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阁
王风阁,1927年4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她的父亲王理孚是平阳县有名的开明士绅,早年受戊戌维新运动影响,热心从事教育改革和开发家乡的工商业活动。他经常教导家人“勤俭自励”、“作端正之人,自强不息。”凤阁是他九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自然格外钟爱,但同样严格要求。在家庭的影响下,凤阁从小养成善良、正直、勤俭、纯朴的品性。
凤阁在鳌江镇中心小学毕业后,到温州城里上中学,先后就读于瓯海中学,永嘉中学,毕业于杭州高级中学(简称“杭高”)。
1947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就在这一年10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了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愤怒
的浙大学生展开以反迫害为内容的“于子三运动”,这次运动得到蒋管区各大中学校学生的声援,发展成全国规模的反对国民党法
西斯暴政、争民主、争自由的学生运动。凤阁积极参加了这次运动,游行示威,上街控诉,下乡宣传,并于运动后期加入中共(地
下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简称Y.F.)。1948年10月初,浙大中共侯补党员李雅卿被捕。浙大总支委员会为避免党和
YF组织遭到破坏,决定凡与李雅卿有过组织联系的党员和YF成员,全部撤离学校,输送到解放区。凤阁曾与李雅卿有过YF
组织关系,也在撤离之列。她早就向往解放区,接到组织通知后,没有任何犹豫就匆匆上路了。她于10月离开杭州,11月抵达安
徽无为县银屏山原新四军七师根据地皖西军区四分区,辗转到了大别山,先后在皖西干校和三纵干校学习,1949年初分配到河南
商邱第二野战军新华总分社作资料工作。4月参加渡江战役,经舒城、桐城、安庆于5月初到达南京。10月又随部队进军西南。
1950年6月调西南军工筑路第一总队政工科任宣传干事,主编《开路先锋报》,在修建成渝铁路过程中,报纸办得出色。成绩显著,
荣立二等功。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战友、政治协理员朱来在四川江津结婚。12月,夫妇一起调北京,在军委总
政治部宣传部作机要资料工作。1952年8月调张家口,任军事高级通信学校政治部宣传干事。1953年春,转业到农业部任科员。
195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为18级调干生,当选为系党总支委员。
1957年,反右运动后期,她的丈夫朱来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建议防止反右斗争扩大化。凤阁帮助誊抄了这封信,并改了几个
错字。党章规定,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是党员的权利。万万没有想到,朱来的建议书竟被诬为“反党万言书”而遭到严厉的批
判,并被划为极右派。凤阁也因此于1958年10月反右补课时,被划为右派。凤阁为革命奔波十年有余,突然变成革命的对象!
1958年春,朱来被发配到太原劳动教养,凤阁虽留校继续学习,但在1959年毕业时,被分发到新疆。当时凤阁己有两个幼小的子
女(女儿朱晓京6岁,小儿朱孝和仅2岁),都在江苏泗洪县朱来的老家。为了孩子,她经人民大学党委允许,回泗洪县落户,自
行寻找工作。天真的凤阁不懂得,在那摧残人才的年代里,多少有才华、有贡献的专家、学者、干部被剥夺了工作权利,一个刚
刚出大学校门的青年“右派”,又有什么可能找到让你发挥才能的工作呢?从此,凤阁带着两个孩子,在苦难中度日,除了在泗洪
农村从事劳动外,她经常带孩子住在哥哥姐姐家。1960年为照顾患病的母亲,在温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当时她的父亲己去世,
哥哥姐姐有的在高等院校任教,有的在国家机关工作)。她的母亲和哥哥姐姐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她很大的援助和安慰。
1961年冬朱来摘去右派帽子,次年分配到泗洪管镇中学任教,于是全家迁往管镇,住在乡村茅屋里。1963年春,她生第三
个孩子。1963年8月18日午夜,茅屋因发大水突然倾塌,凤阁和怀中幼女一同遇难,36岁的凤阁竟这样成为左倾时代的牺牲
品!两个大的孩子则在废墟中被乡亲抢救出来,得以幸免。
1979年1月5日(在凤阁去世后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作出《关于王凤阁同志1957年反右运动中问题的复查结论》。《结
论》说:“王凤阁同志多年来-一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工作积极,生活朴素,学习努力,表现较好。根据中共中央[78]55号文
件规定,经复查,王凤阁同志在反右斗争中的问题,确属错划,应予改正,并撤消1957年划王凤阁同志为右派分子的决定,撒消
开除党籍的处分,恢复政治名誉。”
1983年8月,凤阁逝世20周年时,朱来两个子女从南京返回故乡,在洪泽湖畔为她重修陵墓,并立碑纪念。
注:一、本文执笔者王来棣,是凤阁同志的侄女,1945-1949年浙江大学史地系学生,1948年9月-1949年5月中共浙大总支委员。
二、朱来同志的右派问题,于1979年改正,恢复党籍、军籍,现己离休。
女儿朱晓京,现任南京市地方志办副编审。
儿子朱孝和,现任南京卫生学校校长。