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 杨卫,1954年2月生于北京,现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教育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建新页面)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nbsp;杨卫,1954年2月生于北京,现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家,教育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纳米力学,断裂力学与本构理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航空航天结构与材料等。<br>中文名: 杨卫<br>国籍: 中国<br>民族: 汉族<br>出生地: 北京<br>出生日期: 1954年2月<br>职业: 浙江大学校长<br>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美国布朗大学<br>主要成就: 1988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br>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br>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br>199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br>2001年聘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br>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奖章<br>祖籍: 湖南浏阳
杨卫,男,汉族,1954年2月生于北京,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1984年获美国Brown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br>       1969年1月至1973年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1976年12月至1978年5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景波机械厂担任工艺员。1978年5月至2004年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任教,1989年12月晋升教授。1997年至2004年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2004年4月至2004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6年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目录
<br>       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br>   1988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简介<br>生平<br>研究领域<br>主要荣誉<br>浅谈创新<br>创新因素<br>浅谈创业<br>编辑本段<br>简介
<br>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br>  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杨卫  1954.02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浏阳,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固体力学专家,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8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至今。<br>编辑本段<br>生平
<br>  199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br>  2001年聘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
  1969年01月至1973年0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br>  1973年09月至1976年12月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br>  1976年12月至1978年05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景波机械厂担任工艺员。<br>  1978年05月至2004年0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任教,<br>  1989年12月晋升教授。<br>  1997年00月至2004年04月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br>  1999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br>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br>  2004年04月至2004年08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br>  2004年00月至2006年00月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br>  2004年09月至2006年0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br>  2006年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br>编辑本段<br>研究领域
<br>  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奖章
 
<br>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杨卫长期从事宏微观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其中《细观塑性力学及其应用》和《力电失效学: 电致失效, 力电耦合, 区位转换, 质流失稳》为Springer出版社出版。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能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观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并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的现象。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以及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用于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br>编辑本段<br>主要荣誉
<br>
 
<br>http://person.zju.edu.cn/yangwei
  杨卫 杨卫1988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和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被评选为北京市十佳教师之一;199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同年获得“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首批进入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起被聘任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奖章。<br>编辑本段<br>浅谈创新
 
  和国外学者交谈<br>  何为创新?<br>  创新是一个中文的词,英文中有很多词意思与它相近,但是英文的这些词意思都有所不同。比如,我们一 杨卫般常用的innovation,creation,discovery,invention等,它们所对应的含义,在中文说“创新”的时候都包括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是有所不同的。浙江大学在1998年四校合并的时候,把创新型大学写进了奋斗目标。我以前对这点并不了解。我刚到浙大的时候,有一次向浙大的老领导讨教。我找到我们前任的党委书记张俊生同志,他告诉我,四校合并的时候提出要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这是浙江大学的校粹,必须要发扬。后来,我就查了什么叫“创新型大学”。如果说浙江大学是一个创新型大学,那就意味着在学校里各种各样的和知识性有关的活动,包括知识的发现,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以及管理的活动角色等,都要不断地发展变化。有的同学认为上大学就是老师教我们学,老师传输给我们知识,而在一个创新型的大学,你的定位就不仅是一个接受者,你同时还要接受一个知识的应用过程,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各种研究的项目中去,甚至还可以参与到各种知识的发现中去。也就是说,知识的发现、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在一个创新型大学应该是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交替。你们不仅仅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同时你们也要去应用这些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这时,国际的视野就非常重要。你有时候可能发现一些新事物,新思想,但是新事物、新思想就一定是创新吗?新概念的创造功能和分析批判功能在人的脑子里是共存的,新的事物并不仅是有创新的可能,还必须得有可行性。这就带出一个话题。现在有一门新的学科叫做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是最近若干年才涌现的一门学科。如果现在物理学的天才都已经不在世上了,心理学的天才也已经不在世上了,但是学习科学最杰出的几个人物都还在。现在关于创新的研究、关于学习的研究、关于记忆的研究、关于分析推理的研究已经从原来的现象学的角度,上升到一个很科学的层次。<br>编辑本段<br>创新因素
 
  “创新思维”对学生来讲,要运用学校这样一种媒介。学校有很多有经验的导师,有其本身的一套环境。 杨卫导师是创新方向的指引者,是创新能力的塑造者,还是创新文明的培育者。而学生是创新点的突击者,是创新目标的协作者和创新文明的传承者。环境则是创新资源的调度者,创新制度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创新文明的维护者。创新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式创新。个体式创新一般是老师带徒弟的形式。一般来讲,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质量与学生的资质,比较适合精英教育。另一类为团队式创新。它是通过团队环境的作用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互相监督和互相激励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每个学生、每个教师的作用,同时,在整个团队上又有一个共同的督促与要求。人们认为最淳朴的一种创新驱动力是好奇心驱动,这比较适合于精英生源,适合于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除了好奇心驱动,还有事业心驱动。有两种情况:一是这是一个短线专业,另一是导师声望高;第三种为荣誉感驱动。名牌学科促使环境的推动力比较大。如果你的学科是个长线学科,只有最出色的人才能找到很好的发展资源,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形成了竞争压力驱动。<br>编辑本段<br>浅谈创业
 
  与人交谈<br>  关于创业<br>  创业作为一门学问,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哈佛大学商学院有四分之一的教授在搞创业,布朗大学在开展跨学科创业计划,UIUC在几年内就有超过5000人将创业学作为他们的辅修课。由此联系三螺旋理论:大学、企业与政府,作为创新的主体,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而联系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三螺旋形成一个三角的互动。有一种创业叫做社会型创业。社会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以更主动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它是以“创业富民”的社会效益来度量的。政府营造就业的社会环境,引导公益性资金;产业为创业提供完备的产业链;而学校则制定亚洲第一个创业学的博士培养计划。 创业为什么那么火?<br>  传统行业能提供就业的机会非常小,现在基本上JobMarket就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上;另外,年轻人不愿意别人管他,希望掌控个人主动权。现代大学的目标是把大学建设成为创业型大学。以前牛津、剑桥培养绅士、淑女,是座象牙塔;现在注重培养学者,培养公民。作为社会的发动机、服务站,是创业的孵化器。美国式的创业型大学是和高科技的公司联系在一起的。教授作为高科技公司的顾问,学生从事高科技工作;欧洲式大学则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去创业,但是教授本身并不参与到创业中去。大家都很想创业,创业当然也有风险,有人成功当然也有很多人失败了,希望我们强化班的同学做弘扬与实践创新创业精神的排头兵!

2018年8月22日 (三) 04:27的最新版本

杨卫,男,汉族,1954年2月生于北京,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6年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1984年获美国Brown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9年1月至1973年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1976年12月至1978年5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景波机械厂担任工艺员。1978年5月至2004年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任教,1989年12月晋升教授。1997年至2004年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2004年4月至2004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6年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1988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199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1年聘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2年获得全国五一奖章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http://person.zju.edu.cn/ya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