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 郑强,男,汉族,祖籍福建武夷山人,1960年9月出生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创建新页面)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郑强,男,汉族,祖籍福建武夷山人,1960年9月出生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原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聚合物流变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高分子复合词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 |||
<br> | |||
<br>个人履历<br> 1960年生,1994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浙江大学教授。1992 ~ 1995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br> 1978年09月至1982年0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br> 1982年08月至1985年08月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br> 1985年09月至1988年07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br> 1988年08月至1990年09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师,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br> 1990年03月至1991年08月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br> 1991年09月至1992年09月国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预备学校学员;<br> 1992年10月至1994年09月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br> 1994年10月至1995年04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客座研究员,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br> 1995年06月至1999年07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师,先后任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br> 1999年07月至2007年06月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兼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2005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br> 2007年06月至2008年07月浙江大学副教务长。<br> 2008年07月至2009年03月浙江大学副教务长兼任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求是学院院长。<br> 2009年03月至今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求是学院院长。<br> 2011年05月22日新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客座教授。 | |||
<br> | |||
(1)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br> (2)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br> (3)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br>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br>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2004年再次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br>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6项,在Macromolecules,Carbon, Polymer, J. Polym. Sci. Polym. Phys., Macro.Chem.Phys., J. Mater. R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6次,邀请报告30余次,会议组织委员会或分会主席20余次。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2)、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学报》、 《应用化学》、《塑料工业》、《有机硅材料》、《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 | <br>主要学术成就 | ||
<br> (1)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 | |||
<br> (2)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br> (3)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br>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br>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2004年再次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br>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6项,在Macromolecules,Carbon, Polymer, J. Polym. Sci. Polym. Phys., Macro.Chem.Phys., J. Mater. R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6次,邀请报告30余次,会议组织委员会或分会主席20余次。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2)、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学报》、 《应用化学》、《塑料工业》、《有机硅材料》、《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 | |||
<br> | |||
<br>https://person.zju.edu.cn/zhengqiang |
2020年7月4日 (六) 15:29的版本
郑强,男,汉族,祖籍福建武夷山人,1960年9月出生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大学(原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聚合物流变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高分子复合词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个人履历
1960年生,1994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浙江大学教授。1992 ~ 1995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
1978年09月至1982年0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08月至1985年08月在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
1985年09月至1988年07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08月至1990年09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师,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1990年03月至1991年08月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1年09月至1992年09月国家教委留日研究生预备学校学员;
1992年10月至1994年09月日本京都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
1994年10月至1995年04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客座研究员,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1995年06月至1999年07月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师,先后任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07月至2007年06月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兼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2005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06月至2008年07月浙江大学副教务长。
2008年07月至2009年03月浙江大学副教务长兼任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求是学院院长。
2009年03月至今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求是学院院长。
2011年05月22日新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学术成就
(1)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
(2)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3)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2004年再次获得浙江大学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6项,在Macromolecules,Carbon, Polymer, J. Polym. Sci. Polym. Phys., Macro.Chem.Phys., J. Mater. R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6次,邀请报告30余次,会议组织委员会或分会主席20余次。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2)、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学报》、 《应用化学》、《塑料工业》、《有机硅材料》、《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
https://person.zju.edu.cn/zheng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