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元:修订间差异

删除4,596字节 、​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以内容“ 洪德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br>人物照片<br>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安徽绩溪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创建新页面)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nbsp;洪德元
洪德元,男,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br>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8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2001年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在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在英文专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1984:哥本哈根)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91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90年代起集中精力从事世界的牡丹、芍药和桔梗科植物的专著研究。在国外出版英文专著《Peonies of the World》(世界的牡丹芍药)(系列1和2:2010,2011,英国);2015年由Elsevier和Science Press联合出版《A Monograph of Codonopsis and Allied Genera》(党参属及近缘属专著)。现致力于主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志”(Flora of Pan-Himalaya),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br>学术兼职:
 
<br>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2008–2013),名誉理事长(2013–),兼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9–2009),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2000–2008)。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日本植物学会通讯会员,国际植物物种项目(世界植物志)指导委员会委员,《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编委会中方副主席(2001–2013),《Flora of Pan-Himalaya》(泛喜马拉雅植物志)主编(2011–)。
<br>人物照片<br>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安徽绩溪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在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
<br>     已发表研究论文291篇,其中近百篇发表在SCI刊物;专著19部(国外8部)。获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奖;2012年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首届麦考瑞奖。已培养博士32名,其中4位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位获特等奖,1位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目前正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
 
<br>
目录
<br>http://sourcedb.ib.cas.cn/cn/expert/200904/t20090407_44971.html
 
个人介绍<br>个人成就展开<br>编辑本段<br>个人介绍
 
洪德元<br>  《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茛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安全” 研究的首席科学家。<br>简历<br>  1962年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当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钟补求教授的研究生<br>  1966年研究生毕业<br>  1979-1981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作访问学者<br>  1988年晋升研究员<br>  198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导<br>  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br>  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br>  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br>  2001年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br>获奖<br>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1为主要参加者;1为一般参加者)<br>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第二名)<br>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多项<br>  2000年度何梁何利奖<br>  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奖<br>编辑本段<br>个人成就
 
1、系统植物学<br>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事《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高等植物检索表》,以及《中国植物志》中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的编研,并在以后断断续续进行这些科中一些重要类群的系统学研究。发现7个新属,两个新记录属,60个新种,建立了婆婆纳属、婆婆纳族、沙参属等类群的新系统,尤其是“蓝钟花属的系统学”(植物分类学报)和《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兼论孢粉学》(英文专著,1984年哥本哈根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br>  在这一专著研究中,指出了国际一些著名刊物的文章中关于孢粉形态描述的错误,并创立了一个恢复孢粉形状的新方法。修正了认为花粉由3沟向3孔沟演化这一传统观点,认为至少在玄参科和豆科中也存在3孔沟向3沟演化的趋势。还就玄参科的起源和散布问题向国际植物学权威提出挑战, 认为玄参科是一个古老的科,在泛古大陆分裂以前就已起源,南半球的类群(如Hebe属)并不都是从北半球迁移过去的。在《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中主持完成了玄参科、鸭跖草科和芍药科。<br>  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芍药科(属)的研究。利用美国地理学会的基金,和助手跑遍了中国生长牡丹和芍药的几乎所有大山(包括西藏、横断山、天山、阿尔泰山),澄清了中国和亚洲芍药科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推测了牡丹的祖先和起源证据。已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芍药科的研究论文近20篇,1999年、2001年、2002年和助手远赴高加索地区、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希腊、土耳其及地中海岛屿,专门考察那里的芍药属植物,把研究范围伸向全世界。<br>2、物种生物学和细胞分类学<br>  从在瑞典进修开始,逐渐把精力集中于物种生物学(biosystematics)和细胞分类学研究,回国后建立了实验条件和研究小组。以毛茛科、桔梗科和百合科为对象开展实验研究,引入遗传学、细胞学和生物统计学,在这一领域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细胞分类学领域,“欧洲绵枣儿的核型变异与多倍化”(Hereditas)是一篇引起国际同行关注的论文,其中不仅揭示了不同倍性的分布规律,不同细胞型之间的杂交,而且提出种内同一细胞型有可能异地起源的论点。在核型进化方面,植物学界都盲从植物进化领域的国际权威Stebbins的观点,认为核型由对称向不对称进化,并且成了教条。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这虽是一条总的趋势,但在一些类群中也确实存在相反的趋势,即由不对称向对称性演化。<br>  1990年出版《植物细胞分类学》一书,总结分析了8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融入了自己的研究和观点,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br>3、分子系统学和保护生物学<br>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指导博士研究生,筹建植物分子系统学实验室,带领青年学者承担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br>  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五》重大项目“中国主要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1993-1997)聚集了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第一次从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生殖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三方面(纵)分别研究10个代表物种,并以近缘广布种为对照(横),进而进行纵横结合,综合分析濒危物种的致濒机理,提出保护的科学策略。<br>  这一研究带动了我国居群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保护遗传学(conservation genetics))和生殖生态学的发展。2000年起作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项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起稻属系统和进化研究。和葛颂研究员联合主持了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若干重要濒危植物的进化生物学研究》(1997-2000)。该研究组集中稻属的研究,同葛颂等合作利用多基因测序,勾画了稻属全部23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一些多倍体的起源,特别是把稻属一个长期未定的基因组定为K。<br>  同张大明研究员和李常宝博士合作利用原位杂交技术(GISH)令人信服地查明了药稻(Oryza officinalis)复合体各基因组之间的关系和四倍体的起源。在居群水平上,同葛颂、高立志、谢中稳、张寿洲和钱韦等合作,揭示了中国三种野生稻的濒危状况、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以及影响遗传多样性的生态因子,为制订保护野生稻的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许多文章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及其它一些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使我国占据了稻属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56,67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