到水电部科技情报研究所,负责主编“文革”初期被停刊的水电部《电力技术》月刊。他之所以走向科技杂志编辑岗位,有其漫长的历史渊源。1950年,青岛电业局民主改革运动・后,决定筹办《青岛电业》旬刊,他被任命为副总编辑,开始走上业余编辑的道路。要具体负责编辑出版每隔10天一期四开上万字的铅印刊物,对初出茅庐的黄晞来说实非易事。他不畏艰辛,边学边干,与其他同志同心协力,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出版了两年多。刊物不仅激发了全局职工生产热忧,还起到向全国电力生产部门“传经送宝”的作用。这是当时全国电业局一级唯一铅印定期刊物,受到中国电业工会的重视和表扬。他被选为工会分会主席、全局工会小组向全国马恒昌小组应战的发起者。1972年,他调石景山电厂技术科后,不久就创办了《石电简讯》季刊。在1973~1978年的23期刊物的150多篇文章中,反映了石电所属5个电站各专业的重要生产运行检修以及技术革新成果。他在完成其它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从组稿、编辑、版面设计、校对、联系纸张供应、印刷出版以及组织职工分发、邮寄全国各电业局、主要电厂等,倾注了大量心血。由此可知,1978年组织选派他去复刊《电力技术》不无原因。其时我国只有这一种全国性电力刊物,责任之重大,国家对他期望之殷切显而易见。他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广泛组稿,严格审稿,精心编辑;认真编写了《稿件编辑、校对的质量要’求和具体规定》。他不辞辛劳,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同时把优秀论文的与会作者作为组稿对象,有时还在会议期间乘机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读者、作者意见,不断改进编辑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需要。例如:开辟“讨论和建议”栏目,活跃了学术讨论;增加“国内科技信息”和“国外科技信息”栏目,及时报道国内外重要科技成果;添加英文目录和中、英文提要以满足开放政策的要求。他在上级正确领导下,与全体编辑扎扎实实工作,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逐年上升,到80年代初就开始向国外发行。《电力技术》终于成为全国电力方面的权威刊物。
1986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电力先进工作者。
配偶张如意,浙江温州市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子黄晶,1953年出生,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定居美国。小儿子黄旭,1959年出生,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定居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