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国际制冷学会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IIR)
Institut International du Froid (IIF)
国际制冷学会有61个会员国,这些会员国的人口约占全世界的80%。我国于1978年1月加入该会,为二级会员国。学会的最高机构是会员国代表大会,各会员国出席大会的代表人数由会员国的入会级别确定(一级六人至六级一人),大会每四年一次,在大会闭会期间分别由下设的执委会和科技理事会负责学会日常行政工作和科技工作.每年各召开一次及二次会议。在执委会闭幕期间,由国际制冷学会管理委员会代行执委会职权,管委会由执委会和科技理事会各选派三人组成,管委会主席由执委会主席兼任,每年召开三次会议。国际制冷学会的日常工作由总干事(秘书长)负责办理,总干事由执委会选派。每届任期五年,连选连任。国际制冷学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国际制冷学会的出版物有:国际制冷学会通报(双月刊),国际制冷杂志(双月刊)以及各种推荐条件和规程,各类小册子,大会及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等。
https://iifiir.org/
科技理事会
科技理事会下设五个学部十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
A 学部 (超低温)
A1-2 委员会:低温物理,低温工程
A3 委员会:气体液化与分离
B 学部(热力学,制冷机)
B1 委员会:热力学和热传递
B2 委员会:制冷机械
C 学部(食品科技,低温医学)
C1 委员会:冻干,低温生物,低温外科
C2 委员会: 食品科技
D 学部 (冷藏和运输)
D1 委员会:冷藏
D2 委员会:海,陆,空冷藏运输
E 学部(空调,节能,热泵)
E1 委员会:空调
E2 委员会:热泵和能量回收
国际制冷学会科技理事会各学部专业委员会现任主席如下。
R.Heap 国际制冷学会科技理事会主席(英国)
DidierCoulomb 国际制冷学会总干事(法国)
V.Bondarenko 国际制冷学会A学部主席(俄罗斯)
K.Watanabe 国际制冷学AB学部主席(日本)
D.cleland 国际制冷学会C学部主席(新西兰)
S.van der Sluis 国际制冷学会D学部主席(荷兰)
G.Groff 国际制冷学会E学部主席(美国)
PLebrun 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主席(瑞士)
VChrz 国际制冷学会A2委员会主席(捷克)
D.Gorenno 国际制冷学会B1委员会主席(德国)
C.Bullard 国际制冷学会B2委员会主席(美国)
J.P.Homasson 国际制冷学会C1委员会主席(法国)
B.Nicolai 国际制冷学会C2委员会主席(比利时)
D.Tanner 国际制冷学会D1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
G.Panozzo 国际制冷学会D2委员会主席(意大利)
龙惟定 国际制冷学会E1委员会主席(中国)
H.Halozan 国际制冷学会E2委员会主席(奥地利)
中方人员担当职务情况
梁惊涛 国际制冷学会A1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陈国邦 国际制冷学会A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邱利民 国际制冷学会A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吴裕远 国际制冷学会B1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王如竹 国际制冷学会B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刘金刚 国际制冷学会C1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罗云波 国际制冷学会C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申江 国际制冷学会D1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谢如鹤 国际制冷学会D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李百战 国际制冷学会E1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徐伟 国际制冷学会E2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授
历届大会
国际制冷学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制冷大会(ICR)。各专业委员会每年分别或联合举办专题学术讨论会.会后均出版论文集,历届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如下:
第一届国际制冷大会 1908年 法国巴黎
第二届国际制冷大会 1910年 奥地利维也纳
第三届国际制冷大会 1913年 美国芝加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届国际制冷大会 1924年 英国伦敦
第五届国际制冷大会 1928年 意大利罗马
第六届国际制冷大会 1932年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第七届国际制冷大会 1936年 荷兰海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八届国际制冷大会 1951年 英国伦敦
第九届国际制冷大会 1955年 法国巴黎
第十届国际制冷大会 1959年 丹麦哥本哈根
第十一届国际制冷大会 1963年 西德慕尼黑
第十二届国际制冷大会 1967年 西班牙马德里
第十三届国际制冷大会 1971年 美国华盛顿
第十四届国际制冷大会 1975年 苏联莫斯科
第十五届国际制冷大会 1979年 意大利威尼斯
第十六届国际制冷大会 1983年 法国巴黎
第十七届国际制冷大会 1987年 奥地利维也纳
第十八届国际制冷大会 1991年 加拿大蒙特利尔
第十九届国际制冷大会 1995年 荷兰海牙
第二十届国际制冷大会 1999年 澳大利亚悉尼
第二十一届国际制冷大会 2003年 美国华盛顿
第二十二届国际制冷大会 2007年 中国北京(首次在亚洲,首次在发展中国家)
奖项设置
国际制冷学会(ICR)会在每次召开的国际制冷大会(IIR)上颁发IIR奖。目前主要有三个奖项:IIR GUSTAV LORENTZEN奖、IIR科技奖、IIR青年奖。
1.IIR Gustav Lorentzen 奖:该奖项授予在制冷领域的学术单位或企业里,在研究、创新或发展中做出杰出、独创性贡献的个人,以促进创新,补充IIR领域专业技术。
奖励内容:奖杯,证书,8000欧元(差旅费、住宿费和注册费将从奖金中扣除)。奖杯在IIR国际制冷大会期间颁发,只在获奖人出席的情况下授予。获奖人将被提名为演讲人或大会技术交流会的主席,在IIR杂志及简报中提名表彰,获奖人可以做一个简短的发言(10分钟)。
2.IIR科技奖:该奖项授予在很长时间内,在IIR所涉及的领域中在科学和技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人。
奖励内容:奖杯,证书,1600欧元。奖杯在IIR国际制冷大会期间颁发,只在获奖人出席情况下授予,获奖人可以做一个简短的发言(10分钟)。
3.IIR青年奖(35岁以下。1972年9月后出生)
A. Peter Kapitza Award奖 (低温)(1人)
B. Sadi Carnot Award奖(工程热力学)(1人)
C. Alexis Carrel Award奖(低温生物学,低温医学)(1人)
D. James Harrison Award奖(冷藏运输)(1人)
E. Carl von Linde Award奖(低温工程)(1人)
F. James Joule Award奖(制冷系统和设备)(1人)
G. Clarence Birdseye award奖(食品科学和工程)(1人)
H. Willish Carrier Award奖(空调和热本泵)(1人)
该奖项授予在IIR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内从事杰出研究工作(通过论文,学位论文,或同等重要的各种简短出版物来体现)的年青研究者。候选人年龄在颁奖日期时不超过35岁。
奖励内容:奖杯,证书,奖金800欧元(注册费将从奖金中扣除)。奖杯在IIR国际制冷大会期间颁发,只在获奖人出席情况下授予,颁奖的同时获奖人要在会上做一个主题演讲。
IIR奖中国学者获奖情况
姓名 | 奖项 | 届次 | 工作单位 | 学历 |
梁惊涛 | Peter Kapitza奖 | 95年第19届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 浙大低温86本、中科院热物所93博 |
邱利民 | Carl von Linde奖 | 99年第20届 | 浙大能源系教授,副系主任 | 浙大低温92本、95硕、97博 |
李进 | Sadi Carnot奖 | 99年第20届 | 四川长虹集团空调部研究所所长 | 清华热能系93本、98博 |
巨永林 | Carl von Linde奖 | 03年第21届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西安交大92本、95硕,中国科学院力学所98博士 |
金滔 | Peter Kapitza奖 | 07年第22届 | 浙大制冷与低温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 浙大低温96本、01博 |
王丽伟 | James Joule奖 | 07年第22届 |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工程95本、东北农大机械工程98硕、上海交通大学05博 |
汤珂 | Carl von Linde奖 | 11年第23届 | 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副教授 | 浙大低温00本、05博 |
植晓琴 | Carl von Linde奖奖 | 15年第24届 | 浙江大学能源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 中南大学09本, 浙大低温14博 |
葛天舒 | Willis H. Carrier奖 | 15年第24届 |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博 |
邹扬 | James Joule奖 | 15年第24届 | ||
王凯 | Sadi Carnot奖 | 19年第25届 |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 浙大低温14博 |
包士然 | Peter Kapitza奖 | 19年第25届 |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 浙大低温17博 |
马志伟 | Sadi Carnot奖 | 19年第25届 | 上海交通大学 | |
徐震原 | James Joule奖 | 19年第25届 | 上海交通大学 | |
吴伟 | Willis H. Carrier奖 | 19年第25届 | 清华大学 | |
徐静远 | Carl von Linde奖 | 19年第25届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低温13本,中国科学院理化所18博 |
徐静远 | Sadi Carnot奖 | 23年第26届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低温13本,中国科学院理化所18博 |
李骏 | James Joule奖 | 23年第26届 | 密歇根大学 |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
唐媛 | Peter Kapitza奖 | 23年第26届 | 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副教授 | 浙大低温18博 |
陈建业 | Carl von Linde奖 | 23年第26届 |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 浙大低温16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